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臨產門 臨產將息之法 《婦人良方》曰:妊娠至臨月,當安神定慮,時常步履,不可多睡飽食,過飲酒醴雜藥。

    欲產時不可多人喧鬨愴惶。

    若見漿水,腰間痛甚,是胎已離經,方用藥催生坐草,不可早服催生藥,早坐草,慎之。

     臨產調和用藥之法 薛立齋曰:欲產時,覺腹內轉動,即當正身仰臥,待兒轉身向下,時作痛。

    試捏產母手中指,中節或本節跳動,方臨盆即產,若初覺不可仰臥,以待轉胞。

    或未產而水頻下,此胞衣已破,血水先幹,必有逆生難產之意。

    若胞衣破不得分娩,用保生無憂散,以固其血。

    如血已耗損,八珍湯加益母草濃煎,時飲之。

    凡孕婦止腹痛,未產也;連腰痛者,將產也。

    腎候於腰,胞系於腎故也。

    凡孕有生息不順,宜囑穩婆,隻說未產,或遇雙胎。

    隻說胞衣,恐驚則氣散,愈難生息。

    大抵難產,多患鬱悶安逸,富貴之家,治法雖雲胎前順氣,產後補血,不可轉機。

    若脾胃不實,氣血不充,宜預調補之。

     臨產預備必用之藥 《婦人良方》曰:花蕊石散為血入胞衣,脹大不能下,或惡露上攻;佛手散治血虛危證;加味芎歸湯入龜闆,治交骨不開;萆麻子治胎衣不下;失笑散治惡露腹痛,不醒人事;麻油調滑石,塗入產門,為滑胎之聖藥;清魂聖治血暈諸證;平胃散、樸硝、水銀為腐化死胎之劑,皆為臨產時緊要之藥也。

    若氣血虛損,以八珍、十全湯加減。

     臨產腹痛宜辨弄胎試胎二候 《便產須知》曰:臨月或腹痛,或作或止,或一二日、三五日,胎水已來,腹痛無已時,名曰弄胎,非當產也。

    又有一月前,忽然腹痛,如欲便生,名曰試胎,非當產也。

    凡腹痛,胎水來與不來,但不妨事,但覺寬心候時。

    若果當生,痛極不已,腰間重脹,穀道挺並,漿水淋下,其兒遂生。

    蓋產自有時,如果熟香飄,瓜熟蒂落是也。

     慎齋按:已上四條,序臨產時有將息調護之法,有預備必用之藥。

    若弄胎、試胎一條,亦臨產或有之事,不可愴惶鹵莽,反緻有害也。

     難產由於安逸氣滯 《大全良方》曰:婦人以血為主,惟氣順則血和,胎安則產順。

    今富貴之家,過於安逸,以緻氣滯而胎不轉,或為交合,使精血聚於胞中,皆緻難產也。

     難產由於恐懼氣結 許叔微曰:有產累日不下,服催生藥不驗,此必坐草太早,心懼而氣結不行也。

    《經》雲:恐則氣下。

    恐則精怯,怯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氣乃不行,得紫蘇飲一服便產。

     難產由於胞中敗血壅滯 郭稽中曰:產難者,因兒轉身,將兒枕血破碎,與胞中敗血壅滯,兒身不能便利,是以難產。

    急服勝金散,消其血則兒易生矣。

     難產由於胞破血乾 陳無擇曰:難產多因兒未轉順,坐草太早,或努力太過,以緻胞衣破而血水乾,產路滯而兒難下。

    宜先服催生如神散,以固其血。

     難產由於妊孕房事不謹 虞天民曰:或問丹溪所謂難產之婦,多是八九個月內,不能謹慎,以緻氣血虛故也。

    其旨何與?曰:婦人有娠,不宜與丈夫同寢。

    今人未知此理,至八九月內,猶有房室,夫情欲一動,氣血隨耗。

    胎孕全賴氣血培養,氣血既虧,則胎息羸弱,日月既足,即欲分娩,拆胞求路而出。

    胞破之後,胞中漿水沛然下流。

    胎息強健者,即翻隨漿而下,此為易產。

    胎息倦弱者,轉頭遲慢,不能隨漿而出,胞漿既幹,汙血閉塞生路,子無所向,遂緻橫生逆產,急服催生藥,逐去惡血,道路通達,庶速產也。

     慎齋按:已上五條,序臨產時有難產之患也。

    難產之由,在平時則有安逸氣滯,有心恐氣結,有房事不謹,在將產則有敗血壅滯,有胞漿乾涸,大要不外此數證。

     治難產胞漿幹令通上下之氣 《大全》曰:胞漿先破,惡水來多,胎幹不得下,先與四物補養氣血,次煎濃蔥湯,令穩婆洗產戶,令氣上下通暢,更用酥油滑石塗產門,次服神妙乳砂丹,或葵子如聖散。

     治難產以順氣和血為主 《女科正宗》曰:有因母氣血盛,胎肥而難產者;有因母氣弱血枯,澀而難產者,悉是平時不善調攝,或七八月犯房室,緻汙濁凝滯,不得順生。

    大法以順氣和血為主,如漿幹不下者,滋潤為主;汙血阻滯者,逐瘀為主;如坐草用力早,胞水乾者,滑胎散、神應散連進大劑,如魚得水自順矣。

     治產難子死腹中有下法 陳良甫曰:產難子死腹中者,多因驚動太早,或觸犯禁忌,緻令產難,胞漿已破,無血養胎,枯涸而死故也。

    須驗產母之舌,若舌青黑者,其胎已死,當下之,平胃散加樸硝。

     薛立齋曰:若胎死服樸硝,下穢水,肢體倦怠,氣息奄奄,急用四君子為主,佐以四物加薑、桂調補之。

     慎齋按:已上三條,序治難產之大法也。

    難產治法,或開滑子宮,或通上下之氣,或滋養氣血,當隨機應變。

    若胎死腹中,惟有下法,下後當從立齋之言為是,不可不知。

     交骨不開產門不閉子宮不收三證 薛立齋曰:三者皆由元氣素弱,胎前失於調理,緻氣血不能運行而然。

    交骨不開者,陰血虛也,佛手散加龜闆;產門不閉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收之;子宮不收者,補中益氣加醋炒白芍、五味。

    如初產腫脹,痛而不閉者,加味逍遙散;若腫既消而不閉者,補中湯加半夏蒸苓,以健脾使元氣復而諸疾自愈,切忌寒涼之劑。

    又曰:交骨不開者,陰氣虛也,龜為至陰,版則交錯相解,故用之。

    又有間骨膏,明乳香一兩,五月五日研細,豬血為丸,如雞豆大,辰砂為衣,加味佛手散送下。

     單養賢曰:產後見此三證,總服生花湯,如交骨不開,加龜闆一枚。

     盤腸生 《便產須知》曰:盤腸生者,臨產子腸先出,然後產子,則腸不收,名曰盤腸產。

    穩婆以醋水各半盞,默噴產婦之面,腸即收上。

    又古方用萆麻子仁四十九粒,研塗產母頭頂,腸即收上,急洗去。

    其腸若幹不收,以磨刀水少許,溫潤之。

    若以水噴而恐驚則氣散,愈難收也。

    腸乾者,濃煎黃耆湯,浸其腸於漆盤中,溫暖熏之即收。

     李太素按:盤腸生是必母氣血虛弱,因而下脫,當用補氣補血之藥,兼以升提,則腸自收矣,大劑參、耆、芎、歸加升麻。

     慎齋按:已上二條,序交骨不開、盤腸生,是難產中之見證也。

    難產不知此二證,橫逆產法,在穩婆妙手,其用藥亦不外後條諸法。

     寒月凍產宜暖 楊子建曰:凍產者,冬月天冷,產母經血得冷則凝,緻兒不能下,此害最深。

    故冬月產者,下部不可脫去綿衣,並不可坐臥寒處,使滿房圍爐,常有暖氣,令產母背身向火,臍下腿膝間常暖,血得熱則散,兒易生也。

     夏月熱產宜涼 楊子建曰:熱產者,盛夏之月,產婦要溫涼得所,不可任意取涼,傷損胎氣。

    產室不可多人,熱氣逼襲,緻產母心煩,血熱沸騰,有鬱冒沖暈之患。

     慎齋按:楊子建有十產論,俱不可不知。

    但八條悉屬產母與穩婆之事,故不盡錄。

    其凍產、熱產二條,惟在醫者用藥調護,因節取之,予謂古方臨產用藥最多。

    丹溪雲:隻用佛手散最穩當,又效捷。

    後讀單養賢《產寶新書》有生化湯一方,為產後加減。

    今當以二方為主,如寒月凍產,多用肉桂、乳香;夏月熱產,多加辰砂、益元散,均用童便半盞衝入,人參量產婦元氣虛實,多寡加之可也。

     催生藥宜助氣血為主 楊子建曰:催生者,言欲產時,兒頭至產門,方服藥催之,或經日久,產母困倦難生,宜服藥以助血氣,令兒速生也。

     催生大法 《大全》曰:大法滑以流通滯澀;苦以驅逐閉塞;香以開竅逐血;氣滯者行氣;胞漿先破,血乾者滋血。

     慎齋按:《大全》雲滑以流通澀滯者,如車前、滑石、鳳仙子、蜀葵子、麻油、香油、白蜜、牛乳、豬脂之屬,皆滑劑也;苦以驅逐閉塞者,如桃仁、乾薑、赤芍、厚樸、樸硝、大黃之屬,皆苦劑也;香以開竅者,如乳香、麝香、白芷、肉桂之屬,皆香劑也;氣滯則香附、枳殼、陳皮、烏藥、青皮,皆順氣之劑也;血乾則當歸、川芎、益母、紅花、丹參之屬,皆滋血也。

     催生用藥諸方 《女科正宗》曰:催方多用滑利迅速之藥。

    古方有兔腦、蛇蛻、筆尖、弩牙、急性子之類,皆一時妙用,惟佛手散為至當不易,至如手握石燕,足貼萆麻。

    子道乾澀,則用葵子、榆白皮、豬脂、蔥油、蜜、牛乳以潤之。

    天寒風冷,使氣血凝滯,則用乳香、麝香之類,以香能開竅逐汙也。

     慎齋按:已上三條,序催生用藥之大略也。

    催生古方甚多,有不甚穩者,概刪之。

     產後脈 叔和曰:產後寸口洪疾不調者,死;沉微附骨不絕者,生。

    又曰:沉小滑者,生;實大堅弦急者,死。

     朱丹溪曰:胎前脈當洪數,既產而脈仍洪數者,死。

    又曰:胎前脈細小,產後脈洪大者,多死。

     產後之脈貴虛 《濟生產經》曰:胎前之病,其脈貴實;產後之病,其脈貴虛。

    胎前則順氣安胎,產後則扶虛消瘀,此大要也。

     產後辨生死之法 《脈要》曰:欲產之脈,必見離經,或沉細而滑,夜半覺痛,來朝日中必娩。

    新產之脈,緩滑為吉,若實大弦急,近乎無胃,兇危之候;或寸口澀疾不調,惡證立見,惟宜細沉,附骨不絕,雖劇無恙。

     潘碩甫曰:臨產氣血動盪,胞胎迸裂,與常經離異,必有水先下,俗謂之胞漿,養胎之液也。

    水下則胞裂而產。

    及已產,氣血兩虛,脈宜緩滑,緩則舒徐,不因氣奪而急促;滑則流利,不因血去而枯澀,均吉兆也。

    若實大弦牢,非產後氣血兩虛所宜。

    實為邪實;大為邪進;弦為陰斂,宣布不能;牢為堅著,皆相逆之脈也。

     慎齋按:已上三條,序新產之脈,有吉兇之別。

    《婦人良方》自臨產將息一條,至此序難產催生用藥。

    立齋雲:產難既明,須知產後疾病,因遵《良方》之法,序後諸證於下。

     新產下有調理之法 《大全》曰:凡產畢,飲熱童便一盞,不得便臥。

    宜閉目而坐,須臾上床,宜仰坐,不宜側坐;宜豎膝,不宜伸足;高倚床頭,厚鋪裀褥,遮圍四壁,使無孔隙,免緻賊風;以醋塗鼻,或燒用醋炭,更燒漆器,頻以手從心擀至臍下,以防血暈血逆。

    如此三日,不問腹痛不痛,以童便和酒,溫服五七次。

    酒雖行血,亦不可多,恐引血入四肢,能令血暈。

    宜頻食白粥,漸食羊肉、豬蹄少許,仍慎言語、七情寒暑、梳頭洗足,以百日為度。

    若氣血素弱者,不計月日,否則患手足腰腿痠痛等證,名曰蓐勞,最難治療。

    初產時,不可問是男是女,恐因言語而洩氣,或以愛憎而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