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死血治)因食,(氣口脈洪弦帶滑,兼腹脹痛,或惡食者,乃食積妨礙,脾氣不得運於四肢而然。
)審症脈之盈虛;挾火(黑瘦人多血虛有火)挾痰(肥白人多氣虛有痰),視形軀之肥瘠。
脈數而沉(濡),小水赤澀,或腫而疼,是由濕熱。
(宜清燥湯加減。
並《治法匯》。
)足痿(臍下尻臀皆冷)陰汗(臊臭,精滑,脈沉數實,)東垣滋腎丸之用誠良;熱極似寒,嘉言冰雹之喻何的。
壯火炎蒸,大承氣堪投於脾約;(詳李士材案。
)高年痿躄,附子反佐乎虎潛丸。
(《治法匯》案。
)暨乎嗜酒成痿,伏枕三年,何藥服之立起,麥冬、五味扁豆乾葛、黃連,豈徒清燥湯一法,是該治痿真傳。
(繆仲淳案。
) 附: 丹溪醫案雲:有人足熱,不可加綿,自誇壯實。
丹溪曰:此陰虛也,不治將痿。
其人不信,年近四十,竟痿而死。
同邑南郊陳氏,一小兒方七歲,己卯年五六月間,忽患足筋短縮,不能履地,背上發白塊如龍眼大者不一,肉色不變,亦無痛癢。
內外科諸醫,歷治二月不效,漸緻身熱肌瘦,食減形疲。
其父憂甚,乃赴當湖訪幼科朱氏,雲:診脈弦數,是為筋痿。
初用東垣清燥湯,因原方藥品太多,減半令服三四劑,似乎中病而無捷效,第二方乃全用原方十八味,內黨參、耆、術用一錢,餘品止用一二分,至三四分,蓋悉照原方分兩也,服一二劑,頓覺霍然,又接服十餘劑,竟如無病人矣。
(庚辰八月附記。
) 痹 絡熱則痿,經熱則痹,風寒濕合而為病,木防己湯治可分司。
通陽以薏仁、茯苓白朮附子,宣絡以羚羊角薑黃、桂枝;濕勝佐蠶砂萆薢,風淫加二活桐皮。
衛陽單薄,參入玉屏(風散),血液風虛,酌投柔劑。
(膠、地、二冬、首烏、芝麻、歸、芍之屬。
)宿邪(周痹注痛已數十年)宜以緩逐,搜絡藉乎諸蟲;(蜣螂、全蠍、地龍、穿山甲、蜂房、川烏、麝香、乳香,酒煮黑大豆汁泛丸。
)痹痛兼患遺精,養正莫如益髓。
(養營湯去陳、桂,又保元、茯神、鹿茸、鹿角霜,杞子、歸身、甘菊。
)陽氣(被陰濕之)遏而痛加午後,勿認陰虛;(又血中之氣不行,及肝病者,其痛皆甚於午後。
)陰邪痼而腫處色紅,休從熱治。
目黃舌腫而發疹,參餘症因知陽損;(脈沉,胃痛,遇冷及飲涼即病。
)肢攣癰潰而?鼻丸衄,逐痰瘀治保安康。
(歸尾、地龍、穿山甲、白芥子、白蒺藜、撫芎,酒水各半泛丸。
)陽動風隨,用藥宜靜;(歸杞辛溫,陽動風亦動,宜熟地、阿膠、龜膠、天冬、秋石、茯神、麥、味之屬。
)祛邪(藥宜辛香走竄)補正,(另於暮夜進養營法。
)分治為良。
經隧留邪兮,丹須活絡;肝膽風熱兮,(煩勞鬱勃,火升痹痛。
)治取和陽。
(菊、桑、羚羊角、天冬、枸杞、白蒺、丹皮、茯苓、石斛。
)惡寒逆冷,(右後脅痛連腰胯,暖護良久乃溫。
)應知病屬奇經;陽維、陰維為病。
鹿角霜、小茴、當歸、桂枝、沙蒺、茯苓。
)勞倦挾邪,勿謂痛無補法。
(建中、養營二法。
)況乎初為風濕在經,久則瘀熱入絡。
是以病隨時變,勿膠初受之風寒;(已從熱化。
)症屬中虛,(食腥膩即溏瀉,周痹已六七年,正虛邪實,不可急攻。
)仍務宣通乎經脈。
(生白朮、生黃耆、海桐皮、桂枝木、羌活、防風根。
上並約《指南醫案》。
) 附:《醫級》摘要 感淺邪輕,常方可愈;受深症重,峻劑始康。
穿山甲、牙皂麝香,可透骨而通經;桂附川烏,能溫經而導滯。
絲瓜桑寄生石絡,善通絡以祛風;虎骨牛膝木瓜,主強筋而健步。
痙厥 原夫氣血日偏,陰陽一併,痙厥陡生,風雷同猛。
漸復者昏暈仍蘇,轉逆者根荄立盡。
如其痰食填(塞)胸中,吐法能教頓靖。
(瓜蒂散及燒鹽方。
)厥陽(壯火)升逆,玉女煎偕龍薈丸;薄厥(即氣厥)暴亡,蒲黃酒共五磨飲子。
飛屍卒厥,酒醴引導為先;(並用針灸。
)穢濁蒙神,蘇合(丸)牛黃(丸,又至寶丹)能醒。
若乃內奪而厥病喑痱?地黃飲子法兼通攝;煩勞陽張為煎厥,(人參)固本(丸)煎飲入(金箔)方諸(水)。
色厥而精脫神離,大劑挽元堪續命;血厥而陽騰絡沸,陰陽相引(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即無虞。
蛔厥用烏梅(丸)而寂若,腎厥投椒附散而恬如。
且是症也,病端獨重乎肝,(肝氣一逆則諸氣皆逆。
)治法難拘一例。
若犯乎上而淩金鑠液,麥門冬(湯)瓊玉(膏)堪資;乘脾(犯乎中)而嘔脹腹疼,附子(粳米湯加人參)六君(子湯去朮加木瓜、白芍、煨姜)足恃。
椒梅桂芍,治本臟(自病)之木強;羚(羊角)鉤藤元參、連翹,熄少陽之風熾。
(乘巔搖絡。
)母虛及子,三才(湯加龜甲、磁石、珍珠之屬。
)復脈(湯減 薑、桂入雞子黃之屬)配陰柔;病悸若消,(震及心脾。
)甘麥大棗湯合龍骨、牡蠣。
又如陽明絡空則肢廢(而成痿),厥陰風動則神迷(而為厥)。
絡病詳於《金匱》,痿厥治更神奇。
鱉龜二甲豬脊羊骨髓,生地天冬淡菜黃柏及阿膠,用於填隙止厥,妙於改湯為膏。
膻中熱壅心竅受蒙,(臍上心下熱熾,口湧血沫,昏厥汗出。
)利芳香之清透;(犀角、天竺黃、丹參、鬱金、茯神、菖蒲、麝香、冰片、野赤豆皮煎湯泛丸。
)厥陰濁泛胃陽弱,(痛厥脈伏肢冷、乾嘔煩渴。
)宜辛熱以通調。
(是萸、附、乾薑、川楝、延胡、茯苓。
)又有婦女經多(半月二止),下焦(衝突)痛厥,病在奇經,(陰維、沖、任)。
養營(僅到中宮)何益,桂枝、茯苓鹿角霜柏子仁蓯蓉、當歸,通補溫柔為則。
涼膈散治陽極而似陰,(入夜昏煩,頭痛發厥,鼻煤舌乾,六脈俱細。
)玉燭散方清熱結之在血。
(經阻半年,入夜厥逆,肢掣,渴飲,大便久閉,脈左堅,用龍薈未效。
)更或口鼻皆(有冷氣)寒,沖氣下激,冷自足以上貫於心,病由驚(恐內傷肝腎)而為厥,不宜認作真寒,(其脈由至陰而上,故多冷耳。
)蓯蓉、熟地五味紫石英茯苓牛膝。
(上並仿《指南案》論。
)若夫飢飽傷而脈絕腹疼,先吐後下清消並進;(陸養愚案。
)寒濕搏而體強肢冷,(昏厥氣粗,目閉口噤,六脈沉細滑實,先以稀涎散吐痰一二碗,隨用)羌活勝濕(湯,六劑全愈)能和。
(《易氏醫案》。
)至於諸厥昏絕,良久不蘇,爇沉檀以達竅,(又以新汲水灌皂角灰。
李士材案。
)或熏鼻以醋壺,(治產後血暈及蛔厥俱妙。
)或用通關散諸法,並救急之良圖。
附:《醫級》摘要 筵前眩僕,神因酒亂乍昏;燕爾陡喑,氣以精亡孤逆。
環口青唇赤,蛔疼辨寒熱之殊;痛裂攻衝,厥疝詳火寒之氣。
厥兼痙握者肝強,小營煎鉤蠍;厥嘔脹者木盛,甘麥(大棗湯)蠣牡蠣龍骨,痙癇相類,癇則隨已不拘急;厥痙幾同,痙雖反張能語。
(厥則不知人。
)痙從傷血而生,間或感邪發病,治憑表裡,法合養攻。
表實無汗,治以鉤藤、全蠍羌活、細辛,當歸地黃而散表;表虛多汗,仍投桂芍鉤蠍,主歸甘以祛風。
癲癇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狂病在肝膽胃經,三陽並而上逆;癲症屬心脾胞絡,三陰蔽而不宣。
(狂病多躁而常醒,癲病多靜而常昏。
)是以實狂急務祛邪,承氣湯白虎(湯直折陽明之火,及)生鐵落(飲,重製肝膽之邪;)虛狂自宜補正,壯水以制火二陰煎之類。
癲而實兮,滾痰丸清心丸能速愈;癲而虛兮,補心丹枕中(丹,又歸脾湯之類)可徐痊。
癇病猝然昏僕,瘛瘲作聲,實用控涎丹龍薈丸,(又五癇丸,)虛宜河車丸養營湯。
是以痰火肝風,辛苦開洩,(以下統論癲狂癇三症治法。
)神虛火熾,清補兼商。
肝膽厥陽化風,折以極苦之藥;(龍薈丸。
)勞神太過,鎮以至靜之方。
(人參、廉珠、茯神、棗仁、龍骨、萸肉、五味、炙草、金箔。
上仿《指南案》論。
)(沈氏曰:癇症一月數發者易治,周年一發者難痊。
)且夫癇多不足,狂每有餘,宜補宜瀉,彼此相殊。
(《證治百問》。
)陽癇(證脈皆陽)在腑而易治,陰癇(症脈皆陰)屬臟而難祛。
(《千金方》,)癇病發而咬牙,導赤散應推妙品;氣結其痰而神憒,(此屬癲症。
)七氣湯莫使遺珠。
癇症痰多,(氣實者)湧劑(用吐法)先乎他法;(安神丸及平肝藥。
)病狂不睡,辰砂散用酒和。
)方詳原集。
)因失志而成癲,郁舒乃愈;癇作聲而類獸,(方書以五畜分五臟。
)痰去斯瘥。
(丹溪獨斷為痰,大法行痰為主。
並詳《治法匯》。
)(《醫級》:青蒿蠹,治癇症之痰。
)餘如一醉膏五癇丸,安神丸寧志膏,遂心丹服蠻煎,分因異治。
(諸方詳《治法匯》及《景嶽全書》類方。
)苟對症以施方,雖尋常而神秘。
附:李士材醫案一條 一女因悲苦驚恐成癲,笑哭罵詈,如中鬼祟,診其心脈浮滑,餘皆沉細,此氣血兩虧,憂恐驚心,心傷則熱,熱積生風也。
以滾痰丸,用桔梗、延胡索、陳皮、杏仁煎湯送下,出痰積甚多而愈。
頭痛 醫頭痛之為病也,由清陽之不升,緻風火之上入。
風暑淫而邪郁,宜辛散以輕清;(荷葉、苦丁茶、蔓荊、山梔、牛蒡、連翹、薄荷、元參、木通之屬。
)氣血阻而瘀痹,(久痛連及腦後,有高突之狀,心下嘔逆。
)賴諸蟲之搜剔。
(全蠍、蜂房、川芎、當歸、半夏、薑汁。
)陰虛陽越,純甘壯水偏佳;(復脈湯、甘麥大棗湯加膠、芍、牡蠣。
)風動火旋,滋腎涼肝為的。
(首烏、柏子仁、穭豆、生白芍、枸杞之屬。
)伏邪未解,雖日久而可清;陰液既虧,(倏冷倏熱,心煩頭痛。
)必峻補而始帖。
(固本丸加秋石,五更時服。
上並約《指南案》論。
)若夫火邪頭痛,絕無表症,內熱脈洪,頭腦振振,白虎(湯加生)地麥冬澤瀉、木通,升散之品宜擯。
(《景嶽全書》。
)亦有非風非火,久痛不休,必伏痰於膈上,濃茶取吐斯瘳。
又或頭痛惡寒,噁心便秘,腳耎形寒,脈濡或細,上病取下,治從腳氣。
若其食鬱有徵,消導亦堪取濟。
(《治法匯》。
)至於痰厥為殃,頭疼如破,昏暈吐蛔,脈實便阻,已汗未瘥,非下不可。
(半夏五錢,巴霜一分,面和丸,服三十丸,薑湯下。
《生生子案》。
)偏頭風,左右別,左為風熱血虛,右屬挾痰或熱,熱用酒炒黃芩,痰用半夏、陳皮蒼朮,風熱宜荊芥薄荷、川芎元參,血虛利四物湯知母、黃柏。
(《治法匯》。
) 附:《醫級》頭痛摘要 表邪頭痛屬三陽,若腹痛兼利者,乃兩感併合之候;厥陰巔疼辨內外,如偏於左右者,多首風厥氣之憂。
(厥氣或從背,或從脅而上攻。
) 心痛 五臟之氣,(厥而)入於心胞(絡),爰有厥心痛症,勿與胃痛相淆。
積勞損陽兮,溫潤用以和絡;(鹿角、歸尾、官桂、桃仁、半夏、薑汁。
)脾厥心痛兮,(心痛引背,口湧清液,肢冷氣塞脘中。
)辛香為之通調。
(良薑、薑黃、茅朮、丁香、草果、厚樸。
)聞雷被驚,白朮茯苓當歸白芍鉤藤丹皮、甘草;重按痛緩,(急心痛症,誤用辛燥。
)人參甘草桂枝蜜川椒。
(上並仿《指南案》論。
)若乃氣鬱膻中(痞結不舒),轉輸(則似礙而)痛作,益智遠志、當歸丹參,菖蒲貝母橘皮。
痰凝血滯分調,亦或病因火鬱。
(並宜分別治之。
凡言心痛者,皆心包絡病也。
包絡痛在兩乳之間,即膻中也;若兩乳之下,則胃脘痛也。
《證治百問》。
) 胃痛 若夫胃痛多因,要旨可約,初病在經,久痛入絡。
辛香理氣為宜,(此於初病為宜。
)辛柔和血是酌。
(此於久痛為合。
)飲停兮吞酸可徵,食滯兮噯腐可察。
厥氣乃散漫無形,瘀傷則定而久著。
蛔蟲動擾,當頻痛而吐沫;痰濕冱凝,必善吐而脈滑。
營氣兩虛者,不離嘈辣而動悸;肝陽沖剋兮,定然嘔逆而煩渴。
陰邪之勢,其來必驟;鬱火之疴,由漸而劇。
(自停飲至此,全用邵論原文,但略易數字以葉韻。
)(書雲:凡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
)所以肝(風犯胃)厥涎衰,痛嘔拒食,或投石決明、枸杞生地阿膠,(又茯苓、桑寄生、石斛。
)或進二陳(湯去甘草)粳米、人參麥冬。
氣閉則熱自內生,(肝厥挾痰,誤用守補緻痛極痞脹。
)鈴金鈴子、延胡索梔子、黃連偏中窾;陽敗則味淡短氣,人參附子薑桂枝正相宜。
蓽茇草果乾姜,療乎胃冷;瓜蔞薤白桂枝,治主胸痹;二陳去甘草,兩症兼施。
脘痛似乎拘束而健運失司,理中焦卻嫌守補;(勿用耆、朮、甘
)審症脈之盈虛;挾火(黑瘦人多血虛有火)挾痰(肥白人多氣虛有痰),視形軀之肥瘠。
脈數而沉(濡),小水赤澀,或腫而疼,是由濕熱。
(宜清燥湯加減。
並《治法匯》。
)足痿(臍下尻臀皆冷)陰汗(臊臭,精滑,脈沉數實,)東垣滋腎丸之用誠良;熱極似寒,嘉言冰雹之喻何的。
壯火炎蒸,大承氣堪投於脾約;(詳李士材案。
)高年痿躄,附子反佐乎虎潛丸。
(《治法匯》案。
)暨乎嗜酒成痿,伏枕三年,何藥服之立起,麥冬、五味扁豆乾葛、黃連,豈徒清燥湯一法,是該治痿真傳。
(繆仲淳案。
) 附: 丹溪醫案雲:有人足熱,不可加綿,自誇壯實。
丹溪曰:此陰虛也,不治將痿。
其人不信,年近四十,竟痿而死。
同邑南郊陳氏,一小兒方七歲,己卯年五六月間,忽患足筋短縮,不能履地,背上發白塊如龍眼大者不一,肉色不變,亦無痛癢。
內外科諸醫,歷治二月不效,漸緻身熱肌瘦,食減形疲。
其父憂甚,乃赴當湖訪幼科朱氏,雲:診脈弦數,是為筋痿。
初用東垣清燥湯,因原方藥品太多,減半令服三四劑,似乎中病而無捷效,第二方乃全用原方十八味,內黨參、耆、術用一錢,餘品止用一二分,至三四分,蓋悉照原方分兩也,服一二劑,頓覺霍然,又接服十餘劑,竟如無病人矣。
(庚辰八月附記。
) 痹 絡熱則痿,經熱則痹,風寒濕合而為病,木防己湯治可分司。
通陽以薏仁、茯苓白朮附子,宣絡以羚羊角薑黃、桂枝;濕勝佐蠶砂萆薢,風淫加二活桐皮。
衛陽單薄,參入玉屏(風散),血液風虛,酌投柔劑。
(膠、地、二冬、首烏、芝麻、歸、芍之屬。
)宿邪(周痹注痛已數十年)宜以緩逐,搜絡藉乎諸蟲;(蜣螂、全蠍、地龍、穿山甲、蜂房、川烏、麝香、乳香,酒煮黑大豆汁泛丸。
)痹痛兼患遺精,養正莫如益髓。
(養營湯去陳、桂,又保元、茯神、鹿茸、鹿角霜,杞子、歸身、甘菊。
)陽氣(被陰濕之)遏而痛加午後,勿認陰虛;(又血中之氣不行,及肝病者,其痛皆甚於午後。
)陰邪痼而腫處色紅,休從熱治。
目黃舌腫而發疹,參餘症因知陽損;(脈沉,胃痛,遇冷及飲涼即病。
)肢攣癰潰而?鼻丸衄,逐痰瘀治保安康。
(歸尾、地龍、穿山甲、白芥子、白蒺藜、撫芎,酒水各半泛丸。
)陽動風隨,用藥宜靜;(歸杞辛溫,陽動風亦動,宜熟地、阿膠、龜膠、天冬、秋石、茯神、麥、味之屬。
)祛邪(藥宜辛香走竄)補正,(另於暮夜進養營法。
)分治為良。
經隧留邪兮,丹須活絡;肝膽風熱兮,(煩勞鬱勃,火升痹痛。
)治取和陽。
(菊、桑、羚羊角、天冬、枸杞、白蒺、丹皮、茯苓、石斛。
)惡寒逆冷,(右後脅痛連腰胯,暖護良久乃溫。
)應知病屬奇經;陽維、陰維為病。
鹿角霜、小茴、當歸、桂枝、沙蒺、茯苓。
)勞倦挾邪,勿謂痛無補法。
(建中、養營二法。
)況乎初為風濕在經,久則瘀熱入絡。
是以病隨時變,勿膠初受之風寒;(已從熱化。
)症屬中虛,(食腥膩即溏瀉,周痹已六七年,正虛邪實,不可急攻。
)仍務宣通乎經脈。
(生白朮、生黃耆、海桐皮、桂枝木、羌活、防風根。
上並約《指南醫案》。
) 附:《醫級》摘要 感淺邪輕,常方可愈;受深症重,峻劑始康。
穿山甲、牙皂麝香,可透骨而通經;桂附川烏,能溫經而導滯。
絲瓜桑寄生石絡,善通絡以祛風;虎骨牛膝木瓜,主強筋而健步。
痙厥 原夫氣血日偏,陰陽一併,痙厥陡生,風雷同猛。
漸復者昏暈仍蘇,轉逆者根荄立盡。
如其痰食填(塞)胸中,吐法能教頓靖。
(瓜蒂散及燒鹽方。
)厥陽(壯火)升逆,玉女煎偕龍薈丸;薄厥(即氣厥)暴亡,蒲黃酒共五磨飲子。
飛屍卒厥,酒醴引導為先;(並用針灸。
)穢濁蒙神,蘇合(丸)牛黃(丸,又至寶丹)能醒。
若乃內奪而厥病喑痱?地黃飲子法兼通攝;煩勞陽張為煎厥,(人參)固本(丸)煎飲入(金箔)方諸(水)。
色厥而精脫神離,大劑挽元堪續命;血厥而陽騰絡沸,陰陽相引(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即無虞。
蛔厥用烏梅(丸)而寂若,腎厥投椒附散而恬如。
且是症也,病端獨重乎肝,(肝氣一逆則諸氣皆逆。
)治法難拘一例。
若犯乎上而淩金鑠液,麥門冬(湯)瓊玉(膏)堪資;乘脾(犯乎中)而嘔脹腹疼,附子(粳米湯加人參)六君(子湯去朮加木瓜、白芍、煨姜)足恃。
椒梅桂芍,治本臟(自病)之木強;羚(羊角)鉤藤元參、連翹,熄少陽之風熾。
(乘巔搖絡。
)母虛及子,三才(湯加龜甲、磁石、珍珠之屬。
)復脈(湯減 薑、桂入雞子黃之屬)配陰柔;病悸若消,(震及心脾。
)甘麥大棗湯合龍骨、牡蠣。
又如陽明絡空則肢廢(而成痿),厥陰風動則神迷(而為厥)。
絡病詳於《金匱》,痿厥治更神奇。
鱉龜二甲豬脊羊骨髓,生地天冬淡菜黃柏及阿膠,用於填隙止厥,妙於改湯為膏。
膻中熱壅心竅受蒙,(臍上心下熱熾,口湧血沫,昏厥汗出。
)利芳香之清透;(犀角、天竺黃、丹參、鬱金、茯神、菖蒲、麝香、冰片、野赤豆皮煎湯泛丸。
)厥陰濁泛胃陽弱,(痛厥脈伏肢冷、乾嘔煩渴。
)宜辛熱以通調。
(是萸、附、乾薑、川楝、延胡、茯苓。
)又有婦女經多(半月二止),下焦(衝突)痛厥,病在奇經,(陰維、沖、任)。
養營(僅到中宮)何益,桂枝、茯苓鹿角霜柏子仁蓯蓉、當歸,通補溫柔為則。
涼膈散治陽極而似陰,(入夜昏煩,頭痛發厥,鼻煤舌乾,六脈俱細。
)玉燭散方清熱結之在血。
(經阻半年,入夜厥逆,肢掣,渴飲,大便久閉,脈左堅,用龍薈未效。
)更或口鼻皆(有冷氣)寒,沖氣下激,冷自足以上貫於心,病由驚(恐內傷肝腎)而為厥,不宜認作真寒,(其脈由至陰而上,故多冷耳。
)蓯蓉、熟地五味紫石英茯苓牛膝。
(上並仿《指南案》論。
)若夫飢飽傷而脈絕腹疼,先吐後下清消並進;(陸養愚案。
)寒濕搏而體強肢冷,(昏厥氣粗,目閉口噤,六脈沉細滑實,先以稀涎散吐痰一二碗,隨用)羌活勝濕(湯,六劑全愈)能和。
(《易氏醫案》。
)至於諸厥昏絕,良久不蘇,爇沉檀以達竅,(又以新汲水灌皂角灰。
李士材案。
)或熏鼻以醋壺,(治產後血暈及蛔厥俱妙。
)或用通關散諸法,並救急之良圖。
附:《醫級》摘要 筵前眩僕,神因酒亂乍昏;燕爾陡喑,氣以精亡孤逆。
環口青唇赤,蛔疼辨寒熱之殊;痛裂攻衝,厥疝詳火寒之氣。
厥兼痙握者肝強,小營煎鉤蠍;厥嘔脹者木盛,甘麥(大棗湯)蠣牡蠣龍骨,痙癇相類,癇則隨已不拘急;厥痙幾同,痙雖反張能語。
(厥則不知人。
)痙從傷血而生,間或感邪發病,治憑表裡,法合養攻。
表實無汗,治以鉤藤、全蠍羌活、細辛,當歸地黃而散表;表虛多汗,仍投桂芍鉤蠍,主歸甘以祛風。
癲癇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狂病在肝膽胃經,三陽並而上逆;癲症屬心脾胞絡,三陰蔽而不宣。
(狂病多躁而常醒,癲病多靜而常昏。
)是以實狂急務祛邪,承氣湯白虎(湯直折陽明之火,及)生鐵落(飲,重製肝膽之邪;)虛狂自宜補正,壯水以制火二陰煎之類。
癲而實兮,滾痰丸清心丸能速愈;癲而虛兮,補心丹枕中(丹,又歸脾湯之類)可徐痊。
癇病猝然昏僕,瘛瘲作聲,實用控涎丹龍薈丸,(又五癇丸,)虛宜河車丸養營湯。
是以痰火肝風,辛苦開洩,(以下統論癲狂癇三症治法。
)神虛火熾,清補兼商。
肝膽厥陽化風,折以極苦之藥;(龍薈丸。
)勞神太過,鎮以至靜之方。
(人參、廉珠、茯神、棗仁、龍骨、萸肉、五味、炙草、金箔。
上仿《指南案》論。
)(沈氏曰:癇症一月數發者易治,周年一發者難痊。
)且夫癇多不足,狂每有餘,宜補宜瀉,彼此相殊。
(《證治百問》。
)陽癇(證脈皆陽)在腑而易治,陰癇(症脈皆陰)屬臟而難祛。
(《千金方》,)癇病發而咬牙,導赤散應推妙品;氣結其痰而神憒,(此屬癲症。
)七氣湯莫使遺珠。
癇症痰多,(氣實者)湧劑(用吐法)先乎他法;(安神丸及平肝藥。
)病狂不睡,辰砂散用酒和。
)方詳原集。
)因失志而成癲,郁舒乃愈;癇作聲而類獸,(方書以五畜分五臟。
)痰去斯瘥。
(丹溪獨斷為痰,大法行痰為主。
並詳《治法匯》。
)(《醫級》:青蒿蠹,治癇症之痰。
)餘如一醉膏五癇丸,安神丸寧志膏,遂心丹服蠻煎,分因異治。
(諸方詳《治法匯》及《景嶽全書》類方。
)苟對症以施方,雖尋常而神秘。
附:李士材醫案一條 一女因悲苦驚恐成癲,笑哭罵詈,如中鬼祟,診其心脈浮滑,餘皆沉細,此氣血兩虧,憂恐驚心,心傷則熱,熱積生風也。
以滾痰丸,用桔梗、延胡索、陳皮、杏仁煎湯送下,出痰積甚多而愈。
頭痛 醫頭痛之為病也,由清陽之不升,緻風火之上入。
風暑淫而邪郁,宜辛散以輕清;(荷葉、苦丁茶、蔓荊、山梔、牛蒡、連翹、薄荷、元參、木通之屬。
)氣血阻而瘀痹,(久痛連及腦後,有高突之狀,心下嘔逆。
)賴諸蟲之搜剔。
(全蠍、蜂房、川芎、當歸、半夏、薑汁。
)陰虛陽越,純甘壯水偏佳;(復脈湯、甘麥大棗湯加膠、芍、牡蠣。
)風動火旋,滋腎涼肝為的。
(首烏、柏子仁、穭豆、生白芍、枸杞之屬。
)伏邪未解,雖日久而可清;陰液既虧,(倏冷倏熱,心煩頭痛。
)必峻補而始帖。
(固本丸加秋石,五更時服。
上並約《指南案》論。
)若夫火邪頭痛,絕無表症,內熱脈洪,頭腦振振,白虎(湯加生)地麥冬澤瀉、木通,升散之品宜擯。
(《景嶽全書》。
)亦有非風非火,久痛不休,必伏痰於膈上,濃茶取吐斯瘳。
又或頭痛惡寒,噁心便秘,腳耎形寒,脈濡或細,上病取下,治從腳氣。
若其食鬱有徵,消導亦堪取濟。
(《治法匯》。
)至於痰厥為殃,頭疼如破,昏暈吐蛔,脈實便阻,已汗未瘥,非下不可。
(半夏五錢,巴霜一分,面和丸,服三十丸,薑湯下。
《生生子案》。
)偏頭風,左右別,左為風熱血虛,右屬挾痰或熱,熱用酒炒黃芩,痰用半夏、陳皮蒼朮,風熱宜荊芥薄荷、川芎元參,血虛利四物湯知母、黃柏。
(《治法匯》。
) 附:《醫級》頭痛摘要 表邪頭痛屬三陽,若腹痛兼利者,乃兩感併合之候;厥陰巔疼辨內外,如偏於左右者,多首風厥氣之憂。
(厥氣或從背,或從脅而上攻。
) 心痛 五臟之氣,(厥而)入於心胞(絡),爰有厥心痛症,勿與胃痛相淆。
積勞損陽兮,溫潤用以和絡;(鹿角、歸尾、官桂、桃仁、半夏、薑汁。
)脾厥心痛兮,(心痛引背,口湧清液,肢冷氣塞脘中。
)辛香為之通調。
(良薑、薑黃、茅朮、丁香、草果、厚樸。
)聞雷被驚,白朮茯苓當歸白芍鉤藤丹皮、甘草;重按痛緩,(急心痛症,誤用辛燥。
)人參甘草桂枝蜜川椒。
(上並仿《指南案》論。
)若乃氣鬱膻中(痞結不舒),轉輸(則似礙而)痛作,益智遠志、當歸丹參,菖蒲貝母橘皮。
痰凝血滯分調,亦或病因火鬱。
(並宜分別治之。
凡言心痛者,皆心包絡病也。
包絡痛在兩乳之間,即膻中也;若兩乳之下,則胃脘痛也。
《證治百問》。
) 胃痛 若夫胃痛多因,要旨可約,初病在經,久痛入絡。
辛香理氣為宜,(此於初病為宜。
)辛柔和血是酌。
(此於久痛為合。
)飲停兮吞酸可徵,食滯兮噯腐可察。
厥氣乃散漫無形,瘀傷則定而久著。
蛔蟲動擾,當頻痛而吐沫;痰濕冱凝,必善吐而脈滑。
營氣兩虛者,不離嘈辣而動悸;肝陽沖剋兮,定然嘔逆而煩渴。
陰邪之勢,其來必驟;鬱火之疴,由漸而劇。
(自停飲至此,全用邵論原文,但略易數字以葉韻。
)(書雲:凡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
)所以肝(風犯胃)厥涎衰,痛嘔拒食,或投石決明、枸杞生地阿膠,(又茯苓、桑寄生、石斛。
)或進二陳(湯去甘草)粳米、人參麥冬。
氣閉則熱自內生,(肝厥挾痰,誤用守補緻痛極痞脹。
)鈴金鈴子、延胡索梔子、黃連偏中窾;陽敗則味淡短氣,人參附子薑桂枝正相宜。
蓽茇草果乾姜,療乎胃冷;瓜蔞薤白桂枝,治主胸痹;二陳去甘草,兩症兼施。
脘痛似乎拘束而健運失司,理中焦卻嫌守補;(勿用耆、朮、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