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正周身穴法歌
關燈
小
中
大
序
醫用針灸,由來久矣。
嘗見痼疾沉疴、藥力所不能愈者,得針灸而奏效獨奇。
自穴道難明,業醫者憚於窮究,遂藉口洩氣,極力詆訶,俾患者視為畏途,緻令《內經·素問》心法終於就湮,可慨也。
今歲夏,偶遇明師以《針灸大成》相示,因取而讀之,漸覺豁然有得。
竊以為下手用功處,在熟穴法,熟極則巧自生。
而餘性健忘,深慮旋得旋失,因將原書考正穴法,韻以五言,用當記誦,並遵禦纂《醫宗金鑑》參互考究,正其訛舛,且近取諸身,時當尋按,至忘寢食。
更覺胸有把握,益信古人救世深心,金針度盡,特患不甚研求耳。
餘自維留京五載,年已四十,文章無靈,終不能進蓬瀛一步。
雖平日於天文、算學、地學,以及蔔筮、壬遁、星命諸學,時深探討,究無補於斯世,獨得此一端,可以衛生,並可以濟人。
殆所謂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者耶!歌既成,將銅人圖按法縮繪小幅,以便案頭搜討。
坊友饒君松圃,謂是可益初學,樂為梓行,附諸《針灸大成》之後,因記其爰起如此。
同治十三年甲戌冬十月湖南淥江廖潤鴻逵賓氏敘于都門琉璃廠有真樂齋寄廬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膺(胸前兩旁高處也)間中府(一名膺俞)起,雲門下寸六(下一寸六分,以後言寸幾者仿此),乳上三肋裡(肋,虛則切,肋之單條骨。
)脈應手陷中,胸旁六寸取(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也。
以後言旁幾寸者仿此),手足太陰會,肺膜結於此(原文膜作募)。
雲門巨骨(即膺上肩下之大骨,大腸經之巨骨穴,因此得名)下,氣戶旁二寸,去胸中旁行,以六寸為定,陷中有動脈,舉臂(音秘,自肩至肘曰臑,自肘至腕曰臂。
又為上身兩大肢之通稱)取之應。
天府腋(音澤,左右脅之間也)下三,謂三寸也,以後言單數者仿此)動脈應手間,肘腕(胳膊中節上下骨交接處為肘,音帚。
其能宛屈為腕,音宛)上五寸,鼻尖點墨參(以墨塗鼻尖,舉臂轉頭向鼻,墨點到處是穴。
) 府後為俠白,去肘五寸測,亦在動脈中,肘腕即尺澤,屈肘橫紋理,筋骨中陷缺,手太陰合水,肺實便當瀉。
孔最腕(手腕也)上七,側取斯為的。
列缺腕(亦手腕)側上,一寸五分畢,兩手交叉取,食指盡處立(以患人大指、食指交叉虎口中,食指盡處是穴也,食指即第二指),兩筋骨罅(呼訝切,音嚇,裂也,孔罅也)中,通任脈最密。
經渠寸口取,動脈復陷中,手太陰經金,勿灸令神蒙。
太淵(一名大泉)掌後取,內側橫紋頭,諸脈所會地(脈會太淵),寅時氣血流,肺虛須用補,輸土動脈求(穴在動脈中)。
大指本節(指之後節曰)本節後,魚際(以形象魚得名)白肉際,陷中散脈中,肺經滎火地。
大指之內側(指向胸者曰內),去爪角韭葉,少商肺井木,喉閉微出血。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井金起商陽(一名絕陽),食指之內側,爪角韭葉詳。
本節前二間(一名間谷),節後三間(一名少谷)藏,均內側陷中,滎水輸木鄉。
合谷在虎口,此穴透勞宮,大腸脈之原,歧骨間陷中(骨兩叉者曰歧)。
居腕(臂掌之交曰腕)中上側,陽谿(一名中魁)兩筋通,張大指次指,其穴即陷中,手陽明經火,以次偏歷逢,腕中後三寸,絡脈走太陰(大腸經絡脈,別走肺經。
) 溫溜(一名逆注,一名池頭)在腕後,上側六寸間(遵《醫宗金鑑》改正)。
下廉輔骨下,銳肉分處看。
溫溜上二寸五分,再寸上廉觀,再寸手三裡,肉起銳肉端。
上二寸曲池,以手拱胸取,屈肘橫紋頭,合土定於此。
肘髎(音聊)依大骨,外廉(骨際曰廉)陷中處。
五裡行向裡,大脈中央際,離肘上三寸,卻是禁針地。
臂臑(音導)肘上七(肩髃下一寸),恰在膕(音國,膕曲腳中也。
在肩之腳,故雲膕)肉端,兩筋兩骨罅,宛宛陷中央,脈與陽維會,及手足太陽,手陽明之絡,伸臂平手看。
肩髃(音虞,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膊(音博,肩膊也)骨頭,恰在肩端上,舉臂即有空,兩骨罅間看。
巨骨肩尖上,兩叉骨罅間,陽蹺脈相會,與肩髃同參。
天鼎缺盆上,扶空後一寸,扶突(一名水穴)氣舍上,一寸五分正,在頸當曲頰(頰者,耳前顴側兩旁之稱。
曲頰者,頰骨曲如環形,受頰車骨尾之鉤者也),下一寸為定,人迎後寸半,仰取穴莫遁。
禾髎(一名長顣,又名禾窌)鼻孔下,俠水溝之旁,恰好離五分,陽明氣發皇(大腸經氣所發。
) 迎香穴禁灸,手足陽明會,上禾髎一寸,鼻旁五分外,若求內迎香,鼻孔通臭味。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其穴頭維起,本神旁寸五,額角(髮際之下,兩眉之上曰額,兩旁骨稜起者曰額角)髮際取,又去神庭旁,四寸五分擬。
下關在耳前,動脈下廉裡(骨際曰廉),合口即有空,開口則閉矣,足陽明少陽,二脈會於此。
頰車(下牙床骨起處)在耳下(八分),開口便有空,令人側臥取,曲頰端陷中。
承泣目胞下(胞者,外衛之胞也),直瞳子陷中,陽蹺與任脈,一一會其宮,其病目翳綠,禁灸亦禁針。
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針刺僅三分,反是目烏矣。
巨髎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手足陽明經,陽蹺脈會此。
口吻(音汶,口邊也)四分外,近下脈微動。
亦三脈所會,地倉穴甚重。
曲頷(胡感切,口含物之車也。
曲頷者,耳下頸上之曲骨處)前寸二,骨陷中動脈,口下當兩肩,此是大迎穴。
頸大脈應手,結喉旁寸五,仰取見人迎(一名五會),會足少陽部(結喉者,喉之管頭,人瘦者多見。
) 頸大筋之前,正直人迎下。
其穴名水突(一名水門),又下為氣舍,貼骨尖陷中,外旁缺盆(一名天蓋)大,肩前橫骨中,狀如盆在架。
氣戶巨骨下,俞府旁二寸(亦在雲門旁二寸),戶下一寸六,庫房穴莫遁。
房下寸六分,屋翳更可症。
屋下再寸六,好把膺窗認。
其穴各陷中,去中各四寸,均須仰取之,四穴於斯定。
乳中乳之中,微刺卻禁灸。
乳根下寸六,去中四寸有。
不容更承滿,梁門復關門,太乙滑肉門,均一寸相承,去中各三寸,六穴得其真(自不容至滑肉門,《醫宗金鑑》均去中旁開二寸。
)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大腸膜,去肓俞一寸,俠臍之兩旁,二寸陷中論。
外陵天樞下,大巨繼外陵,各直下一寸,去中二寸行。
水道巨下三,再二寸歸來,去中各二寸,下一又氣街(原名氣衝),宛宛動脈應,殆衝脈起哉(《素問》:刺中脈,血不出,為腫鼠璞。
東垣:吐血多,不愈,以三稜針於氣街出血,立愈。
) 髀關伏兔後,正值交紋中。
伏免(按捺上有肉起,如伏兔之狀,故名)在膝上,六寸肉起隆,取穴正跪坐,三指按捺工。
陰肺(一名陰鼎)拜揖取,伏兔下陷中,膝之上三寸,禁灸伏兔同。
梁邱在膝上,二寸兩筋間。
犢鼻(狀如牛鼻,故名)形陷中,膝眼當兩旁,微刺莫輕縱,出液足便傷《素問》:刺出液為跛)。
三裡膝眼下,三寸大筋旁,胻骨(俗名臁脛骨,其骨兩根。
在前者,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
在後者名輔骨,形細,膝內側之小骨也。
此則指形粗,膝外之骨而言)之外側,胃脈合土參。
再三寸上廉(一名上巨虛),兩筋骨罅中。
再二寸條口,舉足取之同。
下廉(一名下巨虛)條口下,一寸兩筋骨,罅中如何取,蹲地舉足得。
外踝(踝者,胻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也。
在外者為外踝,在內者為內踝)上八寸,胻骨外陷中,豐隆胃之絡,別走太陰宮。
解谿居腕(腳掌骨交接,能宛屈處也)上,衝陽後寸五,陷中系鞋處,次指直上取,所行為經火,胃虛宜用補。
衝陽跗上(腳背也)五,去陷谷二寸,骨間有動脈,胃脈之原徑。
陷谷次指外,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胃脈輸木逢。
內庭次指外,本節歧骨會,其穴形陷中,陽明滎水界。
去爪甲韭葉,指端為厲兌,井金胃脈終,實則瀉無害。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大指之內側,井木隱白起,去爪角韭葉。
大指次節末(遵《金鑑》改正),內側而陷中,大都在骨縫,赤白肉際逢,脾脈滎火地,虛以補為功。
足大指內側,太白內踝(見足陽明胃經注)前,核
嘗見痼疾沉疴、藥力所不能愈者,得針灸而奏效獨奇。
自穴道難明,業醫者憚於窮究,遂藉口洩氣,極力詆訶,俾患者視為畏途,緻令《內經·素問》心法終於就湮,可慨也。
今歲夏,偶遇明師以《針灸大成》相示,因取而讀之,漸覺豁然有得。
竊以為下手用功處,在熟穴法,熟極則巧自生。
而餘性健忘,深慮旋得旋失,因將原書考正穴法,韻以五言,用當記誦,並遵禦纂《醫宗金鑑》參互考究,正其訛舛,且近取諸身,時當尋按,至忘寢食。
更覺胸有把握,益信古人救世深心,金針度盡,特患不甚研求耳。
餘自維留京五載,年已四十,文章無靈,終不能進蓬瀛一步。
雖平日於天文、算學、地學,以及蔔筮、壬遁、星命諸學,時深探討,究無補於斯世,獨得此一端,可以衛生,並可以濟人。
殆所謂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者耶!歌既成,將銅人圖按法縮繪小幅,以便案頭搜討。
坊友饒君松圃,謂是可益初學,樂為梓行,附諸《針灸大成》之後,因記其爰起如此。
同治十三年甲戌冬十月湖南淥江廖潤鴻逵賓氏敘于都門琉璃廠有真樂齋寄廬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膺(胸前兩旁高處也)間中府(一名膺俞)起,雲門下寸六(下一寸六分,以後言寸幾者仿此),乳上三肋裡(肋,虛則切,肋之單條骨。
)脈應手陷中,胸旁六寸取(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也。
以後言旁幾寸者仿此),手足太陰會,肺膜結於此(原文膜作募)。
雲門巨骨(即膺上肩下之大骨,大腸經之巨骨穴,因此得名)下,氣戶旁二寸,去胸中旁行,以六寸為定,陷中有動脈,舉臂(音秘,自肩至肘曰臑,自肘至腕曰臂。
又為上身兩大肢之通稱)取之應。
天府腋(音澤,左右脅之間也)下三,謂三寸也,以後言單數者仿此)動脈應手間,肘腕(胳膊中節上下骨交接處為肘,音帚。
其能宛屈為腕,音宛)上五寸,鼻尖點墨參(以墨塗鼻尖,舉臂轉頭向鼻,墨點到處是穴。
) 府後為俠白,去肘五寸測,亦在動脈中,肘腕即尺澤,屈肘橫紋理,筋骨中陷缺,手太陰合水,肺實便當瀉。
孔最腕(手腕也)上七,側取斯為的。
列缺腕(亦手腕)側上,一寸五分畢,兩手交叉取,食指盡處立(以患人大指、食指交叉虎口中,食指盡處是穴也,食指即第二指),兩筋骨罅(呼訝切,音嚇,裂也,孔罅也)中,通任脈最密。
經渠寸口取,動脈復陷中,手太陰經金,勿灸令神蒙。
太淵(一名大泉)掌後取,內側橫紋頭,諸脈所會地(脈會太淵),寅時氣血流,肺虛須用補,輸土動脈求(穴在動脈中)。
大指本節(指之後節曰)本節後,魚際(以形象魚得名)白肉際,陷中散脈中,肺經滎火地。
大指之內側(指向胸者曰內),去爪角韭葉,少商肺井木,喉閉微出血。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井金起商陽(一名絕陽),食指之內側,爪角韭葉詳。
本節前二間(一名間谷),節後三間(一名少谷)藏,均內側陷中,滎水輸木鄉。
合谷在虎口,此穴透勞宮,大腸脈之原,歧骨間陷中(骨兩叉者曰歧)。
居腕(臂掌之交曰腕)中上側,陽谿(一名中魁)兩筋通,張大指次指,其穴即陷中,手陽明經火,以次偏歷逢,腕中後三寸,絡脈走太陰(大腸經絡脈,別走肺經。
) 溫溜(一名逆注,一名池頭)在腕後,上側六寸間(遵《醫宗金鑑》改正)。
下廉輔骨下,銳肉分處看。
溫溜上二寸五分,再寸上廉觀,再寸手三裡,肉起銳肉端。
上二寸曲池,以手拱胸取,屈肘橫紋頭,合土定於此。
肘髎(音聊)依大骨,外廉(骨際曰廉)陷中處。
五裡行向裡,大脈中央際,離肘上三寸,卻是禁針地。
臂臑(音導)肘上七(肩髃下一寸),恰在膕(音國,膕曲腳中也。
在肩之腳,故雲膕)肉端,兩筋兩骨罅,宛宛陷中央,脈與陽維會,及手足太陽,手陽明之絡,伸臂平手看。
肩髃(音虞,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膊(音博,肩膊也)骨頭,恰在肩端上,舉臂即有空,兩骨罅間看。
巨骨肩尖上,兩叉骨罅間,陽蹺脈相會,與肩髃同參。
天鼎缺盆上,扶空後一寸,扶突(一名水穴)氣舍上,一寸五分正,在頸當曲頰(頰者,耳前顴側兩旁之稱。
曲頰者,頰骨曲如環形,受頰車骨尾之鉤者也),下一寸為定,人迎後寸半,仰取穴莫遁。
禾髎(一名長顣,又名禾窌)鼻孔下,俠水溝之旁,恰好離五分,陽明氣發皇(大腸經氣所發。
) 迎香穴禁灸,手足陽明會,上禾髎一寸,鼻旁五分外,若求內迎香,鼻孔通臭味。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其穴頭維起,本神旁寸五,額角(髮際之下,兩眉之上曰額,兩旁骨稜起者曰額角)髮際取,又去神庭旁,四寸五分擬。
下關在耳前,動脈下廉裡(骨際曰廉),合口即有空,開口則閉矣,足陽明少陽,二脈會於此。
頰車(下牙床骨起處)在耳下(八分),開口便有空,令人側臥取,曲頰端陷中。
承泣目胞下(胞者,外衛之胞也),直瞳子陷中,陽蹺與任脈,一一會其宮,其病目翳綠,禁灸亦禁針。
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針刺僅三分,反是目烏矣。
巨髎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手足陽明經,陽蹺脈會此。
口吻(音汶,口邊也)四分外,近下脈微動。
亦三脈所會,地倉穴甚重。
曲頷(胡感切,口含物之車也。
曲頷者,耳下頸上之曲骨處)前寸二,骨陷中動脈,口下當兩肩,此是大迎穴。
頸大脈應手,結喉旁寸五,仰取見人迎(一名五會),會足少陽部(結喉者,喉之管頭,人瘦者多見。
) 頸大筋之前,正直人迎下。
其穴名水突(一名水門),又下為氣舍,貼骨尖陷中,外旁缺盆(一名天蓋)大,肩前橫骨中,狀如盆在架。
氣戶巨骨下,俞府旁二寸(亦在雲門旁二寸),戶下一寸六,庫房穴莫遁。
房下寸六分,屋翳更可症。
屋下再寸六,好把膺窗認。
其穴各陷中,去中各四寸,均須仰取之,四穴於斯定。
乳中乳之中,微刺卻禁灸。
乳根下寸六,去中四寸有。
不容更承滿,梁門復關門,太乙滑肉門,均一寸相承,去中各三寸,六穴得其真(自不容至滑肉門,《醫宗金鑑》均去中旁開二寸。
)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大腸膜,去肓俞一寸,俠臍之兩旁,二寸陷中論。
外陵天樞下,大巨繼外陵,各直下一寸,去中二寸行。
水道巨下三,再二寸歸來,去中各二寸,下一又氣街(原名氣衝),宛宛動脈應,殆衝脈起哉(《素問》:刺中脈,血不出,為腫鼠璞。
東垣:吐血多,不愈,以三稜針於氣街出血,立愈。
) 髀關伏兔後,正值交紋中。
伏免(按捺上有肉起,如伏兔之狀,故名)在膝上,六寸肉起隆,取穴正跪坐,三指按捺工。
陰肺(一名陰鼎)拜揖取,伏兔下陷中,膝之上三寸,禁灸伏兔同。
梁邱在膝上,二寸兩筋間。
犢鼻(狀如牛鼻,故名)形陷中,膝眼當兩旁,微刺莫輕縱,出液足便傷《素問》:刺出液為跛)。
三裡膝眼下,三寸大筋旁,胻骨(俗名臁脛骨,其骨兩根。
在前者,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
在後者名輔骨,形細,膝內側之小骨也。
此則指形粗,膝外之骨而言)之外側,胃脈合土參。
再三寸上廉(一名上巨虛),兩筋骨罅中。
再二寸條口,舉足取之同。
下廉(一名下巨虛)條口下,一寸兩筋骨,罅中如何取,蹲地舉足得。
外踝(踝者,胻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也。
在外者為外踝,在內者為內踝)上八寸,胻骨外陷中,豐隆胃之絡,別走太陰宮。
解谿居腕(腳掌骨交接,能宛屈處也)上,衝陽後寸五,陷中系鞋處,次指直上取,所行為經火,胃虛宜用補。
衝陽跗上(腳背也)五,去陷谷二寸,骨間有動脈,胃脈之原徑。
陷谷次指外,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胃脈輸木逢。
內庭次指外,本節歧骨會,其穴形陷中,陽明滎水界。
去爪甲韭葉,指端為厲兌,井金胃脈終,實則瀉無害。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大指之內側,井木隱白起,去爪角韭葉。
大指次節末(遵《金鑑》改正),內側而陷中,大都在骨縫,赤白肉際逢,脾脈滎火地,虛以補為功。
足大指內側,太白內踝(見足陽明胃經注)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