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方
關燈
小
中
大
桂枝湯。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
(上二章,桂枝湯常候,但不須歠粥,溫覆求發汗者也。
)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此服法之正也。
)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計,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今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此活用桂枝湯於中風者,乃法之奇也。
)太陽中風,(千金方作中風其脈。
)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桂枝湯本和解衛氣鬱結,此乃常也。
若夫活用之於中風,則歠粥助藥力,溫覆求發汗,此乃法之奇也。
又運用之於裡證,則和解拘攣腹痛等證,乃如桂枝加芍藥湯、同加大黃湯等之類,所謂別正,而其始出於桂枝湯之正治,終入其殊途異域者是也。
) 桂枝加桂湯(於桂枝湯方加桂枝二兩) 燒針令其汗。
針處被寒。
核起而赤者。
欲作奔豚。
氣從少腹上衝心者。
桂枝加芍藥湯。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因誤下之,變邪氣縛筋脈,故腹拘急而時痛,因加倍芍藥以緩之。
若夫大實痛者,更加大黃以通之。
) 桂枝加葛根湯(於桂枝湯方加葛根四兩) 太陽病,項背強,????,反汗出,惡風者。
(中風桂枝湯證,而項背強????者,兼葛根湯證,故斷曰反汗出,以明桂枝湯之證也。
) 桂枝加黃蓍湯(於桂枝湯方加黃蓍二兩)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
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
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潤,即胸中痛。
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
發明。
(此條分作三段,則劇易輕重,其證自分明矣。
) 桂枝加附子湯(於桂枝湯方加附子一枚)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
(說具於傷寒論系傳。
) 桂枝附子湯。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若其人大便硬,小便不利者,去掛加朮湯主之。
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千金方雲:治婦人產後風虛,汗出不止,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方中有芍藥,無大棗。
)三因方術附湯,治冒雨濕著肌膚,與胃氣搏,或腠間汗出,因浴得之,(即於此方加朮、苓各二兩。
)試效。
(黴毒骨疼偏枯,口眼喎斜,寒疝,腹中冷痛者。
) 桂枝甘草附子湯。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疼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
甘草(二兩)。
附子(二枚)。
術(二兩)。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意:(桂枝附子湯證曰: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
桂枝甘草附子湯證曰:骨節疼煩、不得屈伸。
其曰身體,曰不能自轉側,較之骨節疼煩、不得屈伸者,則其證重,故彼用附子三枚,此用附子二枚。
烏頭桂枝湯,寒疝,腹中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用此方: 烏頭(五枚)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試效。
(治一切逆冷不仁,痿。
癖等證。
)方意:(蓋烏頭之為能運動寒固之毒,和之以桂枝湯者,欲令烏頭之氣順達患窠也。
類聚方集覽曰:烏頭之得蜜,猶龍之得雲,感應奏效如神者,妄誕也。
夫古人以蜜煎烏頭者,欲緩其剛悍之氣,以令不奔逸而已。
) 桂姜。
草棗。
黃辛附湯。
氣分。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方意(附子、細辛運寒飲,餘藥散之。
若證而惡寒劇者,毒深矣,宜加倍附子、細辛、麻黃,以厚運散之力。
)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於桂枝湯方加龍骨、牡蠣各二兩)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
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此條分作二段,證自分明。
)小品雲:夢交失精,諸脈浮動,心悸,小腹急,陰處寒,目眶痛,頭髮落。
深師雲:療虛勞,喜夢與女邪交接,精自出。
醫通雲:虛勞夢洩,惡寒發熱。
方意(蓋此方桂枝加芍藥湯變方也,故證曰少腹弦急,曰心悸少腹急。
夫失精家,必驚動而氣逆,加龍骨、牡蠣,所以鎮其悸動也。
)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牡蠣(五兩)。
蜀漆(三兩)。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 上為末,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
)必驚狂,起臥不安者,(驚悸最劇,故起臥不安。
)火邪者。
(火邪之為證,必驚躁悸動,即龍骨、牡蠣所主治。
)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於桂枝湯方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方意。
(因發汗過多之變,氣血澀滯而身疼痛,脈亦沉遲,桂枝加芍藥湯以和其澀滯,人參、生薑鼓舞虛氣,以添活潑之力。
蓋此方桂枝湯之變方,特主汗後之變證爾,他病則不與焉。
) 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者,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癢。
(癢,當作痛字。
)方意(此其初當行桂枝湯之證,而輕慢不藥,歷八九日,邪毒遂瀰肉分,是以桂枝湯力不及麻黃湯則過矣,故更取二方之半以作之。
) 小建中湯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男子黃,小便不利,(當有裡急證。
)婦人腹痛。
桂枝(三兩)。
甘革(三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
(上二章,仲景氏活用小建中湯於傷寒之妙處,說具於系傳。
)易簡方雲:大治婦人血疼,男子心腹?痛。
準繩雲:治痢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神效。
黃蓍建中湯(於小建中湯方加黃蓍一兩半) 虛勞裡急諸不足(小建中湯證而自汗盜汗出者)易簡方雲:男子婦人諸虛不足,少腹急痛,脅肋?脹,臍下虛滿,胸中煩悸,面色萎黃,唇口乾燥,少力身重,胸滿短氣,腰背強痛,骨肉痠疼,行動喘乏,不能飲食,或因勞傷過度,或因病後不復。
當歸建中湯(於小建中湯方加當歸四兩) 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不能食飲。
易簡方雲:婦人一切血氣虛損,四肢怠惰,及產後勞傷,虛羸不足,腹中?痛,吸吸少氣,少腹虛急,痛引腰背,自汗出,不思飲食者。
若產後半月,每日三服,令人丁壯。
又曰:產後血虛,虛羸不足,腹中刺痛,少腹急,或感寒發熱。
又曰: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錢,阿膠二錢。
方意:(建中湯緩化氣血澀滯之毒,故治裡急腹痛,悸衄痠疼,煩熱等證。
仲景氏活用之於傷寒虛狀,氣血澀滯之證。
黃蓍建中湯、當歸建中湯證,皆曰虛損不足者,蓋指氣血澀滯,百脈弦急,而自汗盜汗者。
) 當歸四逆湯。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當歸(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細辛(二兩)。
通草(二兩)。
甘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個)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丹溪心法雲:治霍亂多寒,身冷脈絕。
(即於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方去大棗加附子,名通脈四逆湯。
)辨誤(俗醫以此方載在傷寒論厥陰篇,以為治厥陰雲雲證者,誤也。
何則?其證單曰手足厥寒,而不曰厥陰病者,蓋此方本在雜病論中,而撰者眩手足厥寒四字,遽移入於厥陰編者乎?抑此方當歸建中湯之類方也?夫當歸建中湯解血氣澀滯之證,今更加木通、細辛者,備利寒飲,而其厥寒者,示血氣沉滯澀枯,而且厥且寒而已,非特有傷寒轉變厥陰危劇之證也。
故此方主治上衝下冷,手足疼痹,或不遂,或腰腳弛痛等證。
) 黃蓍桂枝五物湯。
血痹之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
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黃蓍(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黃蓍桂枝苦酒湯。
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藥汁,脈自沉。
黃蓍(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桂枝甘草湯。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發汗過多,其人又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方意。
(發汗過多,大亡津液,虛氣急迫,心下悸,得按之而稍安,桂枝甘草緩之,此但備汗後邪去,虛氣急迫之一證耳,世醫以為萬病心下悸,欲得按者,皆主之者,誤也。
)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
龍骨(二兩)。
牡蠣(二兩) 上為末,(恐以龍骨、牡蠣二味為末耳。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
人參湯(作丸名理中丸,證治同。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人參。
甘草。
術。
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易簡方雲:治為寒氣濕氣所中者,理中加附子湯主之。
明醫指掌雲:祛寒,止嘔逆洩利,心腹冷痛。
(即附子理中湯。
)方意:(比方理中焦不化,故治諸病差後,虛氣鬱滯,黏液凝心胸,喜唾,久不止者。
) 桂枝人參湯(於理中湯方加桂枝四兩)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說具於系傳)。
辨誤(後世以人參為補綴元氣之聖藥者,妄誕爾。
世醫用廣東人參以為補藥者,愚之甚也。
蘭山小野氏曰:廣東古昔南粵之地,未聞產人參,明一統志亦不記其地產人參。
或曰:往歲廣東呂大珪者,來崎陽時,官吏話及廣東人參,大珪答以不知矣。
壽竊為本草綱目三七條,李時珍曰: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又名金不換,其多能不換於金玉之美稱也。
所謂廣東人參,蓋此物也。
此物能止澀散血,產婦金瘡、吐血、下血,用之多效。
故廣東人巧制其形,謾命之名,以欺愚人於萬裡之外耳。
又或曰:和名抄雲:人參,和名久萬能。
伊此以其味之苦烈,彷彿熊膽雲爾。
其能特治心下痞硬之毒,乃有以和產直根、竹節等人參充之者。
然源、順、延、喜年間人,其時人參未來我邦,何以徵其果為何物?夫仲景氏所用,韓參也,代以偽參,餘不知其始於何世何人耳。
聞近世韓參產乏,而清人責求,以故來少而價騰,不便貧民。
我邦諸國植韓參之種,累年蓓蓰,品味佳而有效。
唐山賈舶交易載還,宜以充用焉)。
茯苓杏仁甘草湯。
胸痹,心下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試效。
(胸痛咯血,或痰喘悸動短氣者,以此方合小陷胸湯,分量各半。
) 茯苓乾薑白朮甘草湯。
腎著之病,其人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
(此條為二段,證治自分明。
) 甘草。
術(各二兩)。
乾薑。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婦人良方雲:治妊娠腰腳腫者。
(方中有杏仁。
)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術(二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者,(發汗則動經。
)身為振振搖者。
辨誤(此方載在傷寒論,而方今病傷寒者,不見一有如此證,非可怪乎?蓋因世醫之術之拙也。
夫仲景氏之治傷寒也,專主用吐下之方,苟能盡吐下之術,大邪既除,而後見此證者多矣,故曰若吐若下。
後世醫乃畏吐下之藥如虎狼,徒淫虛名無實之方劑,不省仲景之深意,以故凡傷寒以吐下之術可愈者,皆以誤之,宜乎今之病傷寒者,殊不見有此證也。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
甘草(三兩)。
大棗(十五枚)。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苓桂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細辛、乾薑,以治咳滿。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故也。
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
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半斤)。
若面色如醉,此胃熱上薰其面,加大黃(三兩)以利之。
茯苓澤瀉湯。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術(二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霍亂吐利,煩躁,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吐則思水者。
)方意:(此方於苓桂朮甘湯方加澤瀉、生薑,其分量雖稍異,其主治蓄飲也。
而此證重於苓桂朮甘湯一等,故證曰吐而渴。
蓋吐者,飲毒逆於上也;渴者,已吐盡而復招新水也。
治唯在通利蓄水爾。
) 澤瀉湯。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澤瀉(五兩)。
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方意(苦冒眩者,飲毒上行之所緻,澤瀉、白朮洩之) 豬苓湯。
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
(妊娠七八個月,面目浮腫,小便少者,俗謂之子胎,豬苓湯主之。
) 豬苓。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各等分)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試效。
(尿血膿淋,加海金砂、大黃、甘草佳。
) 葛根湯。
太陽中風,項背強,????,無汗,惡風。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上二章說具於系傳。
) 葛根(四兩)。
桂枝(二兩)。
麻黃(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法。
將息及禁忌辨誤(東洞氏嘗於葛根湯方加大黃,治一切肌表之瘡毒,俚醫雷同以為外發內洩兼解之上手段者,誤矣。
東洞之加大黃也,其分量僅僅要在使大黃附葛根湯發散之驥尾,以解毒於肌表耳。
)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半斤)。
黃連(三兩)。
黃芩(二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糧,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說具於系傳。
)發明(世醫以此方為治協熱利者,妄也。
又以為治項背強急而心煩、心下痞者,誤也。
蓋葛根之為能融化強急之毒,故配之桂、麻,則治項背強????者;配之芩、連,則治熱毒內陷而胸肺強急之證。
曰:胸中之強急,何以徵之?曰:喘也,汗也,是胸肺強急之邪迫於上、薰於外之兆,所謂病應見於大表者是也。
夫葛花之解酒毒,亦在治強急之毒而已。
蓋酒氣之瀰淪人身也,氣血奔騰,迸而亦蹶,苟蹶則沉滯而為身體強急之證。
察葛花能解酒毒,而葛根配諸藥之能可知矣。
) 麻黃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
(上三章說具於系傳。
)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杏仁(七十個)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
(於麻黃湯方加蒼朮四兩。
)三因方雲:治寒濕,身體疼煩,無汗,惡寒發熱者方意。
(千金方雲:麻黃,通肉之藥。
蓋麻黃湯之為能發散肉分之邪,則當覆取汗,是乃正也。
若夫通散肉中壅滯之水濕,則麻黃加朮湯之所之,乃不須覆取汗,是乃奇也。
) 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說具於系傳。
)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麻黃附子甘草湯(於麻黃附子細辛湯方去細辛,加甘草二兩)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
以二三日無裡證,故發汗也。
(說具於系傳。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
杏仁(五十個)。
石膏(半斤)。
甘草(二兩)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
(上二章,桂枝湯常候,但不須歠粥,溫覆求發汗者也。
)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此服法之正也。
)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計,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今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此活用桂枝湯於中風者,乃法之奇也。
)太陽中風,(千金方作中風其脈。
)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桂枝湯本和解衛氣鬱結,此乃常也。
若夫活用之於中風,則歠粥助藥力,溫覆求發汗,此乃法之奇也。
又運用之於裡證,則和解拘攣腹痛等證,乃如桂枝加芍藥湯、同加大黃湯等之類,所謂別正,而其始出於桂枝湯之正治,終入其殊途異域者是也。
) 桂枝加桂湯(於桂枝湯方加桂枝二兩) 燒針令其汗。
針處被寒。
核起而赤者。
欲作奔豚。
氣從少腹上衝心者。
桂枝加芍藥湯。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因誤下之,變邪氣縛筋脈,故腹拘急而時痛,因加倍芍藥以緩之。
若夫大實痛者,更加大黃以通之。
) 桂枝加葛根湯(於桂枝湯方加葛根四兩) 太陽病,項背強,????,反汗出,惡風者。
(中風桂枝湯證,而項背強????者,兼葛根湯證,故斷曰反汗出,以明桂枝湯之證也。
) 桂枝加黃蓍湯(於桂枝湯方加黃蓍二兩)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
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
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潤,即胸中痛。
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
發明。
(此條分作三段,則劇易輕重,其證自分明矣。
) 桂枝加附子湯(於桂枝湯方加附子一枚)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
(說具於傷寒論系傳。
) 桂枝附子湯。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若其人大便硬,小便不利者,去掛加朮湯主之。
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千金方雲:治婦人產後風虛,汗出不止,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方中有芍藥,無大棗。
)三因方術附湯,治冒雨濕著肌膚,與胃氣搏,或腠間汗出,因浴得之,(即於此方加朮、苓各二兩。
)試效。
(黴毒骨疼偏枯,口眼喎斜,寒疝,腹中冷痛者。
) 桂枝甘草附子湯。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疼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
甘草(二兩)。
附子(二枚)。
術(二兩)。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意:(桂枝附子湯證曰: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
桂枝甘草附子湯證曰:骨節疼煩、不得屈伸。
其曰身體,曰不能自轉側,較之骨節疼煩、不得屈伸者,則其證重,故彼用附子三枚,此用附子二枚。
烏頭桂枝湯,寒疝,腹中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用此方: 烏頭(五枚)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試效。
(治一切逆冷不仁,痿。
癖等證。
)方意:(蓋烏頭之為能運動寒固之毒,和之以桂枝湯者,欲令烏頭之氣順達患窠也。
類聚方集覽曰:烏頭之得蜜,猶龍之得雲,感應奏效如神者,妄誕也。
夫古人以蜜煎烏頭者,欲緩其剛悍之氣,以令不奔逸而已。
) 桂姜。
草棗。
黃辛附湯。
氣分。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方意(附子、細辛運寒飲,餘藥散之。
若證而惡寒劇者,毒深矣,宜加倍附子、細辛、麻黃,以厚運散之力。
)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於桂枝湯方加龍骨、牡蠣各二兩)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
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此條分作二段,證自分明。
)小品雲:夢交失精,諸脈浮動,心悸,小腹急,陰處寒,目眶痛,頭髮落。
深師雲:療虛勞,喜夢與女邪交接,精自出。
醫通雲:虛勞夢洩,惡寒發熱。
方意(蓋此方桂枝加芍藥湯變方也,故證曰少腹弦急,曰心悸少腹急。
夫失精家,必驚動而氣逆,加龍骨、牡蠣,所以鎮其悸動也。
)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牡蠣(五兩)。
蜀漆(三兩)。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 上為末,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
)必驚狂,起臥不安者,(驚悸最劇,故起臥不安。
)火邪者。
(火邪之為證,必驚躁悸動,即龍骨、牡蠣所主治。
)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於桂枝湯方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方意。
(因發汗過多之變,氣血澀滯而身疼痛,脈亦沉遲,桂枝加芍藥湯以和其澀滯,人參、生薑鼓舞虛氣,以添活潑之力。
蓋此方桂枝湯之變方,特主汗後之變證爾,他病則不與焉。
) 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者,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癢。
(癢,當作痛字。
)方意(此其初當行桂枝湯之證,而輕慢不藥,歷八九日,邪毒遂瀰肉分,是以桂枝湯力不及麻黃湯則過矣,故更取二方之半以作之。
) 小建中湯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男子黃,小便不利,(當有裡急證。
)婦人腹痛。
桂枝(三兩)。
甘革(三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
(上二章,仲景氏活用小建中湯於傷寒之妙處,說具於系傳。
)易簡方雲:大治婦人血疼,男子心腹?痛。
準繩雲:治痢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神效。
黃蓍建中湯(於小建中湯方加黃蓍一兩半) 虛勞裡急諸不足(小建中湯證而自汗盜汗出者)易簡方雲:男子婦人諸虛不足,少腹急痛,脅肋?脹,臍下虛滿,胸中煩悸,面色萎黃,唇口乾燥,少力身重,胸滿短氣,腰背強痛,骨肉痠疼,行動喘乏,不能飲食,或因勞傷過度,或因病後不復。
當歸建中湯(於小建中湯方加當歸四兩) 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不能食飲。
易簡方雲:婦人一切血氣虛損,四肢怠惰,及產後勞傷,虛羸不足,腹中?痛,吸吸少氣,少腹虛急,痛引腰背,自汗出,不思飲食者。
若產後半月,每日三服,令人丁壯。
又曰:產後血虛,虛羸不足,腹中刺痛,少腹急,或感寒發熱。
又曰: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錢,阿膠二錢。
方意:(建中湯緩化氣血澀滯之毒,故治裡急腹痛,悸衄痠疼,煩熱等證。
仲景氏活用之於傷寒虛狀,氣血澀滯之證。
黃蓍建中湯、當歸建中湯證,皆曰虛損不足者,蓋指氣血澀滯,百脈弦急,而自汗盜汗者。
) 當歸四逆湯。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當歸(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細辛(二兩)。
通草(二兩)。
甘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個)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丹溪心法雲:治霍亂多寒,身冷脈絕。
(即於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方去大棗加附子,名通脈四逆湯。
)辨誤(俗醫以此方載在傷寒論厥陰篇,以為治厥陰雲雲證者,誤也。
何則?其證單曰手足厥寒,而不曰厥陰病者,蓋此方本在雜病論中,而撰者眩手足厥寒四字,遽移入於厥陰編者乎?抑此方當歸建中湯之類方也?夫當歸建中湯解血氣澀滯之證,今更加木通、細辛者,備利寒飲,而其厥寒者,示血氣沉滯澀枯,而且厥且寒而已,非特有傷寒轉變厥陰危劇之證也。
故此方主治上衝下冷,手足疼痹,或不遂,或腰腳弛痛等證。
) 黃蓍桂枝五物湯。
血痹之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
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黃蓍(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黃蓍桂枝苦酒湯。
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藥汁,脈自沉。
黃蓍(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桂枝甘草湯。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發汗過多,其人又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方意。
(發汗過多,大亡津液,虛氣急迫,心下悸,得按之而稍安,桂枝甘草緩之,此但備汗後邪去,虛氣急迫之一證耳,世醫以為萬病心下悸,欲得按者,皆主之者,誤也。
)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
龍骨(二兩)。
牡蠣(二兩) 上為末,(恐以龍骨、牡蠣二味為末耳。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
人參湯(作丸名理中丸,證治同。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人參。
甘草。
術。
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易簡方雲:治為寒氣濕氣所中者,理中加附子湯主之。
明醫指掌雲:祛寒,止嘔逆洩利,心腹冷痛。
(即附子理中湯。
)方意:(比方理中焦不化,故治諸病差後,虛氣鬱滯,黏液凝心胸,喜唾,久不止者。
) 桂枝人參湯(於理中湯方加桂枝四兩)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說具於系傳)。
辨誤(後世以人參為補綴元氣之聖藥者,妄誕爾。
世醫用廣東人參以為補藥者,愚之甚也。
蘭山小野氏曰:廣東古昔南粵之地,未聞產人參,明一統志亦不記其地產人參。
或曰:往歲廣東呂大珪者,來崎陽時,官吏話及廣東人參,大珪答以不知矣。
壽竊為本草綱目三七條,李時珍曰: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又名金不換,其多能不換於金玉之美稱也。
所謂廣東人參,蓋此物也。
此物能止澀散血,產婦金瘡、吐血、下血,用之多效。
故廣東人巧制其形,謾命之名,以欺愚人於萬裡之外耳。
又或曰:和名抄雲:人參,和名久萬能。
伊此以其味之苦烈,彷彿熊膽雲爾。
其能特治心下痞硬之毒,乃有以和產直根、竹節等人參充之者。
然源、順、延、喜年間人,其時人參未來我邦,何以徵其果為何物?夫仲景氏所用,韓參也,代以偽參,餘不知其始於何世何人耳。
聞近世韓參產乏,而清人責求,以故來少而價騰,不便貧民。
我邦諸國植韓參之種,累年蓓蓰,品味佳而有效。
唐山賈舶交易載還,宜以充用焉)。
茯苓杏仁甘草湯。
胸痹,心下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試效。
(胸痛咯血,或痰喘悸動短氣者,以此方合小陷胸湯,分量各半。
) 茯苓乾薑白朮甘草湯。
腎著之病,其人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
(此條為二段,證治自分明。
) 甘草。
術(各二兩)。
乾薑。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婦人良方雲:治妊娠腰腳腫者。
(方中有杏仁。
)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術(二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者,(發汗則動經。
)身為振振搖者。
辨誤(此方載在傷寒論,而方今病傷寒者,不見一有如此證,非可怪乎?蓋因世醫之術之拙也。
夫仲景氏之治傷寒也,專主用吐下之方,苟能盡吐下之術,大邪既除,而後見此證者多矣,故曰若吐若下。
後世醫乃畏吐下之藥如虎狼,徒淫虛名無實之方劑,不省仲景之深意,以故凡傷寒以吐下之術可愈者,皆以誤之,宜乎今之病傷寒者,殊不見有此證也。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
甘草(三兩)。
大棗(十五枚)。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苓桂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細辛、乾薑,以治咳滿。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故也。
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
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半斤)。
若面色如醉,此胃熱上薰其面,加大黃(三兩)以利之。
茯苓澤瀉湯。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術(二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霍亂吐利,煩躁,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吐則思水者。
)方意:(此方於苓桂朮甘湯方加澤瀉、生薑,其分量雖稍異,其主治蓄飲也。
而此證重於苓桂朮甘湯一等,故證曰吐而渴。
蓋吐者,飲毒逆於上也;渴者,已吐盡而復招新水也。
治唯在通利蓄水爾。
) 澤瀉湯。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澤瀉(五兩)。
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方意(苦冒眩者,飲毒上行之所緻,澤瀉、白朮洩之) 豬苓湯。
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
(妊娠七八個月,面目浮腫,小便少者,俗謂之子胎,豬苓湯主之。
) 豬苓。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各等分)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試效。
(尿血膿淋,加海金砂、大黃、甘草佳。
) 葛根湯。
太陽中風,項背強,????,無汗,惡風。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上二章說具於系傳。
) 葛根(四兩)。
桂枝(二兩)。
麻黃(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法。
將息及禁忌辨誤(東洞氏嘗於葛根湯方加大黃,治一切肌表之瘡毒,俚醫雷同以為外發內洩兼解之上手段者,誤矣。
東洞之加大黃也,其分量僅僅要在使大黃附葛根湯發散之驥尾,以解毒於肌表耳。
)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半斤)。
黃連(三兩)。
黃芩(二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糧,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說具於系傳。
)發明(世醫以此方為治協熱利者,妄也。
又以為治項背強急而心煩、心下痞者,誤也。
蓋葛根之為能融化強急之毒,故配之桂、麻,則治項背強????者;配之芩、連,則治熱毒內陷而胸肺強急之證。
曰:胸中之強急,何以徵之?曰:喘也,汗也,是胸肺強急之邪迫於上、薰於外之兆,所謂病應見於大表者是也。
夫葛花之解酒毒,亦在治強急之毒而已。
蓋酒氣之瀰淪人身也,氣血奔騰,迸而亦蹶,苟蹶則沉滯而為身體強急之證。
察葛花能解酒毒,而葛根配諸藥之能可知矣。
) 麻黃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
(上三章說具於系傳。
)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杏仁(七十個)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
(於麻黃湯方加蒼朮四兩。
)三因方雲:治寒濕,身體疼煩,無汗,惡寒發熱者方意。
(千金方雲:麻黃,通肉之藥。
蓋麻黃湯之為能發散肉分之邪,則當覆取汗,是乃正也。
若夫通散肉中壅滯之水濕,則麻黃加朮湯之所之,乃不須覆取汗,是乃奇也。
) 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說具於系傳。
)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麻黃附子甘草湯(於麻黃附子細辛湯方去細辛,加甘草二兩)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
以二三日無裡證,故發汗也。
(說具於系傳。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
杏仁(五十個)。
石膏(半斤)。
甘草(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