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女科要旨
調經上篇
惟女子以血為主,故治法首重調經。
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
本《內經》)以無忒,陽明氣旺則時行。
(血之盛衰,由於水穀,故陽明胃氣,又為衝脈之本。
)倘心(主血)與肝(藏血)脾(統血)有損,均為血病之根萌。
心脾為發病之源,(《經》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
)大旨莫如理胃;(心為胃之母,胃為脾之府。
)奇經(八脈)乃扼要之治,其次最重調肝。
(女子以肝為先天。
)乃若(經)先期色變,生育維艱,晨洩不爽,膚(腠刺)痛如鑽,治郁芎歸小茴生艾香附,肉桂茯苓山楂益母膏共為丸。
又如經來後期,色或淡或紫,心痛嘔涎,氣衝不已,(氣墜少腹為瀉。
)衝脈病(也)用二陳(湯去甘草),鈴金鈴子桂枝、小茴黃連歸尾。
若脈澀(脘悶減食,經遲)而腹疼,越鞠丸逍遙散參擬。
(柴胡、白芍、黃芩、鬱金、香附、茯苓、蘇梗、神麯。
)又或(經水)幾月不來,(或)一月兩至,下焦肢(體常)冷屬虛寒,暖腎益肝衝任(脈損)治。
(人參、河車、熟地、歸身、白芍、川芎、香附、茯神、肉桂、蘄艾炭、小茴、紫石英、益母膏丸。
)肺虛(久)嗽(晨)汗,(背寒、右臥咳甚、經遲、肺虛數。
)建中湯加黃耆;郁損肝脾,逍遙散減白朮。
(又歸脾湯。
)至如病屬奇經,經遲瘕洩,少腹幹(涸而)疼,下焦麻痹上衝心嘔逆,心辣腹鳴,脾不磨食,(能食不運。
參苓艾葉、香附補骨脂、當歸蓯蓉,肉桂鹿角霜、小茴紫石英膏用益母。
抑或產後不復虛羸,積年不育,月信來遲,先期痛作,周身脈絡牽掣而不和,痠楚偏深於筋骨,此由肝血陰虛,勿投破氣剛藥,生地河車枸杞沙蒺藜杜仲、山楂白薇、益母還宜入黃柏。
又有外寒陽微內熱陰弱,暮劇晨安,膂脊痛無汗,(經事愆期)月候常愆,肝腎至陰傷損,牡蠣、阿膠生地生白芍麥冬甘草。
室女鬱怒傷肝,經來先後不一必先腹痛極,足冷(入秋下焦常冷)腹鳴,忽瀉忽結,(飲食大減。
)延胡索、當歸牛膝川楝及山楂青皮,小茴香附山稜蓬朮和肉桂澤蘭。
(蔥白汁丸。
)陰陽乖違兮經水紫黑,來時脈絡收引而痛心嘈雜,下焦骨冷上部火升,陽宜通兮陰宜攝。
(鮑魚、生地、蓯蓉、天冬、當歸、柏子仁、山楂、牛膝、茯苓、紅棗、蘄艾湯法丸。
) 調經下篇 若夫經停腹滿、太陽當開;(四苓散、牡蠣、厚樸、椒目、大腹皮之屬。
)氣滯血凝,(經閉腹膨。
)積瘀宜導。
又如心下有形,不飢氣滯血結隧道不行,經閉便堅,通絡為要,延胡索蘇梗、半夏香附桃仁靈脂,薑汁木香汁有效。
甚者跗腫腹膨,咯血紫黑便閉,沖氣攻左脅而痛聚瘕,日久血蠱已諦。
或導濕以洩肝,(桂枝、茯苓、澤瀉、牡蠣、金鈴子、延胡索)或通瘀而行氣,(桃仁、大黃、肉桂、延胡、靈脂、烏藥、青皮、鬱金、木香之屬。
)大針沙丸治此疾之沉疴,(聚瘕跗腫腹大症。
)小溫中丸療是症之瀉後變痢。
(自跗腫腹膨至此,合四案。
)臟燥則食辛病甚,(經阻,少腹痛脹,便堅,心中熱痛。
)甘緩姑投;(甘麥大棗湯。
)陰涸則腑陽日痹,(經阻、寒熱、浮腫腹膨,小水日少,心腹夜熱。
)回生丹試餌。
乾血勞莫除熱嗽,(食減便溏,最忌寒涼。
)建中湯與復脈湯參投;倒經症治主和調,甘緩共辛涼互濟。
(降香、鬱金、鉤藤、丹皮、蘇子、山楂、山梔,又人參、雞黃、阿膠、生地、天冬、白芍、牛膝、琥珀。
上仿《指南案》論。
)且夫經水不行。
分因各斷,脾虛則生化日艱,痰多則血海先佔。
久郁兮必肝燥而陰虧。
胃熱兮斯津枯而血熯,況復心腎交傷,緻疾自應過半。
(《治法匯》。
)尺脈洪滑兮,子宮有熱;(血海不固,大補丸加山茱、龍骨,服之而孕。
汪石山案。
)色如黑豆汁兮,絡中風熱相幹。
(四物加芩連、荊芥、蔓荊子、數服色轉。
原注:亦有屬下焦寒濕者,症脈當細辨。
吳茭山案。
)不月風消,(五孕不育,肌削身熱,上下見血,痛無常處,作止不定,脈二手舉按皆數。
)三黃湯(加山梔、丹皮、生地,白芍)瀉三焦之積火;(再用知柏八味丸加河車而孕。
陸養愚案。
)經行先作瀉,(二三日,脈左關尺弦細,右關小駛而滑,此肝血虛寒而脾胃伏火也。
)連理湯法平寒熱之相參。
(夕與加減八味丸加紫石英,而數年之疾頓愈。
孫東宿案。
)若果虛寒既審,(經阻半年,中滿噯酸,虛火上升,少腹痠痛。
)八味丸溫補須諳。
(佐服異功散,二月而愈。
張飛疇案。
)又若經行交合,緻疾有三,伏粱(小腹結滿,水溺頻澀)經漏,(血絡受傷,俗名血沙淋。
)癲疾何堪。
(鬱冒一日二十餘發如厥氣。
)因先病而後經愆不調,去病而經自準;因(先)經(不調而後)緻病,調經而病斯安。
(《女科經綸》。
) 附:《醫級》摘要 血溢經而留骨,則為骨蒸;僕損血而留經,則為腫痛。
陰中熱而激寒,必成帶濁;值經期而啖冷,終觀瘕癥。
孀尼室女,莫施助火之方;漁婦村姬,宜酌勞傷之劑。
附:妊娠脈論 《經》雲: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又曰:三部脈浮沉正等,按之不絕者,妊子也。
又曰:婦人足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堯封沈氏(諱又彭)注曰:胎在腹中,則氣血護胎,自然盛於腹中。
尺裡以候腹中,尺獨搏擊,與寸迥別,理固然也。
推之左搏為男,右搏為女,理亦無二。
而丹溪獨雲,以醫人之左右手而言,則又是妊婦之左搏為女,右搏為男矣。
想亦試驗而雲然,未敢妄以為非。
又曰:人稟不同,脈亦各異,妊娠有見動脈者,有不見動脈者,有見搏擊者,有不見搏擊者。
總之,尺脈堅實,與寸脈迥別為據耳。
更有尺寸同等,而亦懷娠者,當於浮沉求之,其按之不絕者,腎實也。
動者,大如豆粒,厥厥動搖也。
王太僕作手少陰脈,在掌後銳骨下陷中,直對小指,諒必有所據。
全元起作足少陰脈,於尺內求之,尺裡以候腹中,尤為近理。
訒庵汪氏曰:此當指欲娩身時而言。
手少陰,言手足之少陰,乃腎脈,非心脈也。
《馮氏錦囊》曰:體弱之婦,尺內按之不絕,便是有子,六脈不病,亦為有子,所以然者,體弱而脈難顯也。
又曰:《脈訣》雲,滑疾不散胎三月,但疾不散五月母,至六月後則疾速亦無矣,八九十月血氣流通,其脈和平而如無妊矣。
然有始終洪數不變者,其氣血甚盛,不可一例拘也。
淋帶 帶下病由奇脈,虛痰濕熱當詳。
(赤者屬熱,兼虛兼火;白者屬濕,兼虛兼痰。
)景嶽分因有六,(一心旌淫;一欲事過度;一人事不暢;一濕熱下流;一元氣虛,一脾腎氣虛下陷。
)並堪隨症裁方。
(詳景嶽《婦人規》。
)則有風陽乘土,脈數色蒼,(陰不足。
)地生地芍白芍牡蠣、阿膠樗根皮、黃柏杜仲,天冬、白薇蓮子續斷共成湯。
(合二方。
)久則液涸風動,八脈俱戕,腹膨浮腫,寒熱為殃,鹹緩和陰姑暫用,阿膠蓯蓉牡蠣郁李仁柏子仁霜。
又或五液走洩,陽冒熱蒸,舌光赤頭脹,(身熱帶下如注。
)攝劑相應,山萸熟地桑螵蛸蓮子芡實茯神,勿參動藥斯靈。
(若參鹿霜、沙蒺,仍是升舉動陽,則無效矣。
)甚者崩帶淋漓,陰從下走,暈厥汗洩,陽自上升,目中妄見,當鎮陽神,五味阿膠龍骨、牡蠣,蓮子芡實、人參茯苓。
又或腰背膂脊,牽掣似墜,熱自左升,奇脈傷所緻,震靈丹收固效靈,煎丸方大旨仿是。
(煎方:人參、鹿角霜、沙蒺藜、桑螵蛸、枸杞、茯神。
丸方:人參、麋茸、菟絲,補骨脂、紫石英、禹餘糧、茯苓、小茴、遠志。
)抑或產勞陰損,漸及奇經,漏淋成帶尿數,骨骱盡痛神呆驚恐,杞子菟絲、茯苓破故紙,麝霜杜仲、沙蒺藜歸身。
更有臟陰既損,腑陽亦傷,(少腹拘急脹痛,大便艱澀,食物少納不降。
)參歸杞茯,河車麋茸交襄。
(上仿《指南醫案》。
)是症也,補腎治飲,立齋有案,氣虛多痰,胸滿喘眩,(頭暈吐痰。
)患帶下二十餘年,(諸藥不應,此氣虛有痰也,飲愈而帶始愈,用六味)地黃丸不月而驗。
(《婦人良方》。
)又有積病驚憂,帶下如注,口舌皆瘡,或至封喉何懼,昏憒四旬,服藥寒熱皆拒,誰知病屬亡陽,重劑鹽煮大附子九錢,佐以薑桂芎歸,冰冷服之,得熟臥乃始識人,(繼以女金丹。
)徐調得愈。
(《女科準繩》。
)然而濕熱流痰,肥人多有,升柴二術與二陳湯,炒柏(解鬱熱)炮姜(茴香,帶下小腹痛是鬱結,須此辛散)亦不苟。
《治法匯》。
崩漏 崩如山塚卒崩,忽然橫決;漏似漏卮難塞,絕少關防。
衝任(不能攝血)肝(不藏血)脾(不統血)分責,元氣大虛(不能收斂其血)瘀(血氣阻,新血不能溫經)熱(在下焦,迫血妄行)交詳。
大抵暴崩可以溫補,久崩卻利清通。
(以血去陰耗故也。
)爰有禹餘糧赤石脂,樗根皮牡蠣、桑螵蛸龍骨,皆為澀劑,去脫有功。
乃如奇絡空虛,兼挾瘀滯,(崩漏三年,紫黑成塊,幾月一下。
)是為久崩宜清,青蒿根澤蘭樗根皮芩黃芩、黃柏細生地,旋補玉堂,斑龍丸繼。
又有崩漏兩年,午後必至,陽明久虛,(衝任脈不固攝,有開無合。
(徒澀何濟,廣蓮菟絲茜草鮑魚海螵蛸,烏賊魚骨丸相輔治。
髓虛(崩淋不止)筋掣痛不能行,蓯蓉杞子、紫石英、青鹽羊內腎;(又柏仁、茯神、石斛。
)乾瘦畏寒久漏不止,人參歸身艾炭鹿霜桂心、紫石英炮姜。
液傷絡熱病風消,(五十崩漏,夜熱肢冷,氣短食減,腰足跗痠耎無力,所謂絡熱則痿也。
)牡蠣、小麥人參黃耆和苦參茯神;心痛如飢吐涎(值經來甚多,因驚動肝)為肝厥,黃連阿膠川楝子、牡蠣協川芎當歸。
陽動而不眠汗洩,法補陰丸于丹溪;暴崩欲脫而膩濁難投,便溏吐藥遵理中湯於仲景。
更有久漏神衰(色脈俱奪,脊膂腰髀痠甚,跗腫面浮,便堅納穀日損,日餌補陽無功,奇經之旨誰省。
柏子仁鹿角霜牡蠣瑣陽、阿膠龜甲心,另入人參煎飲;或參女貞子旱蓮草天門冬龍骨,或佐兩螵蛸等。
(桑螵蛸入煎方,又佐服烏賊骨丸。
上並約《指南案》論。
)然而飽食傷脾,(飯後惱怒,崩甚而暈,乃胃氣不行,不能運化,非血藥所宜也。
)悟消補兼施之妙;(白朮五錢,陳皮、麥芽各二錢,二服而愈。
王汝言案。
)怒瞋緻病,(怒則傷肝,肝火鬱結故崩。
)知氣血兩治之靈。
(香附、烏藥、蘇梗、神麯、白朮、歸、芎、甘、芷,二劑而愈。
《易氏醫案》。
)血崩先服五靈脂末一錢,半生半炒。
乃丹溪之心法;(若遽止血,恐積瘀不去。
)氣陷而投風藥,(柴、防、羌、獨、升、蒼、藁、蔓、歸、耆、甘草。
)本東垣之調經。
(升陽除濕湯治胃氣下陷,暴崩不止。
)附子理中湯,當和童便;(戴氏。
)奇效四物湯,(加膠、艾、黃芩。
)妙在黃芩。
血熱(先多後少)腎虛(先少後多,)但別後先多少;(《慎齋遺書》。
)腹疼色惡,勿疑定屬瘀停。
(詳《女科準繩》。
)崩甚用紅蘭花,乩方曾效;固經丸參失笑(散加地榆,胎髮灰,)客座嘗聞。
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
本《內經》)以無忒,陽明氣旺則時行。
(血之盛衰,由於水穀,故陽明胃氣,又為衝脈之本。
)倘心(主血)與肝(藏血)脾(統血)有損,均為血病之根萌。
心脾為發病之源,(《經》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
)大旨莫如理胃;(心為胃之母,胃為脾之府。
)奇經(八脈)乃扼要之治,其次最重調肝。
(女子以肝為先天。
)乃若(經)先期色變,生育維艱,晨洩不爽,膚(腠刺)痛如鑽,治郁芎歸小茴生艾香附,肉桂茯苓山楂益母膏共為丸。
又如經來後期,色或淡或紫,心痛嘔涎,氣衝不已,(氣墜少腹為瀉。
)衝脈病(也)用二陳(湯去甘草),鈴金鈴子桂枝、小茴黃連歸尾。
若脈澀(脘悶減食,經遲)而腹疼,越鞠丸逍遙散參擬。
(柴胡、白芍、黃芩、鬱金、香附、茯苓、蘇梗、神麯。
)又或(經水)幾月不來,(或)一月兩至,下焦肢(體常)冷屬虛寒,暖腎益肝衝任(脈損)治。
(人參、河車、熟地、歸身、白芍、川芎、香附、茯神、肉桂、蘄艾炭、小茴、紫石英、益母膏丸。
)肺虛(久)嗽(晨)汗,(背寒、右臥咳甚、經遲、肺虛數。
)建中湯加黃耆;郁損肝脾,逍遙散減白朮。
(又歸脾湯。
)至如病屬奇經,經遲瘕洩,少腹幹(涸而)疼,下焦麻痹上衝心嘔逆,心辣腹鳴,脾不磨食,(能食不運。
參苓艾葉、香附補骨脂、當歸蓯蓉,肉桂鹿角霜、小茴紫石英膏用益母。
抑或產後不復虛羸,積年不育,月信來遲,先期痛作,周身脈絡牽掣而不和,痠楚偏深於筋骨,此由肝血陰虛,勿投破氣剛藥,生地河車枸杞沙蒺藜杜仲、山楂白薇、益母還宜入黃柏。
又有外寒陽微內熱陰弱,暮劇晨安,膂脊痛無汗,(經事愆期)月候常愆,肝腎至陰傷損,牡蠣、阿膠生地生白芍麥冬甘草。
室女鬱怒傷肝,經來先後不一必先腹痛極,足冷(入秋下焦常冷)腹鳴,忽瀉忽結,(飲食大減。
)延胡索、當歸牛膝川楝及山楂青皮,小茴香附山稜蓬朮和肉桂澤蘭。
(蔥白汁丸。
)陰陽乖違兮經水紫黑,來時脈絡收引而痛心嘈雜,下焦骨冷上部火升,陽宜通兮陰宜攝。
(鮑魚、生地、蓯蓉、天冬、當歸、柏子仁、山楂、牛膝、茯苓、紅棗、蘄艾湯法丸。
) 調經下篇 若夫經停腹滿、太陽當開;(四苓散、牡蠣、厚樸、椒目、大腹皮之屬。
)氣滯血凝,(經閉腹膨。
)積瘀宜導。
又如心下有形,不飢氣滯血結隧道不行,經閉便堅,通絡為要,延胡索蘇梗、半夏香附桃仁靈脂,薑汁木香汁有效。
甚者跗腫腹膨,咯血紫黑便閉,沖氣攻左脅而痛聚瘕,日久血蠱已諦。
或導濕以洩肝,(桂枝、茯苓、澤瀉、牡蠣、金鈴子、延胡索)或通瘀而行氣,(桃仁、大黃、肉桂、延胡、靈脂、烏藥、青皮、鬱金、木香之屬。
)大針沙丸治此疾之沉疴,(聚瘕跗腫腹大症。
)小溫中丸療是症之瀉後變痢。
(自跗腫腹膨至此,合四案。
)臟燥則食辛病甚,(經阻,少腹痛脹,便堅,心中熱痛。
)甘緩姑投;(甘麥大棗湯。
)陰涸則腑陽日痹,(經阻、寒熱、浮腫腹膨,小水日少,心腹夜熱。
)回生丹試餌。
乾血勞莫除熱嗽,(食減便溏,最忌寒涼。
)建中湯與復脈湯參投;倒經症治主和調,甘緩共辛涼互濟。
(降香、鬱金、鉤藤、丹皮、蘇子、山楂、山梔,又人參、雞黃、阿膠、生地、天冬、白芍、牛膝、琥珀。
上仿《指南案》論。
)且夫經水不行。
分因各斷,脾虛則生化日艱,痰多則血海先佔。
久郁兮必肝燥而陰虧。
胃熱兮斯津枯而血熯,況復心腎交傷,緻疾自應過半。
(《治法匯》。
)尺脈洪滑兮,子宮有熱;(血海不固,大補丸加山茱、龍骨,服之而孕。
汪石山案。
)色如黑豆汁兮,絡中風熱相幹。
(四物加芩連、荊芥、蔓荊子、數服色轉。
原注:亦有屬下焦寒濕者,症脈當細辨。
吳茭山案。
)不月風消,(五孕不育,肌削身熱,上下見血,痛無常處,作止不定,脈二手舉按皆數。
)三黃湯(加山梔、丹皮、生地,白芍)瀉三焦之積火;(再用知柏八味丸加河車而孕。
陸養愚案。
)經行先作瀉,(二三日,脈左關尺弦細,右關小駛而滑,此肝血虛寒而脾胃伏火也。
)連理湯法平寒熱之相參。
(夕與加減八味丸加紫石英,而數年之疾頓愈。
孫東宿案。
)若果虛寒既審,(經阻半年,中滿噯酸,虛火上升,少腹痠痛。
)八味丸溫補須諳。
(佐服異功散,二月而愈。
張飛疇案。
)又若經行交合,緻疾有三,伏粱(小腹結滿,水溺頻澀)經漏,(血絡受傷,俗名血沙淋。
)癲疾何堪。
(鬱冒一日二十餘發如厥氣。
)因先病而後經愆不調,去病而經自準;因(先)經(不調而後)緻病,調經而病斯安。
(《女科經綸》。
) 附:《醫級》摘要 血溢經而留骨,則為骨蒸;僕損血而留經,則為腫痛。
陰中熱而激寒,必成帶濁;值經期而啖冷,終觀瘕癥。
孀尼室女,莫施助火之方;漁婦村姬,宜酌勞傷之劑。
附:妊娠脈論 《經》雲: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又曰:三部脈浮沉正等,按之不絕者,妊子也。
又曰:婦人足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堯封沈氏(諱又彭)注曰:胎在腹中,則氣血護胎,自然盛於腹中。
尺裡以候腹中,尺獨搏擊,與寸迥別,理固然也。
推之左搏為男,右搏為女,理亦無二。
而丹溪獨雲,以醫人之左右手而言,則又是妊婦之左搏為女,右搏為男矣。
想亦試驗而雲然,未敢妄以為非。
又曰:人稟不同,脈亦各異,妊娠有見動脈者,有不見動脈者,有見搏擊者,有不見搏擊者。
總之,尺脈堅實,與寸脈迥別為據耳。
更有尺寸同等,而亦懷娠者,當於浮沉求之,其按之不絕者,腎實也。
動者,大如豆粒,厥厥動搖也。
王太僕作手少陰脈,在掌後銳骨下陷中,直對小指,諒必有所據。
全元起作足少陰脈,於尺內求之,尺裡以候腹中,尤為近理。
訒庵汪氏曰:此當指欲娩身時而言。
手少陰,言手足之少陰,乃腎脈,非心脈也。
《馮氏錦囊》曰:體弱之婦,尺內按之不絕,便是有子,六脈不病,亦為有子,所以然者,體弱而脈難顯也。
又曰:《脈訣》雲,滑疾不散胎三月,但疾不散五月母,至六月後則疾速亦無矣,八九十月血氣流通,其脈和平而如無妊矣。
然有始終洪數不變者,其氣血甚盛,不可一例拘也。
淋帶 帶下病由奇脈,虛痰濕熱當詳。
(赤者屬熱,兼虛兼火;白者屬濕,兼虛兼痰。
)景嶽分因有六,(一心旌淫;一欲事過度;一人事不暢;一濕熱下流;一元氣虛,一脾腎氣虛下陷。
)並堪隨症裁方。
(詳景嶽《婦人規》。
)則有風陽乘土,脈數色蒼,(陰不足。
)地生地芍白芍牡蠣、阿膠樗根皮、黃柏杜仲,天冬、白薇蓮子續斷共成湯。
(合二方。
)久則液涸風動,八脈俱戕,腹膨浮腫,寒熱為殃,鹹緩和陰姑暫用,阿膠蓯蓉牡蠣郁李仁柏子仁霜。
又或五液走洩,陽冒熱蒸,舌光赤頭脹,(身熱帶下如注。
)攝劑相應,山萸熟地桑螵蛸蓮子芡實茯神,勿參動藥斯靈。
(若參鹿霜、沙蒺,仍是升舉動陽,則無效矣。
)甚者崩帶淋漓,陰從下走,暈厥汗洩,陽自上升,目中妄見,當鎮陽神,五味阿膠龍骨、牡蠣,蓮子芡實、人參茯苓。
又或腰背膂脊,牽掣似墜,熱自左升,奇脈傷所緻,震靈丹收固效靈,煎丸方大旨仿是。
(煎方:人參、鹿角霜、沙蒺藜、桑螵蛸、枸杞、茯神。
丸方:人參、麋茸、菟絲,補骨脂、紫石英、禹餘糧、茯苓、小茴、遠志。
)抑或產勞陰損,漸及奇經,漏淋成帶尿數,骨骱盡痛神呆驚恐,杞子菟絲、茯苓破故紙,麝霜杜仲、沙蒺藜歸身。
更有臟陰既損,腑陽亦傷,(少腹拘急脹痛,大便艱澀,食物少納不降。
)參歸杞茯,河車麋茸交襄。
(上仿《指南醫案》。
)是症也,補腎治飲,立齋有案,氣虛多痰,胸滿喘眩,(頭暈吐痰。
)患帶下二十餘年,(諸藥不應,此氣虛有痰也,飲愈而帶始愈,用六味)地黃丸不月而驗。
(《婦人良方》。
)又有積病驚憂,帶下如注,口舌皆瘡,或至封喉何懼,昏憒四旬,服藥寒熱皆拒,誰知病屬亡陽,重劑鹽煮大附子九錢,佐以薑桂芎歸,冰冷服之,得熟臥乃始識人,(繼以女金丹。
)徐調得愈。
(《女科準繩》。
)然而濕熱流痰,肥人多有,升柴二術與二陳湯,炒柏(解鬱熱)炮姜(茴香,帶下小腹痛是鬱結,須此辛散)亦不苟。
《治法匯》。
崩漏 崩如山塚卒崩,忽然橫決;漏似漏卮難塞,絕少關防。
衝任(不能攝血)肝(不藏血)脾(不統血)分責,元氣大虛(不能收斂其血)瘀(血氣阻,新血不能溫經)熱(在下焦,迫血妄行)交詳。
大抵暴崩可以溫補,久崩卻利清通。
(以血去陰耗故也。
)爰有禹餘糧赤石脂,樗根皮牡蠣、桑螵蛸龍骨,皆為澀劑,去脫有功。
乃如奇絡空虛,兼挾瘀滯,(崩漏三年,紫黑成塊,幾月一下。
)是為久崩宜清,青蒿根澤蘭樗根皮芩黃芩、黃柏細生地,旋補玉堂,斑龍丸繼。
又有崩漏兩年,午後必至,陽明久虛,(衝任脈不固攝,有開無合。
(徒澀何濟,廣蓮菟絲茜草鮑魚海螵蛸,烏賊魚骨丸相輔治。
髓虛(崩淋不止)筋掣痛不能行,蓯蓉杞子、紫石英、青鹽羊內腎;(又柏仁、茯神、石斛。
)乾瘦畏寒久漏不止,人參歸身艾炭鹿霜桂心、紫石英炮姜。
液傷絡熱病風消,(五十崩漏,夜熱肢冷,氣短食減,腰足跗痠耎無力,所謂絡熱則痿也。
)牡蠣、小麥人參黃耆和苦參茯神;心痛如飢吐涎(值經來甚多,因驚動肝)為肝厥,黃連阿膠川楝子、牡蠣協川芎當歸。
陽動而不眠汗洩,法補陰丸于丹溪;暴崩欲脫而膩濁難投,便溏吐藥遵理中湯於仲景。
更有久漏神衰(色脈俱奪,脊膂腰髀痠甚,跗腫面浮,便堅納穀日損,日餌補陽無功,奇經之旨誰省。
柏子仁鹿角霜牡蠣瑣陽、阿膠龜甲心,另入人參煎飲;或參女貞子旱蓮草天門冬龍骨,或佐兩螵蛸等。
(桑螵蛸入煎方,又佐服烏賊骨丸。
上並約《指南案》論。
)然而飽食傷脾,(飯後惱怒,崩甚而暈,乃胃氣不行,不能運化,非血藥所宜也。
)悟消補兼施之妙;(白朮五錢,陳皮、麥芽各二錢,二服而愈。
王汝言案。
)怒瞋緻病,(怒則傷肝,肝火鬱結故崩。
)知氣血兩治之靈。
(香附、烏藥、蘇梗、神麯、白朮、歸、芎、甘、芷,二劑而愈。
《易氏醫案》。
)血崩先服五靈脂末一錢,半生半炒。
乃丹溪之心法;(若遽止血,恐積瘀不去。
)氣陷而投風藥,(柴、防、羌、獨、升、蒼、藁、蔓、歸、耆、甘草。
)本東垣之調經。
(升陽除濕湯治胃氣下陷,暴崩不止。
)附子理中湯,當和童便;(戴氏。
)奇效四物湯,(加膠、艾、黃芩。
)妙在黃芩。
血熱(先多後少)腎虛(先少後多,)但別後先多少;(《慎齋遺書》。
)腹疼色惡,勿疑定屬瘀停。
(詳《女科準繩》。
)崩甚用紅蘭花,乩方曾效;固經丸參失笑(散加地榆,胎髮灰,)客座嘗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