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所載十五絡,並此共十六絡也。

    )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在足次指端。

    )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

    (人迎在結喉旁。

    ) 脾經循行圖 脾經循行圖 脾經循行經文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脾經穴圖 (左右共四十二穴,脈長六尺五寸) 脾經穴圖 脾經臟象圖 脾經臟象圖 脾臟經文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

    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

    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

    是經常多氣少血。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

    滑氏曰:掩乎太倉。

    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旁。

     脾經循行主病總歌 太陰脾起足大指(脾起足大指端隱白穴,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內踝前(核骨,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也;滑氏言為孤拐骨,非,蓋孤拐即踝骨,核骨惟一,踝骨則有內外之分;滑氏以足根為踝,亦非,)上踹(音煆,經中與腨通用,足肚也,亦名腓腸)循脛(本經由脛後漏谷上行,交出足厥陰之前,即地機之分)膝股裡(股,大腿也,一曰髀內為股)。

    股內前廉入腹中(自衝門穴入腹內行),屬脾絡胃(當中脘、下脘之分)上膈通,挾咽連舌散舌下(自胃脘上行,連舌本、散舌下而終),支者從胃注心宮(足太陰外行者,由腹之四行上府舍、腹結等穴,而散於胸中,而止於大包;其支者,內行從胃脘別上膈,注心中,而接乎手少陰經也)。

    此經血少而氣旺,是痛即病舌本強,食則嘔出(脾不能運,則物盛滿而溢)胃脘痛,心中善噫而腹脹(噫,音隘,噯嘆聲。

    陰邪盛則上走陽明,陽明之正上通於心,故上走心,為噫,氣滯故也)。

    得後(大便)與氣(失氣)快然衰(陽氣出則陰邪散,故快然如衰),脾病身重(脾主肌肉,木剋土也)不能(動)搖,瘕洩(滯則為癥瘕,寒則為溏洩)水閉及黃疸(土不制水,則為洩,為水閉,為不能臥),煩心心痛(本經支脈上膈,注心中)食難消(食不下)。

    強立股膝內多腫(脾主四肢,脈起於足拇,以上膝股,故為腫為厥,為大指不用),不能臥因胃不和。

     脾經穴歌 足太陰脾起足拇,隱白先從內側起,大都太白繼公孫,商邱直上三陰塢。

     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衝門前,府舍腹結大橫上,腹衰食竇天溪連。

     胸鄉周榮大包盡,二十一穴太陰全。

     取穴分寸 隱白:在足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足太陰所出為井。

    (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小兒客忤,驚風。

    ) 大都:在足大指本節後,內側骨縫,白肉際陷中。

    足太陰所溜為滎。

     太白:在足大指後,內側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足太陰所注為輸,即原也。

     公孫:在足大指內側,本節後一寸,內踝前陷中,正坐,合足掌相對取之。

    太陰絡,別走陽明。

    (主治寒瘧不食,癇氣,好太息,多寒熱,汗出,喜嘔,卒面腫,心煩,多飲,膽虛,腹虛,水腫,腹脹如鼓,脾冷胃痛。

    刺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截法》雲:能治心肝脾肺腎胃膽俱瘧,及諸黃疸。

    ) 商邱:在內踝下微前陷中。

    前有中封,後有照海,此穴居中。

    內踝下有橫文如偃口形。

    足太陰所行為經。

    (灸三壯《百證賦》雲:專治痔漏,最良。

    ) 三陰交:在內踝上,除踝三寸,骨下陷中。

    足三陰之交會。

    (刺此穴能落死胎,妊娠不可刺。

    灸五十壯,主喉痹,項頸滿,腸痔,氣逆,痔血,陰急,鼻衄,夢洩,腳氣。

    ) 漏谷:(一名太陰絡。

    )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

     地機:(一名脾舍。

    )在膝下五寸,內側骨下陷中,伸足取之。

    一曰在別走上一寸,孔在膝下五寸。

    足太陰郄。

    (灸五壯。

    主治腰痛不可俯仰,溏洩,腹脹,水腫,不嗜食,精不足,小便不利,足痹痛,女子癥瘕。

    ) 陰陵泉:在膝下,內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曲膝取之;與少陽經陽陵泉內外相對,一曰稍高一寸。

    足太陰所入為合。

    (《天星秘訣》雲:若是小腸連臍痛,先刺陰陵後湧泉。

    ) 血海:(一名百蟲窠。

    )在膝臏上一寸,內廉白肉際陷中。

    一雲在膝內輔骨上,橫入五分。

     箕門:在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內廉,動脈應手。

    一雲股上起筋間。

    《甲乙經》曰:太陰內市。

     衝門:(一名慈宮。

    )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文中動脈,去腹中行三寸半。

    足太陰、厥陰之會。

     府舍:在腹結下三寸,去腹中行三寸半。

    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

    《甲乙經》曰:此脈上下入腹,絡胸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此太陰郄,三陰、陽明支別。

     腹結:(一名腹屈。

    )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三寸半。

    (灸五壯。

    主治咳逆,繞臍腹痛,中寒,瀉痢,心痛。

    ) 大橫:在腹哀下三寸五分,平臍,去腹中行三寸半。

    足太陰、陰維之會。

     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三寸半。

    足太陰、陰維之會。

     食竇: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舉臂取之。

     天溪: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胸鄉:在周滎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周滎: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大包:在淵腋下三寸。

    脾之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及季脅端。

    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

    (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胸中喘痛,腹有大氣不得息,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皆縱。

    ) 正筋別本標 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

    (足太陰之正,上股內,合於足陽明,與別者俱行,上咽貫舌。

    )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自隱自循核骨而上,結於內踝下商邱穴。

    )其直者,結於膝內輔骨,(陰陵泉)上循陰股,結於髀,(箕門)聚於陰器,(自箕門乃上橫骨兩端,與足厥陰會於衝門,橫繞曲骨,並足少陰、陽明之筋,而聚於陰器,皆剛筋也。

    )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

    (其前行者,自陰器上腹,會手少陰之筋,結於臍,循腹裡,由大橫、腹哀之次,結於肋,乃散為柔細之筋,上行布於胸中胸鄉、大包之次;其內行者,由陰器、宗筋之間,並陽明、少陰之筋,而上著於脊。

    ) 足太陰之別,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厥氣者,脾氣失調而或寒或熱,皆為厥氣逆而上行,則為霍亂;本經入腹,屬脾絡胃,故為如此之病;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公孫也。

    )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脾之大絡,名大包,在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出九肋間,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者也,故其為病如此;羅絡之血者,言此大絡包羅諸絡之血,故皆取脾之大絡,以去之大絡,即大包也。

    )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中封,足厥陰經穴,前上四寸之中,當是三陰交也。

    )標在背俞與舌本也。

    (背腧即脾俞也,舌本,舌根也。

    ) 心經循行圖 心經循行圖 心經循行經文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心經穴圖 (左右共十八穴,脈長三尺五寸) 心經穴圖 心經臟象圖 心經臟象圖 四臟皆繫於心 心臟經文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於脊之第五椎。

    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舌。

    《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

    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於四臟。

    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

    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之虛谷也。

     心經循行主病總歌 手少陰脈起心經,(心當五椎之下,其繫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繫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

    )下膈直絡小腸承,(當臍上二寸,下脘之分,絡小腸也。

    )支者挾咽系目系,(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挾咽,系目系,以合於內眥。

    )直(者)從心系上肺騰,下腋(其正脈自前心系復上肺,由足少陽淵腋之分,出腋下,行極泉,本經之外行者始此。

    )循臑後廉(青靈穴)出,太陰心主之後行,(手之三陰,少陰居太陰、厥陰之後。

    )下肘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手腕下踝為銳骨,即神門穴也)。

    小指停。

    (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手少陰經止此,乃交小指外側,而接乎大腸經也。

    滑氏曰:心為君主之官,尊於他臟,故其交經受授,不假支別雲。

    )此經少血而多氣,是動咽乾心內疼,(本經支脈,從心系上挾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