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經)所載之數未合,□集說恐訛。

    肩井、飯匙在內□庸齋附說屢詢檢官,皆雲連項大椎骨實得二十四骨,今骨圖注項骨五節,背骨十九節,內方骨一節,在尾蛆骨之上,是連項大椎尾蛆骨共二十五節矣,須知尾蛆骨不入脊骨行下。

    壽田按:項與脊骨各十二節,當雲共二十四節,用各十二節字末妥。

    ) 左右肋骨:男子各十二條,八條長、四條短。

    婦人各十四條。

    (此統據前後肋言之,非前肋有此骨數也。

    ) 男女腰間各有一骨,大如掌,有八孔,作兩行樣。

    (即方骨也;其骨孔即四髎穴所,《金鑑》名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寬下窄,上承腰背諸骨,兩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

    其末節名曰尾閭,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俗名尾椿。

    ) 手、足骨二段。

    男子左、右手腕及左,右臁肕(字典音刃,音尹,堅肉也;人能正靜筋肕而骨強)骨邊皆有裨骨。

    (婦人無。

    壽田按:原用髀字。

    考臂字注,自肘至腕曰臂。

    《釋名》:臂,裨也,在旁曰裨。

    《韻會》曰:附也;又,輔也。

    髀,《說文》:股也,在下稱也,此則肘之旁骨,當曰裨骨明矣。

    今改正之。

    )足之兩脛骨旁小骨曰?骨。

     兩足膝頭各有靨骨,隱在其間,如大指大。

    (此骨隱在膝蓋中間,圖格內不載。

    )手掌、腳闆各五縫。

    手、腳大拇指並腳第五趾各二節;餘十四指並三節。

     尾脊骨,若豬腰子,仰在脊骨節下。

    男子者,其綴脊處凹,兩邊皆有尖瓣如稜角,周布九竅;婦人者,其綴脊處平直,周布六竅。

    大小便處各一竅。

     檢骨格(出《洗冤錄》) 仰面 頂心骨 囟門骨 兩額角 額顱骨:《金鑑》名山角骨,左右共二。

    兩太陽穴:《金鑑》有扶桑骨,近兩額骨旁太陽肉內凹處也。

    兩眉稜骨:《金鑑》有淩雲骨,在前髮際下,即正中額骨。

    其兩眉上之骨,即俗名左天賢骨,右天貴骨,兩額角也。

    兩眼眶骨:《金鑑》名睛明骨,即目窠四圍目眶骨也。

    其上曰眉稜骨,其下曰?骨;?骨下接上牙床也。

    鼻梁骨:《金鑑》又有中血堂,即鼻內頞下脆骨空虛處也。

    兩顴骨 兩腮頰骨 頷頦骨:《金鑑》名地閣骨,即兩牙車相交之骨,又名頦,俗名下巴骨,上載牙齒。

    頰車骨:《金鑑》言:即下牙床。

    承載諸齒,能咀食物,有運動之象,故名頰車。

    其骨尾形如勾,上控於面頰之環。

    又有兩鉤骨,名曲頰,即上頰之合鉗,曲如環形,以納下牙車骨尾之鉤者也。

    兩耳竅兩耳根骨:《金鑑》名玉梁骨,即耳門骨。

    其處上即曲頰,下即頰車,兩骨之合鉗也。

    耳門內上通腦髓,亦關靈明,耳內又有禁骨。

    口骨:上、下。

    《金鑑》又有玉堂在口內上齶,一名上含,其竅即頏顙齒:上下有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三十六不等。

    《金鑑》言口齦所生之骨,俗名曰牙有門牙、虎牙,槽牙、上下盡根牙之別也。

    嗓喉結喉骨:共四層,系脆骨,日久易腐。

    龜子骨:即胸前三骨。

    心坎骨:《金鑑》名蔽心骨,即鳩尾骨也。

    其質系脆骨,在胸下岐骨之間。

    又有岐骨,即兩鳧骨端相接之處,其下即鳩尾骨也。

    兩肩井臆骨:《金鑑》名胸骨,即??骬骨,乃胸脅眾骨之統名也。

    一名膺骨,一名臆骨,俗名胸堂。

    其兩側自腋而下至肋骨之盡處,統名曰脅也。

    兩血盆骨:即飲盆骨。

    兩橫髃骨: 髃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胛骨臼端之上稜骨也;其臼含臑上端。

    兩飯匙骨:《金鑑》名鎖子骨,《經》名柱骨,橫臥於兩肩前缺盆之外,其兩端外接於肩解。

    兩胎膊骨:《金鑑》言名肩解,即肩?與臑骨合縫處也。

    俗名吞口,一名肩頭。

    其下附於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膊,俗名倪闆子骨。

    又有臑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

    自肩下至手腕名肱,俗名胳膊。

    兩肘骨:胳膊中節上下支骨交接處也,俗名鵝鼻骨。

    兩臂骨:《金鑑》言自肘至腕有正輔二根,其在下而形體長大連肘尖者為臂骨,其在上而形體短細者為輔骨,俗名纏骨,疊並相倚,俱下掌後,接於腕焉。

    按:臂輔骨近於腕者曰關穴,有名內外關。

    兩裨骨:即輔骨,婦人無。

    兩手內外踝兩腕骨:《金鑑》言即掌骨,乃五指之本即也。

    一名壅骨,俗名虎骨。

    其骨大小六枚,湊以成掌,非塊然一骨也。

    其上並接臂輔內骨之端,其外側之骨名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俗名龍骨。

    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腕。

    兩手掌骨十塊 兩手指骨二十八節:《金鑑》名錘骨,又名竹節骨。

    胯骨前:左、右。

    《金鑑》言即髖骨也,又名髁骨。

    髖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納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機,又名髀樞,即環跳穴處。

    兩腿骨:《金鑑》言名大楗骨,一名髀骨,上端如杵,入於髀樞之臼;下端如錘,接於?骨;統名曰股,臀肉連。

    兩膝蓋骨:《金鑑》言即連骸,亦名臏骨。

    形圓而扁,覆於楗?上下兩骨之端,而有筋聯屬,其筋上過大腿,至於兩脅;下過?骨,至於足背焉。

    兩脛骨 兩?骨: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俗名臁脛骨者也。

    其骨二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在後者名輔骨,其形細,又名勞堂骨。

    婦人無輔骨。

    兩足內外踝:在內者名合骨,在外者名核骨。

    兩肢骨:在脛骨之下,本節之上,又名絕骨。

    兩足掌骨趺骨十塊:《金鑑》名跗骨,又名足趺。

    趺,音膚。

    《集韻》與跗同。

    《釋名》:拜於丈夫為趺,趺然屈折下視地也。

    兩腳根骨共八塊:上承胻輔二骨之末,一名跟骨。

    有大筋附之,俗名腳攣筋,其筋從跟骨過踝骨至腿肚裡,上至膕中,過臀抵腰脊至項,自腦後向前至目眥,皆此筋之所達。

    按:跟骨八塊,必有筋膜聯屬成縱橫之縫,檢驗時筋膜脫去,故分八塊也。

    腳十趾共二十六節:《金鑑》言趾者,足之指也。

    名以趾者,所以別於手也,俗名足節。

    大趾本節後內側圓骨努突者,一名核骨,又名覈骨,俗呼為孤拐也。

    足外側大骨曰京骨;京骨之前,當小趾本節後者曰束骨。

     合面 腦後骨 乘枕骨:左、右。

    婦人無左右。

    《金鑑》名後山骨。

    其骨形狀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圓尖,或月芽形,或偃月形,或雞子形,皆屬枕骨。

    兩耳後骨:《金鑑》名壽臺骨,即完骨;在耳後,接於耳之玉樓骨者也。

    項骨:《金鑑》名旋臺骨,又名玉柱骨,即頸骨三節也。

    一名天柱骨。

    脊骨連項骨共二十四節 兩琵琶骨:亦名髀骨,即胛骨也。

    兩肋骨共二十四條:即釵骨,婦人多四條。

    《金鑑》又有鳧骨,即胸下之邊肋也,上下二條,左右共四。

    自項骨以下至七節兩旁橫出髖骨:按,髖骨,即胯骨,此言髖骨,恐系訛其名耳。

    至六節為脊背骨 至十二節為脊膂骨 至十九節為腰眼骨:腰眼骨,即腰門骨與命門骨也。

    命門當在十四椎下,以此言腰不合。

    方骨胯後骨左右尾蛆骨:男九竅,女六竅。

    《金鑑》言背骨,自後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

    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

    其形一條居中,其二十一節下,盡尻骨之端,上載兩肩,內系臟腑;其兩旁諸骨附接橫疊,而彎合於前,則為胸脅也。

    腰骨即脊骨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間之骨也。

     羞秘骨:產門上,男子無;另有架骨一塊,與尾蛆骨相連,橫於小腹之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