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膀胱經循行圖 膀胱經循行圖 膀胱經循行經文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膀胱經穴圖 膀胱經穴圖 (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脈長八尺) 膀胱經腑象圖 膀胱經腑象圖 膀胱經文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

    有下口,無上口。

    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

    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洩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

    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諸有口者,皆非。

    是經常多血少氣。

    《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膀胱經循行主病總歌 足太陽經膀胱脈,目內眥(睛明)上額交巔(由攢竹而上至絡卻穴,左右斜行而交於巔頂之百會),支者從巔入耳(上)角(其支者,由百會旁行至耳上角,過足少陽之曲鬢、率骨、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故此六穴者,皆為足太陽、少陽之會),直者從(百會)巔(入)絡腦間(自百會行通天、絡卻、玉枕,入絡於腦中也)。

    還出(別)下項循肩膊(自腦復出,別下項,由天柱而下會於督脈之陶道、絡卻,循肩膊內,分作四行而下),挾脊抵腰(此言內兩行者,去脊一寸五分,行十二俞等穴而抵腰中也)循膂旋(脊兩旁之內為膂),絡腎正屬膀胱腑(自腰中入膂,絡腎前,屬膀胱),一支貫臀入膕傳(從腰中循髖骨下,夾脊歷四髎穴,貫臀之會陽下行承扶、委陽等穴,入之委中也;尻旁大肉曰臀,膝後曲處曰膕)。

    一支從膊(內左右)別貫胛(此言肩膊內大杼下外兩行也,左右貫胛,去脊各三寸別行,歷附分、魄戶等穴而下行也),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行(由秩邊過髀樞,會於足少陽環跳穴,循髀外後廉,去承扶一寸五分之間下行,復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貫腨(內)出(外)踝循京骨(小趾本節後大骨曰京骨),小趾外側至陰全(足太陽經止此,乃交於小趾之下,而接乎足少陰經)。

    此經少氣而多血,頭痛脊痛腰如折,目似脫兮項似拔,膕如結兮腨如裂,髀不可曲(以上皆足太陽經脈所歷之處,而見諸證,皆濕淫所勝,土邪傷水也)及(為)踝厥(脈出外踝之後筋,亦結於外踝也),是所生病在筋結(周身筋脈,惟足太陽為多、為巨,其下者結於腫腨膕臀等處,其上者挾腰脊,絡肩項上頭,為目上綱,下結於頄,故凡為攣、為弛、為反張、戴眼之類,皆足太陽之水虧,而主筋所生病)。

    痔(脈入肛)瘧(經為表)狂癲(邪入於陽)疾並生,鼽衄(太陽經氣不能循經下行,上衝於腦而為是病也)目黃而淚出(頭),囟項背腰尻膕腨,病若動時皆痛徹。

    (以上皆經脈所過。

    ) 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經六十三,睛明攢竹曲差參,五處承光接通天,絡卻玉枕天柱邊。

     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膈肝膽居,脾胃三焦腎俞次,大腸小腸膀胱如。

     中膂白環皆二行,去脊中間二寸許,上髎次髎中復下,會陽須向尻旁取。

     還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當,魄戶膏肓與神堂,譩譆膈關魂門旁。

     陽綱意舍及胃倉,肓門志室連胞肓,秩邊承扶殷門穴,浮郄相鄰是委陽。

     委中再下合陽去,承筋承山相次長,飛陽跗陽達崑崙,僕參申脈過金門。

     京骨曲骨近通谷,小指外側尋至陰。

     取穴分寸 睛明:(一名淚孔。

    )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

    《氣府論注》曰: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脈之會。

     攢竹:(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夜光,一名光明。

    )在眉頭陷者中。

    (《明堂》:用細三稜針刺之,宣洩熱氣,眼目大明,宜刺三分出血。

    ) 曲差:(一名鼻沖。

    )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正頭取之。

     五處:在曲差後五分,夾上星旁一寸五分。

     承光:在五處後一寸五分。

    《水熱穴論注》曰:五處後一寸。

    《甲乙經》:五處後二寸。

    (此穴刺三分,禁灸。

    ) 通天:(一名天曰。

    )在承光後一寸五分,一曰橫直百會旁一寸五分。

    (刺三分,留七呼,灸二壯。

    《千金》雲:癭氣面腫,灸五十壯。

    《百證賦》雲:能去鼻內無聞之苦。

    )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

    )在通天後一寸五分。

    《甲乙經》:一寸三分。

     玉枕:在絡卻後一寸五分。

    《甲乙經》曰:在絡卻後七分,夾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後髮際三寸。

    (按:《甲乙經》之數與督脈之數不合。

    ) 天柱:俠項後大筋外廉,髮際陷中。

     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正坐取之。

    《海論》曰:衝脈者,其輸上在於大杼。

    《氣穴論注》曰:督脈別絡,手足太陽三脈之會。

     風門:(一名熱府。

    )在二椎下兩旁,各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

    督脈、足太陽之會。

    熱府腧也。

    (刺五分,留七呼,灸五壯。

    主治傷寒,頭痛項強,目瞑,鼽嚏,胸中熱,嘔逆,氣喘臥不安,身熱黃疸,癰疽發背。

    此穴能瀉一身熱氣,常灸之,永無癰疽瘡疥等患。

    ) 肺俞:在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

    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處是穴,正坐取之。

    《千金》曰:肺俞對乳,引繩度之。

    《素問》曰:刺中肺,三日死。

    《千金》雲:治吐血唾血,上氣咳逆,喉痹,灸隨年壯;主治內言治腰脊強痛,背僂如龜,寒熱,癭氣,黃疸。

     厥陰俞:在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

    (此穴出《山眺經》、《甲乙經》無。

     心俞:在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

    (《素問》曰:刺中心,一日死。

    《神農經》雲:小兒氣不足者,數歲不能語,可灸五壯,艾炷如麥粒。

    ) 膈俞:在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

    為血之會。

    (此血會也,諸血病者皆宜灸之。

    ) 肝俞:在九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

    (《素問》曰:刺中肝,五日死。

    ) 膽俞:在十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

    (《素問》曰:刺中膽,一日半死。

    ) 脾俞:在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二寸,正坐取之。

    (《素問》曰:刺中脾,十日死。

    ) 胃俞:在十二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

     三焦俞:在十三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

    (《千金》雲:少腹堅大如盤盂,胸腹脹滿,飲食不消,婦人症聚瘦瘠,灸三焦俞百壯,三報之。

    治屎血,灸百壯。

    ) 腎俞:在十四椎下,與臍平,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

    (《素問》曰:刺中腎,六日死。

    《素問·血氣形志篇》有五臟俞度。

    )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臟出於背者。

    (五臟居中,其脈氣俱出於背之足太陽經,是為五臟之俞。

    )岐伯曰:背中大俞,在杼骨之端,(大俞即大杼穴。

    )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膈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焦之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

    (焦,即椎之義,指脊骨之節間也;自大杼至腎俞,左右各去脊中一寸五分,故雲挾脊相去三寸所也。

    )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驗取穴之法,但按其俞穴之處,必痛而且解,即其所也;解,痠軟、解散之謂。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

    (拄音主,支也,撐也。

    )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此亦取五臟俞之法,先以草橫量兩乳之間,中半摺折之,又另以一草,比前草而去其半,取齊中折之數,乃豎立長草,橫置短草於下,兩頭相拄,象△三隅,乃舉此草以量其背,令一隅居上,齊脊中之大椎,其在下兩隅當三椎之前,即肺俞穴。

    )復下一度,(謂以上隅齊三椎,即肺俞中央,其下兩隅即五椎之間。

    )心之俞也。

    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

    復下一度,腎之俞也。

    是謂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按:肝、脾、腎俞取法與諸書不合。

    當以《背俞篇》及《甲乙經》等書為是。

    ) 大腸俞:在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

    (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脊強不得俯仰,腰痛,腹脹,繞臍切痛,腸癖,瀉痢,食不化,大小便不利。

    ) 小腸俞:在十八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

    (《千金》雲: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 膀胱俞:在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

     中膂內俞:(一名脊內俞。

    )在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夾脊胛起肉間,伏而取之。

     白環俞:在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

     上髎:在腰髁骨下一寸,夾脊兩旁第一空陷中。

    《繆刺論注》曰:腰下夾尻有空骨各四,蓋即此四穴也。

    《刺腰痛論注》曰:上髎,當髁骨下陷中,餘三髎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

    (腰髁者,即十六椎下、腰脊兩旁起骨之夾脊者。

    )足太陽、少陽之絡。

     次髎:夾脊旁第二空陷中。

     中髎:夾脊旁三空陷中。

     下髎:夾脊旁四空陷中。

    《刺腰痛篇》及《繆刺論》王注皆曰:足厥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結於腰踝下,夾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髎、下髎也。

     會陽:(一名利機。

    )在陰尾尻骨兩旁。

    《甲乙經》曰:督脈氣所發。

    (刺二分,灸五壯;一曰刺八分。

    主治腹中寒氣洩瀉,腸癖,便血,久痔,陽氣虛乏,陰汗濕。

    ) 附分:在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

    手足太陽之會。

     魄戶:在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

    (《神農經》雲:治虛勞發熱,可灸十四壯。

    ) 膏肓俞:在四椎下、五椎上,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

    《千金翼》雲: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動,乃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依胛骨之際,相去骨際如容側指許,按其中一間空處,自覺牽引肩中,是其穴也。

    左右各灸至百壯,或三、五百,多至千壯,當氣下嚨嚨然,如流水之降;若停痰宿疾,亦必下也。

    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索孔穴灸之。

    又法:但以右手搭左肩上,中指稍所不及處是其穴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

    其有不能久坐伸臂者,亦可伏衣襆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遠;不爾,胛骨覆穴,不得其真也。

    所伏衣襆,當令大小得宜;不爾,則前郤亦失其穴也。

    此穴灸後令人陽氣日盛,當消息自為補養,令得平復,則諸病無所不治。

    又法:如其人骨節分明,則以椎數為準;若脊背肥厚,骨節難尋,須以大椎至尾骶,量分三尺折取之;不然,則以平臍十四椎命門為則,逐椎分寸取之,則穴無不真。

    然取大椎之法,除項骨三節不在內,或人亦有項骨短而無可尋者,但當以平肩之處為第一椎,以次求之,可無差也。

    《捷經》雲:灸膏肓功效,諸書例能言之,而取穴則未也。

    《千金》等方之外,莊綽論之最詳,然繁而無統,不能歸定於一。

    餘嘗以意取之,令病人兩手交在兩膊上,灸時亦然,胛骨遂開,其穴立見,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兩旁各三寸,四肋三間之中,按之痠疼是穴,灸至千壯,少亦七七壯,當以《千金》立點、立灸,坐點、坐灸,臥點、臥灸為的。

    劉瑾雲:取膏肓二穴,當除第一椎小骨不算,若連第一椎數下,當在五椎下兩旁各三寸半,共折七寸,分兩旁,按其痠疼處,乃是真穴。

    每依此灸療,多獲全愈。

    灸七七壯至百壯、千壯。

    一雲灸後當灸足三裡,以引火實下。

    此穴自晉以前所未有,乃後人之所增也。

    (此穴主治百病,無所不療,虛羸瘦損,五勞七傷諸病,夢遺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可灸二七至七七壯。

    ) 神堂:在五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

     譩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