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茯苓 桂心 半夏(湯洗十次) 乾生薑 橘紅 枳殼(炒香) 甘草
上等分為末,入生薑三片,煎七分,非時溫服。
半夏湯 治痰飲。
捷徑趙從簡方。
白茯苓 半夏(湯洗七遍) 上等分,各銼如小豆,每服秤三錢,水一盞半,生薑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服。
神效化痰飛礬丹 張承祖運幹傳。
飛過枯礬(二兩,北礬、絳礬尤佳,如無,隻用通明南礬) 半夏(一兩,生薑制一宿) 天南星(一兩,切作片子,用皂角挪水浸過一宿,來日就用銚子熬,水盡為度) 白殭蠶(一兩,半兩生用,半兩米醋浸一宿) 上同為細末,薑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小丸亦得。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生薑湯下。
兼治喉閉,用薄荷兩葉,新汲水浸少時,嚼薄荷,吞藥,以水送下。
如咽不得,即以十五粒搗細,用皂角水調灌下即開。
又治小兒急、慢驚風,牙關緊急,不可開者,亦用皂角水調塗牙齦上,入咽即活。
神仙化痰圓 亦治風秘甚效。
天南星(四兩) 半夏(四兩。
二味生薑、皂角各四兩,水五升同煮,水盡去姜及皂角) 丁香(一兩) 橘紅(二兩) 上為細末,白水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食後。
下痰圓 李鏞解元傳。
橘紅(四兩) 白朮(兩半) 半夏(一兩,薑製) 天南星(二兩,炮) 上為細末,薑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薑湯下四十粒,不拘時候。
破痰消飲圓 治一切氣,一切飲,其效甚速。
何自然中丞傳。
荊三稜(一兩,灰炮,捶碎) 半夏(三兩,湯泡七次) 蓬莪朮(一兩,灰炮,捶碎) 青皮(一兩,洗) 草果(一兩,麵裹炮) 陳皮(一兩,洗) 良薑(一兩,濕紙裹煨) 川薑(一兩,炮裂) 上並焙乾,秤為細末,水煮糊為圓,如桐子大,陰乾。
每服五十圓,薑湯或熟水下,不計時候。
薛氏桂辛湯 下痰飲,散風邪,止涎嗽,聰耳鼻,宣關竅,利咽膈,清頭目,解冒眩,進飲食。
鄧左丞方。
桂(去皮) 細辛(去苗土) 乾薑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
各二分) 五倍子 陳皮(去白) 白朮 半夏(湯浸洗七遍,細切如豆,不搗。
各三分) 上件除半夏外,搗羅為粗末,再同拌勻。
每服二錢,水二盞,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宣肺散 錢醫產家方,盛公紀傳。
白茯苓(四兩) 乾薑(一兩半,炮) 五味子(二兩半) 細辛(二兩半) 甘草(二兩半) 人參(二兩,去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食後、臨臥服。
新法半夏湯 治痰。
郭醫傳。
大半夏(四兩,湯洗七次,每個切作兩片,用白礬一兩碎之,沸湯一碗,乘熱浸半夏一晝夜,湯洗去礬,攤幹。
一片切作兩片,再用生薑自然汁,於銀盂中沒頭浸一晝夜,卻於重湯中燉,令薑汁幹盡,慢火焙乾,為細末,再用生薑自然汁搜成餅子,曝或焙乾,炙黃,勿令焦) 甘草(二兩半,炙) 陳橘紅 草果(煨,取肉) 神麯(炒) 縮砂仁(各一兩) 丁香 白豆蔻仁(各半兩) 上八味為細末,每服抄一錢,先用生薑自然汁一匙,調成膏子,入少炒鹽,沸湯點服。
治痰茯苓圓 本治臂痛,據《指迷方》中雲:有人臂痛不能舉手或左右,時復轉移,由伏痰在內,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
四肢屬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者是也。
後人謂此臂痛乃痰證也。
用以治痰無不效者。
茯苓(一兩) 枳殼(麩炒,去瓤,半兩) 半夏(二兩) 風化樸硝(一分) 上四味為末,以生薑自然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
累有人為痰所苦,夜間兩臂常若有人抽牽,兩手戰灼,至於茶盞亦不能舉。
隻以此藥治之,皆隨服隨愈。
世間所謂痰藥者多矣,至於立見神效,未有若此藥之妙也。
破飲圓 治一切停飲不散,時嘔痰沫,頭眩欲倒,膈脘不利。
漳州周判官柄傳。
白朮(一斤二兩) 乾薑(六兩,炮) 肉桂(六兩) 赤茯苓(七兩) 旋覆花(八兩) 枳實(二兩) 上件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熟水下,不拘時。
搜飲丸 宇文尚書方。
木瓜(一個,切下頂作罐兒,去瓤) 生白礬 半夏曲(各等分) 上將二味藥,填在木瓜內,卻用圓頂蓋定,用麻縷紮縛於飯甑上,炊兩次,爛研,以宿蒸餅為丸,不拘多少,但
半夏湯 治痰飲。
捷徑趙從簡方。
白茯苓 半夏(湯洗七遍) 上等分,各銼如小豆,每服秤三錢,水一盞半,生薑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服。
神效化痰飛礬丹 張承祖運幹傳。
飛過枯礬(二兩,北礬、絳礬尤佳,如無,隻用通明南礬) 半夏(一兩,生薑制一宿) 天南星(一兩,切作片子,用皂角挪水浸過一宿,來日就用銚子熬,水盡為度) 白殭蠶(一兩,半兩生用,半兩米醋浸一宿) 上同為細末,薑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小丸亦得。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生薑湯下。
兼治喉閉,用薄荷兩葉,新汲水浸少時,嚼薄荷,吞藥,以水送下。
如咽不得,即以十五粒搗細,用皂角水調灌下即開。
又治小兒急、慢驚風,牙關緊急,不可開者,亦用皂角水調塗牙齦上,入咽即活。
神仙化痰圓 亦治風秘甚效。
天南星(四兩) 半夏(四兩。
二味生薑、皂角各四兩,水五升同煮,水盡去姜及皂角) 丁香(一兩) 橘紅(二兩) 上為細末,白水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食後。
下痰圓 李鏞解元傳。
橘紅(四兩) 白朮(兩半) 半夏(一兩,薑製) 天南星(二兩,炮) 上為細末,薑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薑湯下四十粒,不拘時候。
破痰消飲圓 治一切氣,一切飲,其效甚速。
何自然中丞傳。
荊三稜(一兩,灰炮,捶碎) 半夏(三兩,湯泡七次) 蓬莪朮(一兩,灰炮,捶碎) 青皮(一兩,洗) 草果(一兩,麵裹炮) 陳皮(一兩,洗) 良薑(一兩,濕紙裹煨) 川薑(一兩,炮裂) 上並焙乾,秤為細末,水煮糊為圓,如桐子大,陰乾。
每服五十圓,薑湯或熟水下,不計時候。
薛氏桂辛湯 下痰飲,散風邪,止涎嗽,聰耳鼻,宣關竅,利咽膈,清頭目,解冒眩,進飲食。
鄧左丞方。
桂(去皮) 細辛(去苗土) 乾薑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
各二分) 五倍子 陳皮(去白) 白朮 半夏(湯浸洗七遍,細切如豆,不搗。
各三分) 上件除半夏外,搗羅為粗末,再同拌勻。
每服二錢,水二盞,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宣肺散 錢醫產家方,盛公紀傳。
白茯苓(四兩) 乾薑(一兩半,炮) 五味子(二兩半) 細辛(二兩半) 甘草(二兩半) 人參(二兩,去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食後、臨臥服。
新法半夏湯 治痰。
郭醫傳。
大半夏(四兩,湯洗七次,每個切作兩片,用白礬一兩碎之,沸湯一碗,乘熱浸半夏一晝夜,湯洗去礬,攤幹。
一片切作兩片,再用生薑自然汁,於銀盂中沒頭浸一晝夜,卻於重湯中燉,令薑汁幹盡,慢火焙乾,為細末,再用生薑自然汁搜成餅子,曝或焙乾,炙黃,勿令焦) 甘草(二兩半,炙) 陳橘紅 草果(煨,取肉) 神麯(炒) 縮砂仁(各一兩) 丁香 白豆蔻仁(各半兩) 上八味為細末,每服抄一錢,先用生薑自然汁一匙,調成膏子,入少炒鹽,沸湯點服。
治痰茯苓圓 本治臂痛,據《指迷方》中雲:有人臂痛不能舉手或左右,時復轉移,由伏痰在內,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
四肢屬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者是也。
後人謂此臂痛乃痰證也。
用以治痰無不效者。
茯苓(一兩) 枳殼(麩炒,去瓤,半兩) 半夏(二兩) 風化樸硝(一分) 上四味為末,以生薑自然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
累有人為痰所苦,夜間兩臂常若有人抽牽,兩手戰灼,至於茶盞亦不能舉。
隻以此藥治之,皆隨服隨愈。
世間所謂痰藥者多矣,至於立見神效,未有若此藥之妙也。
破飲圓 治一切停飲不散,時嘔痰沫,頭眩欲倒,膈脘不利。
漳州周判官柄傳。
白朮(一斤二兩) 乾薑(六兩,炮) 肉桂(六兩) 赤茯苓(七兩) 旋覆花(八兩) 枳實(二兩) 上件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熟水下,不拘時。
搜飲丸 宇文尚書方。
木瓜(一個,切下頂作罐兒,去瓤) 生白礬 半夏曲(各等分) 上將二味藥,填在木瓜內,卻用圓頂蓋定,用麻縷紮縛於飯甑上,炊兩次,爛研,以宿蒸餅為丸,不拘多少,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