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婦女足底刺痛如錐,此屬濕侵(下焦)血分,健步丸子能醫。
又有足腫痛不可忍,一脛之大如腰,(自腰以下,鉅細如一。
)亦由腎臟風攻注(腳膝),煨腎(散加)木鱉堪療。
(方詳原集。
同上。
) 附:《醫級》腳氣賦摘要 寒熱足疼攻脅,柴桂牡蠣左金丸,前癃後閉危疼,導赤(散)柴芒牛射(通淋散)。
邪著陰而內痛,芎歸紅花、香附梔姜;肝犯胃而跗疼,戊己湯楝延柴桂。
肝熱下流痛劇,雞鳴散如神;寒濕浮腫頑疼,獨活湯必效。
腰痛賦摘要 風寒濕之合痹,皆可著疼;肝腎膀胱之瘧邪,悉能緻痛。
督脈受邪,痛形反折;跌僕緻損,瘀滯牽疼。
疝瘕邪留痹結,亦作腰疼;積根原抵兩旁,但從積論。
悠悠切切屢發腎之虛,陰晦痛重濕之患,安息稍可者虛候,寒熱掣痛者實邪。
(眉批:按腳氣由於濕熱,)而拇指強痛,或足膝反冷者,忌投萸附等熱藥。
諸痛 若夫諸痛之疴,久必入絡,宜宗(《金匱》)旋覆花湯,或佐歸鬚桃仁柏子仁鹿角,或襄桂枝、沙蒺藜降香、小茴香,或入薑黃延胡索志遠志鬱金。
大旨辛潤宣通,勿用酸寒澀藥。
發黃(由氣血不行)莫作疸醫,怯冷(由營衛不和)非關陽弱,久病當以緩攻,奇脈必宜兼察。
(肝腎下病,必留連及奇經八脈。
鹿角霜、桑寄生、杞子、當歸、沙蒺藜、石斛、白薇、杜仲。
)若其熱伏至陰,(初受寒濕,久則化熱,深入陰分。
)脈細而數,麻木刺痛,自巔至足。
或入夜兮勢增,或痛來兮迅速。
(上總括三案。
)東垣滋腎丸方,能使沉疴頓卻。
鹿霜歸杞,治脈絡之不和;(見上奇脈條。
)溫潤甘柔,(人參、當歸、沙蒺藜、茯神、枸杞、菊花炭。
)主病後之勞復。
(上約《指南醫案》。
) 疝 疝由衝任為病,亦屬督脈所生。
(詳《內經》。
)仲景方溫補散寒,當歸生薑羊肉湯;子和法辛香流竄,虎潛丸金鈴子散。
益夫暴疝多寒,久疝多熱。
(此葉氏治疝大指。
)濁陰聚絡,(臍旁動氣,少腹結疝,睪丸偏墜。
)藥宜蓯蓉杞子、當歸舶茴香;(又安息香、茯苓。
)肝氣不宣,(少腹橫梗,痛擾腰脅以及陰囊。
)治用左金(黃連、吳萸)山甲。
(又青木香、川楝子、延胡索、橘葉。
)溫通肝絡,(疝墜於右,筋縮,連少腹痛。
)乳香穿山甲川楝子黑川烏;(又橘核、小茴、韭白汁泛丸。
)直走至陰,(疝痛有形,嘔吐黃濁,大便不通,脈左澀右弦。
)鼠矢韭根汁桃仁橘核。
又金鈴子、延胡索、小茴、青皮。
肝風筋疝,(怒勞緻傷。
)宜通補以熄風;(蓯蓉、補骨脂、歸尾、小茴、韭子、茯苓、胡桃、青鹽、羊內腎蒸熟和丸。
)陽微陰凝,(寒戰後熱,囊大尿少,至晚腫脹愈加。
)當溫經而洩濕。
(桂枝、吳萸、川楝子、茯苓、牡蠣、澤瀉、青皮汁。
)濕熱鬱於血中,(老年久疝,因嗔怒而腫大熱痛。
)丸投滋腎;厥氣衝而攻胃,(宿疝氣衝,味酸湧吐,完穀不化。
)治仿白通湯。
濕勝熱淫,(囊腫形堅。
)龍膽草、蘆薈黃柏山梔(又知母、豬苓、澤瀉、海金砂、細辛)可與;陽衰疝墜,乾薑吳茱萸、人參附子當庸。
故有自壯至老,病根不輟,下焦日衰,升陽頗合,二鹿茸、角霜菟絲子、當歸,桂枝沙蒺藜。
又或疝兼瘧母,肝絡邪凝,宿疴沉痼,痛引陰筋,宣肝還兼暖腎,溫通妙在有情。
(蓯蓉、枸杞、歸身、小茴、穿山甲、全蠍。
上並約《指南醫案》。
)又嘗參之,厥疝瀝瀝有聲,左脅有形如臂,當歸四逆湯,治之亦易。
(李士材案。
)(當歸四逆湯,乃歸尾、附子、延胡、川楝、官桂、茴香、柴胡、芍藥、茯苓、澤瀉共十味,與傷寒方不同。
)若夫睪丸所屬,左水右火,故治氣宜右,(痛少腫多。
)而治血宜左。
(腫少痛多。
《病機沙篆》。
)病疝而衝心欲死,投八味丸以回生;(同上。
)飲酒而痛注右丸,先服調胃(藥一二劑)而次吐。
(《證治準繩》。
) 附:《醫級》摘要 發必攻衝者氣論,痛必洩血者血名。
(有疝發吐衄者,名血疝。
)水因氣阻,即為水疝;(疝發即吐清水,脅脘皆痛。
)夜出晝伏,義作狐評。
?疝頑壅,腫墜不痛;橫弦豎弦,結聚牽疼。
(此內氣結聚,痛在腹脅。
)久疝止作無休,三層茴香丸可愈;內疝無疼氣擾,導氣湯都氣丸能安。
經驗疝方,五苓散茴香、川楝檳榔,木通橘核;鎮攻疝劑,淬鐵飲鎮陰煎導水茯苓湯,攻積通經散。
李士材治一人嗜火酒,又涉溪水,遂緻右丸腫大如鬥,久治不效,以胃芩湯加梔子、枳殼、黃柏、茴香、十劑略減,即以為丸,服至十八斤全安,後不再發。
耳病 腎竅在耳,心亦寄焉,膽脈同附,三絡相連。
是以體虛失聰,心腎同責;邪幹竅閉,治膽為先。
假令竅逼火風,溫暑為恙,聽而不聞,耳疼或脹,梔子、連翹竹葉滑石銀花荷,妙取輕清洩降。
抑或膽陽上郁,聤脹耳聾,羚羊角丹皮梔子蔓荊子、鮮荷葉、苦丁茶菊葉,夏枯草諸品有殊功。
心腎兩虧肝陽亢,內風上旋竅為蒙,山萸白芍滋石龜甲沉香、熟地牛膝,瑣陽秋石、遠志五味二門冬。
氣閉而鳴,宜投木通香附;左耳為甚,先洩少陽。
因風溫而緻不聰,取茶調散於臨臥;補心腎而清膽郁,分早丸晚湯以二方。
(上仿《指南案》論。
)五閉詳於景嶽,火閉邪閉竅閉兮虛閉氣閉。
外不能達,病仿經調;內不能通,症從臟治。
實者暴鳴而聲洪,虛者漸鳴而聲細。
耳癢極兮難忍,挑出血兮始止;腎風虛兮毒上攻,透冰丹兮能立已。
(方詳《證治準繩》。
)婦女左聾,忿怒必甚;丈夫右塞,嗜欲偏多。
陽明大虛則耳聾,補中湯可效;(並《治法匯》。
)肝火傷血(因於怒)為耳痛,六味丸能和。
三焦風熱而腫疼,逍遙散加味;脈滑事煩而重聽,痰火當祛。
(《病機沙篆》。
) 目疾 目疾無論內症外感,悉與肝膽相關,最要莫如心腎,他臟亦間來幹。
外因必呈表症,方宜清散而安;至於內因之症,虛實分參。
實緣風熱之淫,暴赤腫痛等恙;虛由水火之弱,昏矇內障為患。
(平聲。
)倘其陰血雖虧,風熱未盡,緩急兼權,清補互審。
若乃久服寒涼,虛陽轉盛,從治宜和,甘溫是進。
故夫淺淡而紫,虛熱何疑;鮮澤而紅,實熱斯信。
白睛枯槁(瞳神青綠)者為寒,瞳神內湧(白睛帶赤)者為熱。
目難開(腫赤刺痛,夜甚)而視物猶見,由邪火之獨燔;翳裹睛(珠不甚痛,目仍能開)而入眼如無,(視物不見。
)乃真陽之欲竭。
外障兮,點洗有功;內障兮,投寒轉劇。
(白睛晝痛,可用點藥,黑睛夜痛,亦忌寒涼。
)更有肝陰虧耗,木火上炎,眼胞紅腫睛珠刺痛,上及頂巔腦後,(如破如裂,)此則風從內發,治宜靜攝滋潛,(育陰熄風,柔肝滋腎等法。
)切忌羌活防風升散,(及川芎、細辛、藁本、升麻等藥。
)緻令痼疾難痊。
(上仿《指南案》論。
)爾其年壯氣實,酒客膏粱,積熱上壅,目痛非常,脈實數兮有力,涼膈散酒蒸大黃。
若乃體厚胸痞,食少倦怠,脈滑以沉,伏痰為害,治以溫膽湯加芩連,甚者滾痰無礙。
且夫療目昏須用參耆,治目翳當分五色。
(並詳《治法匯》。
)目久不愈,地黃(六味加味)丸合補心丹;(朝服六味丸,臨臥服天王補心丹。
《廣筆記》。
)血熱(每睡起目)腫紅(良久卻愈),白粳米制生地汁。
(服二日而愈。
《名醫類案》。
)羊肝丸愈赤眼之神丹,(《治法匯》。
)八味飲招腎陽之離宅。
(趙養葵案。
)女子通經(經停三月,肝脈弦滑)而疾愈,蓋緣血盛肝強;(肝血並而不通。
孫真人案。
)小兒治疳而目痊,隻為肝經濕蒸成熱。
(眼眵腹脹,九味蘆薈丸妙。
《治法匯》。
)龍薈丸瀉肝實而火炎,(目昏脅脹,脈弦數實。
)茶調散吐膠痰之在膈。
(壅滯痞悶,上攻於目。
同上。
)目疾不宜六味,此說可參;(謂茯苓、澤瀉滲水,山茱萸不宜於目。
黃氏雲:以予驗之,信然。
《醫學鉤元》。
)液涸而緻睛黃,(虛寒而目黃者,乃津液乾涸而然,此枯黃也,非峻補不可。
《景嶽全書》。
)斯言有識。
附:《醫級》摘要 夏枯草除目珠夜痛,蕤仁能定水生光。
攀睛胬赤,飛石決明加冰片;倒睫拳毛,煅石燕入麝。
《千金方》神麯丸,又名磁硃丸,生神麯四兩,磁石煅、醋焠七次,硃砂水飛各一兩,蜜丸彈子大,食前米飲下,日三服。
此方治瞳神散大。
孫真人曰:此方益眼力。
眾方不及。
(《本草綱目》:綠豆皮能退目翳。
) 鼻症 蓋聞膽熱移腦,令人辛頞鼻淵。
(本《內經》。
)開上宣郁,頞塞方痊,則有川芎菊花茶調散,蒼耳散、防風通聖散。
佐以荷葉邊、苦丁茶連翹蔓荊子,外因辛散為宜;再加夏枯草滑石梔子、石膏,內熱清涼更勝。
若日久而不愈,當鹹降以滋填,虎潛丸減去辛味當歸、陳皮,更襄鎮攝之品斯安。
其有陰精久虧,腦髓不固,淋下不腥,虛勞先路,急宜常服天真丸,冀獲免於危痼。
(上仿《指南案》論。
)抑夫九竅不和,腸胃所生,(謂鼻塞。
)補中益氣湯,服不厭頻,兼用化痰開竅,久之清氣自升。
(治耳聾目昏亦然。
)鼻紫黑由血熱而結,(嗜酒人多患此。
)涕多或黃或白(或帶血如膿)屬腎氣之虛。
(並《治法匯》。
)鼻內痠疼,有寒熱相包者、有肺虛有火者;鼻梁作痛,風邪入鼻痰火沖肺胃火上攻病之魔。
瀉白散涼膈散合二陳湯,化鼻生瘜肉法兼外治;(白礬末和硇砂少許,吹上。
)滋水生肝還養肺,療鼻淵愈者甚多。
(魏玉璜案。
) 牙症 齒牙何以為病,蟲虛風火宜詳。
(此言齒痛。
)酒客牙宣,清虛熱以石斛旱蓮草牡蠣、澤瀉;(又人中白。
)頰車穴閉,(口不能張。
)宣絡脈以天麻桂枝、殭蠶羚羊角。
(又山梔、丹皮、鉤藤。
)玉女煎治溫熱上蒸而齒痛,(連及頭巔,陰弱體質。
上約《指南醫案》。
)滋腎飲(黃柏、升麻、青鹽三味)主腎火盛而牙長。
)《易氏醫案》。
濕熱蘊牙床而痛,輕者清胃散,重者承氣湯當酌用;酒人齒蝕,硝黃桃桂可為丸。
(即桃仁承氣湯。
)腦犯大寒,(腦齒連痛,名曰腦風。
)非羌活附子湯,(方詳原集)而莫救;(並《證治準繩》。
)脹偏齒縫,分陰虛(或腸中)風熱以同參。
(《治法匯》。
)黑緣蟲蝕之故,腫由風熱之幹;濕熱疼而齒木,火鬱痛而齦幹。
腎虛(牙疼其齒)浮而血虛(牙疼其齒)癢,腸欲熱(飲,脈入下齒)而胃欲寒(飲,脈入上齒。
)風熱(相搏)交壅兮,吸風即痛;血搏齒間兮,掣痛如鑽刺。
(又痰熱毒氣,則注痛咳嗽。
《證治匯補》。
) 附:《醫級》摘要 牙長者髓溢,白朮單調;肉脹者熱壅,地髓可愈。
槁黑者,知柏地黃湯;齒墮者,生脈散六味丸。
咽喉 十一經皆湊咽喉,(惟足太陽別下項。
)陰陽結獨由君(火手少陰)相(火手少陽。
《內經》雲: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爰由腫痛風蛾,急則治標為當。
(辛散鹹軟,去風痰,解熱毒為主。
)爾如風火上郁,陰虧脈數,連翹薄荷、牛蒡射幹,沙參元參貝母、石斛;又如喉間緊痹,肺中氣熱,地骨皮枇杷葉蘆根,天花粉苡仁百部。
氣火蒸而喉舌疳蝕,解熱毒以金汁銀花;又川貝母、馬兜鈴、連翹心、通草、蘆根汁。
厥陽化火風上竄而喉痛痹,(痛連心下,每晚加劇。
)緩肝急以阿膠雞子黃天冬、生地。
(又元參心、糯稻根鬚。
)二氣虛而龍相上灼,宗仲景之豬膚湯;肝陽上越而腎液不收,法錢氏之六味(地黃丸)。
怒勞喉辣,(心震液虛風動。
)甘緩微佐以酸收;(人參、萸肉炭、白芍、炙草、茯神、小麥。
又復脈湯去桂。
)穢濁上觸咽喉腫痹,(日暮昏煩)陰怯(未病遺洩)且療乎陽熾。
(連翹、鬱金、馬勃、牛蒡、竹葉、山梔、杏仁、橘紅。
上約《指南醫案》。
)又如喉癬或由(楊梅瘡)遺毒,土茯苓有專司;咽中有核如臠,(此梅核氣症。
)四七湯偏能化。
聲如鼾睡肺絕,速調薑汁、竹瀝入人參湯;(遲則不救。
並《治法匯》。
)喉閉惡寒,(邪在表。
)切忌酸收(如膽礬等吹喉)與寒下。
(如芩、連、硝、黃等。
《醫學綱目》。
)喉(中生)瘡(久不愈)多由虛火,(遊行無制。
)宜金水之雙收;(陰虛咳嗽,久之喉痛必有瘡,名肺花瘡,宜滋水生金藥中加甘桔。
《治法匯》。
)咽痛果屬格陽,用桂附而奚訝。
(鎮陰煎冰冷服。
詳景嶽案。
) 附:《醫級》摘要 無表咽
又有足腫痛不可忍,一脛之大如腰,(自腰以下,鉅細如一。
)亦由腎臟風攻注(腳膝),煨腎(散加)木鱉堪療。
(方詳原集。
同上。
) 附:《醫級》腳氣賦摘要 寒熱足疼攻脅,柴桂牡蠣左金丸,前癃後閉危疼,導赤(散)柴芒牛射(通淋散)。
邪著陰而內痛,芎歸紅花、香附梔姜;肝犯胃而跗疼,戊己湯楝延柴桂。
肝熱下流痛劇,雞鳴散如神;寒濕浮腫頑疼,獨活湯必效。
腰痛賦摘要 風寒濕之合痹,皆可著疼;肝腎膀胱之瘧邪,悉能緻痛。
督脈受邪,痛形反折;跌僕緻損,瘀滯牽疼。
疝瘕邪留痹結,亦作腰疼;積根原抵兩旁,但從積論。
悠悠切切屢發腎之虛,陰晦痛重濕之患,安息稍可者虛候,寒熱掣痛者實邪。
(眉批:按腳氣由於濕熱,)而拇指強痛,或足膝反冷者,忌投萸附等熱藥。
諸痛 若夫諸痛之疴,久必入絡,宜宗(《金匱》)旋覆花湯,或佐歸鬚桃仁柏子仁鹿角,或襄桂枝、沙蒺藜降香、小茴香,或入薑黃延胡索志遠志鬱金。
大旨辛潤宣通,勿用酸寒澀藥。
發黃(由氣血不行)莫作疸醫,怯冷(由營衛不和)非關陽弱,久病當以緩攻,奇脈必宜兼察。
(肝腎下病,必留連及奇經八脈。
鹿角霜、桑寄生、杞子、當歸、沙蒺藜、石斛、白薇、杜仲。
)若其熱伏至陰,(初受寒濕,久則化熱,深入陰分。
)脈細而數,麻木刺痛,自巔至足。
或入夜兮勢增,或痛來兮迅速。
(上總括三案。
)東垣滋腎丸方,能使沉疴頓卻。
鹿霜歸杞,治脈絡之不和;(見上奇脈條。
)溫潤甘柔,(人參、當歸、沙蒺藜、茯神、枸杞、菊花炭。
)主病後之勞復。
(上約《指南醫案》。
) 疝 疝由衝任為病,亦屬督脈所生。
(詳《內經》。
)仲景方溫補散寒,當歸生薑羊肉湯;子和法辛香流竄,虎潛丸金鈴子散。
益夫暴疝多寒,久疝多熱。
(此葉氏治疝大指。
)濁陰聚絡,(臍旁動氣,少腹結疝,睪丸偏墜。
)藥宜蓯蓉杞子、當歸舶茴香;(又安息香、茯苓。
)肝氣不宣,(少腹橫梗,痛擾腰脅以及陰囊。
)治用左金(黃連、吳萸)山甲。
(又青木香、川楝子、延胡索、橘葉。
)溫通肝絡,(疝墜於右,筋縮,連少腹痛。
)乳香穿山甲川楝子黑川烏;(又橘核、小茴、韭白汁泛丸。
)直走至陰,(疝痛有形,嘔吐黃濁,大便不通,脈左澀右弦。
)鼠矢韭根汁桃仁橘核。
又金鈴子、延胡索、小茴、青皮。
肝風筋疝,(怒勞緻傷。
)宜通補以熄風;(蓯蓉、補骨脂、歸尾、小茴、韭子、茯苓、胡桃、青鹽、羊內腎蒸熟和丸。
)陽微陰凝,(寒戰後熱,囊大尿少,至晚腫脹愈加。
)當溫經而洩濕。
(桂枝、吳萸、川楝子、茯苓、牡蠣、澤瀉、青皮汁。
)濕熱鬱於血中,(老年久疝,因嗔怒而腫大熱痛。
)丸投滋腎;厥氣衝而攻胃,(宿疝氣衝,味酸湧吐,完穀不化。
)治仿白通湯。
濕勝熱淫,(囊腫形堅。
)龍膽草、蘆薈黃柏山梔(又知母、豬苓、澤瀉、海金砂、細辛)可與;陽衰疝墜,乾薑吳茱萸、人參附子當庸。
故有自壯至老,病根不輟,下焦日衰,升陽頗合,二鹿茸、角霜菟絲子、當歸,桂枝沙蒺藜。
又或疝兼瘧母,肝絡邪凝,宿疴沉痼,痛引陰筋,宣肝還兼暖腎,溫通妙在有情。
(蓯蓉、枸杞、歸身、小茴、穿山甲、全蠍。
上並約《指南醫案》。
)又嘗參之,厥疝瀝瀝有聲,左脅有形如臂,當歸四逆湯,治之亦易。
(李士材案。
)(當歸四逆湯,乃歸尾、附子、延胡、川楝、官桂、茴香、柴胡、芍藥、茯苓、澤瀉共十味,與傷寒方不同。
)若夫睪丸所屬,左水右火,故治氣宜右,(痛少腫多。
)而治血宜左。
(腫少痛多。
《病機沙篆》。
)病疝而衝心欲死,投八味丸以回生;(同上。
)飲酒而痛注右丸,先服調胃(藥一二劑)而次吐。
(《證治準繩》。
) 附:《醫級》摘要 發必攻衝者氣論,痛必洩血者血名。
(有疝發吐衄者,名血疝。
)水因氣阻,即為水疝;(疝發即吐清水,脅脘皆痛。
)夜出晝伏,義作狐評。
?疝頑壅,腫墜不痛;橫弦豎弦,結聚牽疼。
(此內氣結聚,痛在腹脅。
)久疝止作無休,三層茴香丸可愈;內疝無疼氣擾,導氣湯都氣丸能安。
經驗疝方,五苓散茴香、川楝檳榔,木通橘核;鎮攻疝劑,淬鐵飲鎮陰煎導水茯苓湯,攻積通經散。
李士材治一人嗜火酒,又涉溪水,遂緻右丸腫大如鬥,久治不效,以胃芩湯加梔子、枳殼、黃柏、茴香、十劑略減,即以為丸,服至十八斤全安,後不再發。
耳病 腎竅在耳,心亦寄焉,膽脈同附,三絡相連。
是以體虛失聰,心腎同責;邪幹竅閉,治膽為先。
假令竅逼火風,溫暑為恙,聽而不聞,耳疼或脹,梔子、連翹竹葉滑石銀花荷,妙取輕清洩降。
抑或膽陽上郁,聤脹耳聾,羚羊角丹皮梔子蔓荊子、鮮荷葉、苦丁茶菊葉,夏枯草諸品有殊功。
心腎兩虧肝陽亢,內風上旋竅為蒙,山萸白芍滋石龜甲沉香、熟地牛膝,瑣陽秋石、遠志五味二門冬。
氣閉而鳴,宜投木通香附;左耳為甚,先洩少陽。
因風溫而緻不聰,取茶調散於臨臥;補心腎而清膽郁,分早丸晚湯以二方。
(上仿《指南案》論。
)五閉詳於景嶽,火閉邪閉竅閉兮虛閉氣閉。
外不能達,病仿經調;內不能通,症從臟治。
實者暴鳴而聲洪,虛者漸鳴而聲細。
耳癢極兮難忍,挑出血兮始止;腎風虛兮毒上攻,透冰丹兮能立已。
(方詳《證治準繩》。
)婦女左聾,忿怒必甚;丈夫右塞,嗜欲偏多。
陽明大虛則耳聾,補中湯可效;(並《治法匯》。
)肝火傷血(因於怒)為耳痛,六味丸能和。
三焦風熱而腫疼,逍遙散加味;脈滑事煩而重聽,痰火當祛。
(《病機沙篆》。
) 目疾 目疾無論內症外感,悉與肝膽相關,最要莫如心腎,他臟亦間來幹。
外因必呈表症,方宜清散而安;至於內因之症,虛實分參。
實緣風熱之淫,暴赤腫痛等恙;虛由水火之弱,昏矇內障為患。
(平聲。
)倘其陰血雖虧,風熱未盡,緩急兼權,清補互審。
若乃久服寒涼,虛陽轉盛,從治宜和,甘溫是進。
故夫淺淡而紫,虛熱何疑;鮮澤而紅,實熱斯信。
白睛枯槁(瞳神青綠)者為寒,瞳神內湧(白睛帶赤)者為熱。
目難開(腫赤刺痛,夜甚)而視物猶見,由邪火之獨燔;翳裹睛(珠不甚痛,目仍能開)而入眼如無,(視物不見。
)乃真陽之欲竭。
外障兮,點洗有功;內障兮,投寒轉劇。
(白睛晝痛,可用點藥,黑睛夜痛,亦忌寒涼。
)更有肝陰虧耗,木火上炎,眼胞紅腫睛珠刺痛,上及頂巔腦後,(如破如裂,)此則風從內發,治宜靜攝滋潛,(育陰熄風,柔肝滋腎等法。
)切忌羌活防風升散,(及川芎、細辛、藁本、升麻等藥。
)緻令痼疾難痊。
(上仿《指南案》論。
)爾其年壯氣實,酒客膏粱,積熱上壅,目痛非常,脈實數兮有力,涼膈散酒蒸大黃。
若乃體厚胸痞,食少倦怠,脈滑以沉,伏痰為害,治以溫膽湯加芩連,甚者滾痰無礙。
且夫療目昏須用參耆,治目翳當分五色。
(並詳《治法匯》。
)目久不愈,地黃(六味加味)丸合補心丹;(朝服六味丸,臨臥服天王補心丹。
《廣筆記》。
)血熱(每睡起目)腫紅(良久卻愈),白粳米制生地汁。
(服二日而愈。
《名醫類案》。
)羊肝丸愈赤眼之神丹,(《治法匯》。
)八味飲招腎陽之離宅。
(趙養葵案。
)女子通經(經停三月,肝脈弦滑)而疾愈,蓋緣血盛肝強;(肝血並而不通。
孫真人案。
)小兒治疳而目痊,隻為肝經濕蒸成熱。
(眼眵腹脹,九味蘆薈丸妙。
《治法匯》。
)龍薈丸瀉肝實而火炎,(目昏脅脹,脈弦數實。
)茶調散吐膠痰之在膈。
(壅滯痞悶,上攻於目。
同上。
)目疾不宜六味,此說可參;(謂茯苓、澤瀉滲水,山茱萸不宜於目。
黃氏雲:以予驗之,信然。
《醫學鉤元》。
)液涸而緻睛黃,(虛寒而目黃者,乃津液乾涸而然,此枯黃也,非峻補不可。
《景嶽全書》。
)斯言有識。
附:《醫級》摘要 夏枯草除目珠夜痛,蕤仁能定水生光。
攀睛胬赤,飛石決明加冰片;倒睫拳毛,煅石燕入麝。
《千金方》神麯丸,又名磁硃丸,生神麯四兩,磁石煅、醋焠七次,硃砂水飛各一兩,蜜丸彈子大,食前米飲下,日三服。
此方治瞳神散大。
孫真人曰:此方益眼力。
眾方不及。
(《本草綱目》:綠豆皮能退目翳。
) 鼻症 蓋聞膽熱移腦,令人辛頞鼻淵。
(本《內經》。
)開上宣郁,頞塞方痊,則有川芎菊花茶調散,蒼耳散、防風通聖散。
佐以荷葉邊、苦丁茶連翹蔓荊子,外因辛散為宜;再加夏枯草滑石梔子、石膏,內熱清涼更勝。
若日久而不愈,當鹹降以滋填,虎潛丸減去辛味當歸、陳皮,更襄鎮攝之品斯安。
其有陰精久虧,腦髓不固,淋下不腥,虛勞先路,急宜常服天真丸,冀獲免於危痼。
(上仿《指南案》論。
)抑夫九竅不和,腸胃所生,(謂鼻塞。
)補中益氣湯,服不厭頻,兼用化痰開竅,久之清氣自升。
(治耳聾目昏亦然。
)鼻紫黑由血熱而結,(嗜酒人多患此。
)涕多或黃或白(或帶血如膿)屬腎氣之虛。
(並《治法匯》。
)鼻內痠疼,有寒熱相包者、有肺虛有火者;鼻梁作痛,風邪入鼻痰火沖肺胃火上攻病之魔。
瀉白散涼膈散合二陳湯,化鼻生瘜肉法兼外治;(白礬末和硇砂少許,吹上。
)滋水生肝還養肺,療鼻淵愈者甚多。
(魏玉璜案。
) 牙症 齒牙何以為病,蟲虛風火宜詳。
(此言齒痛。
)酒客牙宣,清虛熱以石斛旱蓮草牡蠣、澤瀉;(又人中白。
)頰車穴閉,(口不能張。
)宣絡脈以天麻桂枝、殭蠶羚羊角。
(又山梔、丹皮、鉤藤。
)玉女煎治溫熱上蒸而齒痛,(連及頭巔,陰弱體質。
上約《指南醫案》。
)滋腎飲(黃柏、升麻、青鹽三味)主腎火盛而牙長。
)《易氏醫案》。
濕熱蘊牙床而痛,輕者清胃散,重者承氣湯當酌用;酒人齒蝕,硝黃桃桂可為丸。
(即桃仁承氣湯。
)腦犯大寒,(腦齒連痛,名曰腦風。
)非羌活附子湯,(方詳原集)而莫救;(並《證治準繩》。
)脹偏齒縫,分陰虛(或腸中)風熱以同參。
(《治法匯》。
)黑緣蟲蝕之故,腫由風熱之幹;濕熱疼而齒木,火鬱痛而齦幹。
腎虛(牙疼其齒)浮而血虛(牙疼其齒)癢,腸欲熱(飲,脈入下齒)而胃欲寒(飲,脈入上齒。
)風熱(相搏)交壅兮,吸風即痛;血搏齒間兮,掣痛如鑽刺。
(又痰熱毒氣,則注痛咳嗽。
《證治匯補》。
) 附:《醫級》摘要 牙長者髓溢,白朮單調;肉脹者熱壅,地髓可愈。
槁黑者,知柏地黃湯;齒墮者,生脈散六味丸。
咽喉 十一經皆湊咽喉,(惟足太陽別下項。
)陰陽結獨由君(火手少陰)相(火手少陽。
《內經》雲: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爰由腫痛風蛾,急則治標為當。
(辛散鹹軟,去風痰,解熱毒為主。
)爾如風火上郁,陰虧脈數,連翹薄荷、牛蒡射幹,沙參元參貝母、石斛;又如喉間緊痹,肺中氣熱,地骨皮枇杷葉蘆根,天花粉苡仁百部。
氣火蒸而喉舌疳蝕,解熱毒以金汁銀花;又川貝母、馬兜鈴、連翹心、通草、蘆根汁。
厥陽化火風上竄而喉痛痹,(痛連心下,每晚加劇。
)緩肝急以阿膠雞子黃天冬、生地。
(又元參心、糯稻根鬚。
)二氣虛而龍相上灼,宗仲景之豬膚湯;肝陽上越而腎液不收,法錢氏之六味(地黃丸)。
怒勞喉辣,(心震液虛風動。
)甘緩微佐以酸收;(人參、萸肉炭、白芍、炙草、茯神、小麥。
又復脈湯去桂。
)穢濁上觸咽喉腫痹,(日暮昏煩)陰怯(未病遺洩)且療乎陽熾。
(連翹、鬱金、馬勃、牛蒡、竹葉、山梔、杏仁、橘紅。
上約《指南醫案》。
)又如喉癬或由(楊梅瘡)遺毒,土茯苓有專司;咽中有核如臠,(此梅核氣症。
)四七湯偏能化。
聲如鼾睡肺絕,速調薑汁、竹瀝入人參湯;(遲則不救。
並《治法匯》。
)喉閉惡寒,(邪在表。
)切忌酸收(如膽礬等吹喉)與寒下。
(如芩、連、硝、黃等。
《醫學綱目》。
)喉(中生)瘡(久不愈)多由虛火,(遊行無制。
)宜金水之雙收;(陰虛咳嗽,久之喉痛必有瘡,名肺花瘡,宜滋水生金藥中加甘桔。
《治法匯》。
)咽痛果屬格陽,用桂附而奚訝。
(鎮陰煎冰冷服。
詳景嶽案。
) 附:《醫級》摘要 無表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