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正周身穴法歌
關燈
小
中
大
納氣,尾閭洩氣,囟乃漸合,陰陽升降之道也。
離前頂寸半)又接武,至八歲以後,方可針分許(八歲以前不可針,緣小兒囟門未合,刺之傷骨)。
上星(一名神堂)入髮際。
一寸穴容豆。
神庭僅五分,直鼻上相湊,此穴亦禁針,傷目發狂謬,與足太陽會,目翳針微透(在鼻柱上端)。
素髎穴禁灸,在鼻端準頭,鼻孔下陷中,穴又名水溝(一名人中),手足陽明會,又與腎脈交。
兌端唇上端,齘交在唇內,齒上齦縫中,足陽明任會(齘音銀,齒本也,齦亦音銀,齒根肉)。
衝脈帶脈陽蹺陰蹺陽維陰維分寄各穴 衝脈起橫骨,大赫並氣穴,四滿與中注,肓俞商曲列,石關陰都地,通谷幽門徹,乃散入胸腹,與腎經同測。
帶脈起季脅,五樞維道側,能回身一周,附在膽經穴。
陽蹺起膀胱,申脈僕參鄉,循外踝上行,其郄在附陽。
會膽經居髎,又附於大腸,肩髃及巨骨,二穴可參詳。
小腸經臑俞,胃經之地倉,巨髎與承泣,膀胱睛明鄉。
陰蹺起腎經,然骨照海深,再通交信穴,終膀胱睛明。
陽維陽之維,膀胱金門起,走膽經陽交,小腸臑俞際,三焦臑會場,天髎亦其地,膽經穴最多,肩井陽白位,本神與臨泣,目窗正營繼,承靈並腦空,風池日月系。
又附於督脈,風府瘂門閉。
陰維起築賓,先附於腎經,脾經之腹哀,大橫府舍尋,肝經期門地,又與任脈親,天突廉泉位,一十二穴真(以上六脈各穴在諸經中已有位置、分寸,茲不復贅)。
經外奇穴 經外有奇穴,鼻孔內迎香(值大腸經,近胃經、督脈),鼻準穴何在,鼻柱尖上藏(值督脈)。
耳尖耳之尖(值三焦經,近膽經。
三焦脈出耳上角,膽脈下從耳後人耳中),卷耳取其端。
聚泉在舌上,正當舌中央(值脾經,通心經),吐舌直有縫,陷中是其方。
金津與玉液,在舌下兩旁,捲舌見紫脈,海泉舌下看(三穴值脾經,通腎經。
脾脈連舌本,散舌下,腎脈俠舌本)。
魚腰眉中間(沿皮向兩旁取之,近膽經。
故人膽氣壯,則眉上豎也),眉後是太陽(近三焦經、膽經),陷中紫脈上,紐領脈始揚。
大骨空二穴,手大指中節(近肺經),中魁中指背,在第二節側(近心包經),陷中當骨尖,均屈指可得。
五指歧骨間,八邪按次列,大都虎口上,赤白肉際歇(近大腸經),食指中指叉,上都在本節(近心包絡經),均須握拳取,更以中都測,中指無名指,本節歧骨隙(近心包絡經),下都在何處,四指小指得,本節歧骨後,一名中渚穴(值三焦經),左右手各四,一一俱淮的。
八風在足上,五指歧骨間(大指、次指歧骨間,近肝經,膽經,以近肝經行間穴,而膽經支脈循大指歧骨內出也。
次指、中指歧骨間,近胃經內庭穴。
中指、四指歧骨間,近胃經,以胃脈之支,別入中指外間也。
小指、四指歧骨間,近膽經俠谿穴)。
十宣手指頭,去爪一分看(大指頭近肺經穴,次指頭近大腸經穴,又近心胞絡、肺經,以二經之支脈,出次指端也。
中指頭近心包絡經穴,四指頭近三焦經穴,小指頭近心經、小腸經穴)。
肘尖肘尖上,屈肘可得之(值三焦經,近小腸經、心經)。
肩柱骨何在,肩端骨尖餘(近三焦經、小腸經)。
二百在掌後,橫紋上四寸(即郄門穴,屬心包絡經),筋內兩筋間,間使後寸定,一穴在筋外,與筋內穴並(共有四穴,左右各二)。
獨陰足二指,指下橫紋裡(近胃經)。
外踝骨尖,均是立穴地(內踝尖值肝經、脾經、在踝前,腎經在踝後。
外踝尖,膽經在前,膀胱經在後夾之)。
鬼眼在手足,當大指內側(手大指值肺經,足大指值脾經),兩指歧縫界,去爪角韭葉。
(手足各二穴,以兩手大指用帛縛之,當歧縫處盡穴,治五癇。
當發疾時灸之甚效,足穴亦然)。
髖骨在膝上,梁邱兩旁按,即從梁邱穴,兩旁各寸半(每足二穴,左近膽經,右近肝經)。
中泉手背腕,陽谿陽池畔,穴在溪池間,陷中容易看(內近大腸經,外近三焦經)。
四關在何處,合谷(大腸經)太衝(經肝)是。
小指二節尖,小骨空在此(近心經、小腸經)。
印堂穴何在,兩眉中陷中(近膀胱經、值督脈)。
子宮中極旁,各開三寸逢(前胃經,後肝經,夾之)。
龍元兩手側,腕叉紫脈上(近肺經,禁針)。
四縫手四指,其內中節看。
高骨在掌後,寸部前五分(近肺經、大腸經)。
蘭門離曲泉,兩旁三寸真(近肝經)。
百蟲窠二穴,其實即血海(值脾經)。
陰囊囊底穴,十字紋中在(值督脈)。
睛中在眼中,黑珠正中取,此穴冶內障,後學莫輕試。
總之人周身,寸寸皆是穴。
下針莫狐疑,但開筋與骨,遇著隔凝處,傍針是真訣。
疼痛無定處,細審自能得,善針信左手,法先在爪切。
不痛無他巧,要分開血脈,右手徐徐下,深淺用耳測,驚針手即止,心與針管攝。
刺榮勿傷衛,刺衛榮休賊。
既宜辨經絡,又須明補瀉。
部分天人地,迎隨別順逆,陽九陰六數,道與河洛葉。
指頭左右轉,導引在呼吸,進水似水涼,進火似火熱。
青龍擺尾樣,白虎搖頭格,或交戰升降,為宣通關節。
住痛手漫撚,左九右六別,洩則遲按摩,補則急捫塞。
手法難盡言,粗心人便拙,補瀉倘不明,平針最穩協。
候氣至沉緊,氣松方出得,下急便傷氣,出猛便傷血。
前後面不同,深淺當明白,前面似井深,後面薄餅隔,背穴須淺刺,應聲手便歇,令患人仰臥,方刺腹上穴,以手重揉按,肚腸離兩側,胸膺與腹殊,亦在淺刺列。
頭面少深刺,艾灸毋多設,手足有淺深,認準筋骨隙。
貴賤既攸殊,肥瘦尤相越,太淺病麻除,太深氣恐洩。
審穴須相時,時哉弗可失,春夏須淺取,秋冬可深測。
飢渴醉飽人,暴雨狂風刻,喜怒男女交,行路未休息,凡此須緩刺,令人心惻惻。
前賢良法多,後學貴採擇,果能通神妙,百倍於藥為,作此便誦讀,細密與君說,記得穴道清,下手方有則。
人身尺寸歌 人身有尺寸,先將頭部說,前後至髮際,折作十二節,為一尺二寸,寸分準此測。
髮際倘不明,眉心直上行,量至大椎上,一尺八無零(生人髮際高低不一,不若徑從大椎量至眉心為妥)。
橫寸如何取,內外兩眥明,內角至外角,恰好一寸憑。
(從目胞下陷中處,外眥內量至內眥紅肉止,方與中指中節兩橫紋頭同身寸相合。
若從內外兩眥盡處量之,則恰合兩橫紋頭外之中節長短也)。
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字申,再至頭維穴,各一寸半臨,自神庭合計,四寸五分真。
背部廿一椎,通共作三尺,大椎至尾骨,三尺軀所積。
一寸四分一,上七椎每節,共九寸八分七,(釐)每椎亦不窄。
一寸六分一,中七椎相隔,一尺一寸二(分)七(釐),分釐共審的。
一寸二分六,下七椎各得,共八寸八(分)二(釐),直行均可測。
第二行俠脊,各一寸半長,內並脊一寸,四寸分兩旁。
第三行俠脊,各三寸分疆,內並脊一寸,七寸兩旁看。
膺腹部分寸,原用對乳間,橫折作八寸,前後穴可探(以中指同身寸量之,則左右至乳尖內旁,共得八寸)。
若直寸取穴,先準看天突(在結喉下、兩缺盆之中)。
天突至膻中(兩乳之間陷中處),六寸八分足,下行至中庭,又是一寸六。
共作八寸四,又看歧骨際,直下至臍心,原是八寸地,臍心至曲骨,五寸當毛聚,手足如何定,中指同身寸,背部之橫行,亦用此為信。
總之人周身,同身寸為則,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中指與大指,相交如環屈,兩橫紋之尖,橫離一寸測。
身形有長短,據此為準的,但能明此理,分寸無差失。
跋 餘患拘攣,至不能俯仰將十年。
癸酉十月朔,遇聶復生先生於濟寧行針灸,灸十餘,歷針逾二百,期年如常人。
綜其治法,不外《針灸大成》一書。
察其運用,手與神會,以視以聽,若有獨得。
正如運斤成風,堊去而鼻不傷。
規規於古法求之,亦有不盡然者,身受其益,莫能悉其妙。
殆亦聖則力而智則巧耶!噫,治法必人而興。
針,危器也。
刺,危道也。
病,危機也。
危機,而以危器行危道,求安於危,蓋亦難矣。
故用之當,效捷影響。
一不當,呼吸間廢且死,禍於將來。
幸耳無惑乎!針法之失傳久也,非聶先生之仁明廉慎,其孰能神於斯?《成》書具在,人得習之,原聶先生非其人毋傳也。
偶讀《針灸大成》,書其後。
同治甲戌冬月上浣瀋陽裕麟識於京邸酌愚昧淡之軒
離前頂寸半)又接武,至八歲以後,方可針分許(八歲以前不可針,緣小兒囟門未合,刺之傷骨)。
上星(一名神堂)入髮際。
一寸穴容豆。
神庭僅五分,直鼻上相湊,此穴亦禁針,傷目發狂謬,與足太陽會,目翳針微透(在鼻柱上端)。
素髎穴禁灸,在鼻端準頭,鼻孔下陷中,穴又名水溝(一名人中),手足陽明會,又與腎脈交。
兌端唇上端,齘交在唇內,齒上齦縫中,足陽明任會(齘音銀,齒本也,齦亦音銀,齒根肉)。
衝脈帶脈陽蹺陰蹺陽維陰維分寄各穴 衝脈起橫骨,大赫並氣穴,四滿與中注,肓俞商曲列,石關陰都地,通谷幽門徹,乃散入胸腹,與腎經同測。
帶脈起季脅,五樞維道側,能回身一周,附在膽經穴。
陽蹺起膀胱,申脈僕參鄉,循外踝上行,其郄在附陽。
會膽經居髎,又附於大腸,肩髃及巨骨,二穴可參詳。
小腸經臑俞,胃經之地倉,巨髎與承泣,膀胱睛明鄉。
陰蹺起腎經,然骨照海深,再通交信穴,終膀胱睛明。
陽維陽之維,膀胱金門起,走膽經陽交,小腸臑俞際,三焦臑會場,天髎亦其地,膽經穴最多,肩井陽白位,本神與臨泣,目窗正營繼,承靈並腦空,風池日月系。
又附於督脈,風府瘂門閉。
陰維起築賓,先附於腎經,脾經之腹哀,大橫府舍尋,肝經期門地,又與任脈親,天突廉泉位,一十二穴真(以上六脈各穴在諸經中已有位置、分寸,茲不復贅)。
經外奇穴 經外有奇穴,鼻孔內迎香(值大腸經,近胃經、督脈),鼻準穴何在,鼻柱尖上藏(值督脈)。
耳尖耳之尖(值三焦經,近膽經。
三焦脈出耳上角,膽脈下從耳後人耳中),卷耳取其端。
聚泉在舌上,正當舌中央(值脾經,通心經),吐舌直有縫,陷中是其方。
金津與玉液,在舌下兩旁,捲舌見紫脈,海泉舌下看(三穴值脾經,通腎經。
脾脈連舌本,散舌下,腎脈俠舌本)。
魚腰眉中間(沿皮向兩旁取之,近膽經。
故人膽氣壯,則眉上豎也),眉後是太陽(近三焦經、膽經),陷中紫脈上,紐領脈始揚。
大骨空二穴,手大指中節(近肺經),中魁中指背,在第二節側(近心包經),陷中當骨尖,均屈指可得。
五指歧骨間,八邪按次列,大都虎口上,赤白肉際歇(近大腸經),食指中指叉,上都在本節(近心包絡經),均須握拳取,更以中都測,中指無名指,本節歧骨隙(近心包絡經),下都在何處,四指小指得,本節歧骨後,一名中渚穴(值三焦經),左右手各四,一一俱淮的。
八風在足上,五指歧骨間(大指、次指歧骨間,近肝經,膽經,以近肝經行間穴,而膽經支脈循大指歧骨內出也。
次指、中指歧骨間,近胃經內庭穴。
中指、四指歧骨間,近胃經,以胃脈之支,別入中指外間也。
小指、四指歧骨間,近膽經俠谿穴)。
十宣手指頭,去爪一分看(大指頭近肺經穴,次指頭近大腸經穴,又近心胞絡、肺經,以二經之支脈,出次指端也。
中指頭近心包絡經穴,四指頭近三焦經穴,小指頭近心經、小腸經穴)。
肘尖肘尖上,屈肘可得之(值三焦經,近小腸經、心經)。
肩柱骨何在,肩端骨尖餘(近三焦經、小腸經)。
二百在掌後,橫紋上四寸(即郄門穴,屬心包絡經),筋內兩筋間,間使後寸定,一穴在筋外,與筋內穴並(共有四穴,左右各二)。
獨陰足二指,指下橫紋裡(近胃經)。
外踝骨尖,均是立穴地(內踝尖值肝經、脾經、在踝前,腎經在踝後。
外踝尖,膽經在前,膀胱經在後夾之)。
鬼眼在手足,當大指內側(手大指值肺經,足大指值脾經),兩指歧縫界,去爪角韭葉。
(手足各二穴,以兩手大指用帛縛之,當歧縫處盡穴,治五癇。
當發疾時灸之甚效,足穴亦然)。
髖骨在膝上,梁邱兩旁按,即從梁邱穴,兩旁各寸半(每足二穴,左近膽經,右近肝經)。
中泉手背腕,陽谿陽池畔,穴在溪池間,陷中容易看(內近大腸經,外近三焦經)。
四關在何處,合谷(大腸經)太衝(經肝)是。
小指二節尖,小骨空在此(近心經、小腸經)。
印堂穴何在,兩眉中陷中(近膀胱經、值督脈)。
子宮中極旁,各開三寸逢(前胃經,後肝經,夾之)。
龍元兩手側,腕叉紫脈上(近肺經,禁針)。
四縫手四指,其內中節看。
高骨在掌後,寸部前五分(近肺經、大腸經)。
蘭門離曲泉,兩旁三寸真(近肝經)。
百蟲窠二穴,其實即血海(值脾經)。
陰囊囊底穴,十字紋中在(值督脈)。
睛中在眼中,黑珠正中取,此穴冶內障,後學莫輕試。
總之人周身,寸寸皆是穴。
下針莫狐疑,但開筋與骨,遇著隔凝處,傍針是真訣。
疼痛無定處,細審自能得,善針信左手,法先在爪切。
不痛無他巧,要分開血脈,右手徐徐下,深淺用耳測,驚針手即止,心與針管攝。
刺榮勿傷衛,刺衛榮休賊。
既宜辨經絡,又須明補瀉。
部分天人地,迎隨別順逆,陽九陰六數,道與河洛葉。
指頭左右轉,導引在呼吸,進水似水涼,進火似火熱。
青龍擺尾樣,白虎搖頭格,或交戰升降,為宣通關節。
住痛手漫撚,左九右六別,洩則遲按摩,補則急捫塞。
手法難盡言,粗心人便拙,補瀉倘不明,平針最穩協。
候氣至沉緊,氣松方出得,下急便傷氣,出猛便傷血。
前後面不同,深淺當明白,前面似井深,後面薄餅隔,背穴須淺刺,應聲手便歇,令患人仰臥,方刺腹上穴,以手重揉按,肚腸離兩側,胸膺與腹殊,亦在淺刺列。
頭面少深刺,艾灸毋多設,手足有淺深,認準筋骨隙。
貴賤既攸殊,肥瘦尤相越,太淺病麻除,太深氣恐洩。
審穴須相時,時哉弗可失,春夏須淺取,秋冬可深測。
飢渴醉飽人,暴雨狂風刻,喜怒男女交,行路未休息,凡此須緩刺,令人心惻惻。
前賢良法多,後學貴採擇,果能通神妙,百倍於藥為,作此便誦讀,細密與君說,記得穴道清,下手方有則。
人身尺寸歌 人身有尺寸,先將頭部說,前後至髮際,折作十二節,為一尺二寸,寸分準此測。
髮際倘不明,眉心直上行,量至大椎上,一尺八無零(生人髮際高低不一,不若徑從大椎量至眉心為妥)。
橫寸如何取,內外兩眥明,內角至外角,恰好一寸憑。
(從目胞下陷中處,外眥內量至內眥紅肉止,方與中指中節兩橫紋頭同身寸相合。
若從內外兩眥盡處量之,則恰合兩橫紋頭外之中節長短也)。
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字申,再至頭維穴,各一寸半臨,自神庭合計,四寸五分真。
背部廿一椎,通共作三尺,大椎至尾骨,三尺軀所積。
一寸四分一,上七椎每節,共九寸八分七,(釐)每椎亦不窄。
一寸六分一,中七椎相隔,一尺一寸二(分)七(釐),分釐共審的。
一寸二分六,下七椎各得,共八寸八(分)二(釐),直行均可測。
第二行俠脊,各一寸半長,內並脊一寸,四寸分兩旁。
第三行俠脊,各三寸分疆,內並脊一寸,七寸兩旁看。
膺腹部分寸,原用對乳間,橫折作八寸,前後穴可探(以中指同身寸量之,則左右至乳尖內旁,共得八寸)。
若直寸取穴,先準看天突(在結喉下、兩缺盆之中)。
天突至膻中(兩乳之間陷中處),六寸八分足,下行至中庭,又是一寸六。
共作八寸四,又看歧骨際,直下至臍心,原是八寸地,臍心至曲骨,五寸當毛聚,手足如何定,中指同身寸,背部之橫行,亦用此為信。
總之人周身,同身寸為則,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中指與大指,相交如環屈,兩橫紋之尖,橫離一寸測。
身形有長短,據此為準的,但能明此理,分寸無差失。
跋 餘患拘攣,至不能俯仰將十年。
癸酉十月朔,遇聶復生先生於濟寧行針灸,灸十餘,歷針逾二百,期年如常人。
綜其治法,不外《針灸大成》一書。
察其運用,手與神會,以視以聽,若有獨得。
正如運斤成風,堊去而鼻不傷。
規規於古法求之,亦有不盡然者,身受其益,莫能悉其妙。
殆亦聖則力而智則巧耶!噫,治法必人而興。
針,危器也。
刺,危道也。
病,危機也。
危機,而以危器行危道,求安於危,蓋亦難矣。
故用之當,效捷影響。
一不當,呼吸間廢且死,禍於將來。
幸耳無惑乎!針法之失傳久也,非聶先生之仁明廉慎,其孰能神於斯?《成》書具在,人得習之,原聶先生非其人毋傳也。
偶讀《針灸大成》,書其後。
同治甲戌冬月上浣瀋陽裕麟識於京邸酌愚昧淡之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