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炒黃色)
為末,每服二錢,煎棗湯下。
噁心 有熱、有痰、有虛,無聲無物,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噁心,皆在胃口,宜用生薑開胃豁痰。
加味二陳湯 治胃口有熱時作惡心。
半夏(薑製) 陳皮 茯苓 黃連(薑汁炒) 黃芩(薑汁炒)各半錢 甘草(炙) 水二鍾,姜五片煎八分,通口服。
加味生薑理中湯 治胃氣虛寒,時作惡心。
亦治暈船。
人參 白朮 乾薑 半夏(薑製) 陳皮各等分 水煎服。
大半夏湯 治噁心,亦治暈船。
陳皮 半夏(薑製) 茯苓 水煎服。
小半夏茯苓湯 半夏五兩 茯苓三兩 每服八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入薑汁更熬一兩沸,熱服。
或用生薑半斤同煎。
嘔吐 有痰膈中焦入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者、有寒氣鬱於胃口者、有暑氣所侵者、有飲食所傷者、有瘀血停滯者,但因火與痰者為多,有物有聲謂之嶇吐,有聲無物謂之噦。
劉河間謂火氣炎上,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藿香養胃湯 治胃氣不和作吐。
藿香 陳皮 厚樸(薑汁製) 蒼朮(米泔水浸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薑汁製) 白朮一錢二分 水二鍾、姜五片煎八分,通口服。
冬月胃受寒冷嘔吐不止,元氣虛者加人參一錢,乾薑泡一錢 香薷飲 治夏月伏暑嘔吐。
香薷一兩 厚樸 扁豆 甘草(炙)各三錢 上水四五甌,煎至十分之六,頓冷徐服。
芩連二陳湯 治胃口有熱,膈上有痰,時作嘔噦。
陳皮 半夏(薑製) 茯苓 黃連(姜炒) 山梔(姜炒) 甘草 水二鍾,姜五片,煎八分通口服。
六君子湯 治久吐胃氣虛弱,不納飲食。
白朮一錢五分 茯苓 人參 陳皮 半夏(薑製) 香附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服。
一方有黃耆無二陳湯。
抑青丸 治肝火出胃逆上嘔吐。
(方見火門) 治坐船大吐發渴 若飲水即死,以童便飲之最妙。
五苓散加薑汁 治夏月嘔吐不止。
(方見暑門) 濟生竹茹湯 治飲酒過度而嘔者。
葛根 半夏(湯泡七次) 甘草(炙)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入竹茹一小團,姜五片煎服。
小柴胡加竹茹湯 治發熱而嘔。
柴胡二錢 半夏(湯泡) 橘皮各一錢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七分半 竹茹一塊 水一盞,姜七片煎六分,溫服。
治吐蟲而嘔 用黑鉛炒成灰,檳榔末等分,米飲調下。
生薑橘皮湯 治乾嘔噦或緻手足厥冷。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水七盞煮三盞去渣,徐徐溫服。
朱奉議方加半夏,一切嘔吐以此方主之。
理中加丁香湯 治中脘停寒,喜辛辣物,飲食入口即吐。
人參 白朮 甘草(炙) 乾薑(泡)各一錢 丁香 姜十片水煎服。
或加枳實半錢亦可。
不效,或以二陳湯加丁香十粒,並須冷服,蓋冷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
前方生薑橘皮湯亦治之。
噎膈(附關格) 膈即翻胃,噎乃膈之漸也,血液俱耗,胃脘乾槁。
其槁在上而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或可少食,名之曰噎。
其槁在下而與胃相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
治法同。
大率屬血虛,有熱、有痰,宜薄滋味。
糞如羊屎者不治,年高者不治,口中脈大出者不治。
棗肉平胃散 治翻胃。
厚樸(薑製) 陳皮各三斤二兩(去白) 甘草(炙) 紅棗 生薑各二斤 蒼朮(泔浸一宿炒)五斤 上棗肉、平胃散,再加米泔浸炒香附二斤,拌勻以水浸過面上半寸,煮乾焙燥為末。
每服二錢,鹽湯空心服。
奪命丹 治翻胃噎食。
裘一個(即蜣螂所滾之裘,凡糞土下俱有,用裘中有白蟲者,將裘少破一點,仍蓋住,火煅黃色存性勿令焦) 麝香一分 孩兒茶二分 金絲黃礬三分 硃砂(春二分、夏四分、秋六分、冬八分) 上為細末,燒酒調,空心服。
如覺飢大小米煮粥,漸漸少進,一日二三次,不可多吃。
忌生冷、醬炒、厚味、蔥、蒜、酒面、炙煿等物及氣惱。
五十以後人一二服即效。
又方 治翻胃。
黃連三錢(薑汁炒) 山楂肉二錢 保和丸二錢(方見傷飲食門) 上同為末,糊丸麻子大。
胭脂為衣,人參湯入竹瀝再煎一沸,每服六十丸。
又方 用韭汁二兩,牛乳一盞,生薑半兩,頓服神效。
治氣虛翻胃 脈緩無力者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治血虛翻胃 脈數無力者是。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上二方各用水鍾半,煎至半鍾,仍用童便、韭汁、牛乳、竹瀝、薑汁共半鍾入煎藥,半鍾合成一鍾溫服。
治翻胃氣血俱虛 口中多出沫者是。
合前八味煎法,併入韭、乳諸汁和服。
切不可用香燥之劑。
治翻胃有痰 脈多滑數,寸關脈沉或伏而大者是也。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煎法併入韭、乳諸汁和服同前。
治翻胃有熱 脈洪數有力者是。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各等分 上煎法併入韭、乳諸汁和服同前。
治翻胃膈中有積血者 以韭汁飲之,每服半盞,日三服。
治婦人翻胃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 陳皮(帶白) 桃仁(留尖) 甘草(生) 紅花(酒製)各等分 水鍾半煎八分,入驢尿以防生蟲。
一粒金丹 黃丹三錢(水飛三次) 狗寶一個 上與丹共為一丸,金箔為衣,韭菜湯下。
一方 治翻胃。
用近山處黃牛糞尖三個,燒灰,砂糖酒調下。
金桃酒 治翻胃吐酸。
古銅四錢,敲如米粒大,核桃肉一斤與銅同研爛,用好燒酒一斤和銅、桃均入錫瓶內,封固瓶口。
將大鍋貯水,錫瓶安鍋內,桑柴慢火煮一周時,取出埋地下一二時。
每日空心服一盞,病重者午後再服一盞,十日內病即減。
紫金錠 治婦人膈氣並男子轉食,磨服並愈。
一方 用茱萸、黃連、貝母、瓜蔞仁、牛轉草煎服。
燒針丸 此藥清鎮,專主吐逆。
黃丹不拘多少研細,用去皮小紅棗肉,丸雞頭大。
每用針簽於燈上燒過,人乳汁下一丸。
關格似噎,而與噎稍異,胃中覺有所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謂氣之橫格也,宜二陳湯吐之。
咳逆 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
古謂之噦,今謂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氣自逆而呃上也。
有痰,有氣虛,有火。
有因飲食太過填塞胸中,氣不得升降者;有痰閉於上,火起於下,氣不得伸越者;又有傷寒熱病,陽明內實,過期失下,清氣不得升,濁氣不得降,以緻氣不宣通而發呃者,此皆實證也。
治痰咳 陳皮 半夏 姜水煎服。
或以人參、蘆煎湯吐之。
人參白朮湯 治氣虛不足咳逆。
人參 黃芩 柴胡 乾薑 梔子仁 甘草(炙)各兩半 白朮 防風 五味子 半夏(泡七次) 每服四錢,姜三片煎,下大補丸。
(方見虛損門) 治陰火咳逆 黃連 黃柏 滑石 水煎服。
益元散亦可。
治咳逆自利 滑石 甘草 黃柏(炒) 白芍藥 人參 陳皮 白朮 水煎加竹瀝服。
橘皮竹茹湯 治吐利後,胃熱咳逆。
橘皮一兩 竹茹一兩半 甘草(炙)二兩 棗子三十個 生薑半兩 人參半兩 水十盞煎三盞作三服。
嘈雜 是痰因火動,氣鬱濕熱。
芩連二陳湯 治疾因火動,胃口作嘈。
黃連(姜炒) 黃芩(炒) 陳皮 半夏(薑製) 茯苓 南星 甘草(炙) 山梔(炒) 熱多加青黛,水煎服。
治心嘈索食 白朮(炒) 黃連(薑汁炒) 陳皮等分 為末,作丸白湯下。
治心嘈不喜食 此濕痰氣鬱也。
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子。
(方見虛損門) 治肥人嘈雜 二陳湯少加撫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水煎服。
人多思慮以緻血虛,五更時嘈雜是也。
四物湯加香附、梔子仁、黃連、貝母。
吞酸 吞酸與吐酸不同。
吐酸是平日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鬱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水而出。
吞酸者,濕熱鬱積於肝,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必用糧食蔬菜自養。
加味平胃散 治香酸或宿食不化。
蒼朮(不制) 陳皮 厚樸(不制) 甘草 神麯(炒) 麥芽(炒) 每服五錢,姜三片水煎服。
茱連丸 治鬱積吞酸。
黃連 黃芩各一兩(俱用陳壁土炒,去土用) 蒼朮七錢半(泔水浸炒) 茱萸(泡炒) 陳皮各五錢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
每服五六十丸,津嚥下。
又方 治鬱積吐酸。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吳茱萸(炒)各一兩 黃連(炒)一兩五錢 蒼朮一兩 為末,炊餅丸綠豆大。
每服二三十丸,食後服。
冬倍茱萸,夏倍黃連。
參萸丸 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又雲治濕而滯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響導。
六一散七兩 茱萸一兩(制) 為末飯丸。
回令丸 瀉肝火行濕為之反佐,開痞結治肝邪,可助補脾藥。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俱用壁泥炒) 為末粥丸。
治噯氣 此胃中有鬱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南星 半夏 軟石膏 香附 梔子(炒) 為末作丸或作湯服。
治吐清水 蒼朮(陳壁土炒) 茯苓 滑石(炒) 白朮(炒) 陳皮 水煎服。
痞 痞也,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
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
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有濕熱太甚為痞者。
治稟受充實,面蒼骨露,氣實之人心下痞者 枳實 黃連 青皮 陳皮 枳殼 上為末,每服三錢,燈心湯下。
治稟受素弱轉運不調,飲食不化而心下痞者 白朮 山楂 麴櫱 陳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
治肥人心下痞者 乃是濕痰。
蒼朮 半夏 砂仁 茯苓 滑石 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湯下。
治瘦人心下痞者 乃是鬱熱在中焦。
枳實 黃連 葛根 升麻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薄荷湯下。
治食後感寒飲食不化心下痞者 藿香 豆蔻 吳茱萸 砂仁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湯下。
治夾血成窠囊心下痞者 桃仁 紅花 香附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四錢酒下。
補中益氣湯加芍藥、黃連各一錢,治內傷心下痞瞀悶者。
如痞腹脹加枳實三分,厚樸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
(方見內傷門) 枳實消痞丸 治右關脈浮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枳實 黃連各五錢 乾生薑 甘草(炙) 茯苓(去皮) 麥芽各二錢 半夏面 人參 白朮各三錢 厚樸四錢 上為末,水浸蒸餅丸,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溫水下。
橘皮枳朮丸 治食已心下痞者。
(方見傷飲食門) 回令丸 (即左金丸) 瀉肝火,行濕熱,亦開痞結。
(方見吞酸門) 積聚 積者有形之物也,氣不能成,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積。
肝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痔瘡連歲不已;心積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脾積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肺積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己,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腎積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著奔豚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婦人有塊多是血塊。
幾積聚之脈,實強者生,沉小者死。
遇仙丹 治邪熱上攻,痰涎壅滯、翻胃吐食、十膈五噎、齁哈、酒積蟲積、血積氣塊、諸般痞積、瘡熱腫痛或大小便不利、婦人女子面色痿黃、鬼疰癥瘕、誤吞銀鐵銅物悉皆治之。
五更時用冷茶送下三錢,天明可看去後之物。
此藥有積去積,有蟲去蟲,不傷元氣,亦不損傷臟腑,功效不能盡述。
小兒減半,孕婦勿服。
白牽牛頭末四兩半(生半炒) 白檳榔一兩 茵陳 蓬朮(醋煮) 三稜(醋煮) 牙皂各五錢(炙去皮弦) 上為細末,醋糊丸,綠豆大。
依前數服行後,隨以溫粥啖之,忌食他物。
通玄二八丹 治積聚止瀉痢之妙藥。
如治積聚,侵晨用薑湯服,稍瀉一二次即除,以溫粥補住之。
如治洩痢,飯後用清茶服即止。
積聚即肚腹飲食宿滯等疾。
黃連半斤(淨) 芍藥(淨) 當歸(淨) 生地黃(淨) 烏梅(淨)各五錢 上為末,以雄豬肚一個盛藥於內線縫之,用韭菜二斤鋪底面於鍋內蒸,候湯幹再添,蒸一日以藥熟為度。
連豬肚共藥,石杵搗爛,丸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此藥薑湯服則行,茶清服則止。
治痞積 白芍藥四兩(炒) 白朮(炒) 枳實(炒) 三稜(醋煮) 蓬朮(煨) 五靈脂(炒) 阿魏(醋煮)各二兩 黃連(炒) 甘草各一兩 乳香(炙去油) 沒藥(炙去油) 木香各五錢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半飽時白湯下。
內服此藥,外貼膏藥。
萬應丸 此藥善能追蟲取積。
面色痿黃、肌膚羸瘦、胸膈停痰、宿食滯胃、肚腹膨脹、蟲咬心疼,凡五臟中諸氣血積滯並皆治之。
並治吃泥、炭、米。
凡婦人癥瘕,病淺者一服即效,病重者二服除根。
惟孕婦忌之。
大腹子二兩(效檳榔制) 史君子仁二十粒 貫仲(去土) 土朱雷丸(水浸刮去黑皮,紅者不入藥)各五錢 木香三錢(另研) 滑石(去黃,純白者佳) 自然銅(有金星小者佳,用清醋火煅七次以酥為度)各一兩 雞心檳榔二兩(用無灰好酒煮半日至心黑力度,以黃豆煎湯熱洗) 錦紋大黃一兩半(用綿紙裹水濕,火煨微熟,一半生用) 黑醜四兩(一半微妙,一半生取頭末二兩) 上為細末,用皂莢水煎成膏,丸桐子大。
大人三錢,小兒錢半,臨晚勿用夜飯,四更時涼茶送下,待下利五七次無妨,候蟲積諸毒下,以溫米粥補之。
忌生冷油膩、麵食數日,其病再不復發。
小溫中丸 治諸積。
青皮 陳皮各一兩 香附四兩(酒浸) 蒼朮 黃連(薑汁炒) 半夏 針砂(醋炒)各二兩 白朮 苦參各半兩 為末,麵糊丸。
阿魂丸 治肉積。
連翹一兩 山楂 阿魏各二兩(醋煮作糊) 黃連一兩三錢 上為末,醋煮阿魏作糊為丸,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脾虛者以白朮三錢,陳皮、茯苓各一錢,煎湯送下,切不可獨用、恐虛,則禍如反掌。
小阿魏丸 治痰積。
山楂三兩 石??二錢 半夏一兩(皂角水浸透曬乾) 上為末,粥丸,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紺珠木香檳榔丸 治食積腹脹有熱者。
木香 檳榔 當歸 黃連 枳殼 青皮 黃柏各一兩 黃芩 陳皮 三稜 牽牛末 香附各二兩 莪朮 大黃各四兩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臨臥薑湯下。
尋常消導開胃隻服三四十丸。
有寒加厚樸、木香、丁香、砂仁、神麯、香附。
保和丸 治食積。
(方見傷寒門) 紅丸子 治傷食冷痛。
京三稜(醋煮) 莪朮(醋煮) 陳皮(去白) 青皮(去穰麩炒)各五兩 乾薑(泡) 胡椒各二兩 上為末,醋煮糊丸如桐子大,礬紅為衣。
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小兒臨食加減與服。
烏梅丸 治酒積消食化痰。
烏梅一斤 半夏半斤 生薑一斤 白礬八兩 上石臼搗為細末,新瓦兩片夾定,火上焙三日三夜為度,次入神麯、麥芽、陳皮、青皮、莪朮、枳殼、丁皮、大腹子各四兩,為末,用酒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薑湯下。
勝紅丸 治脾積氣滯,胸膈飽悶,氣促不安,嘔吐青水。
大人酒積,婦人脾血積氣,小兒食積並皆治之。
陳皮 莪朮(一味同醋煮) 青皮 乾薑(泡) 三稜 良薑各一兩 香附子(炒去皮尖)二兩 為末,醋糊丸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
治血塊 凡血塊若以行藥行之,後須大補。
海石(醋煮) 三稜(醋煮) 蓬朮(醋煮) 桃仁 紅花香附 五靈脂 為末,醋糊丸,石??白朮湯吞下。
治脅下有塊 龍薈丸二錢半(方見脅痛門) 薑黃五錢 桃仁五錢 為末,蜜丸服。
瓦楞子丸 瓦楞子即蚶殼,燒,以醋淬三度,埋令壞,醋膏丸。
治一切氣血焫瘕,次能消痰。
千金硝石丸 止可磨塊不令困人,須量虛實。
硝石六兩 大黃八兩 人參 甘草各三兩 上為細末,以三年苦酒三升置器中,以竹片作準,每人一升作一刻,先入大黃不住手攪,使微沸,盡一刻乃下餘藥,又盡一刻微火熬便可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服後下如雞肝米泔赤黑色等物為效。
下後忌風冷。
宜軟粥調理。
痞塊在皮裡膜外 須用補氣藥,香附兼二陳湯開之,先須斷厚味。
蜀葵膏 用蜀葵根煎湯去粗,再入人參、白朮、青皮、陳皮、甘草梢,牛膝煎成湯,入細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許,熱飲之。
二服當見塊下,如病重者須補,接之後加減再行。
一方 治男、婦痞塊。
阿魏一兩 漆四兩(生用濾過) 木耳四兩 蜂蜜六兩 上用錫罐一個,內盛封固放鍋內,水煮三炷香盡,取起冷定,每服二茶匙燒酒下,日進三服。
忌油膩發物。
痞積膏藥 此膏不惟治痞,凡未潰腫毒、瘰癧痰核、跌打閃挫及心腹疼痛,瀉痢,風氣等症,並有神效。
如痞症。
每膏藥一斤加阿魏五錢,酒化和入,用紅布攤貼患處,常以熱手摩之,令藥氣透。
歸尾 紅花 大黃 蘇木(捶碎) 桃仁 杏仁 三稜 蓬朮 枳殼 枳實 蒼朮 厚樸 檳榔 青皮 白芥子 香附 烏藥 青木香 水紅花根各五合 川烏 草烏 川桃 肉桂 乾漆 皂角 玄胡索 白芷 仙靈皮 南星 半夏 防風 荊芥 羌活 獨活 紫蘇 麻黃 秦艽 木鱉子(去殼) 大風子(去殼) 海風藤 防己 穿山甲 蜂房 蜈蚣 蛇蛻 白附子 高良薑 骨碎補 蘄艾各三錢 桑枝 槐枝 柳枝 桃枝(長二寸者)各三十段 上咀片,入麻油內用鋼鍋煎,藥枯黑色濾去渣再煎,滴水成珠取起。
松香明淨者不拘多少,先用水煮濾淨,次用老酒煮,入水中抽扯數十次,每松香一斤入蔥汁、薑汁、蒜汁、韭汁各一碗再熬,又入水中抽扯數十次,然後每藥油四兩入松香一斤,熬成膏取起,入後細藥末。
五靈脂 雄黃 木香 血竭各五錢 沉香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一兩(焙去汗) 黃蠟二兩 樟腦二兩 共為細末,計重八兩三錢,配膏藥一斤半,慢火熬,用槐枝不住手攪勻,再入水抽扯百餘次收用。
靈寶化積膏(驗過神效) 巴豆仁 萆麻仁各一百粒 五靈脂四兩 阿魏(醋煮化) 當歸各一兩 兩頭尖 穿山甲 乳香(炙去油) 沒藥(炙去油)各五錢 麝香三分 松香一斤半 芝麻油五兩 除乳香、沒藥、麝香、松香、阿魏外,餘藥俱飲片浸油內三日。
用砂鍋煎藥焦黑色,去渣入松香,少煎一飯時再入乳香、沒藥、麝香,取起入水中抽洗金黃色、煎時以桃柳枝不住手攪勻,勿令枯,用狗皮攤貼息處,每日以熱鞋底熨,令藥氣深入為妙。
消痞膏 白芷 藿香 川烏 赤芍藥 蓬朮 牛虻 兩頭尖 仙靈脾 海藻 玄參 山豆根各一兩二錢 草烏 當歸 杏仁 蒼朮 皂角 丹皮 水紅花根葉 桃仁各一兩五錢 穿山甲 生地 大蒜 血餘 三稜 白芥子 皮硝 乾漆 黃耆各一兩 木鱉 黃花 大風子各二兩 官桂 川椒 天雄各七錢 生薑一兩七錢 蘇木 天麻各五錢 沉香 麝香各二錢 萆麻子肉一百廿粒 巴豆肉一百廿粒 飛丹 黃占各二兩 白膠香四兩 楓香 血竭 雄黃各一兩 檀香 雲母石 硃砂 蘇合油各五錢 阿魏三兩 安息香四錢 水粉一斤 芝麻油五斤 每油一
噁心 有熱、有痰、有虛,無聲無物,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噁心,皆在胃口,宜用生薑開胃豁痰。
加味二陳湯 治胃口有熱時作惡心。
半夏(薑製) 陳皮 茯苓 黃連(薑汁炒) 黃芩(薑汁炒)各半錢 甘草(炙) 水二鍾,姜五片煎八分,通口服。
加味生薑理中湯 治胃氣虛寒,時作惡心。
亦治暈船。
人參 白朮 乾薑 半夏(薑製) 陳皮各等分 水煎服。
大半夏湯 治噁心,亦治暈船。
陳皮 半夏(薑製) 茯苓 水煎服。
小半夏茯苓湯 半夏五兩 茯苓三兩 每服八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入薑汁更熬一兩沸,熱服。
或用生薑半斤同煎。
嘔吐 有痰膈中焦入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者、有寒氣鬱於胃口者、有暑氣所侵者、有飲食所傷者、有瘀血停滯者,但因火與痰者為多,有物有聲謂之嶇吐,有聲無物謂之噦。
劉河間謂火氣炎上,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藿香養胃湯 治胃氣不和作吐。
藿香 陳皮 厚樸(薑汁製) 蒼朮(米泔水浸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薑汁製) 白朮一錢二分 水二鍾、姜五片煎八分,通口服。
冬月胃受寒冷嘔吐不止,元氣虛者加人參一錢,乾薑泡一錢 香薷飲 治夏月伏暑嘔吐。
香薷一兩 厚樸 扁豆 甘草(炙)各三錢 上水四五甌,煎至十分之六,頓冷徐服。
芩連二陳湯 治胃口有熱,膈上有痰,時作嘔噦。
陳皮 半夏(薑製) 茯苓 黃連(姜炒) 山梔(姜炒) 甘草 水二鍾,姜五片,煎八分通口服。
六君子湯 治久吐胃氣虛弱,不納飲食。
白朮一錢五分 茯苓 人參 陳皮 半夏(薑製) 香附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服。
一方有黃耆無二陳湯。
抑青丸 治肝火出胃逆上嘔吐。
(方見火門) 治坐船大吐發渴 若飲水即死,以童便飲之最妙。
五苓散加薑汁 治夏月嘔吐不止。
(方見暑門) 濟生竹茹湯 治飲酒過度而嘔者。
葛根 半夏(湯泡七次) 甘草(炙)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入竹茹一小團,姜五片煎服。
小柴胡加竹茹湯 治發熱而嘔。
柴胡二錢 半夏(湯泡) 橘皮各一錢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七分半 竹茹一塊 水一盞,姜七片煎六分,溫服。
治吐蟲而嘔 用黑鉛炒成灰,檳榔末等分,米飲調下。
生薑橘皮湯 治乾嘔噦或緻手足厥冷。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水七盞煮三盞去渣,徐徐溫服。
朱奉議方加半夏,一切嘔吐以此方主之。
理中加丁香湯 治中脘停寒,喜辛辣物,飲食入口即吐。
人參 白朮 甘草(炙) 乾薑(泡)各一錢 丁香 姜十片水煎服。
或加枳實半錢亦可。
不效,或以二陳湯加丁香十粒,並須冷服,蓋冷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
前方生薑橘皮湯亦治之。
噎膈(附關格) 膈即翻胃,噎乃膈之漸也,血液俱耗,胃脘乾槁。
其槁在上而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或可少食,名之曰噎。
其槁在下而與胃相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
治法同。
大率屬血虛,有熱、有痰,宜薄滋味。
糞如羊屎者不治,年高者不治,口中脈大出者不治。
棗肉平胃散 治翻胃。
厚樸(薑製) 陳皮各三斤二兩(去白) 甘草(炙) 紅棗 生薑各二斤 蒼朮(泔浸一宿炒)五斤 上棗肉、平胃散,再加米泔浸炒香附二斤,拌勻以水浸過面上半寸,煮乾焙燥為末。
每服二錢,鹽湯空心服。
奪命丹 治翻胃噎食。
裘一個(即蜣螂所滾之裘,凡糞土下俱有,用裘中有白蟲者,將裘少破一點,仍蓋住,火煅黃色存性勿令焦) 麝香一分 孩兒茶二分 金絲黃礬三分 硃砂(春二分、夏四分、秋六分、冬八分) 上為細末,燒酒調,空心服。
如覺飢大小米煮粥,漸漸少進,一日二三次,不可多吃。
忌生冷、醬炒、厚味、蔥、蒜、酒面、炙煿等物及氣惱。
五十以後人一二服即效。
又方 治翻胃。
黃連三錢(薑汁炒) 山楂肉二錢 保和丸二錢(方見傷飲食門) 上同為末,糊丸麻子大。
胭脂為衣,人參湯入竹瀝再煎一沸,每服六十丸。
又方 用韭汁二兩,牛乳一盞,生薑半兩,頓服神效。
治氣虛翻胃 脈緩無力者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治血虛翻胃 脈數無力者是。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上二方各用水鍾半,煎至半鍾,仍用童便、韭汁、牛乳、竹瀝、薑汁共半鍾入煎藥,半鍾合成一鍾溫服。
治翻胃氣血俱虛 口中多出沫者是。
合前八味煎法,併入韭、乳諸汁和服。
切不可用香燥之劑。
治翻胃有痰 脈多滑數,寸關脈沉或伏而大者是也。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煎法併入韭、乳諸汁和服同前。
治翻胃有熱 脈洪數有力者是。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各等分 上煎法併入韭、乳諸汁和服同前。
治翻胃膈中有積血者 以韭汁飲之,每服半盞,日三服。
治婦人翻胃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 陳皮(帶白) 桃仁(留尖) 甘草(生) 紅花(酒製)各等分 水鍾半煎八分,入驢尿以防生蟲。
一粒金丹 黃丹三錢(水飛三次) 狗寶一個 上與丹共為一丸,金箔為衣,韭菜湯下。
一方 治翻胃。
用近山處黃牛糞尖三個,燒灰,砂糖酒調下。
金桃酒 治翻胃吐酸。
古銅四錢,敲如米粒大,核桃肉一斤與銅同研爛,用好燒酒一斤和銅、桃均入錫瓶內,封固瓶口。
將大鍋貯水,錫瓶安鍋內,桑柴慢火煮一周時,取出埋地下一二時。
每日空心服一盞,病重者午後再服一盞,十日內病即減。
紫金錠 治婦人膈氣並男子轉食,磨服並愈。
一方 用茱萸、黃連、貝母、瓜蔞仁、牛轉草煎服。
燒針丸 此藥清鎮,專主吐逆。
黃丹不拘多少研細,用去皮小紅棗肉,丸雞頭大。
每用針簽於燈上燒過,人乳汁下一丸。
關格似噎,而與噎稍異,胃中覺有所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謂氣之橫格也,宜二陳湯吐之。
咳逆 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
古謂之噦,今謂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氣自逆而呃上也。
有痰,有氣虛,有火。
有因飲食太過填塞胸中,氣不得升降者;有痰閉於上,火起於下,氣不得伸越者;又有傷寒熱病,陽明內實,過期失下,清氣不得升,濁氣不得降,以緻氣不宣通而發呃者,此皆實證也。
治痰咳 陳皮 半夏 姜水煎服。
或以人參、蘆煎湯吐之。
人參白朮湯 治氣虛不足咳逆。
人參 黃芩 柴胡 乾薑 梔子仁 甘草(炙)各兩半 白朮 防風 五味子 半夏(泡七次) 每服四錢,姜三片煎,下大補丸。
(方見虛損門) 治陰火咳逆 黃連 黃柏 滑石 水煎服。
益元散亦可。
治咳逆自利 滑石 甘草 黃柏(炒) 白芍藥 人參 陳皮 白朮 水煎加竹瀝服。
橘皮竹茹湯 治吐利後,胃熱咳逆。
橘皮一兩 竹茹一兩半 甘草(炙)二兩 棗子三十個 生薑半兩 人參半兩 水十盞煎三盞作三服。
嘈雜 是痰因火動,氣鬱濕熱。
芩連二陳湯 治疾因火動,胃口作嘈。
黃連(姜炒) 黃芩(炒) 陳皮 半夏(薑製) 茯苓 南星 甘草(炙) 山梔(炒) 熱多加青黛,水煎服。
治心嘈索食 白朮(炒) 黃連(薑汁炒) 陳皮等分 為末,作丸白湯下。
治心嘈不喜食 此濕痰氣鬱也。
三補丸加蒼朮,倍香附子。
(方見虛損門) 治肥人嘈雜 二陳湯少加撫芎、蒼朮、白朮、炒山梔子,水煎服。
人多思慮以緻血虛,五更時嘈雜是也。
四物湯加香附、梔子仁、黃連、貝母。
吞酸 吞酸與吐酸不同。
吐酸是平日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鬱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水而出。
吞酸者,濕熱鬱積於肝,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必用糧食蔬菜自養。
加味平胃散 治香酸或宿食不化。
蒼朮(不制) 陳皮 厚樸(不制) 甘草 神麯(炒) 麥芽(炒) 每服五錢,姜三片水煎服。
茱連丸 治鬱積吞酸。
黃連 黃芩各一兩(俱用陳壁土炒,去土用) 蒼朮七錢半(泔水浸炒) 茱萸(泡炒) 陳皮各五錢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
每服五六十丸,津嚥下。
又方 治鬱積吐酸。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吳茱萸(炒)各一兩 黃連(炒)一兩五錢 蒼朮一兩 為末,炊餅丸綠豆大。
每服二三十丸,食後服。
冬倍茱萸,夏倍黃連。
參萸丸 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又雲治濕而滯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響導。
六一散七兩 茱萸一兩(制) 為末飯丸。
回令丸 瀉肝火行濕為之反佐,開痞結治肝邪,可助補脾藥。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俱用壁泥炒) 為末粥丸。
治噯氣 此胃中有鬱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南星 半夏 軟石膏 香附 梔子(炒) 為末作丸或作湯服。
治吐清水 蒼朮(陳壁土炒) 茯苓 滑石(炒) 白朮(炒) 陳皮 水煎服。
痞 痞也,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
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
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有濕熱太甚為痞者。
治稟受充實,面蒼骨露,氣實之人心下痞者 枳實 黃連 青皮 陳皮 枳殼 上為末,每服三錢,燈心湯下。
治稟受素弱轉運不調,飲食不化而心下痞者 白朮 山楂 麴櫱 陳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
治肥人心下痞者 乃是濕痰。
蒼朮 半夏 砂仁 茯苓 滑石 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湯下。
治瘦人心下痞者 乃是鬱熱在中焦。
枳實 黃連 葛根 升麻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薄荷湯下。
治食後感寒飲食不化心下痞者 藿香 豆蔻 吳茱萸 砂仁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湯下。
治夾血成窠囊心下痞者 桃仁 紅花 香附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四錢酒下。
補中益氣湯加芍藥、黃連各一錢,治內傷心下痞瞀悶者。
如痞腹脹加枳實三分,厚樸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
(方見內傷門) 枳實消痞丸 治右關脈浮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枳實 黃連各五錢 乾生薑 甘草(炙) 茯苓(去皮) 麥芽各二錢 半夏面 人參 白朮各三錢 厚樸四錢 上為末,水浸蒸餅丸,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溫水下。
橘皮枳朮丸 治食已心下痞者。
(方見傷飲食門) 回令丸 (即左金丸) 瀉肝火,行濕熱,亦開痞結。
(方見吞酸門) 積聚 積者有形之物也,氣不能成,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積。
肝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痔瘡連歲不已;心積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脾積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肺積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己,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腎積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著奔豚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婦人有塊多是血塊。
幾積聚之脈,實強者生,沉小者死。
遇仙丹 治邪熱上攻,痰涎壅滯、翻胃吐食、十膈五噎、齁哈、酒積蟲積、血積氣塊、諸般痞積、瘡熱腫痛或大小便不利、婦人女子面色痿黃、鬼疰癥瘕、誤吞銀鐵銅物悉皆治之。
五更時用冷茶送下三錢,天明可看去後之物。
此藥有積去積,有蟲去蟲,不傷元氣,亦不損傷臟腑,功效不能盡述。
小兒減半,孕婦勿服。
白牽牛頭末四兩半(生半炒) 白檳榔一兩 茵陳 蓬朮(醋煮) 三稜(醋煮) 牙皂各五錢(炙去皮弦) 上為細末,醋糊丸,綠豆大。
依前數服行後,隨以溫粥啖之,忌食他物。
通玄二八丹 治積聚止瀉痢之妙藥。
如治積聚,侵晨用薑湯服,稍瀉一二次即除,以溫粥補住之。
如治洩痢,飯後用清茶服即止。
積聚即肚腹飲食宿滯等疾。
黃連半斤(淨) 芍藥(淨) 當歸(淨) 生地黃(淨) 烏梅(淨)各五錢 上為末,以雄豬肚一個盛藥於內線縫之,用韭菜二斤鋪底面於鍋內蒸,候湯幹再添,蒸一日以藥熟為度。
連豬肚共藥,石杵搗爛,丸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此藥薑湯服則行,茶清服則止。
治痞積 白芍藥四兩(炒) 白朮(炒) 枳實(炒) 三稜(醋煮) 蓬朮(煨) 五靈脂(炒) 阿魏(醋煮)各二兩 黃連(炒) 甘草各一兩 乳香(炙去油) 沒藥(炙去油) 木香各五錢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半飽時白湯下。
內服此藥,外貼膏藥。
萬應丸 此藥善能追蟲取積。
面色痿黃、肌膚羸瘦、胸膈停痰、宿食滯胃、肚腹膨脹、蟲咬心疼,凡五臟中諸氣血積滯並皆治之。
並治吃泥、炭、米。
凡婦人癥瘕,病淺者一服即效,病重者二服除根。
惟孕婦忌之。
大腹子二兩(效檳榔制) 史君子仁二十粒 貫仲(去土) 土朱雷丸(水浸刮去黑皮,紅者不入藥)各五錢 木香三錢(另研) 滑石(去黃,純白者佳) 自然銅(有金星小者佳,用清醋火煅七次以酥為度)各一兩 雞心檳榔二兩(用無灰好酒煮半日至心黑力度,以黃豆煎湯熱洗) 錦紋大黃一兩半(用綿紙裹水濕,火煨微熟,一半生用) 黑醜四兩(一半微妙,一半生取頭末二兩) 上為細末,用皂莢水煎成膏,丸桐子大。
大人三錢,小兒錢半,臨晚勿用夜飯,四更時涼茶送下,待下利五七次無妨,候蟲積諸毒下,以溫米粥補之。
忌生冷油膩、麵食數日,其病再不復發。
小溫中丸 治諸積。
青皮 陳皮各一兩 香附四兩(酒浸) 蒼朮 黃連(薑汁炒) 半夏 針砂(醋炒)各二兩 白朮 苦參各半兩 為末,麵糊丸。
阿魂丸 治肉積。
連翹一兩 山楂 阿魏各二兩(醋煮作糊) 黃連一兩三錢 上為末,醋煮阿魏作糊為丸,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脾虛者以白朮三錢,陳皮、茯苓各一錢,煎湯送下,切不可獨用、恐虛,則禍如反掌。
小阿魏丸 治痰積。
山楂三兩 石??二錢 半夏一兩(皂角水浸透曬乾) 上為末,粥丸,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紺珠木香檳榔丸 治食積腹脹有熱者。
木香 檳榔 當歸 黃連 枳殼 青皮 黃柏各一兩 黃芩 陳皮 三稜 牽牛末 香附各二兩 莪朮 大黃各四兩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臨臥薑湯下。
尋常消導開胃隻服三四十丸。
有寒加厚樸、木香、丁香、砂仁、神麯、香附。
保和丸 治食積。
(方見傷寒門) 紅丸子 治傷食冷痛。
京三稜(醋煮) 莪朮(醋煮) 陳皮(去白) 青皮(去穰麩炒)各五兩 乾薑(泡) 胡椒各二兩 上為末,醋煮糊丸如桐子大,礬紅為衣。
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小兒臨食加減與服。
烏梅丸 治酒積消食化痰。
烏梅一斤 半夏半斤 生薑一斤 白礬八兩 上石臼搗為細末,新瓦兩片夾定,火上焙三日三夜為度,次入神麯、麥芽、陳皮、青皮、莪朮、枳殼、丁皮、大腹子各四兩,為末,用酒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薑湯下。
勝紅丸 治脾積氣滯,胸膈飽悶,氣促不安,嘔吐青水。
大人酒積,婦人脾血積氣,小兒食積並皆治之。
陳皮 莪朮(一味同醋煮) 青皮 乾薑(泡) 三稜 良薑各一兩 香附子(炒去皮尖)二兩 為末,醋糊丸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
治血塊 凡血塊若以行藥行之,後須大補。
海石(醋煮) 三稜(醋煮) 蓬朮(醋煮) 桃仁 紅花香附 五靈脂 為末,醋糊丸,石??白朮湯吞下。
治脅下有塊 龍薈丸二錢半(方見脅痛門) 薑黃五錢 桃仁五錢 為末,蜜丸服。
瓦楞子丸 瓦楞子即蚶殼,燒,以醋淬三度,埋令壞,醋膏丸。
治一切氣血焫瘕,次能消痰。
千金硝石丸 止可磨塊不令困人,須量虛實。
硝石六兩 大黃八兩 人參 甘草各三兩 上為細末,以三年苦酒三升置器中,以竹片作準,每人一升作一刻,先入大黃不住手攪,使微沸,盡一刻乃下餘藥,又盡一刻微火熬便可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服後下如雞肝米泔赤黑色等物為效。
下後忌風冷。
宜軟粥調理。
痞塊在皮裡膜外 須用補氣藥,香附兼二陳湯開之,先須斷厚味。
蜀葵膏 用蜀葵根煎湯去粗,再入人參、白朮、青皮、陳皮、甘草梢,牛膝煎成湯,入細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許,熱飲之。
二服當見塊下,如病重者須補,接之後加減再行。
一方 治男、婦痞塊。
阿魏一兩 漆四兩(生用濾過) 木耳四兩 蜂蜜六兩 上用錫罐一個,內盛封固放鍋內,水煮三炷香盡,取起冷定,每服二茶匙燒酒下,日進三服。
忌油膩發物。
痞積膏藥 此膏不惟治痞,凡未潰腫毒、瘰癧痰核、跌打閃挫及心腹疼痛,瀉痢,風氣等症,並有神效。
如痞症。
每膏藥一斤加阿魏五錢,酒化和入,用紅布攤貼患處,常以熱手摩之,令藥氣透。
歸尾 紅花 大黃 蘇木(捶碎) 桃仁 杏仁 三稜 蓬朮 枳殼 枳實 蒼朮 厚樸 檳榔 青皮 白芥子 香附 烏藥 青木香 水紅花根各五合 川烏 草烏 川桃 肉桂 乾漆 皂角 玄胡索 白芷 仙靈皮 南星 半夏 防風 荊芥 羌活 獨活 紫蘇 麻黃 秦艽 木鱉子(去殼) 大風子(去殼) 海風藤 防己 穿山甲 蜂房 蜈蚣 蛇蛻 白附子 高良薑 骨碎補 蘄艾各三錢 桑枝 槐枝 柳枝 桃枝(長二寸者)各三十段 上咀片,入麻油內用鋼鍋煎,藥枯黑色濾去渣再煎,滴水成珠取起。
松香明淨者不拘多少,先用水煮濾淨,次用老酒煮,入水中抽扯數十次,每松香一斤入蔥汁、薑汁、蒜汁、韭汁各一碗再熬,又入水中抽扯數十次,然後每藥油四兩入松香一斤,熬成膏取起,入後細藥末。
五靈脂 雄黃 木香 血竭各五錢 沉香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一兩(焙去汗) 黃蠟二兩 樟腦二兩 共為細末,計重八兩三錢,配膏藥一斤半,慢火熬,用槐枝不住手攪勻,再入水抽扯百餘次收用。
靈寶化積膏(驗過神效) 巴豆仁 萆麻仁各一百粒 五靈脂四兩 阿魏(醋煮化) 當歸各一兩 兩頭尖 穿山甲 乳香(炙去油) 沒藥(炙去油)各五錢 麝香三分 松香一斤半 芝麻油五兩 除乳香、沒藥、麝香、松香、阿魏外,餘藥俱飲片浸油內三日。
用砂鍋煎藥焦黑色,去渣入松香,少煎一飯時再入乳香、沒藥、麝香,取起入水中抽洗金黃色、煎時以桃柳枝不住手攪勻,勿令枯,用狗皮攤貼息處,每日以熱鞋底熨,令藥氣深入為妙。
消痞膏 白芷 藿香 川烏 赤芍藥 蓬朮 牛虻 兩頭尖 仙靈脾 海藻 玄參 山豆根各一兩二錢 草烏 當歸 杏仁 蒼朮 皂角 丹皮 水紅花根葉 桃仁各一兩五錢 穿山甲 生地 大蒜 血餘 三稜 白芥子 皮硝 乾漆 黃耆各一兩 木鱉 黃花 大風子各二兩 官桂 川椒 天雄各七錢 生薑一兩七錢 蘇木 天麻各五錢 沉香 麝香各二錢 萆麻子肉一百廿粒 巴豆肉一百廿粒 飛丹 黃占各二兩 白膠香四兩 楓香 血竭 雄黃各一兩 檀香 雲母石 硃砂 蘇合油各五錢 阿魏三兩 安息香四錢 水粉一斤 芝麻油五斤 每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