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在肩膊內廉,六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
《甲乙經》曰:以手痛按之,病者呼譩譆是穴,蓋因其痛也。
(《千金》雲:多汗瘧病,灸五十壯。
) 膈關:在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開肩取之。
此亦血會。
(刺五分,灸五壯,治諸血病。
) 魂門:在九椎下,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
陽綱:在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
意舍:在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
胃倉:在十二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
肓門:在十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又肋間陷中,前與鳩尾相直,正坐取之。
志室:在十四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
胞肓:在十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
秩邊:在二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
(刺五分,灸三壯。
主治腰痛,五痔,小便赤澀。
)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
)在尻臀下、股陰上約文中。
殷門:在承扶下六寸,膕上兩筋之間。
浮郄:在委陽上一寸,屈膝得之。
委陽: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三焦合入於委陽。
《甲乙經》曰:委陽,三焦下輔腧也,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此足太陽別絡也。
《本輸篇》曰:三焦下腧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刺七分,留五呼,灸三壯。
) 委中:(一名血郄。
)在膕中央約文動脈陷中,伏臥屈足取之。
足太陽所入為合。
(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一雲禁灸。
春月勿令出血,蓋太陽合腎,主於冬,水衰於春,故春毋令出血。
) 合陽:在膝膕約文下二寸。
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
)在腨腸中央陷中,腳跟上七寸。
(灸三壯,禁刺。
) 承山:(一名肉柱,一名魚腹。
)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
一雲腿肚下尖分肉間。
(《靈光賦》雲:治轉筋並久痔。
今時多用此穴治傷寒,立效。
亦有初發瘧疾者,灸之立已。
) 飛陽:(一名厥陽。
)在足外踝上七寸後陷中。
足太陽絡,別走少陰。
跗陽:在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之間。
陽蹺之郄。
崑崙:在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細動脈應手。
足太陽所行為經。
(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雲:治轉筋腰尻痛,膊重更連陰,頭疼脊背急,暴喘滿衝心,舉步行不得,動足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尋此穴針。
《神農經》雲:小兒陰腫,可灸三壯,炷如小麥。
) 僕參:(一名安邪。
)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
足太陽、陽蹺之會。
申脈:在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許白肉際。
陽蹺脈所生。
(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靈光賦》雲:陽蹺、陰蹺及陽陵、陰陵四穴,治腳氣;又兼足三裡,同治腳氣,亦去在腰諸疾。
) 金門:(一名關梁。
)在足外踝下一寸。
足太陽郄,陽維別屬也。
京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可按而得。
足太陽所過為原。
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赤白肉際。
足太陽所注為輸。
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足太陽所溜為滎。
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足太陽所出為井。
(張仲文治婦人橫產手先出,諸符藥不效,為灸右腳小指尖三壯,炷如小麥,下火立產。
) 正筋別本標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
(此膀胱與腎為表裡,故其經脈相為一合也。
足太陽之正入膕中,與少陰合而上行,其別一道下尻五寸,當承扶之次,上入肛門內,行腹中,屬於膀胱,散於腎,循膂當心入散,上出於項,而復屬於本經太陽,此內外同為一經也。
)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爪甲之側,即足太陽經脈所止之處至陰穴次也;循足跗外側,上結於外踝崑崙之分,乃邪上跗陽而結於膝膕之分。
結,聚也。
)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下,足跗之下也;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之鞭筋處也,乃僕參、申脈之分;結於膕,委中也。
膕,音國;鞭,硬同。
)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別而為柔軟短筋,亦猶木之有枝也。
後凡言別者、支者,皆仿此。
此支自外踝別行,由足腨肚之下尖處,行少陽之後,結於腨之外側,絡穴飛陽之分,乃上膕內廉,合大筋於委中而一之也。
)上結於臀,(尾骶骨旁會陽之分也。
臀,音屯。
)上挾脊上項,(夾脊背,分左右上項,會於督脈之陶道、大椎,此皆附脊之剛筋也。
)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支者,自項別入內行,與手少陽之筋結於舌本,散於舌下,自此以上皆柔軟之筋,而散於頭面。
)其直者,結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直者,自項而上,與足少陰之筋合於腦後枕骨間,由是而上過於頭前,下於顏,以結於鼻下之兩旁也;額上曰顏。
)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綱,綱維也,所以約束目睫,司開闔者也。
目下曰頄,即顴也。
此支自通頂於腦者,下屬目本,散於目上,為目上綱;下行者,結於頄,與足少陽之筋合。
頄,音求。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又其支者,從挾脊循腋後外廉,行足少陽之後,上至肩,會手陽明之筋,結於肩髃。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此支後行者,從腋後、腋下向前,邪出陽明之缺盆,乃從耳後直上,會於手太陽、足少陰之筋,結於完骨。
完骨,耳後高骨也。
)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
(此支前行者,同前缺盆之筋岐出別上頤頷,邪行出於頄,與前之下結於頄者相合也。
)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絡,名飛陽,在足外踝上七寸,別走足少陰者也;此經起於目內眥,絡腦行頭背,故其病如此;治此者,當取所別之飛陽。
) 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跗陽穴也。
)標在兩絡命門。
命門者,目也。
(即睛明穴。
) 腎經循行圖 腎經循行圖 腎經循行經文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腎經穴圖 左右共五十四穴,脈長六尺五寸 腎經穴圖 腎經臟象圖 腎經臟象圖 腎臟經文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
是經常少血多氣。
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
《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
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也。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之處,上行脊間至腦中,連於髓海。
腎經循行主病總歌 足腎經脈屬少陰,斜從小指趨足心(足太陽之脈,終於足小指,而足少陰脈於小指下接之,斜走足心湧泉穴),出於然骨(在內踝前大骨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上腨(內出)膕內(廉)尋(自復溜交信,過足太明之三陰交,以上腨內之築賓,出膕內廉之陰谷),上股(內)後廉直貫脊(結於督脈之長強,貫脊中而後屬腎),屬腎下絡膀胱深(前當關元、中極之分,而絡於膀胱。
滑氏曰: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長強,還出於前,循橫骨而上至肓俞之次、臍之左右,屬腎下臍,至關元、中極之分而絡膀胱也),直者從腎(肓俞之分)貫肝膈,入肺(中)挾舌(本)循喉嚨(自肓俞上行,循商曲等穴,至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
按:足少陰經,考之本篇及經別、經筋等篇,皆言由脊裡上注心肺,而散於胸中。
惟《骨空論》曰: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故《甲乙經》曰:於俞府下至步廊等六穴,皆雲足少陰脈氣所發;幽門至橫骨等十一穴,皆雲衝脈、足少陰之會;故滑氏注如此,實本《甲乙》、《銅人》諸書,而《甲乙》又本於《骨空論》也),支者從肺絡心上,注胸(膻中)交於手厥陰(其支者,自神藏之際,從肺絡心注胸中。
以上俞府諸穴,少陰經止此,而接乎手厥陰經也)。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病飢不欲食(腎雖陰臟,元陽所居,水中有火,為脾胃之關;陰動則陽衰而脾困,真火不能溫養化源也),面如漆柴(水色黑,陰邪見也,腎藏脾精,衰則枯如柴而無發生也)咳唾(有)血,喝喝而喘(真陰損則虛火上奔,子病及母也)坐(而欲)起輒(陰處不能靜也),兩目??(如)無所見(目瞳子者,骨之精也,腎精內奪則??如無所見,故凡目多昏黑者,必真水虧也),心(如)懸(心腎不交,則精離散)若飢(陰虛則內餒,故常若飢狀;土邪淫勝,病本於腎也)皆精失,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腎在志為恐,腎氣怯,故為病如此),咽腫舌乾兼口熱,上氣(腎水上溢為腫)心痛或心煩(本經之脈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故為病如此),黃疸(陰虛陽實為黃疸,雲腎水乘脾,或為女勞疸)腸澼(陽邪自表入臟,並聚於陰,留薄下集,則為腸澼)及痿(骨痿)厥(下不足則上逆),脊股後廉之內痛(皆經脈所過),嗜臥(多陰少陽,精神匱也。
《逆調論》曰: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足下熱痛切(脈起足心)。
腎經穴歌 足少陰穴二十七,湧泉然谷太谿立,大鐘水泉連照海,復溜交信築賓實, 陰谷膝內輔骨後,已上從足走至膝,橫骨大赫聯氣穴,四滿中注肓俞臍, 商曲石關陰都密,通谷幽門寸半闢,折量腹上分十一,步廊神封膺靈墟, 神藏彧中俞府畢。
取穴分寸 湧泉:(一名地衝。
)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足少陰所出為井。
(《史記》:漢北齊王阿母患足下熱,喘滿,淳于意曰:熱厥也,刺足心立愈。
《千金》雲:鼻衄不止,灸二百壯。
) (然谷:一名龍淵,一名然骨。
)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別於足太陰之郄。
足少陰所溜為滎。
(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一曰刺不宜見血。
治喘,煩滿,咳血,喉痹,消渴,舌縱,心恐,氣少,涎出,小腹脹,痿厥,寒疝,足跗腫,胻酸,寒熱,不久立,男子遺精,婦陰挺,月經不調,難成孕,初生小兒臍風動撮口,洞洩,此穴瀉。
《百證賦》雲:此穴易醒臍風。
) 太谿:(一名呂細。
)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
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此脈則死。
足少陰所注為輸,即原也。
(《神農經》雲:治牙疼,可灸七壯。
) 大鐘:在足跟後沖中,大骨上兩筋間。
《水熱穴論注》曰:在足內踝後沖中。
足少陰絡,別走太陽。
水泉:在足內踝下,太谿下一寸。
足少陰郄。
照海:在足內踝下一寸陷中,容爪甲。
一雲在內踝下四分,微前高骨陷中,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
《神農經》雲:在內踝直下白肉際是穴。
陰蹺所生。
(《攔江賦》雲:治噤口喉風,用三稜針出血即安。
) 復溜:(一名昌陽,一名伏白。
)在足內踝後上,除踝二寸陷者中。
前傍骨是復溜,後傍筋是交信二穴,止隔一筋。
足少陰所行為經。
(刺三分,留三呼,灸五壯、七壯。
《靈光賦》雲:治腫如神。
) 交信: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
陰蹺之郄。
築賓:在足內踝後上腨分中。
陰維之郄。
(刺三分,灸五壯,主治小兒胎疝,癲疾,吐舌,發狂,罵詈,腹痛,嘔吐涎沫,足腨痛。
) 陰谷:在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
足少陰所入為合。
橫骨:
《甲乙經》曰:以手痛按之,病者呼譩譆是穴,蓋因其痛也。
(《千金》雲:多汗瘧病,灸五十壯。
) 膈關:在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開肩取之。
此亦血會。
(刺五分,灸五壯,治諸血病。
) 魂門:在九椎下,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
陽綱:在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
意舍:在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
胃倉:在十二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
肓門:在十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又肋間陷中,前與鳩尾相直,正坐取之。
志室:在十四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
胞肓:在十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
秩邊:在二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
(刺五分,灸三壯。
主治腰痛,五痔,小便赤澀。
)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
)在尻臀下、股陰上約文中。
殷門:在承扶下六寸,膕上兩筋之間。
浮郄:在委陽上一寸,屈膝得之。
委陽: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三焦合入於委陽。
《甲乙經》曰:委陽,三焦下輔腧也,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此足太陽別絡也。
《本輸篇》曰:三焦下腧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刺七分,留五呼,灸三壯。
) 委中:(一名血郄。
)在膕中央約文動脈陷中,伏臥屈足取之。
足太陽所入為合。
(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一雲禁灸。
春月勿令出血,蓋太陽合腎,主於冬,水衰於春,故春毋令出血。
) 合陽:在膝膕約文下二寸。
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
)在腨腸中央陷中,腳跟上七寸。
(灸三壯,禁刺。
) 承山:(一名肉柱,一名魚腹。
)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
一雲腿肚下尖分肉間。
(《靈光賦》雲:治轉筋並久痔。
今時多用此穴治傷寒,立效。
亦有初發瘧疾者,灸之立已。
) 飛陽:(一名厥陽。
)在足外踝上七寸後陷中。
足太陽絡,別走少陰。
跗陽:在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之間。
陽蹺之郄。
崑崙:在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細動脈應手。
足太陽所行為經。
(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雲:治轉筋腰尻痛,膊重更連陰,頭疼脊背急,暴喘滿衝心,舉步行不得,動足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尋此穴針。
《神農經》雲:小兒陰腫,可灸三壯,炷如小麥。
) 僕參:(一名安邪。
)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
足太陽、陽蹺之會。
申脈:在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許白肉際。
陽蹺脈所生。
(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靈光賦》雲:陽蹺、陰蹺及陽陵、陰陵四穴,治腳氣;又兼足三裡,同治腳氣,亦去在腰諸疾。
) 金門:(一名關梁。
)在足外踝下一寸。
足太陽郄,陽維別屬也。
京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可按而得。
足太陽所過為原。
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赤白肉際。
足太陽所注為輸。
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足太陽所溜為滎。
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足太陽所出為井。
(張仲文治婦人橫產手先出,諸符藥不效,為灸右腳小指尖三壯,炷如小麥,下火立產。
) 正筋別本標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
(此膀胱與腎為表裡,故其經脈相為一合也。
足太陽之正入膕中,與少陰合而上行,其別一道下尻五寸,當承扶之次,上入肛門內,行腹中,屬於膀胱,散於腎,循膂當心入散,上出於項,而復屬於本經太陽,此內外同為一經也。
)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爪甲之側,即足太陽經脈所止之處至陰穴次也;循足跗外側,上結於外踝崑崙之分,乃邪上跗陽而結於膝膕之分。
結,聚也。
)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下,足跗之下也;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之鞭筋處也,乃僕參、申脈之分;結於膕,委中也。
膕,音國;鞭,硬同。
)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別而為柔軟短筋,亦猶木之有枝也。
後凡言別者、支者,皆仿此。
此支自外踝別行,由足腨肚之下尖處,行少陽之後,結於腨之外側,絡穴飛陽之分,乃上膕內廉,合大筋於委中而一之也。
)上結於臀,(尾骶骨旁會陽之分也。
臀,音屯。
)上挾脊上項,(夾脊背,分左右上項,會於督脈之陶道、大椎,此皆附脊之剛筋也。
)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支者,自項別入內行,與手少陽之筋結於舌本,散於舌下,自此以上皆柔軟之筋,而散於頭面。
)其直者,結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直者,自項而上,與足少陰之筋合於腦後枕骨間,由是而上過於頭前,下於顏,以結於鼻下之兩旁也;額上曰顏。
)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綱,綱維也,所以約束目睫,司開闔者也。
目下曰頄,即顴也。
此支自通頂於腦者,下屬目本,散於目上,為目上綱;下行者,結於頄,與足少陽之筋合。
頄,音求。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又其支者,從挾脊循腋後外廉,行足少陽之後,上至肩,會手陽明之筋,結於肩髃。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此支後行者,從腋後、腋下向前,邪出陽明之缺盆,乃從耳後直上,會於手太陽、足少陰之筋,結於完骨。
完骨,耳後高骨也。
)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
(此支前行者,同前缺盆之筋岐出別上頤頷,邪行出於頄,與前之下結於頄者相合也。
)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絡,名飛陽,在足外踝上七寸,別走足少陰者也;此經起於目內眥,絡腦行頭背,故其病如此;治此者,當取所別之飛陽。
) 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跗陽穴也。
)標在兩絡命門。
命門者,目也。
(即睛明穴。
) 腎經循行圖 腎經循行圖 腎經循行經文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腎經穴圖 左右共五十四穴,脈長六尺五寸 腎經穴圖 腎經臟象圖 腎經臟象圖 腎臟經文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
是經常少血多氣。
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
《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
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也。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之處,上行脊間至腦中,連於髓海。
腎經循行主病總歌 足腎經脈屬少陰,斜從小指趨足心(足太陽之脈,終於足小指,而足少陰脈於小指下接之,斜走足心湧泉穴),出於然骨(在內踝前大骨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上腨(內出)膕內(廉)尋(自復溜交信,過足太明之三陰交,以上腨內之築賓,出膕內廉之陰谷),上股(內)後廉直貫脊(結於督脈之長強,貫脊中而後屬腎),屬腎下絡膀胱深(前當關元、中極之分,而絡於膀胱。
滑氏曰: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長強,還出於前,循橫骨而上至肓俞之次、臍之左右,屬腎下臍,至關元、中極之分而絡膀胱也),直者從腎(肓俞之分)貫肝膈,入肺(中)挾舌(本)循喉嚨(自肓俞上行,循商曲等穴,至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
按:足少陰經,考之本篇及經別、經筋等篇,皆言由脊裡上注心肺,而散於胸中。
惟《骨空論》曰: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故《甲乙經》曰:於俞府下至步廊等六穴,皆雲足少陰脈氣所發;幽門至橫骨等十一穴,皆雲衝脈、足少陰之會;故滑氏注如此,實本《甲乙》、《銅人》諸書,而《甲乙》又本於《骨空論》也),支者從肺絡心上,注胸(膻中)交於手厥陰(其支者,自神藏之際,從肺絡心注胸中。
以上俞府諸穴,少陰經止此,而接乎手厥陰經也)。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病飢不欲食(腎雖陰臟,元陽所居,水中有火,為脾胃之關;陰動則陽衰而脾困,真火不能溫養化源也),面如漆柴(水色黑,陰邪見也,腎藏脾精,衰則枯如柴而無發生也)咳唾(有)血,喝喝而喘(真陰損則虛火上奔,子病及母也)坐(而欲)起輒(陰處不能靜也),兩目??(如)無所見(目瞳子者,骨之精也,腎精內奪則??如無所見,故凡目多昏黑者,必真水虧也),心(如)懸(心腎不交,則精離散)若飢(陰虛則內餒,故常若飢狀;土邪淫勝,病本於腎也)皆精失,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腎在志為恐,腎氣怯,故為病如此),咽腫舌乾兼口熱,上氣(腎水上溢為腫)心痛或心煩(本經之脈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故為病如此),黃疸(陰虛陽實為黃疸,雲腎水乘脾,或為女勞疸)腸澼(陽邪自表入臟,並聚於陰,留薄下集,則為腸澼)及痿(骨痿)厥(下不足則上逆),脊股後廉之內痛(皆經脈所過),嗜臥(多陰少陽,精神匱也。
《逆調論》曰: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足下熱痛切(脈起足心)。
腎經穴歌 足少陰穴二十七,湧泉然谷太谿立,大鐘水泉連照海,復溜交信築賓實, 陰谷膝內輔骨後,已上從足走至膝,橫骨大赫聯氣穴,四滿中注肓俞臍, 商曲石關陰都密,通谷幽門寸半闢,折量腹上分十一,步廊神封膺靈墟, 神藏彧中俞府畢。
取穴分寸 湧泉:(一名地衝。
)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足少陰所出為井。
(《史記》:漢北齊王阿母患足下熱,喘滿,淳于意曰:熱厥也,刺足心立愈。
《千金》雲:鼻衄不止,灸二百壯。
) (然谷:一名龍淵,一名然骨。
)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別於足太陰之郄。
足少陰所溜為滎。
(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一曰刺不宜見血。
治喘,煩滿,咳血,喉痹,消渴,舌縱,心恐,氣少,涎出,小腹脹,痿厥,寒疝,足跗腫,胻酸,寒熱,不久立,男子遺精,婦陰挺,月經不調,難成孕,初生小兒臍風動撮口,洞洩,此穴瀉。
《百證賦》雲:此穴易醒臍風。
) 太谿:(一名呂細。
)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
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此脈則死。
足少陰所注為輸,即原也。
(《神農經》雲:治牙疼,可灸七壯。
) 大鐘:在足跟後沖中,大骨上兩筋間。
《水熱穴論注》曰:在足內踝後沖中。
足少陰絡,別走太陽。
水泉:在足內踝下,太谿下一寸。
足少陰郄。
照海:在足內踝下一寸陷中,容爪甲。
一雲在內踝下四分,微前高骨陷中,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
《神農經》雲:在內踝直下白肉際是穴。
陰蹺所生。
(《攔江賦》雲:治噤口喉風,用三稜針出血即安。
) 復溜:(一名昌陽,一名伏白。
)在足內踝後上,除踝二寸陷者中。
前傍骨是復溜,後傍筋是交信二穴,止隔一筋。
足少陰所行為經。
(刺三分,留三呼,灸五壯、七壯。
《靈光賦》雲:治腫如神。
) 交信: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
陰蹺之郄。
築賓:在足內踝後上腨分中。
陰維之郄。
(刺三分,灸五壯,主治小兒胎疝,癲疾,吐舌,發狂,罵詈,腹痛,嘔吐涎沫,足腨痛。
) 陰谷:在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
足少陰所入為合。
橫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