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方

關燈
茯苓(一錢)。

    白朮(六分)。

    當歸(六分)。

    芍藥(八分)。

    柴胡(一錢)。

    甘草(二分) 上六味,以水二合,煎取一合,頓服。

    正宗雲:治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滿,加牡丹皮、山梔子,名加味逍遙散。

    婦人良方雲:治肝脾血虛有熱,遍身搔扒,或口乾咽燥,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小便澀滯等證。

    又治瘰癧流注虛熱等證。

     浮萍湯(儒門事親)。

    治諸風癬疥癩病。

     浮萍(八分)。

    荊芥(四分)。

    麻黃(六分)。

    川芎(四分)。

    甘草(二分或加防風、大黃) 上五味,以水二合,煮取一合,頓服。

    經驗雲:治小兒病風瘙癢痛如疥,搔之汁出,偏身?癗如麻豆者。

     透膿湯(正宗)。

    治癰疽諸毒,膿已成不穿破者。

     黃蓍(一錢)。

    穿山甲(五分)。

    當歸(七分)。

    皂角刺(八分)。

    川芎(五分) 上五味,以水二合,煮取一合,頓服。

     搜風解毒湯(本草綱目)。

    治楊梅瘡,不犯輕粉,病深者月餘,淺者半月即愈。

    服輕粉藥,筋骨痛,癱瘓不能動履,服之亦效。

     土茯苓(四錢)。

    薏苡仁。

    金銀花。

    防風。

    木瓜。

    木通。

    白蘚皮(各五分)。

    皂莢子(四分) 上八味,以水三合,煮取一合半。

    外科纂要雲:治男婦一切下疳、疰疳、蝕疳、內疳、外疳、爛疳,無有不效。

    下疳日久不瘥,必生楊梅瘡,此方預服,可使不起,已發可使速愈,雖是結毒,並歷神效。

     赤小豆湯(東洋出脅氏,制方見於漫遊雜記)主治諸毒內攻腫滿者。

     赤小豆(五錢)。

    商陸(二錢)。

    大黃(六分)。

    麻黃(八分)。

    連翹(四分)。

    木通(六分)。

    豬苓(六分)。

    反鼻(三分)。

    雞舌(二分) 上九味,以水三合,先煮赤小豆,減一合,去滓,內諸藥,煮取一合。

    方意(赤小豆、商陸、木通皆利水之藥,佐之以麻黃、雞舌、反鼻者,強通竅之力也,其以大黃者,厚通利之勢也,此方之所發動運輸陷結之毒以奏神效也。

    不知者乃曰此方且發且利且瀉,一舉三得之良劑者,妄也。

    蓋此證毒內攻而結水氣,水氣浸毒,毒淫水氣,於是乎毒與水混合皆毒,豈有以此一方除之於三途之理哉)。

     琥珀湯(同上)。

    治產後水腫,或諸毒內攻生腫。

     琥珀(一錢半)。

    雞舌(二分)。

    反鼻(三分)。

    大黃(六分)。

    豬苓(六分)。

    木通(六分)。

    商陸(二錢) 上七味,以水二盞,煮取一盞。

     赤小豆煎。

    腳氣疝脹,產後腫滿,水腫脹滿,不論虛實,吃之皆有驗,實濟世奇劑。

     芫花。

    大戟(各八分)。

    桑白皮(一錢)。

    葶藶子(一錢二分)。

    商陸(二十錢)。

    生薑(五錢)。

    赤小豆(一合) 上七味,以水八合,先煮六物,取四合三勺,去滓,內赤小豆,更煮合熟,一日一夜吃盡。

    禁忌千金方雲:喪孝產乳,音樂喧戲,並一切魚肉生冷,醋滑蒜黏,食米豆油,並須戒忌,三年慎之,永不復發。

    不爾者,雖愈必復發,不可更治也。

    餘友橘春庵(阿波勝瑞村人)善醫,特善治腫滿,起死回生,歲以百數,餘所親耳目也。

    乃懇請受其奇方,乃赤小豆煎也。

    後周遊四方,過尾州名古屋時,一男子患腫滿,命懸旦夕,諸醫袖手。

    餘欲與往昔所受於橘氏之方以救之,失其方書,蓋為人所奪也。

    深以為憾,苦思終日,遂作此方與之。

    十有餘日,病脫然復故。

    爾後活幾十人,皆用此方。

    凡病水腫者,吃之如法,則無不有神效者。

    若不可起者,則必不能吃之也。

    文化某年,餘歸舊裡,偶會春庵,言及此話,質以此方,則與其所傳大同小異。

    後數旬,書報曰:以兄方試諸數十人,十舉十全,比之舊方,效最速矣。

     抵當丸。

    婦人經水不利。

     水蛭(二十個)。

    虻蟲(二十五個)。

    桃仁(二十個)。

    大黃(三兩) 上四味,杵,分為四丸。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

    (壽曰:抵當湯證而緩者主之,本有煎法,今不取。

    ) 大陷胸丸,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說具於系傳)。

     大黃(半斤)。

    葶藶(半升)。

    芒硝(半斤)。

    杏仁(半升) 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煉。

    蜜丸。

     麻子仁丸。

    大便堅,其脾為約。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一斤)。

    大黃(一斤)。

    厚樸(一尺)。

    杏仁(一升)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試效。

    (腸胃枯燥,大便不通者。

    ) 八味丸。

    腳氣上入,少腹不仁,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男子消渴,小便不利,以飲一鬥,小便一鬥。

    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

    以胞系了戾,故緻此病,但利小便則愈。

     乾地黃(八分)。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瀉。

    茯苓(各三兩)。

    牡丹皮(三兩)。

    桂枝。

    附子(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方雲:治虛不足,大渴欲飲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

    又雲:腎氣不足,羸瘦日劇,吸吸少氣,體重耳聾目暗百病。

    (方中有半夏,無附子、山茱萸。

    ) 栝蔞瞿麥丸。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

     栝蔞根(二兩)。

    茯苓。

    薯蕷(各三兩)。

    附子(一枚)。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赤丸。

    寒氣厥逆。

     茯苓(四兩)。

    半夏(四兩,一方用桂)。

    烏頭(二兩)。

    細辛(一兩)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

    (心胸滿微痛,或吐水飲,或寒疝胸腹痛者,皆主之。

    ) 乾薑人參半夏丸。

    妊娠嘔吐不止(惡阻不入水藥者) 乾薑。

    人參(各一兩)。

    半夏(二兩) 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桂枝茯苓丸。

    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症痼害。

    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下血者,後斷三月不血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當下其症。

     桂枝。

    牡丹皮。

    茯苓。

    桃仁。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大全良方雲:專療婦人小產,下血至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爪甲青白,麵色黃黑,或胎上搶心,則悶絕欲死,冷汗自汗,喘滿不食,或食毒物,胎尚未投,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

    萬病回春雲:候產母腹痛腰痛,見漿水下服方。

    經驗雲:小產瘀血,心腹疼痛,而發熱惡寒者,以上三條,皆為湯液用焉。

    (按:曰子死腹中,曰胎上衝心,曰腹痛腰痛,曰當下,其症皆當加大黃。

    ) 大黃?蟲丸。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面目黠黑,緩中補虛。

     大黃(十分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乾地黃(十兩)。

    芍藥(四兩)。

    乾漆(一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壽曰:藥品多味,恐非古意,不如以桃仁、大黃、乾漆、水蛭、虻蟲、?蟲六味末之,蜜丸酒服,取效之速也。

    又曰:所謂緩中補虛者,言去幹血則腹中緩舒,氣血精液漸復也。

    ) 己椒藶黃丸。

    腹滿口舌乾燥。

    此腸間有水氣。

     防己。

    椒目。

    葶藶。

    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備急圓。

    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滿,卒如錐刺,氣急口禁,停死。

    卒死者。

     大黃(一兩)。

    乾薑(一兩)。

    巴豆(一兩)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貯之,莫令歇氣。

    用法: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差。

    如未差,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差。

    若口禁,亦須折齒灌之。

    外臺雲:乾霍亂,大小便不通,煩冤欲死。

    又雲:乾霍亂,腹脹滿,攪刺疼痛,煩悶不可忍,手足逆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下不下,須臾不救,便有性命之慮,急與雲雲。

    錄驗雲:療人卒上氣,呼吸氣不得下,喘逆,差後已為常用。

    肘後雲:治大熱行極,及食熱餅竟,飲冷水過多,衝咽不即消,仍以發氣,腸內一切卒暴百病。

    醫通雲:下利差後,至其年月復發者。

    得效方雲:妊婦熱而大便秘,脈實,死胎不知人,溫水下七丸即活。

    宋王碩曰:巴豆治垂死之病,藥至病差,其效如神,真衛生代病之妙劑。

    參、朮雖號為善良,卻能為害。

    每見尊貴之人,服藥隻參、朮平穩,而於有瞑眩之功者,不敢輒服。

    醫雖知其當用,亦深慮其相信之不篤,稍有變證,恐歸咎於己,姑以參、朮等藥迎合其意,倘有不虞,亦得以藉口,而不知養病喪身,莫不由此方意。

    (心痛,大便秘,或手足厥冷,六脈沉伏者,及赤白痢疾,臍腹?痛,多由腸胃間積滯之所緻,先以此丸下之。

    又主噁心嘔吐,不納食物,而大便閉者。

    又治痃癖,奔豚,腳氣,攻刺入腹者。

    ) 礬石丸。

    婦人經水閉不利,藏堅僻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

     礬石(三分)。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藏中,劇者再內之。

     歸母苦參丸。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

     當歸。

    貝母。

    苦參(各四兩)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紫圓(千金)。

    治小兒身熱頭痛,飲食不消,小兒無異疾,唯飲食過度不知止,哺乳失節,或驚悸寒熱。

    又雲:紫圓無所不療,雖下不虛人。

    又雲:小兒變蒸,發熱不解,並挾傷寒濕熱,汗後熱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進,乳則吐哯,食癇先寒後熱。

    又雲:食癇當下乃愈。

     巴豆(三錢)。

    代赭石。

    赤石脂(各二錢半)。

    杏仁(四錢半) 上先搗代赭石、赤石脂為末,研巴豆、杏仁內中,合治糊丸。

    千金方芒硝紫圓條雲:治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往來寒熱,不欲食,消瘦者。

    又雙紫圓條雲:夜啼不眠,是腹內不調。

    又順流紫圓條雲:治心腹積聚,兩脅脹滿,留飲痰癖,大小便不利,切痛。

    又牛黃紫圓條雲:治小兒結實,乳食不消,心腹痛。

    又治小兒宿乳不消,腹痛驚啼。

    以上四章,皆用此丸藥佳。

    嬰兒指要雲:凡有臍風撮口,胎風撮口,鎖肚撮口,瘹腸撮口,卵疝撮口,皆出結鬱於腸胃,閉不得通,腹中滿脹,肚上青筋,撮口不乳,最為惡候。

    一臘內見之尤急,用紫圓子利之,才通疾去。

    兒和經驗雲:療纏喉風及喉脾卒然倒僕,失音不語,或牙關緊急,不省人事。

     硝石大圓(千金)。

    治十二癥瘕,及婦人帶下,絕產無嗣。

     硝石(七錢)。

    大黃(九錢)。

    人參(三錢)。

    當歸(三錢)。

    甘草(二錢) 上五味為末,和煉蜜糊丸,試效。

    (腹中有堅塊者,勿論男子婦人皆用之。

    ) 平水丸(千金)。

    治水腫,通身洪腫,或腳氣腳弱,悸動升逆者。

     吳茱萸。

    芫花。

    芒硝(各三錢)。

    商陸(四錢)。

    甘遂(二錢) 上五味為細末,糊丸。

     滾痰丸(本草附方)。

    治痰為百病,唯水瀉、胎前、產後不可服。

    又雲:溫水吞下,即臥勿動,候藥逐痰滯,次日先下糟粕,次下痰涎。

     大黃。

    黃芩(各五錢)。

    硝石(二錢半)。

    青礞石(二錢,燒金色為度)。

    沉香(五錢) 上五味為末,糊丸,每服自三五分至一錢。

    養生主論雲:治濕熱痰積,變生百病,試效。

    (諸喘咳上氣,胸心痛核,梅氣痰核,及諸肩背縛痛者,皆主之。

    )辨誤(近世醫家有去沉香加甘遂者,是銳意欲奪病之弊也。

    按此方降痰氣,化黏液,取之穀道去。

    若加甘遂,則藥性走而急,反薄降氣化痰之能,不可不察焉。

    ) 控涎丹(三因方)。

    治痰留在胸膈上下,變為諸病,或頭項胸背腰脅手足胯蹕隱痛不可忍,節骨攣引,釣痛走易,及皮膚麻痹,似乎癱瘓。

    又治頭痛不可舉,或睡中流涎,或咳唾喘息,或痰迷心竅,並宜此藥數服,痰涎自失,諸疾尋愈。

     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 上三味為末,和煉蜜為丹。

    得效方雲:凡人忽患胸背手足腰胯隱痛不可忍,乃是痰涎伏在心膈上,宜此藥。

    經驗雲:暴喘俗傳馬脾風,大小便難,宜急下之。

    又雲:小兒心下痞,痰癖結聚,腹大脹滿,身體壯熱,不欲哺乳者。

    醫通雲:及乎五旬內外,氣血向衰,漸至食少體倦,或肢體煩悶嘔逆,甚至上下不通者,須乘初起元氣未衰,急投控涎丹十餘粒,不下,少頃再服,當此危急之時,不下必死,下之庶幾可生。

    李時珍曰:痰涎之為病,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於心則逆竅而成癲癇,妄言妄見;入於肺則塞竅而成咳唾稠黏,喘急背冷;入於肝則留伏蓄聚而成胸痛乾嘔,寒熱往來;入於經絡則麻痹疼痛;入於骨節則頸項胸背腰脅手足攣引隱痛。

    陳無擇三因方並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

     左經丸(蘇沉良方)。

    治筋骨諸疾,手足不隨,不能行步運動。

     木鱉子。

    草烏頭。

    白膠香。

    五靈子(各三兩)。

    當歸(一兩)。

    斑蝥(一百個,去翅足) 上為細末,用黑豆去皮,生杵粉一斤,醋煮糊為丸,如雞實大。

    每服一丸,酒磨下。

    筋骨疾,但不曾針灸傷經絡者,四五丸必效雲雲。

    又曰:此藥能通榮衛,導經絡。

    又曰:服後小便少,淋瀝,乃其驗也。

     十棗丸(丹溪心法)。

    治水氣四肢浮腫,上氣喘急,大小便不利。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 上為末,煮棗肉為丸,桐子大。

    清心熱湯下二十丸。

     五苓散。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鬥,小便一鬥,腎氣丸主之。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芩散主之。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豬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半)。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

    白朮(十八銖)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

    發汗已,脈浮數,微熱消渴者,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

     茵陳五苓散黃疸病(當有小便不利渴證)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和,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豬苓散。

    嘔吐而病在膈上。

    後思水者解。

    急與之。

    後思水者。

     豬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 上三物和,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牡蠣澤瀉散。

     牡蠣。

    澤瀉。

    栝蔞根。

    蜀漆。

    葶藶。

    海藻。

    商陸根(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入臼中治之,白飲服方寸匕。

    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

    (說具於系傳。

    ) 葵子茯苓散。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

     葵子(一斤)。

    茯苓(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土瓜根散。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經一月再見者,陰痿腫(壽。

    曰:婦人陰門痿腫,是瘀血所緻)。

     土瓜根。

    芍藥。

    桂枝。

    ?蟲(各三兩)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瓜蒂散。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當須吐之。

    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

     瓜蒂(一分)。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外臺雲:療急黃,心下堅硬,渴欲得水吃,氣息喘粗,但有一候相當,即須服之,吐則差。

    辨正錄雲:人有食河豚,舌麻心悶,腹脹氣難舒,口關聲不出,療法宜吐其肉。

    證治大還雲:痰厥者,因氣逆痰壅,故忽然昏迷卒倒,咽中涎潮如洩鋸聲,宜先以瓜蒂散吐之。

    儒門事親雲:凡婦人頭風眩暈,登車乘船,眼澀手足麻,發脫健忘,皆胸中宿痰所緻。

    又雲:一切沉積,或有水不能食,使頭目昏眩,不能清利,涕唾咳嗽喘滿,時發潮熱。

    金匱鉤玄雲:痰在經絡中者,非吐不可出,吐方中就有發散之義也。

    又雲:氣實痰熱結在上者則吐。

    又雲:膠回者必用吐之。

    又雲: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於痰,宜大吐雲雲。

    亦有虛而不可吐者。

    又雲: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老痰,重者吐之。

    又雲:痰壅盛者,口眼喎斜者,不能言者,皆當吐。

    明醫指掌雲:吐痰之聖藥,治在膈上。

    丹溪心法雲:小兒急慢驚風,發熱口禁,手心伏熱,痰熱咳嗽痰喘,此證類並用湧法吐之,重劑瓜蒂散,輕劑用苦參、赤小豆末雲雲。

    又雲:驚有二證:一者痰熱,主急驚,當吐瀉之;一者脾虛,乃為慢驚,所以多死雲雲。

    又雲:用吐方必緊勒於無風之處行之。

    丹溪心法附錄獨聖散條雲:治中風痰迷心竅,顛狂煩亂,人事昏沉。

    又治五癇心風。

     薏苡附子敗漿散。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枚)。

    敗漿(五分) 上三味杵為末,飲服方寸匕。

    (本有煎法,今不取。

    ) 天雄散失精者(下部冷結沖逆而失精者) 天雄(三兩)。

    術(八兩)。

    桂枝(六兩)。

    龍骨(三兩) 上二味,杵為末,服方寸匕,日三服。

    並主癰膿,以麥汁下之。

     排膿散(諸毒腫有膿者,宜服之以排膿。

    ) 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子黃相等,揉和令得,飲和服之,日三服。

     當歸芍藥散。

    婦人妊娠腹中?痛。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蒼朮(四兩)。

    澤瀉(四兩)。

    芎藭(半斤一作三兩)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三服。

    經驗雲:妊娠身體浮腫,四肢脹急,小便不利者。

    又妊娠胎間有水氣而身微腫者。

     蜀漆散。

    瘧寒多者,名曰牡瘧。

     蜀漆。

    雲母。

    龍骨(各等分) 上三味,搗為散末,發前以漿水服半錢。

     桔梗白散。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醒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桔梗。

    貝母(各三兩)。

    巴豆(一分) 上三味為散,強人服半錢匕,羸者減之。

    病在膈上者吐膿血,在膈下者瀉出。

    若下多不止,飲冷粥一杯則止。

     四逆散。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者。

     柴胡。

    芍藥。

    枳實。

    甘草。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服方寸匕,日三。

    (按:此大柴胡湯方內去半夏、黃芩、大棗,則大柴胡湯證中無結實嘔吐證者宜用之,說具於系傳。

    )明醫指掌雲:寒邪變熱傳裡,腹痛便秘而厥者。

     消礬散。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惡寒,此為女勞得之。

    胱膀急,少腹滿,身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

    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

     滑石。

    礬石(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黑,是其候也。

     蛇床子散。

    溫陰中坐藥。

     蛇床子 上一味末,以白粉少許和,令相得如大棗,綿囊內之,自然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