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半 蒼朮二兩 為末,蒸餅丸,白湯下。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涎壅盛。

    (方見氣門) 萬病解毒丹 (即紫金錠)此藥解諸毒,療諸瘡,利關竅,通治百病神效,不可具述,凡居家出入不可無。

    治疾之功過於牛黃丸等劑。

     山慈姑(去皮淨焙)三兩 文蛤(即五倍子捶破去內膜淨)二兩 麝香三錢 千金子(即續隨子去油殼淨)一兩 紅芽 大戟(一名紫大戟洗焙乾一兩半,江南產者佳,形如甘草而堅實,切不可誤用綿大戟,江北有土大戟,紅色者亦可用) 上各研為細末,以糯米粉糊和勻於木臼中杵十餘下,每料分作六十錠,每服半錠,病重者或全服一錠,以酒或薄荷湯磨下,合日於端午七夕重陽,如欲急用辰日或天德月德日亦佳,勿令婦人、孝服、不具足人及雞犬之類見之,要在淨室焚香修制。

     牛黃清心丸 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暈,胸中煩郁,痰誕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慽,虛損少睡,喜怒無時,或發狂顛,並宜服之。

     白芍藥一兩半 羚羊角(末)一兩 人參(去蘆)二兩半白朮兩半 白茯苓(去皮)一兩二錢 芎藭一兩二錢半防風(去苗)一兩半 麝香一兩 阿膠(炒)一兩七錢 乾薑(泡)七錢半 牛黃(研)一兩二錢 龍腦一兩 犀角末二兩 雄黃(研飛)八錢 金箔一千二百片內四百片為衣 當歸(去蘆)一兩半 柴胡(去苗)一兩二錢 甘草(炙)五錢 山藥七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半 桔梗一兩二錢半 杏仁(去皮尖取仁,麩炒黃)一兩二錢半(別研) 黃芩(去腐)兩半 神麯(研)二兩半 大棗百個(蒸熟去皮核研膏) 蒲黃三兩半(炒) 大豆黃卷一兩七錢半(炒) 白蘞七錢半 肉桂(去皮)一兩七錢半 上除棗、杏、金箔、二角末及牛黃、麝香、雄黃、龍腦四昧,別為細末,入餘藥和勻,煉蜜棗膏丸,每兩作十丸,金箔為衣,蠟包,每服一丸,食後溫水化下。

    小兒驚癇即酌度多少,以竹葉湯或溫酒化下。

     急救牛黃丸(廣東蠟丸者,多用此方) 牛黃 琥珀 犀角 枳殼 千天羅(燒灰存性) 天竺黃 白茯神(去皮本) 白朮 辰砂各一兩 沉香 麝香 木香各三錢 羚羊角四錢 明天麻二兩 蟾酥一錢 人參六錢 片腦 甘草各二錢 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重一錢,金箔為衣,蠟包,薄荷湯調服,小兒未及周歲者半丸。

     導痰湯 南星(泡) 橘紅(去白) 赤茯苓(去皮) 枳殼(去穰、麩炒)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半夏四兩 水煎生薑五片,食前服。

     冰梅片 止渴消痰解毒闢山嵐除瘴熱。

     芽茶四兩 孩兒茶 百藥煎 柿霜各二兩 薄荷葉 葛花 烏梅肉各一兩 五味子 檀香各三錢 硼砂五錢 人參五錢 冰片一分 上為末,煉蜜丸,每丸重五分。

    噙化。

     神木丸 治痰飲或成窠囊者,行痰極效。

     蒼朮一斤(米泔浸一宿切片為末) 生油麻五錢(水二鍾研細取漿) 大棗十五枚(煮取肉研,旋入麻漿水拌) 上和丸,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溫酒空心下。

     治痰火盛逆上者 以治火為先。

    白朮、黃芩、軟石膏為丸服。

     治痰結核在咽喉中咯不能出入 用化痰藥加鹹藥軟堅之味,瓜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樸硝,以薑汁蜜和丸。

    噙化。

     對金丸 治痰火。

     牙硝、礞石各一兩共入罐內,煅一日取起如金色者佳。

     大黃 枯芩各八兩 鮮南星一斤 上三味各另酒浸一宿,次日取出,一層南星,一層大黃,一層黃芩,用柳木甑蒸之。

    九蒸九曬為末入沉香、薑汁、竹瀝打糊為丸。

    每服一丸三分重,薑湯化下。

     法制半夏 明礬六兩,硝四兩煮水六碗,半夏一斤。

    先將溫水洗淨,入藥水內浸一宿,次日取出入清水內浸七日,取起用刀切片,加薄荷四兩,甘草二兩任用。

     法制化痰丸 治男、婦虛火咳嗽、哮喘吐痰,胸膈飽脹,噯氣,一切痰症。

     南星、半夏各一兩,用豬牙皂角、白礬、生薑各五錢,水三碗同浸一宿,秋冬二宿,煮熟去皂角、生薑,隻用星、半二味曬乾聽用。

     瓜蔞仁(去殼) 白朮 黃連(薑汁炒) 香附(童便浸炒)陳皮(去白) 山楂 蘿蔔子 白茯苓(去皮) 紫蘇子 片芩(酒炒) 枳實(炒)各五錢 上為末,竹瀝一鍾,薑汁一盞入神麯末一兩五錢,丸如綠豆大。

    每服六七十丸,淡薑湯或白滾湯送下,食遠服。

     半夏一斤,分作四分,勿切碎。

    一分生薑、黃連各一兩,水二碗同煮乾去姜連。

    一分用知母、貝母各一兩。

    水二碗同煮乾去二母。

    一分用人參、杏仁各一兩去皮尖,水二碗同煮乾去參杏。

    一分用桔梗、桑皮各一兩,水二碗同煮乾去桑桔。

     上揀出半夏切碎,曬乾為末,水糊丸。

    每服四、五十丸,薑湯下。

     凡痰,脈浮當吐,久得脈澀難開,利藥不可過用,多則脾氣虛,而痰易生,中焦有痰,胃氣亦賴所養。

    卒不便攻,若攻之盡則虛矣。

    痰在膈上必用吐,膠固稠濁者必用吐。

    凡吐須量虛實,中年以上人,亦不可吐。

    痰在腸胃間可下。

    凡人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者皆痰核也。

    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哮 專主於痰,宜用吐法。

    亦有虛而不可吐者。

    此疾寒包乎熱須常帶表散。

     定喘湯 白果二十一個(去殼切碎,炒黃色) 麻黃三錢 蘇子二錢 甘草一錢 款花三錢 杏仁(去皮尖)一錢半 桑皮(蜜制炒)二錢 黃芩(微炒)一錢半 法制半夏三錢 水三鍾煎二鍾,作二服。

    不用生薑,不拘時徐徐服。

     一方 以訶子為末,白芥子蒸熟,搗丸服之。

     一方 用雞子一個略敲,殼損膜不可損,浸尿缸內,三四日取出煮熟吃之效。

    蓋雞子能去風痰。

     小胃丹 上可取胸膈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

     甘遂(面裡煮令透,曬乾。

    一雲:面裡水浸,冬七,夏三,春秋五日)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洗淨曬乾) 芫花(醋拌經宿,炒令黑勿焦)各一兩 大黃(酒紙裡煨焙乾,再以酒潤炒熟)一兩半(一雲二兩) 黃柏(炒褐色)三兩(一雲二兩) 上為末,粥丸麻子大。

    每服十丸,以二陳湯加蒼朮、黃芩作湯送下,須看虛實。

     青金丸 治哮喘。

    遇厚味發者,用蘿蔔子淘淨蒸熟曬乾,為末,薑汁浸蒸為丸,每服三十粒,津下。

     紫金丹 治哮須三年後可用。

     用精豬肉三十兩,切作骰子塊,信一兩研細末,拌在肉上令勻,用紙筋黃泥包之,令乾。

    白炭火於無人處煅青煙出盡,研細,以湯浸蒸。

    餅丸如綠豆大。

    食前茶湯送下,大人二十粒,小兒四五丸,量虛實與之。

     喘 氣為火所鬱而為痰在肺胃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者。

    脈滑而手足溫者生,脈澀而手足寒者死。

    凡喘未發時以補正氣為主,已發時以攻邪為主。

    痰喘者,喘則便有痰聲;氣喘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

    有胃氣虛而喘者,擡肩擷項喘而不休。

    火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

     千緡湯 治痰喘不能臥,凡喘便有痰聲。

     半夏七個(姜泡製) 南星一錢(姜泡製) 甘草一寸(炙) 皂莢一寸(炙去皮弦子) 上加生薑一指大,水煎服,可一服而愈。

     一方 以導痰湯合之,或蘇子降氣湯亦可。

    (方見氣門) 紫金錠 以薄荷湯磨服亦效。

     治喘急將危 服藥不效及痰盛壅滯不通。

     枳殼二兩,用巴豆肉一兩鋪底,蒸一柱香去巴豆,用枳殼銼碎,煎湯服神效。

     又方 治氣鬱痰壅作喘。

     南星(泡製) 半夏(泡製) 杏仁 瓜蔞仁 香附 陳皮 皂莢灰 蘿蔔子 上為末,神麯糊丸,桐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薑湯送下。

     治陰虛夾痰作喘 當歸 芍藥(酒浸曬乾,忌火) 生地黃 枳殼 五味子 法制半夏 水二鍾前八分,通口服。

     治氣虛短氣而喘(一方有蜜炙黃柏、地骨皮) 人參 白朮 半夏(薑製) 甘草 麥門冬 天門冬 五味子 阿膠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服。

     治肺氣有餘,火炎痰盛氣喘 桑皮 杏仁 半夏(薑製) 貝母 山梔 片芩 蘇子黃連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服。

     治肺氣不足久嗽而喘 人參 茯苓 甘草 麥門冬 五味子 阿膠 款冬花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三拗湯 氣實人因服黃耆過多而喘者用之。

     麻黃(不去節根用) 甘草(生用) 杏仁(不去皮尖) 上銼,每服五錢,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服。

    取痰清乃止。

     一方 治諸喘不止,以此止之。

    用蘿蔔子二兩蒸熟,皂角五錢燒灰,瓜蔞仁、海粉、南星各一兩,共為末,煉蜜丸,噙化。

    一方無瓜蔞、南星、海粉。

     一方 治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衝於上喘者,宜降心火補陰。

    用麥門冬、當歸、知母、芍藥之類。

     導水丸 治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則減,食已則喘。

    (方見痢門) 咳嗽 春是上升之氣,夏是火炎上最重,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束。

    脈浮短,肺傷病當咳嗽。

     治痰嗽 嗽動有痰,痰出嗽止者是也。

     陳皮 半夏(薑製) 甘草 茯苓 桔梗 桑皮 瓜蔞仁 杏仁 水二鍾,姜三片煎服。

    胸膈作悶加枳殼、紫蘇;春加薄荷、荊芥;夏加黃芩、黃連,以生薑切作薄片,焙乾為末,糯米糊丸,蘇子大。

    空心米湯下三十丸。

     一方 用半夏、瓜蔞各五兩,貝母、桔梗各二兩,知母一兩,枳殼一兩半,為末,薑汁蒸餅糊丸服。

     治一切痰飲咳嗽 大半夏一斤,湯泡七次,曬乾為末。

    用生絹袋盛,貯磁盆內,淨水洗出粗渣,將洗出半夏細末就於盆內,日曬夜露,每日換新水,七日七夜澄去水,每半夏粉一兩入飛過細硃砂末一錢,薑汁糊丸,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淡薑湯食後服。

     治上焦有熱咳嗽生痰 黃芩末一兩 制過半夏粉一兩 上二味和勻,用薑汁糊丸,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淡薑湯食後服。

     治痰嗽利胸膈方 瓜蔞肥實大者,割開取子淨洗,捶破細切焙乾;半夏四十九粒泡七次,捶破焙乾為末,將洗瓜蔞熱水並瓤同熬,成膏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食後薑湯送下。

     寧嗽膏 治陰虛咳嗽,火動發熱,咯血、吐血,大斂肺氣。

     天門冬(去心)八兩 杏仁(去皮尖) 貝母(去心) 百部百合各四兩 款冬花五兩 紫菀三兩 白朮八兩 上用長流水煎三次,取汁去渣,入飴糖八兩、蜜一斤再熬,又入阿膠四兩熬化,入白茯苓末四兩,和勻成膏,每服三、五匙。

     治寒嗽 生薑切作薄片,焙乾為末,糯米糊丸,芋子大。

    空心米飯下二十丸。

    聲啞者亦屬寒,此乍感寒而嗽,宜用細辛、半夏、生薑散之。

     治喘嗽 遇冬則發 此寒包熱也,解表則熱自除。

     枳殼 桔梗 麻黃 防風 陳皮 紫蘇 水煎服。

    發散後用二陳湯逐痰。

     治感冷則嗽 此膈上有痰。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殼 桔梗 片芩(炒) 蒼朮 麻黃 木通 姜水煎服。

     治風寒咳嗽 鼻塞聲重,惡寒者是也。

     用參蘇飲加桑皮、杏仁。

    氣實者去參。

    (方見傷寒門) 治風寒鬱於肺夜嗽者 三拗湯加知母取痰清乃止。

    脈大而浮有熱,加黃芩、生薑。

    三拗湯見喘門。

     治風入肺久嗽者 鵝管石、雄黃、蔚金、款花為末和艾用姜一片置舌上,以藥艾於姜上灸之取煙入喉中。

     治火嗽 夏月嗽者是也,有聲痰火面赤。

     黃芩 山梔 桑皮 杏仁 甘草 知母 貝母 桔梗 天花粉 水煎服。

     治陰虛咳嗽 午後嗽者是也。

     川芎 當歸 芍藥 生地黃 麥門冬 黃柏 知母 五味 桑皮 水二鍾煎服。

     治傷力嗽兼痰者 知母 白朮 茯苓 甘草 當歸 芍藥 麥門冬 款花 貝母 天花粉 水二鍾煎八分,熱服。

     治乾咳嗽 乃痰鬱火邪在肺,必用桔梗以開提之,補陰降火為宜。

    不得志者有此疾。

     當歸 芍藥 熟地 桔梗 黃柏(炒) 川芎 水二鍾,煎八分加竹瀝通口服。

     治勞嗽 盜汗兼痰多作寒熱者是。

     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竹瀝、薑汁。

     瓊玉膏 好色之人元氣虛弱,咳嗽不愈者,宜服此膏。

     生地黃四斤 白蜜二斤 白茯苓十三兩 人參六兩 上地黃搗汁和蜜。

    以參、苓為末拌入蜜汁,用瓶貯,以紙箬包其口,桑柴火蒸煮一晝夜,取出再換蠟紙包封十數重,沉井底一晝夜取起,再如前煮一日,白湯點服。

     知母茯苓湯 治肺痿喘嗽不已,往來寒熱自汗。

     茯苓八分 甘草(炙)二分 知母一錢 五味子九粒 人參五分 薄荷五分 半夏(薑製) 白朮各八分 柴胡一錢 款花七分 桔梗六分 黃芩一錢 川芎五分 阿膠五分 麥門冬七分 水二鍾,姜十片,煎一鍾去渣,通口食後服。

    又雲陰不足者,六味地黃丸為要藥。

    一雲肺虛者,人參膏、阿膠為主。

     治嗽而心煩 用六一散加辰砂服。

    (方見暑門) 止嗽膏 紫蘇 陳皮 半夏 山楂(去核) 杏仁(去皮尖) 桑皮 茯苓各五錢 甘草三錢 生薑二十片 上用水五碗入沙鍋內,煎一碗去渣加蘿蔔汁、梨汁各一碗,入飴糖半斤熬成膏,不時服。

     貝母丸 治咳嗽多日不愈。

     貝母(去心) 桑白皮 五味子 甘草(炙)各半兩 知母一錢五分 款花二兩 杏仁三兩(去皮尖麩炒) 上為末,煉蜜丸龍眼大。

    臨臥噙化下。

     治早晨嗽多者 胃中有食積,至此時火氣流入肺。

     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以貝母、石膏降之;黃昏嗽多者,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味,以五倍子斂而降之。

     治嗽而脅痛者 先以青皮疏肝氣後,以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黛、薑汁服之。

     治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 此痰夾瘀血礙氣而病。

     宜用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薑汁之類。

     潤肺散 治嗽而失聲。

     訶子 五味子 五倍子 黃芩 甘草 上等分為末,蜜丸噙化。

     治咳嗽聲嘶者 乃血虛受熱。

     用青黛、蛤粉蜜調服。

     治食積痰嗽 早晨嗽多者是。

     知母(炒) 貝母(炒) 地骨皮 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丸如椒子大。

    以竹瀝、藕汁吞之。

     一方 用半夏、南星為君,瓜蔞、蘿蔔子為臣,青黛、海石、石戳為使。

     二母丸 治大人小兒痰嗽。

     知母(炒) 貝母各二兩 煉蜜丸,龍眼大。

    或噙化,或白湯調下, 治氣塞作嗽而有痰 用二陳湯加瓜蔞、蘿蔔子、桔梗、枳殼。

     水煎服。

     治嗽劫藥 五味子五錢 甘草二錢半 五倍子 風化硝各一錢 為末,蜜丸噙化。

     治血礙氣作嗽者 桃仁去皮尖,大黃酒炒薑汁,丸服。

     治酒嗽 青黛、瓜蔞仁,姜蜜為丸噙化。

     痰因火動逆上作嗽者,先治火,次治痰,以知母止嗽,清肺滋陰後加痰藥粟殼,大能止嗽。

    但要先去病根,然後可用,恐澀住邪氣耳。

     海藏紫菀散 治咳中有血,虛勞肺痿。

     人參一錢 紫鶯半錢 知母錢半 貝母錢半 桔梗一錢 甘草 阿膠半錢 茯苓一錢 五味子十五粒 水煎服。

     桔梗湯 治肺癰咳嗽,唾痰腥臭,咽乾多渴,大小便赤澀白證,口中辟辟燥咳,胸中隱隱微痛,脈反滑數或數實者,此為肺癰也。

     桔梗 貝母 當歸(酒浸) 瓜蔞仁 枳殼(炒) 桑白皮(蜜水炙) 薏苡仁 防己各一兩 甘草節(生用) 杏仁(炒) 百合(炙)各半兩 黃耆一兩半 每服五錢,水煎,姜三片。

    大便秘加大黃,小便秘加木通。

     灸法: 天突穴,肺腧穴。

     眩運 此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言其黑運,言其轉,無疾不能作眩。

    經雲:諸風眩運皆屬肝木,風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熱悶,濕則重滯,此四氣乘虛眩運也。

    又或七情鬱而生痰,痰因火動隨氣上厥,此七情緻虛眩運也。

    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氣虛眩運也。

    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故使諸血失道妄行,此血虛眩運也。

    左手脈數熱多,脈澀而有力為死血。

    右手脈實有痰積,脈大是久病為氣血俱虛,痰濁不降也。

     治方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桔梗 枳殼 黃芩 蒼朮 羌活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服。

    氣虛加白朮。

     芎歸湯 治血虛、頭痛、眩暈,去血過多者多患之。

     川芎 當歸各等分每服五錢,水煎服。

     治眩暈不可當者 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湯調下。

     三益腎氣丸 專治腎虛眩暈。

     淮熟地(酒蒸) 淮生地(酒洗) 山藥 山茱萸(去核)各四兩 白茯苓(去皮) 赤茯苓(去皮) 澤瀉(去毛) 枸杞子 牛膝(去蘆酒洗) 丹皮(酒洗) 天門冬(去心酒洗)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 人參二兩 五味子 桑寄生 甘菊花 虎脛骨(酥炙)各一兩 黃柏(鹽水炒) 知母(去毛鹽水炒)各二兩 肉桂(去皮)五錢。

     上為末,用竹筒內煮蜜為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鹽湯送下。

     頭運方 利痰、清氣、降火,右手脈實者有痰積。

     南星(制)五錢 半夏 枳殼 陳皮 茯苓 黃芩各一錢 桔梗八分 甘草三分 姜七片,水煎食後服。

     川芎丸 治風壅痰涎、咽膈不清、頭目眩暈而痛。

     川芎 薄荷各七兩半 細辛 防風各二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半作五、七丸。

    每服一丸,細咀茶清食後臥時服。

     白朮半夏天麻湯 治痰火眩暈夾氣虛者。

    兼治痰厥頭痛。

     黃柏二分(酒洗) 乾薑三分 澤瀉 白茯苓 天麻 黃耆 人參 蒼朮各五分 神麯(炒) 白朮(炒)各一錢 麥孽面 半夏 陳皮各一錢半。

     每服五錢,水煎熱服,食前一服而愈,此頭痛苦甚為之。

    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

    黃耆甘溫瀉火補元氣,實表虛止自汗;人參甘溫瀉火補中益氣;二術俱苦甘溫除濕補中益氣;澤瀉、茯苓利小便導濕;陳皮苦溫益氣調中升陽;神麯消食蕩胃中滯氣;麥蘖寬中助胃氣;乾薑辛熱以滌中寒,黃柏大苦寒酒洗,以療冬天少火在泉發燥也。

     安神湯 治頭痛頭旋眼黑。

     甘草四錢(半生半炙) 防風二錢半 柴胡 升麻 知母(酒製) 生地黃(酒製) 黃柏(酒製) 羌活各二兩 黃耆二兩。

     每服五錢,水二大鐘半,煎一鍾半,加蔓荊子五分,川芎三分,再煎至一鍾,去渣臨臥熱服。

     紫金錠 治婦人、男子苦頭風作暈數年,用酒磨服一二錠,吐痰碗許遂不復發。

     凡婦人頭風眩暈,登車、乘船眩暈,眼濕手麻、發脫、健忘、喜怒,皆胸中宿痰所緻,可用瓜蒂散吐之。

     都梁丸 治風吹項背,頭眩痛。

     用香白芷為末,煉蜜丸,彈子大。

    細嚼荊芥湯點茶下。

     眩暈嘈雜火動其痰 二陳加梔子、黃芩、黃連。

     癇 治法行痰為主,用吐法。

    此因驚而得,驚則神出舍,舍空而痰聚也。

    痰氣入舍,神不能歸,發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直,叫吼吐沫,食頃乃蘇,謂之癇也。

     治方 黃連 南星 瓜蔞 半夏 姜水煎服。

    看痰與火分多少,消息治之,無不效者。

     追風祛痰丸 治諸風癇暗風。

     防風 天麻 殭蠶(炒,去絲嘴) 白附子(煨)各一兩全蠍(去毒,炒) 木香各半兩 硃砂(另研為衣)七錢半 豬牙 皂角(炒)一兩 白礬(煅)半兩 半夏(湯泡七次,研為末六兩,作二分,一分用皂角洗漿作面) 南星三兩(一半白礬水浸,一半皂角水浸各一宿) 上為細末,姜糊丸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食遠臨臥用淡薑湯或薄荷湯下。

     灌鼻出涎方 治遠年近日風癇,心恙風狂,中風涎潮,牙關不開,破傷風搐者。

     用皂角不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