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草。
)病虛寒而氣宣(吐痰洩氣)消緩,通陽明勿雜多歧。
(人參、半夏、茯苓、附子、乾薑、薑汁。
)得食甚而手按稍安,(形寒)和營最妙;(當歸桂枝湯去芍加茯苓。
)脈虛耎而食入脘痛,(背寒)用補勿疑。
(參、苓、歸、芍、炙草、薑、棗。
)陽微濁凝,川烏附子、川椒乾薑俱炒黑;酒肉滯氣,金鈴子散失笑散及桃仁。
病有因(飲食鬱勃)而嘔吐肢寒,勿訝陽微欲脫;痛頻復而血凝氣阻,須知瘀滯宜行。
(蘇木、人參、鬱金、桃仁、歸尾、柏仁、琥珀、茺蔚、紅棗肉丸。
四句止一案。
)(上並約《指南案》論。
)若夫心與頭互痛而便燥,(肺氣不降。
)單黃芩(酒炒為末,湯下。
十餘服愈)可起沉疴;胸常若飽而形消(食少),下瘀血酌乎老少。
(年壯者,可用桃仁承氣湯;老弱者,但以四物湯加入桃仁、紅花、五靈脂、歸尾、酒大黃、韭汁為妥。
上一條丹溪案,此條虞恆德案。
)卒心痛兮脈洪數,黃連一味能瘳;腎氣逆而上衝心(痛),韭汁和五苓散為丸妙。
(茴香湯下。
《病機沙篆》。
)脈(兩寸關弦)滑(有力)拒水(湯飲皆吐,不食痛甚)夜尤疼,五靈脂酒調沒藥;(吐出綠痰兩碗而痛止。
《醫統》)肢冷脈微(沉細澀)胸畏熱,(喜掀露風涼,渴喜熱飲。
)草豆蔻丸入黃連倍加。
(又滑石、神麯。
丹溪案。
)心脾病發而脘疼,陰虛之候;肝胃相逼而隱痛,鬲症之緣。
(《己任編》。
)(《本草綱目》治心氣疼痛,綠豆二十四粒,胡椒十四粒,同研,白湯調服即止。
) 脅痛 若夫雜症脅疼,厥陰所屬。
爰有河間金鈴子散,長沙旋覆花湯。
兼動躍則甘緩理虛,(炙甘草湯去薑、桂。
)屬虛寒(痛發午後,得食自緩)則辛溫通絡。
(當歸、茯苓、炮薑、肉桂、炙草、大棗。
)清氣熱(攻衝擾脘入脅)以黃連牡蠣白芥子、夏枯草,(又香附,半夏,)洩肝鬱(脅脹夜甚)以香附姜渣、川楝子橘葉,(又半夏、茯苓。
)寒入絡脈兮,(脅痛攻心,嘔涎身慄。
)蓽茇、半夏良薑吳萸;(又川楝子、延胡索、蒲黃、茯苓。
)怒動肝陽兮,(左脅閃閃。
)鬱金降香末。
(又山梔、半夏曲、橘紅、石斛。
)進食痛加大腑幹(大便燥結,)脈動而虛左小弱(痛勢上引)得食安,(嗌乾舌燥、心悸。
)並投新絳和營絡,柏子仁歸鬚桃仁橘紅、琥珀攢。
(前症用旋覆花湯加桃仁、歸鬚、柏子仁。
)寒熱不休,(脅下痛犯中焦,初起上吐下瀉。
)病在少陽之絡;(青蒿、丹皮、歸尾、澤蘭、紅花、鬱金。
)肝風內震,(左脅骨痛,易飢嘔涎。
)藥宜復脈湯之甘。
(生地、阿膠、白芍、柏子、桃仁,又天冬、枸杞、桂圓。
上並約《指南醫案》。
)且夫肝腎兩損,(房勞兼怒,兩脅脹痛。
)柴胡、當歸六味湯效如神;肝脾血虛,(胸脅脹痛,手按稍止,脈洪大,重按細。
)加味逍遙(散加川芎、地黃)功立奏。
(《薛氏醫案》。
按之痛甚,不皆實症為然;(有陰虛火旺,而脅及肩背作痛者,亦手不可近,服消瘀藥反劇。
《廣筆記》案。
)氣血分岐,勿為後人所囿。
(脅痛左右血氣之辨,古無是說,此實後世之謬。
《景嶽全書》。
)矧如肝葉脹因於(方食時)爭誶,合用歸脾(湯;《己任編》案。
)脅(連腰肋)腫痛起自忍飢過勞,(不能轉側,醫治不效,一儒者診之曰:此肝火也。
)偏宜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而愈。
《名醫類案》。
)是當參前賢論治之精,(詳《醫旨緒餘》黃古潭脅痛論。
)抑宜鑑誤用平肝之慘。
(一人遇勞與飢則脅痛,醫投平肝藥,痛甚而殞。
《類案》。
) 附:《醫級》摘要 邪由肝膽者,患始本經;邪非本經者,症由傳及。
脅痛出食者,症已歸肝;脛腫掣痛者,脅留惡血。
息賁肥氣,左右肋結如杯;息積風根,痼疾不妨於食。
脫血脅痛,出清涎而先覺腥臊;挫閃結瘀,常牽釣而痛無休息。
沖痛面黃夜甚,多屬血瘀;脅鳴嘔水攻疼,必為飲癖。
右脅咳如痛裂,防傷肺絡血來;左痛噯洩氣得瘥,多屬疝瘕氣逆。
淬鐵飲代赭石旋覆花,鎮肝經之逆痛;玫瑰花楓實,開結滯之危疼。
又雲:左右兩脅痛,皆屬肝病,其脅痛連小腹者,左為大腸病,右為小腸病,仿此分治每立應。
嘗驗之豕腹、牛腹、鼠腹,其大腸皆在左,小腸皆在右,推之於人,當必無異,診脈分候,亦當復然。
又雲:右脅隱痛,咳則如裂者,此由肺邪之結,若見於左者,仍在肝也。
腹痛 腹處乎中,痛因非一,須分有形無形,主治機宜已得。
何謂無形?寒凝火鬱抑,氣阻營虛,(及夏秋)痧穢暑濕。
何謂有形?蓄血傷食,瘕疝蛔蟯,偏嗜成積。
於是洩濁通陽,吳茱萸湯四逆湯;清火洩郁,六一左金丸金鈴子散。
開通氣分,四七湯五磨飲子;宣攻營絡,歸鬚桃仁山甲韭根。
(及下瘀血湯法。
)緩而和兮,戊己湯加減,小麥甘草大棗湯;柔而通兮,復脈湯加減柏子仁、肉桂當歸蓯蓉。
發疹(五六年)形(體畏)寒(大便腹痛裡急),郁病(氣血凝滯)自宜宣導;(當歸、酒大黃、枳實、桂枝、白芍。
)當臍腹痛(冬發春愈,病作噯氣,)營虛卻喜溫通。
(當歸、肉桂、茯苓、炮薑、炙草、大棗。
上並仿《指南案》論。
)是症也,鬱火阻於寒涼,(怒後胸腹脹痛,消補攻下不效。
)溫清並用;(白蔻、官桂、木香、薑汁、黃連、梔子、鉤藤。
陸祖愚案。
)胃(中積)冷偏兼腸(中)熱,製藥宜工。
(詳陸養愚案。
)故有壯熱譫語,吐利交頻,舌灰(刺如芒)足冷,心下按之大疼,六脈模糊澀弱,誰知食壅太陰,(不能鼓運其脈。
)涼膈散甫投一匕,頓令脈復神清。
(張石頑案。
)二尺沉弦(按之益堅,向患寒疝,停食感冒)知積疝,若氣逆則暴絕堪虞;(是夜果復暴滿而逝。
同上詳原案。
)右脈滑大(有力,左沉伏)屬膠痰,(臍腹右痛,便秘嘔吐。
)令便通則痛嘔自止。
(元胡索五錢,調服元明粉三錢。
《生生子案》。
)傷冷食而燥矢作痛,先投丁附(治中湯一帖)而後與巴霜沉(香、木香作丸,下五六次而愈。
虞恆德案;)病積熱而腹中如火時疼,輕用(二陳湯下)芩連而重宜(調胃)承氣(湯,元明粉亦可。
《治法匯》。
)痛而積血欲吐,(久患腹痛,脈人迎氣口洪滑侵上。
)湧血餅以燒鹽;(《易氏醫案》。
)痛而繞臍有形,(其狀如死,脈近尺帶滑。
)療臍疝以枸杞。
(白芍、茯苓、吳萸、肉桂,六劑痛止。
《芷園臆草》。
)若臍下之大疼,人中黑而多死。
(《治法匯》。
)又有小腹脹疼,形如覆碗,氣壅者吐之斯安,瘀停者(脈沉弦,小水或通或秘)下之自緩。
如小水之不通,尿澀血凝分勘。
(瘀血亦有小便不通者,當以餘症及脈參之。
同上。
)更有(少年酒食後,又色慾過度)火挾臍起,上入胸膈,腹痛若抽,胸中阻如(有物杆)格,此由丹田有寒,(若相火上衝,則必上至頭面矣。
)烏藥(二錢)回陽(附子三分)有力。
(五日見效,服附子百枚而全愈。
《慎齋遺書》。
)筋骨皮肉之痛,經邪勿治中宮;(景嶽。
)腰脊控睪而疼,要藥無如羌活。
(《類案》。
) 附:《醫級》心腹痛摘要 痛極脈伏,察伏陽更推脫候;痛分經絡,橫痛絡直痛在經。
膈疼牽引背肓,宣通肺膈;正腹痛連徹背,溫化陽明。
環口青扛痛,厥暈唇紅者,蛔結之狀,唇瘡介齒,顰蹙額捫腹昏默者,狐惑之形。
痛沉著而腹足釣牽,法必溫行,溫行反劇者,腸癰欲作;痛引陰而囊癰蔓串,治難消潰,潰後屎出者,盤腸妨生。
燒錘紫石英鎮陰煎,鎮攻衝之厥痛;刮刺蒸臍探吐,探脫伏之旋沖。
掣背之疼,宜調中鹿膠平胃;肩肓之痛,須桂甘活絡溫通。
橫痛者,進桂桃寄生山甲;直痛者,宜升麻蘇梗青蔥。
又雲:心腹之痛,在經文《舉痛論》,因寒者十三條,因熱者惟一條。
然嘗驗之初病多因寒,久則成熱,則寒亦化火矣,故治此症,不宜偏熱也。
《折肱漫錄》雲: 霍亂腹痛,誤飲米湯即死,屢屢見之,不可不慎。
肩臂背痛(附:手腕痛) 肺俞為病,肩背斯疼,及乎臂痛,同責陽明。
症有內外兩用,治分氣血二緻。
陰傷絡澀因勞倦,循經入絡利辛甘。
(桂枝、防己、茯苓、苡仁、五加皮、白蒺藜。
)風動筋急責營虛,(痛時筋攣,繞掣耳後。
)活絡舒筋同主治。
(當歸、黃耆、薑黃、桂枝、防風、生白朮,送活絡丹。
)若夫厥陰風動,陽明絡虛,歸身、黃耆枸杞柏子仁,胡麻白蒺藜羚羊角烏制首烏。
肝濁逆攻痛至背,參仲景之烏梅(丸加減);腎氣攻背而項強(腰重頭疼),法許學士之椒附散。
(川椒、附子、桂枝、茯苓、生白朮、生遠志,)脈芤失血(汗出背痛),補絡斯安;(人參、歸身、棗仁、白芍、茯神、炙草。
)脊突背痛,督虛之故。
(鹿角、鹿角霜、枸杞、歸身、杜仲、沙蒺藜、茯苓、青鹽。
)陽明氣虛,(肩臂難屈伸。
)歸身、黃耆理乎衛陽;(又桂枝、薑黃、海桐皮、夏枯草。
)口鼻寒侵,(胸痛引背、手足厥冷。
)溫藥兩通氣血。
(川楝子、延胡索、香附、橘紅、烏藥、吳萸、紅花。
上並約《指南案》論。
)又如痛起肩背胛縫,上至胸前側脅,脈來弦數豁如,病因謀慮不決,丙火小腸乘膽(子來乘母)為實邪,龍薈丸藉人參木通力。
(煎湯下,數服愈。
丹溪案。
)防風湯散肺俞之風,五積散祛寒濕之襲。
痰流臂痛,指迷丸有奇功;風痹牽疼,控涎丹治痼疾。
(葉氏案論。
)手太陽氣鬱不行,肩背痛不可回顧,外因(以)風藥(散之)可痊,內傷補中(益氣湯)不誤。
手腕腫疼,多因風熱,否或挾痰,(用藥以)薑黃(為引)毋缺。
他若濕熱風痰,水虛精竭,(心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背痛,此由)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不可復行疏刷。
)並宜隨症分調,(並《治法匯》。
)莫漫稱虛道實。
腰腿足痛(附:腳氣) 腰痛一症,主病維腎,三因須明,五辨宜審。
(詳原集。
)倘其腎陽或虧,益火以消陰翳;腎陰內奪,壯水以制陽光。
(此內因治法。
)濕鬱生熱先除濕,陽傷寒濕用通陽。
(此外因治法。
)勞役受傷,先天後天同治;墜墮緻損,(辨傷之輕重,與瘀之有無。
)或通或補分商。
(此不內外因治法。
)腿足之痛,治濕為綱,(或)補中(或)填下(或)養肝,審因投劑;佐溫佐清佐散,(謂治濕)隨症裁方。
故有飲酒便溏,遺精腰楚,(痛而麻木。
)苓桂術姜(湯),驅濕暖土。
老年腰痛,宜治奇經,小茴香、肉桂當歸蓯蓉鹿角,溫養妙取有情。
若其痛著右腿,肌肉不腫,入夜勢篤,筋骨邪壅,地龍穿山甲細辛歸鬚,妙兼靈動。
又如兩足皮膜,撫之痛作,厥陰乘犯陽明,梔子、川楝子歸鬚桃仁青皮、延胡索。
及乎兩足骨骱皆疼,飽食則噦,獨主胃陽明虛(不能束筋骨,苓薑朮桂湯。
至若嘔逆吐涎,沖氣攻心,(足大)拇指強(硬而)痛,腳氣同形,宜用吳萸熟附子,更襄防己獨活、當歸細辛。
(上並約《指南案》論。
)(按腳氣由於濕熱,而拇指強痛,或足膝反冷者,忌投萸附等熱藥。
)又聞鬱怒(傷肝則諸筋縱弛)憂思,(傷脾則胃氣不行。
)腰痛之寇,(沉香)降氣(湯)調肝(散,二方詳原集)。
厥功各奏。
(《證治準繩》。
)濕痰入腎而腰痛,攻下始獲安痊;(《廣筆記》。
)濕熱太甚(老人稟壯、好飲火酒,腰痛欲死)而脈洪(滑之甚,小水不通,)寒涼何妨峻授。
(大分清飲,倍加黃柏、膽草而愈。
景嶽辨丹溪論。
)久痛宜開,用官桂可例(治)腹脅(痛亦然);(《丹溪心法》。
)木鬱當達,(因亡女腰痛。
)君白芍香附還佐乳香。
(沒藥、橘紅、肉桂、白芷。
《廣筆記》。
)察脈審症,心法毋忘。
左(脈濡細而)數右和,(體瘦嗜酒,腰腿大痛。
)血(虛受)熱投滋腎(丸加牛膝、杜仲)而頓愈;(一人肩背與膝相引而痛。
)寸脈弦(一人昔肥今瘦,兩膝與肩互痛,)二尺滑(而沉),流痰分吐(前症用瓜蒂散)下(後症用小胃丹)而俱康。
青龍湯加檳榔治腳氣初起,(治腳氣用小青龍湯。
)上氣喘促表邪方,實者用五皮五子散,虛惟八味湯冷服為良。
足跟痛(瘦人脈數)用坎離(丸加牛膝),濕熱(飲酒人)痰流(肥人脈滑)須異治;濕熱用當歸拈痛湯,濕痰用二術二陳(加木瓜)。
腳心痛惟補養,(並詳《治法匯》。
)腎臟風毒更宜詳。
(腳心如中箭,發歇不時,宜瀉肝。
《名醫類案》。
)或有
)病虛寒而氣宣(吐痰洩氣)消緩,通陽明勿雜多歧。
(人參、半夏、茯苓、附子、乾薑、薑汁。
)得食甚而手按稍安,(形寒)和營最妙;(當歸桂枝湯去芍加茯苓。
)脈虛耎而食入脘痛,(背寒)用補勿疑。
(參、苓、歸、芍、炙草、薑、棗。
)陽微濁凝,川烏附子、川椒乾薑俱炒黑;酒肉滯氣,金鈴子散失笑散及桃仁。
病有因(飲食鬱勃)而嘔吐肢寒,勿訝陽微欲脫;痛頻復而血凝氣阻,須知瘀滯宜行。
(蘇木、人參、鬱金、桃仁、歸尾、柏仁、琥珀、茺蔚、紅棗肉丸。
四句止一案。
)(上並約《指南案》論。
)若夫心與頭互痛而便燥,(肺氣不降。
)單黃芩(酒炒為末,湯下。
十餘服愈)可起沉疴;胸常若飽而形消(食少),下瘀血酌乎老少。
(年壯者,可用桃仁承氣湯;老弱者,但以四物湯加入桃仁、紅花、五靈脂、歸尾、酒大黃、韭汁為妥。
上一條丹溪案,此條虞恆德案。
)卒心痛兮脈洪數,黃連一味能瘳;腎氣逆而上衝心(痛),韭汁和五苓散為丸妙。
(茴香湯下。
《病機沙篆》。
)脈(兩寸關弦)滑(有力)拒水(湯飲皆吐,不食痛甚)夜尤疼,五靈脂酒調沒藥;(吐出綠痰兩碗而痛止。
《醫統》)肢冷脈微(沉細澀)胸畏熱,(喜掀露風涼,渴喜熱飲。
)草豆蔻丸入黃連倍加。
(又滑石、神麯。
丹溪案。
)心脾病發而脘疼,陰虛之候;肝胃相逼而隱痛,鬲症之緣。
(《己任編》。
)(《本草綱目》治心氣疼痛,綠豆二十四粒,胡椒十四粒,同研,白湯調服即止。
) 脅痛 若夫雜症脅疼,厥陰所屬。
爰有河間金鈴子散,長沙旋覆花湯。
兼動躍則甘緩理虛,(炙甘草湯去薑、桂。
)屬虛寒(痛發午後,得食自緩)則辛溫通絡。
(當歸、茯苓、炮薑、肉桂、炙草、大棗。
)清氣熱(攻衝擾脘入脅)以黃連牡蠣白芥子、夏枯草,(又香附,半夏,)洩肝鬱(脅脹夜甚)以香附姜渣、川楝子橘葉,(又半夏、茯苓。
)寒入絡脈兮,(脅痛攻心,嘔涎身慄。
)蓽茇、半夏良薑吳萸;(又川楝子、延胡索、蒲黃、茯苓。
)怒動肝陽兮,(左脅閃閃。
)鬱金降香末。
(又山梔、半夏曲、橘紅、石斛。
)進食痛加大腑幹(大便燥結,)脈動而虛左小弱(痛勢上引)得食安,(嗌乾舌燥、心悸。
)並投新絳和營絡,柏子仁歸鬚桃仁橘紅、琥珀攢。
(前症用旋覆花湯加桃仁、歸鬚、柏子仁。
)寒熱不休,(脅下痛犯中焦,初起上吐下瀉。
)病在少陽之絡;(青蒿、丹皮、歸尾、澤蘭、紅花、鬱金。
)肝風內震,(左脅骨痛,易飢嘔涎。
)藥宜復脈湯之甘。
(生地、阿膠、白芍、柏子、桃仁,又天冬、枸杞、桂圓。
上並約《指南醫案》。
)且夫肝腎兩損,(房勞兼怒,兩脅脹痛。
)柴胡、當歸六味湯效如神;肝脾血虛,(胸脅脹痛,手按稍止,脈洪大,重按細。
)加味逍遙(散加川芎、地黃)功立奏。
(《薛氏醫案》。
按之痛甚,不皆實症為然;(有陰虛火旺,而脅及肩背作痛者,亦手不可近,服消瘀藥反劇。
《廣筆記》案。
)氣血分岐,勿為後人所囿。
(脅痛左右血氣之辨,古無是說,此實後世之謬。
《景嶽全書》。
)矧如肝葉脹因於(方食時)爭誶,合用歸脾(湯;《己任編》案。
)脅(連腰肋)腫痛起自忍飢過勞,(不能轉側,醫治不效,一儒者診之曰:此肝火也。
)偏宜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而愈。
《名醫類案》。
)是當參前賢論治之精,(詳《醫旨緒餘》黃古潭脅痛論。
)抑宜鑑誤用平肝之慘。
(一人遇勞與飢則脅痛,醫投平肝藥,痛甚而殞。
《類案》。
) 附:《醫級》摘要 邪由肝膽者,患始本經;邪非本經者,症由傳及。
脅痛出食者,症已歸肝;脛腫掣痛者,脅留惡血。
息賁肥氣,左右肋結如杯;息積風根,痼疾不妨於食。
脫血脅痛,出清涎而先覺腥臊;挫閃結瘀,常牽釣而痛無休息。
沖痛面黃夜甚,多屬血瘀;脅鳴嘔水攻疼,必為飲癖。
右脅咳如痛裂,防傷肺絡血來;左痛噯洩氣得瘥,多屬疝瘕氣逆。
淬鐵飲代赭石旋覆花,鎮肝經之逆痛;玫瑰花楓實,開結滯之危疼。
又雲:左右兩脅痛,皆屬肝病,其脅痛連小腹者,左為大腸病,右為小腸病,仿此分治每立應。
嘗驗之豕腹、牛腹、鼠腹,其大腸皆在左,小腸皆在右,推之於人,當必無異,診脈分候,亦當復然。
又雲:右脅隱痛,咳則如裂者,此由肺邪之結,若見於左者,仍在肝也。
腹痛 腹處乎中,痛因非一,須分有形無形,主治機宜已得。
何謂無形?寒凝火鬱抑,氣阻營虛,(及夏秋)痧穢暑濕。
何謂有形?蓄血傷食,瘕疝蛔蟯,偏嗜成積。
於是洩濁通陽,吳茱萸湯四逆湯;清火洩郁,六一左金丸金鈴子散。
開通氣分,四七湯五磨飲子;宣攻營絡,歸鬚桃仁山甲韭根。
(及下瘀血湯法。
)緩而和兮,戊己湯加減,小麥甘草大棗湯;柔而通兮,復脈湯加減柏子仁、肉桂當歸蓯蓉。
發疹(五六年)形(體畏)寒(大便腹痛裡急),郁病(氣血凝滯)自宜宣導;(當歸、酒大黃、枳實、桂枝、白芍。
)當臍腹痛(冬發春愈,病作噯氣,)營虛卻喜溫通。
(當歸、肉桂、茯苓、炮薑、炙草、大棗。
上並仿《指南案》論。
)是症也,鬱火阻於寒涼,(怒後胸腹脹痛,消補攻下不效。
)溫清並用;(白蔻、官桂、木香、薑汁、黃連、梔子、鉤藤。
陸祖愚案。
)胃(中積)冷偏兼腸(中)熱,製藥宜工。
(詳陸養愚案。
)故有壯熱譫語,吐利交頻,舌灰(刺如芒)足冷,心下按之大疼,六脈模糊澀弱,誰知食壅太陰,(不能鼓運其脈。
)涼膈散甫投一匕,頓令脈復神清。
(張石頑案。
)二尺沉弦(按之益堅,向患寒疝,停食感冒)知積疝,若氣逆則暴絕堪虞;(是夜果復暴滿而逝。
同上詳原案。
)右脈滑大(有力,左沉伏)屬膠痰,(臍腹右痛,便秘嘔吐。
)令便通則痛嘔自止。
(元胡索五錢,調服元明粉三錢。
《生生子案》。
)傷冷食而燥矢作痛,先投丁附(治中湯一帖)而後與巴霜沉(香、木香作丸,下五六次而愈。
虞恆德案;)病積熱而腹中如火時疼,輕用(二陳湯下)芩連而重宜(調胃)承氣(湯,元明粉亦可。
《治法匯》。
)痛而積血欲吐,(久患腹痛,脈人迎氣口洪滑侵上。
)湧血餅以燒鹽;(《易氏醫案》。
)痛而繞臍有形,(其狀如死,脈近尺帶滑。
)療臍疝以枸杞。
(白芍、茯苓、吳萸、肉桂,六劑痛止。
《芷園臆草》。
)若臍下之大疼,人中黑而多死。
(《治法匯》。
)又有小腹脹疼,形如覆碗,氣壅者吐之斯安,瘀停者(脈沉弦,小水或通或秘)下之自緩。
如小水之不通,尿澀血凝分勘。
(瘀血亦有小便不通者,當以餘症及脈參之。
同上。
)更有(少年酒食後,又色慾過度)火挾臍起,上入胸膈,腹痛若抽,胸中阻如(有物杆)格,此由丹田有寒,(若相火上衝,則必上至頭面矣。
)烏藥(二錢)回陽(附子三分)有力。
(五日見效,服附子百枚而全愈。
《慎齋遺書》。
)筋骨皮肉之痛,經邪勿治中宮;(景嶽。
)腰脊控睪而疼,要藥無如羌活。
(《類案》。
) 附:《醫級》心腹痛摘要 痛極脈伏,察伏陽更推脫候;痛分經絡,橫痛絡直痛在經。
膈疼牽引背肓,宣通肺膈;正腹痛連徹背,溫化陽明。
環口青扛痛,厥暈唇紅者,蛔結之狀,唇瘡介齒,顰蹙額捫腹昏默者,狐惑之形。
痛沉著而腹足釣牽,法必溫行,溫行反劇者,腸癰欲作;痛引陰而囊癰蔓串,治難消潰,潰後屎出者,盤腸妨生。
燒錘紫石英鎮陰煎,鎮攻衝之厥痛;刮刺蒸臍探吐,探脫伏之旋沖。
掣背之疼,宜調中鹿膠平胃;肩肓之痛,須桂甘活絡溫通。
橫痛者,進桂桃寄生山甲;直痛者,宜升麻蘇梗青蔥。
又雲:心腹之痛,在經文《舉痛論》,因寒者十三條,因熱者惟一條。
然嘗驗之初病多因寒,久則成熱,則寒亦化火矣,故治此症,不宜偏熱也。
《折肱漫錄》雲: 霍亂腹痛,誤飲米湯即死,屢屢見之,不可不慎。
肩臂背痛(附:手腕痛) 肺俞為病,肩背斯疼,及乎臂痛,同責陽明。
症有內外兩用,治分氣血二緻。
陰傷絡澀因勞倦,循經入絡利辛甘。
(桂枝、防己、茯苓、苡仁、五加皮、白蒺藜。
)風動筋急責營虛,(痛時筋攣,繞掣耳後。
)活絡舒筋同主治。
(當歸、黃耆、薑黃、桂枝、防風、生白朮,送活絡丹。
)若夫厥陰風動,陽明絡虛,歸身、黃耆枸杞柏子仁,胡麻白蒺藜羚羊角烏制首烏。
肝濁逆攻痛至背,參仲景之烏梅(丸加減);腎氣攻背而項強(腰重頭疼),法許學士之椒附散。
(川椒、附子、桂枝、茯苓、生白朮、生遠志,)脈芤失血(汗出背痛),補絡斯安;(人參、歸身、棗仁、白芍、茯神、炙草。
)脊突背痛,督虛之故。
(鹿角、鹿角霜、枸杞、歸身、杜仲、沙蒺藜、茯苓、青鹽。
)陽明氣虛,(肩臂難屈伸。
)歸身、黃耆理乎衛陽;(又桂枝、薑黃、海桐皮、夏枯草。
)口鼻寒侵,(胸痛引背、手足厥冷。
)溫藥兩通氣血。
(川楝子、延胡索、香附、橘紅、烏藥、吳萸、紅花。
上並約《指南案》論。
)又如痛起肩背胛縫,上至胸前側脅,脈來弦數豁如,病因謀慮不決,丙火小腸乘膽(子來乘母)為實邪,龍薈丸藉人參木通力。
(煎湯下,數服愈。
丹溪案。
)防風湯散肺俞之風,五積散祛寒濕之襲。
痰流臂痛,指迷丸有奇功;風痹牽疼,控涎丹治痼疾。
(葉氏案論。
)手太陽氣鬱不行,肩背痛不可回顧,外因(以)風藥(散之)可痊,內傷補中(益氣湯)不誤。
手腕腫疼,多因風熱,否或挾痰,(用藥以)薑黃(為引)毋缺。
他若濕熱風痰,水虛精竭,(心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背痛,此由)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不可復行疏刷。
)並宜隨症分調,(並《治法匯》。
)莫漫稱虛道實。
腰腿足痛(附:腳氣) 腰痛一症,主病維腎,三因須明,五辨宜審。
(詳原集。
)倘其腎陽或虧,益火以消陰翳;腎陰內奪,壯水以制陽光。
(此內因治法。
)濕鬱生熱先除濕,陽傷寒濕用通陽。
(此外因治法。
)勞役受傷,先天後天同治;墜墮緻損,(辨傷之輕重,與瘀之有無。
)或通或補分商。
(此不內外因治法。
)腿足之痛,治濕為綱,(或)補中(或)填下(或)養肝,審因投劑;佐溫佐清佐散,(謂治濕)隨症裁方。
故有飲酒便溏,遺精腰楚,(痛而麻木。
)苓桂術姜(湯),驅濕暖土。
老年腰痛,宜治奇經,小茴香、肉桂當歸蓯蓉鹿角,溫養妙取有情。
若其痛著右腿,肌肉不腫,入夜勢篤,筋骨邪壅,地龍穿山甲細辛歸鬚,妙兼靈動。
又如兩足皮膜,撫之痛作,厥陰乘犯陽明,梔子、川楝子歸鬚桃仁青皮、延胡索。
及乎兩足骨骱皆疼,飽食則噦,獨主胃陽明虛(不能束筋骨,苓薑朮桂湯。
至若嘔逆吐涎,沖氣攻心,(足大)拇指強(硬而)痛,腳氣同形,宜用吳萸熟附子,更襄防己獨活、當歸細辛。
(上並約《指南案》論。
)(按腳氣由於濕熱,而拇指強痛,或足膝反冷者,忌投萸附等熱藥。
)又聞鬱怒(傷肝則諸筋縱弛)憂思,(傷脾則胃氣不行。
)腰痛之寇,(沉香)降氣(湯)調肝(散,二方詳原集)。
厥功各奏。
(《證治準繩》。
)濕痰入腎而腰痛,攻下始獲安痊;(《廣筆記》。
)濕熱太甚(老人稟壯、好飲火酒,腰痛欲死)而脈洪(滑之甚,小水不通,)寒涼何妨峻授。
(大分清飲,倍加黃柏、膽草而愈。
景嶽辨丹溪論。
)久痛宜開,用官桂可例(治)腹脅(痛亦然);(《丹溪心法》。
)木鬱當達,(因亡女腰痛。
)君白芍香附還佐乳香。
(沒藥、橘紅、肉桂、白芷。
《廣筆記》。
)察脈審症,心法毋忘。
左(脈濡細而)數右和,(體瘦嗜酒,腰腿大痛。
)血(虛受)熱投滋腎(丸加牛膝、杜仲)而頓愈;(一人肩背與膝相引而痛。
)寸脈弦(一人昔肥今瘦,兩膝與肩互痛,)二尺滑(而沉),流痰分吐(前症用瓜蒂散)下(後症用小胃丹)而俱康。
青龍湯加檳榔治腳氣初起,(治腳氣用小青龍湯。
)上氣喘促表邪方,實者用五皮五子散,虛惟八味湯冷服為良。
足跟痛(瘦人脈數)用坎離(丸加牛膝),濕熱(飲酒人)痰流(肥人脈滑)須異治;濕熱用當歸拈痛湯,濕痰用二術二陳(加木瓜)。
腳心痛惟補養,(並詳《治法匯》。
)腎臟風毒更宜詳。
(腳心如中箭,發歇不時,宜瀉肝。
《名醫類案》。
)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