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督衝任三脈同一體,督即任沖之綱領,任沖即督之別名也,故言治若此),別絡病實則脊強,虛而頭重高搖空(注見別絡之後)。
督脈穴圖 (脈長四尺五寸) 督脈穴圖 督脈穴歌 督脈行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腰俞陽關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
筋縮至陽歸靈臺,神道身柱陶道開,大椎瘂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後頂排。
百會前頂通囟會,上星神庭素髎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縫之內。
凡取脊間督脈諸穴,當於骨節突處取之,但驗於魚骨為可知也,若取於節下,必不見效。
按:督脈始於長強者,本自《靈樞·經脈篇》,曰督脈之別名長強,俠脊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難經·二十八難》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之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乃指穴而言也。
前論督脈起於少腹者,是指循行而言也。
取穴分寸並別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撅骨,《靈樞》謂之窮骨,亦名尾骶。
)在脊骶骨端,伏地取之。
督脈之絡,別走任脈,足少陰所結。
一雲足少陰、少陽之會。
(《千金翼》雲:治赤白下痢,灸窮骨頭百壯,多多惟佳。
又:下漏五痔,疳蟲食下部,刺三分,伏地取之,以大痛為度;灸亦良,日三十壯,至七日止,但不及針。
又:灸尾翠骨七壯,治脫肛神良。
《千金》作龜尾,即窮骨也。
此穴為五痔之本。
) 腰俞:(一名腰柱,一名背解,一名腰戶,一名隨室。
)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
(《千金》雲:腰卒痛,去窮骨上一寸,灸七壯者,即此。
) 陽關:在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甲乙經》無此穴。
) 命門:(一名屬累。
)在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一雲:平臍,用線牽而取之。
(《千金》雲:腰痛不得動者,令病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度至臍,乃取杖度背脊,灸杖頭盡處,隨年壯良。
丈夫痔漏下血,脫肛不食,長洩痢,婦人崩中出血,帶下淋濁赤白,皆灸之,此俠兩旁各一寸,橫三間寸灸之。
《標幽賦》雲:兼肝俞,能使瞽士視秋毫之木。
) 懸樞:在十二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在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中樞:在第十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此穴諸書皆失之,惟《氣府論》督脈下王氏注中有此穴,及考之《氣穴論》,曰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者,其穴即此。
筋縮:在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至陽:在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刺五分,灸三壯,主治腰脊強痛,胃中寒不食,少氣,胸脅支滿,羸瘦,身黃,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寒熱解?。
) 靈臺:在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甲乙經》無此穴,出《氣府論注》。
神道:在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身柱:在三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刺五分,留五呼,灸五壯。
一曰灸七七壯。
主治腰脊痛,癲癇,狂走,怒欲殺人,瘛瘲身熱,妄言見鬼,小兒驚癇。
《神農經》雲:治頦嗽可灸十四壯。
) 陶道: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督脈、足太陽之會。
大椎:(一名百勞。
)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一曰平肩。
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大椎為骨會,骨病者可灸之。
《千金》雲:凡瘧有不可瘥者,從未發時前灸大椎,至發時滿百壯,無不瘥。
時傳以此治百病。
《神農經》雲:治小兒急慢驚風。
) 啞門:(一名喑門,一名舌厭,一名舌橫。
)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
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禁灸,灸之令人啞。
風府:(一名舌本。
)在項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
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
督脈、陽維之會。
《熱論》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
(此穴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之令人喑。
《席弦賦》雲: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
又雲:從來風府最難尋,須用功夫度淺深,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裡穴中尋。
) 腦戶:(一名匝風,一名會額,一名合顱。
)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
一曰在髮際上二寸。
督脈、足太陽之會。
禁刺灸,刺中腦戶,入腦立死。
強間:(一名大羽。
)在後頂後一寸五分。
後頂:(一名交沖。
)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
)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心,容豆許,直兩耳尖,上對是穴。
督脈、足太陽之會;手足少陽、足厥陰俱會於此。
(刺二分,灸五壯。
《甲乙經》曰:刺二分,灸三壯。
一曰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
主治頭風頭痛,耳聾,鼻塞鼻衄,中風言語蹇澀,口噤不開,或多悲哭,偏風半身不遂,風癇卒厥,角弓反張,吐沫心神恍惚,驚悸健忘,痎瘧,女人血風,胎前產後風疾,小兒風癇驚風,脫肛久不瘥。
一曰百病皆治,宜刺此二分,得氣即瀉。
若灸至百壯,停三五日後,繞四畔用三稜針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氣宣通,否則恐火氣上壅,令人目暗。
一曰治悲笑欲死,四肢冷氣欲絕,身口溫,可針人中三分,灸百會三壯即蘇。
《史記》載扁鵲治虢太子屍厥,針取三陽五會而蘇。
《席弘賦》雲: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後尾骶。
)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一雲在百會前一寸。
(《神農經》雲:治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
)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中。
(刺二分,灸五壯,一曰灸二七至七七壯。
小兒八歲以前禁針,蓋其囟門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
《千金》雲:邪病鬼癲,囟上主之,一名鬼門。
《神農經》雲:治頭風疼痛,可灸三壯。
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炷如小麥。
一雲: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彌佳,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髮根下,頭風永除。
) 上星:(一名神堂。
)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中,可容豆。
(《千金》雲:鼻中息肉,灸二百壯。
一雲宜三稜針出血,以瀉諸陽熱氣。
) 神庭: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發高者髮際是穴,發低者加二三分。
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
禁刺,灸三壯,專理頭風。
素髎:(一名面王。
)在鼻端準頭。
刺一分,禁灸。
(主治鼻中息肉不消,喘息不利,多涕,喎噼,衄血。
一曰:治酒酢風,用三稜針出血。
) 水溝:(一名人中。
)在鼻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
督脈、足陽明之會。
(刺三分,留六呼,得氣即瀉,灸三壯至七壯,炷如小麥,然灸不及針。
主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卒中惡邪鬼擊,不省人事,癲癇卒倒,消渴多飲,水氣遍身浮腫,瘟疫,口眼喎噼,俱宜刺之。
若風水面腫,針此一穴,出水盡即愈。
《神農經》雲: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炷如小麥。
) 兌端:在上唇端。
《甲乙經》曰:手陽明脈氣所發。
(刺二分,留六呼,灸三壯,炷如大麥,治齒齦痛,口瘡,臭不可近。
) 齦交:(齦,音銀,齒根肉。
)在唇內上齒縫中。
任督二經之會。
(逆刺三分,灸三壯,治鼻息,牙疳,小兒面瘡。
)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別者,別走任脈、足少陰者也。
本經上頭項,走肩背,故為病如此。
頭重高搖之,謂力弱不勝而顫掉也。
治此者,當取所別之長強。
) 衝脈循行圖 衝脈循行圖 衝脈循行主病歌(經文附註內) 衝起氣街並少陰(起,言脈外所起,非發源之謂也。
氣街,一名氣衝,在少腹毛際兩旁各二寸,橫骨兩端動脈宛宛中,足陽明穴也。
並少陰穴合,皆雲足少陰之會),俠臍上行胸中散(俠臍左右五分,而上至胸中而散,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此言衝脈之前行者也)。
沖為五臟六腑海(沖為血海。
《痿論》曰:經脈之海也,主滲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
《海論》曰:十二經脈之海也,其輸上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
五臟六腑皆稟氣(上出頏顙)滲諸陽經灌諸精,從下衝上取茲義(故名沖)。
其有並腎下行者,注少陰(大)絡氣街出,(循)陰股內廉入膕中,(膝後曲處)伏行骭骨內踝際。
下滲三陰(肝脾腎)灌諸絡,以溫肌肉至跗指(《逆順肥瘦篇》曰:並少陰氣街,循陰股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廉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少陰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循跗入足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總之內外布周身,前後上下無不至(衝脈之下行者,雖會於陽明之氣街,而實並於足少陰之經,且其上自頭、下自足、後自背、前自腹、內自溪谷、外自肌肉,陰陽表裡,無所不涉。
又:《歲露篇》曰:入脊內注於伏沖之脈。
《百病始生篇》曰:傳舍於伏沖之脈。
所謂伏沖者,以其最深也。
故凡十二經之氣血,此皆受之,以營養周身,所以為五臟六腑之海),氣不順時血泣凝,為病逆氣裡急是(衝脈俠臍上行至於胸中,故其氣不順則膈塞逆,氣血不和則胸腹裡急矣)。
衝脈總釋 衝脈起於腹氣之街者,是謂氣所行之街也。
一身之大氣積於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氣,是所受者,即人之腎間動氣也;有後天之宗氣,是水穀所化者,即人之胃氣也。
此所謂起於腹氣之街者,是起胃中谷氣也。
並於少陰,是並於腎間動氣。
真氣與穀氣相併,俠臍上行胸中而散,是大氣分布五臟六腑諸經而充周身也。
衝脈穴圖 (穴位尺寸見足少陰腎經) 衝脈穴圖 衝脈穴歌 衝脈俠臍起橫骨,大氣四注肓俞同,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布仍流行。
陽蹺脈循行圖 陽蹺脈循行圖 陽蹺脈循行主病歌(經文附註內) 陽蹺太陽之別脈,脈氣所發起跟中,上合三陽循外踝(《二十八難》曰:陽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從脅循肩與頄通,會目內眥太陽地,上入髮際下耳終(陽蹺之脈起跟中,上合手陽明、手太陽、足陽明,從脅少陽循肩入頸頄,會任脈承泣,屬目內眥而會太陽也),陰緩陽急陽蹺病,邪客陽蹺目內疼(《靈樞經》曰: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
《素問·繆刺論》曰: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
陽蹺脈穴圖 陽蹺脈穴圖 陽蹺脈穴歌 陽蹺穴起申僕陽,居髎肩髃巨骨鄉,臑俞地倉巨髎泣,終於睛明一穴強。
陽蹺脈分寸歌 陽蹺脈起足太陽,申脈外踝五分藏,僕參後繞跟骨下,附陽外踝三寸鄉。
居髎監骨上陷取,肩髃一穴肩尖當,肩上上行名巨骨,肩胛之上臑俞坊。
口吻旁四地倉位,鼻旁八分巨髎疆,目下七分是承泣,目內眥出睛明昂。
蹺者,足也,奇經涉於足者之名也。
曰陽者,以其所行陽經也。
陽蹺者,謂足太陽經之別脈也。
起足太陽膀胱經、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脈穴,繞後跟骨下僕參穴,又前斜足外踝上三寸跗陽穴,又與足少陽會於季脅軟骨端下八寸三分居髎穴,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肩後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與手足陽明會於膊骨頭肩端上肩髃穴,又上行肩尖上兩叉骨巨骨穴,又與手足陽明會夾口吻旁四分地倉穴、行於鼻孔旁八分巨髎穴,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目下七分承泣穴,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於目內眥外一分睛明穴也。
陰蹺脈循行圖 陰蹺脈循行圖 陰蹺脈循行主病歌 陰蹺少陰之別脈,然骨後起循內踝,直上陰股入陰間(入陰間,即會陰穴。
張紫陽曰:陰蹺脈在尾閭前陰囊下,此脈才動,諸脈皆通),上由胸裡缺盆過,出人迎(胃經頸旁動脈)前至咽喉(《二十八難》曰: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入頄(顴內廉)合陽內眥坐(《靈樞·脈度篇》曰
督脈穴圖 (脈長四尺五寸) 督脈穴圖 督脈穴歌 督脈行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腰俞陽關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
筋縮至陽歸靈臺,神道身柱陶道開,大椎瘂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後頂排。
百會前頂通囟會,上星神庭素髎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縫之內。
凡取脊間督脈諸穴,當於骨節突處取之,但驗於魚骨為可知也,若取於節下,必不見效。
按:督脈始於長強者,本自《靈樞·經脈篇》,曰督脈之別名長強,俠脊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難經·二十八難》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之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乃指穴而言也。
前論督脈起於少腹者,是指循行而言也。
取穴分寸並別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撅骨,《靈樞》謂之窮骨,亦名尾骶。
)在脊骶骨端,伏地取之。
督脈之絡,別走任脈,足少陰所結。
一雲足少陰、少陽之會。
(《千金翼》雲:治赤白下痢,灸窮骨頭百壯,多多惟佳。
又:下漏五痔,疳蟲食下部,刺三分,伏地取之,以大痛為度;灸亦良,日三十壯,至七日止,但不及針。
又:灸尾翠骨七壯,治脫肛神良。
《千金》作龜尾,即窮骨也。
此穴為五痔之本。
) 腰俞:(一名腰柱,一名背解,一名腰戶,一名隨室。
)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
(《千金》雲:腰卒痛,去窮骨上一寸,灸七壯者,即此。
) 陽關:在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甲乙經》無此穴。
) 命門:(一名屬累。
)在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一雲:平臍,用線牽而取之。
(《千金》雲:腰痛不得動者,令病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度至臍,乃取杖度背脊,灸杖頭盡處,隨年壯良。
丈夫痔漏下血,脫肛不食,長洩痢,婦人崩中出血,帶下淋濁赤白,皆灸之,此俠兩旁各一寸,橫三間寸灸之。
《標幽賦》雲:兼肝俞,能使瞽士視秋毫之木。
) 懸樞:在十二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在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中樞:在第十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此穴諸書皆失之,惟《氣府論》督脈下王氏注中有此穴,及考之《氣穴論》,曰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者,其穴即此。
筋縮:在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至陽:在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刺五分,灸三壯,主治腰脊強痛,胃中寒不食,少氣,胸脅支滿,羸瘦,身黃,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寒熱解?。
) 靈臺:在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甲乙經》無此穴,出《氣府論注》。
神道:在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身柱:在三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刺五分,留五呼,灸五壯。
一曰灸七七壯。
主治腰脊痛,癲癇,狂走,怒欲殺人,瘛瘲身熱,妄言見鬼,小兒驚癇。
《神農經》雲:治頦嗽可灸十四壯。
) 陶道: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督脈、足太陽之會。
大椎:(一名百勞。
)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一曰平肩。
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大椎為骨會,骨病者可灸之。
《千金》雲:凡瘧有不可瘥者,從未發時前灸大椎,至發時滿百壯,無不瘥。
時傳以此治百病。
《神農經》雲:治小兒急慢驚風。
) 啞門:(一名喑門,一名舌厭,一名舌橫。
)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
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禁灸,灸之令人啞。
風府:(一名舌本。
)在項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
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
督脈、陽維之會。
《熱論》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
(此穴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之令人喑。
《席弦賦》雲: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
又雲:從來風府最難尋,須用功夫度淺深,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裡穴中尋。
) 腦戶:(一名匝風,一名會額,一名合顱。
)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
一曰在髮際上二寸。
督脈、足太陽之會。
禁刺灸,刺中腦戶,入腦立死。
強間:(一名大羽。
)在後頂後一寸五分。
後頂:(一名交沖。
)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
)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心,容豆許,直兩耳尖,上對是穴。
督脈、足太陽之會;手足少陽、足厥陰俱會於此。
(刺二分,灸五壯。
《甲乙經》曰:刺二分,灸三壯。
一曰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
主治頭風頭痛,耳聾,鼻塞鼻衄,中風言語蹇澀,口噤不開,或多悲哭,偏風半身不遂,風癇卒厥,角弓反張,吐沫心神恍惚,驚悸健忘,痎瘧,女人血風,胎前產後風疾,小兒風癇驚風,脫肛久不瘥。
一曰百病皆治,宜刺此二分,得氣即瀉。
若灸至百壯,停三五日後,繞四畔用三稜針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氣宣通,否則恐火氣上壅,令人目暗。
一曰治悲笑欲死,四肢冷氣欲絕,身口溫,可針人中三分,灸百會三壯即蘇。
《史記》載扁鵲治虢太子屍厥,針取三陽五會而蘇。
《席弘賦》雲: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後尾骶。
)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一雲在百會前一寸。
(《神農經》雲:治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
)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中。
(刺二分,灸五壯,一曰灸二七至七七壯。
小兒八歲以前禁針,蓋其囟門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
《千金》雲:邪病鬼癲,囟上主之,一名鬼門。
《神農經》雲:治頭風疼痛,可灸三壯。
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炷如小麥。
一雲: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彌佳,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髮根下,頭風永除。
) 上星:(一名神堂。
)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中,可容豆。
(《千金》雲:鼻中息肉,灸二百壯。
一雲宜三稜針出血,以瀉諸陽熱氣。
) 神庭: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發高者髮際是穴,發低者加二三分。
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
禁刺,灸三壯,專理頭風。
素髎:(一名面王。
)在鼻端準頭。
刺一分,禁灸。
(主治鼻中息肉不消,喘息不利,多涕,喎噼,衄血。
一曰:治酒酢風,用三稜針出血。
) 水溝:(一名人中。
)在鼻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
督脈、足陽明之會。
(刺三分,留六呼,得氣即瀉,灸三壯至七壯,炷如小麥,然灸不及針。
主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卒中惡邪鬼擊,不省人事,癲癇卒倒,消渴多飲,水氣遍身浮腫,瘟疫,口眼喎噼,俱宜刺之。
若風水面腫,針此一穴,出水盡即愈。
《神農經》雲: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炷如小麥。
) 兌端:在上唇端。
《甲乙經》曰:手陽明脈氣所發。
(刺二分,留六呼,灸三壯,炷如大麥,治齒齦痛,口瘡,臭不可近。
) 齦交:(齦,音銀,齒根肉。
)在唇內上齒縫中。
任督二經之會。
(逆刺三分,灸三壯,治鼻息,牙疳,小兒面瘡。
)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別者,別走任脈、足少陰者也。
本經上頭項,走肩背,故為病如此。
頭重高搖之,謂力弱不勝而顫掉也。
治此者,當取所別之長強。
) 衝脈循行圖 衝脈循行圖 衝脈循行主病歌(經文附註內) 衝起氣街並少陰(起,言脈外所起,非發源之謂也。
氣街,一名氣衝,在少腹毛際兩旁各二寸,橫骨兩端動脈宛宛中,足陽明穴也。
並少陰穴合,皆雲足少陰之會),俠臍上行胸中散(俠臍左右五分,而上至胸中而散,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此言衝脈之前行者也)。
沖為五臟六腑海(沖為血海。
《痿論》曰:經脈之海也,主滲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
《海論》曰:十二經脈之海也,其輸上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
五臟六腑皆稟氣(上出頏顙)滲諸陽經灌諸精,從下衝上取茲義(故名沖)。
其有並腎下行者,注少陰(大)絡氣街出,(循)陰股內廉入膕中,(膝後曲處)伏行骭骨內踝際。
下滲三陰(肝脾腎)灌諸絡,以溫肌肉至跗指(《逆順肥瘦篇》曰:並少陰氣街,循陰股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廉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少陰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循跗入足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總之內外布周身,前後上下無不至(衝脈之下行者,雖會於陽明之氣街,而實並於足少陰之經,且其上自頭、下自足、後自背、前自腹、內自溪谷、外自肌肉,陰陽表裡,無所不涉。
又:《歲露篇》曰:入脊內注於伏沖之脈。
《百病始生篇》曰:傳舍於伏沖之脈。
所謂伏沖者,以其最深也。
故凡十二經之氣血,此皆受之,以營養周身,所以為五臟六腑之海),氣不順時血泣凝,為病逆氣裡急是(衝脈俠臍上行至於胸中,故其氣不順則膈塞逆,氣血不和則胸腹裡急矣)。
衝脈總釋 衝脈起於腹氣之街者,是謂氣所行之街也。
一身之大氣積於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氣,是所受者,即人之腎間動氣也;有後天之宗氣,是水穀所化者,即人之胃氣也。
此所謂起於腹氣之街者,是起胃中谷氣也。
並於少陰,是並於腎間動氣。
真氣與穀氣相併,俠臍上行胸中而散,是大氣分布五臟六腑諸經而充周身也。
衝脈穴圖 (穴位尺寸見足少陰腎經) 衝脈穴圖 衝脈穴歌 衝脈俠臍起橫骨,大氣四注肓俞同,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布仍流行。
陽蹺脈循行圖 陽蹺脈循行圖 陽蹺脈循行主病歌(經文附註內) 陽蹺太陽之別脈,脈氣所發起跟中,上合三陽循外踝(《二十八難》曰:陽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從脅循肩與頄通,會目內眥太陽地,上入髮際下耳終(陽蹺之脈起跟中,上合手陽明、手太陽、足陽明,從脅少陽循肩入頸頄,會任脈承泣,屬目內眥而會太陽也),陰緩陽急陽蹺病,邪客陽蹺目內疼(《靈樞經》曰: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
《素問·繆刺論》曰: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
陽蹺脈穴圖 陽蹺脈穴圖 陽蹺脈穴歌 陽蹺穴起申僕陽,居髎肩髃巨骨鄉,臑俞地倉巨髎泣,終於睛明一穴強。
陽蹺脈分寸歌 陽蹺脈起足太陽,申脈外踝五分藏,僕參後繞跟骨下,附陽外踝三寸鄉。
居髎監骨上陷取,肩髃一穴肩尖當,肩上上行名巨骨,肩胛之上臑俞坊。
口吻旁四地倉位,鼻旁八分巨髎疆,目下七分是承泣,目內眥出睛明昂。
蹺者,足也,奇經涉於足者之名也。
曰陽者,以其所行陽經也。
陽蹺者,謂足太陽經之別脈也。
起足太陽膀胱經、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脈穴,繞後跟骨下僕參穴,又前斜足外踝上三寸跗陽穴,又與足少陽會於季脅軟骨端下八寸三分居髎穴,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肩後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與手足陽明會於膊骨頭肩端上肩髃穴,又上行肩尖上兩叉骨巨骨穴,又與手足陽明會夾口吻旁四分地倉穴、行於鼻孔旁八分巨髎穴,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目下七分承泣穴,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於目內眥外一分睛明穴也。
陰蹺脈循行圖 陰蹺脈循行圖 陰蹺脈循行主病歌 陰蹺少陰之別脈,然骨後起循內踝,直上陰股入陰間(入陰間,即會陰穴。
張紫陽曰:陰蹺脈在尾閭前陰囊下,此脈才動,諸脈皆通),上由胸裡缺盆過,出人迎(胃經頸旁動脈)前至咽喉(《二十八難》曰: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入頄(顴內廉)合陽內眥坐(《靈樞·脈度篇》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