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肥者一斤,去皮弦切碎,以酸漿水浸,春秋三四日,夏一二日,冬七日,揉撈去渣。
將汁入銀器或砂鍋慢火熬,以槐柳枝攪成膏取出,攤厚紙陰乾收頓。
用時取手掌大一片,以溫漿水化在盞內,用竹筒灌入病人鼻孔內,良久涎出為驗,欲涎止服溫鹽湯一二口即止。
忌雞、魚、生冷、濕面等物。
虎睛丸 治癇疾發作,涎潮搐搦,精神恍惚,時作譫語。
犀角末一兩 虎睛一對(微炒) 大黃一兩 梔子仁半兩 遠志(去心)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食遠溫酒送下。
紫金錠以酒磨服一二錠亦效。
全蠍星香散 治五癇症。
馬癇,張口搖頭馬鳴;牛癇,目正直視,腹脹;雞癇,搖頭反折喜驚;羊癇,喜揚目吐舌;豬癇,喜吐沫。
並皆治之。
南星八錢 木香一錢 全蠍三個 作二服,水一鍾,姜十片煎服。
硃砂甘遂丸 治失心風癲癇等症。
硃砂一錢 甘遂五分 共為細末,用豬心血為丸,曬乾。
仍用豬心剖開拭乾,將丸藥入內,濕荷葉包裹,入火內煨豬心熟為度,取去豬心不用。
將丸藥用好酒送下,上下俱出老痰為妙。
治失心風癇等症 南星不拘多少,就地上掘一個坑,用炭火燒紅入南星在內、好酒烹之,急以瓦盆蓋定,勿令洩氣,一伏時取出,不犯鐵器。
連土曬乾為末,南星二兩加琥珀五錢,飛面為丸,黍米大。
每服百丸,好酒送下,日進三服。
有痰者必用吐藥,吐後服安神丸,或用平肝之劑,青黛、柴胡、川芎、龍會丸之類即效。
治驚癇發狂惡人與火,脈長而洪,遇此灸第三、第九椎,服局方妙香散。
弦細緩三脈,服李河南五生丸。
續命湯 治癇發頓悶無知,口吐沫出,四體角弓反張,目反上視,口禁不得言。
竹瀝一升半 生地汁一升半 龍齒末 生薑 防風 麻黃(去節)各四兩 防己二兩 附子(泡)二兩 石膏一兩 桂一兩 上十味,水一鬥煮三升,分三服。
有氣加紫蘇、陳皮各一兩。
寧神丸 清熱養氣血,不時潮作者可服。
天麻 人參 陳皮 白朮 茯神 荊芥 殭蠶 獨活 遠志 防風 麥門冬 黃連 酸棗仁各五錢 歸身 南星 石膏 生地各一兩 琥珀 珍珠 牛黃 黃芩 川芎 白附子 甘草各三錢 辰砂五錢(另研) 金箔三十片 酒糊丸。
空心服五十丸,白湯送下。
灸法 晝發灸陽蹻申脈,在外踝下赤白肉際;夜發灸陰蹻照海,在內踝下赤白肉際,各二七壯。
癲狂 癲屬陰,狂屬陽:癲多喜,而狂多怒。
脈虛者可治,脈實者死。
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治當鎮心神開痰結,治多同癇。
狂之為病,少臥而不飢,笑傲好歌樂,妄行不休;癲之為病,意常不樂,直視仰面曰僵,覆面曰僕,脈三部陰陽俱盛。
治方 治癲風。
麻仁四升,水六升猛火煮去渣,煎取七合,空心溫服。
或發或不發,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人摩手足須定,凡進三劑則愈。
一方 治狂邪發無時,披頭大叫欲殺人,不進水火。
苦參不拘多少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薄荷湯下。
紫金錠 治急中癲邪鬼氣,狂亂喝叫奔走,並失心、羊兒、豬癲等風。
以酒磨服,一睡覺即愈。
(方見痰門) 治失心癲狂 用紫河車一具於長流活水中衝洗極淨,全無臭氣,煮爛熟同牛肚俱切碎塊,和一處,隨便與患人食之最效。
牛黃清心丸 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悸怖,虛煩少睡,常發狂癲,言語錯亂。
(方見痰門) 虎睛丸 治諸風狂症。
(方見癇門) 一方 治癲哭呻吟為邪所憑,非狂也。
燒蠶紙,酒下方寸匕。
一方 人醉飽後病狂,妄語妄見,皆痰所為。
灌鹽水一大碗,吐痰即愈。
治婦人癲疾 歌唱無時,躍牆上屋,乃經閉血迷心竅所緻者。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白朮 茯芩 遠志(去心) 柴胡 桃仁(去皮尖) 蘇木 紅花 甘草 煨姜一片,水二鍾煎七分,熱服。
人中黃散 治癲邪發狂。
(方見瘟疫門) 凡人染邪祟者,皆宜以痰治之。
蓋血氣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裡或有之。
若夫血氣兩虛,痰客中焦,妨礙升降,不得運用,以緻十二官各失其職,視聽言動皆有虛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
驚悸怔忡健忘 驚者,恐怖之謂;悸者,惕跳之謂,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之者是也;健忘者,轉盼遺忘之謂。
有痰有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
硃砂安神丸 治血氣心煩懊惱、驚悸怔忡、胸中氣亂。
硃砂五錢(水飛另研) 黃連(酒洗)六錢 甘草(炙) 當歸各二錢半 生地黃一錢半 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
每服三五十丸,食後津下。
養血清心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遠志(去心) 酸棗仁(炒) 川芎 當歸(酒洗) 生地(酒洗) 石菖蒲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龍眼肉七枚,燈心二十條煎八分,食後服。
治怔忡 川芎 茯神 芍藥 熟地黃 黃連 硃砂 生地黃(酒浸) 當歸(身酒浸) 甘草(炙) 水煎服。
加減四物湯 治瘦人血少,怔忡無時但覺心跳者。
當歸 芍藥 生地黃 茯神 酸棗仁 遠志 水鍾半煎七分,通口服。
安神鎮驚丸 治血虛、心神不定、驚悸、怔忡不寐。
當歸(酒洗)二兩 白芍(煨)一兩 川芎 茯苓(去皮) 遠志(去心)各七錢 生地(酒洗)一兩五錢 貝母(去心) 麥門冬(去心) 黃連 陳皮 硃砂各一兩(水飛另研為衣) 甘草三錢 酸棗仁(炒)五錢 煉蜜丸,如綠豆大。
每服五十丸,食遠棗湯下。
加味定志丸 治肥人痰迷心膈,尋常怔忡。
遠志 菖蒲各二兩 白茯苓三兩 人參 琥珀 鬱金各一兩 天花粉 貝母 瓜蔞仁各一兩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硃砂為衣。
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如怔忡時作時止者乃痰因火動,加黃連一兩五錢。
治勞疫大虛心跳 硃砂 白芍藥 當歸身 側柏葉各三錢 川芎 甘草 陳皮各一錢 黃連(炒)一錢五分 為末,豬心血丸。
歸脾湯 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白朮 茯神 黃耆 圓眼肉 酸棗仁(炒)各一兩 人參 木香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半 每服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平補鎮心丹 治心血不足,時或怔忡,夜多異夢,如墜層崖。
常服安心腎。
白茯苓(去皮) 五味子(去梗) 車前子 茯神(去皮)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一錢半 肉桂 天門冬 山藥(洗,薑製) 熟地(酒蒸)各一兩 遠志(去心,甘草煮)一兩五錢 人參(去蘆)五錢 酸棗仁(去皮炒)二錢半 龍齒一兩半 硃砂五錢(另研為衣)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溫酒任下。
養心湯 勤政勞心、痰多少睡、心神不足。
黃連 白茯苓 茯神 麥門冬 當歸 芍藥 甘草 遠志 陳皮 柏子仁 酸棗仁 人參 水二鍾,蓮肉四個去心煎八分,食前服。
天王補心丸 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除怔忡、定驚悸、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療咽乾、養心神。
人參五錢(去蘆) 當歸(酒浸) 五味子 麥門冬(去心) 天門冬(去心) 柏子仁 酸棗仁各一兩 白茯苓(去皮) 玄參 丹參 桔梗 遠志各五錢 生地黃四兩 黃連(酒洗炒)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
每服二三十丸,臨臥燈草、竹葉煎湯進上方。
聞人道長之所常服,故提學南畿心神甚勞而不傷,此丹之功也。
與劉松後中丞所傳少後菖蒲、熟地黃、杜仲、百部、茯神、甘草六味。
虎犀丹 治七情所傷,心神或亂,異常怔忡驚悸。
癇症亦治。
虎睛一對(微炒) 犀角八錢 羚羊角八錢 麥門冬(去心) 生地(酒洗) 膽星 黃連(薑汁炒) 山梔仁(姜炒) 遠志(甘草汁浸,去骨) 半夏(薑汁製) 石菖蒲 明天麻酸棗仁(炒) 辰砂各一兩(水飛為衣) 麝香 甘草(炙)各二錢 金箔十片(入藥) 當歸(酒洗) 人參 茯神(去水)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燈心竹葉湯下,臨睡五更各一服。
柏子養心丸 柏子仁(揀淨,微蒸,曬乾去殼)二兩 枸杞子(水洗淨曬乾)三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茯神(去皮心)一兩 熟地(酒浸) 甘草(去皮) 當歸身(酒浸) 石菖蒲(去蘆洗淨)各五錢 黑玄參(酒洗淨)二兩 除柏子仁、熟地蒸過,石器內搗如泥,餘藥為末,和勻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臨睡白湯下。
二神交濟丹 茯神(去皮木)三兩 酸棗仁(炒) 枸杞子 真神麯(炒) 白朮各二兩 柏子仁 芡實(去殼) 生地(酒蒸九次) 麥門冬(去心) 當歸(酒洗) 人參 陳皮(去白) 白芍藥(酒炒) 白茯苓(去皮) 砂仁各一兩 米仁(炒)三兩 上十六味用熱水四碗,調蜜四兩煮山藥粉四兩,和勻,丸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清米湯下。
定志丸 亦治健忘。
人參 白茯苓各一兩 遠志(去心) 菖蒲各二兩 為末,煉蜜丸綠豆大,硃砂為衣。
每服五十丸,燈心湯下。
寧神固本丸 中年之人氣血衰弱,脾胃不和,精神虛耗,夜多不睡,服此不助不伐,最為平補。
人參 川芎 白芍藥(酒炒) 蓮肉(去心) 麥門冬(去心) 石菖蒲 橘紅各一兩 白朮(炒) 茯神(去皮木) 當歸(酒洗) 生地(酒洗)各二兩 甘草(炙)三錢 山藥 遠志(甘草湯浸去骨) 酸棗仁(炒)各一兩五錢 五味子五錢 龍眼肉百枚(去核) 小紅棗(煮去皮核)百枚 上將龍眼肉、小紅棗搗爛,餘藥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臨睡白湯下。
溫膽湯 治心膽怯易驚。
(方見傷寒門) 內傷 病必氣高而喘,身熱而煩,短氣上逆,鼻息不調,怠惰嗜臥,四肢困倦不收,無氣言動,捫摸肌膚必大熱,躁熱悶亂,心煩不安,或表虛惡風是也。
東垣《內外傷辨》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
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
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
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些少賊風。
外傷症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內傷症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
外傷者無此,外傷則邪氣有餘,發言壯厲,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先重而後輕。
外傷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手心熱而手背不熱。
若顯內證多者是內傷重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若顯外證多者是外感重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
補中益氣湯 治形神勞役或飲食失節,勞倦虛損,身熱而煩,脈大而虛,頭痛或惡寒而渴,自汗無力,氣高而喘。
黃耆一錢半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白朮 當歸身 柴胡 升麻 陳皮各五分(一方加黃柏三分,以滋腎水、瀉伏火) 紅花三分(人心養血) 上作一服,水煎,午前稍熱服。
一方有芍藥,秋冬不用嗽加五味子十五粒,麥門冬一錢;夾痰加半夏、竹瀝,仍少入薑汁傳送;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頂疼腦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諸頭痛並用已上藥四味。
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厥陰頭痛,加半夏五分或一錢、生薑三片;若耳鳴目黃、頰頜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者加羌活一錢,防風七分,甘草三分,藁本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消其腫;咽痛頜腫、脈洪大、面赤加黃芩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三分;口乾咽乾或渴加葛根五分,升胃氣上行以潤之。
心下痞悶加芍藥、黃連各一錢,如痞腹脹加枳實三分,厚樸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天寒加乾薑;腹中痛加白芍(藥炒)半錢,炙甘草三分;惡寒覺冷痛加桂心半錢;夏日腹中痛,不惡寒反惡熱加黃芩五分,芍藥一錢,甘草五分以治時熱;臍下痛加熟地半錢;胸中滯氣加蓮花、青皮一分或二分,壅滯可用,氣促少氣者去之。
身體重痛乃風濕相搏,加羌活半錢,防風半錢,升麻一錢,柴胡半錢,藁本半錢,蒼朮一錢,病去勿再服;大便秘澀加歸梢一錢;久病痰喘去人參。
冬日加不去節麻黃,秋涼亦加不去節麻黃,春日天溫加沸耳草三分,款花一分,勿加麻黃。
初病人雖痰嗽不去人參不必增添;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長夏濕土、客邪太旺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熱大勝,主食不消,故食減不知穀味,則加曲以消之。
加五味子、麥門冬助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金也,在三伏中為聖藥。
脅下急或痛俱加柴胡、人參、甘草;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胃脘當心痛加草豆蔻仁三分;疲甚之人參、耆、白朮有用至一兩二兩者。
硃砂安神丸 治勞神過度以緻心神煩亂,怔忡兀兀欲吐,氣亂而熱似懊憹狀。
黃連 生地黃 當歸身 甘草(炙)各一錢半 硃砂(另研為衣)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黍米大。
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唾津下。
一方 人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即服後方二三服,免生內傷發熱之病,此方主補氣。
黃耆一錢五分(蜜炙) 人參 麥門冬(去心) 陳皮 白朮各一錢 甘草七分(炙) 茯神八錢 五味子二十粒 姜二片,棗二枚,水鍾半煎,溫服。
勞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一方 人遇勞心思慮,損傷精神,心虛氣短,驚悸煩熱,服後方。
主補血。
人參一錢二分 當歸(酒洗) 麥門冬(去心) 白芍藥 茯神(去木) 酸棗仁(炒) 生地黃各一錢 山梔(炒) 甘草(炙) 陳皮 川芎各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姜二片,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治陽虛 惡寒、脈浮無力、背惡寒者是。
黃耆 人參 白朮 甘草 肉桂各等分 水煎服。
甚者少用熟附子。
內傷病退後躁渴不解者,有餘熱在肺。
用參、苓、甘草,少許薑汁冷服,或茶匙挑薑汁與之。
內傷發癍,因胃氣虛甚火遊行於外,亦痰熱所緻。
火則補而降之,痰熱則微寒以散之。
內傷有二:勞倦傷為不足,飲食傷為有餘。
以手按心口不痛為勞倦傷,按之刺痛為飲食傷,別立傷食門於後。
傷食 右手氣口脈必緊盛,胸膈痞塞,噫氣如敗卵臭,亦有頭痛發熱,但身不疼,傷食必惡食,心口按之必刺痛。
連實平胃散 治傷食發熱、困倦、心口按之刺痛。
黃連 枳實 山楂 神麯 蒼朮 厚樸 陳皮 甘草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虛弱加白朮,弱甚加人參。
枳朮丸 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 枳實(去穰,麩皮炒)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研為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此藥久服能使人胃氣強實,雖過實不傷。
加陳皮一兩,名陳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加陳皮一兩,酒浸炒黃連一兩,名橘連枳朮丸,補脾和胃,瀉火消痰;加半夏一兩,名半夏枳朮丸,治因冷食內傷。
加炒神麯、炒麥蘖面各一兩,名曲蘖枳朮丸,治勉強多食,緻心腹滿悶不快;加木香一兩,名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加黃芩四兩,酒炒大黃、煨神麯、炒陳皮各一兩,名二黃枳朮丸,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味厚之物填塞,悶亂不快,以蒸餅為丸,各量所傷服之。
寬中丸 治胸膈痞悶、停滯飲食。
山楂不拘多少,蒸熟曬乾為末,神麯糊丸桐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白湯送下。
治胃脘常疼胸膈痞悶不能飲食 白朮四兩(炒) 茯苓(去皮淨) 枳實(炒) 香附(炒) 山楂(淨肉) 當歸 蒼朮(炒)各二兩 陳皮 厚樸(薑汁炒) 草果(去皮淨) 半夏(薑汁製)各一兩五錢 白豆蔻(淨肉)一兩二錢 白蘿蔔子(炒) 白芍藥(酒炒)各一兩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白湯下。
加味二陳湯 治傷食惡食,胸中有物,宜導痰健脾。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白朮 山楂 川芎 蒼朮 水煎服。
保和丸 治食積、脾胃虛者,以補藥下之。
山楂(淨肉)二兩(蒸) 神麯(炒)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蘿蔔子(炒) 連翹各五錢 上為末,粥丸或以神麯糊丸。
加白朮二兩,名大安丸。
備急丸 治飲食過多,心腹脹滿。
大黃 乾薑 巴豆(去皮油)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搗千杵,丸如小豆大。
每服三丸,大小量與之。
葛花解醒湯 治酒客病,令上下分消,甚濕。
白豆蔻仁 砂仁 葛花各五錢 乾薑 神麯(炒) 澤瀉 白朮各二錢 木香五分 青皮(去穰)三分 陳皮(去自) 豬苓(去皮) 人參 白茯苓各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由湯調下,但得微汗則病去矣。
脾胃 六君子湯 治脾臟不和,不進飲食。
人參 白朮各一兩 茯苓 半夏(薑製) 陳皮各半兩 甘草(炙)五錢 每服一兩,姜七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去渣溫服。
參苓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氣短,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諸痞膈氣,翻胃悉宜服之。
厚樸 橘皮各五兩 蒼朮八兩(米泔浸) 甘草 茯苓 人參各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薑湯調下。
八味寬中散 治感寒傷食、飽悶脹痛、嘔吐洩瀉、飲食不進及裡急後重、赤白痢疾等症。
蒼朮八兩(米泔浸) 厚樸四兩(薑汁炒) 甘草(炙)二兩 山楂(去核)八兩 枳實(炒) 茯苓(去皮)各二兩 陳皮四兩 香附四兩(米泔浸炒) 上為末,空心薑湯下。
赤痢白湯下。
補脾助元散 白朮(新者三兩,米泔浸一宿曬乾,銅鍋內隔紙炒過) 白茯苓(堅者去皮)一兩 蓮肉(去心)一兩半 廣陳皮(去白)一兩 大麥芽(炒去殼取粉)五錢 用臼內杵為細末,和勻,入白糖霜二錢,磁器盛,常安火邊,食遠白湯下二三匙。
大補元氣,令人能食,老年最宜常服。
紫霞丹 能寬中進食。
蒼朮半斤(米泔浸一宿) 厚樸五兩(薑製) 陳皮五兩 香附子四兩(米泔浸) 甘草三兩(炙) 為末,曲糊丸,彈子大。
每服一丸,薑湯下。
保脾丸 白朮五兩(陳壁土炒) 茯苓(去皮)三兩 甘草(蜜炙)一兩 半夏(薑汁製) 陳皮 神麯(炒) 山梔仁(薑汁炒黑色) 山楂肉 枳實(麩炒)各一兩 當歸身(酒洗)三兩 白蘿蔔子一兩(炒) 上為末,用荷葉包老米煮飯,丸桐子大。
肚疼薑湯下,常服白湯下。
補脾丸 白朮半斤 蒼朮 茯苓 陳皮各三兩 為末,粥丸服。
治中湯 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或中滿虛痞。
洩瀉等症。
人參 甘草(炙) 乾薑(泡) 白朮 青皮 陳皮 每服五錢,水煎。
嘔加半夏等分。
丁香減半,名丁香溫中湯。
溫中湯 治傷食痞塞,亦治憂抑傷脾,不思飲食。
炒黃連、酒芍藥、香附同清六丸末,薑汁浸蒸餅丸服。
(清六丸見瀉門) 補胃瑤臺雪 蓮肉廿兩(去心) 白朮十兩(麩炒) 陳皮二兩 白茯苓二兩 薏苡仁八兩 芡實十兩 山藥八兩 砂仁一兩 川椒一兩五錢(炒去汗) 為細末,入白糖二斤和勻,每早白滾湯調服二三錢。
調中益氣湯 升麻二分 黃耆一錢 甘草 蒼朮 人參各五分 木香 陳皮 黃柏各二分 柴胡五分 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脾胃不和,不進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砂仁 陳皮又方加半夏、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緻嘔吐、洩瀉及大病後調助脾胃。
白扁豆一升(炒) 白茯苓 山藥 甘草(炙) 人參 白朮各二斤 蓮子 砂仁 薏苡仁 桔梗各一斤(
將汁入銀器或砂鍋慢火熬,以槐柳枝攪成膏取出,攤厚紙陰乾收頓。
用時取手掌大一片,以溫漿水化在盞內,用竹筒灌入病人鼻孔內,良久涎出為驗,欲涎止服溫鹽湯一二口即止。
忌雞、魚、生冷、濕面等物。
虎睛丸 治癇疾發作,涎潮搐搦,精神恍惚,時作譫語。
犀角末一兩 虎睛一對(微炒) 大黃一兩 梔子仁半兩 遠志(去心)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食遠溫酒送下。
紫金錠以酒磨服一二錠亦效。
全蠍星香散 治五癇症。
馬癇,張口搖頭馬鳴;牛癇,目正直視,腹脹;雞癇,搖頭反折喜驚;羊癇,喜揚目吐舌;豬癇,喜吐沫。
並皆治之。
南星八錢 木香一錢 全蠍三個 作二服,水一鍾,姜十片煎服。
硃砂甘遂丸 治失心風癲癇等症。
硃砂一錢 甘遂五分 共為細末,用豬心血為丸,曬乾。
仍用豬心剖開拭乾,將丸藥入內,濕荷葉包裹,入火內煨豬心熟為度,取去豬心不用。
將丸藥用好酒送下,上下俱出老痰為妙。
治失心風癇等症 南星不拘多少,就地上掘一個坑,用炭火燒紅入南星在內、好酒烹之,急以瓦盆蓋定,勿令洩氣,一伏時取出,不犯鐵器。
連土曬乾為末,南星二兩加琥珀五錢,飛面為丸,黍米大。
每服百丸,好酒送下,日進三服。
有痰者必用吐藥,吐後服安神丸,或用平肝之劑,青黛、柴胡、川芎、龍會丸之類即效。
治驚癇發狂惡人與火,脈長而洪,遇此灸第三、第九椎,服局方妙香散。
弦細緩三脈,服李河南五生丸。
續命湯 治癇發頓悶無知,口吐沫出,四體角弓反張,目反上視,口禁不得言。
竹瀝一升半 生地汁一升半 龍齒末 生薑 防風 麻黃(去節)各四兩 防己二兩 附子(泡)二兩 石膏一兩 桂一兩 上十味,水一鬥煮三升,分三服。
有氣加紫蘇、陳皮各一兩。
寧神丸 清熱養氣血,不時潮作者可服。
天麻 人參 陳皮 白朮 茯神 荊芥 殭蠶 獨活 遠志 防風 麥門冬 黃連 酸棗仁各五錢 歸身 南星 石膏 生地各一兩 琥珀 珍珠 牛黃 黃芩 川芎 白附子 甘草各三錢 辰砂五錢(另研) 金箔三十片 酒糊丸。
空心服五十丸,白湯送下。
灸法 晝發灸陽蹻申脈,在外踝下赤白肉際;夜發灸陰蹻照海,在內踝下赤白肉際,各二七壯。
癲狂 癲屬陰,狂屬陽:癲多喜,而狂多怒。
脈虛者可治,脈實者死。
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治當鎮心神開痰結,治多同癇。
狂之為病,少臥而不飢,笑傲好歌樂,妄行不休;癲之為病,意常不樂,直視仰面曰僵,覆面曰僕,脈三部陰陽俱盛。
治方 治癲風。
麻仁四升,水六升猛火煮去渣,煎取七合,空心溫服。
或發或不發,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人摩手足須定,凡進三劑則愈。
一方 治狂邪發無時,披頭大叫欲殺人,不進水火。
苦參不拘多少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薄荷湯下。
紫金錠 治急中癲邪鬼氣,狂亂喝叫奔走,並失心、羊兒、豬癲等風。
以酒磨服,一睡覺即愈。
(方見痰門) 治失心癲狂 用紫河車一具於長流活水中衝洗極淨,全無臭氣,煮爛熟同牛肚俱切碎塊,和一處,隨便與患人食之最效。
牛黃清心丸 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悸怖,虛煩少睡,常發狂癲,言語錯亂。
(方見痰門) 虎睛丸 治諸風狂症。
(方見癇門) 一方 治癲哭呻吟為邪所憑,非狂也。
燒蠶紙,酒下方寸匕。
一方 人醉飽後病狂,妄語妄見,皆痰所為。
灌鹽水一大碗,吐痰即愈。
治婦人癲疾 歌唱無時,躍牆上屋,乃經閉血迷心竅所緻者。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白朮 茯芩 遠志(去心) 柴胡 桃仁(去皮尖) 蘇木 紅花 甘草 煨姜一片,水二鍾煎七分,熱服。
人中黃散 治癲邪發狂。
(方見瘟疫門) 凡人染邪祟者,皆宜以痰治之。
蓋血氣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裡或有之。
若夫血氣兩虛,痰客中焦,妨礙升降,不得運用,以緻十二官各失其職,視聽言動皆有虛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
驚悸怔忡健忘 驚者,恐怖之謂;悸者,惕跳之謂,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之者是也;健忘者,轉盼遺忘之謂。
有痰有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
硃砂安神丸 治血氣心煩懊惱、驚悸怔忡、胸中氣亂。
硃砂五錢(水飛另研) 黃連(酒洗)六錢 甘草(炙) 當歸各二錢半 生地黃一錢半 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
每服三五十丸,食後津下。
養血清心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遠志(去心) 酸棗仁(炒) 川芎 當歸(酒洗) 生地(酒洗) 石菖蒲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龍眼肉七枚,燈心二十條煎八分,食後服。
治怔忡 川芎 茯神 芍藥 熟地黃 黃連 硃砂 生地黃(酒浸) 當歸(身酒浸) 甘草(炙) 水煎服。
加減四物湯 治瘦人血少,怔忡無時但覺心跳者。
當歸 芍藥 生地黃 茯神 酸棗仁 遠志 水鍾半煎七分,通口服。
安神鎮驚丸 治血虛、心神不定、驚悸、怔忡不寐。
當歸(酒洗)二兩 白芍(煨)一兩 川芎 茯苓(去皮) 遠志(去心)各七錢 生地(酒洗)一兩五錢 貝母(去心) 麥門冬(去心) 黃連 陳皮 硃砂各一兩(水飛另研為衣) 甘草三錢 酸棗仁(炒)五錢 煉蜜丸,如綠豆大。
每服五十丸,食遠棗湯下。
加味定志丸 治肥人痰迷心膈,尋常怔忡。
遠志 菖蒲各二兩 白茯苓三兩 人參 琥珀 鬱金各一兩 天花粉 貝母 瓜蔞仁各一兩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硃砂為衣。
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如怔忡時作時止者乃痰因火動,加黃連一兩五錢。
治勞疫大虛心跳 硃砂 白芍藥 當歸身 側柏葉各三錢 川芎 甘草 陳皮各一錢 黃連(炒)一錢五分 為末,豬心血丸。
歸脾湯 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白朮 茯神 黃耆 圓眼肉 酸棗仁(炒)各一兩 人參 木香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半 每服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平補鎮心丹 治心血不足,時或怔忡,夜多異夢,如墜層崖。
常服安心腎。
白茯苓(去皮) 五味子(去梗) 車前子 茯神(去皮)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一錢半 肉桂 天門冬 山藥(洗,薑製) 熟地(酒蒸)各一兩 遠志(去心,甘草煮)一兩五錢 人參(去蘆)五錢 酸棗仁(去皮炒)二錢半 龍齒一兩半 硃砂五錢(另研為衣)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溫酒任下。
養心湯 勤政勞心、痰多少睡、心神不足。
黃連 白茯苓 茯神 麥門冬 當歸 芍藥 甘草 遠志 陳皮 柏子仁 酸棗仁 人參 水二鍾,蓮肉四個去心煎八分,食前服。
天王補心丸 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除怔忡、定驚悸、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療咽乾、養心神。
人參五錢(去蘆) 當歸(酒浸) 五味子 麥門冬(去心) 天門冬(去心) 柏子仁 酸棗仁各一兩 白茯苓(去皮) 玄參 丹參 桔梗 遠志各五錢 生地黃四兩 黃連(酒洗炒)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
每服二三十丸,臨臥燈草、竹葉煎湯進上方。
聞人道長之所常服,故提學南畿心神甚勞而不傷,此丹之功也。
與劉松後中丞所傳少後菖蒲、熟地黃、杜仲、百部、茯神、甘草六味。
虎犀丹 治七情所傷,心神或亂,異常怔忡驚悸。
癇症亦治。
虎睛一對(微炒) 犀角八錢 羚羊角八錢 麥門冬(去心) 生地(酒洗) 膽星 黃連(薑汁炒) 山梔仁(姜炒) 遠志(甘草汁浸,去骨) 半夏(薑汁製) 石菖蒲 明天麻酸棗仁(炒) 辰砂各一兩(水飛為衣) 麝香 甘草(炙)各二錢 金箔十片(入藥) 當歸(酒洗) 人參 茯神(去水)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燈心竹葉湯下,臨睡五更各一服。
柏子養心丸 柏子仁(揀淨,微蒸,曬乾去殼)二兩 枸杞子(水洗淨曬乾)三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茯神(去皮心)一兩 熟地(酒浸) 甘草(去皮) 當歸身(酒浸) 石菖蒲(去蘆洗淨)各五錢 黑玄參(酒洗淨)二兩 除柏子仁、熟地蒸過,石器內搗如泥,餘藥為末,和勻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臨睡白湯下。
二神交濟丹 茯神(去皮木)三兩 酸棗仁(炒) 枸杞子 真神麯(炒) 白朮各二兩 柏子仁 芡實(去殼) 生地(酒蒸九次) 麥門冬(去心) 當歸(酒洗) 人參 陳皮(去白) 白芍藥(酒炒) 白茯苓(去皮) 砂仁各一兩 米仁(炒)三兩 上十六味用熱水四碗,調蜜四兩煮山藥粉四兩,和勻,丸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清米湯下。
定志丸 亦治健忘。
人參 白茯苓各一兩 遠志(去心) 菖蒲各二兩 為末,煉蜜丸綠豆大,硃砂為衣。
每服五十丸,燈心湯下。
寧神固本丸 中年之人氣血衰弱,脾胃不和,精神虛耗,夜多不睡,服此不助不伐,最為平補。
人參 川芎 白芍藥(酒炒) 蓮肉(去心) 麥門冬(去心) 石菖蒲 橘紅各一兩 白朮(炒) 茯神(去皮木) 當歸(酒洗) 生地(酒洗)各二兩 甘草(炙)三錢 山藥 遠志(甘草湯浸去骨) 酸棗仁(炒)各一兩五錢 五味子五錢 龍眼肉百枚(去核) 小紅棗(煮去皮核)百枚 上將龍眼肉、小紅棗搗爛,餘藥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臨睡白湯下。
溫膽湯 治心膽怯易驚。
(方見傷寒門) 內傷 病必氣高而喘,身熱而煩,短氣上逆,鼻息不調,怠惰嗜臥,四肢困倦不收,無氣言動,捫摸肌膚必大熱,躁熱悶亂,心煩不安,或表虛惡風是也。
東垣《內外傷辨》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
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
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
外傷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些少賊風。
外傷症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內傷症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
外傷者無此,外傷則邪氣有餘,發言壯厲,先輕而後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先重而後輕。
外傷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手心熱而手背不熱。
若顯內證多者是內傷重外感輕,宜以補養為先;若顯外證多者是外感重內傷輕,宜以發散為急。
補中益氣湯 治形神勞役或飲食失節,勞倦虛損,身熱而煩,脈大而虛,頭痛或惡寒而渴,自汗無力,氣高而喘。
黃耆一錢半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白朮 當歸身 柴胡 升麻 陳皮各五分(一方加黃柏三分,以滋腎水、瀉伏火) 紅花三分(人心養血) 上作一服,水煎,午前稍熱服。
一方有芍藥,秋冬不用嗽加五味子十五粒,麥門冬一錢;夾痰加半夏、竹瀝,仍少入薑汁傳送;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頂疼腦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諸頭痛並用已上藥四味。
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厥陰頭痛,加半夏五分或一錢、生薑三片;若耳鳴目黃、頰頜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者加羌活一錢,防風七分,甘草三分,藁本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各三分,消其腫;咽痛頜腫、脈洪大、面赤加黃芩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三分;口乾咽乾或渴加葛根五分,升胃氣上行以潤之。
心下痞悶加芍藥、黃連各一錢,如痞腹脹加枳實三分,厚樸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天寒加乾薑;腹中痛加白芍(藥炒)半錢,炙甘草三分;惡寒覺冷痛加桂心半錢;夏日腹中痛,不惡寒反惡熱加黃芩五分,芍藥一錢,甘草五分以治時熱;臍下痛加熟地半錢;胸中滯氣加蓮花、青皮一分或二分,壅滯可用,氣促少氣者去之。
身體重痛乃風濕相搏,加羌活半錢,防風半錢,升麻一錢,柴胡半錢,藁本半錢,蒼朮一錢,病去勿再服;大便秘澀加歸梢一錢;久病痰喘去人參。
冬日加不去節麻黃,秋涼亦加不去節麻黃,春日天溫加沸耳草三分,款花一分,勿加麻黃。
初病人雖痰嗽不去人參不必增添;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長夏濕土、客邪太旺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之氣;濕熱大勝,主食不消,故食減不知穀味,則加曲以消之。
加五味子、麥門冬助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金也,在三伏中為聖藥。
脅下急或痛俱加柴胡、人參、甘草;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胃脘當心痛加草豆蔻仁三分;疲甚之人參、耆、白朮有用至一兩二兩者。
硃砂安神丸 治勞神過度以緻心神煩亂,怔忡兀兀欲吐,氣亂而熱似懊憹狀。
黃連 生地黃 當歸身 甘草(炙)各一錢半 硃砂(另研為衣)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黍米大。
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唾津下。
一方 人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即服後方二三服,免生內傷發熱之病,此方主補氣。
黃耆一錢五分(蜜炙) 人參 麥門冬(去心) 陳皮 白朮各一錢 甘草七分(炙) 茯神八錢 五味子二十粒 姜二片,棗二枚,水鍾半煎,溫服。
勞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一方 人遇勞心思慮,損傷精神,心虛氣短,驚悸煩熱,服後方。
主補血。
人參一錢二分 當歸(酒洗) 麥門冬(去心) 白芍藥 茯神(去木) 酸棗仁(炒) 生地黃各一錢 山梔(炒) 甘草(炙) 陳皮 川芎各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姜二片,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治陽虛 惡寒、脈浮無力、背惡寒者是。
黃耆 人參 白朮 甘草 肉桂各等分 水煎服。
甚者少用熟附子。
內傷病退後躁渴不解者,有餘熱在肺。
用參、苓、甘草,少許薑汁冷服,或茶匙挑薑汁與之。
內傷發癍,因胃氣虛甚火遊行於外,亦痰熱所緻。
火則補而降之,痰熱則微寒以散之。
內傷有二:勞倦傷為不足,飲食傷為有餘。
以手按心口不痛為勞倦傷,按之刺痛為飲食傷,別立傷食門於後。
傷食 右手氣口脈必緊盛,胸膈痞塞,噫氣如敗卵臭,亦有頭痛發熱,但身不疼,傷食必惡食,心口按之必刺痛。
連實平胃散 治傷食發熱、困倦、心口按之刺痛。
黃連 枳實 山楂 神麯 蒼朮 厚樸 陳皮 甘草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虛弱加白朮,弱甚加人參。
枳朮丸 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 枳實(去穰,麩皮炒)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研為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此藥久服能使人胃氣強實,雖過實不傷。
加陳皮一兩,名陳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加陳皮一兩,酒浸炒黃連一兩,名橘連枳朮丸,補脾和胃,瀉火消痰;加半夏一兩,名半夏枳朮丸,治因冷食內傷。
加炒神麯、炒麥蘖面各一兩,名曲蘖枳朮丸,治勉強多食,緻心腹滿悶不快;加木香一兩,名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加黃芩四兩,酒炒大黃、煨神麯、炒陳皮各一兩,名二黃枳朮丸,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味厚之物填塞,悶亂不快,以蒸餅為丸,各量所傷服之。
寬中丸 治胸膈痞悶、停滯飲食。
山楂不拘多少,蒸熟曬乾為末,神麯糊丸桐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白湯送下。
治胃脘常疼胸膈痞悶不能飲食 白朮四兩(炒) 茯苓(去皮淨) 枳實(炒) 香附(炒) 山楂(淨肉) 當歸 蒼朮(炒)各二兩 陳皮 厚樸(薑汁炒) 草果(去皮淨) 半夏(薑汁製)各一兩五錢 白豆蔻(淨肉)一兩二錢 白蘿蔔子(炒) 白芍藥(酒炒)各一兩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白湯下。
加味二陳湯 治傷食惡食,胸中有物,宜導痰健脾。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白朮 山楂 川芎 蒼朮 水煎服。
保和丸 治食積、脾胃虛者,以補藥下之。
山楂(淨肉)二兩(蒸) 神麯(炒)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蘿蔔子(炒) 連翹各五錢 上為末,粥丸或以神麯糊丸。
加白朮二兩,名大安丸。
備急丸 治飲食過多,心腹脹滿。
大黃 乾薑 巴豆(去皮油)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搗千杵,丸如小豆大。
每服三丸,大小量與之。
葛花解醒湯 治酒客病,令上下分消,甚濕。
白豆蔻仁 砂仁 葛花各五錢 乾薑 神麯(炒) 澤瀉 白朮各二錢 木香五分 青皮(去穰)三分 陳皮(去自) 豬苓(去皮) 人參 白茯苓各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由湯調下,但得微汗則病去矣。
脾胃 六君子湯 治脾臟不和,不進飲食。
人參 白朮各一兩 茯苓 半夏(薑製) 陳皮各半兩 甘草(炙)五錢 每服一兩,姜七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去渣溫服。
參苓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氣短,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諸痞膈氣,翻胃悉宜服之。
厚樸 橘皮各五兩 蒼朮八兩(米泔浸) 甘草 茯苓 人參各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薑湯調下。
八味寬中散 治感寒傷食、飽悶脹痛、嘔吐洩瀉、飲食不進及裡急後重、赤白痢疾等症。
蒼朮八兩(米泔浸) 厚樸四兩(薑汁炒) 甘草(炙)二兩 山楂(去核)八兩 枳實(炒) 茯苓(去皮)各二兩 陳皮四兩 香附四兩(米泔浸炒) 上為末,空心薑湯下。
赤痢白湯下。
補脾助元散 白朮(新者三兩,米泔浸一宿曬乾,銅鍋內隔紙炒過) 白茯苓(堅者去皮)一兩 蓮肉(去心)一兩半 廣陳皮(去白)一兩 大麥芽(炒去殼取粉)五錢 用臼內杵為細末,和勻,入白糖霜二錢,磁器盛,常安火邊,食遠白湯下二三匙。
大補元氣,令人能食,老年最宜常服。
紫霞丹 能寬中進食。
蒼朮半斤(米泔浸一宿) 厚樸五兩(薑製) 陳皮五兩 香附子四兩(米泔浸) 甘草三兩(炙) 為末,曲糊丸,彈子大。
每服一丸,薑湯下。
保脾丸 白朮五兩(陳壁土炒) 茯苓(去皮)三兩 甘草(蜜炙)一兩 半夏(薑汁製) 陳皮 神麯(炒) 山梔仁(薑汁炒黑色) 山楂肉 枳實(麩炒)各一兩 當歸身(酒洗)三兩 白蘿蔔子一兩(炒) 上為末,用荷葉包老米煮飯,丸桐子大。
肚疼薑湯下,常服白湯下。
補脾丸 白朮半斤 蒼朮 茯苓 陳皮各三兩 為末,粥丸服。
治中湯 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或中滿虛痞。
洩瀉等症。
人參 甘草(炙) 乾薑(泡) 白朮 青皮 陳皮 每服五錢,水煎。
嘔加半夏等分。
丁香減半,名丁香溫中湯。
溫中湯 治傷食痞塞,亦治憂抑傷脾,不思飲食。
炒黃連、酒芍藥、香附同清六丸末,薑汁浸蒸餅丸服。
(清六丸見瀉門) 補胃瑤臺雪 蓮肉廿兩(去心) 白朮十兩(麩炒) 陳皮二兩 白茯苓二兩 薏苡仁八兩 芡實十兩 山藥八兩 砂仁一兩 川椒一兩五錢(炒去汗) 為細末,入白糖二斤和勻,每早白滾湯調服二三錢。
調中益氣湯 升麻二分 黃耆一錢 甘草 蒼朮 人參各五分 木香 陳皮 黃柏各二分 柴胡五分 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脾胃不和,不進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砂仁 陳皮又方加半夏、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緻嘔吐、洩瀉及大病後調助脾胃。
白扁豆一升(炒) 白茯苓 山藥 甘草(炙) 人參 白朮各二斤 蓮子 砂仁 薏苡仁 桔梗各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