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方
關燈
小
中
大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諸壯熱咳逆喘促,小兒熱渴喘急,加蘇子、桑白皮佳。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說具於系傳。
)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病者一身悉痛,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取冷所緻也。
麻黃(半兩)。
甘草(一兩)。
薏苡(半兩)。
杏仁(十個)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外臺雲:濕家始得病,特可與薏苡麻黃湯(即此方也)。
牡蠣湯。
治牡瘧。
牡蠣(四兩)。
麻黃(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
若吐,則勿更服。
(凡瘧疾服常山、蜀漆之類,得吐則多,瘧毒截斷,故止服。
若夫吐而後仍疾不去者,可更數服。
) 小青龍湯。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說具於系傳。
) 麻黃(三兩)。
芍藥(三兩)。
乾薑(三兩)。
甘草(三兩)。
桂枝(三兩)。
半夏(半升)。
細辛(三兩)。
五味子(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咳逆倚息不得臥,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此方發輸傷寒外邪內感著固有之水飲者,是乃正也,若夫治溢飲及咳逆上氣肺脹等證者,乃奇也。
) 大青龍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
)大青龍湯發之。
(上二章說具於系傳。
) 麻黃(六兩)。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
杏仁(四十個)。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石膏(雞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當有面部四肢微腫,咳逆喘嗽等證。
) 越婢湯風水,惡風,一身悉浮腫,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裡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越婢加朮(四兩)湯主之。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麻黃(六兩)。
石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千金方雲:治風痹腳弱。
又雲:治妊娠腫滿喘息,小便不利。
(於本方內加附子一枚,蒼朮四兩。
)辨誤(世醫每值水腫之病,輒用此方,兼與他丸散峻下之藥,適有得愈,則歸功此方,惑也。
越婢之為能主治濕熱發越於一身而腫者耳,何能悉治一切之腫滿。
) 小柴胡湯傷寒六七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胸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
設胸滿胸痛者,小柴胡湯主之。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胸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或嘔者。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胸下滿,手足溫而渴者。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
(白胎者,熱未實,小柴胡湯主之。
若黃胎,熱已實,則大小承氣湯主之。
)本太陽病不解,因轉入少陽,胸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
(以上八章,說具於系傳。
)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胸下滿,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小柴胡湯。
嘔而發熱者。
(是泛指雜病,非專為傷寒而言。
)諸黃,腹痛而嘔者。
婦人在草褥,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
瘧病,發渴者,柴胡去半夏加栝蔞(四兩)湯主之。
證治要訣雲:傷寒胸脅俱痛,頭痛,耳聾,口苦,或渴,或嘔,大小便或利,或不利,往來寒熱如瘧。
蘇東坡雲:近歲此藥大行,患傷寒,不問陰陽表裡,皆令服之,此甚誤也。
此藥傷寒論雖主數十證,大要其間有五證最的當,服之必愈。
一者,身熱,心中逆,或嘔吐者,可服。
傷寒此證最多,正當服小柴胡湯。
若因渴飲水而嘔者,不可服。
身體不溫熱者,不可服。
仍當識此。
二者,寒熱往來者。
三者,發潮熱,可服。
四者,心煩,胸下滿,或渴,或不渴,皆可服。
五者,傷寒已差後,更發熱者,可服。
此五證,但有一證可服。
辨誤(論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者,如坡翁之說也。
若夫以胸脅苦滿之一證當之者,妄矣。
) 柴胡加芒硝湯(於小柴胡湯方加芒硝六兩)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哺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世醫以為加於大柴胡湯者,誤也,說具於系傳。
) 柴胡桂枝湯。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心腹卒中痛。
柴胡(四兩)。
人參(一兩)。
黃芩(一兩)。
甘草(一兩)。
半夏(二合)。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
桂枝(一兩)。
生薑(一兩半)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加桂湯。
(說具於系傳。
)外臺雲:治寒疝腹中痛。
辨誤(世醫以此方為兼解表裡之邪氣者,妄也。
豈有同滾同沸之藥汁,一旦下咽入胃之後,各自分賦於某經某臟之理乎?不思之甚也。
說具於系傳。
) 柴胡桂枝幹薑湯。
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者。
(東洞曰:當有胸動及渴證。
)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桂枝(三兩)。
乾薑(三兩)。
牡蠣(三兩)。
甘草(二兩)。
栝蔞根(四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
(說具於系傳。
) 大柴胡湯。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當下之。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斤)。
枳實(四枚)。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大黃(二兩)。
生薑(五兩)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恐脫甘草二兩四字,論曰: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而脫大黃二兩,主藥且有脫落,於甘草何怪也?蓋傷寒論中柴胡劑皆有甘草,其無之者,唯此一方耳,不可不察焉。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外臺雲:療傷寒八九日不解,心腹緊滿,身體疼痛,內外有煩熱,嘔不安。
救正論雲:治傷寒目眩耳聾,舌有黃胎,煩渴索水,絕食兩日,少動呼,胸腹脅肋皆痛,大便下赤水,小便赤澀,脈沉緩,囊未縮者。
和劑雲: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鬱結在裡,身熱煩躁,語言譫妄,大便不通,繞臍刺痛。
丹溪心法附錄雲:治傷寒十餘日,邪氣結在裡,寒熱往來,大便秘澀,腹滿脹痛,語言譫妄,必中痞硬,飲食不下,口生白胎,不大便五六日,繞臍刺痛,時發煩躁,及汗後如瘧,日晚發熱,或發熱汗出,脈有力者,可服試效。
(痢疾壯熱,臍腹絞痛,或乾嘔,或吐逆者,又急患積聚,二便不利,上搶心腹,脹滿害食者,皆主之。
)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兩)。
半夏(二合)。
大棗(六枚)。
生薑。
人參。
龍骨。
鉛丹。
桂枝。
茯苓(各一兩半)。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博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悉重,不可轉側者。
(說具於系傳。
)傷寒類方雲:此方能下肝膽之驚疾,以之療癲癇必效。
經驗集錄雲:小兒連日壯熱,實滯不去,寒熱往來,驚悸方意。
(此方鎮攝邪毒結滯心胸而迫於上者。
本草鉛丹條雲:治吐逆反胃,驚癇癲疾。
又雲:治驚悸狂走。
由之求方,意思過半矣。
) 白虎湯。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
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
傷寒脈滑而厥者。
(上二章說具於系傳。
)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宣明方雲:治傷風自汗,桂枝證表未解,半入於裡。
中暑自汗,脈虛弱。
傷寒自汗,脈滑數而實。
表裡俱實,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口燥面垢,譫語發黃,厥逆自汗。
和解兩感,解頭痛,止自汗。
雜病時疫,煩渴發斑,兼治小兒疱瘡疹伏熱。
白虎加桂枝湯(於白虎湯方加桂枝三兩)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湯主之。
聖劑總錄雲:治溫瘧,骨節疼痛,時嘔,朝發暮解,暮發朝解。
白虎加桂湯主方明醫指掌雲:妊娠傷寒,身自汗出,煩渴唇焦。
證治要訣雲:若初得病,頭痛心熱,外別有陽證,至五日方發厥。
其人雖厥,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多昏憒者,此熱厥也,宜白虎湯。
(熱厥雖手足冷而指甲暖,不若寒厥並指甲俱冷,此辨陰陽要法也。
)活人書雲:其人傷濕,因而中暑,名濕溫。
兩脛遂冷,胸滿,頭目疼重,妄言多汗,陽脈濡而弱,陰脈小而急,反煩渴引飲者,切不可汗之,汗之必死,蒼朮白虎湯主之。
發明(世醫以粳米為益氣和胃,止煩止渴者,誤也。
白虎證曰煩渴,曰大煩渴,曰身熱而渴,曰渴欲飲水數升,此伏熱之所為。
而石膏消解之方,此時與冷粥汁,亦必飲數盞,何賴一匕之粳米益之和之止之之為。
竊按石膏性降沉,煮之釜中,為殷殷之聲,不與水親,故使粳米黏石氣以混成藥汁,此古人制方之微意也。
)試效。
(白虎湯證而心煩悶亂,或潮熱狂躁,罵詈逾垣上屋者,加黃連。
) 白虎加人參湯(於白虎湯方加人參三兩)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
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服桂枝湯。
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舌上乾燥,而渴欲飲水數升者。
(東洞曰:千金、外臺同作白虎湯主之,而曰傷寒論方,今從之,此說是也。
)大陽中熱者,暍是也。
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上四章說,具於系傳。
)徐同知曰:治伏暑發渴,嘔吐身熱,脈虛自汗。
辨誤(世醫見白虎加人參湯證曰:汗後、吐後、下後。
乃以為加人參補益虛陽者,妄也。
又曰:治白虎湯證而心下痞硬者,亦誤也。
蓋人參之為能鼓舞虛氣,今於白虎湯方加人參者,即欲使人參佐白虎湯,以鼓舞虛氣,助消散伏熱之力也,學者思諸。
) 厚樸大黃湯。
支飲胸滿者。
厚樸(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厚樸三物湯。
痛而閉者。
厚樸(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醫通雲:痛而閉塞,無雷鳴嘔逆之證者,當下之。
厚樸七物湯。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
厚樸(半斤)。
大黃(三兩)。
枳實(五枚)。
甘草(三兩)。
大棗(十二枚)。
桂枝(二兩)。
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
千金雲:治腹滿氣脹試效。
(腹滿不大便而嘔者,痢疾發熱脈數,或手足怠惰,或腹中刺痛者,加芍藥。
)辨誤(世醫以為發熱脈浮數者,桂枝去芍藥湯之所主,而腹滿者,厚樸三物湯之所治,故合此二方以制方者,妄也。
蓋曰發熱十日者,示病之未深也。
夫腹滿日淺者,未至大滿而精氣仍能抗之,故必發熱也。
若夫腹滿數十日,滿脹稍大者,精氣衰弱而不能抗於毒,是以不復發熱,飲食不如故也。
故舉發熱之日數,以見病之淺日,發病僅十日,示其腹滿將漸大之機也。
又曰:飲食如故,示未至妨食道也。
)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
枳實(三兩) 已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
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若大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洩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發汗。
陽明病,其人汗出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
大便不通,噦,數譫語。
(上二章,不問何病皆主之。
)發明(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同方而三名者焉,厚樸三物湯、厚樸大黃湯、小承氣湯是也。
但其分量,或厚樸減於枳實,或枳實減於厚樸,要之皆以大黃為主。
若方中缺大黃,則不成方,或缺枳實,或缺厚樸,皆無損於治病,苟無損於治病,則無論二物之增減而可也。
壽按:本是厚樸三物湯,仲景氏當活用之於傷寒之時,更命承氣之名而已。
夫承者,順也。
傷寒純熱,閉實於腸胃,大黃、厚樸、枳實並盪滌之力,承順其結實之氣,以導之於屎道,其劇者,加芒硝以強藥力,是仲景氏所以革三物之名,更命承氣之名也。
學者欲知承氣湯之正,宜就三方之條而求焉。
) 大承氣湯。
病腹中滿痛者,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
下利瘥後,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
大黃(四兩)。
厚樸(半斤)。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
得下,餘勿服。
(得下則勿服者,是傷寒之治法,而候下後之變者也。
至若治它病,以瘥為度。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發則不知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譫語者。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有燥屎也。
若能食者,但硬爾。
汗出譫語者,有燥屎,須下之。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脈實者。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
傷寒五六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難,身微熱者,急下之。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急下之。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
(上十二章,說具於系傳。
)痙之為病,胸滿口禁,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
產後七八日,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譫語者。
(少腹堅痛,惡露不盡者,宜桃仁承氣湯以逐血氣。
而今有煩躁者,是胃家實也,與大承氣湯以瀉其實,則惡露隨而盡也。
)必讀雲:治傷寒八九日以來,口不能言,目不能視,體不能動,四肢俱冷,六脈皆無,以手按腹,兩手護之,皮皺作楚,趺陽脈大而有力,乃腹有燥屎也。
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體能動。
醫通雲:病人熱甚,脈未數實,欲登高,棄衣罵詈,不避親疏。
蓋陽盛則四肢實,四肢實則能登高也,大承氣湯主之。
又雲:胃中有燥屎,大熱,錯譫,喘滿,神昏不得眠。
(胃中,隻泛指腹臟內而言耳。
)辨誤(世醫以為此方特下結糞之藥者,誤也。
夫仲景氏之論燥尿及大便硬難也,蓋有故矣。
故於下利之證,亦用大承氣湯,是古方之妙境,不可以不知焉。
若其說,具於系傳。
) 瀉心湯。
心氣不足(一作不定),吐血衄血,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
得效方雲:治心受積熱,譫語發狂,逾牆上屋。
醫方考雲:心火胸膈實熱,面赤狂走者,試效。
(卒倒昏眩,不省人事,或痰壅氣急,小兒發驚,搐搦瘛瘲者,皆主之。
) 附子瀉心湯(於瀉心湯煎汁內,和附子煎汁,分溫再服。
) 心下痞而復惡寒者(說具於系傳)辨誤(世醫曰:瀉心湯治心下痞。
今此證其初因汗下之變亡陽脫津,故加附子補虛復津者,誤也。
附子能運動固滯之毒,加之瀉心湯者,為佐瀉心之力爾。
凡人心下鬱結痞塞,則外見惡寒、振慄、厥逆等之證。
此證曰惡寒者,乃心下痞塞之劇證也。
夫瀉心湯本瀉心下痞塞,其劇者不可不添運動之力,故加附子。
) 大黃附子湯。
胸下偏痛發熱。
其脈弦緊。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方意(偏痛者,是乃寒飲固滯胸下之應,附子、細辛運逐之,大黃受而通之。
) 大黃甘遂湯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經後者,(經,舊作生,是也。
)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大黃(四兩)。
甘遂(二兩)。
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甘遂經火煮則耗性,宜末用也。
先煮大黃如法,去滓,更上火內膠烊消,下火內甘遂未,攪之頓服。
) 抵當湯。
經水不利者,千金方雲:治月經不調,或一月再來,兩月、三月一來,或月前,或月後,閉塞不通。
水蛭(三十個)。
虻蟲(三十個)。
大黃(五兩)。
桃仁(二十個)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發明(此煎法恐撰者之誤也。
凡藥火煮者,不必末也。
今此幹蟲微物,既末且煮,豈得不損性乎。
且以大黃、桃仁同末之者,亦不審其故,當作上四味,二味為末,以水五升,先煮大黃、桃仁,取三升,內水蛭、虻蟲末,更上火,才一二沸,去滓,頓服一升。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在者,血證諦也。
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
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
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
(說具於系傳。
) 橘皮大黃樸硝湯鱠食之,在心胸間不化,吐復不出,速除之。
(諸宿食有事於心胸間者。
) 橘皮(一兩)。
大黃(二兩)。
樸硝(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煮至小升
(諸壯熱咳逆喘促,小兒熱渴喘急,加蘇子、桑白皮佳。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說具於系傳。
)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病者一身悉痛,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取冷所緻也。
麻黃(半兩)。
甘草(一兩)。
薏苡(半兩)。
杏仁(十個)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外臺雲:濕家始得病,特可與薏苡麻黃湯(即此方也)。
牡蠣湯。
治牡瘧。
牡蠣(四兩)。
麻黃(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
若吐,則勿更服。
(凡瘧疾服常山、蜀漆之類,得吐則多,瘧毒截斷,故止服。
若夫吐而後仍疾不去者,可更數服。
) 小青龍湯。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說具於系傳。
) 麻黃(三兩)。
芍藥(三兩)。
乾薑(三兩)。
甘草(三兩)。
桂枝(三兩)。
半夏(半升)。
細辛(三兩)。
五味子(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咳逆倚息不得臥,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此方發輸傷寒外邪內感著固有之水飲者,是乃正也,若夫治溢飲及咳逆上氣肺脹等證者,乃奇也。
) 大青龍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
)大青龍湯發之。
(上二章說具於系傳。
) 麻黃(六兩)。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
杏仁(四十個)。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石膏(雞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當有面部四肢微腫,咳逆喘嗽等證。
) 越婢湯風水,惡風,一身悉浮腫,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裡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越婢加朮(四兩)湯主之。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麻黃(六兩)。
石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千金方雲:治風痹腳弱。
又雲:治妊娠腫滿喘息,小便不利。
(於本方內加附子一枚,蒼朮四兩。
)辨誤(世醫每值水腫之病,輒用此方,兼與他丸散峻下之藥,適有得愈,則歸功此方,惑也。
越婢之為能主治濕熱發越於一身而腫者耳,何能悉治一切之腫滿。
) 小柴胡湯傷寒六七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胸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
設胸滿胸痛者,小柴胡湯主之。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胸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或嘔者。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胸下滿,手足溫而渴者。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
(白胎者,熱未實,小柴胡湯主之。
若黃胎,熱已實,則大小承氣湯主之。
)本太陽病不解,因轉入少陽,胸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
(以上八章,說具於系傳。
)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胸下滿,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小柴胡湯。
嘔而發熱者。
(是泛指雜病,非專為傷寒而言。
)諸黃,腹痛而嘔者。
婦人在草褥,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
瘧病,發渴者,柴胡去半夏加栝蔞(四兩)湯主之。
證治要訣雲:傷寒胸脅俱痛,頭痛,耳聾,口苦,或渴,或嘔,大小便或利,或不利,往來寒熱如瘧。
蘇東坡雲:近歲此藥大行,患傷寒,不問陰陽表裡,皆令服之,此甚誤也。
此藥傷寒論雖主數十證,大要其間有五證最的當,服之必愈。
一者,身熱,心中逆,或嘔吐者,可服。
傷寒此證最多,正當服小柴胡湯。
若因渴飲水而嘔者,不可服。
身體不溫熱者,不可服。
仍當識此。
二者,寒熱往來者。
三者,發潮熱,可服。
四者,心煩,胸下滿,或渴,或不渴,皆可服。
五者,傷寒已差後,更發熱者,可服。
此五證,但有一證可服。
辨誤(論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者,如坡翁之說也。
若夫以胸脅苦滿之一證當之者,妄矣。
) 柴胡加芒硝湯(於小柴胡湯方加芒硝六兩)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哺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世醫以為加於大柴胡湯者,誤也,說具於系傳。
) 柴胡桂枝湯。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心腹卒中痛。
柴胡(四兩)。
人參(一兩)。
黃芩(一兩)。
甘草(一兩)。
半夏(二合)。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
桂枝(一兩)。
生薑(一兩半)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加桂湯。
(說具於系傳。
)外臺雲:治寒疝腹中痛。
辨誤(世醫以此方為兼解表裡之邪氣者,妄也。
豈有同滾同沸之藥汁,一旦下咽入胃之後,各自分賦於某經某臟之理乎?不思之甚也。
說具於系傳。
) 柴胡桂枝幹薑湯。
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者。
(東洞曰:當有胸動及渴證。
)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桂枝(三兩)。
乾薑(三兩)。
牡蠣(三兩)。
甘草(二兩)。
栝蔞根(四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
(說具於系傳。
) 大柴胡湯。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當下之。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斤)。
枳實(四枚)。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大黃(二兩)。
生薑(五兩)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恐脫甘草二兩四字,論曰: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而脫大黃二兩,主藥且有脫落,於甘草何怪也?蓋傷寒論中柴胡劑皆有甘草,其無之者,唯此一方耳,不可不察焉。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外臺雲:療傷寒八九日不解,心腹緊滿,身體疼痛,內外有煩熱,嘔不安。
救正論雲:治傷寒目眩耳聾,舌有黃胎,煩渴索水,絕食兩日,少動呼,胸腹脅肋皆痛,大便下赤水,小便赤澀,脈沉緩,囊未縮者。
和劑雲: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鬱結在裡,身熱煩躁,語言譫妄,大便不通,繞臍刺痛。
丹溪心法附錄雲:治傷寒十餘日,邪氣結在裡,寒熱往來,大便秘澀,腹滿脹痛,語言譫妄,必中痞硬,飲食不下,口生白胎,不大便五六日,繞臍刺痛,時發煩躁,及汗後如瘧,日晚發熱,或發熱汗出,脈有力者,可服試效。
(痢疾壯熱,臍腹絞痛,或乾嘔,或吐逆者,又急患積聚,二便不利,上搶心腹,脹滿害食者,皆主之。
)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兩)。
半夏(二合)。
大棗(六枚)。
生薑。
人參。
龍骨。
鉛丹。
桂枝。
茯苓(各一兩半)。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博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悉重,不可轉側者。
(說具於系傳。
)傷寒類方雲:此方能下肝膽之驚疾,以之療癲癇必效。
經驗集錄雲:小兒連日壯熱,實滯不去,寒熱往來,驚悸方意。
(此方鎮攝邪毒結滯心胸而迫於上者。
本草鉛丹條雲:治吐逆反胃,驚癇癲疾。
又雲:治驚悸狂走。
由之求方,意思過半矣。
) 白虎湯。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
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
傷寒脈滑而厥者。
(上二章說具於系傳。
)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宣明方雲:治傷風自汗,桂枝證表未解,半入於裡。
中暑自汗,脈虛弱。
傷寒自汗,脈滑數而實。
表裡俱實,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口燥面垢,譫語發黃,厥逆自汗。
和解兩感,解頭痛,止自汗。
雜病時疫,煩渴發斑,兼治小兒疱瘡疹伏熱。
白虎加桂枝湯(於白虎湯方加桂枝三兩)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湯主之。
聖劑總錄雲:治溫瘧,骨節疼痛,時嘔,朝發暮解,暮發朝解。
白虎加桂湯主方明醫指掌雲:妊娠傷寒,身自汗出,煩渴唇焦。
證治要訣雲:若初得病,頭痛心熱,外別有陽證,至五日方發厥。
其人雖厥,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多昏憒者,此熱厥也,宜白虎湯。
(熱厥雖手足冷而指甲暖,不若寒厥並指甲俱冷,此辨陰陽要法也。
)活人書雲:其人傷濕,因而中暑,名濕溫。
兩脛遂冷,胸滿,頭目疼重,妄言多汗,陽脈濡而弱,陰脈小而急,反煩渴引飲者,切不可汗之,汗之必死,蒼朮白虎湯主之。
發明(世醫以粳米為益氣和胃,止煩止渴者,誤也。
白虎證曰煩渴,曰大煩渴,曰身熱而渴,曰渴欲飲水數升,此伏熱之所為。
而石膏消解之方,此時與冷粥汁,亦必飲數盞,何賴一匕之粳米益之和之止之之為。
竊按石膏性降沉,煮之釜中,為殷殷之聲,不與水親,故使粳米黏石氣以混成藥汁,此古人制方之微意也。
)試效。
(白虎湯證而心煩悶亂,或潮熱狂躁,罵詈逾垣上屋者,加黃連。
) 白虎加人參湯(於白虎湯方加人參三兩)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
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服桂枝湯。
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舌上乾燥,而渴欲飲水數升者。
(東洞曰:千金、外臺同作白虎湯主之,而曰傷寒論方,今從之,此說是也。
)大陽中熱者,暍是也。
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上四章說,具於系傳。
)徐同知曰:治伏暑發渴,嘔吐身熱,脈虛自汗。
辨誤(世醫見白虎加人參湯證曰:汗後、吐後、下後。
乃以為加人參補益虛陽者,妄也。
又曰:治白虎湯證而心下痞硬者,亦誤也。
蓋人參之為能鼓舞虛氣,今於白虎湯方加人參者,即欲使人參佐白虎湯,以鼓舞虛氣,助消散伏熱之力也,學者思諸。
) 厚樸大黃湯。
支飲胸滿者。
厚樸(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厚樸三物湯。
痛而閉者。
厚樸(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醫通雲:痛而閉塞,無雷鳴嘔逆之證者,當下之。
厚樸七物湯。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
厚樸(半斤)。
大黃(三兩)。
枳實(五枚)。
甘草(三兩)。
大棗(十二枚)。
桂枝(二兩)。
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
千金雲:治腹滿氣脹試效。
(腹滿不大便而嘔者,痢疾發熱脈數,或手足怠惰,或腹中刺痛者,加芍藥。
)辨誤(世醫以為發熱脈浮數者,桂枝去芍藥湯之所主,而腹滿者,厚樸三物湯之所治,故合此二方以制方者,妄也。
蓋曰發熱十日者,示病之未深也。
夫腹滿日淺者,未至大滿而精氣仍能抗之,故必發熱也。
若夫腹滿數十日,滿脹稍大者,精氣衰弱而不能抗於毒,是以不復發熱,飲食不如故也。
故舉發熱之日數,以見病之淺日,發病僅十日,示其腹滿將漸大之機也。
又曰:飲食如故,示未至妨食道也。
)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
枳實(三兩) 已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
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若大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洩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發汗。
陽明病,其人汗出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
大便不通,噦,數譫語。
(上二章,不問何病皆主之。
)發明(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同方而三名者焉,厚樸三物湯、厚樸大黃湯、小承氣湯是也。
但其分量,或厚樸減於枳實,或枳實減於厚樸,要之皆以大黃為主。
若方中缺大黃,則不成方,或缺枳實,或缺厚樸,皆無損於治病,苟無損於治病,則無論二物之增減而可也。
壽按:本是厚樸三物湯,仲景氏當活用之於傷寒之時,更命承氣之名而已。
夫承者,順也。
傷寒純熱,閉實於腸胃,大黃、厚樸、枳實並盪滌之力,承順其結實之氣,以導之於屎道,其劇者,加芒硝以強藥力,是仲景氏所以革三物之名,更命承氣之名也。
學者欲知承氣湯之正,宜就三方之條而求焉。
) 大承氣湯。
病腹中滿痛者,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
下利瘥後,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
大黃(四兩)。
厚樸(半斤)。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
得下,餘勿服。
(得下則勿服者,是傷寒之治法,而候下後之變者也。
至若治它病,以瘥為度。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發則不知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譫語者。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有燥屎也。
若能食者,但硬爾。
汗出譫語者,有燥屎,須下之。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脈實者。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
傷寒五六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難,身微熱者,急下之。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急下之。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
(上十二章,說具於系傳。
)痙之為病,胸滿口禁,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
產後七八日,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譫語者。
(少腹堅痛,惡露不盡者,宜桃仁承氣湯以逐血氣。
而今有煩躁者,是胃家實也,與大承氣湯以瀉其實,則惡露隨而盡也。
)必讀雲:治傷寒八九日以來,口不能言,目不能視,體不能動,四肢俱冷,六脈皆無,以手按腹,兩手護之,皮皺作楚,趺陽脈大而有力,乃腹有燥屎也。
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體能動。
醫通雲:病人熱甚,脈未數實,欲登高,棄衣罵詈,不避親疏。
蓋陽盛則四肢實,四肢實則能登高也,大承氣湯主之。
又雲:胃中有燥屎,大熱,錯譫,喘滿,神昏不得眠。
(胃中,隻泛指腹臟內而言耳。
)辨誤(世醫以為此方特下結糞之藥者,誤也。
夫仲景氏之論燥尿及大便硬難也,蓋有故矣。
故於下利之證,亦用大承氣湯,是古方之妙境,不可以不知焉。
若其說,具於系傳。
) 瀉心湯。
心氣不足(一作不定),吐血衄血,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
得效方雲:治心受積熱,譫語發狂,逾牆上屋。
醫方考雲:心火胸膈實熱,面赤狂走者,試效。
(卒倒昏眩,不省人事,或痰壅氣急,小兒發驚,搐搦瘛瘲者,皆主之。
) 附子瀉心湯(於瀉心湯煎汁內,和附子煎汁,分溫再服。
) 心下痞而復惡寒者(說具於系傳)辨誤(世醫曰:瀉心湯治心下痞。
今此證其初因汗下之變亡陽脫津,故加附子補虛復津者,誤也。
附子能運動固滯之毒,加之瀉心湯者,為佐瀉心之力爾。
凡人心下鬱結痞塞,則外見惡寒、振慄、厥逆等之證。
此證曰惡寒者,乃心下痞塞之劇證也。
夫瀉心湯本瀉心下痞塞,其劇者不可不添運動之力,故加附子。
) 大黃附子湯。
胸下偏痛發熱。
其脈弦緊。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方意(偏痛者,是乃寒飲固滯胸下之應,附子、細辛運逐之,大黃受而通之。
) 大黃甘遂湯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經後者,(經,舊作生,是也。
)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大黃(四兩)。
甘遂(二兩)。
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甘遂經火煮則耗性,宜末用也。
先煮大黃如法,去滓,更上火內膠烊消,下火內甘遂未,攪之頓服。
) 抵當湯。
經水不利者,千金方雲:治月經不調,或一月再來,兩月、三月一來,或月前,或月後,閉塞不通。
水蛭(三十個)。
虻蟲(三十個)。
大黃(五兩)。
桃仁(二十個)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發明(此煎法恐撰者之誤也。
凡藥火煮者,不必末也。
今此幹蟲微物,既末且煮,豈得不損性乎。
且以大黃、桃仁同末之者,亦不審其故,當作上四味,二味為末,以水五升,先煮大黃、桃仁,取三升,內水蛭、虻蟲末,更上火,才一二沸,去滓,頓服一升。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在者,血證諦也。
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
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
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
(說具於系傳。
) 橘皮大黃樸硝湯鱠食之,在心胸間不化,吐復不出,速除之。
(諸宿食有事於心胸間者。
) 橘皮(一兩)。
大黃(二兩)。
樸硝(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煮至小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