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蹺脈者,少陰之別脈。

    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濡兩目,氣不榮兮目不合,二十九難著病情,陽緩陰急細推著。

     陰蹺脈穴圖 陰蹺脈穴圖 陰蹺脈穴歌 陰蹺起於然谷後,上行照海交信列,二穴原本足少陰,足之太陽睛明接。

     陰蹺脈分寸歌 陰蹺穴起足少陰,足內踝前然骨後,踝下一寸照海真,踝上二寸交信列。

     陰蹺者,以其所行陰經,為足少陰之別脈也。

    起於腎經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然骨後,上循內踝之下一寸照海穴,又循太谿,郄於足內踝之上二寸,直行交信穴,從交信上循至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之用矣,此陰蹺循行之經穴也。

     考正陰蹺穴道(壽田) 《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脈,起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

    非謂起於然谷穴,而終於睛明穴也。

    而李時珍乃謂起於然谷穴,終於睛明穴。

    張介賓《類經》亦紀然谷、交信、照海、睛明四穴。

    《金鑑》孚而合之。

    獨《針灸大成》隻有照海、交信二穴,左右凡四穴。

    (予)甚駭然,悉難為則,沉思細考《圖經》,交信為陰蹺之郄,照海乃陰蹺所生,然谷無生、郄、會之語。

    而睛明穴下,《氣府論注》曰:手足太陽、陽明、陽蹺五脈之會,並無陰蹺會、屬之文,無他時珍先生之謂。

    起於然谷穴者,是誤看後字也;終於睛明穴者,是誤看屬目內眥,合於太陽之合字也。

    介賓《類經》亦紀然谷、交信、照海、睛明四穴者,是著書之繁冗,失細諦之思也。

    何者,陰蹺之穴紀四。

    而蹺脈分男女之注內,按有雲陰蹺為少陰之別脈,起於照海穴,由此觀之,矛盾不期而見之也。

    二先生者,俱為後學之指南,而著作猶有差失。

    籲,著作之難,不誠然哉。

    (予)不揣遵《圖經》之交信、照海為陰蹺之郄會者,而繪紀之,不知有小補於陰蹺之當否。

     蹺脈數陰陽歌 陽蹺男經女是絡,陰蹺男絡女為經。

    脈數陰陽分男女,左右七尺五寸許(《靈樞》曰: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

    岐伯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則知男子數左右之陽蹺,女子數左右之陰蹺也。

    長短,數左右合一丈五尺)。

    陰脈營臟陽榮腑,如環無端莫知紀,氣之流溢表裡周,內濡臟腑外腠理。

     陽維脈循行圖 陽維脈循行圖 陽維脈循行主病歌 陽維起於諸陽會,脈氣所發足太陽(起於足太陽經外踝之下金門穴也),從胻循腹背肩項,頭面維絡會督場(從胻謂自外踝上行,會足少陽為郄,循膝髀抵少腹側,循脅肋肘會臂,過肩會手少陽、足陽明,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蹺,上循耳後,上頭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相會,復循頭後會於督脈,維絡諸陽,以固其衛氣也),假若陽不維陽絡,溶溶不能自收藏(收藏,收持也),陽維為病苦寒熱,受邪在表衛不強(出《二十九難》)。

     陽維脈穴圖 陽維脈穴圖 陽維脈穴歌 陽維脈起穴金門,陽交日月臑俞經。

    臂臑肩井天髎過,風池腦空接承靈。

     正營目窗並臨泣,陽白仍還循本神。

    風府啞門會督脈,左右三十四穴成。

     陽維脈分寸歌 陽維穴起足太陽,外踝一寸金門藏。

    踝上七寸陽交郄,肋端日月會少陽。

     肩後胛上尋臑俞,臂臑肘上七寸當。

    肩上陷中肩井地,天髎穴在缺盆鄉。

     耳後陷中風池會,枕骨之下腦空彰。

    腦前寸五承靈市,靈前一寸正營場。

     目窗隻隔正一寸,入發五分臨泣詳。

    陽白眉端一寸度,本神入發四分量。

     項後啞門入髮際,入發一寸風府疆。

     考正陽維穴道(壽田) 粵稽陽維穴道,《類經》凡十三穴,則無日月、臂臑、承靈、目窗四穴。

    李時珍左右凡三十二穴,有居髎、臑會而無日月、風府、啞門三穴。

    又考《針灸大成》,穴凡三十四,有臑會而無臂臑。

    合諸家稽之《圖經》穴道,無陽維之會郄者去之,有陽維之會郄者紀之,實得一十七穴,左右亦成三十四矣。

    今遵《圖經》穴屬,逐一而縷明之。

    金門穴,足太陽之郄,陽維別屬也;起足外踝下一寸,行於足少陽經之足外踝上七寸。

    陽交穴,乃陽維之郄也。

    三肋端橫之日月穴,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又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肩後大骨下、胛骨上廉臑俞穴也。

    肘上七寸之臂臑,是手足太陽、陽維之會,又會於肩上陷中肩井穴。

    缺盆中上毖骨際之天髎穴,乃手足少陽、陽維之會也。

    耳後陷中之風池,枕骨下之腦空,腦前寸五之承靈,靈前一寸之正營,隔營一寸之目窗,眉上一寸之陽白,入發四分之本神,俱屬少陽、陽維之會。

    足太陽、少陽、陽維三脈之會者,入發五分之臨泣穴也。

    項後入發之啞門,入發一寸之風府二穴者,系督脈、陽維之會也。

    約上諸穴,實陽維之左右三十四穴也,晰明於此,求正後之賢者。

     陰維脈循行圖 陰維脈循行圖 陰維脈循行主病歌(經文附註內) 陰維脈起諸陰交,內踝上行築賓郄(築賓,足少陰經穴,為陰維之郄,其脈發於此處),循腹至乳上咽喉,維絡諸陰會任適,脈終上至在頂前(循腹謂自腨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上會足太陰;循脅肋,會足厥陰;上胸膈,挾咽喉,與任脈會上至頂前而絡也),不自相維志豪失(《二十八難》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

    故陽維起於諸陽之會,陰維起於諸陰之交。

    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者也),陰維為病苦心痛,主治三陰可愈疾。

     李瀕湖曰: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寒熱之證,惟二經有之。

    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

    蓋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

    邪氣在經,內與陰爭而惡寒,外與陽爭而發熱。

    則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證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

    寒熱之在半表半裡而兼少陽證者,當用小柴胡湯加減治之。

    若夫營衛惵卑而病寒熱者,黃耆建中及八物湯之類主之。

    潔古獨以桂枝一證屬之陽維,似未擴充。

    至於陰維為病苦心痛,潔古獨以三陰溫裡之藥治之,則寒之中三陰者宜矣。

    而三陰熱厥作痛,似未備矣。

    蓋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衝而然。

    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不可按近者為實。

    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

    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兼厥陰者,失笑散;兼太陰者,承氣湯主之。

    若營血內傷,兼夫任、沖、手厥陰者,則宜四物湯、養營湯、妙香散之類。

    因病藥之,如此則陰陽虛實庶乎其不差矣。

     陰維脈穴圖 陰維脈穴圖 陰維脈穴歌 陰維之穴起築賓,府舍大橫腹哀循,期門天突連舌本,此是陰維脈維陰。

     陰維脈分寸歌 陰維脈起足少陰,內踝之上尋築賓,少腹之下稱府舍,大橫平臍是穴名,此穴去中三寸半,行至乳下腹哀明,期門直乳二肋縫,天突結喉下一寸,喉上中央舌本下,穴名廉泉通腎津。

     陰維起於諸陰之交者,謂起於足少陰腎經之內踝後上腨分中築賓穴,與足太陰交於少腹下、去腹中行三寸半府舍穴,又平臍去中行三寸半大橫穴,又行至乳下二肋端縫之下二寸腹哀穴,又與足厥陰交於乳下二肋端縫期門穴,又與任脈交於結喉下一寸宛宛中天突穴,從天突上行在頷下結喉上、口中舌本下廉泉穴而終,此陰維脈氣所發也。

     帶脈循行圖 帶脈循行圖 帶脈循行主病歌(經文附註內) 帶起季脅繞身行(《二十八難》曰: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同足少陽之經循(足少陽經、帶脈之會),圍身一周如束帶,又與少陽會樞維(樞維,穴名),靈樞說足少陰正,上膕別走太陽經,合腎十四椎屬帶(《經》曰:足少陰上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下垂,故名。

    婦人惡露隨脈而下,故謂之帶脈也),脈氣所發是正名,主病溶溶(漫緩貌)囊水狀,婦女月事雜證侵(《明堂》曰:婦人腹痛,裡急後重,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

    《素問》曰:邪客於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小腹痛控?,不可以養息。

    王海藏曰:女子經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澀之益之;血閉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

    破血有三治:始則四物入紅花,調黃耆、肉桂;次則四物入紅花,調鯪鯉甲、桃仁、桂、童子小便,和酒煎服;末則四物入紅花,調易老沒藥散)。

     考正帶脈穴道(壽田) 帶脈之穴,李時珍謂起於季脅之章門,循帶脈,又與足少陽會於五樞、維道,左右凡八穴。

    張介賓《類經》謂脈氣所發在季脅下一寸八分,穴名帶脈,又與足少陽會於維道凡四穴。

    《金鑑》與《針灸大成》均言帶脈、五樞、維道,凡六穴。

    考之《圖經》,帶脈、五樞、維道三穴屬帶脈之會,章門穴乃脾之募,臟之會,非帶脈之會也。

    時珍穴之四,介賓穴之二,較之《圖經》,俱有差失。

    今遵《圖經》、《金鑑》、《大成》穴屬而縷繪之,以質後之賢者。

     帶脈穴圖 帶脈穴圖 帶脈穴歌 帶起少陽帶脈穴,繞行五樞維道間,京門之下居髎上,周迴季脅束帶然。

     帶脈分寸歌 帶脈部分足少陽,季脅寸八是其鄉,由帶三寸五樞穴,過章下三維道當。

     帶脈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

    從帶脈穴下三寸,即五樞穴也。

    從五樞下行過肝經之章門穴下五寸三分,即維道穴也。

     諸部經絡循行會通發明 頭面部 巔:足太陽之脈交巔。

    其支者從巔。

    直者從巔。

    足厥陰之脈內行與督脈會於巔。

    手少陽之正別於巔。

    足少陽之筋交巔上。

    督脈上額交巔上(俱見經絡類)。

     腦髓:足太陽之脈直者入絡腦。

    足陽明循眼系絡腦。

    督脈入絡腦。

    諸髓者皆屬於腦。

    腦為髓之海(經絡)。

    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

    髓者以腦為主。

    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疾病)。

    氣在頭者止之於腦(經絡)。

     額顱:足陽明之脈循髮際至額顱。

    足太陽之脈上額。

    足厥陰之脈上出額。

    足少陽之筋,直者上額角。

    手少陽之筋結於角(俱經絡)。

    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此五絡皆上絡左角(針刺)。

     頭:足少陽之脈上抵頭角。

    足太陽之筋,直者上頭。

    手陽明之筋,直者上左角絡頭。

    督脈之別散頭上。

    頭氣有街(俱見經絡類)。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

    頭者睛明之府(俱疾病)。

    三陽在頭(脈色)。

     面:任脈循面。

    足少陽之別散於面。

    手少陰之正出於面(經絡類)。

    諸陽之會皆在於面(疾病)。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心者生之本,其華在面(臟象類)。

     目(附命門):目者,肝之官也(脈色)。

    東方色青,入通於肝,開竅於目。

    東方生風,在竅為目(臟象)。

    敷和之紀,其主目(運氣)。

    任脈入目。

    督脈與太陽起於目內眥,其少腹直上者,上系兩目之下。

    蹺脈屬目內眥,氣不營則目不合(經絡類)。

    足太陽之脈,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

    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針刺)。

    足太陽之脈起目內眥。

    足太陽之筋,支者為目上綱。

    足陽明之筋上合於太陽,為目下綱。

    足陽明之正還系目系。

    足太陽之脈起目銳眥,支者至銳眥後。

    足少陽之筋,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

    足少陽之正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眥。

    足厥陰脈之內行連目系。

    手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