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方

關燈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黃連阿膠湯,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

    (說具於系傳。

    )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少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服七合,日三服。

     黃芩湯。

    治洩利腹痛,或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及下利膿血稠黏。

    (拔莁)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於本方加半夏半斤,生薑三兩,說具於系傳。

    ) 白頭翁湯。

    下利慾飲水者。

    以有熱故也。

    熱利下重者。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蘗。

    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產後下利,虛極,心煩不得眠,白頭翁加甘草阿膠(各二兩)湯主之。

    (煎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膠消盡,分溫三服。

    )明醫指掌曰:協熱自利,身熱脈數,小便赤澀。

     木防己湯。

    胸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

    虛者即愈,(吐下之後,病勢脫而精氣虛者,與此方則愈。

    )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己(三兩)。

    石膏(雞子大)。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於本方內去石膏,加茯苓四兩,芒硝三合,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煎,分溫再服。

    ) 防己茯苓湯。

    皮水為病。

    四肢腫。

    水氣在皮膚中。

    聶聶動者。

     防己(三兩)。

    黃蓍(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溫三服。

     枳朮湯。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枳實(七枚)。

    術(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桂枝枳實生薑湯。

    心中痞。

    諸逆心懸痛。

     桂枝。

    生薑(各三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枳實薤白桂枝湯。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

    胸滿,胸下逆搶心。

     枳實(四枚)。

    厚樸(四枚)。

    薤白(斤半)。

    桂枝(一兩)。

    栝蔞實(二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橘皮枳實生薑湯。

    胸痹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

    枳實橘薑湯亦主之。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肘後方雲:胸痹,胸中幅幅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唾燥沫。

     橘皮竹茹湯。

    噦逆者。

     橘皮(二斤)。

    竹茹(一斤)。

    大棗(三十枚)。

    生薑(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醫通雲:手足厥冷,乾嘔及噦而煩滿者。

     橘皮湯。

    乾嘔噦。

    手足厥者。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半斤)。

    麥門冬(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差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

    (說具於系傳。

    )千金雲:發汗後,表裡虛煩不可攻者。

    經驗雲:小兒傷寒久不除,瘥後復劇,瘦瘠骨立者。

    又雲:骨蒸唇乾口燥,欲得飲水者。

    丹溪曰:伏暑內外發熱,煩躁大渴。

    又曰:傷寒時氣,表裡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羸少氣欲吐,及諸虛煩熱與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頭不痛,不可汗下者。

    醫通雲:衄血而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先服五苓散,次用此方。

    又雲:差後虛煩不得眠。

    本草綱目雲:石膏主治心下逆氣狂喘,口乾舌焦,不能息。

    又雲:骨蒸勞病,外寒內熱,附骨而蒸也,其根在五臟六腑中,必因患後得之,骨肉日消,飲食無味,或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氣雲雲。

     芎歸膠艾湯。

    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者,不絕都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疽。

     芎藭。

    阿膠(各二兩)。

    甘草(二兩)。

    艾葉。

    當歸(各三兩)。

    芍藥(四兩)。

    乾地黃(六兩)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五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外臺雲:療頓僕失路,胎動不安,腹痛。

    又治陷經下血,孕婦胎漏不止。

    經驗雲:小產下血不止者。

    和劑雲:治勞傷血氣,衝任虛損,月水過多,淋瀝不斷,及妊娠調攝失宜,胎氣不安,或因損動漏血傷胎,並宜服之。

     旋覆花代赭石湯。

     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

    半夏(半升)。

    代赭石(一兩)。

    大棗(十枚)。

    甘草(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日三服。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經驗雲:治妊娠阻病,心中煩悶,虛煩吐逆,惡聞食臭者。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一斤)。

    禹餘糧(一斤) 已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傷寒,服湯藥下之,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

    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

     桃花湯。

    下利便膿血者。

     赤石脂(一斤)。

    乾薑(一兩)。

    粳末(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

    (說具於系傳)方意(此方及赤石脂禹餘糧湯皆主止澀裡虛而下利漏洩者) 酸棗仁湯。

    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芎藭(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千金雲:治虛勞煩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者。

    方中有人參、桂心、生薑,無芎藭。

     黃土湯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

    主治吐血衄血。

     乾地黃。

    甘草。

    術。

    附子。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竈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桂枝芍藥知母湯。

    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桂枝。

    知母。

    防風(各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

    麻黃(各二兩)。

    生薑。

    白朮(各五兩)。

    附子(二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升麻鱉甲湯。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

     升麻。

    甘草(各二兩)。

    當歸(一兩)。

    蜀椒(一兩)。

    雄黃(半兩)。

    鱉甲(手掌大一片)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陰毒之為病,面目赤,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主之。

     射幹麻黃湯。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

     射幹(三兩)。

    麻黃(四兩)。

    生薑(四兩)。

    細辛。

    紫苑。

    款冬花(各三兩)。

    五味子(半斤)。

    大棗(七枚)。

    半夏(半斤)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千金雲:小兒咳逆喘息如水雞聲,方中無五味、細辛、款冬。

    方後雲:水煎去滓,內蜜五合,一沸溫服。

     厚樸麻黃湯。

    咳而脈浮者。

     厚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雞子大)。

    杏仁(半升)。

    細辛(二兩)。

    小麥(一斤)。

    五味子(半斤)。

    半夏(半升)。

    乾薑(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千金雲:大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其脈浮者。

     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葦莖(二斤)。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炙甘草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

    (不出一百日危。

    )(千金翼) 甘草(四兩)。

    桂枝。

    生薑(各三兩)。

    麻仁(半斤)。

    麥門冬(半斤)。

    人參。

    阿臍(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地黃(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

     十棗湯。

    病懸飲者,咳家,其脈弦緊,為有水。

     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分,去滓,內藥末,服一錢匕。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也。

    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

    (說具於系傳。

    )千金雲: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可與十棗湯。

    又雲:咳而引胸下痛者。

    又雲:懸飲者,若下後不可與也。

    凡上氣汗出而咳者為飲。

    外臺雲:療久病澼飲,停痰不消,在膈上液液,時頭眩痛,苦攣,眼睛身體手足十指甲盡黃。

    又療胸下支滿,飲輒引胸下痛。

    三因方雲:水腫喘急,小便不通。

    李時珍雲:支飲令人咳唾,引欽盆兩脅。

    伏飲令人胸滿嘔吐,寒熱眩暈。

    痰飲令人腹鳴吐水,胸脅支滿,或作洩瀉,忽肥忽瘦。

    溢飲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氣跗腫。

    蕪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洩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

    丹溪曰:兼下水腫腹脹,並酒食積,腸垢積滯,痃癖堅積,蓄熱暴痛,瘧氣久不已,或表之正氣與邪熱並甚於裡,極熱似陰,反寒戰,表氣入裡,陽極深,脈微而絕,並風熱躁甚,結於下焦,大小便不通,實熱腰痛。

    又曰:小兒熱結乳癖,積熱作發,驚風潮搐雲雲。

     走馬湯。

    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捶令研,熱湯二合,撚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少量之。

    通治飛屍鬼擊病。

    外臺雲:卒得諸疝,少腹及陰中相引絞痛,自汗出欲死,此名寒疝,亦名陰疝,走馬湯主之。

     附方 茯苓飲(外臺)。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

    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三兩)。

    人參(三兩)。

    蒼朮(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

     延年茯苓飲(千金作茯神散)。

    療心虛不得眠,多不食。

     茯苓(一錢二分)。

    人參(五分)。

    甘草(二分)。

    生薑(五分)。

    橘皮(六分)。

    酸棗仁(八分) 上六味,水煎溫服。

     溫膽湯(千金)。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寒膽也,心膽怯弱,怔忡易驚者。

     半夏。

    竹茹。

    枳實(各二錢)。

    生薑(四錢)。

    陳皮(三錢)。

    甘草(一錢) 上水煎,溫服。

    丹溪曰:病後血氣未復,精神未全,多於夢寐中不覺失聲如魘,此不繫譫語鄭聲,宜溫膽湯。

    易簡雲:心膽虛怯,觸事易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變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或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者,悉主之。

    又大治傷寒後虛煩,及一切病後虛煩,夜睡不安者,並宜用之。

     六物黃芩湯(外臺)。

    乾嘔下利(心下痞硬,不能飲食者)。

     黃芩。

    人參(各三兩)。

    乾薑(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黃連解毒湯(外臺)崔氏曰:前將軍督護劉車者,得時疫三日,已汗解,因飲酒劇,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餘思作此方。

     黃連(八分)。

    黃芩(五分)。

    黃柏(三分)。

    山梔子(四分) 上四味,水煎溫服。

    仲文仲雲:療天行,若已五六日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

    方中有大黃,無黃芩,名大黃湯。

    集驗雲:治小便淋瀝出血,疼痛難忍。

    明醫指掌雲:治三焦實火,內外皆熱,煩渴溲赤,口舌生瘡,便秘脈數者。

    醫通雲:治濕熱邪毒內盛而利不止者。

    宣明方雲:治傷寒雜病熱毒,煩躁乾嘔,口渴喘滿,陽厥極深,蓄熱內甚,世俗妄傳為陰毒者,及汗吐下後,寒涼諸藥不能退其熱勢者,或加柴胡、連翹。

    外科正宗雲:療疔毒入心,內熱口乾,煩悶恍惚,脈實者,加惡實、連翹、甘草。

     五蒸湯(外臺)。

    療虛勞骨蒸,五心煩熱,手足煩疼,口乾唇燥者。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竹葉(二兩)。

    石膏(半斤)。

    粳米(四合)。

    知母(一兩)。

    黃芩(一兩)。

    甘草(二兩)。

    地黃(三兩) 上九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分三服。

     溫脾湯(外臺)。

    脾胃中冷結實,頭痛壯熱,但苦下利,或冷滯赤白如魚腦。

    又雲: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脾胃冷實不消。

     大黃(四兩)。

    人參。

    甘草。

    乾薑(各一兩)。

    附子(一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玉函雲:下利至隔年日月不期而發者,此為有積,宜下之,止用溫脾湯尤佳。

    如難取者,可佐乾薑圓。

    (壽曰:即備急圓。

    )本事方雲:治冷痛在腸胃間,連年腹痛洩瀉,休作無時,服諸熱藥不效,宜先取去而調易差,不可恐虛以養病也。

    方意:(人參、附子、乾薑、甘草鼓舞運動冷結積滯之毒,大黃洩之,蓋溫字宜作運字看。

    ) 檳榔湯(外臺)。

    治腳氣,心頭冷硬結,通下氣。

     檳榔(六兩)。

    木香(二兩)。

    橘皮(二兩)。

    枳實。

    甘草。

    生薑(各二兩)。

    大黃(三兩)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日三夜一服。

     唐侍中檳榔湯(外臺),療腫滿小便少者。

    又曰:療苦腳氣攻心,此方散腫氣極驗。

     檳榔(二錢二分)。

    生薑(六分)。

    橘皮(五分)。

    吳茱萸(四分)。

    木瓜(四分)。

    紫蘇(三分) 上六味,水煎溫服。

    衛生良劑方雲:療風濕毒氣中於足經,遂為腳氣下注,兩腳腫脹疼痛,履地不得,及內攻心腹,手足脈絕,悶亂煩躁不得息,極有神效,性全萬安方。

     烏頭檳榔湯(外臺) 烏頭(六兩)。

    桑白(一錢)。

    檳榔(一錢)。

    商陸(三錢)。

    大黃(六分)。

    生薑(七分) 上六味,以水三合,先煮烏頭,減一合,去滓,內諸藥,煮取一合,去滓服。

    方意(此方運動水毒以洩之尿道,烏頭再煎者,蓋取緩其剛悍之性,以親著病毒也) 黑豆湯(外臺)。

    治腳氣衝心,周身洪腫者。

     黑豆(八錢)。

    桑白皮(一錢半)。

    郁李仁(一錢)。

    檳榔(一錢半) 上四味,以水四合,先煮黑豆減二合,去滓,內諸藥,煮取一合。

    發明(壽曰:世醫以桃花、營實之類下水毒,雖其應如響,徒瀉浮水爾,故不日後聚。

    特郁李仁能破腸中結氣,取盡水毒,拔病根,神驗無類。

    ) 犀角吳茱萸湯(外臺)。

    治腳氣冷毒,心下堅,背縛痛,上氣欲死,效。

    能破毒氣。

     吳茱萸(六分)。

    檳榔(一錢二分)。

    木香(三分)。

    犀角(五分)。

    半夏(六分)。

    生薑(七分) 上六味,水煎服。

     續命湯(古今錄驗)。

    治中風痹,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又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麻黃。

    桂枝。

    當歸。

    人參。

    甘草。

    芎藭。

    石膏(各一兩)。

    乾薑(三兩)。

    杏仁(三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

    外臺雲:深師大續命湯,療毒風賊風,身體不能自收,咽中卒不得語,若拘急腰痛,目眩反張,恍愧恐惶,上氣嘔逆,面腫方中有黃芩,無人參。

    又雲:生治手足攣急及不隨。

    又療中風,四肢壯熱,如火攣急,或縱不隨,氣衝胸中方中有黃芩、芍藥、防風,名大續命湯。

    千金方增損續命湯條雲:治小兒卒中風惡毒,及久風四肢角弓反張不隨,並軃??癖,不能行步。

    又西州續命湯條雲:治肉極虛熱,肌膚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開洩,或痹不仁,四肢急痛。

     小續命湯(千金)。

    治卒中風,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語,神情奄忽悶亂。

    又治腳弱。

    又有疹家,天陰節變,服之防暗風。

     麻黃。

    防己。

    人參。

    黃芩。

    桂枝。

    芍藥。

    甘草。

    芎藭。

    杏仁(各二兩)。

    防風(一兩半)。

    附子(一枚)。

    生薑(五兩) 上十二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

     三物黃芩湯。

    (千金)婦人在草褥,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

    頭不痛但煩者。

     黃芩(一兩)。

    苦參(二兩)。

    乾地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

     三黃湯(千金)。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錢)。

    獨活(四錢)。

    細辛(二錢)。

    黃蓍(二錢)。

    黃芩(三錢)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木茱湯(千金)。

    治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

    治腳氣上衝心,悶亂不知人事,手足脈絕。

    又毒氣攻心,手足脈絕,此難濟,不得止作此湯,十愈七八。

     吳茱萸(一錢半)。

    木瓜(一錢二分) 上二味,以水二合,煮取八分。

    (一方加青木香、犀角。

    ) 三和散(和劑)。

    背胸痛,妨食,及腳氣上攻,胸腹滿悶,不大便者。

     羌活。

    紫蘇。

    沉香(各一錢)。

    木瓜。

    芎藭。

    大腹皮。

    白朮。

    橘皮。

    木香。

    檳榔(各八分)。

    甘草(二分)。

    生薑(一錢) 上十二味,水煎服。

    直指雲:治水蠱氣脹腹腫,腎腫面浮。

    局方雲:治三焦不和,心腹痞悶,大便秘難,及腳氣上攻腹脹,試效。

    (諸疝胸腹刺痛者,去白朮、川芎、羌活,加大黃,其驗如神。

    ) 涼膈散(局方)。

    治大人、小兒臟腑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口舌腫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黏,睡臥不寧,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秘結,一切風壅,並宜服之。

     大黃(一錢)。

    連翹。

    梔子(各三分)。

    薄荷。

    黃芩(各四分)。

    甘草(二分)。

    芒硝(六分或八分) 上七味,以水二合,煮取一合,去滓,內芒硝,上微火。

    一二沸,空心頓服。

    正宗雲:濕熱上攻,緻牙根腮項作腫多痛,試效。

    (風蟲牙痛,常出血,至崩落口臭者。

    又走馬疳,齒齦腐蝕,或出血,牙齒欲落者。

    ) 升麻散(聖濟)。

    治傷寒一日,便成陽毒,或服藥發汗吐下之後,毒氣不解,身重背強,煩躁狂言,或走,或見鬼神,面赤斑斑,狀如錦文,咽喉痛,及下膿血。

     升麻(一錢)。

    當歸(五分)。

    黃芩(四分)。

    犀角(三分或五分)。

    射幹(四分)。

    黃連(三分)。

    甘草(二分)。

    地骨皮(三分) 上八味,以水二合,煮取一合,頓服試效。

    (熱病中後,吐血衄血下血,及咽喉腫痛者,照證服之。

    ) 犀角地黃湯(千金)。

    治傷寒溫病,應發汗而不得汗,內蓄瘀血,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大便血,面黃,或中脘作痛。

     犀角(五分)。

    地黃(一錢半)。

    芍藥(八分)。

    牡丹皮(六分。

    或加當歸、川芎) 上四味,以水二合,煮取八勺。

     逍遙散(局方)。

    治血虛勞健,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怯頰赤,口乾咽燥,發熱盜汗,寒熱如瘧。

    又療室女血弱,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