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內庭厲兌陽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絡。
取穴分寸 承泣:(一名面髎,一名鼷穴。
)在目下七分上,直瞳子陷中。
陽蹺、任脈、足陽明三脈之會。
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向鳩骨顴空,正視取之。
巨髎: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
陽蹺、足陽明之會。
由此入上齒中,復出,循地倉。
地倉:(一名會維。
)夾口吻旁四分外。
如近下微有動脈,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
手足陽明、任脈、陽蹺之會。
(《靈官賦》雲:地倉能止口流涎。
灸七壯或二七壯,病右治左,病左治右;艾炷宜小,如粗釵腳,若過大口反喎。
) 大迎:(一名髓孔。
)在曲頷(頷腮下也)。
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
本經自大迎循頰車,上耳前下關、頭維;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
(《寒熱病》篇曰:臂陽明有入鳩偏齒者,名曰大迎,則此為手足陽明之會。
灸三壯、七壯,炷如小麥。
主治中風,牙關不開,失音不語,口眼歪斜,頰腫,牙痛失欠,牙關脫臼。
)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
)在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
側臥開口取之。
下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側臥閉口取之。
足陽明、少陽之會。
頭維:在額角,入髮際,夾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
足少陽、陽明之會。
人迎:(一名天五會。
)在頸下,夾結喉旁一寸五分,大動脈應手,仰而取之。
足陽明、少陽之會。
《甲乙經》曰:夾結喉,以候五臟氣。
(灸三壯。
主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短氣,喘息不得臥。
) 水突:(一名水門。
)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夾氣舍上,內貼氣喉。
氣舍: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夾天突邊陷中,貼骨尖上有缺。
缺盆:(一名天蓋。
)在肩上橫骨陷者中。
為五臟六腑之道。
氣戶:在巨骨下,夾俞府兩旁各二寸,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巨骨下四寸八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乳中:當乳之中。
(一傳胎衣不下,以乳頭向下盡處,俱灸之,即下。
) 乳根:在乳中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灸三壯、五壯。
主治胸下滿痛,臂痛,乳痛悽悽,寒熱,霍亂轉筋,四厥。
華佗《明堂》雲:主膈氣不下食,噎病。
) 不容:在第四肋端,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對巨闕。
《甲乙經》曰:去任脈二寸,至兩肘端,相去四寸。
按:《甲乙經》曰:腹自不容以下至氣衝二十四穴,夾幽門旁各一寸五分,諸書皆同。
及考幽門,則止去中行五分,是不容以下諸穴,當去中行二寸,而諸雲三寸者非,今悉改為二寸。
承滿:在不容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上脘。
梁門:在承滿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中脘。
(主治積氣脹滿,腸鳴切痛,洩痢不食,走氣俠臍急痛,痎瘧振寒,遺溺,灸五壯。
) 關門:在梁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建裡。
太乙:在關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下脘。
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天樞上一寸,去中行二寸,對水分。
(灸五壯。
主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谷門。
)夾臍旁二寸,去肓俞一寸五分陷中。
大腸募也。
外陵:在天樞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陰交。
(灸五壯,主治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 大巨:(一名腋門。
)在天樞下二寸,去中行二寸,對石門。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去中行二寸。
歸來:(一名溪穴。
)在水道下二寸,去中行二寸。
(灸五壯。
主治奔豚,丸疝,陰丸上縮入腹引痛,婦人血臟積冷。
) 氣衝:(一名氣街。
)在歸來下,鼠溪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去中行二寸。
《骨空論王氏注》曰:在毛際兩旁,鼷上一寸動脈處也。
《刺禁論王氏注》曰:氣街之中,膽胃脈也。
膽之脈,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胃之脈,夾臍入氣街中。
衝脈所起。
(《金鑑》雲:歸來下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溪。
直上一寸,動脈應手,旁開中行二寸,氣街穴也。
) 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文中。
一雲在膝上一尺二寸。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
一雲在膝蓋上七寸,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狀,因以此名。
陰市:(一名陰鼎。
)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
一雲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得之。
梁邱:在膝上二寸兩筋間。
足陽明郄。
(《神農經》雲:治膝痛,屈伸不得,可灸三壯、七壯。
) 犢鼻:在膝臏下,胻骨上,骨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
一曰在膝頭下,近外窟解中。
(灸三壯,主治膝痛不仁,難跪起,腳氣。
若膝臏癰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療;若犢鼻堅硬,勿便攻之,先用洗熨,而後微刺之愈。
) 三裡:(即下陵,出《本輸篇》。
)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坐而堅膝,低跗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
足陽明所入為合。
(《千金》)雲:灸二百壯至五百壯。
一雲:小兒忌灸三裡,三十外方可灸,不爾反生疾。
) 上巨虛:(一名巨虛上廉。
)在三裡下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足取之。
《海論》曰:衝脈者,其輸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
巨虛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上廉屬大腸,下廉屬小腸,出《本輸篇》及《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口:在三裡下五寸,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
下巨虛:(一名巨虛下廉。
)在上廉下三寸,兩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
巨虛下廉,足陽明與小腸合,又為衝脈下輸。
豐隆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骨外廉陷中。
足陽明絡,別走太陰。
(灸三壯,主治頭痛面腫,喉痹不能言。
) 解谿: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足腕緊鞋帶處陷中。
一曰在足大指、次指之間,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
《刺瘧論注》曰:在衝陽後三寸半。
《氣穴論注》曰:二寸半。
《甲乙經》曰:一寸半。
足陽明所行為經。
(療痎瘧寒熱,須兼刺厲兌、三裡、解谿、商丘出血。
) 衝陽:(一名會原,即仲景所謂趺陽也。
)在足跗上五寸,高骨間動脈,去陷谷二寸。
足陽明所過為原。
(《刺禁論》曰: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即此穴也。
) 陷谷: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
足陽明所注為輸。
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足陽明所溜為滎。
厲兌: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
按:《本輸篇》曰:厲兌者,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
《經脈》、《經筋》等篇俱雲中指。
《繆刺篇》曰:邪客於足陽明之絡,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
據此諸篇之說,可見中指、次指之間,皆陽明脈氣所發也。
足陽明所出為井。
(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壯。
主治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滿,水腫,熱病汗不出,寒熱瘧,不食麵腫,喉痹,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發狂,好臥,足寒,膝臏腫痛。
) 正筋別本標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額?,還擊目系,合於陽明也(此脾胃二經表裡相為一合也。
足陽明上至髀關,其內行者由氣街入腹裡,屬於胃,散於脾,上通於心,循咽,出於口,上額?,入承泣之次,系目系,為目下綱,以合於陽明本經也。
)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中三指,即足之中指,厲兌之旁也;結於跗上衝陽之次,乃從足面邪行出太陰、少陽兩筋之間,上輔骨,結於膝之外廉,直上髀樞,行少陽之前,循脅向後,內屬於脊。
)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自跗循骭,結於膝下外廉三裡之次,上臏中;其支者,自前跗上斜外上行,結於外輔骨陽陵泉之分,與少陽相合。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此直者,出膝臏直上,循伏兔、髀關之分,結於髀中,乃上行聚於陰器;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乃自橫骨之分左右夾行,循天樞、關門等穴而上布於腹,此上至頸皆剛筋也。
)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自缺盆上人迎,循頤頰,上挾口吻,與陽蹺會於地倉,上合於顴髎,下結於鼻旁,復上睛明穴,合於足太陽,太陽細筋散於目上,故為目上綱,陽明細筋散於目下,故為目下綱。
)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其支者,自頤頰間上結耳前,會於足少陽之上關、頷厭,上至頭維而終也。
)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胃為五臟六腑之海,而喉嗌、缺盆為諸經之孔道,故合諸經之氣下行而絡喉嗌,為病如此,治之者,當取所別之豐隆也。
) 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此言胃氣所出之大絡,名曰虛裡,其脈從胃貫膈,上絡於肺,而出左乳之下。
其動應於衣,是為十二經脈之宗,故曰脈宗氣也。
宗,主也,本也,蓋宗氣積於膻中,化於水谷,而出於胃也。
《經脈篇
取穴分寸 承泣:(一名面髎,一名鼷穴。
)在目下七分上,直瞳子陷中。
陽蹺、任脈、足陽明三脈之會。
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向鳩骨顴空,正視取之。
巨髎: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
陽蹺、足陽明之會。
由此入上齒中,復出,循地倉。
地倉:(一名會維。
)夾口吻旁四分外。
如近下微有動脈,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
手足陽明、任脈、陽蹺之會。
(《靈官賦》雲:地倉能止口流涎。
灸七壯或二七壯,病右治左,病左治右;艾炷宜小,如粗釵腳,若過大口反喎。
) 大迎:(一名髓孔。
)在曲頷(頷腮下也)。
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
本經自大迎循頰車,上耳前下關、頭維;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
(《寒熱病》篇曰:臂陽明有入鳩偏齒者,名曰大迎,則此為手足陽明之會。
灸三壯、七壯,炷如小麥。
主治中風,牙關不開,失音不語,口眼歪斜,頰腫,牙痛失欠,牙關脫臼。
)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
)在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
側臥開口取之。
下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側臥閉口取之。
足陽明、少陽之會。
頭維:在額角,入髮際,夾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
足少陽、陽明之會。
人迎:(一名天五會。
)在頸下,夾結喉旁一寸五分,大動脈應手,仰而取之。
足陽明、少陽之會。
《甲乙經》曰:夾結喉,以候五臟氣。
(灸三壯。
主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短氣,喘息不得臥。
) 水突:(一名水門。
)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夾氣舍上,內貼氣喉。
氣舍: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夾天突邊陷中,貼骨尖上有缺。
缺盆:(一名天蓋。
)在肩上橫骨陷者中。
為五臟六腑之道。
氣戶:在巨骨下,夾俞府兩旁各二寸,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巨骨下四寸八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乳中:當乳之中。
(一傳胎衣不下,以乳頭向下盡處,俱灸之,即下。
) 乳根:在乳中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
(灸三壯、五壯。
主治胸下滿痛,臂痛,乳痛悽悽,寒熱,霍亂轉筋,四厥。
華佗《明堂》雲:主膈氣不下食,噎病。
) 不容:在第四肋端,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對巨闕。
《甲乙經》曰:去任脈二寸,至兩肘端,相去四寸。
按:《甲乙經》曰:腹自不容以下至氣衝二十四穴,夾幽門旁各一寸五分,諸書皆同。
及考幽門,則止去中行五分,是不容以下諸穴,當去中行二寸,而諸雲三寸者非,今悉改為二寸。
承滿:在不容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上脘。
梁門:在承滿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中脘。
(主治積氣脹滿,腸鳴切痛,洩痢不食,走氣俠臍急痛,痎瘧振寒,遺溺,灸五壯。
) 關門:在梁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建裡。
太乙:在關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下脘。
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天樞上一寸,去中行二寸,對水分。
(灸五壯。
主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谷門。
)夾臍旁二寸,去肓俞一寸五分陷中。
大腸募也。
外陵:在天樞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陰交。
(灸五壯,主治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 大巨:(一名腋門。
)在天樞下二寸,去中行二寸,對石門。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去中行二寸。
歸來:(一名溪穴。
)在水道下二寸,去中行二寸。
(灸五壯。
主治奔豚,丸疝,陰丸上縮入腹引痛,婦人血臟積冷。
) 氣衝:(一名氣街。
)在歸來下,鼠溪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去中行二寸。
《骨空論王氏注》曰:在毛際兩旁,鼷上一寸動脈處也。
《刺禁論王氏注》曰:氣街之中,膽胃脈也。
膽之脈,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胃之脈,夾臍入氣街中。
衝脈所起。
(《金鑑》雲:歸來下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溪。
直上一寸,動脈應手,旁開中行二寸,氣街穴也。
) 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文中。
一雲在膝上一尺二寸。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
一雲在膝蓋上七寸,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狀,因以此名。
陰市:(一名陰鼎。
)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
一雲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得之。
梁邱:在膝上二寸兩筋間。
足陽明郄。
(《神農經》雲:治膝痛,屈伸不得,可灸三壯、七壯。
) 犢鼻:在膝臏下,胻骨上,骨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
一曰在膝頭下,近外窟解中。
(灸三壯,主治膝痛不仁,難跪起,腳氣。
若膝臏癰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療;若犢鼻堅硬,勿便攻之,先用洗熨,而後微刺之愈。
) 三裡:(即下陵,出《本輸篇》。
)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坐而堅膝,低跗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
足陽明所入為合。
(《千金》)雲:灸二百壯至五百壯。
一雲:小兒忌灸三裡,三十外方可灸,不爾反生疾。
) 上巨虛:(一名巨虛上廉。
)在三裡下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足取之。
《海論》曰:衝脈者,其輸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
巨虛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上廉屬大腸,下廉屬小腸,出《本輸篇》及《邪氣藏府病形篇》)。
條口:在三裡下五寸,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
下巨虛:(一名巨虛下廉。
)在上廉下三寸,兩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
巨虛下廉,足陽明與小腸合,又為衝脈下輸。
豐隆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骨外廉陷中。
足陽明絡,別走太陰。
(灸三壯,主治頭痛面腫,喉痹不能言。
) 解谿: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足腕緊鞋帶處陷中。
一曰在足大指、次指之間,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
《刺瘧論注》曰:在衝陽後三寸半。
《氣穴論注》曰:二寸半。
《甲乙經》曰:一寸半。
足陽明所行為經。
(療痎瘧寒熱,須兼刺厲兌、三裡、解谿、商丘出血。
) 衝陽:(一名會原,即仲景所謂趺陽也。
)在足跗上五寸,高骨間動脈,去陷谷二寸。
足陽明所過為原。
(《刺禁論》曰: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即此穴也。
) 陷谷: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
足陽明所注為輸。
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足陽明所溜為滎。
厲兌: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
按:《本輸篇》曰:厲兌者,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
《經脈》、《經筋》等篇俱雲中指。
《繆刺篇》曰:邪客於足陽明之絡,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
據此諸篇之說,可見中指、次指之間,皆陽明脈氣所發也。
足陽明所出為井。
(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壯。
主治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滿,水腫,熱病汗不出,寒熱瘧,不食麵腫,喉痹,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發狂,好臥,足寒,膝臏腫痛。
) 正筋別本標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額?,還擊目系,合於陽明也(此脾胃二經表裡相為一合也。
足陽明上至髀關,其內行者由氣街入腹裡,屬於胃,散於脾,上通於心,循咽,出於口,上額?,入承泣之次,系目系,為目下綱,以合於陽明本經也。
)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中三指,即足之中指,厲兌之旁也;結於跗上衝陽之次,乃從足面邪行出太陰、少陽兩筋之間,上輔骨,結於膝之外廉,直上髀樞,行少陽之前,循脅向後,內屬於脊。
)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自跗循骭,結於膝下外廉三裡之次,上臏中;其支者,自前跗上斜外上行,結於外輔骨陽陵泉之分,與少陽相合。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此直者,出膝臏直上,循伏兔、髀關之分,結於髀中,乃上行聚於陰器;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乃自橫骨之分左右夾行,循天樞、關門等穴而上布於腹,此上至頸皆剛筋也。
)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自缺盆上人迎,循頤頰,上挾口吻,與陽蹺會於地倉,上合於顴髎,下結於鼻旁,復上睛明穴,合於足太陽,太陽細筋散於目上,故為目上綱,陽明細筋散於目下,故為目下綱。
)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其支者,自頤頰間上結耳前,會於足少陽之上關、頷厭,上至頭維而終也。
)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胃為五臟六腑之海,而喉嗌、缺盆為諸經之孔道,故合諸經之氣下行而絡喉嗌,為病如此,治之者,當取所別之豐隆也。
) 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此言胃氣所出之大絡,名曰虛裡,其脈從胃貫膈,上絡於肺,而出左乳之下。
其動應於衣,是為十二經脈之宗,故曰脈宗氣也。
宗,主也,本也,蓋宗氣積於膻中,化於水谷,而出於胃也。
《經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