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咳嗽
咳因氣逆,嗽以痰生。
外感六淫異法,內傷諸候分因。
木叩金鳴,當肺肝之並究;(阿膠、雞黃、生地、天冬、女貞之屬。
)腎虛痰泛,必金水以同寧。
(都氣飲,喘逆者加青鉛,或六味、右歸加麥冬、五味。
)土不生金培戊己,(脾胃。
補胃用甘涼,補脾用甘溫。
)堪期遄喜;心能刑肺瀉丙(小腸火)丁(心火),可望旋安。
寒熱相包,麻杏石甘湯為聖藥;(《醫級》賦雲:嗽而渴飲聲嘶體痛者,亦宜麻杏石甘湯。
)氣衝勞嗽,生脈(散)六味(丸)是神丹。
嗽久而巔脹喉痹(脘痞,治肺無效,)厥陽(肝風)為患;(牡蠣、阿膠、青黛、淡菜。
)咳甚而耳充鼻塞(竅閉喉癢),膽火相幹。
(羚羊角、連翹、梔皮、薄荷、苦丁茶、姜皮、杏仁、菊花葉。
上並約《指南醫案》。
)至於內外合邪,(《內經》所謂形寒飲冷則傷肺,及暑濕之邪與素蘊之熱相合是也。
)非青龍(湯治形寒飲冷)即宜白虎(湯治暑濕內熱;)咳(而且)利交病,由肺熱亦屬腎寒。
(二症水火不同,總以迴護中氣為主。
《醫門法律》。
)附子理中(湯)能痊寒嗽;葶藶大棗(湯)最快郁痰。
(吐痰極多,喘咳面黯,胸膈不利。
)天行暑濕(咳嗽)且頭疼,薑汁(蔥薑湯調)益元為散;久嗽頻年無他症,烏梅百部煎膏。
(蟲蝕肺而嗽者,用烏梅、百部,見李士材案。
無則但宜一味百部膏。
上並《名醫類案》。
)小兒夜半嗽頻仍,腎虛是擬;(人參固本丸,加阿膠、蔞皮。
)(董氏《醫級》雲:夜間嗽者,宜佐血分藥,如紅花、當歸、香附、青蒿、知母之屬。
)喘家鼻扇脈洪大,肺脹奚逃。
(越婢湯加半夏。
)嗽兼嘔而屬腎虛(與胃咳不同,)地黃丸效勝;嗽且熱而由伏暑,白虎湯功饒。
(佐天水散,並《名醫類案》。
)熱蘊肺肝,(發熱喘咳,六脈數大,兩頰俱赤。
)丹皮倍入逍遙散;下虛喘急,(多痰不能仰臥,兩尺脈獨大而軟。
)枳殼桔梗半夏甘草湯下地黃丸(一兩。
萬密齋案。
)肺(燥)胃(濕)性偏殊,治燥咳妙參斂散;(治秋傷於燥,冬生咳嗽之症,惟《千金》麥冬湯、五味子湯二方,燥濕互用,斂散參投,獨得其秘。
張飛疇《治燥咳論》。
)秋冬嗽輒甚,清鬱熱法有兩端。
(老瘦而脈洪滑者,三補丸加酒炒大黃、貝母丸服,每年立秋前,服滾痰丸三五十粒;脆弱兼虛症,脈浮緩而濡者,補中益氣去升、柴,加黃芩、麥冬、五味,病發即進。
汪石山案。
) 附:《醫級》摘要 暑風咳,藿薷湯最效;風濕嗽,神術為靈。
先咳後瀉肺熱移,葛根芩連(湯)甘桔(湯);先瀉後咳脾濕動,五苓散胃苓(湯)陳平(湯)。
燥淫而緻槁爍,資荷露蔗漿以救液;溫熱而動痰火,賴冰雪水鮮地黃汁以除焚。
火亢刑金,犀羚膽菊;陰虛木僭,雞子膠連。
喘(附:哮喘) 治喘大法,當別兩途。
在肺為實,在腎為虛。
實而寒兮,(必挾凝飲,上幹阻氣。
)杏仁、厚樸桂枝湯、小青龍湯並主;實而熱兮,(蘊伏之邪,蒸痰化氣。
)石膏甘草麻黃杏仁葦莖湯同需。
若虛喘之治例,分氣脫與精傷,填精必資濃厚,鎮攝之品兼襄。
從陰兮青鉛入于都氣丸,從陽兮腎氣丸加以沉香。
倘其吸傷元海,氣脫根浮,草木無情難恃,人參紫河車紫石英五味子宜投。
續元真於頃刻,補天之治誰侔。
肺氣壅而喘滿瀕危,(瘡毒內閉,小便不利,三焦閉塞。
)用中滿分消之法;(葶藶、杏仁、桑皮、厚樸、豬苓、通草、大腹皮、茯苓皮、澤瀉。
)支飲逆而肝升莫制,(因努左脅氣衝即喘,背上一線寒冷,直貫兩足。
)宗《金匱》旋覆花之湯加半夏。
氣散(失納,腎)液已枯,(老年久嗽,身動即喘,喉舌乾涸,大便乾澀,小便如淋,非病也,衰也。
)枸杞、熟地胡桃補骨脂青鹽牛膝巴戟天;陽虛濁飲泛,(沖逆妨臥。
)人參豬苓澤瀉附子、茯苓乾薑。
補土生金,(氣虛勞煩哮喘。
)建中湯去姜加人參最妙;下虛上實,(腎氣不納,厚味蒸痰。
)早晚分治為長。
(熟地、萸肉、龜甲、阿膠、牛膝、茯苓、遠志、五味、磁石,秋石蜜丸。
早服。
臥時另服威喜丸。
竹瀝、薑汁泛丸。
上並仿《指南案》論。
)又如逍遙散入茱連,治郁喘而當效,(脈澀肢冷拂拂,氣促而喘,此火鬱之症。
《醫貫》。
)白虎湯加瓜蔞仁枳殼、黃芩,療火喘以彌良。
(初虞世。
)喘作而得食(墜下稠痰)稍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喘反大作,此痰火上升之症。
)不盡中虛;(戴復庵。
上二案並詳見《證治準繩》。
)虛喘(半月)而投(溫補)藥暫安,未堪深恃。
(子時一陽初生,憊極而腎氣不升,至寅時而仍死。
高氏案。
)肺脹向推越婢湯,或純用收斂而痊;(《醫統》雲:宜五味、烏梅、粟殼、款冬、五倍子之類。
)久喘(廿餘年)多屬肺虛,或獨清陽明而止。
(喘症虛實,不可專執新久為斷。
《醫貫批》)若夫哮喘之患,遇冷輒劇,一屬驟寒包熱,越婢湯加半夏相宜;一由中外皆寒,參蘇溫肺湯為合。
(婁氏。
)所以痰氣宿哮,肺俞為病,病發搜邪,病去養正。
腎氣丸真武湯,平時治本法偏佳;葶藶(大棗湯)、小青龍湯,臨急救危功獨勝。
(《臨證指南》。
) 附:《醫級》摘要 喘症虛實迥別,凡氣機虛促之人,其感無論內外,病則喘象隨形,倘無實證而誤攻之,其變甚速。
定喘(湯)金沸(草散),治肺寒膈熱痰嘶;貞元飲金匱(腎氣丸),療元海無根氣竭。
(惡寒反渴者,亦宜溫清並用。
) 失音 蓋聞金空則鳴,金實無聲,或金破碎(亦無聲),並令失音,是以外寒內熱,無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膽火爍喉(氣燥喉痹),必用桑葉丹皮雞子白。
(又麥冬、生扁豆殼。
)肺失清肅,(喉幹失音。
)自屬液虧;(瀉白散加麥冬、桔梗、馬兜鈴、枇杷葉。
)病閱春秋,(秋燥咳嗽,冬月失音,至夏未愈。
)依然金實。
(麻杏甘膏湯加射幹、苡仁。
)爰有久咳失音,喉痹為殃,沙參甘草、生地茯神,麥冬石斛阿膠雞子黃。
血後音啞而便溏,與甘緩平調之法;(扁豆、白芍、炙草、石斛、山藥、米糠、大棗。
)勞損食衰而喘洩(便溏),選脾腎兩補之方。
(熟地、五味、山藥、茯苓、芡實、蓮肉。
)至如木火爍金,熱痰壅(遏肺)竅,內奪(而)厥(則)為喑痱,龍相(之火上)炎兮如燎。
(淩爍肺金,久咳失音。
)凡瀉實而補虛,總宜(甘)潤而忌(苦)燥。
(上並約《指南案》論。
)若夫五臟之病,並能為喑,憂思(心)驚恐(肝),酒色(腎)怒瞋(肝),飢飽勞役(脾),火燥刑金(肺),或熱極驟飲冷水,與風(邪)寒氣暴吸同因。
(《景嶽全書》。
)肝脈鶩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而聲喑,(《內經》言不治自已,景嶽謂宜用)降氣(湯、七氣湯)(七氣湯即《局方》四七湯)及潤下丸為治;風中廉泉而不語,(因醉臥當風所緻,右關浮而滑,脾臟連舌本故也。
)荊瀝化至寶丹而寧。
(《名醫類案》。
)勞嗽失音,集靈(膏,人參、枸杞、牛膝、二冬、二地、熬膏加蜜)可效;(用此方加減治二人,皆發痔而愈。
魏玉璜案。
)陰寒或逼,八味丸宜吞。
(《治法匯》批。
)及乎亡血產後,叫號喉破,治法並主補虛,或可免於沉痼(《治法匯》。
) 附;《醫級》摘要 火為寒激而爍沙,得溫開以即愈;(枳、桔、薑、蔻之屬。
)邪變風虛而聲息,必開斂以調培。
勞風血風,宜秦艽扶羸,或與人參荊芥;腎虛內奪,需元參丹皮腎氣丸,或投左歸飲十全大補湯。
風寒需羌活葛根柴胡、細辛,痰火與黃芩黃連陳皮半夏。
怒損解肝(煎,四七湯加白芍、砂仁、陳皮)降氣,歌傷甘桔湯清音。
肺痿(附:肺癰 勞風) 徐氏曰:餘妄病肺痿,涎沫成碗,用《千金》一味甘草湯,服過半月,疾少而愈,但最難吃,三四日內,猝無速效耳。
肺痿何因,津枯液燥。
(多由汗下傷正所緻。
)潤燥生津,補虛為要。
肺之小管宜通,(清火熱以復)肺之清肅毋耗。
補母(益胃陰)救子,應師《金匱》之麥門冬湯;滋燥益虛,必仿《外臺》之復脈。
(炙甘草湯。
)過辛傷正,甘緩如沙參麥冬南棗飴糖:陰損陽衰,(液傷正虛。
)填補若參耆歸(身、白芨。
實宜絲瓜子桃仁,(又蘆根、苡仁治肺氣不降,咳痰嘔逆。
)虛利苡仁百合。
(上約《指南案》論。
)乃若肺冷多涎(沫,頭眩不咳不渴,必遺尿小便數。
)亦宜溫養;(用炙甘草、生薑,與虛勞異治。
《治法匯》。
)肺痿(多)不渴,勿擯生津。
(不可因其不渴而反用燥熱之品。
《醫門法律》。
)肺癰為陽實而血凝,熱邪壅兮宜瀉;(始宜散邪,次宜下氣,又當分殺其勢於大腸,令膿血下行為妙。
同上。
)勞風必(惡風而)振寒而出(青黃)涕,(本《內經》,)痰涎滯兮當清。
(此症由風寒)(入肺,若誤以為肺痿、肺癰,則失之遠矣。
《蘭臺軌範》) 附:《折肱漫錄》 諺雲:傷風不醒結成勞,蓋金水為子母,金傷則不能生水,水不能制火,火乘金而益敗,此勞嗽失血之症,所由成也。
故肺病極宜斷色欲。
肺痹(合胸痹) 肺為嬌臟,不耐邪侵,清肅何為痹塞,大端不外六淫。
因風則宜牛蒡桑葉薄荷之屬,因寒則用麻黃杏仁之屬。
桑皮苡仁滑石通草,(又威喜丸,)主乎濕病;梨皮蘆根枇杷葉紫菀,治乎燥因。
開氣則香豉瓜蔞皮蘇子桔梗、白豆蔻,清熱則石膏花粉梔子羚羊角。
蓋夫肺主百脈,為病最多:葦莖湯理上焦之氣壅,葶藶(大棗湯)法救上痹之危疴。
肺病腸痹,清其臟而腑自利;胃病治肺,調其子而母自和。
濕熱傷金,銀花貝母羚羊角、連翹威喜丸,嬰兒喘急,瀉白散苡仁、竹瀝冬瓜仁蘆根汁。
(上並約《指南案》論。
)若乃似喘不喘,氣閉不宣,咽嗌不利,肺痹為愆。
息賁如何?語言蹇澀,胸如物礙,上下痞塞。
至如胸臆窒痛,呼吸氣粗,是為肺疝,審證毋訛。
(痛則為肺疝,不痛則為肺痹息賁。
《證治百問》。
)胸痹(胸中陽虛不運,久而成痹)異乎胸痞,(痞因不一,痹則但有寒症。
)瓜蔞薤白(白酒湯)何神,(方本《金匱》,葉氏宗之,加減而治。
)流運清陽為主,隨機加減斯靈。
上病宜宣,(脈伏氣壅,痞脹格拒,在脘膈上部。
)三物白散可吐;(方詳原集。
)陽微不運,白朮甘草、茯苓桂枝同遵。
(上約《指南案》論。
徐注雲:葶藶湯治肺癰;氣走於經,而為一身面目浮腫,攻於肺竅,而為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
酸辛相合,則表裡均平,故先用小青龍一劑,而後專瀉肺家之熱,亦拯危之巧思也。
) 附:《外臺秘要》 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
徐氏注曰:此方以生津潤燥為主,桂枝性熱而不嫌峻者,桂枝得甘草,正所以行其熱也。
附《千金方》 韋莖湯治肺癰。
注曰:葦莖解陽分之氣熱,桃仁瀉血分之結熱,苡仁下肺中之濕,蓋胸中煩滿是挾濕也,瓜瓣清結熱而吐敗濁。
脾胃(合不食) 脾胃之論,必當分析,臟腑之體既殊,(臟宜藏,腑宜通。
)陰陽之性自別。
脾屬己土為陰,胃屬戊土為陽。
所以胃司納食,脾主消磨;脾宜升而始健,胃宜降而後和。
於是養胃陰以扁豆石斛沙參、麥冬,通脾陽以白朮茯苓乾薑附子。
升降有法,東垣已詳,甘緩養營,建中湯不誤。
陽明(陽土)得陰自安,(太陰濕土,得陽始運。
)腑病以通為補。
濁陰易聚,(胃陽不旺。
)當進溫通;(良薑、草果、紅豆蔻、厚樸、生香附、烏藥,)清陽失司,(臍上聚氣橫束,食難用飽,三四日一更衣。
)宜宣痹阻。
(薤白、瓜蔞汁、半夏、薑汁、桂枝、鮮菖蒲。
)況乎九竅不和,(病傷不復,不飢不納。
)都屬胃病,欲令胃氣下行,須用甘涼濡潤。
(麥冬、麻仁、炙甘草、生白芍,沖甘蔗汁。
)若其胃汁全虧,心營熱入,(此以下俱論不食。
)假寐驚跳,不飢不食,麥冬生地麻仁,知母銀花竹葉。
風濕氣阻,杏仁蔞皮橘皮滑石鬱金連翹;病後不餐,知母、石斛茯神、佩蘭葉蓮子大麥仁。
(上並仿《指南》按論。
)又聞兩關脈沉弱,(病脾數年,食少神瘁,服補脾腎藥罔效。
)當培己土之失;(脾以肝為用,助肝則脾自舒,以參、苓、歸、芍、陳、草、防風數十劑,遂善啖肥濃,宿疾脫然。
《芷園臆草》。
)右尺脈偏洪(大侵上,右寸微沉,口乾飲冷,連年不食,諸治不效。
)宜抑三焦之火。
(升上而侮金,以黑山梔為末,用人參二分、麥冬一錢、烏梅二枚,沖湯調服二茶匙,二服即知飢喜食,旬日全愈。
易思蘭案。
)能食而不化,(病在脾。
)溫腎以壯脾陽;(腎火能生脾土。
)能運(食下安然,但)不思(食,病在胃),補心(火)可生胃土。
(棗仁、茯神、遠志、菖蒲、蓮子之屬《石室秘錄》。
)收納胃陰誰最妙,思食(丸)以烏梅(四兩)為君;(木瓜半兩,麥芽、神麯各二兩,甘草、茯苓各二錢半,蜜丸噙化,治反胃噁心,不思飲食。
徐氏雲:用烏梅、木瓜,方甚巧。
《蘭臺軌範》。
)斡旋倉廩又何方,二神(丸,肉果、五昧子)以木香作輔。
(使之斡旋倉廩,倉廩空則能受物,屢效。
《瑞竹堂方》。
) 附:《醫級》摘要 濁不輸而清不化,則為頭足腫浮;食行陰而不行陽,必聚臍旁動氣。
面痿黃而喉腥脘痛,加韭汁于越鞠(丸);食不進而四肢倦怠,入參朮於和中(飲)。
噁心噯腐吞酸者中虛,六君理中丁蔻;飲泛酸嘈上衝者虛逆,理陰(煎)金水(六君煎)丁沉。
附:《折肱漫錄》 凡人脾胃氣虛,而飲食難消者,必以參朮為主治,而少佐以消導。
初服或覺痞悶,悶後必得
外感六淫異法,內傷諸候分因。
木叩金鳴,當肺肝之並究;(阿膠、雞黃、生地、天冬、女貞之屬。
)腎虛痰泛,必金水以同寧。
(都氣飲,喘逆者加青鉛,或六味、右歸加麥冬、五味。
)土不生金培戊己,(脾胃。
補胃用甘涼,補脾用甘溫。
)堪期遄喜;心能刑肺瀉丙(小腸火)丁(心火),可望旋安。
寒熱相包,麻杏石甘湯為聖藥;(《醫級》賦雲:嗽而渴飲聲嘶體痛者,亦宜麻杏石甘湯。
)氣衝勞嗽,生脈(散)六味(丸)是神丹。
嗽久而巔脹喉痹(脘痞,治肺無效,)厥陽(肝風)為患;(牡蠣、阿膠、青黛、淡菜。
)咳甚而耳充鼻塞(竅閉喉癢),膽火相幹。
(羚羊角、連翹、梔皮、薄荷、苦丁茶、姜皮、杏仁、菊花葉。
上並約《指南醫案》。
)至於內外合邪,(《內經》所謂形寒飲冷則傷肺,及暑濕之邪與素蘊之熱相合是也。
)非青龍(湯治形寒飲冷)即宜白虎(湯治暑濕內熱;)咳(而且)利交病,由肺熱亦屬腎寒。
(二症水火不同,總以迴護中氣為主。
《醫門法律》。
)附子理中(湯)能痊寒嗽;葶藶大棗(湯)最快郁痰。
(吐痰極多,喘咳面黯,胸膈不利。
)天行暑濕(咳嗽)且頭疼,薑汁(蔥薑湯調)益元為散;久嗽頻年無他症,烏梅百部煎膏。
(蟲蝕肺而嗽者,用烏梅、百部,見李士材案。
無則但宜一味百部膏。
上並《名醫類案》。
)小兒夜半嗽頻仍,腎虛是擬;(人參固本丸,加阿膠、蔞皮。
)(董氏《醫級》雲:夜間嗽者,宜佐血分藥,如紅花、當歸、香附、青蒿、知母之屬。
)喘家鼻扇脈洪大,肺脹奚逃。
(越婢湯加半夏。
)嗽兼嘔而屬腎虛(與胃咳不同,)地黃丸效勝;嗽且熱而由伏暑,白虎湯功饒。
(佐天水散,並《名醫類案》。
)熱蘊肺肝,(發熱喘咳,六脈數大,兩頰俱赤。
)丹皮倍入逍遙散;下虛喘急,(多痰不能仰臥,兩尺脈獨大而軟。
)枳殼桔梗半夏甘草湯下地黃丸(一兩。
萬密齋案。
)肺(燥)胃(濕)性偏殊,治燥咳妙參斂散;(治秋傷於燥,冬生咳嗽之症,惟《千金》麥冬湯、五味子湯二方,燥濕互用,斂散參投,獨得其秘。
張飛疇《治燥咳論》。
)秋冬嗽輒甚,清鬱熱法有兩端。
(老瘦而脈洪滑者,三補丸加酒炒大黃、貝母丸服,每年立秋前,服滾痰丸三五十粒;脆弱兼虛症,脈浮緩而濡者,補中益氣去升、柴,加黃芩、麥冬、五味,病發即進。
汪石山案。
) 附:《醫級》摘要 暑風咳,藿薷湯最效;風濕嗽,神術為靈。
先咳後瀉肺熱移,葛根芩連(湯)甘桔(湯);先瀉後咳脾濕動,五苓散胃苓(湯)陳平(湯)。
燥淫而緻槁爍,資荷露蔗漿以救液;溫熱而動痰火,賴冰雪水鮮地黃汁以除焚。
火亢刑金,犀羚膽菊;陰虛木僭,雞子膠連。
喘(附:哮喘) 治喘大法,當別兩途。
在肺為實,在腎為虛。
實而寒兮,(必挾凝飲,上幹阻氣。
)杏仁、厚樸桂枝湯、小青龍湯並主;實而熱兮,(蘊伏之邪,蒸痰化氣。
)石膏甘草麻黃杏仁葦莖湯同需。
若虛喘之治例,分氣脫與精傷,填精必資濃厚,鎮攝之品兼襄。
從陰兮青鉛入于都氣丸,從陽兮腎氣丸加以沉香。
倘其吸傷元海,氣脫根浮,草木無情難恃,人參紫河車紫石英五味子宜投。
續元真於頃刻,補天之治誰侔。
肺氣壅而喘滿瀕危,(瘡毒內閉,小便不利,三焦閉塞。
)用中滿分消之法;(葶藶、杏仁、桑皮、厚樸、豬苓、通草、大腹皮、茯苓皮、澤瀉。
)支飲逆而肝升莫制,(因努左脅氣衝即喘,背上一線寒冷,直貫兩足。
)宗《金匱》旋覆花之湯加半夏。
氣散(失納,腎)液已枯,(老年久嗽,身動即喘,喉舌乾涸,大便乾澀,小便如淋,非病也,衰也。
)枸杞、熟地胡桃補骨脂青鹽牛膝巴戟天;陽虛濁飲泛,(沖逆妨臥。
)人參豬苓澤瀉附子、茯苓乾薑。
補土生金,(氣虛勞煩哮喘。
)建中湯去姜加人參最妙;下虛上實,(腎氣不納,厚味蒸痰。
)早晚分治為長。
(熟地、萸肉、龜甲、阿膠、牛膝、茯苓、遠志、五味、磁石,秋石蜜丸。
早服。
臥時另服威喜丸。
竹瀝、薑汁泛丸。
上並仿《指南案》論。
)又如逍遙散入茱連,治郁喘而當效,(脈澀肢冷拂拂,氣促而喘,此火鬱之症。
《醫貫》。
)白虎湯加瓜蔞仁枳殼、黃芩,療火喘以彌良。
(初虞世。
)喘作而得食(墜下稠痰)稍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喘反大作,此痰火上升之症。
)不盡中虛;(戴復庵。
上二案並詳見《證治準繩》。
)虛喘(半月)而投(溫補)藥暫安,未堪深恃。
(子時一陽初生,憊極而腎氣不升,至寅時而仍死。
高氏案。
)肺脹向推越婢湯,或純用收斂而痊;(《醫統》雲:宜五味、烏梅、粟殼、款冬、五倍子之類。
)久喘(廿餘年)多屬肺虛,或獨清陽明而止。
(喘症虛實,不可專執新久為斷。
《醫貫批》)若夫哮喘之患,遇冷輒劇,一屬驟寒包熱,越婢湯加半夏相宜;一由中外皆寒,參蘇溫肺湯為合。
(婁氏。
)所以痰氣宿哮,肺俞為病,病發搜邪,病去養正。
腎氣丸真武湯,平時治本法偏佳;葶藶(大棗湯)、小青龍湯,臨急救危功獨勝。
(《臨證指南》。
) 附:《醫級》摘要 喘症虛實迥別,凡氣機虛促之人,其感無論內外,病則喘象隨形,倘無實證而誤攻之,其變甚速。
定喘(湯)金沸(草散),治肺寒膈熱痰嘶;貞元飲金匱(腎氣丸),療元海無根氣竭。
(惡寒反渴者,亦宜溫清並用。
) 失音 蓋聞金空則鳴,金實無聲,或金破碎(亦無聲),並令失音,是以外寒內熱,無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膽火爍喉(氣燥喉痹),必用桑葉丹皮雞子白。
(又麥冬、生扁豆殼。
)肺失清肅,(喉幹失音。
)自屬液虧;(瀉白散加麥冬、桔梗、馬兜鈴、枇杷葉。
)病閱春秋,(秋燥咳嗽,冬月失音,至夏未愈。
)依然金實。
(麻杏甘膏湯加射幹、苡仁。
)爰有久咳失音,喉痹為殃,沙參甘草、生地茯神,麥冬石斛阿膠雞子黃。
血後音啞而便溏,與甘緩平調之法;(扁豆、白芍、炙草、石斛、山藥、米糠、大棗。
)勞損食衰而喘洩(便溏),選脾腎兩補之方。
(熟地、五味、山藥、茯苓、芡實、蓮肉。
)至如木火爍金,熱痰壅(遏肺)竅,內奪(而)厥(則)為喑痱,龍相(之火上)炎兮如燎。
(淩爍肺金,久咳失音。
)凡瀉實而補虛,總宜(甘)潤而忌(苦)燥。
(上並約《指南案》論。
)若夫五臟之病,並能為喑,憂思(心)驚恐(肝),酒色(腎)怒瞋(肝),飢飽勞役(脾),火燥刑金(肺),或熱極驟飲冷水,與風(邪)寒氣暴吸同因。
(《景嶽全書》。
)肝脈鶩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而聲喑,(《內經》言不治自已,景嶽謂宜用)降氣(湯、七氣湯)(七氣湯即《局方》四七湯)及潤下丸為治;風中廉泉而不語,(因醉臥當風所緻,右關浮而滑,脾臟連舌本故也。
)荊瀝化至寶丹而寧。
(《名醫類案》。
)勞嗽失音,集靈(膏,人參、枸杞、牛膝、二冬、二地、熬膏加蜜)可效;(用此方加減治二人,皆發痔而愈。
魏玉璜案。
)陰寒或逼,八味丸宜吞。
(《治法匯》批。
)及乎亡血產後,叫號喉破,治法並主補虛,或可免於沉痼(《治法匯》。
) 附;《醫級》摘要 火為寒激而爍沙,得溫開以即愈;(枳、桔、薑、蔻之屬。
)邪變風虛而聲息,必開斂以調培。
勞風血風,宜秦艽扶羸,或與人參荊芥;腎虛內奪,需元參丹皮腎氣丸,或投左歸飲十全大補湯。
風寒需羌活葛根柴胡、細辛,痰火與黃芩黃連陳皮半夏。
怒損解肝(煎,四七湯加白芍、砂仁、陳皮)降氣,歌傷甘桔湯清音。
肺痿(附:肺癰 勞風) 徐氏曰:餘妄病肺痿,涎沫成碗,用《千金》一味甘草湯,服過半月,疾少而愈,但最難吃,三四日內,猝無速效耳。
肺痿何因,津枯液燥。
(多由汗下傷正所緻。
)潤燥生津,補虛為要。
肺之小管宜通,(清火熱以復)肺之清肅毋耗。
補母(益胃陰)救子,應師《金匱》之麥門冬湯;滋燥益虛,必仿《外臺》之復脈。
(炙甘草湯。
)過辛傷正,甘緩如沙參麥冬南棗飴糖:陰損陽衰,(液傷正虛。
)填補若參耆歸(身、白芨。
實宜絲瓜子桃仁,(又蘆根、苡仁治肺氣不降,咳痰嘔逆。
)虛利苡仁百合。
(上約《指南案》論。
)乃若肺冷多涎(沫,頭眩不咳不渴,必遺尿小便數。
)亦宜溫養;(用炙甘草、生薑,與虛勞異治。
《治法匯》。
)肺痿(多)不渴,勿擯生津。
(不可因其不渴而反用燥熱之品。
《醫門法律》。
)肺癰為陽實而血凝,熱邪壅兮宜瀉;(始宜散邪,次宜下氣,又當分殺其勢於大腸,令膿血下行為妙。
同上。
)勞風必(惡風而)振寒而出(青黃)涕,(本《內經》,)痰涎滯兮當清。
(此症由風寒)(入肺,若誤以為肺痿、肺癰,則失之遠矣。
《蘭臺軌範》) 附:《折肱漫錄》 諺雲:傷風不醒結成勞,蓋金水為子母,金傷則不能生水,水不能制火,火乘金而益敗,此勞嗽失血之症,所由成也。
故肺病極宜斷色欲。
肺痹(合胸痹) 肺為嬌臟,不耐邪侵,清肅何為痹塞,大端不外六淫。
因風則宜牛蒡桑葉薄荷之屬,因寒則用麻黃杏仁之屬。
桑皮苡仁滑石通草,(又威喜丸,)主乎濕病;梨皮蘆根枇杷葉紫菀,治乎燥因。
開氣則香豉瓜蔞皮蘇子桔梗、白豆蔻,清熱則石膏花粉梔子羚羊角。
蓋夫肺主百脈,為病最多:葦莖湯理上焦之氣壅,葶藶(大棗湯)法救上痹之危疴。
肺病腸痹,清其臟而腑自利;胃病治肺,調其子而母自和。
濕熱傷金,銀花貝母羚羊角、連翹威喜丸,嬰兒喘急,瀉白散苡仁、竹瀝冬瓜仁蘆根汁。
(上並約《指南案》論。
)若乃似喘不喘,氣閉不宣,咽嗌不利,肺痹為愆。
息賁如何?語言蹇澀,胸如物礙,上下痞塞。
至如胸臆窒痛,呼吸氣粗,是為肺疝,審證毋訛。
(痛則為肺疝,不痛則為肺痹息賁。
《證治百問》。
)胸痹(胸中陽虛不運,久而成痹)異乎胸痞,(痞因不一,痹則但有寒症。
)瓜蔞薤白(白酒湯)何神,(方本《金匱》,葉氏宗之,加減而治。
)流運清陽為主,隨機加減斯靈。
上病宜宣,(脈伏氣壅,痞脹格拒,在脘膈上部。
)三物白散可吐;(方詳原集。
)陽微不運,白朮甘草、茯苓桂枝同遵。
(上約《指南案》論。
徐注雲:葶藶湯治肺癰;氣走於經,而為一身面目浮腫,攻於肺竅,而為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
酸辛相合,則表裡均平,故先用小青龍一劑,而後專瀉肺家之熱,亦拯危之巧思也。
) 附:《外臺秘要》 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
徐氏注曰:此方以生津潤燥為主,桂枝性熱而不嫌峻者,桂枝得甘草,正所以行其熱也。
附《千金方》 韋莖湯治肺癰。
注曰:葦莖解陽分之氣熱,桃仁瀉血分之結熱,苡仁下肺中之濕,蓋胸中煩滿是挾濕也,瓜瓣清結熱而吐敗濁。
脾胃(合不食) 脾胃之論,必當分析,臟腑之體既殊,(臟宜藏,腑宜通。
)陰陽之性自別。
脾屬己土為陰,胃屬戊土為陽。
所以胃司納食,脾主消磨;脾宜升而始健,胃宜降而後和。
於是養胃陰以扁豆石斛沙參、麥冬,通脾陽以白朮茯苓乾薑附子。
升降有法,東垣已詳,甘緩養營,建中湯不誤。
陽明(陽土)得陰自安,(太陰濕土,得陽始運。
)腑病以通為補。
濁陰易聚,(胃陽不旺。
)當進溫通;(良薑、草果、紅豆蔻、厚樸、生香附、烏藥,)清陽失司,(臍上聚氣橫束,食難用飽,三四日一更衣。
)宜宣痹阻。
(薤白、瓜蔞汁、半夏、薑汁、桂枝、鮮菖蒲。
)況乎九竅不和,(病傷不復,不飢不納。
)都屬胃病,欲令胃氣下行,須用甘涼濡潤。
(麥冬、麻仁、炙甘草、生白芍,沖甘蔗汁。
)若其胃汁全虧,心營熱入,(此以下俱論不食。
)假寐驚跳,不飢不食,麥冬生地麻仁,知母銀花竹葉。
風濕氣阻,杏仁蔞皮橘皮滑石鬱金連翹;病後不餐,知母、石斛茯神、佩蘭葉蓮子大麥仁。
(上並仿《指南》按論。
)又聞兩關脈沉弱,(病脾數年,食少神瘁,服補脾腎藥罔效。
)當培己土之失;(脾以肝為用,助肝則脾自舒,以參、苓、歸、芍、陳、草、防風數十劑,遂善啖肥濃,宿疾脫然。
《芷園臆草》。
)右尺脈偏洪(大侵上,右寸微沉,口乾飲冷,連年不食,諸治不效。
)宜抑三焦之火。
(升上而侮金,以黑山梔為末,用人參二分、麥冬一錢、烏梅二枚,沖湯調服二茶匙,二服即知飢喜食,旬日全愈。
易思蘭案。
)能食而不化,(病在脾。
)溫腎以壯脾陽;(腎火能生脾土。
)能運(食下安然,但)不思(食,病在胃),補心(火)可生胃土。
(棗仁、茯神、遠志、菖蒲、蓮子之屬《石室秘錄》。
)收納胃陰誰最妙,思食(丸)以烏梅(四兩)為君;(木瓜半兩,麥芽、神麯各二兩,甘草、茯苓各二錢半,蜜丸噙化,治反胃噁心,不思飲食。
徐氏雲:用烏梅、木瓜,方甚巧。
《蘭臺軌範》。
)斡旋倉廩又何方,二神(丸,肉果、五昧子)以木香作輔。
(使之斡旋倉廩,倉廩空則能受物,屢效。
《瑞竹堂方》。
) 附:《醫級》摘要 濁不輸而清不化,則為頭足腫浮;食行陰而不行陽,必聚臍旁動氣。
面痿黃而喉腥脘痛,加韭汁于越鞠(丸);食不進而四肢倦怠,入參朮於和中(飲)。
噁心噯腐吞酸者中虛,六君理中丁蔻;飲泛酸嘈上衝者虛逆,理陰(煎)金水(六君煎)丁沉。
附:《折肱漫錄》 凡人脾胃氣虛,而飲食難消者,必以參朮為主治,而少佐以消導。
初服或覺痞悶,悶後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