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正周身穴法歌

關燈
骨(本節骨隆起如核)下陷中,輸土在是焉。

     大指本節後,一寸是公孫,內踝前絡脈(足太陰之絡),別走足陽明,又交通衝脈,合於胃胸心。

     足內踝骨下,微前而陷中,前封(中封也)後照海,其中商邱逢,經金系此穴,脾實瀉為功。

     內踝上三寸,夾骨陷中真,足三陰所會,三陰交斯名(瀉三陰交,補合谷,能下胎。

    瀉合谷,補三陰交,能安胎。

    妊婦慎之。

     內踝上六寸,夾胻骨(注見陽明胃經內,此則指膝內側之骨而言)陷中,其穴名漏谷(一名太陰絡),以次地機(一名脾舍)逢,在膝下五寸,內側輔骨(見足陽明胃經注)隆,郄脈伸足取,夾骨下有空。

     曲膝橫紋頭,內側輔骨下,陰陵泉陷中,伸屈可取也,與陽陵泉對,稍高一寸者,足太陰合水,內外莫相假(陽陵泉在外。

    陰陵泉在內。

    ) 膝臏(膝上蓋骨也)上一寸,內廉白肉際,血海穴陷中,再上箕門閉,陰股(足之大腿陰股者,向內面之股也)起筋間,動脈應手細,難禁手重按,恰在魚腹地。

     再上即衝門(一名上慈宮),府舍下一寸,橫骨之兩端,約紋動脈應,去腹中橫行,四寸五分定。

     上一寸府舍(《金鑑》:從衝門上行七分),會厥陰陰維,三脈絡脾肝,更與心肺依。

    上二寸腹結(一名腸窟。

    《金鑑》:從府舍上行三寸),寸三大橫依,太陰陰維會,再上腹哀隨,相去三寸五,穴亦會陰維,各去腹中行,四寸五分微(《金鑑》:自衝門至腹哀,均上腹中行旁開三寸半。

    ) 食竇舉臂取,天溪下寸六,天溪穴陷中,再上胸鄉續,旋有周榮繼,各離六寸促,均仰取去胸,旁行六寸足。

     大包在腋下,六寸九肋間(又在洲液下三寸),為脾脈大絡,總諸絡陰陽,由脾灌五臟,足太陰穴完。

    )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極泉臂內探,有動脈入胸,在腋下筋間。

    青靈舉臂取,細看肘上三。

     少海(一名曲節)肘內廉,節後大骨外,肘後端五分,屈肘向頭蓋,手太陰合水,禁灸得安泰。

     靈道居掌後,寸半屬經金。

    通裡腕側外,腕後寸陷中(原文掌後一寸陷中,未實指何處,今遵《金鑑》改正),手少陰之絡,別走小腸經。

    陰郄動脈應,掌腕後五分。

     掌後銳骨端,陷中是神門,轉手令骨開,得穴始為真,手少陰輸土,實則瀉之雲。

     小指本節末,外側骨縫中(原文系本節後骨縫陷中,似與後谿穴相混,今從《金鑑》改正),陷中少府穴,心經滎火紅。

     小指之內側,去爪角韭葉,並木虛則補,視此少衝(一名經始)穴。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小指外側端,爪角下一分,少澤(一名小吉)井金鄉。

     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小腸脈滎水,穴在前谷通。

     後谿通督脈(合於目內眥及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亦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橫紋握拳得(在橫紋尖上),手太陽輸木,虛以補為訣。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小腸脈之原,罅縫陷中也。

     陽谷手外側,腕下銳骨下,小腸脈經火,亦是陷中者。

     手踝骨前上(掌後兩大骨名手踝骨),陷中名養老(腕後一寸)。

    支正手外廉,腕後五寸考,手太陽絡脈,別走心經好。

     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取,陷中小海真,小腸脈合土,實則瀉之雲。

     肩貞曲胛下(胛者。

    即髃骨之末,成片骨也。

    亦名肩膊,俗名鍁闆子骨。

    所謂髃骨者,肩端之骨也。

    大腸經肩髃穴在此,即肩胛骨臼頭之上稜骨也。

    其臼接臑骨上端,俗曰肩頭。

    其外曲捲翅骨,肩後之稜骨也,其下稜骨在背肉內),在兩骨解間(肩端之骨節解處也)。

    肩髃後陷中,以次臑俞探。

     臑俞俠肩髃,其後大骨下(臑者,肩膊下內側對腋處高起耎白肉也,自肩至肘皆曰臑),胛上廉陷中,舉臂可取也,與陽維陽蹺,三脈所會者。

     天宗秉風後,大骨下陷中,秉風天髎外(又在曲垣之後),舉臂即有空,肩上小髃後,四脈所會同,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通。

     曲垣肩中央,在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痛處穴難蒙。

     肩外俞陷中,肩胛上廉取,去脊傍幾何,隻在三寸裡。

     再上肩中俞,在肩胛內廉,去大椎二寸(原文去脊二寸,今遵《金鑑》改正,較顯明),陷中亦復然。

     頸之大筋前(原文大筋間,今依《金鑑》改正),恰在曲頰下,天窗(一名窗籠)穴陷中,動脈應手者。

     耳下曲頰後,其穴即天容。

    顴髎(音聊,又通作窌,故窌深空處也)頄骨下(頄,音求,?內鼻旁間,近生門牙之骨也。

    ?,音拙,目下之眶骨、顴骨內下連上牙床者也。

    顴音權,面兩旁之高起大骨也。

    總之,目眶上骨眉稜骨,下即?骨,?骨之外即顴骨。

    ?骨、顴骨之間。

    近生門牙者曰頄骨),銳骨端陷中,手太少陽會,以次為聽宮(一名多所聞),耳中之珠子,有如小豆紅,會手足少陽,手太陽穴終。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晴明(一名淚孔)穴始章,內眥(音次,眼角也,近鼻者曰內,近鬃者曰外)外一分,會者手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脈同商(可刺一分半,禁灸。

    ) 攢竹(一名始光。

    一名員柱,一名光明)針宜瀉治(治目疾,用細三稜,針刺之以瀉熱氣),兩眉頭陷中。

    再直眉頭上,二穴名眉沖,神庭曲差間,禁灸攢竹同。

     曲差入髮際,神庭旁寸五。

    五處上星旁,一寸半為伍。

    直行離五分,二穴相接武。

    寸五上承光,通天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起,三穴去中行,橫直寸五取(以上遵《金鑑》校正。

    ) 玉枕絡卻後,直下寸半間,俠腦戶之旁,卻是一寸三,起肉枕骨上,髮際二寸探。

     天柱俠項後,髮際大筋外(項,戶讓切,頭後也),陷中頭部終,以下言肩背。

     一椎下陷中,骨會於大抒,手足太少陽,督脈別絡與。

    二椎下風門(一名熱府),肺俞三椎伍(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均正坐取之,去脊(音積,俗名背梁骨,共二十一椎)旁寸五。

    肺俞穴更明,引繩宜對乳,或搭手取之,左手取右部,右手取左穴。

    中指末為主。

     厥陰(一名厥俞)與心俞(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督俞膈俞場(刺中膈,一歲內必死),四(厥陰)五(心俞)六(督俞)七(膈俞)椎,其下之兩旁,去脊各寸半,血會膈俞方。

     肝俞(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欠)九椎下,膽俞(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十椎量,脾俞(刺中脾,十日半死,其動為吞)十一椎,胃俞(十二詳,十三椎三焦俞,均在下兩旁,去脊各寸半,正坐取之良。

     腎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與臍平,十四椎下定,再有氣海俞,十五椎下問,去脊各寸半,坐取均且正。

     大腸(十六椎下)關元(十七椎下)俞,十六七下旁。

    十八□□下,小腸(十八)與膀胱,去脊亦寸半,伏取好參詳。

     二十椎中膂(一名脊內俞),伏地肉伸起,白環(俞)廿一椎,挺身伏地取,兩手重支額,縱息皮緩裡,均去脊寸半,俞穴終於此(自大杼至白環俞,《醫宗金鑑》均雲去脊中二寸。

    《針灸大成》則雲去脊一寸五分。

    蓋《金鑑》自背脊之中量起,《大成》自脊旁量起。

    蓋人身背脊骨寬一寸,自脊中分半,則有五分,合一寸五分計之,則適足二寸也。

    今依《大成》原文。

    ) 上髎第一空,腰髃下一寸(腰髁骨者,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

    尻骨者,腰髁骨下,十七椎至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務四孔,即上、次、中、下各髎穴),足太少陽絡,二空次髎間,三空是中髎,下髎四空定,均俠脊陷中,一一穴可證。

     會陽(一名利機)在陰尾,尻(考,平聲,脊骨盡處)骨之兩旁,僅離五分許(遵《金鑑》),其穴俠長強。

     附分二椎下,項內廉兩旁,魄戶三椎下,亦在兩旁看,去脊各三寸,正坐取宜詳。

     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間明,正坐屈脊取,更教兩手伸,以臂著膝前,大指與膝平,再以物支肘,毋令搖動頻,如病人側臥,挽著上臂尋,識得膏肓俞,多灸疴起沉,更刺足三裡,引火氣下行。

     神堂五椎下,兩旁陷中裡,六椎下兩旁,令人呼譩譆,以手重按之,譩譆應手矣,去脊旁三寸,均須正坐取。

     七椎下膈關,十椎下陽綱,去脊旁三寸,正坐開肩看(均陷中)。

     魂門九椎下,兩旁形陷中,意舍十一椎,十二胃倉封,去脊旁二寸,取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