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疼,不宜升散;痹喉厥瀉,必與溫經。
(鎮陰、四逆、八味腎氣之屬。
)倉廩虛而浮火疼,四君(子湯加)石斛必效;鎖澀甚而無赤痛,烏龍膏、方闕待考甘草桔梗希平。
(此症最惡。
) 唇口病 唇屬手足陽明,(上唇屬手陽明大腸,下唇屬足陽明胃。
)上腸下胃須別。
熱則裂而燥則幹,風則瞤而寒則揭。
若乃唇腫起皮,皺裂如繭,(病名繭唇。
)肝脾心腎攸關,養血滋陰為善。
(以上唇病。
《治法匯》。
)口甘謂之脾癉,(本《內經》。
)佐蘭草以瀉心湯;谷少則屬胃虛,補中宮而非舛。
口苦專責少陽膽,口淡或由胃熱。
(病後則屬胃虛。
)年高(水弱)味厚(及服補陽藥太過)而口臭,清胃散甘露飲俱佳;膀胱移熱(於小腸)而口糜,(本《內經》。
)導赤散五苓散可合。
(易老法。
)若投以涼劑而反增,或參乎從治而自帖。
(附子理中湯。
以上幾病,並《治法匯》。
) 按:新病口淡舌燥者,胃熱也;久病口淡多津者,胃虛也。
舌病 舌通手少陰心,腎胃肝脾亦屬。
(詳《內經》。
)氣虛則舌縱而麻、陰火則舌點如黑。
濕痰腫脹兮脾熱乾澀,肝熱卷而且縮兮,胃熱而舌本強直。
舌燥聲啞兮肺熱何疑,舌心乾焦兮腎陰已竭。
(《證治匯補》。
)舌生瘡久蝕以成穴,(累服涼劑不效。
)黑錫丹善鎮浮陽;舌無故而自痹,(由心血不足。
)理中湯(加當歸)亦培心血。
舌腫脹而形強脈實,(由積熱內盛,上焦痰熱。
防風)通聖放涼膈散堪投;(《治法匯》。
)舌本強而木盛土虛,柴胡芍藥六君湯可啜。
(此症善怒,臂麻。
《薛氏醫案》。
) 附:《醫級》摘要 上唇燥而或飲(肺熱)或否(大腸熱),熱別肺腸;下唇焦而為漱(漱水不欲飲為脾熱)為消,(消渴為胃熱。
)熱分脾胃。
上論唇。
)黃轉黑枯,真陰欲竭;苔偏旁出,肝膽邪深。
(胎生舌之兩旁,少陽膽病,若偏結一邊,肝臟之邪。
)苔隨食化者虛候,惟補中而兼運;(朝起未食則舌苔,食後苔退,皆虛候也。
)偏苔半截者臟病,非補養而莫除。
紅潤黑紋,厥陰寒候;苔中小舌,傳變危機。
(上論舌。
) 又雲:潤滑薑黃,太陰寒化;舌紅點黑,斑疹先推。
焦紅且紫,補水為先;淡白而光,溫經為急。
舌木舌長皆火候,如菌如荔總虛邪。
硃紅喜熱者龍雷,燥焦不渴者陰槁。
又:《醫級》舌苔條雲:青灰多瘧候,柴胡酌加梔蔻;灰滯多寒食,蔻姜參入平陳。
色如朱紫者火升,芩連是用;稜赤枯燥者陰爍,都炁能平。
旁苔膽候,正柴葫小柴胡;光枯液亡,生脈都氣。
剝換由尖及內,症可漸平,四圍旁退中留,胃敗變至。
面赤條雲:拇赤入窺庭,症多陡變;腫紅胞碧暗,瘟毒難當。
附:王晉三白苔論並薑桂湯方 傷寒臟結症,舌上白苔滑者難治,戒之不可攻。
而《舌鑑》論白苔十九症,皆用汗下辛熱之法。
餘閱歷多年,未有能治之者。
戊午歲少陰君火,太乙天符,自春徂秋,民病無論三因,舌苔白者居多,有白滑、白屑、白粉之異,原其義,即《至真要論》熱勝寒復,火勝水復,熱極反見勝己之化也。
用炮薑、附子,則白苔厚而液燥;用芩、連,則手足冷而陽脫。
餘尋思舌為心之外候,其色當赤,白為肺之色,反加心火之上,是侮其所勝,顯系寒邪入肺,鬱蒸見於舌,是衛實營虛,乃以大劑生薑汁洩衛,肉桂通營,人參、南棗、當歸助營衛之正氣,服之皆應手而愈,名之曰薑桂湯,宗仲景心營肺衛立方也。
老生薑汁(三錢沖),肉桂(二錢四分),人參(三錢),當歸(二錢四分),南棗(三枚)。
上水二鍾煎八分,沖薑汁,分三服,隨時服。
按:溫熱症初起舌白,瘟疫證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乃疫邪初入募原,未歸胃腑,當亟與透解,此方俱不可誤投。
《治法匯》亦曰:脾熱則舌滑而苔,脾閉則白苔如雪。
陳準齋雲:二句不論外感內傷,皆從脾熱閉論。
上二條與王氏之論相反。
大抵當以症象合色脈參互斷之,庶無謬誤,不可專執舌苔。
《金匱》雲: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為有瘀血。
陽痿 陽萎之因,肝腎攸責,必峻補乎真元,血肉之功毋缺。
(斑龍、聚精、茸珠合方。
又雄羊腎、鹿筋膠之屬。
)因恐懼則宜固腎而升陽,因思慮則合三陰以兼攝。
(心脾腎同治。
)郁損生陽,逍遙散參乎越鞠湯;濕熱為患,(宗筋必弛縱而不堅舉。
)淡滲更佐(苦味)堅陰。
若其宗筋縱弛,治惟通補陽明。
(上仿《指南案》論。
) 脫症 若乃陰陽偏勝,脫症多因。
目瞑口開遺尿具,人參附子童便續元真。
旋救陰而以生脈散,去剛燥而轉甘柔。
鼾聲呵欠而躁煩,地黃飲子急固根蒂;亡陽(由於汗多)寒痙而(煩)渴嘔(逆),救逆湯冀挽彌留。
(上約《指南案》論。
) 驚 驚則傷膽,心肝俱戕。
氣逆汗淋,重鎮參救逆之法;(桂枝、黃耆、人參、龍骨、牡蠣。
)肢寒(冷汗)神怯(欲速),寧心協甘緩之方。
(人參、茯神、棗仁、龍骨、菖蒲、炙草、南棗、小麥。
)暴厥兮心怔陽動,則肝腎同固;(生地、萸肉、龍骨、牡蠣、五味、金箔。
)神傷兮不語竅阻,則痰火宜攘。
(建蘭根、薑汁、金汁。
上約《指南醫案》。
) 脫肛 脫肛之故良多,例用補中益氣湯,腎虛不攝(肛墜尻痛,痢多傷陰)禹糧(石脂丸,熟地、五味、茯神、山藥、楂肉、菟絲煎送。
又)左歸(飲)除枸杞加五味菟絲遠志。
(便後少腹痛肛墜,溺則便滑。
)老人(下元)陽憊(肛墜,氣洩如風,)陽起石(三分調入)配人參鹿茸;(又補骨脂、大茴、茯苓,此症非升柴能舉其陷。
)久下血(脫肛,遇勞即發,背脊痛,病經十六年)奇(脈)傷,斑龍丸加五味。
(上約《指南醫案》,)若濕熱之下淫,(下痢十二日,腹痛,脫肛後重,服補中益甚,脈右關滑大搏指,此積滯固結也。
)投苦寒而何忌。
(用檳榔、枳殼、木香、山楂、芩、連、芎、芍等藥而愈。
《生生子案》。
又葉案亦有下痢濕溫脫肛,用五苓散者,見痢疾門。
) 《醫級》雲:虛而挾火,補中加連;利而過捫,六物升舉。
元虛不攝,參茸亟進;火盛常脫,升連必投。
雜證補遺(本《醫級》雜病原文摘要) 傷風 風邪傷肺,氣合皮毛,衛氣受傷,邪幹腠理。
亦見三陽表症,則化斑化疹,同傷寒傳症之條;其或傳伏息留,(義詳《內經》。
)則為脹為疼,成風勞積聚之候。
寒風兮指尖微冷,溫風兮汗咳痰稀。
暑風兮煩渴多言熱汗,風濕兮甕聲(聲如從甕中出)首重(如裹)身(多汗如)濡。
精血虛而湊邪,血風勞風必辨;(注詳虛勞。
)留舍久而息伏,變傳感召須知。
幹臟氣則五風發現,(即《內經》五臟之風。
)襲腸胃則洩澼相隨。
(即胃風、腸風。
)五臟感發,就症推尋。
肝風搐搦兮,鉤蠍歸芎星半;腎風黑龐兮,大營(煎、熟地、當歸、枸杞、肉桂、杜仲、牛膝、甘草)金水(六君丸)羌辛。
肺風宜如聖(湯,防風、荊芥、連翹、桔梗、甘草。
)挾火飲,麻杏石甘(湯)葶藶(瀉肺湯);脾風需苓朮(煎,二陳湯加白朮、豬苓、茯苓、澤瀉、乾薑。
)木乘土,理中(湯)薑桂六君子湯。
心風火動兮,犀角(散)菖連導赤(散);胃風腸風兮,葛根黃芩湯胃風湯。
心悸怔忡 驚悸悉心胸跳躍,悸來非自下上衝。
忡由役慮勞精,緻五火之內動;悸本邪幹心主,為暴鼓而猝昏。
是皆火盛而見,同由陰爍而形。
水停心下,漉漉脅鳴,過汗亡陽,振振瞤惕。
除傳經熱之悸,菖連導赤散犀角;療怔忡之恙,六黃湯七福飲人參。
悸由過汗者,參附湯建中湯生脈飲;悸由停飲者,夏姜五苓散陳平湯。
下氣奔逆怔忡,六味丸左歸飲,或佐參連噙咽;飲聚痞堅鳴悸,夏苓湯枳朮丸,或參小胃丹,(芫花、甘遂、大黃、大戟、黃柏)胰楞丸。
(瓦楞子、海石、紅曲、酒麴、半夏曲、雞內金、延胡、豬胰、蒸搗糯米濃汁丸。
)勞心脾而神志昏惶,酸棗(仁湯)歸脾七福;竭精氣而旋沖眩汗,補元八味養營。
《證治發微》雲:悸即怔忡,如有物撞謂之忡,忽然跳躍謂之怔,此血虛也。
健忘心中了了,口欲言而忽然中止,此平素失意,抑鬱而涎飲滲於心竅也。
又雲:治此症及健忘,養心滋腎,而兼開導其痰,然亦須補其脾,蓋心腎不交,由脾之失養也。
動氣(附:奔豚息積) 臍旁振趯為動氣,憑上(心)下(腎)左(肝)右(肺)辨諸經。
腎邪上逆號奔豚,以漸引(為動氣)急奔(為奔豚)分兩候。
舌黑潤而心下嘈(雜如)懸,乃腎氣淩心之象;脅(肋或腹中)痛躍而連年(動氣上下)攻注,是伏留息積之疴。
呼動甚而吸動微,裡虛惟補了飢動瘥而飽動甚,痞礙商除。
桂苓可息奔豚,甘瀾水必用;腎氣丸能安沖逆,紫石英兼投。
療虛留之積伏,補或兼攻;(間服胰楞攻積諸丸。
)留洩越之全虛,補(補元、大造諸方)參(果畜)調養。
凡有癥瘕痞積之候者,必兼動氣之症。
動而痛者多積氣,不痛者屬全虛。
其有下午動,而動甚或洩氣便溺則動痛皆減者,乃食氣下留之候也。
當從東垣法治之。
關格 陰陽俱盛,關格乃成。
症喜動而惡靜,經脈振振;情張惶而易嗔,心時惕惕。
(陽浮於上,故易嗔;陰孤於下,故善恐。
)上形頭目眩旋,下見步艱洩厥。
法尚引伸升降,劑惟調補滋培。
久延上槁下枯,病成閉癃噎膈。
至若脈溢魚際,非倍盛者非格,久則病發於上,(首風、目疾、喘逆、吐衄、咽瘡等症,或女子思男不遂。
)宜降陽而和陰;如其脈覆尺中,非倍盛者非關,久則病發於下,(腸風,痔漏、瀉痢、遺淋、鶴膝風疼、偏墜、腳氣等症。
)宜升調而莫抑。
溢由所願之不伸,覆因恐欲之過極。
若其關格暴邪,宜參仲師平脈(篇,與《內經》異旨。
) 柴氏手抄雲:是症多見於勞神竭欲之人,其症倏忽變更,如上所列種種。
又宗筋忽為弛縱,飲食乍為增減,脈振心搖,莫可名狀,迨延久槁消,轉噎癃者有之,法惟培補,無別治也。
凡洪大之脈,陰氣必傷;堅強之脈,胃氣必損;脈大四倍,已類真臟,若以脈實而枉瀉之,立見危敗。
交腸 由 腸為積瘀腐損,則糟粕入胞而出前陰;胞 穢濁礙壅,則津液溢腸而洩後孔。
或因滯邪內變,或由傷產瘀留。
初治之方,主導滯清闌而兼滲利;末治之法,當分利養正而護脬膀。
療脬損以補脬(散),利腸滯以瓜子(仁湯)。
進薏苡仁湯以清腸,分清飲酌配;投八珍湯而養正,礬蠟丸兼調。
(諸方並注《醫級》產後條下。
) 交腸之症,前賢所論,但以清濁混亂為病,緻闌門不治,尿屎易位而出。
然胃之五竅,自咽門、賁門、幽門,而至闌門、魄門,其竅貫通,若膀胱但有下口而無上口,即使闌門不清,其糟粕從何竇得出溺孔,是非脬門破損,斷不能由前陰而出也。
至所用補脬散,治此頗驗,理解難通,而顧名思義,可以默喻矣。
餘治交腸症四五人,皆婦病,多得於橫生險產之後,則其內損脬腸,更不待言矣。
(按:此論交腸之故甚精,當與喻嘉言先生論姜宜人奇症一條參看,其義益備。
) 蟲症 蟲類多端,症因叵測。
有痛宜推,必據環唇色診;未形莫臆,確詳蟲病根因。
或由滯膩肥甘過度,或因生冷濕熱釀成,其類九而形狀各殊,其發痛而止作無定。
食蛔寸白,(此蟲常見。
)心脾之恙;截絲爛杏,(此蟲少見,大抵形狀略似而蠢動者是。
)肝腎之瘨。
肺如蠶而食系成癆,疳擬積而唇瘡腹大。
傳屍蟲分五色,狀如帶甲米蠹足長;血癥本屬血胚,形似鱉龜身扁。
始則減食瘠羸,繼則腹筋吐綠。
痛則欲按復推,或捶揉而暫止;發必因寒因熱,或扛結而攻疼。
暴病用安伏湯方,久病須掃除丸料。
茶葉糖鹽共劑,常品偏建奇勳;蓖箕木梳散,(各一具,洗淨,截一半煅研為末,一半煎湯調服)百部同湯,意治蟲癥異效。
(治嚼蝨成癥,下血不止。
)八味理中,溫脾腎而燥濕治本;香連丸安胃飲,(石斛、黃芩、木通、澤瀉、山楂、麥芽。
)除濕火而清熱求源。
食癥之蟲,必藉雞肫皮、史君子;血癥之積,還須乾漆桃仁。
治蟲要法,辨難易於三旬;下蟲丹丸,奪飲食於隔宿。
(餘詳原集。
)
(鎮陰、四逆、八味腎氣之屬。
)倉廩虛而浮火疼,四君(子湯加)石斛必效;鎖澀甚而無赤痛,烏龍膏、方闕待考甘草桔梗希平。
(此症最惡。
) 唇口病 唇屬手足陽明,(上唇屬手陽明大腸,下唇屬足陽明胃。
)上腸下胃須別。
熱則裂而燥則幹,風則瞤而寒則揭。
若乃唇腫起皮,皺裂如繭,(病名繭唇。
)肝脾心腎攸關,養血滋陰為善。
(以上唇病。
《治法匯》。
)口甘謂之脾癉,(本《內經》。
)佐蘭草以瀉心湯;谷少則屬胃虛,補中宮而非舛。
口苦專責少陽膽,口淡或由胃熱。
(病後則屬胃虛。
)年高(水弱)味厚(及服補陽藥太過)而口臭,清胃散甘露飲俱佳;膀胱移熱(於小腸)而口糜,(本《內經》。
)導赤散五苓散可合。
(易老法。
)若投以涼劑而反增,或參乎從治而自帖。
(附子理中湯。
以上幾病,並《治法匯》。
) 按:新病口淡舌燥者,胃熱也;久病口淡多津者,胃虛也。
舌病 舌通手少陰心,腎胃肝脾亦屬。
(詳《內經》。
)氣虛則舌縱而麻、陰火則舌點如黑。
濕痰腫脹兮脾熱乾澀,肝熱卷而且縮兮,胃熱而舌本強直。
舌燥聲啞兮肺熱何疑,舌心乾焦兮腎陰已竭。
(《證治匯補》。
)舌生瘡久蝕以成穴,(累服涼劑不效。
)黑錫丹善鎮浮陽;舌無故而自痹,(由心血不足。
)理中湯(加當歸)亦培心血。
舌腫脹而形強脈實,(由積熱內盛,上焦痰熱。
防風)通聖放涼膈散堪投;(《治法匯》。
)舌本強而木盛土虛,柴胡芍藥六君湯可啜。
(此症善怒,臂麻。
《薛氏醫案》。
) 附:《醫級》摘要 上唇燥而或飲(肺熱)或否(大腸熱),熱別肺腸;下唇焦而為漱(漱水不欲飲為脾熱)為消,(消渴為胃熱。
)熱分脾胃。
上論唇。
)黃轉黑枯,真陰欲竭;苔偏旁出,肝膽邪深。
(胎生舌之兩旁,少陽膽病,若偏結一邊,肝臟之邪。
)苔隨食化者虛候,惟補中而兼運;(朝起未食則舌苔,食後苔退,皆虛候也。
)偏苔半截者臟病,非補養而莫除。
紅潤黑紋,厥陰寒候;苔中小舌,傳變危機。
(上論舌。
) 又雲:潤滑薑黃,太陰寒化;舌紅點黑,斑疹先推。
焦紅且紫,補水為先;淡白而光,溫經為急。
舌木舌長皆火候,如菌如荔總虛邪。
硃紅喜熱者龍雷,燥焦不渴者陰槁。
又:《醫級》舌苔條雲:青灰多瘧候,柴胡酌加梔蔻;灰滯多寒食,蔻姜參入平陳。
色如朱紫者火升,芩連是用;稜赤枯燥者陰爍,都炁能平。
旁苔膽候,正柴葫小柴胡;光枯液亡,生脈都氣。
剝換由尖及內,症可漸平,四圍旁退中留,胃敗變至。
面赤條雲:拇赤入窺庭,症多陡變;腫紅胞碧暗,瘟毒難當。
附:王晉三白苔論並薑桂湯方 傷寒臟結症,舌上白苔滑者難治,戒之不可攻。
而《舌鑑》論白苔十九症,皆用汗下辛熱之法。
餘閱歷多年,未有能治之者。
戊午歲少陰君火,太乙天符,自春徂秋,民病無論三因,舌苔白者居多,有白滑、白屑、白粉之異,原其義,即《至真要論》熱勝寒復,火勝水復,熱極反見勝己之化也。
用炮薑、附子,則白苔厚而液燥;用芩、連,則手足冷而陽脫。
餘尋思舌為心之外候,其色當赤,白為肺之色,反加心火之上,是侮其所勝,顯系寒邪入肺,鬱蒸見於舌,是衛實營虛,乃以大劑生薑汁洩衛,肉桂通營,人參、南棗、當歸助營衛之正氣,服之皆應手而愈,名之曰薑桂湯,宗仲景心營肺衛立方也。
老生薑汁(三錢沖),肉桂(二錢四分),人參(三錢),當歸(二錢四分),南棗(三枚)。
上水二鍾煎八分,沖薑汁,分三服,隨時服。
按:溫熱症初起舌白,瘟疫證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乃疫邪初入募原,未歸胃腑,當亟與透解,此方俱不可誤投。
《治法匯》亦曰:脾熱則舌滑而苔,脾閉則白苔如雪。
陳準齋雲:二句不論外感內傷,皆從脾熱閉論。
上二條與王氏之論相反。
大抵當以症象合色脈參互斷之,庶無謬誤,不可專執舌苔。
《金匱》雲: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為有瘀血。
陽痿 陽萎之因,肝腎攸責,必峻補乎真元,血肉之功毋缺。
(斑龍、聚精、茸珠合方。
又雄羊腎、鹿筋膠之屬。
)因恐懼則宜固腎而升陽,因思慮則合三陰以兼攝。
(心脾腎同治。
)郁損生陽,逍遙散參乎越鞠湯;濕熱為患,(宗筋必弛縱而不堅舉。
)淡滲更佐(苦味)堅陰。
若其宗筋縱弛,治惟通補陽明。
(上仿《指南案》論。
) 脫症 若乃陰陽偏勝,脫症多因。
目瞑口開遺尿具,人參附子童便續元真。
旋救陰而以生脈散,去剛燥而轉甘柔。
鼾聲呵欠而躁煩,地黃飲子急固根蒂;亡陽(由於汗多)寒痙而(煩)渴嘔(逆),救逆湯冀挽彌留。
(上約《指南案》論。
) 驚 驚則傷膽,心肝俱戕。
氣逆汗淋,重鎮參救逆之法;(桂枝、黃耆、人參、龍骨、牡蠣。
)肢寒(冷汗)神怯(欲速),寧心協甘緩之方。
(人參、茯神、棗仁、龍骨、菖蒲、炙草、南棗、小麥。
)暴厥兮心怔陽動,則肝腎同固;(生地、萸肉、龍骨、牡蠣、五味、金箔。
)神傷兮不語竅阻,則痰火宜攘。
(建蘭根、薑汁、金汁。
上約《指南醫案》。
) 脫肛 脫肛之故良多,例用補中益氣湯,腎虛不攝(肛墜尻痛,痢多傷陰)禹糧(石脂丸,熟地、五味、茯神、山藥、楂肉、菟絲煎送。
又)左歸(飲)除枸杞加五味菟絲遠志。
(便後少腹痛肛墜,溺則便滑。
)老人(下元)陽憊(肛墜,氣洩如風,)陽起石(三分調入)配人參鹿茸;(又補骨脂、大茴、茯苓,此症非升柴能舉其陷。
)久下血(脫肛,遇勞即發,背脊痛,病經十六年)奇(脈)傷,斑龍丸加五味。
(上約《指南醫案》,)若濕熱之下淫,(下痢十二日,腹痛,脫肛後重,服補中益甚,脈右關滑大搏指,此積滯固結也。
)投苦寒而何忌。
(用檳榔、枳殼、木香、山楂、芩、連、芎、芍等藥而愈。
《生生子案》。
又葉案亦有下痢濕溫脫肛,用五苓散者,見痢疾門。
) 《醫級》雲:虛而挾火,補中加連;利而過捫,六物升舉。
元虛不攝,參茸亟進;火盛常脫,升連必投。
雜證補遺(本《醫級》雜病原文摘要) 傷風 風邪傷肺,氣合皮毛,衛氣受傷,邪幹腠理。
亦見三陽表症,則化斑化疹,同傷寒傳症之條;其或傳伏息留,(義詳《內經》。
)則為脹為疼,成風勞積聚之候。
寒風兮指尖微冷,溫風兮汗咳痰稀。
暑風兮煩渴多言熱汗,風濕兮甕聲(聲如從甕中出)首重(如裹)身(多汗如)濡。
精血虛而湊邪,血風勞風必辨;(注詳虛勞。
)留舍久而息伏,變傳感召須知。
幹臟氣則五風發現,(即《內經》五臟之風。
)襲腸胃則洩澼相隨。
(即胃風、腸風。
)五臟感發,就症推尋。
肝風搐搦兮,鉤蠍歸芎星半;腎風黑龐兮,大營(煎、熟地、當歸、枸杞、肉桂、杜仲、牛膝、甘草)金水(六君丸)羌辛。
肺風宜如聖(湯,防風、荊芥、連翹、桔梗、甘草。
)挾火飲,麻杏石甘(湯)葶藶(瀉肺湯);脾風需苓朮(煎,二陳湯加白朮、豬苓、茯苓、澤瀉、乾薑。
)木乘土,理中(湯)薑桂六君子湯。
心風火動兮,犀角(散)菖連導赤(散);胃風腸風兮,葛根黃芩湯胃風湯。
心悸怔忡 驚悸悉心胸跳躍,悸來非自下上衝。
忡由役慮勞精,緻五火之內動;悸本邪幹心主,為暴鼓而猝昏。
是皆火盛而見,同由陰爍而形。
水停心下,漉漉脅鳴,過汗亡陽,振振瞤惕。
除傳經熱之悸,菖連導赤散犀角;療怔忡之恙,六黃湯七福飲人參。
悸由過汗者,參附湯建中湯生脈飲;悸由停飲者,夏姜五苓散陳平湯。
下氣奔逆怔忡,六味丸左歸飲,或佐參連噙咽;飲聚痞堅鳴悸,夏苓湯枳朮丸,或參小胃丹,(芫花、甘遂、大黃、大戟、黃柏)胰楞丸。
(瓦楞子、海石、紅曲、酒麴、半夏曲、雞內金、延胡、豬胰、蒸搗糯米濃汁丸。
)勞心脾而神志昏惶,酸棗(仁湯)歸脾七福;竭精氣而旋沖眩汗,補元八味養營。
《證治發微》雲:悸即怔忡,如有物撞謂之忡,忽然跳躍謂之怔,此血虛也。
健忘心中了了,口欲言而忽然中止,此平素失意,抑鬱而涎飲滲於心竅也。
又雲:治此症及健忘,養心滋腎,而兼開導其痰,然亦須補其脾,蓋心腎不交,由脾之失養也。
動氣(附:奔豚息積) 臍旁振趯為動氣,憑上(心)下(腎)左(肝)右(肺)辨諸經。
腎邪上逆號奔豚,以漸引(為動氣)急奔(為奔豚)分兩候。
舌黑潤而心下嘈(雜如)懸,乃腎氣淩心之象;脅(肋或腹中)痛躍而連年(動氣上下)攻注,是伏留息積之疴。
呼動甚而吸動微,裡虛惟補了飢動瘥而飽動甚,痞礙商除。
桂苓可息奔豚,甘瀾水必用;腎氣丸能安沖逆,紫石英兼投。
療虛留之積伏,補或兼攻;(間服胰楞攻積諸丸。
)留洩越之全虛,補(補元、大造諸方)參(果畜)調養。
凡有癥瘕痞積之候者,必兼動氣之症。
動而痛者多積氣,不痛者屬全虛。
其有下午動,而動甚或洩氣便溺則動痛皆減者,乃食氣下留之候也。
當從東垣法治之。
關格 陰陽俱盛,關格乃成。
症喜動而惡靜,經脈振振;情張惶而易嗔,心時惕惕。
(陽浮於上,故易嗔;陰孤於下,故善恐。
)上形頭目眩旋,下見步艱洩厥。
法尚引伸升降,劑惟調補滋培。
久延上槁下枯,病成閉癃噎膈。
至若脈溢魚際,非倍盛者非格,久則病發於上,(首風、目疾、喘逆、吐衄、咽瘡等症,或女子思男不遂。
)宜降陽而和陰;如其脈覆尺中,非倍盛者非關,久則病發於下,(腸風,痔漏、瀉痢、遺淋、鶴膝風疼、偏墜、腳氣等症。
)宜升調而莫抑。
溢由所願之不伸,覆因恐欲之過極。
若其關格暴邪,宜參仲師平脈(篇,與《內經》異旨。
) 柴氏手抄雲:是症多見於勞神竭欲之人,其症倏忽變更,如上所列種種。
又宗筋忽為弛縱,飲食乍為增減,脈振心搖,莫可名狀,迨延久槁消,轉噎癃者有之,法惟培補,無別治也。
凡洪大之脈,陰氣必傷;堅強之脈,胃氣必損;脈大四倍,已類真臟,若以脈實而枉瀉之,立見危敗。
交腸 由 腸為積瘀腐損,則糟粕入胞而出前陰;胞 穢濁礙壅,則津液溢腸而洩後孔。
或因滯邪內變,或由傷產瘀留。
初治之方,主導滯清闌而兼滲利;末治之法,當分利養正而護脬膀。
療脬損以補脬(散),利腸滯以瓜子(仁湯)。
進薏苡仁湯以清腸,分清飲酌配;投八珍湯而養正,礬蠟丸兼調。
(諸方並注《醫級》產後條下。
) 交腸之症,前賢所論,但以清濁混亂為病,緻闌門不治,尿屎易位而出。
然胃之五竅,自咽門、賁門、幽門,而至闌門、魄門,其竅貫通,若膀胱但有下口而無上口,即使闌門不清,其糟粕從何竇得出溺孔,是非脬門破損,斷不能由前陰而出也。
至所用補脬散,治此頗驗,理解難通,而顧名思義,可以默喻矣。
餘治交腸症四五人,皆婦病,多得於橫生險產之後,則其內損脬腸,更不待言矣。
(按:此論交腸之故甚精,當與喻嘉言先生論姜宜人奇症一條參看,其義益備。
) 蟲症 蟲類多端,症因叵測。
有痛宜推,必據環唇色診;未形莫臆,確詳蟲病根因。
或由滯膩肥甘過度,或因生冷濕熱釀成,其類九而形狀各殊,其發痛而止作無定。
食蛔寸白,(此蟲常見。
)心脾之恙;截絲爛杏,(此蟲少見,大抵形狀略似而蠢動者是。
)肝腎之瘨。
肺如蠶而食系成癆,疳擬積而唇瘡腹大。
傳屍蟲分五色,狀如帶甲米蠹足長;血癥本屬血胚,形似鱉龜身扁。
始則減食瘠羸,繼則腹筋吐綠。
痛則欲按復推,或捶揉而暫止;發必因寒因熱,或扛結而攻疼。
暴病用安伏湯方,久病須掃除丸料。
茶葉糖鹽共劑,常品偏建奇勳;蓖箕木梳散,(各一具,洗淨,截一半煅研為末,一半煎湯調服)百部同湯,意治蟲癥異效。
(治嚼蝨成癥,下血不止。
)八味理中,溫脾腎而燥濕治本;香連丸安胃飲,(石斛、黃芩、木通、澤瀉、山楂、麥芽。
)除濕火而清熱求源。
食癥之蟲,必藉雞肫皮、史君子;血癥之積,還須乾漆桃仁。
治蟲要法,辨難易於三旬;下蟲丹丸,奪飲食於隔宿。
(餘詳原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