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奇經八脈總說(李時珍) 凡人一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

    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

    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絡也。

    (《難經》作陰絡、陽絡。

    )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

    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

    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

    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霧霈妄行,流於湖澤,此發《靈》、《素》未發之秘者也。

    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時珍不敏,參考諸說,以備學仙醫者筌蹄之用雲。

     奇經八脈總歌 正經經外是奇經,八脈分司各有名,任脈在前督屬後,衝起會陰腎同行。

     陽蹺跟外膀胱別,陰起跟前隨少陰,陽維維絡諸陽脈,陰維維絡在諸陰。

     帶脈圍腰如束帶,不由常度號奇經。

     脈有奇常。

    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則不拘於常,故謂之奇也。

    奇經有八,曰任、督、沖、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是也。

    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

    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

    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

    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也。

    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

    是故任沖主身前之陰,督主身後之陽,以南北言也。

    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

    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

    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

    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指得矣。

    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矣。

     任脈循行圖 任脈循行圖 任脈循行主病歌(經文附註內) 任脈起於中極下(中極,穴名,在臍下四寸。

    任脈起於其下,由少腹內胞門之宮、會陰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上行腹裡循關元(同足厥陰、太陰、少陰並行腹裡,循臍下三寸之關元,小腸之募,三陰、任脈之會),循內上行會衝脈,浮外循臍至喉咽,別絡口唇承漿已,過足陽明上頤間,循面入目至睛明,會督為陰脈海傳(《靈樞·五音五味篇》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至承漿而終;上頤循面入目至睛明,會於督脈,總為陰脈之海也。

    按:任脈由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沖並傷,故脈不營於口唇,則髭鬚不生),男子內結七疝病,女人帶下瘕聚團(任脈自前陰上行於腹,故男女之為病如此)。

     任脈穴圖 (脈長四尺五寸) 任脈穴圖 凡此任脈之行,從胞中上注目,長四尺五寸,總二十四穴。

    按:《氣府論》曰: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本經原缺一穴,實隻二十七穴;內齦交一穴,屬督脈;承泣二穴,屬足陽明、蹺脈;故隻二十四穴。

     任脈穴歌 任脈中行二十四,會陰潛伏兩陰間,曲骨之上遊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邊,陰交神闕水分處,下脘建裡中脘前。

    上脘巨闕連鳩尾,中庭膻中玉堂裡,紫宮華蓋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止。

     取穴分寸並別 會陰:(一名屏翳。

    )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

    任脈別絡,俠督脈、衝脈之會。

    一雲任督沖三脈所起,任由此而行腹,督由此而行背,沖由此而行少陰之分。

     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

    任脈、足厥陰之會。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

    )在臍下四寸。

    膀胱募也。

    足三陰、任脈之會。

     關元:(一名次門,一名下紀。

    )在臍下三寸。

    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

    小腸募也。

    足三陰、陽明、任脈之會。

    (《千金》雲:治久痢百治不瘥,灸三百壯,分十日灸之;又治冷痢腹痛,及臍下結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仍灸天井百壯。

    《神農經》雲:治痃癖氣痛,可灸二十一壯。

    ) 石門:(一名命門,一名丹田,一名精露,一名利機。

    )在臍下二寸。

    三焦募也。

     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

    )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

    肓之原也,為男子生氣之海。

    (刺八分,灸五壯。

    此氣海也,凡臟氣憊,一切真氣不足,久疾不瘥者,悉皆灸之。

    《甲乙經》曰:刺一寸三分,一日灸百壯。

    昔柳公度曰:吾養生無他術,但不使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爾。

    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氣佐喜怒,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

    予舊多病,常若氣短,醫者教灸氣海,氣遂不促,自是每歲一二次灸之,則以氣怯故也。

    ) 陰交:(一名少關,一名橫戶。

    )在臍下一寸,一曰當膀胱上際。

    三焦募也。

    任、沖、少陰之會。

    (刺八分,灸五壯,一曰灸百壯。

    主治衝脈生病,從少腹衝心而痛,不得小便,疝痛,陰汗,濕癢,奔豚,腰膝拘攣,婦人月事不調,崩中,帶下,陰癢,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

    ) 神闕:(一名氣舍。

    )當臍中。

    (灸三壯,禁刺,刺之令人惡瘍潰矢,死不治。

    一曰納炒乾淨鹽滿臍,上加厚姜一片蓋定,灸百壯,或以川椒代鹽亦妙。

    《千金》雲:納鹽臍中灸三壯,治淋。

    又:霍亂納鹽灸二七壯。

    又:灸神闕,主治陰證傷寒,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憊,腸鳴洩瀉不止,水腫鼓脹,小兒乳痢不止,腹大風癇,角弓反張,脫肛。

    婦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脫胎。

    此穴在諸傢俱不言灸,隻雲禁針。

    《銅人》雲:宜灸百壯。

    有徐平者,卒中不省,得桃源為灸臍中百壯始蘇,更數月復不起。

    鄭糾雲:有一親卒中風,醫者為灸五百壯而蘇,後年逾八十。

    向使徐平灸至三、五百壯,安知其不永年耶。

    故神闕之灸,須填細鹽,然後灸之,以多為良。

    若灸至三五百壯,不惟愈疾,而且延年;若灸少,則時或暫愈,後恐復發,必難灸矣。

    但夏月人神在臍,乃不宜灸。

    ) 水分:(一名分水,一名中守。

    )在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

    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

    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

     下脘:在建裡下一寸,臍上二寸。

    當胃下口、小腸上口。

    足太陰、任脈之會。

     建裡:在臍上三寸,中脘下一寸。

     中脘:(一名太倉,一名胃脘,一名上紀。

    )在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岐骨與臍之中。

    胃之募也,為腑之會。

    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

    (此穴刺八分,灸七壯;一雲二七壯,至百壯。

    此為腑會,故凡腑病者當治之。

    ) 上脘: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臍上五寸。

    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

    (《千金》雲:日灸二七壯至百壯,三報之。

    《神農經》雲:治心疼積塊嘔吐,可灸十四壯。

    《玉龍賦》雲:閤中脘,治九種之心疼。

    ) 巨闕:在鳩尾下一寸。

    心之募也。

    (《千金》雲:治吐逆不下食,灸五十壯。

    又:治卒忤,灸百壯。

    《神農經》雲:治小兒諸癇病,如口噦吐沫,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

    ) 鳩尾:(一名??骬,一名尾翳。

    )在臆前蔽骨下五分。

    人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甲乙經》曰一寸半。

    膏之原也。

    (禁刺灸。

    此穴大難下針,非甚妙高手,不可輕刺也。

    ) 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膻中:(一名元兒,又一名上氣海。

    )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兩乳間陷中,仰而取之。

    (禁刺,灸七壯。

    此穴乃氣之會也,凡上氣不及下氣、嗌氣、膈氣、痛之類,均宜灸之。

    ) 玉堂:(一名玉英。

    )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刺三分,灸五壯,一雲少灸。

    主治胸膺滿痛,煩咳喘急,喉痹咽壅,水漿不入等證。

    ) 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刺三分,灸五壯,治同玉堂。

    ) 華蓋: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

    (刺灸主治同上。

    )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

    (刺灸主治同上。

    ) 天突:(一名玉戶。

    )在結喉下三寸宛宛中。

    陰維、任脈之會。

    (《神農經》雲:治氣喘咳嗽,可灸七壯。

    ) 廉泉:(一名本池,一名舌本。

    )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

    陰維、任脈之會。

    (按:《刺瘧論》所載曰: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氣府論》曰:足少陰舌下各一。

    《衛氣篇》曰: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

    然則廉泉非一穴,當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脈,而且為足少陰之會也。

    ) 承漿:(一名天池,一名懸漿。

    )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

    足陽明、任脈之會。

    (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口噤不開,暴喑不能言,刺三分,徐徐引氣而出,及治任之為病,其苦內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癥聚。

    一雲療偏風口喎面腫,消渴飲水不休,口齒疳蝕生瘡,灸之亦佳,日可七壯,至七七壯止,即血脈宣通,其風應時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當脈,即能愈疾。

    《千金》雲:小兒唇緊,灸三壯。

    《百證賦》雲:瀉牙疼而即移。

    ) 任脈之別,名尾翳,下鳩尾,散腹。

    實則腹皮痛,虛癢搔,取之所別。

    (注:尾翳,誤也。

    任脈之絡名屏翳,即會陰穴,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

    此經由鳩尾下行散腹,故為病若此,而治之者,當取所別之會陰也。

    ) 督脈循行圖 督脈循行圖 督脈循行主病歌 督起少腹骨中央(少腹,胞宮之所居;骨,橫骨中央,下近外之中央也),入系廷孔絡陰器(廷孔,言中正之直孔,即溺孔也。

    女人孔在前陰中橫骨之下孔上際。

    謂之端乃督脈外起之所。

    此雖言女子,然男子溺孔亦在橫骨下中央,循宗筋而出莖端也。

    別絡自溺孔之端,循順分行向後也),合篡至後別繞臀(篡謂兩便爭行之所,即前後二陰之間;合者循陰器向後復合篡間,分而為二,繞行篡後之臀也),與巨陽絡(太陽中絡)少陰比(合少陰腎脈,並行)至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行,相隨大腸起(目)內眥,上額交巔絡腦間,(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仍俠脊。

    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循男莖(絡督之別絡,並足太陽經上頭下項,俠脊抵腰中,復絡於腎;若直行者,自尻上循脊裡上頭,由鼻而至人中也;莖,男子陰莖),下篡亦與女子類。

    又從少腹貫臍中,(央)貫心入喉頤唇宮(上頤還唇),上系兩目下中央,此為並任(並任脈而行)亦同沖,大抵三脈同道起(督衝任皆起於會陰之中下,一原而三岐,異名而同體),靈素言之每錯綜(《五音五味篇》曰:衝任脈皆起胞中,上循背裡;是又言衝任行背,故經亦有謂衝任脈為督脈者。

    古圖經有以任脈循背謂之督,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亦謂之督。

    今人大率以行身背者為督,行身前者為任,俠臍膀左右上行者為沖。

    然循任督二經所行穴道,一在身前,一在身後,而衝脈居中,本無穴道,伴行足少陰腎經穴道,似當以此說為正),督病少腹(上)衝心痛,不得前後(二便不通)沖疝攻(此督脈為病,而兼於衝任二脈之症),其在女子為不孕(沖為血海,任主胞脈),嗌乾(脈衝咽喉)遺溺及痔癃(絡陰器,合篡間,此督脈為病同於衝脈,考)督脈生病治督脈,骨上臍下可收功(骨上,橫骨上毛際下曲骨穴;臍下,謂臍下一寸陰交穴;皆任脈之穴,其治而言督,何也。

    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