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兩角安臍下兩旁尖盡處是穴,若患在左灸右,在右灸左,兩邊俱患即兩穴皆灸,艾炷如麥粒大,灸十四壯或二十一壯即安。

    又灸兩足三陰交穴尤妙。

     治婦人橫梁疝氣 在小肚上闆住者是。

     補骨脂拌芝麻同炒,以芝麻熟為度,去芝麻為末,無灰酒調下,每服二錢五分。

    男子亦治。

     小便不禁 出而不覺者是也。

     治有熱不禁 白朮 茯苓 澤瀉 豬苓 黃連 梔子 山茱萸各等分五味子十五粒 水煎,空心服。

     治虛弱不禁 白朮 茯苓 澤瀉 豬苓 川芎 當歸 芍藥 生地山茱萸各等分 五味子十五粒 肉桂五分 水煎,空心服。

     茯苓丸 治心腎俱虛,神志不定,小便淋瀝不禁。

     赤茯苓 白茯苓各等分 為末,新汲水擂洗澄去浮沫曬乾,別取地黃計與無灰酒同於磁器內熬成膏,搜和丸如彈子大。

    空心鹽湯嚼下一丸。

     六味地黃丸 治內虛熱者,小便頻數不禁。

    (方見虛損門) 燥結 血少不能潤澤,其面多黃,理宜養陰。

     導滯通幽湯 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燥秘,氣不得下。

     當歸身(酒洗) 升麻 桃仁各一錢 生地 熟地 甘草(炙)各五分 紅花三錢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調檳榔末半錢或加麻仁泥一錢,加大黃名當歸潤燥湯。

     麻仁丸 治血燥大便不通。

     麻子仁 當歸 桃仁 生地 枳殼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治大便秘澀 消風順氣。

     枳殼(麵炒) 防風各一兩 甘草五錢 潤腸丸 治久病腹中有實熱者,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澀,不思飲食及風結血秘。

     桃仁(去皮尖) 麻仁各一兩 當歸梢 大黃(煨) 羌活各五錢 上除二仁另研,餘為末,煉蜜和丸,白湯下。

    如風濕加秦艽,皂角煨去皮。

    如脈澀覺氣短加郁李仁。

     脾胃丸 麻仁一兩一錢五分 枳實 厚樸 芍藥各二兩 大黃四兩(蒸) 杏仁(去皮尖炒)一兩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溫湯下。

     治老人大便秘澀 綿黃耆 陳皮各等分 為末。

    用麻仁一合研爛,投水濾去渣,取漿一盞於銀器內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二匙再煎,令沸調藥末三錢,未食前服。

     搜風順氣丸 治風熱之人大便燥結。

    (方見風門) 治大腸虛秘而熱 白芍一兩半 陳皮 生地 歸身各一兩 條芩 甘草各二錢 為末,粥丸。

    白湯下八、九十丸。

     蜜導法 凡諸秘結不通或兼他症,又或老弱虛極不可用藥者。

    用蜜入皂角末少許同熬,至蜜老乘熱撚如棗大,納入穀道中良久即通。

     又方 用豬膽汁滴入穀道即通。

     治大小便不通 用蝸牛三枚連殼為泥,再加麝香少許,貼臍中以手揉按之立通。

    田螺亦可。

     治孕婦燥結 煮菠、菱、葵菜或以車前子苗作茹雜,豬羊血作羹食之。

     諸淋 淋病有五,皆屬於熱。

     治諸淋方 白朮 茯苓 澤瀉 豬苓各一錢 滑石二錢 甘草五分 燈草三十莖 山梔一錢半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虛而淋下當補腎精,而利小便,不可獨用利藥。

     又方 益元散用炒梔子一合,煎湯吞下。

    夏月以茴香煎湯調服,氣虛者以人參煎湯調服。

     五淋散 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或如膏如沙如石,又或如豆汁並皆治之。

     青茯苓 山梔各二錢 赤芍 當歸各一錢 甘草五錢(生用) 條芩八分 水鍾半煎八分,空心服。

     車前子散 治諸淋小便痛不可忍。

     車前子五錢 淡竹葉 赤茯苓 燈草 荊芥穗各二錢 作二服水煎,空心服。

     八正散 治大人、小兒心經蘊熱,臟腹秘結,小便赤澀,癃閉不通,熱淋、血淋、膏淋、沙淋、石淋並皆治之。

    (方見小兒熱門) 參茯琥珀湯 治淋莖中痛不可忍,引脅下痛。

     人參五分 茯苓四分 琥珀三分(為末) 生甘草 川楝子(炒)各一錢 當歸梢 澤瀉 柴胡各三分 玄胡索七分 上作一服,長流水煎,空心下。

     清心蓮子飲 治上盛下虛,心火炎上,口苦,咽喉煩苦微熱,小便赤澀或欲成淋並皆治之。

    (方見便濁門) 導赤散 治心虛蘊熱,小便赤澀或成淋痛。

     生地 甘草 木通各等分 每服三錢,水一鍾、竹葉十片,煎六分溫服。

     發灰散 治血淋,若單小便出血為莖衄,皆主之。

     亂髮不拘多少,燒灰入麝香少許,米醋湯調下。

     治痰熱隔滯中焦淋澀 木通、二陳湯煎大碗頓服,調其真氣而吐之。

     治下焦無血小便澀數而黃者 海金沙七錢五分 滑石五錢 外加黃柏、知母、牛膝、甘草梢,名加減二神散。

     上為末,每服二錢五分,多用燈心、木通、麥門冬煎,入蜜少許調下。

     治老人氣虛而淋者 溺有餘瀝並治之。

     人參 白朮 木通 梔子(各等分)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治婦人諸淋 用苦杖根俗名杜牛膝,洗淨,捶碎一握,水五碗煎一碗去渣,入麝香、乳香末各少許,調服。

    小便內當下沙石,剝剝有聲是其效也。

     牛膝膏 牛膝銼一合,用水五碗,煎耗其四,入麝香少許,空心服。

    隻單以酒煮亦可,治死血作淋。

     滋腎丸 治不渴而小便聞,邪熱在血分也。

     黃柏(三兩,酒拌陰乾) 知母(二兩,酒浸陰乾) 肉桂(一錢半) 上二味氣味俱陰,以同腎氣故能補腎,而瀉下焦火;桂與火邪同體,故曰:寒因熱用,凡請病在下焦皆不渴也。

    熟水為丸,百沸湯下。

    老人氣短,小便不通,四物湯加黃耆、人參吞此丸甚效。

     灸法 治小便淋澀不通,用食鹽炒熱填臍中,以艾灸七壯即愈。

     脫肛 氣虛不能固,而下脫也。

     治方 脫肛多主氣虛。

     人參 黃耆 川芎 當歸 升麻 水二鍾煎七分,食前服。

    兼血虛加芍藥、地黃,血熱加炒黃柏,虛寒加炒黑乾薑,外以五倍子托而上之。

     又方 治積熱。

     條芩(六兩) 升麻(一兩) 共為末,麵糊丸服。

     香荊散 治肛門出,大人小兒並治之。

     香附子 荊芥穗各等分 一方加砂仁 上為末,每服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熱洗。

     一方 以陳壁土泡湯,先薰後洗。

    以五倍子末三錢,枯礬少許,水二碗煎洗亦可。

     一方 以浮萍為末,幹貼患處。

     治脫肛氣熱者神效 亦治痔瘡。

     熊膽(五分) 孩兒茶(三分) 冰片(一分) 上為細末,以人乳調搽肛上,熱汁自下而肛即收。

     一方 用鱉魚一個,水煮留湯洗肛,將鱉食之。

    又留骨燒存性,研細敷肛脫上。

     痔漏 此因風熱歸於大腸也,治血為主。

    其肛邊發露肉珠狀,如鼠乳時滴漬膿血,曰牝痔;肛邊生瘡腫痛,突出一枚,數日膿潰即散曰牡痔;腸口顆顆發癗且痛且癢,出血淋瀝曰脈痔;腸內結核有血,寒熱往來,登溷脫肛,曰腸痔。

    若血痔則每遇大便清血隨下而不止。

    若酒痔則每遇飲酒發動瘡腫痛而流血。

    若氣痔,則憂恐鬱怒,邊臨乎前立見腫痛,大便艱難,強力則肛出而不收矣。

    此諸痔之外證也。

    諸痔久不愈,必至穿穴為漏,治法總要大抵以解熱調血順氣先之。

     治方 條芩 人參 黃連 生地 槐角 當歸 川芎 升麻 枳殼 水煎服。

     痔瘡洗藥方 荊芥 芒硝 蓮房 槐花 五倍子 白礬 煎湯,每日洗一二次。

     敷藥方 五倍子一個,鑽一孔入水銀一錢,用黃泥包固,火煅通紅,冷定取出為末,用津吐調搽。

    加冰片半分更妙。

    如疼加乳香、沒藥少許。

     清涼飲 治諸痔熱甚,大便秘結。

     當歸 赤芍 甘草(炙) 大黃(飯上蒸,曬乾)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新水調下。

     治腸痔每大便常有血 蒲黃末方寸匕,米飲調下,日三服頓瘥。

     秦艽羌活湯 治痔漏成塊下垂不任者。

     羌活錢(二分) 秦艽 黃耆(各一錢) 防風(七分) 升麻 麻黃 炙甘草 柴胡(各五分) 藁本(三分) 細辛 紅花(各少許) 水煎服。

    忌風寒處大小便。

     橘皮湯 治氣痔。

     橘皮 枳殼(炒) 川芎 槐花(炒,各五錢) 桃仁(炒去皮) 檳榔 木香 紫蘇莖 香附 甘草(炙,各二錢半) 每服二錢,薑棗水煎服。

     治酒痔便紅,腸風臟毒一切症,或暴發或久者 青蒿一味(用葉不用莖,用莖不用葉)為末,糞前紅,冷水調;下糞後紅,酒調下。

    每服二錢。

     幹菖湯 治每遇飲酒發動痔瘡腫痛流血。

     乾葛 枳殼(炒) 半夏 茯苓 生地黃 杏仁(各五錢) 黃芩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每服三錢,黑豆百粒、姜三片,白梅一個,水煎服。

     豬甲散 治諸痔。

     豬懸蹄甲不拘多少,為末,陳米湯調二錢,空心服。

     一方 治痔瘡初發。

     以熊膽研細,人乳調搽一二次即平。

     治痔瘡方 用大雄雞一隻,罩地闆上不與食,伺飢甚別移於淨地上,用豬胰子四兩銼碎旋餵雞,令其放糞,旋收藏,如此三二日候雞糞至四兩,曬乾入後藥。

     透明礬(四兩) 葉子雌黃(六錢) 膽礬(半兩) 樸硝(一兩) 雄黃(六錢) 上各另研為粗末,用寬高砂鍋約貯藥之餘上有半節空者,先以雞糞一兩置鍋底,次以晉礬一兩,次以膽礬,次以雌黃,次以樸硝,次雄黃,然後盡下晉礬在內,次加雞糞在上,然後以新碗蓋鍋頂,簇炭火煅青煙盡為度。

    放冷取出,入乳缽中,加乳香、沒藥各半兩,同研極細末,以磁盒收貯。

    用藥時以津吐於手心中,調勻,新筆蘸點患處,一日三五次,一夜二次。

    先以無心筆蘸溫湯拭淨,軟絹挹幹,然後敷藥,庶得藥力透肉,敷後黃水瀝出不止最妙,雖多不妨,三日後其痔自乾枯剝落。

    倘硬,煎湯頻洗,白脫腸自紅軟收上,忌毒物、酒色,即除根矣。

     神繭散 治諸痔有神效。

     蠶繭納入男子指甲,以滿為度,外用童子發纏裹燒灰存性,蜜調敷之。

     治翻花痔 用荊芥、防風、樸硝煎湯洗,次用木鱉子、鬱金研末入龍腦些少水調敷。

    或用熊胎和勻貼之尤妙。

     又方 用白雞膽或二三枚取汁,熊膽二分半、片腦半分,共研一處,磁罐內收藏勿令洩氣。

    如用,以手指擦立效。

     紫金錠 治諸痔並便毒堅硬,痔未成膿,苦痛,大小便俱難,各進一錠,去後三次,痛即止,不日而消。

     痔漏退管丸 枳殼(一錢) 厚樸(六錢) 蟾酥(六分) 海洋(十二條,瓦焙乾) 甘草(三錢) 草烏(五錢,甘草水煮三炷香) 母丁香(十四個) 上為末,人粉霜三錢,用槐角、風藤煎膏,為丸,桐子大。

    不問內外痔,服丸藥七日,後服煎藥,七帖即愈。

    如痔漏有管者,服丸藥二七日,煎藥十四帖,其管即退。

     打粉霜法 水銀(一兩) 鵝管石 明礬 皂礬 食鹽(各五錢) 雄黃(二錢) 硃砂(一錢) 牙硝(五錢) 上為末,入罐內,上用鐵燈盞蓋定,鹽泥封固,水火打三炷香,取霜收用。

     煎藥方 歸尾 川芎 生地 黃連 條芩 山楂 連翹 秦艽 地榆 枳殼 白芍 槐角 槐花 白芷(各等分) 每帖加雷丸五分,幹棕根一兩,人肥加升麻、麻黃各三分;弱者頭帖下。

    如痔漏服丸藥宜早空心,用銀三錢,黑鉛三錢煎湯送下丸藥二分,申時服煎藥一帖,神效。

     又灸法 先須用補藥以生氣血,參、耆、歸、術為主,大劑服之;外以附子末,津和作餅子如錢厚,以艾灸之。

    漏大,艾炷亦大;漏小,炷小。

    灸令微熱,不可令痛,餅乾則易之,再和再灸,如困且止。

    次日再灸,直至肉平為度,或仍前用補氣血藥作膏藥貼之。

     治痔漏及脫肛便血 當歸(洗淨全用,四兩) 黃連(多用酒浸約三日淨,四兩) 防風(去蘆,二兩) 枳殼(水洗去穰,麩炒,二兩) 上為末,以前浸黃連酒和成麵糊丸,桐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米飲或沸湯下。

    忌羊、鵝、雞、魚、炙炒一切熱味。

     生肌散 乳香 血竭(各五錢) 沒藥(四錢) 全蠍(十個,炒) 輕粉 硃砂 黃丹(生用) 海螵蛸(去殼煅存性,各三錢) 龍骨(二兩,火煅紅,好酒淬五次) 明礬(二錢半) 鳳凰退(二錢,煅) 赤石脂(一兩半,火煅,好酒淬七次) 上為細末,待瘡洗淨上之。

     一方 治痔漏遠年不愈者。

     先以雞子七個,每個入明礬一分,飯內煮熟,每清晨服一枚,次用後方。

     黃連末八兩,枳殼末六兩、甘草末四兩、雄豬臟一副切作數段,入前末在內,煮一日取出聽用。

    後存汁一碗,將糯米一升、大麥仁一升,將汁均炒熟,連前藥搗為丸,桐子大。

    每服百四五十丸,卯午戍時白湯下,忌燒酒。

     膽槐丹 十月上已取槐角子揀肥嫩結實者,用新黃瓦盆二個,如法固濟埋背陰牆下約二三尺深,預先尋取黑牛膽五六個,臘月八日取出,裝膽內,高懸陰乾至次年清明日取出,盛好磁罐內。

    每日空心白湯送下,一日服一粒,二日服二粒,以漸加至十日則服十粒。

    十五日服十五粒止,以後一日減一粒,周而復始,不問遠年近日,痔瘡並皆治之。

     加味槐角丸 治痔漏通用及治腸風下血。

     槐角 生地各二兩 當歸身 黃耆 黃連 條芩 枳殼 秦艽 防風 連翹 地榆 升麻(各一兩) 川芎 阿膠 白芷(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或酒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漸加至七、八十九、百丸,空心溫酒或米湯下。

     淨固丸 治痔漏下血癢痛。

     槐花(炒) 枳殼(去穰)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湯下。

     黑玉丹 治男婦久新腸風、痔漏,著床頭疼不可忍,此藥不過三服見效。

    初得或癢或痛,穀道周圍多生硬核此是。

     痔破、便血、下血、腸鳳皆因酒、色、氣、風、食五事過度緻成。

    此疾人多外塗,殊不知病在腸臟有蟲,去根易愈。

     刺蝟皮(銼,八兩) 豬懸蹄(百尺) 牛角腮(八兩) 槐角(三兩) 雷丸 芝麻(各二兩) 亂髮(皂角煎湯洗淨焙) 敗棕(各四兩) 苦楝根(二兩半) 上入磁罐內燒存性,研細末,入乳香一兩、麝香四錢,研和勻,酒糊丸、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細嚼胡桃一枚,溫酒吞下,日二服。

    甚者三服,空心下。

    切忌別藥。

     鯽魚散 治痔漏久不愈。

     鯽魚一個,破開去腸,入白礬令滿,瓦上燒存性為末,用雞毛卷藥敷之立效。

     漏有八種: 氣漏(或腫或消乃氣脹痛不可忍者是也) 風漏(癢甚者是也) 陰漏(男女水道生孔竅,小便出時痛者是也) 冷漏(多出白膿如豆汁、黃水者是也) 熱漏(時常下鮮血者是也) 痔漏(痔瘡日久不醫破敗者是也) 痿姑漏(平地生孔竅,出紅膿者是也) 痿腮漏(因漏在平處,黑爛出黃水者是也) 平肌散 治漏瘡久不合。

     黃狗頭骨 亂髮 穿山甲(各燒灰為末等分) 上令勻乾摻患處,如幹則用津唾調敷。

     薰洗方 五倍子 樸硝 桑寄生 蓮蓬(各等分) 上以水煎,入白礬,先薰後洗。

    或以苦絲瓜、綠礬各等分,煎湯薰洗亦可。

    腫者用木鱉子、五倍子為末調敷。

     三品錠子 上品錠子 專治痔漏一十八證。

     紅礬(二兩半) 乳香 沒藥 硃砂(去鐵,各三錢) 牛黃(五分半) 硇砂(一錢四分,二分熟、一分生) 白信(一兩,火煅) 中品錠子 專治翻花癭瘤等痔。

     白礬(三兩八錢半) 乳香 沒藥(各五錢半) 硃砂(三錢) 牛黃(七分半) 硇砂(一錢,半生半熟) 白信(一兩四錢半,火煅煙盡半日取用) 下品錠子 專治疔瘡發背等症。

     紅礬(三兩二錢) 乳香(六錢) 沒藥蟾酥(三錢) 牛黃(四分半) 硇砂(二錢四分,半生半熟) 白信 各依法制,用麵糊和勻撚成錠子,看瘡漏大小深淺插入錠子。

    如肉內黑色,勿上生肌散,隻待黑肉落盡方可上。

    若瘡無頭,太乙膏一個,加後藥一粒貼之。

     白礬(二兩) 乳香(二錢二分) 沒藥(三錢七分) 硃砂(四分 )牛黃五分 薑黃三錢半(順的用) 白丁香錢半 巴豆三錢(草紙去油淨用) 白信二兩(火煅煙盡半日取用) 上為末或唾沫調敷瘡,一日三次,但瘡破插上前錠子。

     治痔瘡 用胡桃打開作兩半去肉,入五倍子末仍合定,外用泥裹燒存性,為末,空心白湯調服。

    此江西巡撫陸仲鶴公所親驗者。

     腸風臟毒 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

    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臟毒者蘊積之久而始見。

     香附散 治臟風。

     香附(一兩,炒) 枳殼(七錢半,炒) 當歸(半兩) 川芎(半兩) 槐花(炒,一兩) 上為末,每服工錢、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溫服。

     槐角丸 治五種腸風,下血痔瘡、脫肛。

     槐角(炒,一兩) 地榆 黃芩 防風(去蘆) 當歸(酒浸一宿焙乾) 枳殼(麩炒,各八兩)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湯下。

     又方 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黛青,酒糊丸服。

     又方 茄蒂燒存性,梔子炒各等分為末,蒸飯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空心米湯下。

     乾柿散 治腸風、臟毒、臟癖神效。

     乾柿不拘多少焙乾,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一方 治腸風、臟毒。

     以四物湯加刺蝟皮。

     臟連丸 治臟毒。

    (方見下血門) 一方 治便血久遠,傷血緻虛並麻風、癬瘡見面者。

     龜闆(二兩,酥炙) 升麻 香附(各五錢) 芍藥(一兩五錢)側柏葉(一兩) 椿根皮(七錢半) 上為末,粥丸,以四物湯加白朮、黃連、甘草、陳皮作湯送下。

     一方 治積血、便血。

     蒼朮 陳皮(各兩半) 黃連 黃柏 條芩(各七錢半) 連翹 上為末,生地膏六兩,丸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灸法 治腸風、臟毒最效。

     以患人平立量脊骨與臍平處椎上灸七壯。

    或年深者更於權上兩旁各一寸灸七壯,無不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