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水溝穴,由人中而左右互交上挾鼻孔者,自禾髎以交迎香,手陽明經止,此乃自山根交承泣穴,而接乎足陽明經也)。

    此經血盛氣亦盛,是動頸腫下齒痛。

    是主津液病所生(大腸與肺為表裡,肺主氣,而津液由於氣化,故凡大腸之或洩,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腸也),目黃(大腸內熱)口乾(無津)鼽衄動,喉痹(金燥)痛在肩前臑,大指次指痛不用(手陽明之別者,合於宗脈,故目黃;其他諸病,皆本經之脈所及)。

    虛則寒慄不易復(不易溫也),有餘當脈熱腫痛。

     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谿偏歷歷溫溜,下廉上廉三裡長。

    曲池肘臑迎五裡,臂髎肩髃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髎,終以迎香二十止。

     取穴分寸 商陽:(一名絕陽。

    )在手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手陽明所出為井。

    (《乾坤生意》雲:此為十井穴,領腫,喉痹,鼽衄,齒痛,灸三壯。

    ) 二間:(一名間谷。

    )在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

    手陽明所溜為滎。

    (主治領腫,喉痹,鼽衄,齒痛,灸三壯。

    ) 三間:(一名少谷。

    )在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

    手陽明所注為輸。

     合谷(一名虎口。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手陽明所過為原。

    (《神農經》雲:治鼻衄,目痛不明,牙疼喉痹,疥瘡,可灸三壯至七壯,並治小兒乳蛾。

    ) 陽谿:(一名中魁。

    )在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

    手陽明所行為經。

     偏歷:在手腕後三寸。

    手陽明絡,別走太陰。

     溫溜:(一名逆注,一名蛇頭。

    )在手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

    (大士、小士,謂大人,小兒也。

    )《明堂》雲:腕後五寸六寸間。

    手陽明郄。

     下廉:在曲池下四寸,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兌肉其分外斜。

     上廉:在三裡下一寸,曲池下三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

    (外斜。

    ) 三裡:(一名手三裡。

    )在曲池下二寸,兌肉之端,按之肉起。

     曲池:(十三鬼穴名鬼臣。

    )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手陽明所入為合。

    (秦承祖《明堂》雲:主大人、小兒遍身風疹,痂疥。

    ) 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中,與天井相併,相去一寸四分。

     五裡:在肘上三寸,行向裡大脈中央。

    一雲在天府下五寸。

     臂臑:在肘上七寸,?肉端,肩髃下一寸,兩筋兩骨罅宛宛陷中,平手取之。

    手陽明絡也,絡手少陽之臑會。

    一曰手足太陽、陽維之會。

    (《明堂》:禁刺,灸七壯。

    主治臂痛無力,寒熱,瘰癧,頸項拘急。

    ) 肩髃:(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

    )在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中,舉臂取之有空。

    手太陽、陽明、陽蹺之會。

    一曰足少陽、陽蹺之會。

    (《千金》雲:灸癭氣,左右相當,男左十八、右十七壯,女右十八、左十七壯,再三以差止。

    ) 巨骨:在肩尖上行兩叉骨間陷中。

    手陽明陽蹺之會。

     天鼎:在頸中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

    《甲乙經》曰:直扶突,氣舍後一寸五分。

    《氣府論注》曰:在扶突後半寸。

    (灸三壯,主治喉痹,嗌腫,不得食,暴喑,氣硬。

    ) 扶突:(一名水穴。

    )在頸當曲頰下一寸。

    《甲乙經》曰:在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

    一雲:氣舍後一寸五分。

    由此上貫頰,入下齒中。

     禾髎:(一名長頻。

    )直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

    (灸三壯,主治鼻瘡,息肉,鼻塞,鼽衄。

    ) 迎香:(一名衝陽。

    )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

    手足陽明之會。

     正筋別本標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此大腸與肺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

    手陽明之正,循胸前膺乳之間,其內行者別於肩髃,入柱骨,由缺盆下走大腸,屬於肺;其上者循喉嚨,復出缺盆,而合於陽明本經也。

    )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自食指尖而上,皆本經經穴所行之次,上臑會,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肩髃,此皆剛筋也。

    )其支者,繞肩胛,挾脊;(此支自肩髃屈曲後行,繞肩胛,與手足太陽之筋合,而挾於脊。

    )直者,從肩髃上頸;(此直者,自肩髃行巨骨上,頸中天鼎、扶突之次。

    )其支者,上頰,結於鳩;(此支者,自頸上頰,下入齒中,上結於手太陽顴髎之分。

    )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此直者,自頸出手太陽天窗、天容之前,行耳前,上額左角,絡頭,以下右頷;此舉左而言,右在其中,亦如經脈之左之右、右之左也;故右行者亦上額右角,交絡於頭,下左頷,以合於太陽、少陽之筋。

    )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

    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

    (手陽明之絡,名偏歷,在腕後三寸上側間,別走手太陰者也。

    按:本經筋脈,皆無入耳、上目之文,惟此別絡有之。

    宗脈者,脈聚於耳目之間者也。

    齲齒,蠹病也,此經上曲頰偏齒,入耳絡肺下膈,故實則為齒齲耳聾;虛則為齒寒,內痹而隔。

    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偏歷。

    )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曲池穴。

    )上至別陽;(義未詳。

    )標在顏下,(顏,額庭也。

    )合鉗上也。

    (謂脈由足陽明大迎之次,夾耳之兩旁也。

    ) 胃經循行圖 胃經循行圖 胃經循行經文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走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胃經穴圖 (左右共九十穴,脈長八尺) 胃經穴圖 胃經腑象圖 胃經腑象圖 胃腑經文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布於諸脈。

    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鬥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鬥,水一鬥五升而滿。

    是經多氣多血。

    《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胃經循行主病總歌 足陽明胃鼻頞起(頞,鼻莖也,亦曰山根;足之三陽從頭走足),互交旁納足太陽(納,入也,足太陽起睛明穴,與頞相近,陽明由頞中互交而下行,故入之也,)下循鼻外入上齒(鼻外,即承泣、四白、巨髎之分),挾口環唇交承漿(環,繞也;承漿,任脈穴),頤後(下廉)大迎頰車遊(腮下為頷,頷下為頤,頰車在耳下大迎頷下,穴名),耳前髮際至額顱(耳前,下關也;循髮際,以上頭維至額顱,會於督脈之神庭;額顱,髮際前也),支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州(胃與脾為表裡,此支自缺盆入內,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

    直者下乳挾臍中(直者,由缺盆直下而外行,自乳中天樞、外陵等穴下入氣街中,氣街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一寸),支起胃口腹裡通,下至氣街中而合(由幽門循腹裡,過足少陰肓腧之外,此即上文支者之脈,由胃下行,而與直者復合於氣街之中),遂下髀關伏兔逢(膝上穴名),膝臏之中循脛外,足跗中指內間終(膝蓋曰臏,?骨曰脛,足面曰跗;此三者,犢鼻、巨虛、衝陽等穴之次也;乃循內庭入中指內間而出厲兌,足陽明經止此)。

    支者下廉三寸別,下入中指外間列(廉,上廉也;下廉三寸,即豐隆穴,是為陽明別絡,故下入中指外間),又有支者別跗上,大指之間太陰接。

    (又其支者,自跗上衝陽穴次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之次,循大指出其端,而接乎足太陰經也)。

    此經多氣復多血,振寒呻欠面顏黑(土病而灑灑振寒者,風之勝也;善呻數欠,胃之郁也;黑,水色也;土病則水無所畏,故黑色反見於面顏)。

    病至惡見火與人(陽明厥逆,則喘而惋,惋則惡人也;惡火者,邪客陽明則甚也),忌聞木聲心惕惕(土惡木也),閉戶塞牖欲獨處(陰陽相薄而陰勝陽也),甚則登高棄衣走(陽盛則四支實,故上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

    賁響腹脹(脈循腹裡,水火相激而雷鳴)為骭厥(骭,足脛也;脈自臏下脛骨外廉,故為脛骭厥逆),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及汗出(熱勝則狂,風勝則瘧,溫氣淫泆則汗出),鼽衄口骭並唇胗(音疹,唇瘍,脈挾口環唇),頸腫喉痹腹水腫(土不能制水,故大腹水腫),膺乳膝臏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陽明脈,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腹、前陰,由股下足,以入中指,或為痛與不用)。

    氣盛熱在身以前(陽明行身之前),有餘消穀(善飢)溺黃甚,不足身以前皆寒,胃中寒而腹脹滿(此陽明虛實寒熱在經在臟之辨)。

     胃經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臨,地倉大迎登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 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出梁門。

     關門太乙滑肉起,天樞外陵大巨裡,水道歸來達氣衝,髀關伏兔走陰市, 梁邱犢鼻足三裡,上巨虛連條口底,下巨虛下有豐隆,解谿衝陽陷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