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溫疫上篇
疫癘受自口鼻,治當專主三焦。
是以上焦邪侵,喉啞口糜之驗;膻中逆擾,神昏舌絳之招。
及乎喉痛丹疹,當卒發乎崇朝。
故夫立方清解,必佐芳香,犀角菖蒲銀花,鬱金至寶丹尤良。
若其邪入營中,三焦熱結,元參靛葉西瓜翠衣,銀花露還衝金汁。
(上仿《指南案》論。
溫疫亦大症也,葉氏案論寥寥,未能該備,因復採諸家之論以足之。
)是症也,有傷胃及傷氣傷血之殊,故見症與施治並異,(若入臟,則必不知人而死。
)毋專以脈為憑,大法據證為諦。
(周禹載疫論。
)故當疫勢披猖,脈多乍變,或浮細而按之如無,或沉微而舉之不見,或全伏兮或極促,朝方愕兮夕尤眩,無非(邪滯經絡)營衛不通,病機隱現,參外症與舌苔,自投劑之不亂。
所以脈如將絕而神(氣未敗)全,或瀕危而可援,甚有不能言動,神氣昏沉、待死不死,亦可望生,蓋邪壅(不通)而臟腑未絕,故勉延於一線猶存。
且夫治疫有法,當思謹始慮終,虛人必難任(十餘日之剝削)久困,須令正氣先充,倘專事乎分解,(不佐人參以托住正氣。
)雖欲挽以何從。
疫病潮熱退清,多在匝旬之後。
日輕夜重,豈必陰虛,投藥不訛,但當靜守,妄(用參耆)益氣而(用六味地黃)滋陰,增病反為醫咎。
況乎虛既畏補,實復憚攻,徒執(小柴胡湯)和解一法,(以為穩當。
)必緻變吉為兇。
又如熱毒(攻裡)灼陰,亢燥已極,急下不能,(不敢大攻)或(攻劑稍效,不敢)再攻尤怵,(緻腸)胃腐(爛)告終,厥咎誰執?然若邪(未歸胃,熱毒)猶散漫,硝黃遽啜,胃氣先傷,亦非良策。
治疫補瀉之法,原無一定可拘,(有先補後瀉者,有先瀉後補者,有始瀉中補終又瀉者。
)權先後以互用,當如盤之走珠。
故有元氣虛弱邪隱不顯,得補旋蘇,(疫邪始顯。
)乃始治疫,方保無虞。
倘膠柱而鼓瑟,(專執疫病宜涼之說,坐視虛極而死。
)醫之罪豈勝誅。
陰虛水涸之體,病(疫既)久表裡俱枯,舌乾便結,欲汗偏無,冀津回而液復,養陰退熱無過(平聲)。
耳聾邪在少陽,亦有屬(氣)虛(腎虛)宜補(者),執用小柴胡湯,誰詒伊阻。
(自治疫有法至此,並摘孔氏,仿《醫門法律》八則。
)至於無汗之故,內壅或內幹,壅利三承(氣湯)攻下,幹宜六味(地黃湯)滋填。
(上並約孔以立氏疫論。
)乃若脈結於中,(浮沉俱無,中按洪數,兩寸將絕。
)邪壅胸膈,因年高(老婦)而消補同行。
(症見喘嗽汗淋,神昏便閉,絕食月餘,以檳榔為君,佐以清涼之味,加歸、耆、熟地、山藥,一劑而愈。
)久勞(室女弱症經年,至春)忽劇舌上苔,作疫治而遍身疹出。
(朱氏煜。
)峻補純攻俱中病,(吳氏治疫,用大黃至二十兩,孔氏治一婦,潮熱舌黑便閉,用參、耆、歸、地二十餘日,而皆獲愈。
)陰陽對待之理須知,(孔氏雲:凡病皆然。
)妄攻驟補並招尤,大易需卦之義當悉。
(楊氏論下後勿驟補雲爾。
)達元飲(方見吳又可《瘟疫論》)治疫症之仙方;(楊氏、陳氏、朱氏,皆極言其效。
)百順丸(方見景嶽)逐有形之宿結。
(楊氏曰:有形之病,必藉有形之藥,故此丸最妙。
)腸積垢兮多嘔(吐,誤補絕食月餘)與承氣(湯合三消飲)而寢食俱安;(十數日後)脈(轉)洪長兮偏沉,(浮分不起,癱瘓腹腫。
)投白虎(湯)而表邪悉越。
惟因大肉已消,(三方內俱用)熟地(二三兩)人參倍入。
(朱氏案。
)更有頭痛潮熱,補瀉妄施,紫血頻唾,(如豚肝。
)躁渴無時,二陽(少陽、陽明)之症畢具,(目赤耳聾,咳嗽脅痛,舌苔便赤,譫語不眠。
)存亡之介幾希。
左手已俱無脈,右部(寸關)洪數堪持,(右尺如控弦,上衝甚銳。
)是為內傷兼疫,治惟大劑和之,知母、甘草柴胡、黃芩花粉(加陳皮名柴胡清燥湯)薄荷,導赤散童便丹皮,日夜連投四服,左脈起而痊兮。
(楊氏案。
)又有水瀉兼旬,譫語絕食,舌刺如鋩,顯然疫疾,竟用硝黃,轉兇為吉。
(夜半大洩一次而愈,洩亦頓止。
)越二日兮復然,更下之而病息。
(朱氏案。
) 溫疫下篇 今夫傷寒驟病而有因,溫疫漸發而無故,脈緊與但數復殊,可汗與忌表勿誤。
(楊氏論。
)戰汗者兇少(死者二三)吉多(愈者七八),(戰汗亦本楊氏)脫汗者無熱可慮。
(孔氏。
)津液枯涸類應下之症,(須知此時必)無大熱(或掌心微熱,或至夜熱加)而脈弱(細急無力)神(氣)清(明為辨;同上。
)病後酌調理之方,非極虛即小劑緩進。
中虛停藥,(服藥不運。
)(服藥不運,由內本無熱,而誤服涼劑者居多)更察劑輕病重之因;(此條參吳氏。
)循衣撮空,每多標實本虛之症。
(宜湯氏升陽散火湯,或黃龍湯。
)病退而奪氣不語,(吳氏以能食不能食,蔔胃氣之盛衰。
)善調靜養可徐痊;陽厥而脈數且沉,(若陰厥,脈必不數。
)誤補妄溫俱切禁。
舍脈從症脈仍符,參互會通須妙解;前實中虛後又實,工良心苦倩誰知。
(詳孔氏評《瘟疫論》。
右連上篇,並約《醫門普度》。
)果其症應下奪,吳氏之論可師;初硬後溏,治疫勿拘此例。
(謂但逐熱邪,不必有結糞而始用下。
)病瘥下隔大便不通,嘔吐拒食,)調胃(承氣湯)試訪良醫;因證數攻,權宜在活話法。
(如多與、少與、連日、間日、或間進緩調之法。
)一日三變,拯救豈可羈遲。
(詳原集急證急攻條。
)有宿疾而復感微邪,勿妄疑原病之加重;(此等症脈及舌苔,必有可辨。
)失汗(或失)下而緻成脈厥,(神色不敗,言動如常,忽然六脈如絲,或甚至兩手俱無,或一手先伏,皆由內結壅閉,營氣不能達於四末之故,此脈厥也。
)或多服膩補而亦然。
(孔氏雲:嘗見多用熟地,亦緻如此。
)下後脈實病偏瘳,或天和兮當察;症陽脈陰神色不敗,由稟賦兮多痊。
(此二種皆天和脈也。
)陽厥(手足厥冷,或過肘膝,指甲青黑,甚則通身冰冷如石)惟裡症堪憑,(張氏雲爾。
)察小便尤為捷要;(陰陽二厥,但以小便赤白為據,以此推之,百無失一。
)怪脈(促、代、雀啄之類。
)屬暴邪可駭,無險候(即前條所謂神色不敗,言動如常也)每保生全。
(詳脈症不應條。
)下症具而目閉口張,勿疑虛脫;(詳因證數攻條治驗。
)表氣滯而頭疼身痛,莫混傷寒。
(詳似表非表條。
)水氣體腫必通陽,(疫愈數日,先自足浮腫,漸至心腹而喘,小便不利,此水氣也,宜治在水。
)足寒可辨;(氣復者,足必不冷。
)病愈肢體浮(腫亦先自足起)無別苦,(雖腫甚而不喘,小便如常。
氣復應歡。
(靜養即食,不藥自愈。
)要之活法圓機,何能言罄,知一則萬變可通,(詳知一條。
)四損(謂大勞、大欲,及大病、久病後忽又加疫)則攻消宜慎。
(俱禁用承氣。
)邪分行伏之說何精,(行邪者,傷寒六經逆傳是也;先伏而後行者,瘟疫是也。
詳行邪伏邪條。
)主客交渾之理尤信。
(一切虛證夙疾,再患疫病,正氣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與血脈合而為一,結為痼疾,最難得解,乘其症未大壞,急用三甲散,多有得生。
並約吳氏者,詳主客交條。
《溫疫論》。
)用石膏而活人無算,(曉嵐紀氏雲:乾隆癸醜,京中春夏多疫,以張景嶽法治者多死,以吳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驗。
有桐城一醫,用重劑石膏,應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無算,此亦五運六氣適值是年,未可執為通例也。
)豈諸家之立法皆非,宗張吳而流弊或均,(鄒氏雲:是症惟張景嶽、喻嘉言、吳又可論之最詳。
然宗張喻二氏,恐有遺邪留患,若宗吳氏,又恐邪去正傷雲雲。
)則斯篇之折衷頗允。
附:《醫級》摘要 吐滿熱昏脈細勁,再逆危亡;下利脈實胸堅,變於三六。
陽澀陰弦者宜溫,寸浮關沉者宜陷。
溫瘧則陰陽俱盛,風溫則尺寸皆浮。
陽數陰洪者陽毒,陰急陽弱者濕溫。
斑疹(附:瘰塊) 陽明斑發,形如錦紋;太陰疹紅,粒如粟象;癮狀如何?腫而易癢。
大都肺胃分司,繆氏之論可彷。
(詳《廣筆記》。
)爾其濕溫雜受,大進辛涼;(大渴不眠,連翹、薄荷、杏仁、鬱金、枳實、牛蒡、山梔、石膏。
)邪閉心包,(舌赤昏譫。
)兼資宣竅。
(犀角、元參、連翹、銀花、菖蒲、金汁化服牛黃丸。
)內熱外寒(暴冷發病,頭面肌表)發(疹)未透,麻黃杏仁甘草石膏,(又牛蒡,枳殼、射幹、桔梗)為良;陽明血熱赤如紋,(環口燥裂而痛。
)犀角地黃自妙。
濕火瘰發於秋冬,(每遇九十月大發,五六月漸愈,七八年來如是。
)膽火胃濕同治;(夏枯草、菊葉、苦丁茶、荷葉邊、羚羊角、黑梔皮、鬱金、苡仁。
)風塊瘙癢而腹痛(咳嗽),表裡雙清。
(清肺煎劑,送防風通聖丸。
上約《指南案》論。
)口不甚渴而脈不洪(數,疹色淡紅,四肢清,)虛熱尤防陰盛,(非虛斑即陰斑也。
)斑屬血而疹屬氣,既出最忌神昏。
(正不勝邪,內陷為患,或胃津內涸之故。
)斑點紫而心胃火燔,(紫小點者,心包熱也;點大而紫,胃中熱也。
)斑黑(而)亮而熱毒最熾(雖屬不治),若(其人)氣血之猶充,依法治之而倖起(或尚可救)。
黑而色晦兮(必死),縱力挽而命在須臾;(若)黑而(四)旁(隱隱)赤(色)兮,(乃火鬱內伏,)大用清涼透發而十救三四。
(間有轉紅成可救者。
)又有白?小粒,色如水晶,(此濕熱傷肺,邪雖出而氣液枯也。
)補以甘藥,復液回津。
或(未至久延,傷及氣液)表郁(濕鬱衛分)而汗少(汗出不徹),理氣分以自寧。
(上約葉氏《溫熱論》。
)藍斑為陽絕之徵,(即身死色青之漸,世反謂熱極胃爛,重投寒藥,速絕其陽,宜其百無一生也。
曾見一老醫大用)參附曾聞奏效;(《傷寒論讀》。
)陰斑發暑熱之令,溫補疊紀回春。
(詳汪石山,戴元禮兩家醫案。
) 附:《醫級》摘要 咽痛咳熱,將發先機;熱汗膚疼,欲來形勢。
先期吐瀉,邪得洩而疹輕;當發吐利,毒陷閉而變至。
初形最忌寒涼,(恐其寒滯。
)見疹酌行清透。
(視色之淺深,形之稠疏,酌宜清宜透之治。
)邪來血分者多躁,病偏氣分者渴煩。
毒微者,如蚊積而散四肢;毒盛者,似錦紋而聚胸腹。
色明潤而顴未透,必疏邪煎以化斑;色紫赤而晦且枯,資犀角散而解毒。
熱毒移肝發痙,丹梔左金湯鉤蠍;熱邪歸腎焦閉,六味知柏滋陰。
(地黃湯。
) 又雲:犯腥膩,則牙疳 口臭渴飲神昏,急進山楂砂仁清胃飲;滯痰食,則膨滿嘶噯,兼酌陳平煎六安煎。
痿 痿蹷生於肺熱,治痿獨取陽明,爰有脈痿筋痿之別,肉痿骨痿之分。
(詳《內經》。
)法無一定,方不嫌紛。
蒼瘦脈數兮肺熱葉焦,甘寒清上兮薄劑堪調。
(玉竹、沙參、地骨皮、麥冬、桑葉、百合、甜杏仁。
)(方書牛膝、骨碎補浸酒治瘻良。
)若乃下焦濕火,穢毒混淆,苦辛寒燥而外,兼搜絡隧為超。
(茵陳、黃柏、萆薢、川楝子、茯苓皮、穿山甲、檳榔汁。
)又或內外濕湊,經脈為痹,熱鑠筋骨,痿耎瘡痍,(大豆)黃卷杏仁滑石,通草、防己能醫。
亦有始兆風痱,(肩痛肢麻,頭目如蒙。
)繼而足痿,陽明脈虛兮宗筋縱,營絡熱兮內風起,元參、連翹犀角鉤藤、天麻,生地桑葉丹皮堪擬。
至若肝腎陰虛,厥陰風動,河間(地黃)飲子堪師,虎潛丸諸法足重。
痿蹷起於遺洩,胃陽督任皆虛,藥仿四金剛丸健步丸,調中另用匡扶。
(胃藥必須另用。
)帶下肢痿而夜咳痰多,(浮火上升。
)實奇脈以加減八味丸;久遺筋縱而痛而脊腰傴僂,(病如歷節汗出。
)通奇陽以當歸麝香、鹿茸生川烏。
(酒煮雄羊腎搗丸。
)又如臟陰久傷,(先病遺精漏瘍。
)腑陽亦滯,既痹痛而難行,復吐食而大便閉,加味溫膽湯及更衣丸,專治陽明真妙旨。
甚或失血遺精,骨痿筋弛,(鹿筋、羊肉)膠(牛骨、豬脊)髓協諸溫柔,(魚膠、蓯蓉、巴戟、枸杞、茯苓、沙蒺藜、牛膝、青鹽。
)冀扶羸而起廢。
餘如乙癸同涵,(熟地、蓯蓉、枸杞、五味、萸肉、牛膝、石斛、菊花、茯神、山藥。
)脾腎雙補丸,兼熱症而主堅陰,屬虛寒而宜益火。
(上並約《指南醫案》。
)且夫(痿病之原,大抵起於)濕熱(者多)莫作風醫,(斷不可用風藥。
)病痿宜慎飲食。
(須戒厚味酒面,食淡乃佳。
)因瘀(脈澀或芤,或因產後,惡血流於腰膝,或因跌撲損傷而緻者,方可作
是以上焦邪侵,喉啞口糜之驗;膻中逆擾,神昏舌絳之招。
及乎喉痛丹疹,當卒發乎崇朝。
故夫立方清解,必佐芳香,犀角菖蒲銀花,鬱金至寶丹尤良。
若其邪入營中,三焦熱結,元參靛葉西瓜翠衣,銀花露還衝金汁。
(上仿《指南案》論。
溫疫亦大症也,葉氏案論寥寥,未能該備,因復採諸家之論以足之。
)是症也,有傷胃及傷氣傷血之殊,故見症與施治並異,(若入臟,則必不知人而死。
)毋專以脈為憑,大法據證為諦。
(周禹載疫論。
)故當疫勢披猖,脈多乍變,或浮細而按之如無,或沉微而舉之不見,或全伏兮或極促,朝方愕兮夕尤眩,無非(邪滯經絡)營衛不通,病機隱現,參外症與舌苔,自投劑之不亂。
所以脈如將絕而神(氣未敗)全,或瀕危而可援,甚有不能言動,神氣昏沉、待死不死,亦可望生,蓋邪壅(不通)而臟腑未絕,故勉延於一線猶存。
且夫治疫有法,當思謹始慮終,虛人必難任(十餘日之剝削)久困,須令正氣先充,倘專事乎分解,(不佐人參以托住正氣。
)雖欲挽以何從。
疫病潮熱退清,多在匝旬之後。
日輕夜重,豈必陰虛,投藥不訛,但當靜守,妄(用參耆)益氣而(用六味地黃)滋陰,增病反為醫咎。
況乎虛既畏補,實復憚攻,徒執(小柴胡湯)和解一法,(以為穩當。
)必緻變吉為兇。
又如熱毒(攻裡)灼陰,亢燥已極,急下不能,(不敢大攻)或(攻劑稍效,不敢)再攻尤怵,(緻腸)胃腐(爛)告終,厥咎誰執?然若邪(未歸胃,熱毒)猶散漫,硝黃遽啜,胃氣先傷,亦非良策。
治疫補瀉之法,原無一定可拘,(有先補後瀉者,有先瀉後補者,有始瀉中補終又瀉者。
)權先後以互用,當如盤之走珠。
故有元氣虛弱邪隱不顯,得補旋蘇,(疫邪始顯。
)乃始治疫,方保無虞。
倘膠柱而鼓瑟,(專執疫病宜涼之說,坐視虛極而死。
)醫之罪豈勝誅。
陰虛水涸之體,病(疫既)久表裡俱枯,舌乾便結,欲汗偏無,冀津回而液復,養陰退熱無過(平聲)。
耳聾邪在少陽,亦有屬(氣)虛(腎虛)宜補(者),執用小柴胡湯,誰詒伊阻。
(自治疫有法至此,並摘孔氏,仿《醫門法律》八則。
)至於無汗之故,內壅或內幹,壅利三承(氣湯)攻下,幹宜六味(地黃湯)滋填。
(上並約孔以立氏疫論。
)乃若脈結於中,(浮沉俱無,中按洪數,兩寸將絕。
)邪壅胸膈,因年高(老婦)而消補同行。
(症見喘嗽汗淋,神昏便閉,絕食月餘,以檳榔為君,佐以清涼之味,加歸、耆、熟地、山藥,一劑而愈。
)久勞(室女弱症經年,至春)忽劇舌上苔,作疫治而遍身疹出。
(朱氏煜。
)峻補純攻俱中病,(吳氏治疫,用大黃至二十兩,孔氏治一婦,潮熱舌黑便閉,用參、耆、歸、地二十餘日,而皆獲愈。
)陰陽對待之理須知,(孔氏雲:凡病皆然。
)妄攻驟補並招尤,大易需卦之義當悉。
(楊氏論下後勿驟補雲爾。
)達元飲(方見吳又可《瘟疫論》)治疫症之仙方;(楊氏、陳氏、朱氏,皆極言其效。
)百順丸(方見景嶽)逐有形之宿結。
(楊氏曰:有形之病,必藉有形之藥,故此丸最妙。
)腸積垢兮多嘔(吐,誤補絕食月餘)與承氣(湯合三消飲)而寢食俱安;(十數日後)脈(轉)洪長兮偏沉,(浮分不起,癱瘓腹腫。
)投白虎(湯)而表邪悉越。
惟因大肉已消,(三方內俱用)熟地(二三兩)人參倍入。
(朱氏案。
)更有頭痛潮熱,補瀉妄施,紫血頻唾,(如豚肝。
)躁渴無時,二陽(少陽、陽明)之症畢具,(目赤耳聾,咳嗽脅痛,舌苔便赤,譫語不眠。
)存亡之介幾希。
左手已俱無脈,右部(寸關)洪數堪持,(右尺如控弦,上衝甚銳。
)是為內傷兼疫,治惟大劑和之,知母、甘草柴胡、黃芩花粉(加陳皮名柴胡清燥湯)薄荷,導赤散童便丹皮,日夜連投四服,左脈起而痊兮。
(楊氏案。
)又有水瀉兼旬,譫語絕食,舌刺如鋩,顯然疫疾,竟用硝黃,轉兇為吉。
(夜半大洩一次而愈,洩亦頓止。
)越二日兮復然,更下之而病息。
(朱氏案。
) 溫疫下篇 今夫傷寒驟病而有因,溫疫漸發而無故,脈緊與但數復殊,可汗與忌表勿誤。
(楊氏論。
)戰汗者兇少(死者二三)吉多(愈者七八),(戰汗亦本楊氏)脫汗者無熱可慮。
(孔氏。
)津液枯涸類應下之症,(須知此時必)無大熱(或掌心微熱,或至夜熱加)而脈弱(細急無力)神(氣)清(明為辨;同上。
)病後酌調理之方,非極虛即小劑緩進。
中虛停藥,(服藥不運。
)(服藥不運,由內本無熱,而誤服涼劑者居多)更察劑輕病重之因;(此條參吳氏。
)循衣撮空,每多標實本虛之症。
(宜湯氏升陽散火湯,或黃龍湯。
)病退而奪氣不語,(吳氏以能食不能食,蔔胃氣之盛衰。
)善調靜養可徐痊;陽厥而脈數且沉,(若陰厥,脈必不數。
)誤補妄溫俱切禁。
舍脈從症脈仍符,參互會通須妙解;前實中虛後又實,工良心苦倩誰知。
(詳孔氏評《瘟疫論》。
右連上篇,並約《醫門普度》。
)果其症應下奪,吳氏之論可師;初硬後溏,治疫勿拘此例。
(謂但逐熱邪,不必有結糞而始用下。
)病瘥下隔大便不通,嘔吐拒食,)調胃(承氣湯)試訪良醫;因證數攻,權宜在活話法。
(如多與、少與、連日、間日、或間進緩調之法。
)一日三變,拯救豈可羈遲。
(詳原集急證急攻條。
)有宿疾而復感微邪,勿妄疑原病之加重;(此等症脈及舌苔,必有可辨。
)失汗(或失)下而緻成脈厥,(神色不敗,言動如常,忽然六脈如絲,或甚至兩手俱無,或一手先伏,皆由內結壅閉,營氣不能達於四末之故,此脈厥也。
)或多服膩補而亦然。
(孔氏雲:嘗見多用熟地,亦緻如此。
)下後脈實病偏瘳,或天和兮當察;症陽脈陰神色不敗,由稟賦兮多痊。
(此二種皆天和脈也。
)陽厥(手足厥冷,或過肘膝,指甲青黑,甚則通身冰冷如石)惟裡症堪憑,(張氏雲爾。
)察小便尤為捷要;(陰陽二厥,但以小便赤白為據,以此推之,百無失一。
)怪脈(促、代、雀啄之類。
)屬暴邪可駭,無險候(即前條所謂神色不敗,言動如常也)每保生全。
(詳脈症不應條。
)下症具而目閉口張,勿疑虛脫;(詳因證數攻條治驗。
)表氣滯而頭疼身痛,莫混傷寒。
(詳似表非表條。
)水氣體腫必通陽,(疫愈數日,先自足浮腫,漸至心腹而喘,小便不利,此水氣也,宜治在水。
)足寒可辨;(氣復者,足必不冷。
)病愈肢體浮(腫亦先自足起)無別苦,(雖腫甚而不喘,小便如常。
氣復應歡。
(靜養即食,不藥自愈。
)要之活法圓機,何能言罄,知一則萬變可通,(詳知一條。
)四損(謂大勞、大欲,及大病、久病後忽又加疫)則攻消宜慎。
(俱禁用承氣。
)邪分行伏之說何精,(行邪者,傷寒六經逆傳是也;先伏而後行者,瘟疫是也。
詳行邪伏邪條。
)主客交渾之理尤信。
(一切虛證夙疾,再患疫病,正氣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與血脈合而為一,結為痼疾,最難得解,乘其症未大壞,急用三甲散,多有得生。
並約吳氏者,詳主客交條。
《溫疫論》。
)用石膏而活人無算,(曉嵐紀氏雲:乾隆癸醜,京中春夏多疫,以張景嶽法治者多死,以吳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驗。
有桐城一醫,用重劑石膏,應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無算,此亦五運六氣適值是年,未可執為通例也。
)豈諸家之立法皆非,宗張吳而流弊或均,(鄒氏雲:是症惟張景嶽、喻嘉言、吳又可論之最詳。
然宗張喻二氏,恐有遺邪留患,若宗吳氏,又恐邪去正傷雲雲。
)則斯篇之折衷頗允。
附:《醫級》摘要 吐滿熱昏脈細勁,再逆危亡;下利脈實胸堅,變於三六。
陽澀陰弦者宜溫,寸浮關沉者宜陷。
溫瘧則陰陽俱盛,風溫則尺寸皆浮。
陽數陰洪者陽毒,陰急陽弱者濕溫。
斑疹(附:瘰塊) 陽明斑發,形如錦紋;太陰疹紅,粒如粟象;癮狀如何?腫而易癢。
大都肺胃分司,繆氏之論可彷。
(詳《廣筆記》。
)爾其濕溫雜受,大進辛涼;(大渴不眠,連翹、薄荷、杏仁、鬱金、枳實、牛蒡、山梔、石膏。
)邪閉心包,(舌赤昏譫。
)兼資宣竅。
(犀角、元參、連翹、銀花、菖蒲、金汁化服牛黃丸。
)內熱外寒(暴冷發病,頭面肌表)發(疹)未透,麻黃杏仁甘草石膏,(又牛蒡,枳殼、射幹、桔梗)為良;陽明血熱赤如紋,(環口燥裂而痛。
)犀角地黃自妙。
濕火瘰發於秋冬,(每遇九十月大發,五六月漸愈,七八年來如是。
)膽火胃濕同治;(夏枯草、菊葉、苦丁茶、荷葉邊、羚羊角、黑梔皮、鬱金、苡仁。
)風塊瘙癢而腹痛(咳嗽),表裡雙清。
(清肺煎劑,送防風通聖丸。
上約《指南案》論。
)口不甚渴而脈不洪(數,疹色淡紅,四肢清,)虛熱尤防陰盛,(非虛斑即陰斑也。
)斑屬血而疹屬氣,既出最忌神昏。
(正不勝邪,內陷為患,或胃津內涸之故。
)斑點紫而心胃火燔,(紫小點者,心包熱也;點大而紫,胃中熱也。
)斑黑(而)亮而熱毒最熾(雖屬不治),若(其人)氣血之猶充,依法治之而倖起(或尚可救)。
黑而色晦兮(必死),縱力挽而命在須臾;(若)黑而(四)旁(隱隱)赤(色)兮,(乃火鬱內伏,)大用清涼透發而十救三四。
(間有轉紅成可救者。
)又有白?小粒,色如水晶,(此濕熱傷肺,邪雖出而氣液枯也。
)補以甘藥,復液回津。
或(未至久延,傷及氣液)表郁(濕鬱衛分)而汗少(汗出不徹),理氣分以自寧。
(上約葉氏《溫熱論》。
)藍斑為陽絕之徵,(即身死色青之漸,世反謂熱極胃爛,重投寒藥,速絕其陽,宜其百無一生也。
曾見一老醫大用)參附曾聞奏效;(《傷寒論讀》。
)陰斑發暑熱之令,溫補疊紀回春。
(詳汪石山,戴元禮兩家醫案。
) 附:《醫級》摘要 咽痛咳熱,將發先機;熱汗膚疼,欲來形勢。
先期吐瀉,邪得洩而疹輕;當發吐利,毒陷閉而變至。
初形最忌寒涼,(恐其寒滯。
)見疹酌行清透。
(視色之淺深,形之稠疏,酌宜清宜透之治。
)邪來血分者多躁,病偏氣分者渴煩。
毒微者,如蚊積而散四肢;毒盛者,似錦紋而聚胸腹。
色明潤而顴未透,必疏邪煎以化斑;色紫赤而晦且枯,資犀角散而解毒。
熱毒移肝發痙,丹梔左金湯鉤蠍;熱邪歸腎焦閉,六味知柏滋陰。
(地黃湯。
) 又雲:犯腥膩,則牙疳 口臭渴飲神昏,急進山楂砂仁清胃飲;滯痰食,則膨滿嘶噯,兼酌陳平煎六安煎。
痿 痿蹷生於肺熱,治痿獨取陽明,爰有脈痿筋痿之別,肉痿骨痿之分。
(詳《內經》。
)法無一定,方不嫌紛。
蒼瘦脈數兮肺熱葉焦,甘寒清上兮薄劑堪調。
(玉竹、沙參、地骨皮、麥冬、桑葉、百合、甜杏仁。
)(方書牛膝、骨碎補浸酒治瘻良。
)若乃下焦濕火,穢毒混淆,苦辛寒燥而外,兼搜絡隧為超。
(茵陳、黃柏、萆薢、川楝子、茯苓皮、穿山甲、檳榔汁。
)又或內外濕湊,經脈為痹,熱鑠筋骨,痿耎瘡痍,(大豆)黃卷杏仁滑石,通草、防己能醫。
亦有始兆風痱,(肩痛肢麻,頭目如蒙。
)繼而足痿,陽明脈虛兮宗筋縱,營絡熱兮內風起,元參、連翹犀角鉤藤、天麻,生地桑葉丹皮堪擬。
至若肝腎陰虛,厥陰風動,河間(地黃)飲子堪師,虎潛丸諸法足重。
痿蹷起於遺洩,胃陽督任皆虛,藥仿四金剛丸健步丸,調中另用匡扶。
(胃藥必須另用。
)帶下肢痿而夜咳痰多,(浮火上升。
)實奇脈以加減八味丸;久遺筋縱而痛而脊腰傴僂,(病如歷節汗出。
)通奇陽以當歸麝香、鹿茸生川烏。
(酒煮雄羊腎搗丸。
)又如臟陰久傷,(先病遺精漏瘍。
)腑陽亦滯,既痹痛而難行,復吐食而大便閉,加味溫膽湯及更衣丸,專治陽明真妙旨。
甚或失血遺精,骨痿筋弛,(鹿筋、羊肉)膠(牛骨、豬脊)髓協諸溫柔,(魚膠、蓯蓉、巴戟、枸杞、茯苓、沙蒺藜、牛膝、青鹽。
)冀扶羸而起廢。
餘如乙癸同涵,(熟地、蓯蓉、枸杞、五味、萸肉、牛膝、石斛、菊花、茯神、山藥。
)脾腎雙補丸,兼熱症而主堅陰,屬虛寒而宜益火。
(上並約《指南醫案》。
)且夫(痿病之原,大抵起於)濕熱(者多)莫作風醫,(斷不可用風藥。
)病痿宜慎飲食。
(須戒厚味酒面,食淡乃佳。
)因瘀(脈澀或芤,或因產後,惡血流於腰膝,或因跌撲損傷而緻者,方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