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正周身穴法歌

關燈
廉,按之引耳深。

    均手足少陽,陽維所會雲。

     肩井(一名膊井)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著肩,中指往後按,足陽明陽維,手足少陽伴,四經均會此,脈連入五臟。

     淵液(一名泉液)舉臂得,腋下三寸測(不宜灸),復前行一寸,即是輒筋(一名神光,一名膽膜)穴,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列,又平直兩乳,其端在三肋,問君如何取,側臥上足屈。

    足太少陽會,又為膽之膜,乳下二肋端,五分後日月,足太陰少陽,陽維會其側。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腎之膜,監骨下腰中(監骨俟考。

    即《醫宗金鑑》周身名位骨度篇,亦未言及。

    令以各穴分寸按之,當是腰間上下之骨為監骨也),季肋(脅下各小肋骨也,俗名軟肋。

    脅者,腋下至肋骨盡處之總名,故又名季脅)本俠脊(凡骨之隆起,皆曰脊。

    俠脊,俠肋之脊也),以後帶脈逢,季肋下寸八,臍上二分蹤,旁開七寸半(《金鑑》作八寸十),陷中處不蒙,足少陽帶脈,二脈所會同。

     帶脈下三寸,穴又為五樞,恰當水道旁,五寸五分居。

    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餘。

    足少陽帶脈,亦會於此歟。

     居髎章門下,八寸有三分(在維道下三寸),監骨上陷中(此穴又雲監骨上,可見監骨是腰間上下之骨),陽蹺會此經。

     環跳髀樞中(髀者,膝上之大骨也。

    上端如杵,接於臀內之大骨處,如樞紐然,故稱髀樞),側臥屈足取,下足任其伸,搖撼宛曲是,三指叉髀樞,指在筋骨裡,筋應大指甲,大骨下邊止,已刺不可搖,怕令針傷毀,足少陽太陽,均會於此矣此(此穴為治足不能起立者要穴,可針至二寸許,復生先生取之最精,因用其口傳。

    ) 風市在膝上,外廉兩筋中,本人手著腿,中指盡處攻。

     中瀆居膝上,五寸外廉尋,陷中分肉處,絡脈走厥陰。

     陽關(一名陽陵)犢鼻外,膝上二寸關,宜針不宜灸,陷中處好探,在膝下一寸,陽陵泉可參,外廉尖骨前,陷中筋骨間,合土筋所會(足少陽之合土,筋會陽陵泉),蹲坐取無難。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窌)陽維郄(窌,音寥),足外踝上七,三陽分肉間,外邱亦並,外邱卻外斜,少陽所生的。

     外踝上五寸,隱隱放光明,是足少陽絡,又別走厥陽。

     外踝上四寸,絕骨端內斜。

    恰針三分許,輔骨前是他,去邱墟七寸,陽輔(一名分肉)穴不差,足少陽經火。

    膽實瀉之耶。

     懸鐘(一名絕骨)足外踝,上三寸可憑,其中有動脈,摸著骨尖真(骨尖,是骨上入肉不見處。

    以手重按,動脈在隱約之間),足三陽大絡,髓會於此經(髓會絕骨)。

     邱墟外踝下,更斜前陷中,恰在骨縫裡,臨泣三寸通(去臨泣三寸),足少陽之原,虛實拔為功。

     足小指四指,本節後陷中(在足跗間。

    跗,足背也),去俠谿寸五,臨泣此間逢,足少陽輸木,又與帶脈通(合於目銳眥、耳後、頰、肩)。

    臨泣五分下,地五會之蹤(禁灸)。

     俠谿小四指,陷中歧骨間,本節前滎水,膽實瀉宜參。

     竅陰膽經畢,四指之外側,足少陽井金,去爪角韭葉。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穴起於大敦,大指端外側,去爪韭葉尋,恰在聚毛際,井木初向榮《(大成》原文;足大指端三毛中。

    《金鑑》作足大指端外側聚毛中,是因《玉龍歌》而改正也,今從之)。

     大指本節前,上下皆有筋,前後有小骨,動脈陷中尋,行間滎火地,肝實瀉之雲。

     太衝足大指,本節後二寸(在足跗間),動脈決生死,陷中輸上論。

     中封(一名懸泉)足內踝,骨前一寸尋,筋裡宛宛中,足厥陰經金。

     蠡溝(一名交儀)肝之絡,別走足少陽,內踝上五寸,上七中都(一名中郄)詳,穴在胻骨中,直足少陰鄉。

    膝關犢鼻下,陷中二寸旁。

     曲泉膝骨上,內側輔骨下,大小筋中間(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可取者,正在橫紋頭,合水虛補也。

    陰包膝上四,股內兩筋間,卷足看內側,中有槽可觀。

     氣衝下三寸,陰股動脈應,五裡又陰廉,上一寸為定(陰廉在氣衝下二寸,五裡上一寸)。

     急脈傍陰器,去中二寸半,按之隱指堅,極按痛下上,足厥陰大絡(為睪丸之系睪丸者,腎丸也,針灸均莫亂(《大成》,無此穴,遵《金鑑》補之)。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脅髎)大橫外,直季脅肋端,臍上有二寸,兩旁六寸看。

    側臥肘尖盡,盡處穴已詳,脾膜臟所會(臟會章門),又會足少陽。

     期門肝之膜,直乳二肋端,乳旁一寸半(在不容穴旁,亦一寸半),直下寸五看,足厥陰太陰,陰維會此方。

     任脈經穴 任脈廿四穴,胸腹中綱紀。

    會陰(一名屏翳)兩陰間(在腎囊之下,有縫通肛門。

    陰器與肛門為兩陰也),任督沖所起,督由此行背,任由行腹裡,沖行足少陰,針刺治溺水(溺死者,令人倒拖出水,針以補法行之,尿屎出則活),非是切莫針,此地關生死。

     曲骨橫骨中,臍下(五寸)毛際逢,陷中動脈應,與足厥陰通(會肝經)。

    上一寸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臍下四寸窮,為膀胱之膜,足三陰會同。

     關元小腸膜,臍下三寸憑,與足三陰會,上一寸石門(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石門三焦膜,臍下二寸真。

     臍下一寸五,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宛宛中,上五分陰交(臍下一寸),會少陰及沖,當膀胱上際,三焦膜所逢。

     神閥(一名氣舍)居臍內,上一寸水分(一名分水),當小腸下口,泌別濁與清,入膀胱大腸(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二穴皆禁針。

     又一寸下脘,臍上二寸憑,穴當胃下口,小腸上口承,水穀從此入,脈會足太陰。

     建裡臍上三,中脘(一名大會)臍上四,六腑所會地,腑病宜治此(腑會中脘),手太陽少陽,足陽明同會,又為胃之膜,胃虛引導是。

     上脘(一名胃脘)臍上五,絡脾而屬胃(中脘亦然),在脈足陽明,手太陽同會。

     上一寸巨闕,心膜在此也,再一寸鳩尾(一名尾翳,一名??骭,??骭者,胸之眾骨也。

    因眾骨止此,故名),居兩歧骨下,骨垂鳩尾形,針灸莫輕者(僅可針三分,大妙手方針,不然,針取氣多,令人夭)。

     中庭膻中下,一寸六陷中,橫量兩乳間,膻中(一名元見)針莫攻,足太陰少陰,手太少陽同(四脈之會)。

     上寸六玉堂(一名玉英),又寸六紫宮,再寸六華蓋,一寸璇璣蹤,陷中仰面取,針下三分窮。

     天突(一名天瞿)結喉下(在璇璣上一寸),兩缺盆之中,下針莫低手,直下始為功(針五分,若低手而下傷人)。

     廉泉(一名舌本)結喉上,中央是其蹤,陰維任脈會,低針一分通。

     承漿(一名懸漿)唇稜下,陷中開口取,與太陽胃督,各脈會於此。

     督脈經穴 督脈廿八穴,走背腦中心。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厥骨)尾閭下,骨端計三分,是督脈之絡,別走任脈雲,足少陰陽會,治痔之本根。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體孔,一名腰柱,一名腦戶)廿一椎,其下宛宛中,挺身伏地臥,兩手支額重,又令四體縱,穴乃不能蒙。

     陽關十六椎,坐取莫倚斜,十四椎命門(一名屬累),懸樞十三耶,均須伏而取,椎下莫教差。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十一椎,中樞十椎下(遵《金鑑》增入),筋縮(九椎)與至陽,(七椎)九椎七椎惹,靈臺伏六椎,神道五椎也,身柱隱三椎,陶道一椎者。

    足太陽督脈,相會陶道野,均須仰取之,各在椎下裡,脊中灸漫施(灸之令人腰傴僂),靈臺針莫把。

     大椎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陽會,百勞名亦同。

    啞門(一名舌厭,一名舌橫,一名喑門)項中央,入髮際五分,督脈陽維會,卻系舌之根,此穴不可灸,灸則啞無音。

     風府(一名舌本)髮際寸,疾言肉立起,大筋內宛宛,言休立下矣,足太陽陽維,與督脈會此,是穴亦禁灸,繼後腦戶(一名合顱)峙,在枕骨上邊,足太陽會是,灸亦令人啞,針灸俱無取。

     上寸半強間(一名大羽),又寸半後頂(一名交沖),百會居頂中(一名三陽,一名五會,一名顛上,一名天滿),亦離寸半定,旋毛可容豆,與兩耳尖並。

    會手足三陽,穴能治百病。

     繼此為前頂,亦離一寸五,骨間微陷中,顖會(顖,音信,同囟,頭會,腦蓋頂門也。

    子在母胎,諸竅尚閉,惟臍內氣,囟為之通。

    生則竅開,口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