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方
關燈
小
中
大
,頓服。
大黃硝石湯。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大黃。
黃蘗。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硝石,煮取一升,頓服試效。
(黃疸身熱心煩不大便者) 大黃牡丹皮湯。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
其脈遲緊者,膿未成也,可下之,當有血。
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不也。
大黃(四兩)。
桃仁(五十個)。
瓜子(半斤)。
芒硝(三合)。
牡丹皮(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
有膿當下,無膿當下血。
千金方雲:腸癰之病,少腹痞堅,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白,堅大如掌,發熱,小便欲調,時自汗出,其脈遲緊者,未成膿,可下之。
產育雲:產後血暈,悶絕狼狽,若口禁,則拗開灌之。
大黃甘草湯。
食已即吐者。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肘後雲:治胃反不受食,食輒吐出,試效。
(噁心嘈雜,大便不通,食積心下不快然者。
) 調胃承氣湯。
大便不通。
胃氣不和者,醫通雲:常有熱而痛,此為積熱。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芒硝(半斤) 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若不爾者,不可與。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
(上五章說具於系傳。
) 桃仁承氣湯療一切宿血,及損傷瘀血在腹內,不問新久,並婦人月經不通,產後惡血。
(傷寒論中舉桃仁承氣湯之奇而略其正今假千金方以示正) 桂枝(三兩)。
桃仁(五十個)。
大黃(四兩)。
芒硝(二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溫服五合,日三服。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下血是解熱之兆,故曰愈,乃隨證處方。
)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
(是活用桃仁承氣湯於傷寒血熱瘀滯之證。
)壽世雲:治吐血,覺胸中氣塞,上吐紫血。
寧生傳雲:迫血上行,為衄數升餘,面赤,脈躁疾,神恍恍如癡。
傳信尤易方雲:治血淋。
救正雲:治一女適因行經浣衣受寒,發熱喘渴,少腹脹痛,脈寸關浮數,兩尺沉結者,此蓄血傷寒也。
儒門事親雲:凡婦人月事沉滯,數月不行,肌肉漸減。
內經曰:小腸熱已滿,移熱瘕為沉。
沉者,月事沉滯不行也,故曰伏瘕。
醫通雲:心下滿而微硬,不可按,其人善忘,小便反利而不渴者,是結血也。
又雲:當汗失汗,譫語善飢,漱水身黃,腹滿如狂者,屬瘀血也。
明醫指掌雲:治蓄血脹滿,大實大痛,手不可近者。
桔梗湯。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五合,日再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
(說具於系傳。
) 排膿湯。
主治同前。
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生薑(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此方與桔梗湯主治大同小異,此方於桔梗湯方加薑、棗,且桔梗分量二倍於桔梗湯,蓋桔梗湯證而毒一等深者,宜用此方。
) 芍藥甘草湯。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
(說具於系傳。
)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
附子(一枚) 已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說具於系傳。
) 甘遂半夏湯。
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甘遂(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藥(五枚)。
甘草(指大二枚)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發明(甘遂完煮損性無效,當作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內甘遂末攬而頓服之。
) 甘麥大棗湯。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東洞曰:急迫而狂驚者)。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甘草粉蜜湯。
蛔蟲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
甘草(二兩)。
粉(一兩)。
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
方意(此方以緩急為主,所謂苦急以甘緩之者是也。
其吐涎心痛者,是急迫之所為,世醫單為蛔蟲之所為者,妄也。
)辨誤(方中粉,諸說紛紛,或曰胡粉,或曰輕粉,皆妄誕也。
粉,米粉也,而加此粉也,非為治疾苦,但使病人便服用爾。
蓋蜜、甘草濃甜煎汁,人不堪飲吃,故加米粉再煎如薄粥,以使藥味調和,易飲吃也。
餘故曰:若無米粉,則以小麥粉或蕎麥粉之類代之而可也。
) 甘草乾薑湯。
肺痿吐喘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
甘草(四兩)。
乾薑(二兩)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誤治後,手足厥,咽中乾燥,吐逆者,(說具於系傳。
)試效。
(虛氣急迫而噦逆者。
) 四逆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
既吐且利,大便複利,而大汗出。
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
下利清穀,裡寒處熱,汗出而厥者。
(上四章,四逆湯之正證,苟有此證,則萬病皆可服。
) 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 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厥,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
通脈四逆湯(於四逆湯方加倍乾薑一兩半)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於通脈四逆湯方,加豬膽汁半合。
)(諸病四逆湯證,而病一等深者主之。
或霍亂吐下已斷,汗出雲雲證,又通脈四逆湯證,而四肢拘急,其病極深者,此方皆主之。
) 四逆加人參湯,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
(上七章,說具於系傳。
)辨誤(俗醫以四逆輩為溫脾補虛之聖劑者,妄矣。
蓋彼意以為甘草引乾薑、附子辛熱大溫之藥入於脾,以溫補其虛。
丹溪曰:附子性走而不守,無補益之效。
可以見其妄矣。
) 茯苓四逆湯(此四逆湯之變方,說具於系傳。
) 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千金方雲:霍亂轉筋,肉冷汗出,嘔啘者,無茯苓,名四順湯,試效。
(凡病人精氣虛脫,手足逆冷,心悸煩躁,或下利者主之。
) 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說具於系傳。
)易簡方雲:中寒口禁,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
兼治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
附子粳米湯。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一枚)。
半夏(半升)。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外臺雲:主治寒疝氣,心腹如刺,繞臍腹中悉痛,自汗出欲絕,於本方加蜀椒。
又療肺虛勞損,腹中寒,雷鳴切痛,胸脅逆滿氣喘,於本方加白朮、乾薑。
千金雲:霍亂四逆吐多者,方意(附子性走而不守,能運動寒固之毒,此證病毒在胸脅而逆滿,故以粳米黏附子走運之氣,稽留胸腹間,以治寒痛)試效(此證而與此方,數日荏苒不愈者,加良薑、延胡索,取驗甚多矣)。
大烏頭煎。
寒疝繞臍痛。
若發則自汗出。
手足厥逆。
其脈沉弦者。
烏頭(大者五枚)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試效。
(久年腹痛,或疝痛飲痛,諸藥無效者,用此方運動其固毒,時用吐下之劑,以拔去其毒根。
) 烏頭湯。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腳氣疼痛不可屈伸,寒疝腹中絞痛,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
麻黃。
芍藥。
黃蓍(各三兩)。
甘草(三兩)。
烏頭(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煮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試效。
(四肢百節疼痛如虎咬者,此名歷節風,此方神驗。
又治腳氣一身悉痛,或四肢痹者。
)方意(烏頭、芍藥運和其毒,麻黃、黃蓍扇散之。
張珞玉曰:烏頭以蜜煎,取緩其性,使之留連筋骨,以利其屈伸。
壽按:蓋烏頭得蜜,奔氣沉著,故仲景氏之使用烏頭也,必以蜜煎之,令其剛悍之氣不奔逸,是古人用藥妙處。
) 真武湯。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易簡方雲:此藥不惟陰證傷寒可服,若虛勞之人,增寒壯熱,咳嗽下利者,宜服之。
附子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疼痛,脈沉者。
(說具於系傳。
) 附子(二枚)。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芍藥(三兩)。
白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千金雲:治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內如錐刺刀割。
方中有桂枝、甘草。
又治寒濕腳氣,疼痛不仁,脈沉細者。
易簡方雲:治風寒濕合痹,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緩縱,腰腳痠痛。
兼治疲極筋力,氣虛倦怠,偏體痠疼。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
發汗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
發汗後,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
傷寒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
心中懊憹,舌上胎者。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心中懊憹,不能食,但頭汗出者。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於梔子豉湯方加甘草二兩)。
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於梔子豉湯方加生薑五枚)。
枳實梔子豉湯(於梔子豉湯方加枳實三枚) 大病差後勞復者,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切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梔子大黃豉湯(即枳實梔子大黃湯也)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以上三方,梔子、大黃,其分量雖稍異,要之亦隻一途之方也。
) 茵陳蒿湯。
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
(上三章說具於系傳。
) 梔子蘗皮湯。
傷寒身發黃者。
梔子(一十五個)。
甘草(一兩)。
黃蘗(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梔子厚樸湯。
梔子(十四枚)。
厚樸(四兩)。
枳實(四枚)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
大陷胸湯。
心下滿而硬痛者。
(凡百雜病水結而硬痛者,皆可用。
) 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自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少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
(上四章說具於系傳。
)方意(此方本盪滌心下滿而硬痛之毒,蓋陷胸者,傷寒外邪誤治後,邪熱陷入胸膈,結水塊之謂也,仲景氏以此古方備結胸證,故更命陷胸之名者乎。
) 小陷胸湯。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寒實者,言寒痰結滯於胸中心下也)。
黃連(一兩)。
半夏(半斤)。
栝蔞實(大者一個)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千金方雲:治胸中心下結積,飲食不消。
(方中有大黃、甘草,無半夏。
) 栝蔞薤白白酒湯。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肺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
栝蔞實(一枚)。
薤白(半斤)。
白酒(七合)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於本方加半夏半升) 大半夏湯。
胃反嘔吐者。
半夏(二升)。
人參(三兩)。
白蜜(一斤)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千金方雲:胃反不受食,食入則吐。
外臺雲:治嘔,心下痞硬者。
小半夏湯。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
(諸病嘔吐甚者,不論寒熱虛實,先與此方,嘔吐定而後隨證冷之。
)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生薑半夏湯。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
半夏(半升)。
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再煎,取一升半,少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嘔止停後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卒嘔吐,心下痞,胸間有水,眩悸者,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小半夏湯以下三方,水率至少,或分四服者,蓋令徐徐吃之,以不至激嘔吐。
)千金方雲:治逆氣心中煩悶,氣滿嘔吐方中加桂心。
半夏厚樸湯。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
半夏(一升)。
厚樸(三兩)。
茯苓(四兩)。
幹蘇葉(二兩)。
生薑(五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千金雲: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易簡雲:治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
又雲: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喘壅盛,上氣喘急,或痰飲中節,嘔吐噁心。
半夏瀉心湯。
嘔而腸鳴。
心下痞硬者。
半夏(半升)。
黃芩。
乾薑。
人參(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半夏瀉心湯主之。
(說具於系傳。
)千金方雲:老少下利,水穀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者, 甘草瀉心湯(於半夏瀉心湯方加倍甘草二兩)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說具於系傳。
)外臺雲:婦人霍亂,嘔逆吐涎,醫反下之,心下痞,當先治其涎沫,可服小青龍湯,次治其痞,可與此方。
生薑瀉心湯(於半夏瀉心湯方減乾薑二兩,加生薑四兩)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方意(半夏瀉心湯主治心下郁痞,方之正也,仲景氏活用之。
傷寒汗下後變證,此乃奇也。
世有區別三瀉心湯,配之氣血水而作之說者,穿鑿之甚也。
仲景氏之於三瀉心湯也無它,但半夏瀉心湯證而乾嘔下利者,加生薑;心煩不得安者,加倍甘草爾。
) 吳茱萸湯。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
嘔而胸滿者。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得湯劇者,屬上焦也。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
(上二章說具於系傳。
)外臺雲:療食訖醋咽多噫。
肘後方雲:治噫醋及醋心。
東垣曰:濁陰不下,厥氣上逆,咽膈不通,膈塞氣不得上下。
千金雲:治久寒胸脅逆滿不能食方中,加甘草、小麥、桂心、半夏。
又雲:治胸中積冷,心嘈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痛方中,有半夏、桂心、甘草。
厚樸。
生薑。
甘草。
半夏人參湯。
厚樸(半斤)。
生薑(半斤)。
人參(一兩)。
半夏(半升)。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後,腹脹滿者。
(說具於系傳。
) 黃連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
甘草。
乾薑。
桂枝(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方意(此方於半夏瀉心湯方去黃芩加桂枝,而其方意大異,黃連分量二倍於半夏瀉心湯,說具於系傳)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治胃虛客熱痞滿。
(上出玉函,假以示正。
) 乾薑。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試效。
(心中煩悸及心下痞硬而乾嘔下利者。
) 大建中湯。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蜀椒(二分)。
乾薑(二兩)。
人參(二兩)
大黃硝石湯。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大黃。
黃蘗。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硝石,煮取一升,頓服試效。
(黃疸身熱心煩不大便者) 大黃牡丹皮湯。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
其脈遲緊者,膿未成也,可下之,當有血。
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不也。
大黃(四兩)。
桃仁(五十個)。
瓜子(半斤)。
芒硝(三合)。
牡丹皮(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
有膿當下,無膿當下血。
千金方雲:腸癰之病,少腹痞堅,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白,堅大如掌,發熱,小便欲調,時自汗出,其脈遲緊者,未成膿,可下之。
產育雲:產後血暈,悶絕狼狽,若口禁,則拗開灌之。
大黃甘草湯。
食已即吐者。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肘後雲:治胃反不受食,食輒吐出,試效。
(噁心嘈雜,大便不通,食積心下不快然者。
) 調胃承氣湯。
大便不通。
胃氣不和者,醫通雲:常有熱而痛,此為積熱。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芒硝(半斤) 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若不爾者,不可與。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
(上五章說具於系傳。
) 桃仁承氣湯療一切宿血,及損傷瘀血在腹內,不問新久,並婦人月經不通,產後惡血。
(傷寒論中舉桃仁承氣湯之奇而略其正今假千金方以示正) 桂枝(三兩)。
桃仁(五十個)。
大黃(四兩)。
芒硝(二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溫服五合,日三服。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下血是解熱之兆,故曰愈,乃隨證處方。
)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
(是活用桃仁承氣湯於傷寒血熱瘀滯之證。
)壽世雲:治吐血,覺胸中氣塞,上吐紫血。
寧生傳雲:迫血上行,為衄數升餘,面赤,脈躁疾,神恍恍如癡。
傳信尤易方雲:治血淋。
救正雲:治一女適因行經浣衣受寒,發熱喘渴,少腹脹痛,脈寸關浮數,兩尺沉結者,此蓄血傷寒也。
儒門事親雲:凡婦人月事沉滯,數月不行,肌肉漸減。
內經曰:小腸熱已滿,移熱瘕為沉。
沉者,月事沉滯不行也,故曰伏瘕。
醫通雲:心下滿而微硬,不可按,其人善忘,小便反利而不渴者,是結血也。
又雲:當汗失汗,譫語善飢,漱水身黃,腹滿如狂者,屬瘀血也。
明醫指掌雲:治蓄血脹滿,大實大痛,手不可近者。
桔梗湯。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五合,日再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
(說具於系傳。
) 排膿湯。
主治同前。
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生薑(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此方與桔梗湯主治大同小異,此方於桔梗湯方加薑、棗,且桔梗分量二倍於桔梗湯,蓋桔梗湯證而毒一等深者,宜用此方。
) 芍藥甘草湯。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
(說具於系傳。
)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
附子(一枚) 已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說具於系傳。
) 甘遂半夏湯。
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甘遂(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藥(五枚)。
甘草(指大二枚)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發明(甘遂完煮損性無效,當作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內甘遂末攬而頓服之。
) 甘麥大棗湯。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東洞曰:急迫而狂驚者)。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甘草粉蜜湯。
蛔蟲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
甘草(二兩)。
粉(一兩)。
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
方意(此方以緩急為主,所謂苦急以甘緩之者是也。
其吐涎心痛者,是急迫之所為,世醫單為蛔蟲之所為者,妄也。
)辨誤(方中粉,諸說紛紛,或曰胡粉,或曰輕粉,皆妄誕也。
粉,米粉也,而加此粉也,非為治疾苦,但使病人便服用爾。
蓋蜜、甘草濃甜煎汁,人不堪飲吃,故加米粉再煎如薄粥,以使藥味調和,易飲吃也。
餘故曰:若無米粉,則以小麥粉或蕎麥粉之類代之而可也。
) 甘草乾薑湯。
肺痿吐喘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
甘草(四兩)。
乾薑(二兩)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誤治後,手足厥,咽中乾燥,吐逆者,(說具於系傳。
)試效。
(虛氣急迫而噦逆者。
) 四逆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
既吐且利,大便複利,而大汗出。
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
下利清穀,裡寒處熱,汗出而厥者。
(上四章,四逆湯之正證,苟有此證,則萬病皆可服。
) 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 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厥,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
通脈四逆湯(於四逆湯方加倍乾薑一兩半)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於通脈四逆湯方,加豬膽汁半合。
)(諸病四逆湯證,而病一等深者主之。
或霍亂吐下已斷,汗出雲雲證,又通脈四逆湯證,而四肢拘急,其病極深者,此方皆主之。
) 四逆加人參湯,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
(上七章,說具於系傳。
)辨誤(俗醫以四逆輩為溫脾補虛之聖劑者,妄矣。
蓋彼意以為甘草引乾薑、附子辛熱大溫之藥入於脾,以溫補其虛。
丹溪曰:附子性走而不守,無補益之效。
可以見其妄矣。
) 茯苓四逆湯(此四逆湯之變方,說具於系傳。
) 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千金方雲:霍亂轉筋,肉冷汗出,嘔啘者,無茯苓,名四順湯,試效。
(凡病人精氣虛脫,手足逆冷,心悸煩躁,或下利者主之。
) 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說具於系傳。
)易簡方雲:中寒口禁,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
兼治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
附子粳米湯。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一枚)。
半夏(半升)。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外臺雲:主治寒疝氣,心腹如刺,繞臍腹中悉痛,自汗出欲絕,於本方加蜀椒。
又療肺虛勞損,腹中寒,雷鳴切痛,胸脅逆滿氣喘,於本方加白朮、乾薑。
千金雲:霍亂四逆吐多者,方意(附子性走而不守,能運動寒固之毒,此證病毒在胸脅而逆滿,故以粳米黏附子走運之氣,稽留胸腹間,以治寒痛)試效(此證而與此方,數日荏苒不愈者,加良薑、延胡索,取驗甚多矣)。
大烏頭煎。
寒疝繞臍痛。
若發則自汗出。
手足厥逆。
其脈沉弦者。
烏頭(大者五枚)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試效。
(久年腹痛,或疝痛飲痛,諸藥無效者,用此方運動其固毒,時用吐下之劑,以拔去其毒根。
) 烏頭湯。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腳氣疼痛不可屈伸,寒疝腹中絞痛,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
麻黃。
芍藥。
黃蓍(各三兩)。
甘草(三兩)。
烏頭(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煮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試效。
(四肢百節疼痛如虎咬者,此名歷節風,此方神驗。
又治腳氣一身悉痛,或四肢痹者。
)方意(烏頭、芍藥運和其毒,麻黃、黃蓍扇散之。
張珞玉曰:烏頭以蜜煎,取緩其性,使之留連筋骨,以利其屈伸。
壽按:蓋烏頭得蜜,奔氣沉著,故仲景氏之使用烏頭也,必以蜜煎之,令其剛悍之氣不奔逸,是古人用藥妙處。
) 真武湯。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易簡方雲:此藥不惟陰證傷寒可服,若虛勞之人,增寒壯熱,咳嗽下利者,宜服之。
附子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疼痛,脈沉者。
(說具於系傳。
) 附子(二枚)。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芍藥(三兩)。
白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千金雲:治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內如錐刺刀割。
方中有桂枝、甘草。
又治寒濕腳氣,疼痛不仁,脈沉細者。
易簡方雲:治風寒濕合痹,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緩縱,腰腳痠痛。
兼治疲極筋力,氣虛倦怠,偏體痠疼。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
發汗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
發汗後,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
傷寒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
心中懊憹,舌上胎者。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心中懊憹,不能食,但頭汗出者。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於梔子豉湯方加甘草二兩)。
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於梔子豉湯方加生薑五枚)。
枳實梔子豉湯(於梔子豉湯方加枳實三枚) 大病差後勞復者,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切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梔子大黃豉湯(即枳實梔子大黃湯也)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以上三方,梔子、大黃,其分量雖稍異,要之亦隻一途之方也。
) 茵陳蒿湯。
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
(上三章說具於系傳。
) 梔子蘗皮湯。
傷寒身發黃者。
梔子(一十五個)。
甘草(一兩)。
黃蘗(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梔子厚樸湯。
梔子(十四枚)。
厚樸(四兩)。
枳實(四枚)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
大陷胸湯。
心下滿而硬痛者。
(凡百雜病水結而硬痛者,皆可用。
) 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自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少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
(上四章說具於系傳。
)方意(此方本盪滌心下滿而硬痛之毒,蓋陷胸者,傷寒外邪誤治後,邪熱陷入胸膈,結水塊之謂也,仲景氏以此古方備結胸證,故更命陷胸之名者乎。
) 小陷胸湯。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寒實者,言寒痰結滯於胸中心下也)。
黃連(一兩)。
半夏(半斤)。
栝蔞實(大者一個)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千金方雲:治胸中心下結積,飲食不消。
(方中有大黃、甘草,無半夏。
) 栝蔞薤白白酒湯。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肺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
栝蔞實(一枚)。
薤白(半斤)。
白酒(七合)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於本方加半夏半升) 大半夏湯。
胃反嘔吐者。
半夏(二升)。
人參(三兩)。
白蜜(一斤)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千金方雲:胃反不受食,食入則吐。
外臺雲:治嘔,心下痞硬者。
小半夏湯。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
(諸病嘔吐甚者,不論寒熱虛實,先與此方,嘔吐定而後隨證冷之。
)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生薑半夏湯。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
半夏(半升)。
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再煎,取一升半,少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嘔止停後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卒嘔吐,心下痞,胸間有水,眩悸者,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小半夏湯以下三方,水率至少,或分四服者,蓋令徐徐吃之,以不至激嘔吐。
)千金方雲:治逆氣心中煩悶,氣滿嘔吐方中加桂心。
半夏厚樸湯。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
半夏(一升)。
厚樸(三兩)。
茯苓(四兩)。
幹蘇葉(二兩)。
生薑(五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千金雲: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易簡雲:治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
又雲: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喘壅盛,上氣喘急,或痰飲中節,嘔吐噁心。
半夏瀉心湯。
嘔而腸鳴。
心下痞硬者。
半夏(半升)。
黃芩。
乾薑。
人參(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半夏瀉心湯主之。
(說具於系傳。
)千金方雲:老少下利,水穀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者, 甘草瀉心湯(於半夏瀉心湯方加倍甘草二兩)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說具於系傳。
)外臺雲:婦人霍亂,嘔逆吐涎,醫反下之,心下痞,當先治其涎沫,可服小青龍湯,次治其痞,可與此方。
生薑瀉心湯(於半夏瀉心湯方減乾薑二兩,加生薑四兩)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方意(半夏瀉心湯主治心下郁痞,方之正也,仲景氏活用之。
傷寒汗下後變證,此乃奇也。
世有區別三瀉心湯,配之氣血水而作之說者,穿鑿之甚也。
仲景氏之於三瀉心湯也無它,但半夏瀉心湯證而乾嘔下利者,加生薑;心煩不得安者,加倍甘草爾。
) 吳茱萸湯。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
嘔而胸滿者。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得湯劇者,屬上焦也。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
(上二章說具於系傳。
)外臺雲:療食訖醋咽多噫。
肘後方雲:治噫醋及醋心。
東垣曰:濁陰不下,厥氣上逆,咽膈不通,膈塞氣不得上下。
千金雲:治久寒胸脅逆滿不能食方中,加甘草、小麥、桂心、半夏。
又雲:治胸中積冷,心嘈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痛方中,有半夏、桂心、甘草。
厚樸。
生薑。
甘草。
半夏人參湯。
厚樸(半斤)。
生薑(半斤)。
人參(一兩)。
半夏(半升)。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後,腹脹滿者。
(說具於系傳。
) 黃連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
甘草。
乾薑。
桂枝(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方意(此方於半夏瀉心湯方去黃芩加桂枝,而其方意大異,黃連分量二倍於半夏瀉心湯,說具於系傳)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治胃虛客熱痞滿。
(上出玉函,假以示正。
) 乾薑。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試效。
(心中煩悸及心下痞硬而乾嘔下利者。
) 大建中湯。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蜀椒(二分)。
乾薑(二兩)。
人參(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