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之脈至目銳眥,支者至目內眥。
手少陽脈之支者至目銳眥。
手少陰脈之支者系目系。
手少陰之正合目內眥。
手少陰之別系目系(俱經絡類)。
手陽明之別者合於宗脈(經脈)。
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夜則氣行於陰而復合於目。
諸脈者皆屬於目(經絡類),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臟象),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
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
五臟六腑,目為之候。
五臟六腑之精液盡上滲於目。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目者,心使也(俱疾病類)。
命門:足太陽之標在兩絡(即睛明穴)。
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經絡)。
手太陽之標在命門之上一寸。
鼻(附天牝):鼻者肺之官也(脈色)。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腫主鼻,在竅為鼻。
(臟象。
)審平之紀,其主鼻。
(運氣。
)手陽明脈之支者上挾鼻孔。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
手太陽脈之支者抵鼻。
足陽明之筋下結於鼻。
足太陽之筋結於鼻。
(俱經絡類。
)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
(臟象。
)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經絡)。
天牝:天牝從來,復得其往(天牝,鼻也)。
耳:耳者腎之官也(脈色)。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
腎主耳,在竅為耳。
(臟象。
)足太陽脈之支者至耳上角。
足陽明之脈循頰車上耳前。
足陽明之筋,其支者結於耳前。
足少陽之脈下耳後,支入耳中,出耳前。
足少陽之筋出太陽之前,循耳後。
足少陽之標在窗籠者,耳也。
手太陽脈之支者入耳中。
手少陽脈之支者系耳後,出耳上角,又支從耳後入耳中,出耳前。
手太陽之筋結於耳後完骨,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
手厥陰之正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
手陽明之別者入耳,合於宗脈(俱經絡類)。
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針刺)。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臟象)。
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疾病)。
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經絡)。
枕骨:足太陽之筋,直者結於枕骨。
足少陰之筋循脊中,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經絡)。
完骨:足太陽之筋,支者上結於完骨。
手太陽之筋,支者結於耳後完骨。
手厥陰之正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俱經絡類)。
顴:手太陽之脈,斜絡於顴(經絡)。
頄:足太陽之筋,支者下結於頄;足陽明之筋,直者合於頄;手陽明之筋,支者結於頄。
足少陽之筋,直者上結於頄。
蹺脈入頄(經絡)。
?:手太陽之脈,支者上?。
手少陽脈之支者至?。
足少陽脈之支者抵於?。
足陽明之正上?(經絡)。
頰:手陽明脈之支者貫頰。
手太陽脈之支者,循頸上頰。
手少陽脈之支者下頰。
手少陽之筋,其支者當曲頰。
手陽明之別上曲頰。
足少陽脈之支者下加頰車。
足陽明之脈循頰車。
足厥陰脈之支者下頰裡(俱見經絡)。
頤:任脈上頤。
督脈上頤。
足陽明之脈循頤後下廉。
足少陽之別出頤頷中(俱經絡)。
頷:足少陽之筋下走頷。
手太陽之筋結於頷。
手少陽之筋上乘頷。
手陽明之筋,直者下右頷(俱經絡)。
顏:足太陽之筋下顏。
手陽明之標在顏下(經絡)。
人中:手陽明脈之支者交人中(經絡)。
承漿:足陽明之脈下交承漿(經絡)。
喉口唇舌部 咽喉(人有二喉,一軟一硬,軟者居後是謂咽喉,乃水穀之道,通於六腑者也;硬者居前,是謂喉嚨,為宗氣出入之道,所以行呼吸,通於五臟者也):任脈至咽喉。
足陽明脈之支者循喉嚨。
督脈入喉(經絡)。
衝脈、任脈會於咽喉(臟象)。
足少陰脈之直者循喉嚨。
足厥陰脈之內行,循喉嚨之後。
足少陽之別上挾咽。
足陽明之正上循咽。
足陽明挾咽之動脈。
足太陰之正合於陽明,上行結於咽。
手少陰脈之支者上挾咽。
手太陽脈之內行循咽。
手少陰之正上走喉嚨。
手厥陰之正出循喉嚨,手陽明之正上循喉嚨。
太陽之正循喉嚨。
上焦並咽以上(俱經絡類)。
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針刺)。
頏顙(頏,頸也;頏顙即頸中之喉,顙當咽喉之上,懸雍之後,張口可見者也;顙前有竅息通於鼻,故為分氣之所洩):足厥陰之脈內行上入頏顙。
足陽明之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
(經絡。
)衝脈上者出於頏顙。
(針刺。
)頏顙者,分氣之所洩也。
嗌:足太陰脈絡嗌(疾病)。
足陽明之別,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經絡)。
地氣通於嗌(陰陽)。
會厭: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厭太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
足之少陰絡於橫骨,終於會厭(針刺)。
會厭者,聲之戶也(針刺)。
口: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脾主口,在竅為口(臟象)。
備化之紀,其主口。
(運氣。
)手陽明脈之支者挾口。
足陽明之脈挾口。
足陽明之正出於口。
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經絡)。
衝任之脈絡唇口(臟象)。
唇: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其華在唇,四白(臟象)。
口唇者,脾之官也(脈色)。
唇舌者,肌肉之本也(疾病)。
口唇者,音聲之扇也(針刺)。
舌:舌者,心之官也(脈色)。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故病在舌本。
心主舌,在竅為舌(臟象)。
升明之紀,其主舌(運氣)。
足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疾病)。
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
足太陰之正,貫舌中。
足少陰之脈挾舌本。
足少陰之正,直者系舌本。
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
足少陰,舌下(經絡)。
足之少陰上繫於舌(針刺)。
足太陰之標,在背腧與舌本。
足太陽之筋,支者別入結於舌本。
手少陰之別系舌本。
手少陽之筋,支者入系舌本。
上焦上至舌(經絡)。
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疾病)。
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臟象)。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經絡)。
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懸雍垂者,懸而下垂,俗謂之小舌,當氣道之沖,為喉間要會,故謂之關)。
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即喉上之軟骨連心肺,故為神氣所使;上連舌本,故主發舌機)。
齒牙: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
足陽明之動脈循牙車(經絡)。
足太陽脈亦有入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針刺)。
手陽明脈之支者入下齒中。
手陽明之別遍齒(經絡)。
臂陽明有人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針刺)。
手少陽之筋,支者上曲牙(經絡)。
齒者骨之所終也(氣味)。
頸肩部 項頸:督脈之別上項。
督脈還出,別下項。
足太陽之脈下項。
足太陽之筋上項。
足少陽之脈循頸。
足太陽之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
足陽明之別上頭項。
足少陽之筋,挾膂上至項。
足少陰之正,系舌本,復出於項。
手太陽脈之支者循頸。
手太陽之筋,其支者循頸。
手陽明脈之支者,從缺盆上頸。
手陽明之筋,直者從肩髃上頸。
手少陽脈之支者上項。
頸中央之脈,督脈也。
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系後出於項中(疾病)。
肩:足太陽脈之直者,循肩膊內,支者下貫腫。
足太陽之筋,支者結於肩髃。
足少陽之脈至肩上。
手太陽之脈,繞肩胛,交肩上。
手太陽之別,絡肩髃。
手少陽之脈,循臑外上肩。
手陽明之脈上肩。
手陽明之筋,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
手陽明之別,上乘肩髃。
手太陰之筋,結肩前髃。
督脈之別,當肩胛左右走太陽。
督脈循肩膊(俱見經絡類)。
缺盆:足陽明脈之支者入缺盆。
足陽明之筋,至缺盆而結。
足少陽之脈入缺盆。
足少陽之筋結於缺盆。
足太陽之筋上出缺盆。
手太陽之脈入缺盆。
手陽明之脈下入缺盆。
手少陽之脈出入缺盆。
手太陰之正,上出缺盆(俱經絡類)。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臟象)。
胸:足少陽脈之支者,內行下胸中。
足少陽脈之直者循胸。
足少陰脈之支者注胸中。
足太陰之筋散胸中。
手厥陰之脈起胸中。
手太陰之筋入腋散胸中。
手少陽之別注胸中。
手少陰之筋結下胸中。
手太陰之筋下結胸裡。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
脾之大絡布胸。
衝脈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蹺脈上循胸裡(俱見經絡)。
膻中:手少陽之脈布膻中。
足厥陰經絡於膻中(經絡)。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疾病)。
膈:手太陽之脈下膈。
手少陽之脈下膈。
手厥陰之脈下膈。
足少陽脈之支者貫膈。
足太陰之脈上膈。
足厥陰之脈上貫膈。
足陽明脈之支者下膈。
足少陰脈之直者,從腎上貫肝膈(俱經絡)。
乳:足陽明脈之直者,下乳內廉。
足少陽之筋繫於膺乳。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
手少陰之筋,交太陰挾乳裡(俱經絡)。
胃之大絡,名曰虛裡,出左乳下(脈色)。
腰:足太陽脈之直者抵腰中。
足少陰之別貫腰。
督脈挾脊抵腰中(經絡)。
腰者,腎之府也(疾病)。
脅肋部 腋:足少陽脈之直者下腋。
足少陽之筋,其直者上走腋前廉。
足太陽之筋,支者從腋後外廉入腋下。
手太陰之脈橫出腋下。
手少陰脈之直者,下出腋下。
手厥陰脈之支者抵腋下。
手太陽之正,入腋走心。
手少陰之正,別入淵腋兩筋之間。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
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
手太陽之筋入結於腋下。
手少陰之筋上入腋。
手太陰之筋入腋下。
手厥陰之筋結腋下,其支者入腋。
手太陰之標,在腋內動也。
手心主之標,在腋下。
脾之大絡,名大包,出淵腋下三寸。
上焦布胸中走腋(俱經絡)。
脅:足少陽脈之支者循脅裡,直者過季脅。
足厥陰之脈布脅肋。
足陽明之筋上循脅。
足少陽之筋,其直者上乘?季脅。
足少陽之正,別者入季脅之間。
手太陰之筋,下抵季脅。
手厥陰脈之支者出脅。
手厥陰之筋前後挾脅。
脾之大絡布脅(俱經絡)。
肋:足太陰之筋,循腹裡,結於肋(經絡)。
四肢部 四肢: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疾病)。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疾病)。
手大指:手太陰之脈,出手大指端(經絡)。
三陰在手(脈色)。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疾病)。
手食指:手太陰脈之別絡,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手陽明之脈,起大指次指端(經絡)。
手中指:手厥陰之脈循中指出其端(經絡)。
手名指:手厥陰脈之支者,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陽之脈,起小指次指之端(經絡)。
手小指:手太陽之脈起小指之端(經絡)。
手少陰之脈循小指之內,出其端(經絡)。
手掌:手太陰之別,直入掌中。
手少陰之脈,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
手厥陰之脈入掌中(經絡)。
手腕:手太陰之脈從腕後。
手太陽之脈循手外側上腕。
手少陽之脈循手表。
手太陽之筋結於腕。
手少陽之筋結於腕中。
手陽明之筋結於腕。
手太陰之別,名列缺,起腕上。
手少陰之別,名通裡,去腕寸半,別而上行。
手心主之別,名內關,去腕二寸,出兩筋間。
手太陽之別,名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
手陽明之別,名偏歷,去腕三寸,入太陰。
手少陽之別,名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俱經絡)。
合谷:手陽明之脈,出合谷兩骨間(經絡)。
寸口:手太陰之筋,循大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經絡)。
手踝:手太陽之脈,循手外側出踝中(經絡)。
肘:手
手少陽脈之支者至目銳眥。
手少陰脈之支者系目系。
手少陰之正合目內眥。
手少陰之別系目系(俱經絡類)。
手陽明之別者合於宗脈(經脈)。
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夜則氣行於陰而復合於目。
諸脈者皆屬於目(經絡類),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臟象),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
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
五臟六腑,目為之候。
五臟六腑之精液盡上滲於目。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目者,心使也(俱疾病類)。
命門:足太陽之標在兩絡(即睛明穴)。
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經絡)。
手太陽之標在命門之上一寸。
鼻(附天牝):鼻者肺之官也(脈色)。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腫主鼻,在竅為鼻。
(臟象。
)審平之紀,其主鼻。
(運氣。
)手陽明脈之支者上挾鼻孔。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
手太陽脈之支者抵鼻。
足陽明之筋下結於鼻。
足太陽之筋結於鼻。
(俱經絡類。
)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
(臟象。
)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經絡)。
天牝:天牝從來,復得其往(天牝,鼻也)。
耳:耳者腎之官也(脈色)。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
腎主耳,在竅為耳。
(臟象。
)足太陽脈之支者至耳上角。
足陽明之脈循頰車上耳前。
足陽明之筋,其支者結於耳前。
足少陽之脈下耳後,支入耳中,出耳前。
足少陽之筋出太陽之前,循耳後。
足少陽之標在窗籠者,耳也。
手太陽脈之支者入耳中。
手少陽脈之支者系耳後,出耳上角,又支從耳後入耳中,出耳前。
手太陽之筋結於耳後完骨,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
手厥陰之正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
手陽明之別者入耳,合於宗脈(俱經絡類)。
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針刺)。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臟象)。
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疾病)。
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經絡)。
枕骨:足太陽之筋,直者結於枕骨。
足少陰之筋循脊中,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經絡)。
完骨:足太陽之筋,支者上結於完骨。
手太陽之筋,支者結於耳後完骨。
手厥陰之正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俱經絡類)。
顴:手太陽之脈,斜絡於顴(經絡)。
頄:足太陽之筋,支者下結於頄;足陽明之筋,直者合於頄;手陽明之筋,支者結於頄。
足少陽之筋,直者上結於頄。
蹺脈入頄(經絡)。
?:手太陽之脈,支者上?。
手少陽脈之支者至?。
足少陽脈之支者抵於?。
足陽明之正上?(經絡)。
頰:手陽明脈之支者貫頰。
手太陽脈之支者,循頸上頰。
手少陽脈之支者下頰。
手少陽之筋,其支者當曲頰。
手陽明之別上曲頰。
足少陽脈之支者下加頰車。
足陽明之脈循頰車。
足厥陰脈之支者下頰裡(俱見經絡)。
頤:任脈上頤。
督脈上頤。
足陽明之脈循頤後下廉。
足少陽之別出頤頷中(俱經絡)。
頷:足少陽之筋下走頷。
手太陽之筋結於頷。
手少陽之筋上乘頷。
手陽明之筋,直者下右頷(俱經絡)。
顏:足太陽之筋下顏。
手陽明之標在顏下(經絡)。
人中:手陽明脈之支者交人中(經絡)。
承漿:足陽明之脈下交承漿(經絡)。
喉口唇舌部 咽喉(人有二喉,一軟一硬,軟者居後是謂咽喉,乃水穀之道,通於六腑者也;硬者居前,是謂喉嚨,為宗氣出入之道,所以行呼吸,通於五臟者也):任脈至咽喉。
足陽明脈之支者循喉嚨。
督脈入喉(經絡)。
衝脈、任脈會於咽喉(臟象)。
足少陰脈之直者循喉嚨。
足厥陰脈之內行,循喉嚨之後。
足少陽之別上挾咽。
足陽明之正上循咽。
足陽明挾咽之動脈。
足太陰之正合於陽明,上行結於咽。
手少陰脈之支者上挾咽。
手太陽脈之內行循咽。
手少陰之正上走喉嚨。
手厥陰之正出循喉嚨,手陽明之正上循喉嚨。
太陽之正循喉嚨。
上焦並咽以上(俱經絡類)。
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針刺)。
頏顙(頏,頸也;頏顙即頸中之喉,顙當咽喉之上,懸雍之後,張口可見者也;顙前有竅息通於鼻,故為分氣之所洩):足厥陰之脈內行上入頏顙。
足陽明之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
(經絡。
)衝脈上者出於頏顙。
(針刺。
)頏顙者,分氣之所洩也。
嗌:足太陰脈絡嗌(疾病)。
足陽明之別,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經絡)。
地氣通於嗌(陰陽)。
會厭: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厭太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
足之少陰絡於橫骨,終於會厭(針刺)。
會厭者,聲之戶也(針刺)。
口: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脾主口,在竅為口(臟象)。
備化之紀,其主口。
(運氣。
)手陽明脈之支者挾口。
足陽明之脈挾口。
足陽明之正出於口。
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經絡)。
衝任之脈絡唇口(臟象)。
唇: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其華在唇,四白(臟象)。
口唇者,脾之官也(脈色)。
唇舌者,肌肉之本也(疾病)。
口唇者,音聲之扇也(針刺)。
舌:舌者,心之官也(脈色)。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故病在舌本。
心主舌,在竅為舌(臟象)。
升明之紀,其主舌(運氣)。
足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疾病)。
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
足太陰之正,貫舌中。
足少陰之脈挾舌本。
足少陰之正,直者系舌本。
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
足少陰,舌下(經絡)。
足之少陰上繫於舌(針刺)。
足太陰之標,在背腧與舌本。
足太陽之筋,支者別入結於舌本。
手少陰之別系舌本。
手少陽之筋,支者入系舌本。
上焦上至舌(經絡)。
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疾病)。
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臟象)。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經絡)。
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懸雍垂者,懸而下垂,俗謂之小舌,當氣道之沖,為喉間要會,故謂之關)。
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即喉上之軟骨連心肺,故為神氣所使;上連舌本,故主發舌機)。
齒牙: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
足陽明之動脈循牙車(經絡)。
足太陽脈亦有入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針刺)。
手陽明脈之支者入下齒中。
手陽明之別遍齒(經絡)。
臂陽明有人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針刺)。
手少陽之筋,支者上曲牙(經絡)。
齒者骨之所終也(氣味)。
頸肩部 項頸:督脈之別上項。
督脈還出,別下項。
足太陽之脈下項。
足太陽之筋上項。
足少陽之脈循頸。
足太陽之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
足陽明之別上頭項。
足少陽之筋,挾膂上至項。
足少陰之正,系舌本,復出於項。
手太陽脈之支者循頸。
手太陽之筋,其支者循頸。
手陽明脈之支者,從缺盆上頸。
手陽明之筋,直者從肩髃上頸。
手少陽脈之支者上項。
頸中央之脈,督脈也。
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系後出於項中(疾病)。
肩:足太陽脈之直者,循肩膊內,支者下貫腫。
足太陽之筋,支者結於肩髃。
足少陽之脈至肩上。
手太陽之脈,繞肩胛,交肩上。
手太陽之別,絡肩髃。
手少陽之脈,循臑外上肩。
手陽明之脈上肩。
手陽明之筋,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
手陽明之別,上乘肩髃。
手太陰之筋,結肩前髃。
督脈之別,當肩胛左右走太陽。
督脈循肩膊(俱見經絡類)。
缺盆:足陽明脈之支者入缺盆。
足陽明之筋,至缺盆而結。
足少陽之脈入缺盆。
足少陽之筋結於缺盆。
足太陽之筋上出缺盆。
手太陽之脈入缺盆。
手陽明之脈下入缺盆。
手少陽之脈出入缺盆。
手太陰之正,上出缺盆(俱經絡類)。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臟象)。
胸:足少陽脈之支者,內行下胸中。
足少陽脈之直者循胸。
足少陰脈之支者注胸中。
足太陰之筋散胸中。
手厥陰之脈起胸中。
手太陰之筋入腋散胸中。
手少陽之別注胸中。
手少陰之筋結下胸中。
手太陰之筋下結胸裡。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
脾之大絡布胸。
衝脈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蹺脈上循胸裡(俱見經絡)。
膻中:手少陽之脈布膻中。
足厥陰經絡於膻中(經絡)。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疾病)。
膈:手太陽之脈下膈。
手少陽之脈下膈。
手厥陰之脈下膈。
足少陽脈之支者貫膈。
足太陰之脈上膈。
足厥陰之脈上貫膈。
足陽明脈之支者下膈。
足少陰脈之直者,從腎上貫肝膈(俱經絡)。
乳:足陽明脈之直者,下乳內廉。
足少陽之筋繫於膺乳。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
手少陰之筋,交太陰挾乳裡(俱經絡)。
胃之大絡,名曰虛裡,出左乳下(脈色)。
腰:足太陽脈之直者抵腰中。
足少陰之別貫腰。
督脈挾脊抵腰中(經絡)。
腰者,腎之府也(疾病)。
脅肋部 腋:足少陽脈之直者下腋。
足少陽之筋,其直者上走腋前廉。
足太陽之筋,支者從腋後外廉入腋下。
手太陰之脈橫出腋下。
手少陰脈之直者,下出腋下。
手厥陰脈之支者抵腋下。
手太陽之正,入腋走心。
手少陰之正,別入淵腋兩筋之間。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
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
手太陽之筋入結於腋下。
手少陰之筋上入腋。
手太陰之筋入腋下。
手厥陰之筋結腋下,其支者入腋。
手太陰之標,在腋內動也。
手心主之標,在腋下。
脾之大絡,名大包,出淵腋下三寸。
上焦布胸中走腋(俱經絡)。
脅:足少陽脈之支者循脅裡,直者過季脅。
足厥陰之脈布脅肋。
足陽明之筋上循脅。
足少陽之筋,其直者上乘?季脅。
足少陽之正,別者入季脅之間。
手太陰之筋,下抵季脅。
手厥陰脈之支者出脅。
手厥陰之筋前後挾脅。
脾之大絡布脅(俱經絡)。
肋:足太陰之筋,循腹裡,結於肋(經絡)。
四肢部 四肢: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疾病)。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疾病)。
手大指:手太陰之脈,出手大指端(經絡)。
三陰在手(脈色)。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疾病)。
手食指:手太陰脈之別絡,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手陽明之脈,起大指次指端(經絡)。
手中指:手厥陰之脈循中指出其端(經絡)。
手名指:手厥陰脈之支者,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陽之脈,起小指次指之端(經絡)。
手小指:手太陽之脈起小指之端(經絡)。
手少陰之脈循小指之內,出其端(經絡)。
手掌:手太陰之別,直入掌中。
手少陰之脈,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
手厥陰之脈入掌中(經絡)。
手腕:手太陰之脈從腕後。
手太陽之脈循手外側上腕。
手少陽之脈循手表。
手太陽之筋結於腕。
手少陽之筋結於腕中。
手陽明之筋結於腕。
手太陰之別,名列缺,起腕上。
手少陰之別,名通裡,去腕寸半,別而上行。
手心主之別,名內關,去腕二寸,出兩筋間。
手太陽之別,名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
手陽明之別,名偏歷,去腕三寸,入太陰。
手少陽之別,名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俱經絡)。
合谷:手陽明之脈,出合谷兩骨間(經絡)。
寸口:手太陰之筋,循大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經絡)。
手踝:手太陽之脈,循手外側出踝中(經絡)。
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