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瘧
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
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帶散。
瘧脈俱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
亦有病久,脈極虛微之中少見弦,但不搏手,細察可見也。
弦如刀刃者死,小者生。
治瘧屢驗方 柴胡(有汗一錢,無汗二錢) 白朮二錢(無汗一錢) 茯苓 陳皮 半夏各七分 薄桂二分 黃芩(熱多)五分(寒多一分,寒熱均七分) 甘草(炙)二分(脹悶不用) 草果五分(無食不用) 人參五分(虛七分,虛甚一錢) 生薑(寒多)五片(熱多一片,寒熱均三片) 水二鍾煎八分,發前空心服。
清脾飲 治脾瘧,脈來弦數,或熱多寒少,口苦咽熱,小便赤澀。
青皮(去穰) 厚樸(薑製) 草果仁各七分 白朮(炒)一錢 半夏一錢(湯洗十次) 甘草(炙)五分 黃芩一錢二分 柴胡(去苗)一錢半 茯苓(去皮)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服。
如有汗以白朮、茯苓為君,熱多加黃芩、柴胡;寒多加半夏、草果;大渴加知母、麥門冬、天花粉。
柴平湯 治熱多寒少者最效。
小柴胡合平胃散。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門)、平胃散(方見傷食門)。
瘧疾塞鼻丹 巴豆(淨肉)五錢 麝香五分(置東方) 白礬五錢 白芷二錢(置西方) 官桂五錢 硃砂一錢(置南方) 青黛五錢 黑附子三錢(置北方) 硫黃五錢 雄黃五錢(置中央) 五月五日備製為末,按方放列於天地位前,午時焚香,取五家粽尖,丸如桐子大。
每用一丸綿裹,於未發日晚,男左女右塞鼻孔中立效。
合時忌雞犬、婦人見之。
用過者以醋洗收起又可用。
一丸可治八、九人。
人參養胃湯 治久瘧、虛瘧或間日一發,或三五日一發,寒多熱少者。
人參一錢 半夏八分 陳皮八分 甘草五分 茯苓 蒼朮各八分 藿香一錢 厚樸一錢 草果仁七分 上用生薑四兩搗爛,取汁不拘多少以碗盛之,露一宿,次日早將前劑用棗一枚、烏梅一個,水二盅煎八分,入薑汁通口服。
忌生冷。
四獸飲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減半) 陳皮 草果 半夏 棗子 烏梅 生薑 上銼,同薑棗以鹽少許醃食頃,厚皮紙裹,以水潤濕,慢火煨,令香熟焙乾,每服半兩,水煎。
未發前並進數服。
露姜飲 治脾胃聚痰發為寒熱瘧疾。
用生薑四兩,和皮搗汁一碗,夜露至曉,空心冷服。
七棗湯 治瘧但寒不熱者。
附子一個(炮,又以鹽水浸再泡,如此七次去皮臍) 上分作二服,水二鍾、姜七片、棗七枚煎七分,當發日早溫服。
又方 川烏代附子以水調陳壁土為糊,浸七次,薑棗煎服。
小柴胡湯 治瘧但熱不寒者(方見傷寒門)。
口渴加麥門冬、天花粉。
十將軍丸 治久瘧不瘥有瘧母者。
三稜(泡) 莪朮 青皮(去瓤) 陳皮(去白) 草果(去殼) 砂仁 檳榔 烏梅肉 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 常山(酒蒸)二兩 上先將常山、草果用好醋、酒各一碗入瓦器內浸一宿後,入八味藥同浸至晚入瓦銚內炭火煮,焙乾為末,半酒半醋打糊為丸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日進三服。
凡有積聚及煙瘴濕地更宜服。
一方加蒼朮、香附炒各一兩。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人平素不足兼以勞役、內傷加感寒暑以緻瘧疾,寒熱交作、肢體倦軟、乏力少氣。
黃芩 黃耆 柴胡各一錢 半夏 芍藥 人參 白朮 當歸各八分 甘草五分 升麻三分 陳皮六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服。
有汗及寒重加桂枝五分,倍黃耆;熱盛倍柴胡、黃芩;渴加麥門冬、天花粉。
斬鬼丹 砒一錢 雄黃三錢 辰砂三錢 甘草二錢 綠豆粉一兩五錢 上為末,豆粉糊丸,白豆大,辰砂為衣。
臨發日五更井花水服二丸,小兒一丸。
截瘧丹 五月五日取獨蒜,不拘多少,春爛入好黃丹,再舂。
乾濕適均,手搓為丸如圓眼核大,曬乾收貯。
但瘧疾二三發後,臨發日雞鳴時,以藥一大略捶碎,取井花水面東服之。
紅丸子 治食積瘧(方見積聚門)。
不食者,必從飲食上得之,當以食治。
紫金錠 治瘧不問新久,臨發時東流水煎桃柳枝湯磨服。
加減六君子湯 治瘧後飲食少進,四肢無力,面色痿黃。
人參 白朮 半夏各一錢 茯苓 陳皮 黃連 枳實各八分 甘草五分 姜三片、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
人參白虎湯 治暑瘧、溫瘧。
(方見傷寒門) 截瘧青蒿丸 青蒿一斤 冬瓜葉 官桂 馬鞭草各二兩 上為末,飯丸胡桃大。
每一兩分作四服,臨發前一二時盡服之。
截瘧虛甚者,用人參、常山各五錢銼碎,微火上同炒,去常山不用,隻以參煎湯,未發前服。
拿法 黃丹五錢(生用) 白明礬三錢(生用) 胡桃一錢五分(為末) 麝香半分 上為末,臨發時對日坐定,將好米醋調藥末,男左女右敷手心,外將絹帕緊紮,待藥力熱方行,出汗為度。
如無日,腳下用火。
此藥一料能治三人,年老身弱怕服藥者用此。
祝由科 治瘧疾不愈。
(出張子和《儒門事親》) 咒曰:吾從東南來,路逢一池水;水裡一條龍,九頭十八尾;問伊食甚的,隻吃瘧疾鬼。
上念一遍吹在棗子上,念七遍吹七遍,上令病人於五更雞吠不聞時,面東而立,食訖,於淨室中安困。
忌食瓜果、葷肉、熱物。
此法十治八九,無藥處可以救人。
火 氣有餘,便是火。
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
熱從腳下起入腹者虛之極也。
陰虛火動難治。
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析之。
實火可瀉,虛火可補。
升陽散火湯 治男、婦四肢發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手。
此病多因血虛而得,或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並宜服。
此火鬱發之之義也。
升麻 葛根 獨活 白芍藥 羌活 人參 柴胡 防風 甘草(半生半炙) 上水煎服。
忌食寒冷之物。
黃連解毒湯 治實火燥亂、煩渴、蓄熱內甚等症。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等分 水煎服。
去梔子加大黃,名大黃金花丸。
加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丹。
溪雲:人壯氣實、火甚癲狂可用正治,或硝水、冰水與之;虛火盛狂者以生薑湯與之,若投冰水正治立死。
加減四物湯 治陰虛火動皆火起於九泉穴,此補陰降火之妙劑。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 黃柏 黃芩 熟地黃各等分 上水煎服。
甚者加龜闆;兼氣虛加參朮、黃耆。
一法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
五制黃柏丸 能降五臟六腑之火,滋陰補陽甚效,甚大。
黃柏一斤(去皮咀片,分作五分,一分好酒浸;一分醋浸;一分童便浸;一分米泔浸;一分蜜水浸) 上各浸一宿,撈起曬乾炒褐色,放地上去火毒,為末。
煮老米二碗,將蓮葉蓋飯面上煮熟,又將蓮葉蓋面蒸後,又將蓮葉包飯煨一刻,取出去蓮葉搗如泥,和藥丸桐子大,焙乾。
每早鹽湯送下百丸。
左金丸 治肝火氣從左邊起者是。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湯泡) 上為末,水九或蒸餅丸,綠豆大。
白湯下五十丸。
柳青丸 治肝火。
黃連用薑汁炒為末,粥丸,溫湯下。
兼治心熱。
人中白亦瀉肝火,須風露二三年者佳。
清金丸 治肺火。
苦參炒為末,水丸。
溫湯下。
又方用桑白皮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服之。
大補丸 治陰火氣從臍下起者是。
黃柏炒褐者為末,水丸。
溫湯下。
又方 四物湯加白馬脛骨,降陰中火,代芩連用。
人中黃亦降陰火。
滋腎丸 治腎熱。
黃柏三兩(酒拌陰乾) 知母二兩(酒浸陰乾) 肉桂一錢半 上柏、母氣味俱陰,以同腎氣,故能補腎,而瀉下焦火也。
桂與火邪同體,故曰熱因熱用。
凡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
煉蜜為丸,百沸湯下。
導赤散 治小腸實熱。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入竹葉煎服。
瀉心湯 治心熱。
黃連為末,水調服。
治脾熱 藿香七錢 山梔一兩 石膏五錢 甘草三兩 防風四兩 上為末,用蜜、酒拌勻,略炒服。
生甘草緩火邪;木通下行瀉小腸穴;山梔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洩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小便降火極速。
胃虛者勿用。
二黃丸 治男、婦三焦積熱,咽喉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並宜服之。
黃連(去蘆須) 黃芩(去土) 大黃(煨)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熱水吞下。
上清丸 治咽喉腫痛,痰涎壅塞。
薄荷一斤 川芎 防風各二兩 桔梗五兩 砂仁五錢 甘草四兩 各為細末,煉蜜丸,皂角子大。
不時噙化。
玄明粉 治邪熱所幹膈上氣滯、臟腑秘澀等症。
樸硝不拘多少,潔淨無砂土者,入鍋化開炒極燥,貯陽城罐內,上以圓瓦蓋之,鹽泥連罐身封固,大火煅內外通紅為度,乘熱傾入水,研化。
用竹籃上布、綿紙一、二層,將水瀝下清汁,露一宿,明早去水,其下凝白如冰。
復照前用滾湯化開,又露,約數次,待其味淡即成粉矣。
曬乾收磁罐內,其每日瀝下水,以磁罐收之,再用紙濾過,又可如法泡露。
又有粉大率二斤,樸硝可得一斤,研為細末,每二斤入甘草生熟二兩為末,一處攪勻,臨臥斟量用之,或一錢、二錢以桃花煎湯或蔥白湯下。
益元散 降火甚效。
(方見暑門) 碧雪 治一切積熱,口舌生瘡,心煩喉閉。
芒硝 青黛 石膏(各研末水漂) 寒水石 樸硝 滑石甘草(煎湯二升) 馬牙硝各等分 上將甘草湯入諸藥末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攪令消溶,入青黛和勻傾沙盆內,候冷結成霜,研為末。
每用少許,含化津咽。
如喉閉不能咽,用竹筒吹入喉中。
涼膈散 大黃 樸硝 甘草各二兩 連翹四兩 梔子仁 黃芩 薄荷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加竹葉與蜜些少煎服。
清咽太平丸 薄荷葉十兩 川芎二兩 枯梗三兩 甘草二兩 防風二兩 柿霜二兩 犀角二兩(用人兩腋下夾住,被汗蒸透取出為末) 上研細末,煉蜜丸如櫻桃大,不拘時噙化。
黃金丸 治積熱、積痰並三焦五臟有餘之熱,夾熱下利,食痞膈悶、咽痛、眼目赤腫、中暑中熱、煩躁等症,及初發腫毒。
錦紋大黃(火煨) 鬱金(比薑黃極小者) 牙皂(去筋膜,俱切碎) 上三味各等分為細末,用沙罐將牛膽汁煉成膏,和藥丸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量病輕重加減,白湯下,大便少去一二次即止,不傷元氣,甚可服之。
玉腋丸 專瀉胃火。
並治食積痰火。
軟石膏不拘多少,火煅出火毒為末,醋糊丸,綠豆大。
服之。
地骨皮散 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渴。
地骨皮 茯苓各半兩 柴胡 黃芩 生地各一兩 羌活 麻黃各七錢半(有汗並去之) 石膏二兩 知母一兩 每服一兩,姜水煎服。
癍疹 有色點而無頭粒者,謂之癍;有頭粒而隨出即沒,沒而又出者謂之疹。
癍屬風熱,夾痰而作疹屬熱與痰左肺。
凡丹從四肢入腹者死。
又雲癮疹,多屬脾隱,隱然在皮膚之間,故言癮疹也。
發則多癢或不仁者,是有兼風兼濕之殊。
色紅者兼火化也。
熱微者赤斑出,熱甚者黑斑出。
赤斑五死一生,黑斑十死一生。
通聖散 癍疹通治,消息隨宜。
防風 川芎 當歸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 大黃 白芍藥各五錢 黃芩 石膏 桔梗各一兩 滑石三兩 荊芥 梔子 白朮各三錢 甘草二兩 上水煎服。
身疼加蒼朮、羌活;痰嗽加半夏。
清風散 治丹疹屬血風、血熱。
荊芥穗 甘草(炙) 陳皮(去白) 厚樸各五錢 白殭蠶 人參 蟬蛻(去土炒) 茯苓 防風 芎藭 藿香 羌活 上為末,每服三錢。
荊芥、茶清調下。
化斑湯 治傷寒汗吐下後斑發脈虛。
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守真加白朮 一方加玄參 水煎服。
一方 黃瓜水調伏龍肝服之,去紅點斑。
調中湯 治內傷外感而發陰斑。
此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薰於肺傳於皮膚,如蚊蟲咬形狀而非錦紋也。
蒼朮一錢半 陳皮一錢 砂仁 藿香 芍藥(炒) 桔梗 甘草(炙) 半夏 白芷 羌活 枳殼各一錢 麻黃 川芎桂枝各五分 姜三片,水煎服。
消毒犀角飲子 治斑及癮疹。
牛蒡子六錢 荊芥 防風各三錢 甘草 水煎服。
玄參升麻湯 斑在身,治汗下吐後毒不散,表虛裡實發於外,甚則煩躁譫妄。
玄參 升麻 甘草等分 水煎服。
傷寒陽證發斑有四,惟溫毒發斑至重。
紅赤為胃熱,紫黑為胃爛,一則下早,一則下晚,乃外感熱病發斑也。
以玄參、升麻、白虎等湯合服之。
(白虎湯方見傷寒門) 有內傷發斑者,胃氣極虛,一身火遊行於外所緻,宜補以降之。
消渴 上消者肺也,多飲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飲食而小便赤黃;下消者腎也,小便頻數濁淋如膏之狀。
三消皆禁用半夏。
脈洪大者生,微小者死。
治方 黃連末 天花粉末 人乳汁 藕汁 生地黃汁 上將三汁佐以薑汁入蜜為膏,和二末徐徐留舌上,以白滾湯少許送之。
能食易飢者加軟石膏、黃芩;小便頻數或如膏者加五味子、知母、黃柏、玄參。
若洩瀉先用白朮、白芍藥炒為末,調服後服此藥。
一方繰絲湯飲之,如無繰絲湯以蠶殼煮湯代之,此物屬火有資陰之用,能瀉膀胱中相火,引氣上潮於口。
天花粉消渴中神藥也。
人參白虎 治上消。
(方見傷寒門) 豬肚丸 治中消。
黃連五兩 麥門冬 知母 瓜蔞 茯神各四兩 上為末入雄豬肚內,縫之蒸熟,於石臼內杵爛,如幹加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食後米飲下,可以清心止渴。
調胃承氣湯 治中消 大黃 芒硝 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臨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芒硝再煮二三沸,頓服之。
以利為度,末利再服。
六味地黃丸 治下消。
乾山藥 山茱萸各四錢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錢 熟地黃八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滾湯空心送下。
瓜蔞丸 治消渴。
瓜蔞根薄切,用人乳汁拌蒸,竹瀝拌曬,為末煉蜜丸,彈子大,噙化。
或丸綠豆大,每服百丸,米飲下。
忍冬丸 治消渴既愈後,須預防發癰疽之患。
忍冬草不拘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
置瓦罐內,用無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入甘草少許,研為細末,以所浸酒打麵糊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不拘時溫酒、米飲下。
麥門冬飲子 治隔消胸滿心煩、津液短少、消渴。
五味子五分 知母一錢 甘草(炙)三分 瓜蔞仁 乾葛各五分 人參 麥門冬各一錢 生地黃八分 茯苓七分 水二鍾,竹葉十四片,煎一鍾溫服。
黃耆六一湯 治諸氣不足,胸中煩悸常消渴者。
(方見癰疽門) 清心蓮子飲 治渴而小便濁或澀。
(方見濁門) 神白散(即六一散) 治真陰素被損,虛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煿鹹物遂成消渴,用溫水調服。
或大渴欲飲冷者,新汲水尤妙。
(方見暑門) 三黃丸 治男子、婦人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發寒熱者。
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二兩、黃連四兩。
夏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一兩。
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
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三兩。
上三味隨時加減,搗為細末,煉蜜丸,如大豆大。
每服五丸,一日三服。
不去加七丸,服一月病愈。
加味錢氏白朮散 治消渴不能食。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枳殼(炒)各五錢 藿香一錢 乾葛二錢 木香 五味 柴胡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茯菟丸 治三消渴通用。
亦治白濁。
菟絲子(酒浸)十四兩 北五味七兩 白茯苓五兩 石蓮(肉)三兩 上為末,用山藥未六兩,作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痰 凡痰之為患,為喘、為嗽、為嘔、為利、為眩、為暈。
心嘈雜,怔忡驚怖為寒熱,痛腫為痞隔、為壅塞,或胸脅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片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飲所緻。
或因脾胃虛弱不能攝肺金,或為四氣七情所幹,氣壅痰聚而然也。
善治疾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治疾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也。
凡奇怪之症人所不識者皆當作痰治。
二陳湯 此治痰要藥也。
上、中、下一身之痰通治。
橘紅一兩 半夏(泡)五錢 甘草二錢 生薑 茯苓五錢 水煎服。
痰清屬寒,倍加半夏。
食積痰,加神麯、麥芽、山楂。
濕痰多見倦怠軟弱,加白朮、蒼朮。
風痰加南星、白附、片芩。
中氣不足加參、術。
火動其痰必眩暈、嘈雜,加山梔子、黃芩、黃連。
內傷夾痰加參、耆、白朮,用薑汁傳送。
虛甚加竹瀝。
脾虛宜清中氣以運痰降火,加白朮,用升麻提起。
痰在脅下加白芥子以行之。
痰在四肢加竹瀝。
痰在皮裡膜外加白芥子、薑汁、竹瀝以導之。
氣實者用荊瀝。
治老痰 用海石、半夏、栝蔞、香附、五倍子作丸服。
治熱痰 用青黛、黃連、青礞石作丸服最捷。
定喘化痰湯 紫蘇子(炒研)一錢 半夏(湯泡七次)七分 甘草三分 白果五枚(去殼微炒) 前胡 杏仁(炒去皮尖) 栝蔞仁(研) 白茯苓 陳皮(去白) 桑皮(炒)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去渣食遠溫服。
藿香正氣散 治胸中寒痰並瘧後寒痰。
(方見傷寒門) 潤下丸 降痰。
廣陳皮一斤四兩洗淨,好鹽四兩同入水煮用,宜適中不可過多,不可不及。
約煮鹽味入藥得所為度,取出候乾,仍切小片炒燥為末,入炙甘草末四兩和勻,酒糊丸,綠豆大。
每服七十丸,不拘時清茶下。
加味潤下丸 降痰最效。
橘紅半斤(將鹽五錢水化拌勻,以水煮乾為度) 南星(滾湯泡) 半夏(滾湯泡俱仍以鹽煮) 黃芩 黃連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蒸餅糊丸桐子大。
每服六十丸,白滾湯下。
一方 用雪梨一枚,帶蒂,切蓋將瓤挖去,入川椒,每歲一粒,蓋定。
外以紙包八九層,水濕入灰火煨半日,紙焦梨熟為度,取開採熱食之。
王隱君滾痰丸 括曰:甑裡翻身甲掛金,於今頭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稱,硝煅青礞倍若沉;十七兩中另半兩,水丸桐子意常斟;千般怪症如神效,水瀉雙身卻不任。
大黃(酒蒸) 黃芩(酒洗)各八兩 沉香五錢 礞石 一兩(捶碎,焰硝一兩同入砂罐內,瓦蓋,鐵線束,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紅候冷,取出色如黃金者佳)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量人虛實加減。
臨臥食後茶清、溫水任下。
一方用硃砂二兩為衣。
清氣化痰丸 南星(薑製) 半夏(薑製)各一兩半 陳皮 枳實(麩炒) 茯苓 杏仁(去皮尖) 瓜蔞(去油)各一兩 黃芩一兩二錢 上為末,薑汁煎水打糊為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食後臨臥各一服,食積痰加神麯、麥芽,氣虛用補氣藥送之。
半夏丸 大治濕痰喘急,亦止心痛。
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為末,粥丸桐於大。
每服三五十丸,薑湯送下。
一方 燥濕痰用南星、半夏各一兩,蛤粉二兩為丸,青黛為衣薑湯送下。
中和丸 治濕痰氣熱。
蒼朮 黃芩 半夏 香附各等分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
治酒痰 用瓜蔞、青黛,蜜丸噙化。
治痰要藥用貝母不拘多少,以童便春夏浸一日夜,秋冬三日,撈起水淋洗淨,曬乾研末,糖霜和成,不時服。
滾白湯調下亦可。
清膈化痰丸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黃柏 山梔各五錢 香附一兩
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帶散。
瘧脈俱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
亦有病久,脈極虛微之中少見弦,但不搏手,細察可見也。
弦如刀刃者死,小者生。
治瘧屢驗方 柴胡(有汗一錢,無汗二錢) 白朮二錢(無汗一錢) 茯苓 陳皮 半夏各七分 薄桂二分 黃芩(熱多)五分(寒多一分,寒熱均七分) 甘草(炙)二分(脹悶不用) 草果五分(無食不用) 人參五分(虛七分,虛甚一錢) 生薑(寒多)五片(熱多一片,寒熱均三片) 水二鍾煎八分,發前空心服。
清脾飲 治脾瘧,脈來弦數,或熱多寒少,口苦咽熱,小便赤澀。
青皮(去穰) 厚樸(薑製) 草果仁各七分 白朮(炒)一錢 半夏一錢(湯洗十次) 甘草(炙)五分 黃芩一錢二分 柴胡(去苗)一錢半 茯苓(去皮)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服。
如有汗以白朮、茯苓為君,熱多加黃芩、柴胡;寒多加半夏、草果;大渴加知母、麥門冬、天花粉。
柴平湯 治熱多寒少者最效。
小柴胡合平胃散。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門)、平胃散(方見傷食門)。
瘧疾塞鼻丹 巴豆(淨肉)五錢 麝香五分(置東方) 白礬五錢 白芷二錢(置西方) 官桂五錢 硃砂一錢(置南方) 青黛五錢 黑附子三錢(置北方) 硫黃五錢 雄黃五錢(置中央) 五月五日備製為末,按方放列於天地位前,午時焚香,取五家粽尖,丸如桐子大。
每用一丸綿裹,於未發日晚,男左女右塞鼻孔中立效。
合時忌雞犬、婦人見之。
用過者以醋洗收起又可用。
一丸可治八、九人。
人參養胃湯 治久瘧、虛瘧或間日一發,或三五日一發,寒多熱少者。
人參一錢 半夏八分 陳皮八分 甘草五分 茯苓 蒼朮各八分 藿香一錢 厚樸一錢 草果仁七分 上用生薑四兩搗爛,取汁不拘多少以碗盛之,露一宿,次日早將前劑用棗一枚、烏梅一個,水二盅煎八分,入薑汁通口服。
忌生冷。
四獸飲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減半) 陳皮 草果 半夏 棗子 烏梅 生薑 上銼,同薑棗以鹽少許醃食頃,厚皮紙裹,以水潤濕,慢火煨,令香熟焙乾,每服半兩,水煎。
未發前並進數服。
露姜飲 治脾胃聚痰發為寒熱瘧疾。
用生薑四兩,和皮搗汁一碗,夜露至曉,空心冷服。
七棗湯 治瘧但寒不熱者。
附子一個(炮,又以鹽水浸再泡,如此七次去皮臍) 上分作二服,水二鍾、姜七片、棗七枚煎七分,當發日早溫服。
又方 川烏代附子以水調陳壁土為糊,浸七次,薑棗煎服。
小柴胡湯 治瘧但熱不寒者(方見傷寒門)。
口渴加麥門冬、天花粉。
十將軍丸 治久瘧不瘥有瘧母者。
三稜(泡) 莪朮 青皮(去瓤) 陳皮(去白) 草果(去殼) 砂仁 檳榔 烏梅肉 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 常山(酒蒸)二兩 上先將常山、草果用好醋、酒各一碗入瓦器內浸一宿後,入八味藥同浸至晚入瓦銚內炭火煮,焙乾為末,半酒半醋打糊為丸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日進三服。
凡有積聚及煙瘴濕地更宜服。
一方加蒼朮、香附炒各一兩。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人平素不足兼以勞役、內傷加感寒暑以緻瘧疾,寒熱交作、肢體倦軟、乏力少氣。
黃芩 黃耆 柴胡各一錢 半夏 芍藥 人參 白朮 當歸各八分 甘草五分 升麻三分 陳皮六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服。
有汗及寒重加桂枝五分,倍黃耆;熱盛倍柴胡、黃芩;渴加麥門冬、天花粉。
斬鬼丹 砒一錢 雄黃三錢 辰砂三錢 甘草二錢 綠豆粉一兩五錢 上為末,豆粉糊丸,白豆大,辰砂為衣。
臨發日五更井花水服二丸,小兒一丸。
截瘧丹 五月五日取獨蒜,不拘多少,春爛入好黃丹,再舂。
乾濕適均,手搓為丸如圓眼核大,曬乾收貯。
但瘧疾二三發後,臨發日雞鳴時,以藥一大略捶碎,取井花水面東服之。
紅丸子 治食積瘧(方見積聚門)。
不食者,必從飲食上得之,當以食治。
紫金錠 治瘧不問新久,臨發時東流水煎桃柳枝湯磨服。
加減六君子湯 治瘧後飲食少進,四肢無力,面色痿黃。
人參 白朮 半夏各一錢 茯苓 陳皮 黃連 枳實各八分 甘草五分 姜三片、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
人參白虎湯 治暑瘧、溫瘧。
(方見傷寒門) 截瘧青蒿丸 青蒿一斤 冬瓜葉 官桂 馬鞭草各二兩 上為末,飯丸胡桃大。
每一兩分作四服,臨發前一二時盡服之。
截瘧虛甚者,用人參、常山各五錢銼碎,微火上同炒,去常山不用,隻以參煎湯,未發前服。
拿法 黃丹五錢(生用) 白明礬三錢(生用) 胡桃一錢五分(為末) 麝香半分 上為末,臨發時對日坐定,將好米醋調藥末,男左女右敷手心,外將絹帕緊紮,待藥力熱方行,出汗為度。
如無日,腳下用火。
此藥一料能治三人,年老身弱怕服藥者用此。
祝由科 治瘧疾不愈。
(出張子和《儒門事親》) 咒曰:吾從東南來,路逢一池水;水裡一條龍,九頭十八尾;問伊食甚的,隻吃瘧疾鬼。
上念一遍吹在棗子上,念七遍吹七遍,上令病人於五更雞吠不聞時,面東而立,食訖,於淨室中安困。
忌食瓜果、葷肉、熱物。
此法十治八九,無藥處可以救人。
火 氣有餘,便是火。
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
熱從腳下起入腹者虛之極也。
陰虛火動難治。
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析之。
實火可瀉,虛火可補。
升陽散火湯 治男、婦四肢發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手。
此病多因血虛而得,或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並宜服。
此火鬱發之之義也。
升麻 葛根 獨活 白芍藥 羌活 人參 柴胡 防風 甘草(半生半炙) 上水煎服。
忌食寒冷之物。
黃連解毒湯 治實火燥亂、煩渴、蓄熱內甚等症。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等分 水煎服。
去梔子加大黃,名大黃金花丸。
加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丹。
溪雲:人壯氣實、火甚癲狂可用正治,或硝水、冰水與之;虛火盛狂者以生薑湯與之,若投冰水正治立死。
加減四物湯 治陰虛火動皆火起於九泉穴,此補陰降火之妙劑。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 黃柏 黃芩 熟地黃各等分 上水煎服。
甚者加龜闆;兼氣虛加參朮、黃耆。
一法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
五制黃柏丸 能降五臟六腑之火,滋陰補陽甚效,甚大。
黃柏一斤(去皮咀片,分作五分,一分好酒浸;一分醋浸;一分童便浸;一分米泔浸;一分蜜水浸) 上各浸一宿,撈起曬乾炒褐色,放地上去火毒,為末。
煮老米二碗,將蓮葉蓋飯面上煮熟,又將蓮葉蓋面蒸後,又將蓮葉包飯煨一刻,取出去蓮葉搗如泥,和藥丸桐子大,焙乾。
每早鹽湯送下百丸。
左金丸 治肝火氣從左邊起者是。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湯泡) 上為末,水九或蒸餅丸,綠豆大。
白湯下五十丸。
柳青丸 治肝火。
黃連用薑汁炒為末,粥丸,溫湯下。
兼治心熱。
人中白亦瀉肝火,須風露二三年者佳。
清金丸 治肺火。
苦參炒為末,水丸。
溫湯下。
又方用桑白皮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服之。
大補丸 治陰火氣從臍下起者是。
黃柏炒褐者為末,水丸。
溫湯下。
又方 四物湯加白馬脛骨,降陰中火,代芩連用。
人中黃亦降陰火。
滋腎丸 治腎熱。
黃柏三兩(酒拌陰乾) 知母二兩(酒浸陰乾) 肉桂一錢半 上柏、母氣味俱陰,以同腎氣,故能補腎,而瀉下焦火也。
桂與火邪同體,故曰熱因熱用。
凡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
煉蜜為丸,百沸湯下。
導赤散 治小腸實熱。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入竹葉煎服。
瀉心湯 治心熱。
黃連為末,水調服。
治脾熱 藿香七錢 山梔一兩 石膏五錢 甘草三兩 防風四兩 上為末,用蜜、酒拌勻,略炒服。
生甘草緩火邪;木通下行瀉小腸穴;山梔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洩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小便降火極速。
胃虛者勿用。
二黃丸 治男、婦三焦積熱,咽喉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並宜服之。
黃連(去蘆須) 黃芩(去土) 大黃(煨)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熱水吞下。
上清丸 治咽喉腫痛,痰涎壅塞。
薄荷一斤 川芎 防風各二兩 桔梗五兩 砂仁五錢 甘草四兩 各為細末,煉蜜丸,皂角子大。
不時噙化。
玄明粉 治邪熱所幹膈上氣滯、臟腑秘澀等症。
樸硝不拘多少,潔淨無砂土者,入鍋化開炒極燥,貯陽城罐內,上以圓瓦蓋之,鹽泥連罐身封固,大火煅內外通紅為度,乘熱傾入水,研化。
用竹籃上布、綿紙一、二層,將水瀝下清汁,露一宿,明早去水,其下凝白如冰。
復照前用滾湯化開,又露,約數次,待其味淡即成粉矣。
曬乾收磁罐內,其每日瀝下水,以磁罐收之,再用紙濾過,又可如法泡露。
又有粉大率二斤,樸硝可得一斤,研為細末,每二斤入甘草生熟二兩為末,一處攪勻,臨臥斟量用之,或一錢、二錢以桃花煎湯或蔥白湯下。
益元散 降火甚效。
(方見暑門) 碧雪 治一切積熱,口舌生瘡,心煩喉閉。
芒硝 青黛 石膏(各研末水漂) 寒水石 樸硝 滑石甘草(煎湯二升) 馬牙硝各等分 上將甘草湯入諸藥末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攪令消溶,入青黛和勻傾沙盆內,候冷結成霜,研為末。
每用少許,含化津咽。
如喉閉不能咽,用竹筒吹入喉中。
涼膈散 大黃 樸硝 甘草各二兩 連翹四兩 梔子仁 黃芩 薄荷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加竹葉與蜜些少煎服。
清咽太平丸 薄荷葉十兩 川芎二兩 枯梗三兩 甘草二兩 防風二兩 柿霜二兩 犀角二兩(用人兩腋下夾住,被汗蒸透取出為末) 上研細末,煉蜜丸如櫻桃大,不拘時噙化。
黃金丸 治積熱、積痰並三焦五臟有餘之熱,夾熱下利,食痞膈悶、咽痛、眼目赤腫、中暑中熱、煩躁等症,及初發腫毒。
錦紋大黃(火煨) 鬱金(比薑黃極小者) 牙皂(去筋膜,俱切碎) 上三味各等分為細末,用沙罐將牛膽汁煉成膏,和藥丸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量病輕重加減,白湯下,大便少去一二次即止,不傷元氣,甚可服之。
玉腋丸 專瀉胃火。
並治食積痰火。
軟石膏不拘多少,火煅出火毒為末,醋糊丸,綠豆大。
服之。
地骨皮散 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渴。
地骨皮 茯苓各半兩 柴胡 黃芩 生地各一兩 羌活 麻黃各七錢半(有汗並去之) 石膏二兩 知母一兩 每服一兩,姜水煎服。
癍疹 有色點而無頭粒者,謂之癍;有頭粒而隨出即沒,沒而又出者謂之疹。
癍屬風熱,夾痰而作疹屬熱與痰左肺。
凡丹從四肢入腹者死。
又雲癮疹,多屬脾隱,隱然在皮膚之間,故言癮疹也。
發則多癢或不仁者,是有兼風兼濕之殊。
色紅者兼火化也。
熱微者赤斑出,熱甚者黑斑出。
赤斑五死一生,黑斑十死一生。
通聖散 癍疹通治,消息隨宜。
防風 川芎 當歸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 大黃 白芍藥各五錢 黃芩 石膏 桔梗各一兩 滑石三兩 荊芥 梔子 白朮各三錢 甘草二兩 上水煎服。
身疼加蒼朮、羌活;痰嗽加半夏。
清風散 治丹疹屬血風、血熱。
荊芥穗 甘草(炙) 陳皮(去白) 厚樸各五錢 白殭蠶 人參 蟬蛻(去土炒) 茯苓 防風 芎藭 藿香 羌活 上為末,每服三錢。
荊芥、茶清調下。
化斑湯 治傷寒汗吐下後斑發脈虛。
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守真加白朮 一方加玄參 水煎服。
一方 黃瓜水調伏龍肝服之,去紅點斑。
調中湯 治內傷外感而發陰斑。
此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薰於肺傳於皮膚,如蚊蟲咬形狀而非錦紋也。
蒼朮一錢半 陳皮一錢 砂仁 藿香 芍藥(炒) 桔梗 甘草(炙) 半夏 白芷 羌活 枳殼各一錢 麻黃 川芎桂枝各五分 姜三片,水煎服。
消毒犀角飲子 治斑及癮疹。
牛蒡子六錢 荊芥 防風各三錢 甘草 水煎服。
玄參升麻湯 斑在身,治汗下吐後毒不散,表虛裡實發於外,甚則煩躁譫妄。
玄參 升麻 甘草等分 水煎服。
傷寒陽證發斑有四,惟溫毒發斑至重。
紅赤為胃熱,紫黑為胃爛,一則下早,一則下晚,乃外感熱病發斑也。
以玄參、升麻、白虎等湯合服之。
(白虎湯方見傷寒門) 有內傷發斑者,胃氣極虛,一身火遊行於外所緻,宜補以降之。
消渴 上消者肺也,多飲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飲食而小便赤黃;下消者腎也,小便頻數濁淋如膏之狀。
三消皆禁用半夏。
脈洪大者生,微小者死。
治方 黃連末 天花粉末 人乳汁 藕汁 生地黃汁 上將三汁佐以薑汁入蜜為膏,和二末徐徐留舌上,以白滾湯少許送之。
能食易飢者加軟石膏、黃芩;小便頻數或如膏者加五味子、知母、黃柏、玄參。
若洩瀉先用白朮、白芍藥炒為末,調服後服此藥。
一方繰絲湯飲之,如無繰絲湯以蠶殼煮湯代之,此物屬火有資陰之用,能瀉膀胱中相火,引氣上潮於口。
天花粉消渴中神藥也。
人參白虎 治上消。
(方見傷寒門) 豬肚丸 治中消。
黃連五兩 麥門冬 知母 瓜蔞 茯神各四兩 上為末入雄豬肚內,縫之蒸熟,於石臼內杵爛,如幹加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食後米飲下,可以清心止渴。
調胃承氣湯 治中消 大黃 芒硝 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臨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芒硝再煮二三沸,頓服之。
以利為度,末利再服。
六味地黃丸 治下消。
乾山藥 山茱萸各四錢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錢 熟地黃八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滾湯空心送下。
瓜蔞丸 治消渴。
瓜蔞根薄切,用人乳汁拌蒸,竹瀝拌曬,為末煉蜜丸,彈子大,噙化。
或丸綠豆大,每服百丸,米飲下。
忍冬丸 治消渴既愈後,須預防發癰疽之患。
忍冬草不拘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
置瓦罐內,用無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入甘草少許,研為細末,以所浸酒打麵糊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不拘時溫酒、米飲下。
麥門冬飲子 治隔消胸滿心煩、津液短少、消渴。
五味子五分 知母一錢 甘草(炙)三分 瓜蔞仁 乾葛各五分 人參 麥門冬各一錢 生地黃八分 茯苓七分 水二鍾,竹葉十四片,煎一鍾溫服。
黃耆六一湯 治諸氣不足,胸中煩悸常消渴者。
(方見癰疽門) 清心蓮子飲 治渴而小便濁或澀。
(方見濁門) 神白散(即六一散) 治真陰素被損,虛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煿鹹物遂成消渴,用溫水調服。
或大渴欲飲冷者,新汲水尤妙。
(方見暑門) 三黃丸 治男子、婦人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發寒熱者。
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二兩、黃連四兩。
夏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一兩。
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
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三兩。
上三味隨時加減,搗為細末,煉蜜丸,如大豆大。
每服五丸,一日三服。
不去加七丸,服一月病愈。
加味錢氏白朮散 治消渴不能食。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枳殼(炒)各五錢 藿香一錢 乾葛二錢 木香 五味 柴胡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茯菟丸 治三消渴通用。
亦治白濁。
菟絲子(酒浸)十四兩 北五味七兩 白茯苓五兩 石蓮(肉)三兩 上為末,用山藥未六兩,作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痰 凡痰之為患,為喘、為嗽、為嘔、為利、為眩、為暈。
心嘈雜,怔忡驚怖為寒熱,痛腫為痞隔、為壅塞,或胸脅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片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飲所緻。
或因脾胃虛弱不能攝肺金,或為四氣七情所幹,氣壅痰聚而然也。
善治疾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治疾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也。
凡奇怪之症人所不識者皆當作痰治。
二陳湯 此治痰要藥也。
上、中、下一身之痰通治。
橘紅一兩 半夏(泡)五錢 甘草二錢 生薑 茯苓五錢 水煎服。
痰清屬寒,倍加半夏。
食積痰,加神麯、麥芽、山楂。
濕痰多見倦怠軟弱,加白朮、蒼朮。
風痰加南星、白附、片芩。
中氣不足加參、術。
火動其痰必眩暈、嘈雜,加山梔子、黃芩、黃連。
內傷夾痰加參、耆、白朮,用薑汁傳送。
虛甚加竹瀝。
脾虛宜清中氣以運痰降火,加白朮,用升麻提起。
痰在脅下加白芥子以行之。
痰在四肢加竹瀝。
痰在皮裡膜外加白芥子、薑汁、竹瀝以導之。
氣實者用荊瀝。
治老痰 用海石、半夏、栝蔞、香附、五倍子作丸服。
治熱痰 用青黛、黃連、青礞石作丸服最捷。
定喘化痰湯 紫蘇子(炒研)一錢 半夏(湯泡七次)七分 甘草三分 白果五枚(去殼微炒) 前胡 杏仁(炒去皮尖) 栝蔞仁(研) 白茯苓 陳皮(去白) 桑皮(炒)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去渣食遠溫服。
藿香正氣散 治胸中寒痰並瘧後寒痰。
(方見傷寒門) 潤下丸 降痰。
廣陳皮一斤四兩洗淨,好鹽四兩同入水煮用,宜適中不可過多,不可不及。
約煮鹽味入藥得所為度,取出候乾,仍切小片炒燥為末,入炙甘草末四兩和勻,酒糊丸,綠豆大。
每服七十丸,不拘時清茶下。
加味潤下丸 降痰最效。
橘紅半斤(將鹽五錢水化拌勻,以水煮乾為度) 南星(滾湯泡) 半夏(滾湯泡俱仍以鹽煮) 黃芩 黃連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蒸餅糊丸桐子大。
每服六十丸,白滾湯下。
一方 用雪梨一枚,帶蒂,切蓋將瓤挖去,入川椒,每歲一粒,蓋定。
外以紙包八九層,水濕入灰火煨半日,紙焦梨熟為度,取開採熱食之。
王隱君滾痰丸 括曰:甑裡翻身甲掛金,於今頭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稱,硝煅青礞倍若沉;十七兩中另半兩,水丸桐子意常斟;千般怪症如神效,水瀉雙身卻不任。
大黃(酒蒸) 黃芩(酒洗)各八兩 沉香五錢 礞石 一兩(捶碎,焰硝一兩同入砂罐內,瓦蓋,鐵線束,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紅候冷,取出色如黃金者佳)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量人虛實加減。
臨臥食後茶清、溫水任下。
一方用硃砂二兩為衣。
清氣化痰丸 南星(薑製) 半夏(薑製)各一兩半 陳皮 枳實(麩炒) 茯苓 杏仁(去皮尖) 瓜蔞(去油)各一兩 黃芩一兩二錢 上為末,薑汁煎水打糊為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食後臨臥各一服,食積痰加神麯、麥芽,氣虛用補氣藥送之。
半夏丸 大治濕痰喘急,亦止心痛。
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為末,粥丸桐於大。
每服三五十丸,薑湯送下。
一方 燥濕痰用南星、半夏各一兩,蛤粉二兩為丸,青黛為衣薑湯送下。
中和丸 治濕痰氣熱。
蒼朮 黃芩 半夏 香附各等分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
治酒痰 用瓜蔞、青黛,蜜丸噙化。
治痰要藥用貝母不拘多少,以童便春夏浸一日夜,秋冬三日,撈起水淋洗淨,曬乾研末,糖霜和成,不時服。
滾白湯調下亦可。
清膈化痰丸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黃柏 山梔各五錢 香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