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目黃脅痛(系目,出腋。
)渴欲飲,(心火炎,則心液津耗。
)臑臂痛厥(脈行臑臂內後廉)。
掌熱蒸。
(脈入掌內後廉。
) 心經穴歌 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裡陰郄神門下,少府少衝小指邊。
取穴分寸 極泉: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中。
青靈: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
滑氏曰: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
《甲乙經》:無此穴。
少海:(一名曲節。
)在肘內廉,節後陷中。
又雲:肘內大骨下,去肘端五分,肘內橫文頭,屈肘向頭取之。
手少陰所入為合。
靈道:在掌後一寸五分,一曰一寸。
手少陰所行為經。
通裡:在腕側後一寸陷中。
手少陰絡,別走手太陽經。
陰郄:(一曰手少陰郄。
)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當小指之後。
神門:(一名兌沖,一名中都。
)在掌後銳骨端陷中,當小指後。
手少陰所注為輸。
少府:在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
手少陰所溜為滎。
(此穴灸三壯,主治痎瘧久不愈,振寒,煩滿,少氣,胸中痛,悲恐畏人,臂酸,肘腋攣急,陰挺出,陰癢,陰痛,遺尿,偏墜,小便不利。
) 少衝:(一名經始。
)在手小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手少陰所出為井。
(《乾坤生意》雲:此為十井穴,治同手太陰。
) 正筋別本標 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
(手少陰之正,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行兩筋之間,內屬於心與手太陽,入腋走心者合,乃上行挾於咽,出於面,合於目內眥,是當與足太陽睛明相會矣。
)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神門),上結肘內廉(少海),上入腋(極泉),交太陰,挾乳裡,(此經自指至腋,入腋而交手太陰之筋,斜絡挾乳內行以上,皆剛筋也。
)結於胸中,循賁,下繫於臍。
(自乳裡內行,結於胸中,與三陰之筋合。
蓋心主、少陰之筋,皆與太陰合於賁,而下行也。
)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走手太陽。
)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本經入心,下膈,故邪實則支膈,謂膈間若有所支而不暢也;其支者上系舌本,故虛則不能言;當取通裡以治之也。
)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神門穴也。
)標在背輸也。
(心輸也。
) 小腸經循行圖 小腸經循行圖 小腸經循行經文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腫,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小腸經穴圖 小腸經穴圖 (左右共三十八穴,脈長五尺) 小腸經腑象圖 小腸經腑象圖 小腸經文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鬥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
復下一寸,而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之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是經常多血少氣。
《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小腸經循行主病總歌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外側)起少澤,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銳骨),上臂骨出肘內側。
兩筋之間(本經循臂骨下廉陽谷等穴,出肘內側兩骨尖中小海穴也,此處捺之應於小指之上)臑(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出肩解(肩後骨縫曰肩解,即肩貞穴)而繞肩胛(臑俞、天宗等處。
滑氏曰:脊兩傍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即肩膊也。
)交肩之上(秉風、曲垣等穴,左右交於兩肩之上,會於督脈之大椎)入缺盆,直絡心中(自缺盆由胸中下行,入膻中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自缺盆循咽下膈抵胃,下行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此經之內行者),支從缺盆上頸頰。
至目銳眥入耳中(其支行於外者,出缺盆,循頸中之天窗,上頰後之天容,由顴髎以入耳中之聽宮,手太陽經止於此),支者別頰(頰車、顴髎之次)斜上?(目下也),抵鼻至於目內眥,其絡與足太陽接(交目內眥足太陽之睛明穴也)。
嗌痛頸腫(本經脈循咽下膈,支者循頸上頰,此寒淫所勝,病及火府也)頭難回(不可以顧),肩似拔兮臑似折(脈循臑出肩),耳聾目黃腫頰間(脈入耳,至目外眥,上頰),是所生病為主液(小腸主泌別清濁,病則水穀不分而流衍無制),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此經少氣而多血。
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於小指設,前骨後谿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列。
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秉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
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
取穴分寸 少澤:(一名小吉。
)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
《甲乙經》曰: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中。
手太陽所出為井。
(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壯。
主治痎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心煩,咳嗽,瘛瘲,臂痛,頸項痛不可顧,目生翳,及療婦人無乳。
先瀉後補。
《乾坤生意》雲:此為十井穴,治同手太陰。
) 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手太陽所溜為滎。
後谿:在手小指本節後,外側橫文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
一雲在手腕前外側,拳尖起骨下陷中。
手太陽所注為輸。
(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三壯。
《玉龍賦》雲:專治時疫,痎瘧。
一傳治早食午吐,午食晚吐,灸此左右二穴九壯,立愈。
) 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手太陽所過為原。
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
手太陽所行為經。
(灸三壯,治小兒瘛瘲,舌強。
) 養老:在手外踝骨上一空,腕後一寸陷中。
手太陽郄。
支正:在腕後外廉五寸。
手太陽絡,別走少陰。
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
手太陽所入為合。
(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壯、七壯。
主治肘臂肩臑頸項痛,寒熱,齒根痛,風眩瘍腫,小腹痛,五癇,瘛瘲。
) 肩貞: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
臑俞:在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手足太陽、陽維、陽蹺之會。
天宗: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
秉風:在肩上,天髎外小髃骨,舉臂有空。
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
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
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大椎旁三寸陷中,與大杼平。
肩中俞:在肩胛內廉,去脊大椎旁二寸陷中。
天窗:(一名窗籠。
)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
(《千金》雲:狂邪鬼語,灸九壯;癮疹,灸七壯。
) 天容:在耳下,曲頰下後。
(灸三壯。
主治癭氣,頸癰不可回顧,不能言,齒噤,耳鳴,耳聾,喉痹,咽中如梗,寒熱胸滿,嘔逆吐沫。
) 顴髎:(一名兌骨。
)在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
手少陽、太陽之會。
(刺二分,禁灸,主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不止,?腫,齒痛。
) 聽宮:(一名多所聞。
)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正筋別本標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
(此小腸與心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指地者,地屬陰,居天之內,手太陽內行之脈,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繫於小腸,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內,故曰指地;《經脈篇》言交肩上,入缺盆,絡心,此言別於肩解,入腋走心,蓋前後皆有入心之脈也。
)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手小指之上外側,少澤穴也;上行結於手腕外側腕骨、陽谷之次,上循臂內側,結於肘下銳骨之後,小海之次,但於肘尖上兩骨罅中,以指捺其筋,則痠麻應於小指之上,是其驗也;又由肘上臑外廉,入結於後腋之下,此皆剛筋也。
)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自腋下與足太陽之筋合,走腋後廉上繞肩胛,行肩外俞、肩中俞,循頸中天窗之分,出走太陽經筋,自缺盆出者之前,同上結於耳後完骨之次也。
)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此支者,自頸上曲牙,入耳中聽宮之分;其直者,上行出耳上,會於手少陽角孫之次;其前而下者,循頤結於頷,與手陽明之筋會合;其前而上者,屬目外眥瞳子髎之次,與手足少陽之筋合也。
)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
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支正在腕後五寸,走臂內則注手少陰者也;此經走肘絡肩,故邪實則脈絡壅滯,而節弛肘廢;正虛則血氣不行,大則為疣,即贅瘤也,小則為指間痂疥之類;治此者,當取所別之支正也。
)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當是養老穴也。
)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當是睛明穴上一寸,蓋睛明為手足太陽之會。
)
)渴欲飲,(心火炎,則心液津耗。
)臑臂痛厥(脈行臑臂內後廉)。
掌熱蒸。
(脈入掌內後廉。
) 心經穴歌 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裡陰郄神門下,少府少衝小指邊。
取穴分寸 極泉: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中。
青靈: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
滑氏曰: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
《甲乙經》:無此穴。
少海:(一名曲節。
)在肘內廉,節後陷中。
又雲:肘內大骨下,去肘端五分,肘內橫文頭,屈肘向頭取之。
手少陰所入為合。
靈道:在掌後一寸五分,一曰一寸。
手少陰所行為經。
通裡:在腕側後一寸陷中。
手少陰絡,別走手太陽經。
陰郄:(一曰手少陰郄。
)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當小指之後。
神門:(一名兌沖,一名中都。
)在掌後銳骨端陷中,當小指後。
手少陰所注為輸。
少府:在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
手少陰所溜為滎。
(此穴灸三壯,主治痎瘧久不愈,振寒,煩滿,少氣,胸中痛,悲恐畏人,臂酸,肘腋攣急,陰挺出,陰癢,陰痛,遺尿,偏墜,小便不利。
) 少衝:(一名經始。
)在手小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手少陰所出為井。
(《乾坤生意》雲:此為十井穴,治同手太陰。
) 正筋別本標 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
(手少陰之正,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行兩筋之間,內屬於心與手太陽,入腋走心者合,乃上行挾於咽,出於面,合於目內眥,是當與足太陽睛明相會矣。
)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神門),上結肘內廉(少海),上入腋(極泉),交太陰,挾乳裡,(此經自指至腋,入腋而交手太陰之筋,斜絡挾乳內行以上,皆剛筋也。
)結於胸中,循賁,下繫於臍。
(自乳裡內行,結於胸中,與三陰之筋合。
蓋心主、少陰之筋,皆與太陰合於賁,而下行也。
)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走手太陽。
)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本經入心,下膈,故邪實則支膈,謂膈間若有所支而不暢也;其支者上系舌本,故虛則不能言;當取通裡以治之也。
)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神門穴也。
)標在背輸也。
(心輸也。
) 小腸經循行圖 小腸經循行圖 小腸經循行經文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腫,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小腸經穴圖 小腸經穴圖 (左右共三十八穴,脈長五尺) 小腸經腑象圖 小腸經腑象圖 小腸經文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鬥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
復下一寸,而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之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是經常多血少氣。
《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小腸經循行主病總歌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外側)起少澤,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銳骨),上臂骨出肘內側。
兩筋之間(本經循臂骨下廉陽谷等穴,出肘內側兩骨尖中小海穴也,此處捺之應於小指之上)臑(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出肩解(肩後骨縫曰肩解,即肩貞穴)而繞肩胛(臑俞、天宗等處。
滑氏曰:脊兩傍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即肩膊也。
)交肩之上(秉風、曲垣等穴,左右交於兩肩之上,會於督脈之大椎)入缺盆,直絡心中(自缺盆由胸中下行,入膻中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自缺盆循咽下膈抵胃,下行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此經之內行者),支從缺盆上頸頰。
至目銳眥入耳中(其支行於外者,出缺盆,循頸中之天窗,上頰後之天容,由顴髎以入耳中之聽宮,手太陽經止於此),支者別頰(頰車、顴髎之次)斜上?(目下也),抵鼻至於目內眥,其絡與足太陽接(交目內眥足太陽之睛明穴也)。
嗌痛頸腫(本經脈循咽下膈,支者循頸上頰,此寒淫所勝,病及火府也)頭難回(不可以顧),肩似拔兮臑似折(脈循臑出肩),耳聾目黃腫頰間(脈入耳,至目外眥,上頰),是所生病為主液(小腸主泌別清濁,病則水穀不分而流衍無制),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此經少氣而多血。
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於小指設,前骨後谿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列。
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秉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
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
取穴分寸 少澤:(一名小吉。
)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
《甲乙經》曰: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中。
手太陽所出為井。
(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壯。
主治痎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心煩,咳嗽,瘛瘲,臂痛,頸項痛不可顧,目生翳,及療婦人無乳。
先瀉後補。
《乾坤生意》雲:此為十井穴,治同手太陰。
) 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手太陽所溜為滎。
後谿:在手小指本節後,外側橫文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
一雲在手腕前外側,拳尖起骨下陷中。
手太陽所注為輸。
(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三壯。
《玉龍賦》雲:專治時疫,痎瘧。
一傳治早食午吐,午食晚吐,灸此左右二穴九壯,立愈。
) 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手太陽所過為原。
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
手太陽所行為經。
(灸三壯,治小兒瘛瘲,舌強。
) 養老:在手外踝骨上一空,腕後一寸陷中。
手太陽郄。
支正:在腕後外廉五寸。
手太陽絡,別走少陰。
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
手太陽所入為合。
(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壯、七壯。
主治肘臂肩臑頸項痛,寒熱,齒根痛,風眩瘍腫,小腹痛,五癇,瘛瘲。
) 肩貞: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
臑俞:在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手足太陽、陽維、陽蹺之會。
天宗: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
秉風:在肩上,天髎外小髃骨,舉臂有空。
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
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
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大椎旁三寸陷中,與大杼平。
肩中俞:在肩胛內廉,去脊大椎旁二寸陷中。
天窗:(一名窗籠。
)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
(《千金》雲:狂邪鬼語,灸九壯;癮疹,灸七壯。
) 天容:在耳下,曲頰下後。
(灸三壯。
主治癭氣,頸癰不可回顧,不能言,齒噤,耳鳴,耳聾,喉痹,咽中如梗,寒熱胸滿,嘔逆吐沫。
) 顴髎:(一名兌骨。
)在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
手少陽、太陽之會。
(刺二分,禁灸,主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不止,?腫,齒痛。
) 聽宮:(一名多所聞。
)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正筋別本標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
(此小腸與心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指地者,地屬陰,居天之內,手太陽內行之脈,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繫於小腸,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內,故曰指地;《經脈篇》言交肩上,入缺盆,絡心,此言別於肩解,入腋走心,蓋前後皆有入心之脈也。
)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手小指之上外側,少澤穴也;上行結於手腕外側腕骨、陽谷之次,上循臂內側,結於肘下銳骨之後,小海之次,但於肘尖上兩骨罅中,以指捺其筋,則痠麻應於小指之上,是其驗也;又由肘上臑外廉,入結於後腋之下,此皆剛筋也。
)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自腋下與足太陽之筋合,走腋後廉上繞肩胛,行肩外俞、肩中俞,循頸中天窗之分,出走太陽經筋,自缺盆出者之前,同上結於耳後完骨之次也。
)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此支者,自頸上曲牙,入耳中聽宮之分;其直者,上行出耳上,會於手少陽角孫之次;其前而下者,循頤結於頷,與手陽明之筋會合;其前而上者,屬目外眥瞳子髎之次,與手足少陽之筋合也。
)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
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支正在腕後五寸,走臂內則注手少陰者也;此經走肘絡肩,故邪實則脈絡壅滯,而節弛肘廢;正虛則血氣不行,大則為疣,即贅瘤也,小則為指間痂疥之類;治此者,當取所別之支正也。
)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當是養老穴也。
)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當是睛明穴上一寸,蓋睛明為手足太陽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