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中風
大率主血虛有疾或夾火與濕,當以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
又須分氣虛、血虛,脈浮遲者可治,大數而極者難治。
中腑者面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其病淺,多易治;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或眼直視,搖頭口開,手撒遺溺,痰如曳鋸,鼻鼾,其病深,多不治。
中腑者易汗,中臟者易下。
汗下不宜太過,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
治風之法:初得即當順氣,日久則當活血。
此萬古不易之理也。
稀涎散 治卒中風昏昏若醉,形體惛悶,四肢不收或倒不倒,微有涎出,斯頃不治便為大病,故必傷人。
若胸膈痞氣不通,此乃風涎湧於上也。
用豬牙皂角肥實不蛀者四梃,削去黑皮,瑩淨明礬一兩,二味同搗為散。
如有患者可服半錢,重者三錢,溫水調灌下。
不大吐嘔,隻是微微稀冷涎出或一升或二升,當時甦醒。
緩緩調治,不可大吐,恐傷人命。
搐鼻方 治中風重而口噤者。
用藜蘆少許,加麝灌入鼻內吐之,一吐不已再吐之。
亦有不可吐者,虛甚故也。
通關散 治卒中風邪,昏悶不醒,牙關緊急。
湯水不下。
細辛(洗去土葉) 豬牙皂角(去核,各一兩) 上為極細末,每用少許搐入鼻內,取嚏就提頭頂發立蘇。
候有噴嚏漸可施治,無嚏不治。
或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亦可。
祛涎散 治卒中風不省人事,多因痰壅所緻。
白礬二錢(生為末) 上以姜計調,斡開口灌之,其痰涎或吐或化下便蘇。
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方用痰藥。
又須分血虛、氣虛而治。
紫金錠 治中風中氣,口眼喎斜,言語蹇澀或口噤,牙關緊急,筋脈攣縮,骨節風腫,手腳疼痛,行步艱辛,應是風氣疼痛,並用酒磨下甚效。
(方見痰門) 捉虎丹 治初中風不省人事,牙關不開。
研二丸酒調灌下立醒。
(方見痛風門) 竹瀝四物湯 治半身不遂在左屬血虛者。
川芎 當歸 芍藥 熟地(俱用薑汁炒)竹瀝 水二鍾,煎八分。
通口服。
竹瀝二陳湯 治半身不遂在右屬氣虛夾痰者。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白朮 人參 竹瀝 薑汁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服。
若氣實能食者用荊瀝。
參耆湯 治氣虛卒然倒僕者,或遺尿者,虛風。
人參 黃耆 濃煎服,夾痰仍加竹瀝、薑汁。
若肥白人多濕,可加附子行經。
用附必以童便煮過。
聲如鼾者亦屬氣虛。
薑製四物湯 治血虛卒中者。
川芎 當歸 芍藥 熟地 俱用薑汁炒,水煎服。
有痰加痰藥,仍加竹瀝、薑汁。
是無血不能養其□也,亦用之。
有因受氣而中者,身冷無痰是也,用薑湯調蘇合香丸灌之。
輕者用烏藥順氣散。
有因停食而厥者,必胸中滿悶。
有夏月卒倒為暑風,此類中風病見於夏者。
有因火者,內火外火合而炎爍,劉守真作將息失宜,一水不勝二火也。
有因痰者,暑氣激搏,痰塞礙心竅也。
以上四者,皆用鹽湯吐之。
俱候吐醒後用調理藥隨症治之。
婦人產後中風口噤,手足瘛瘲如角弓狀。
亦治血暈。
荊芥炒末,每服三錢,豆淋酒下。
童便亦可。
如中腑者,當隨症發其表;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芍藥 川芎 防己 甘草(炙) 杏仁(泡去皮尖) 桂(各一兩) 防風(一兩五錢)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每服五錢。
水鍾半,姜五片,棗一枚,煎。
溫服,取微汗。
隨人虛實與所中輕重加減於後:熱者去附子,入白附子或加秦艽半錢。
亦可筋急拘攣,語遲脈弦加薏苡仁;筋急加人參,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服後稍輕再加當歸;煩躁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藥、竹瀝;如大便三五日不去,胸中不快加枳殼、大黃;言語蹇澀,手足顫掉加菖蒲、竹瀝;發渴亦去附子,加麥門冬、葛根、瓜蔞根;身體痛加羌活,搐者亦加之;煩躁多驚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黃;恍惚語錯加茯神、遠志各半錢;不睡加酸棗仁半錢;人虛無力去麻黃,加人參如其數。
纂要曰:無汗惡寒倍加麻黃、防風、杏仁,名麻黃續命湯。
有汗惡風倍加桂枝、芍藥、杏仁,名桂枝續命湯。
有汗身熱不惡風倍加桂枝、黃芩,外加葛根二兩,名葛根續命湯。
無汗身涼倍加附子,並甘草三兩,外加乾薑二兩,名附子續命湯。
有汗無熱倍加桂、附、甘草,亦名桂枝續命湯。
一方 治中風不能言而脈沉,非大補不可,用防風、黃耆煎湯數斤置床下,湯氣薰蒸滿室如霧,使口鼻俱受之便得語。
蓋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
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也。
藿香正氣散 主中氣、中惡,尋常止嘔亦可用。
(方見寒門) 三化湯 外有六經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治之。
若內有便溺阻隔以此湯主之。
厚樸 大黃 枳實 羌活(各等分) 每服三兩。
水煎服,以利為度。
小省風湯 痰盛者與導痰湯相合煎服。
(導痰湯見痰門) 防風 南星(生,各四兩) 半夏(米泔浸) 黃芩 甘草(生,各二兩) 每服四錢,姜十片,水煎服。
八味順氣散 中風後稍醒則服之。
白朮 白茯苓 青皮 白芷 陳皮(去白) 臺烏 人參(各一兩) 每服五錢,水鍾半,煎七分,溫服。
仍以酒化蘇合丸間服。
烏藥順氣散 麻黃 陳皮 臺烏(各二兩) 白殭蠶(炒) 川芎 枳殼(炒)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一兩) 乾薑(炮,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風先理氣,氣順則痰消,後理其風庶可收效。
理氣者,氣滯、氣鬱、肩膊麻痛之類,此七情也,皆宜服之。
大秦艽湯 治中風外無六經形證,內無便溺阻隔,止因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動,舌強不能語,宜養血而筋自榮。
秦艽 石膏(各二兩) 甘草 川芎 當歸 羌活 白芍藥 防風 黃芩 白芷 白朮 生地 熟地 茯苓 獨活(各一兩) 細辛(半兩) 春夏加知母(一兩) 每服一兩,水煎服。
如遇天陰加生薑七片,心下痞加枳實一錢。
理血自無表裡之患,血弱舉發不時者用之。
羌活愈風散 中風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
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隻從此藥加減治之。
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
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
如初覺風動,服此不至倒僕。
羌活 甘草(炙) 防風 防己 黃耆 川芎 蔓荊子 獨活 細辛 枳殼 麻黃(去根) 人參 地骨皮 知母 甘菊薄荷(去梗) 白芷 當歸 杜仲(炒) 枸杞子 秦艽 柴胡 半夏 前胡 厚樸(薑製) 熟地(各二兩) 白茯苓 黃芩(各二兩) 生地 蒼朮 石膏 芍藥(各四兩) 桂(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鍾,姜三片,煎。
去滓服。
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為之重劑;臨臥一服,吞下四白丹,為之輕劑。
其法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
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勻作四服。
加生薑五片,空心服,以熱粥投之,得微汗則佳。
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加大黃一兩,亦勻作四服,如前煎,臨臥服,得利為度。
此藥常服之,不可失四時之輸。
如望春大寒後加半夏、人參、柴胡各二兩,通前四兩,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如望夏穀雨後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
季夏之月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謂勝脾土之濕也;初秋大暑後加厚樸二兩、藿香一兩、桂一兩,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望冬霜降後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謂勝少陰之氣也。
無使五臟偏勝太過與不及,不動於榮衛。
如風秘,服之永不結燥,此藥與天麻丸相表裡,治未病之聖藥也。
若已病更宜常服,老幼驚癇搐搦、急慢驚風、四時傷寒等病服之俱效。
四白丹 能清肺氣,養魄。
謂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
白朮 砂仁 白茯苓 香附 防風 川芎 甘草 人參(各五錢) 白芷(一兩) 羌活 獨活(各二錢半) 藿香 白檀香(各一錢五分) 知母 細辛(各二錢) 甜竹葉(二兩) 薄荷(二錢半) 麝香(二錢,另研) 龍腦(另研) 牛黃(各半錢)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
臨臥嚼一丸,分五、七次細嚼之,煎愈風湯嚥下。
能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二丹丸 治健忘。
養神、定志、和血,內以安神,外華腠理。
丹參 天門冬 熟地各一兩半 甘草(炙) 麥門冬 人參 遠志(去心) 菖蒲各五錢 茯神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五錢為衣。
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食前煎愈風湯送下。
天麻丸 治風因熱生,熱勝則動,宜以靜勝其燥,是養血也。
天麻 牛膝 萆薢(另研) 玄參各六兩 生地一斤杜仲(炒去絲)七兩 附子(炮)一兩 羌活十四兩 川歸十兩 一方有獨活,去腎間分風。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湯,白酒皆可下。
愈風丹 治諸般風證,偏正頭痛。
防風通聖散、四物湯、黃連解毒湯各一料加: 羌活 何首烏 細辛 菊花 天麻 獨活 薄荷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
每服一丸,細嚼,茶清下,不拘時。
防風通聖散,方見癍疹門;黃連解毒湯,方見火門。
豨薟丸 治中風口眼喎斜,時吐痰涎,語言蹇澀,四肢緩弱,骨節疼痛,腰膝無力。
亦能行大腸風,治三十五般風,常服此丸必效。
豨薟草 此草處處有之,俗呼為火鍁草,其葉對節而生,葉似蒼耳,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收採,洗去土,摘其葉不拘多少曝乾鋪入甑中,用好酒和蜜,層層勻灑,蒸之復曬。
如此九次,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或五十丸,空心無灰酒下。
神效活絡丹 治風濕諸痹,肩臂腰膝筋骨疼痛,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行步艱難,筋脈拘攣。
能清心明目,寬膈宣通氣血。
年逾四十,預服十數丸,至老不生風疾;年逾六十者不宜服。
白花蛇二兩(酒浸焙乾)烏梢蛇半兩(酒浸焙於)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一兩(去土)全蠍一兩半(去毒)川芎二兩赤芍藥一兩兩頭尖二兩(酒浸)防風二兩半葛根一兩半血竭七錢五分(另研)沒藥一兩(另研)硃砂一一兩(另研) 犀角(屑)半兩 地龍半兩(去土) 丁香(去枝) 甘草二兩(去皮炙) 乳香一兩(另研) 麝香半兩(另研) 白殭蠶一兩(炒) 草豆蔻二兩 羌活二兩 片腦一錢半(另研) 玄參 牛黃二錢半(另研) 官桂二兩(去粗皮) 天麻二兩 天竺黃一兩 虎脛骨一兩(酥炙) 藿香二兩(去土) 人參一兩 威靈仙一兩半(酒浸) 何首烏二兩 白芷二兩 敗龜闆一兩(酥灸) 烏藥一兩 安息香一兩 黑附子一兩(去皮炮) 青皮一兩 香附一兩 白豆蔻一兩 骨碎補一兩 黃連二兩 熟地黃二兩 茯苓一兩 黃芩二兩 松香脂半兩 白朮一兩 大黃二兩 當歸一兩半 木香二兩 沉香一兩 金箔(為衣)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細嚼,溫酒、茶清潤下,隨證上下,食前後服。
以四物湯煎服之尤妙。
頭風擂茶下。
史國公萬病無憂藥酒方 專治風疾,半身偏枯,手足拘攣,不堪行步。
若飲一升,便手能梳頭;服二升,足能屈伸有力;服三升,言語舒暢,行步如故;服四升,肢體通暖,百節遂和,舉步如飛,其效如神。
防風(去蘆)二兩(治四肢骨節疼痛,渾身拘急) 秦艽(去蘆)二兩(治四肢拘急,言語蹇澀) 當歸三兩(補血生血) 萆薢三兩(酥炙。
治骨節疼痛) 羌活三兩(治風濕骨節疼痛) 鱉甲二兩(九筋者佳。
治癱瘓) 川牛膝(去蘆)二兩(治手麻痹,腰膝疼痛,補精行血) 虎脛骨二兩(酥炙。
退骨節中毒,壯筋骨) 白朮(去蘆)二兩 油松節二兩(捶碎。
壯筋節) 杜仲三兩(薑汁拌,炒去絲) 晚蠶沙三兩(炒黃色。
治癱瘓,百節不遂,皮肉頑麻) 蒼耳子四兩(捶碎。
去風濕骨節頑麻) 枸杞子五兩(炒。
治五臟風邪,補肝腎,明目) 幹茄根八兩(飯上蒸熟。
治諸毒氣,風濕在諸骨節,不能屈伸) 上?咀,盛布袋中,入大壇內,下好酒三十五斤,封口。
浸十四日滿,將壇入鍋懸煮一時取起,入土內埋三日去火毒。
每日清晨午後各服五。
七鍾,大有補益。
此酒衰年染患者尤宜。
搜風順氣丸 治三十六種風,七十二般氣,上熱下冷,腰腿疼痛,四肢無力,惡瘡下注,風氣腳氣,一應老幼男婦年高氣弱並宜常服。
順三焦,和五臟,潤腸胃,除風濕。
大黃五兩(用酒洗過蒸黑色) 麻仁(微炒,銼去殼取仁)二兩 山藥(淨)二兩 山茱萸(酒蒸浸去核)二兩 郁李仁(湯炮去皮)二兩 獨活二兩 菟絲子(淘淨,酒煮爛為餅,幹)二兩 牛膝(酒浸曬乾,淨)二兩 檳榔二兩 枳殼(去穰麩皮,炒)二兩 車前子二兩半(酒浸)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茶、酒任意下,百無所忌,平旦臨臥各一服。
服之宿醒盡消,百病不生。
久服精神強健,大能補精注顏,疏風順氣。
亦治腸風便血,若大便秘實尤宜。
石菖蒲酒 用石菖蒲三斤,薄切,日內曬乾,以絹囊盛之。
用好酒一罈懸此菖蒲在內,閉封一百日,取視之如綠菜色,以一鬥熟黍米納中,封十四日開出飲酒,則一切三十六種風不能治者悉效。
千金神草方 專治風濕癱瘓,手足不仁,半身不遂,周身麻木或痠疼,口眼歪斜,並皆神效。
用萆麻子草一種,秋夏用葉,春冬用子,俱得一、二十斤,入木甑內置大鍋上蒸半熟取起,先將綿布數尺雙摺,浸入蒸葉子湯內,取出乘熱敷患處,卻將前葉子熱鋪布上一層,候溫再換熱葉子一層。
如此蒸換,必以患者汗出為度。
重者蒸五次,輕者蒸三次,其病即愈。
內以疏風活血之劑服之。
針法 無汗惡寒宜針至陰,足小趾外側爪甲角,針二分,出血,崑崙,足外踝後跟骨舉蹻;有汗惡風宜針風府,項後入髮際一寸,針三分,禁灸。
上二證皆太陽經中風也。
有汗身熱不惡風宜針陷谷,足大趾次趾去爪甲如韭葉,瀉陽明之實。
上二證皆陽明經中風也。
無汗身涼宜刺隱白,足大趾內側爪甲角,去太陰之賊。
此太陰經中風也。
有汗無熱宜針太谿,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動脈應手,針透崑崙,此少陰經中風也。
上之續命混淆無六證之別,今後分經治療,又分針刺法。
厥陰之井大敦,足大趾甲後一韭葉聚毛間刺以通其經。
少陽之經絕骨,外踝上三寸灸五壯,灸以引其熱。
是針灸同象法治之大體。
灸法 灸風池、百會、曲池、合谷、風市、絕骨、環跳、肩髃、三裡等穴,皆灸之以鑿竅疏風。
一人患帶下,一夕昏僕目上視,溲注汗洩,脈大無倫,此陰虛陽暴絕也。
蓋得之病後酒色,急灸氣海穴。
在臍下一寸半,漸蘇,服人參膏數斤而愈。
厥(附手足麻木) 厥者,逆也。
手足因陰陽不相接逆而冷也。
因氣虛、血虛者,多有陽厥,有陰厥。
陽衰於下則寒,陰衰於下則熱。
用厥者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陽厥者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
瓜蒂散 (吐之。
口噤者或先用搐鼻藥) 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
用香豉一合,水二盞煮作稀粥,去渣,取三分之一和末一錢頓服之。
不吐少加之,得快乃止。
氣厥用蘇合香丸,身冷者是。
或八味順氣散亦可。
(方見中風門) 痰厥脈弦用玉樞丹,或牛黃丸,或用白朮、竹瀝。
又方 用大半夏三十個,巴豆二十個,為末,丸如豆大,硃砂為衣。
每服一丸,薑湯下。
寒痰迷悶、四肢厥冷者是,用姜附湯。
(方見中寒門) 氣虛厥,脈細者是,用四君子湯。
血虛厥,脈大如蔥管者是,用四物湯。
寒厥,脈沉微者是,用理中湯。
(方見中寒門) 熱厥,脈數大者是,用承氣湯。
(方見傷寒門) 暑厥,腹滿、身重、自汗、脈沉滑者是,用白虎湯,方俱於後: 石膏 知母 甘草 糯米各等分,水煎服。
蛔厥,胃寒所生,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
(方見心脾痛門) 屍厥,此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頭面青黑、不省人事、妄語口噤,宜蘇合香丸灌之。
候稍醒,用調氣平胃散,方俱於後: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錢 藿香 甘草各八分 砂仁四錢 蒼木八錢 厚樸五錢 陳皮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煎湯,入鹽少許,點服。
灸百會穴四十九壯,臍下氣海、丹田三百壯,身溫乃止。
又方 用附子七錢,童便泡熟去皮臍,為末,分作二服,用酒三盞煎一盞服。
如無附子,用生薑自然汁半盞,酒一盞,同煎令百沸,並灌。
二服仍照前灸。
補氣湯 治皮膚間麻木如蟲行,此肝氣不行也。
黃耆 甘草各一兩 芍藥 橘皮各兩半 澤瀉五錢 上?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一盞,不拘時服。
手足麻者屬氣虛;手足麻木者有濕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痛風(附濕痹鶴膝風) 四肢百節走痛者是也,他方謂之白虎歷節風。
有痰、有風熱,有風濕、有血虛,又有痹病相類。
行痹即走注疼痛;痛痹即痛風;著痹即麻木不仁。
治方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黃芩(酒炒) 蒼朮 羌活 白芷 川芎 當歸 香附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在臂加薄桂、威靈仙;在腿加牛膝、防己。
肥人因痰者加南星;瘦人血虛者加黃柏、生地黃、芍藥。
濕者加白朮。
肢節腫痛脈澀數者是瘀血,加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及大黃微利之。
因於風者小續命湯。
二妙散 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
黃柏(炒) 蒼朮(米泔浸炒) 上為末,沸湯入薑汁調服。
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
氣虛加補氣藥,血虛加補血藥,痛甚加生薑汁熱服。
捉虎丸 治一切風疾,走注疼痛,手足癱瘓,麻木不仁及白虎歷節等風。
麝香二錢半 好真墨(燒煙盡)一錢半 乳香 當歸(酒洗曬乾) 沒藥各七錢半 白膠香(另研) 草烏(去皮臍)地龍(去土) 木鱉子(去油) 五靈脂各一兩半 上為末和勻,用糯米糊丸,如雞頭實大。
每服一丸,溫酒化下。
遠年近日,寒濕腳氣,臨發時空心服一丸,腳面黑汗出為效。
神仙外應膏 治筋骨疼痛,手足拘攣。
川烏一斤 為細末,用隔年陳醋入砂鍋內慢火熬如醬色,敷患處。
如病有一年者,敷後一日發癢,癢時令人將手拍,以不癢為度。
先用升麻、皮硝、生薑煎湯洗患處,然後上藥。
不可見風。
當歸拈痛湯 治風濕為病,肢節煩痛,背沉重,胸膈不和及遍身疼痛,流注手足,脛腫痛不可忍。
羌活 甘草(炙) 黃芩(酒炒) 茵陳(酒製) 人參 防風 升麻 苦參 葛根 蒼朮(泔水浸炒) 知母 茯苓 當歸(用身,酒洗) 澤瀉 豬苓 白朮 水二鍾煎一鍾,不拘時溫服。
蒼耳膏 治寒濕風症,舒筋活血。
用蒼朮五斤,米泔浸三日,去外粗皮,鉸片,同蒼耳草搗碎。
用水煎取濃汁,去渣熬膏,後入蜜一斤,再滾數沸,收磁器內。
當歸二兩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防風各一兩 白朮一兩 羌活五錢 上為末,用前膏煉成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五十丸。
如下部病重加牛膝、木瓜各一兩。
通氣防風散 治肩背痛不可回顧,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
此是太陽經氣鬱不通也,以本經藥散之。
羌活 獨活各一錢 藁本 防風 甘草各五分 川芎 蔓荊子各三錢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木瓜丸 治風濕客摶手足,腰膝不能舉動。
木瓜一枚 去穰皮開竅,填吳茱萸一兩,線系定蒸熟研爛,入鹽半兩研勻,糊丸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茶酒下。
治走注風腳膝痛 穿山甲(醋炙)五錢 乳香二錢(去油) 沒藥三錢(去油) 威靈仙三錢 防風二錢 獨活三錢 羌活二錢 白芷三錢 牛膝二錢(酒洗) 當歸(酒洗)三錢 川芎二
又須分氣虛、血虛,脈浮遲者可治,大數而極者難治。
中腑者面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其病淺,多易治;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或眼直視,搖頭口開,手撒遺溺,痰如曳鋸,鼻鼾,其病深,多不治。
中腑者易汗,中臟者易下。
汗下不宜太過,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
治風之法:初得即當順氣,日久則當活血。
此萬古不易之理也。
稀涎散 治卒中風昏昏若醉,形體惛悶,四肢不收或倒不倒,微有涎出,斯頃不治便為大病,故必傷人。
若胸膈痞氣不通,此乃風涎湧於上也。
用豬牙皂角肥實不蛀者四梃,削去黑皮,瑩淨明礬一兩,二味同搗為散。
如有患者可服半錢,重者三錢,溫水調灌下。
不大吐嘔,隻是微微稀冷涎出或一升或二升,當時甦醒。
緩緩調治,不可大吐,恐傷人命。
搐鼻方 治中風重而口噤者。
用藜蘆少許,加麝灌入鼻內吐之,一吐不已再吐之。
亦有不可吐者,虛甚故也。
通關散 治卒中風邪,昏悶不醒,牙關緊急。
湯水不下。
細辛(洗去土葉) 豬牙皂角(去核,各一兩) 上為極細末,每用少許搐入鼻內,取嚏就提頭頂發立蘇。
候有噴嚏漸可施治,無嚏不治。
或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亦可。
祛涎散 治卒中風不省人事,多因痰壅所緻。
白礬二錢(生為末) 上以姜計調,斡開口灌之,其痰涎或吐或化下便蘇。
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方用痰藥。
又須分血虛、氣虛而治。
紫金錠 治中風中氣,口眼喎斜,言語蹇澀或口噤,牙關緊急,筋脈攣縮,骨節風腫,手腳疼痛,行步艱辛,應是風氣疼痛,並用酒磨下甚效。
(方見痰門) 捉虎丹 治初中風不省人事,牙關不開。
研二丸酒調灌下立醒。
(方見痛風門) 竹瀝四物湯 治半身不遂在左屬血虛者。
川芎 當歸 芍藥 熟地(俱用薑汁炒)竹瀝 水二鍾,煎八分。
通口服。
竹瀝二陳湯 治半身不遂在右屬氣虛夾痰者。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白朮 人參 竹瀝 薑汁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服。
若氣實能食者用荊瀝。
參耆湯 治氣虛卒然倒僕者,或遺尿者,虛風。
人參 黃耆 濃煎服,夾痰仍加竹瀝、薑汁。
若肥白人多濕,可加附子行經。
用附必以童便煮過。
聲如鼾者亦屬氣虛。
薑製四物湯 治血虛卒中者。
川芎 當歸 芍藥 熟地 俱用薑汁炒,水煎服。
有痰加痰藥,仍加竹瀝、薑汁。
是無血不能養其□也,亦用之。
有因受氣而中者,身冷無痰是也,用薑湯調蘇合香丸灌之。
輕者用烏藥順氣散。
有因停食而厥者,必胸中滿悶。
有夏月卒倒為暑風,此類中風病見於夏者。
有因火者,內火外火合而炎爍,劉守真作將息失宜,一水不勝二火也。
有因痰者,暑氣激搏,痰塞礙心竅也。
以上四者,皆用鹽湯吐之。
俱候吐醒後用調理藥隨症治之。
婦人產後中風口噤,手足瘛瘲如角弓狀。
亦治血暈。
荊芥炒末,每服三錢,豆淋酒下。
童便亦可。
如中腑者,當隨症發其表;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芍藥 川芎 防己 甘草(炙) 杏仁(泡去皮尖) 桂(各一兩) 防風(一兩五錢)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每服五錢。
水鍾半,姜五片,棗一枚,煎。
溫服,取微汗。
隨人虛實與所中輕重加減於後:熱者去附子,入白附子或加秦艽半錢。
亦可筋急拘攣,語遲脈弦加薏苡仁;筋急加人參,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服後稍輕再加當歸;煩躁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藥、竹瀝;如大便三五日不去,胸中不快加枳殼、大黃;言語蹇澀,手足顫掉加菖蒲、竹瀝;發渴亦去附子,加麥門冬、葛根、瓜蔞根;身體痛加羌活,搐者亦加之;煩躁多驚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黃;恍惚語錯加茯神、遠志各半錢;不睡加酸棗仁半錢;人虛無力去麻黃,加人參如其數。
纂要曰:無汗惡寒倍加麻黃、防風、杏仁,名麻黃續命湯。
有汗惡風倍加桂枝、芍藥、杏仁,名桂枝續命湯。
有汗身熱不惡風倍加桂枝、黃芩,外加葛根二兩,名葛根續命湯。
無汗身涼倍加附子,並甘草三兩,外加乾薑二兩,名附子續命湯。
有汗無熱倍加桂、附、甘草,亦名桂枝續命湯。
一方 治中風不能言而脈沉,非大補不可,用防風、黃耆煎湯數斤置床下,湯氣薰蒸滿室如霧,使口鼻俱受之便得語。
蓋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
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也。
藿香正氣散 主中氣、中惡,尋常止嘔亦可用。
(方見寒門) 三化湯 外有六經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治之。
若內有便溺阻隔以此湯主之。
厚樸 大黃 枳實 羌活(各等分) 每服三兩。
水煎服,以利為度。
小省風湯 痰盛者與導痰湯相合煎服。
(導痰湯見痰門) 防風 南星(生,各四兩) 半夏(米泔浸) 黃芩 甘草(生,各二兩) 每服四錢,姜十片,水煎服。
八味順氣散 中風後稍醒則服之。
白朮 白茯苓 青皮 白芷 陳皮(去白) 臺烏 人參(各一兩) 每服五錢,水鍾半,煎七分,溫服。
仍以酒化蘇合丸間服。
烏藥順氣散 麻黃 陳皮 臺烏(各二兩) 白殭蠶(炒) 川芎 枳殼(炒)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一兩) 乾薑(炮,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風先理氣,氣順則痰消,後理其風庶可收效。
理氣者,氣滯、氣鬱、肩膊麻痛之類,此七情也,皆宜服之。
大秦艽湯 治中風外無六經形證,內無便溺阻隔,止因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動,舌強不能語,宜養血而筋自榮。
秦艽 石膏(各二兩) 甘草 川芎 當歸 羌活 白芍藥 防風 黃芩 白芷 白朮 生地 熟地 茯苓 獨活(各一兩) 細辛(半兩) 春夏加知母(一兩) 每服一兩,水煎服。
如遇天陰加生薑七片,心下痞加枳實一錢。
理血自無表裡之患,血弱舉發不時者用之。
羌活愈風散 中風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
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隻從此藥加減治之。
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
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
如初覺風動,服此不至倒僕。
羌活 甘草(炙) 防風 防己 黃耆 川芎 蔓荊子 獨活 細辛 枳殼 麻黃(去根) 人參 地骨皮 知母 甘菊薄荷(去梗) 白芷 當歸 杜仲(炒) 枸杞子 秦艽 柴胡 半夏 前胡 厚樸(薑製) 熟地(各二兩) 白茯苓 黃芩(各二兩) 生地 蒼朮 石膏 芍藥(各四兩) 桂(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鍾,姜三片,煎。
去滓服。
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為之重劑;臨臥一服,吞下四白丹,為之輕劑。
其法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
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勻作四服。
加生薑五片,空心服,以熱粥投之,得微汗則佳。
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加大黃一兩,亦勻作四服,如前煎,臨臥服,得利為度。
此藥常服之,不可失四時之輸。
如望春大寒後加半夏、人參、柴胡各二兩,通前四兩,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如望夏穀雨後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
季夏之月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謂勝脾土之濕也;初秋大暑後加厚樸二兩、藿香一兩、桂一兩,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望冬霜降後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謂勝少陰之氣也。
無使五臟偏勝太過與不及,不動於榮衛。
如風秘,服之永不結燥,此藥與天麻丸相表裡,治未病之聖藥也。
若已病更宜常服,老幼驚癇搐搦、急慢驚風、四時傷寒等病服之俱效。
四白丹 能清肺氣,養魄。
謂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
白朮 砂仁 白茯苓 香附 防風 川芎 甘草 人參(各五錢) 白芷(一兩) 羌活 獨活(各二錢半) 藿香 白檀香(各一錢五分) 知母 細辛(各二錢) 甜竹葉(二兩) 薄荷(二錢半) 麝香(二錢,另研) 龍腦(另研) 牛黃(各半錢)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
臨臥嚼一丸,分五、七次細嚼之,煎愈風湯嚥下。
能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二丹丸 治健忘。
養神、定志、和血,內以安神,外華腠理。
丹參 天門冬 熟地各一兩半 甘草(炙) 麥門冬 人參 遠志(去心) 菖蒲各五錢 茯神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五錢為衣。
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食前煎愈風湯送下。
天麻丸 治風因熱生,熱勝則動,宜以靜勝其燥,是養血也。
天麻 牛膝 萆薢(另研) 玄參各六兩 生地一斤杜仲(炒去絲)七兩 附子(炮)一兩 羌活十四兩 川歸十兩 一方有獨活,去腎間分風。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湯,白酒皆可下。
愈風丹 治諸般風證,偏正頭痛。
防風通聖散、四物湯、黃連解毒湯各一料加: 羌活 何首烏 細辛 菊花 天麻 獨活 薄荷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
每服一丸,細嚼,茶清下,不拘時。
防風通聖散,方見癍疹門;黃連解毒湯,方見火門。
豨薟丸 治中風口眼喎斜,時吐痰涎,語言蹇澀,四肢緩弱,骨節疼痛,腰膝無力。
亦能行大腸風,治三十五般風,常服此丸必效。
豨薟草 此草處處有之,俗呼為火鍁草,其葉對節而生,葉似蒼耳,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收採,洗去土,摘其葉不拘多少曝乾鋪入甑中,用好酒和蜜,層層勻灑,蒸之復曬。
如此九次,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或五十丸,空心無灰酒下。
神效活絡丹 治風濕諸痹,肩臂腰膝筋骨疼痛,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行步艱難,筋脈拘攣。
能清心明目,寬膈宣通氣血。
年逾四十,預服十數丸,至老不生風疾;年逾六十者不宜服。
白花蛇二兩(酒浸焙乾)烏梢蛇半兩(酒浸焙於)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一兩(去土)全蠍一兩半(去毒)川芎二兩赤芍藥一兩兩頭尖二兩(酒浸)防風二兩半葛根一兩半血竭七錢五分(另研)沒藥一兩(另研)硃砂一一兩(另研) 犀角(屑)半兩 地龍半兩(去土) 丁香(去枝) 甘草二兩(去皮炙) 乳香一兩(另研) 麝香半兩(另研) 白殭蠶一兩(炒) 草豆蔻二兩 羌活二兩 片腦一錢半(另研) 玄參 牛黃二錢半(另研) 官桂二兩(去粗皮) 天麻二兩 天竺黃一兩 虎脛骨一兩(酥炙) 藿香二兩(去土) 人參一兩 威靈仙一兩半(酒浸) 何首烏二兩 白芷二兩 敗龜闆一兩(酥灸) 烏藥一兩 安息香一兩 黑附子一兩(去皮炮) 青皮一兩 香附一兩 白豆蔻一兩 骨碎補一兩 黃連二兩 熟地黃二兩 茯苓一兩 黃芩二兩 松香脂半兩 白朮一兩 大黃二兩 當歸一兩半 木香二兩 沉香一兩 金箔(為衣)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細嚼,溫酒、茶清潤下,隨證上下,食前後服。
以四物湯煎服之尤妙。
頭風擂茶下。
史國公萬病無憂藥酒方 專治風疾,半身偏枯,手足拘攣,不堪行步。
若飲一升,便手能梳頭;服二升,足能屈伸有力;服三升,言語舒暢,行步如故;服四升,肢體通暖,百節遂和,舉步如飛,其效如神。
防風(去蘆)二兩(治四肢骨節疼痛,渾身拘急) 秦艽(去蘆)二兩(治四肢拘急,言語蹇澀) 當歸三兩(補血生血) 萆薢三兩(酥炙。
治骨節疼痛) 羌活三兩(治風濕骨節疼痛) 鱉甲二兩(九筋者佳。
治癱瘓) 川牛膝(去蘆)二兩(治手麻痹,腰膝疼痛,補精行血) 虎脛骨二兩(酥炙。
退骨節中毒,壯筋骨) 白朮(去蘆)二兩 油松節二兩(捶碎。
壯筋節) 杜仲三兩(薑汁拌,炒去絲) 晚蠶沙三兩(炒黃色。
治癱瘓,百節不遂,皮肉頑麻) 蒼耳子四兩(捶碎。
去風濕骨節頑麻) 枸杞子五兩(炒。
治五臟風邪,補肝腎,明目) 幹茄根八兩(飯上蒸熟。
治諸毒氣,風濕在諸骨節,不能屈伸) 上?咀,盛布袋中,入大壇內,下好酒三十五斤,封口。
浸十四日滿,將壇入鍋懸煮一時取起,入土內埋三日去火毒。
每日清晨午後各服五。
七鍾,大有補益。
此酒衰年染患者尤宜。
搜風順氣丸 治三十六種風,七十二般氣,上熱下冷,腰腿疼痛,四肢無力,惡瘡下注,風氣腳氣,一應老幼男婦年高氣弱並宜常服。
順三焦,和五臟,潤腸胃,除風濕。
大黃五兩(用酒洗過蒸黑色) 麻仁(微炒,銼去殼取仁)二兩 山藥(淨)二兩 山茱萸(酒蒸浸去核)二兩 郁李仁(湯炮去皮)二兩 獨活二兩 菟絲子(淘淨,酒煮爛為餅,幹)二兩 牛膝(酒浸曬乾,淨)二兩 檳榔二兩 枳殼(去穰麩皮,炒)二兩 車前子二兩半(酒浸)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茶、酒任意下,百無所忌,平旦臨臥各一服。
服之宿醒盡消,百病不生。
久服精神強健,大能補精注顏,疏風順氣。
亦治腸風便血,若大便秘實尤宜。
石菖蒲酒 用石菖蒲三斤,薄切,日內曬乾,以絹囊盛之。
用好酒一罈懸此菖蒲在內,閉封一百日,取視之如綠菜色,以一鬥熟黍米納中,封十四日開出飲酒,則一切三十六種風不能治者悉效。
千金神草方 專治風濕癱瘓,手足不仁,半身不遂,周身麻木或痠疼,口眼歪斜,並皆神效。
用萆麻子草一種,秋夏用葉,春冬用子,俱得一、二十斤,入木甑內置大鍋上蒸半熟取起,先將綿布數尺雙摺,浸入蒸葉子湯內,取出乘熱敷患處,卻將前葉子熱鋪布上一層,候溫再換熱葉子一層。
如此蒸換,必以患者汗出為度。
重者蒸五次,輕者蒸三次,其病即愈。
內以疏風活血之劑服之。
針法 無汗惡寒宜針至陰,足小趾外側爪甲角,針二分,出血,崑崙,足外踝後跟骨舉蹻;有汗惡風宜針風府,項後入髮際一寸,針三分,禁灸。
上二證皆太陽經中風也。
有汗身熱不惡風宜針陷谷,足大趾次趾去爪甲如韭葉,瀉陽明之實。
上二證皆陽明經中風也。
無汗身涼宜刺隱白,足大趾內側爪甲角,去太陰之賊。
此太陰經中風也。
有汗無熱宜針太谿,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動脈應手,針透崑崙,此少陰經中風也。
上之續命混淆無六證之別,今後分經治療,又分針刺法。
厥陰之井大敦,足大趾甲後一韭葉聚毛間刺以通其經。
少陽之經絕骨,外踝上三寸灸五壯,灸以引其熱。
是針灸同象法治之大體。
灸法 灸風池、百會、曲池、合谷、風市、絕骨、環跳、肩髃、三裡等穴,皆灸之以鑿竅疏風。
一人患帶下,一夕昏僕目上視,溲注汗洩,脈大無倫,此陰虛陽暴絕也。
蓋得之病後酒色,急灸氣海穴。
在臍下一寸半,漸蘇,服人參膏數斤而愈。
厥(附手足麻木) 厥者,逆也。
手足因陰陽不相接逆而冷也。
因氣虛、血虛者,多有陽厥,有陰厥。
陽衰於下則寒,陰衰於下則熱。
用厥者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陽厥者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
瓜蒂散 (吐之。
口噤者或先用搐鼻藥) 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
用香豉一合,水二盞煮作稀粥,去渣,取三分之一和末一錢頓服之。
不吐少加之,得快乃止。
氣厥用蘇合香丸,身冷者是。
或八味順氣散亦可。
(方見中風門) 痰厥脈弦用玉樞丹,或牛黃丸,或用白朮、竹瀝。
又方 用大半夏三十個,巴豆二十個,為末,丸如豆大,硃砂為衣。
每服一丸,薑湯下。
寒痰迷悶、四肢厥冷者是,用姜附湯。
(方見中寒門) 氣虛厥,脈細者是,用四君子湯。
血虛厥,脈大如蔥管者是,用四物湯。
寒厥,脈沉微者是,用理中湯。
(方見中寒門) 熱厥,脈數大者是,用承氣湯。
(方見傷寒門) 暑厥,腹滿、身重、自汗、脈沉滑者是,用白虎湯,方俱於後: 石膏 知母 甘草 糯米各等分,水煎服。
蛔厥,胃寒所生,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
(方見心脾痛門) 屍厥,此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頭面青黑、不省人事、妄語口噤,宜蘇合香丸灌之。
候稍醒,用調氣平胃散,方俱於後: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錢 藿香 甘草各八分 砂仁四錢 蒼木八錢 厚樸五錢 陳皮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煎湯,入鹽少許,點服。
灸百會穴四十九壯,臍下氣海、丹田三百壯,身溫乃止。
又方 用附子七錢,童便泡熟去皮臍,為末,分作二服,用酒三盞煎一盞服。
如無附子,用生薑自然汁半盞,酒一盞,同煎令百沸,並灌。
二服仍照前灸。
補氣湯 治皮膚間麻木如蟲行,此肝氣不行也。
黃耆 甘草各一兩 芍藥 橘皮各兩半 澤瀉五錢 上?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一盞,不拘時服。
手足麻者屬氣虛;手足麻木者有濕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痛風(附濕痹鶴膝風) 四肢百節走痛者是也,他方謂之白虎歷節風。
有痰、有風熱,有風濕、有血虛,又有痹病相類。
行痹即走注疼痛;痛痹即痛風;著痹即麻木不仁。
治方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黃芩(酒炒) 蒼朮 羌活 白芷 川芎 當歸 香附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在臂加薄桂、威靈仙;在腿加牛膝、防己。
肥人因痰者加南星;瘦人血虛者加黃柏、生地黃、芍藥。
濕者加白朮。
肢節腫痛脈澀數者是瘀血,加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及大黃微利之。
因於風者小續命湯。
二妙散 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
黃柏(炒) 蒼朮(米泔浸炒) 上為末,沸湯入薑汁調服。
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
氣虛加補氣藥,血虛加補血藥,痛甚加生薑汁熱服。
捉虎丸 治一切風疾,走注疼痛,手足癱瘓,麻木不仁及白虎歷節等風。
麝香二錢半 好真墨(燒煙盡)一錢半 乳香 當歸(酒洗曬乾) 沒藥各七錢半 白膠香(另研) 草烏(去皮臍)地龍(去土) 木鱉子(去油) 五靈脂各一兩半 上為末和勻,用糯米糊丸,如雞頭實大。
每服一丸,溫酒化下。
遠年近日,寒濕腳氣,臨發時空心服一丸,腳面黑汗出為效。
神仙外應膏 治筋骨疼痛,手足拘攣。
川烏一斤 為細末,用隔年陳醋入砂鍋內慢火熬如醬色,敷患處。
如病有一年者,敷後一日發癢,癢時令人將手拍,以不癢為度。
先用升麻、皮硝、生薑煎湯洗患處,然後上藥。
不可見風。
當歸拈痛湯 治風濕為病,肢節煩痛,背沉重,胸膈不和及遍身疼痛,流注手足,脛腫痛不可忍。
羌活 甘草(炙) 黃芩(酒炒) 茵陳(酒製) 人參 防風 升麻 苦參 葛根 蒼朮(泔水浸炒) 知母 茯苓 當歸(用身,酒洗) 澤瀉 豬苓 白朮 水二鍾煎一鍾,不拘時溫服。
蒼耳膏 治寒濕風症,舒筋活血。
用蒼朮五斤,米泔浸三日,去外粗皮,鉸片,同蒼耳草搗碎。
用水煎取濃汁,去渣熬膏,後入蜜一斤,再滾數沸,收磁器內。
當歸二兩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防風各一兩 白朮一兩 羌活五錢 上為末,用前膏煉成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五十丸。
如下部病重加牛膝、木瓜各一兩。
通氣防風散 治肩背痛不可回顧,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
此是太陽經氣鬱不通也,以本經藥散之。
羌活 獨活各一錢 藁本 防風 甘草各五分 川芎 蔓荊子各三錢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木瓜丸 治風濕客摶手足,腰膝不能舉動。
木瓜一枚 去穰皮開竅,填吳茱萸一兩,線系定蒸熟研爛,入鹽半兩研勻,糊丸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茶酒下。
治走注風腳膝痛 穿山甲(醋炙)五錢 乳香二錢(去油) 沒藥三錢(去油) 威靈仙三錢 防風二錢 獨活三錢 羌活二錢 白芷三錢 牛膝二錢(酒洗) 當歸(酒洗)三錢 川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