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正周身穴法歌
關燈
小
中
大
坐恭。
十三椎肓門,十四椎志室,陷中正坐取,脊旁三寸值。
胞肓十九椎,二十椎秩邊,去脊旁三寸,陷中伏取焉(自附分至秩邊各穴,《金鑑》均雲去脊中三寸半,《大成》言去脊三寸,蓋《金鑑》自脊中量起,大成自脊外量起故也。
今依一大成。
原文。
)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尻臀(尻旁大肉也,即坐橙處)下,股上約紋中。
浮郄下二寸,殷門門可封(《金鑑》作從殷門外循斜上一寸是浮郄,則是浮郄斜下一寸是殷門也。
今依原文以備考。
) 浮郄屈膝得,下寸委陽確,出膕中外廉,兩筋間裡托,承扶下六寸,認取勿疑惑,三焦下輔俞,足太陽別絡。
委中(一名血郄)膕(音國,腿彎也)中央,約紋動脈裡(由屈曲而見紋者,曰約紋),膀胱脈合土,面挺扶臥取。
約紋下三寸,此穴名合陽,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穴陷中,腨腸(音舛長,俗名小腿肚)之中央,腳跟上七寸,禁針恐筋傷。
承山(一名魚腹,一名肉柱,一名腸山,因形似魚腹故名)腨腸下,分肉間陷中,兩手托壁上,兩足離地空,足大指堅起,審取穴難蒙。
飛揚(一名厥揚)足外踝,骨之上七寸,足太陽絡脈,別走少陰定。
外踝上三寸,附陽(足太陽前,少陽後,故名)筋骨間,陽蹺脈之郄,足太少陽參。
崑崙足外踝,離後有五分,陷中細脈動,跟骨(足後根之骨也)上邊尋,足太陽經火,側下僕參(一名安邪)名,陷中跟骨下,陽蹺脈本根。
申脈(一名陽蹺)通陽蹺(合於自內眥、頸、耳、肩膊、小腸、膀胱),外踝下五分,容爪白肉際,穴前後有筋,上踝下軟骨,其穴在中停。
金門(一名梁關)外踝下,申脈一寸前,足太陽之郄,陽維別屬焉。
京骨足外側,小指本節後,大骨下陷中,赤白肉相湊,膀胱脈之原,虛實拔為妙。
束骨足小指,本節後外側,赤白肉陷中,輸本實則瀉。
足小指外側。
通谷滎水脈,本節前陷中,以次至陰列,井金虛則補,離爪角韭葉。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湧泉(一名地衝)起足心,屈足復卷指,宛宛中處尋,腎脈屬井木,實則瀉之雲。
然谷(一名龍淵)內踝前,大骨下陷中,別於太陰郄(與隙同,言脈之隙也),少陰滎火紅 太谿(一名呂細)足內踝,其後有五分,陷中跟骨上,動脈定死生,足少陰輸土,牙痛必須針。
大鐘足後踵(音腫,腳底闆也),骨上兩筋中,足少陰之絡,別走太陰宮。
水泉少陰郄,太谿下寸深,照海通陰蹺(合於肺系、咽喉、胸膈),內踝下四分,上踝下軟骨,前後二筋尋。
復溜(一名昌陽,一名伏白)足內踝,其上二寸明,筋骨陷中是,腎虛補經金,交信陰蹺郄,亦上二寸憑,傍骨是復溜,傍筋交信真,二穴分前後,隻隔一條筋。
築賓內踝上,遠在腨分中(小腿肚之分槽處也),陰維脈之郄,最上陰谷臨,膝內輔骨後,屈膝求其真,恰在大筋下,小筋以上雲,按之應手得,腎經合土敦。
橫骨在陰上,宛曲如仰月,可灸不可針,上一寸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與四滿(一名髓府),中注肓俞列,上下各一寸,腹中寸為則(去腹中行各一寸)。
又雲旁寸五,錄此備考測。
衝脈足少陰,所會已六穴。
商曲與石關,陰都(一名食宮)並通谷,幽門穴陷中,均離一寸足,去腹中旁行,一寸五分屬(《銅人》:五分。
素注:一寸),少陰衝脈會,五穴又連續。
步郎神封續,靈墟神藏通,直離一寸六,旁行二寸逢,仰取陷中是,再寸六彧中。
俞府氣舍下,璇璣旁二寸,陷中仰取之,腎經穴已盡。
手厥陰心包絡經 手厥陰心包,穴起天池(一名天會)高,腋下有三寸,乳後一寸遙,著脅復直腋,撅肋間相遭。
(脅者,腋下至肋骨盡處之統名。
腑者,肩之下、脅之上際。
肋者,脅之單條骨也。
撅,音厥,手有所把也。
手有所把,則乳後之肋動也,故曰撅肋)。
手足少陽會,與足厥陰交。
天泉繞腋起,外循臂(此是肘以上之臂)內廉,下行有二寸,舉臂可取焉(原文大混,遵《金鑑》改正。
) 肘內廉陷中,曲澤為合水,大筋之內側,橫紋動脈是。
郄門在掌後,去腕五寸逢(心包絡之郄,故名郄門),去掌後三寸,其中間使通,心包絡經金,兩筋間陷中。
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探,與外關相抵,正在兩筋間,手厥陰之絡,別走少陽參,又通陰維脈,合胃胸心間。
掌後骨橫紋,兩筋間大陵,陷中屬輸土,實則瀉之雲。
勞宮(一名五裡,一名掌中)掌中央(可透合谷),可以屈指取,中指四指間,動脈在其裡,心包絡滎火,再後中衝起,在手中指端,去爪韭葉比,心包絡井木,虛則補之矣。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關衝脈之苗,四指之外側,爪角韭葉飄,廿三穴所起,井金理孔昭。
小指與四指,歧骨間陷中,液門握拳取,三焦滎水通。
液門上一寸,陷中是中渚,手少陽輸木,三焦虛則補。
陽池(一名別陽)穴陷中,四指直上取,手背腕中心,與大陵相抵(可針透抵大陵,可破皮,不可搖手),手少陽之原,虛實拔之矣。
外關在腕後,二寸兩骨分,手少陽之絡,別走手厥陰,又通陽維脈(合於目銳眥、耳後、頰、頸肩),與內關對針。
支溝(一名飛虎)外關後,上一寸可憑,兩骨間陷中,手少陽之經。
會宗並支溝(會宗與支溝均在腕後三寸),實外開一寸,支溝一寸上,三陽絡(一名通門)可證(以手三陽三脈同行也。
故名),臂上大交脈,二穴針休進。
四瀆肘前五,陷中外廉測,天井在肘上,大骨後寸列,兩筋叉骨罅,屈肘拱胸得,或叉手按膝,合土實則瀉。
肘上二寸際,即是清冷淵,伸肘舉臂取,消濼更繼焉,肩下臂外處,肘上分肉間(遵《金鑑》校正。
) 臑會(一名臑交)肩前廉,去肩端三寸,少陽陽維會,宛宛中處問。
肩髎斜舉臂,肩端髎陷中,天髎缺盆內,陷處上有空,在起肉上認,刺陷處便兇(傷臟氣,令人卒死),手足少陽會,陽維亦會同。
頸之大筋外,天牖不宜灸(灸即令人面腫眼合),正當完骨下,髮際上可數,恰值天柱前,又在天容後。
翳風在耳後,尖角陷中巧,按之耳中痛,更令患人咬(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手足少陽會,尋取穴了了。
瘈脈(一名資脈)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汗),顱息在耳後,亦青絡脈測,兩穴針一分,不得多出血(血多殺人)。
角孫耳廓(耳上輪也)間,開口便有空,手足少陽會,手太陽亦同。
手足少陽脈,發自絲竹空(一名目髎),眉後陷中處,勿灸令目朦。
耳前銳發下(即鬢腳也),橫動脈和髎,手足少陽會,手太陽相遭。
耳前起肉處,陷中當耳缺,耳門原禁灸,三焦終此穴。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瞳子髎(一名太陽,一名前關)穴起,目外眥五分,去目幾何矣,與手少陽會,手太陽同此。
耳前起骨上,動脈宛宛中,此穴名聽會,上寸主人(即客主人,一名上關)翁,均張口可取,開口同一空(以《金鑑》參校更明晰。
) 頷厭曲周下,顳顬(鬢骨也)上廉胎(針七分止,刺深令人耳聾),懸顱在中廉(亦針七分止,不可刺深),懸釐下廉排,均手足少陽,陽明同會哉。
曲鬢(一名曲發)居耳上,髮際曲隅中,鼓頷有空是,再上率谷逢,入髮際寸半,嚼齒宛有空,入耳後髮際,二寸為天衝,浮白亦耳後,髮際一寸容,足少陽太陽,四穴皆會同。
竅陰名枕骨,完骨上邊尋,穴在枕骨下,搖動有空憑,手足少陽會,手太陽亦臨。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少陽太陽,均會於此雲。
本神直耳上,曲差旁寸五(神庭旁三寸),入髮際四分,陽維同會此。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人,手足少陽會,並手足陽明,陽維同會此,臨泣目上尋,令人正睛取,入髮際五分(陷中),足少陽太陽,陽維所會雲。
目窗臨泣後,半寸穴可憑(《金鑑》,作一寸),又看目窗後,寸半即正營(《金鑑》作一寸),承靈正營後,亦一寸五分,腦空陷中處,玉枕骨邊停(俠玉枕骨下),離承靈寸半,頭風向此針,風池腦空下,髮際陷中尋,在大筋外
十三椎肓門,十四椎志室,陷中正坐取,脊旁三寸值。
胞肓十九椎,二十椎秩邊,去脊旁三寸,陷中伏取焉(自附分至秩邊各穴,《金鑑》均雲去脊中三寸半,《大成》言去脊三寸,蓋《金鑑》自脊中量起,大成自脊外量起故也。
今依一大成。
原文。
)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尻臀(尻旁大肉也,即坐橙處)下,股上約紋中。
浮郄下二寸,殷門門可封(《金鑑》作從殷門外循斜上一寸是浮郄,則是浮郄斜下一寸是殷門也。
今依原文以備考。
) 浮郄屈膝得,下寸委陽確,出膕中外廉,兩筋間裡托,承扶下六寸,認取勿疑惑,三焦下輔俞,足太陽別絡。
委中(一名血郄)膕(音國,腿彎也)中央,約紋動脈裡(由屈曲而見紋者,曰約紋),膀胱脈合土,面挺扶臥取。
約紋下三寸,此穴名合陽,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穴陷中,腨腸(音舛長,俗名小腿肚)之中央,腳跟上七寸,禁針恐筋傷。
承山(一名魚腹,一名肉柱,一名腸山,因形似魚腹故名)腨腸下,分肉間陷中,兩手托壁上,兩足離地空,足大指堅起,審取穴難蒙。
飛揚(一名厥揚)足外踝,骨之上七寸,足太陽絡脈,別走少陰定。
外踝上三寸,附陽(足太陽前,少陽後,故名)筋骨間,陽蹺脈之郄,足太少陽參。
崑崙足外踝,離後有五分,陷中細脈動,跟骨(足後根之骨也)上邊尋,足太陽經火,側下僕參(一名安邪)名,陷中跟骨下,陽蹺脈本根。
申脈(一名陽蹺)通陽蹺(合於自內眥、頸、耳、肩膊、小腸、膀胱),外踝下五分,容爪白肉際,穴前後有筋,上踝下軟骨,其穴在中停。
金門(一名梁關)外踝下,申脈一寸前,足太陽之郄,陽維別屬焉。
京骨足外側,小指本節後,大骨下陷中,赤白肉相湊,膀胱脈之原,虛實拔為妙。
束骨足小指,本節後外側,赤白肉陷中,輸本實則瀉。
足小指外側。
通谷滎水脈,本節前陷中,以次至陰列,井金虛則補,離爪角韭葉。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湧泉(一名地衝)起足心,屈足復卷指,宛宛中處尋,腎脈屬井木,實則瀉之雲。
然谷(一名龍淵)內踝前,大骨下陷中,別於太陰郄(與隙同,言脈之隙也),少陰滎火紅 太谿(一名呂細)足內踝,其後有五分,陷中跟骨上,動脈定死生,足少陰輸土,牙痛必須針。
大鐘足後踵(音腫,腳底闆也),骨上兩筋中,足少陰之絡,別走太陰宮。
水泉少陰郄,太谿下寸深,照海通陰蹺(合於肺系、咽喉、胸膈),內踝下四分,上踝下軟骨,前後二筋尋。
復溜(一名昌陽,一名伏白)足內踝,其上二寸明,筋骨陷中是,腎虛補經金,交信陰蹺郄,亦上二寸憑,傍骨是復溜,傍筋交信真,二穴分前後,隻隔一條筋。
築賓內踝上,遠在腨分中(小腿肚之分槽處也),陰維脈之郄,最上陰谷臨,膝內輔骨後,屈膝求其真,恰在大筋下,小筋以上雲,按之應手得,腎經合土敦。
橫骨在陰上,宛曲如仰月,可灸不可針,上一寸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與四滿(一名髓府),中注肓俞列,上下各一寸,腹中寸為則(去腹中行各一寸)。
又雲旁寸五,錄此備考測。
衝脈足少陰,所會已六穴。
商曲與石關,陰都(一名食宮)並通谷,幽門穴陷中,均離一寸足,去腹中旁行,一寸五分屬(《銅人》:五分。
素注:一寸),少陰衝脈會,五穴又連續。
步郎神封續,靈墟神藏通,直離一寸六,旁行二寸逢,仰取陷中是,再寸六彧中。
俞府氣舍下,璇璣旁二寸,陷中仰取之,腎經穴已盡。
手厥陰心包絡經 手厥陰心包,穴起天池(一名天會)高,腋下有三寸,乳後一寸遙,著脅復直腋,撅肋間相遭。
(脅者,腋下至肋骨盡處之統名。
腑者,肩之下、脅之上際。
肋者,脅之單條骨也。
撅,音厥,手有所把也。
手有所把,則乳後之肋動也,故曰撅肋)。
手足少陽會,與足厥陰交。
天泉繞腋起,外循臂(此是肘以上之臂)內廉,下行有二寸,舉臂可取焉(原文大混,遵《金鑑》改正。
) 肘內廉陷中,曲澤為合水,大筋之內側,橫紋動脈是。
郄門在掌後,去腕五寸逢(心包絡之郄,故名郄門),去掌後三寸,其中間使通,心包絡經金,兩筋間陷中。
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探,與外關相抵,正在兩筋間,手厥陰之絡,別走少陽參,又通陰維脈,合胃胸心間。
掌後骨橫紋,兩筋間大陵,陷中屬輸土,實則瀉之雲。
勞宮(一名五裡,一名掌中)掌中央(可透合谷),可以屈指取,中指四指間,動脈在其裡,心包絡滎火,再後中衝起,在手中指端,去爪韭葉比,心包絡井木,虛則補之矣。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關衝脈之苗,四指之外側,爪角韭葉飄,廿三穴所起,井金理孔昭。
小指與四指,歧骨間陷中,液門握拳取,三焦滎水通。
液門上一寸,陷中是中渚,手少陽輸木,三焦虛則補。
陽池(一名別陽)穴陷中,四指直上取,手背腕中心,與大陵相抵(可針透抵大陵,可破皮,不可搖手),手少陽之原,虛實拔之矣。
外關在腕後,二寸兩骨分,手少陽之絡,別走手厥陰,又通陽維脈(合於目銳眥、耳後、頰、頸肩),與內關對針。
支溝(一名飛虎)外關後,上一寸可憑,兩骨間陷中,手少陽之經。
會宗並支溝(會宗與支溝均在腕後三寸),實外開一寸,支溝一寸上,三陽絡(一名通門)可證(以手三陽三脈同行也。
故名),臂上大交脈,二穴針休進。
四瀆肘前五,陷中外廉測,天井在肘上,大骨後寸列,兩筋叉骨罅,屈肘拱胸得,或叉手按膝,合土實則瀉。
肘上二寸際,即是清冷淵,伸肘舉臂取,消濼更繼焉,肩下臂外處,肘上分肉間(遵《金鑑》校正。
) 臑會(一名臑交)肩前廉,去肩端三寸,少陽陽維會,宛宛中處問。
肩髎斜舉臂,肩端髎陷中,天髎缺盆內,陷處上有空,在起肉上認,刺陷處便兇(傷臟氣,令人卒死),手足少陽會,陽維亦會同。
頸之大筋外,天牖不宜灸(灸即令人面腫眼合),正當完骨下,髮際上可數,恰值天柱前,又在天容後。
翳風在耳後,尖角陷中巧,按之耳中痛,更令患人咬(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手足少陽會,尋取穴了了。
瘈脈(一名資脈)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汗),顱息在耳後,亦青絡脈測,兩穴針一分,不得多出血(血多殺人)。
角孫耳廓(耳上輪也)間,開口便有空,手足少陽會,手太陽亦同。
手足少陽脈,發自絲竹空(一名目髎),眉後陷中處,勿灸令目朦。
耳前銳發下(即鬢腳也),橫動脈和髎,手足少陽會,手太陽相遭。
耳前起肉處,陷中當耳缺,耳門原禁灸,三焦終此穴。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瞳子髎(一名太陽,一名前關)穴起,目外眥五分,去目幾何矣,與手少陽會,手太陽同此。
耳前起骨上,動脈宛宛中,此穴名聽會,上寸主人(即客主人,一名上關)翁,均張口可取,開口同一空(以《金鑑》參校更明晰。
) 頷厭曲周下,顳顬(鬢骨也)上廉胎(針七分止,刺深令人耳聾),懸顱在中廉(亦針七分止,不可刺深),懸釐下廉排,均手足少陽,陽明同會哉。
曲鬢(一名曲發)居耳上,髮際曲隅中,鼓頷有空是,再上率谷逢,入髮際寸半,嚼齒宛有空,入耳後髮際,二寸為天衝,浮白亦耳後,髮際一寸容,足少陽太陽,四穴皆會同。
竅陰名枕骨,完骨上邊尋,穴在枕骨下,搖動有空憑,手足少陽會,手太陽亦臨。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少陽太陽,均會於此雲。
本神直耳上,曲差旁寸五(神庭旁三寸),入髮際四分,陽維同會此。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人,手足少陽會,並手足陽明,陽維同會此,臨泣目上尋,令人正睛取,入髮際五分(陷中),足少陽太陽,陽維所會雲。
目窗臨泣後,半寸穴可憑(《金鑑》,作一寸),又看目窗後,寸半即正營(《金鑑》作一寸),承靈正營後,亦一寸五分,腦空陷中處,玉枕骨邊停(俠玉枕骨下),離承靈寸半,頭風向此針,風池腦空下,髮際陷中尋,在大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