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漸爽,若專治其食,則愈消愈虛,而食愈不消矣,此與治痰同理。
又雲:枳朮丸非健脾之藥,不可多服。
三消(附:嘈雜) 三消一症,病屬何因,陰虧陽亢,津涸熱淫。
腎氣丸助真火以化液,神效散(一味文蛤)取介屬以生津。
具通天之手眼,為萬世之準繩。
他如地黃引子,(《易簡》。
)消渴(方,丹溪)茯苓(丸),黃耆(湯、生津)甘露(飲),成法鹹斟。
(原論謂其紛紜錯雜,毫無成法可遵,然其方亦多有可採者,故易之。
)有如久困煩勞,體衰肌損,營絡虛燃,善飢渴飲,犀角元參、生地麥冬柿霜甘草、地骨皮,又沙參還宜入固本(丸)。
肝風(上衝為)眩暈,犯胃為消,生地阿膠甘草、生白芍,知母石膏,抑有臟陰為病,水涸土焦,人參麥冬、粳米佩蘭葉陳皮、石斛,肝病治胃(乃仲景法)良超。
膈膜成燎原之場,(腎陰虛,心火亢。
)玉女煎兮可法;陰液被元陽之爍,甘露飲兮能調。
舌碎赤兮溲溺渾(濁),腎陰虛兮胃火亢,六味加入二冬,旱蓮草、石斛龜甲、女貞足尚。
(上仿《指南案》論。
)又聞食少善飢,茶飲不輟,便燥溺多,肉消脈澀,純用滋填,何能已疾,爰合人參白虎,及乎七味白朮(散),微佐桂附(反佐)升麻,(以升清陽之炁。
)大劑濃煎頻啜,參從治以升清陽,更靜調而逐出厄。
(陸肖愚案。
)更有積勞不眠,上焦無渴,每夕去尿二升,濁液如膏羸極,歸脾湯合(大)補元煎,三百餘劑而病息。
(張景嶽案。
)伏暑煩心而渴,火府丹略仿治淋;(許學士案。
)心寒移肺而消,(本《內經》。
)八味丸或參損益。
(即加減八味丸。
胡念庵。
)因蟯蟲而病消渴,苦楝煎根;(《醫統》鉤元。
)嗜海味而爍真陰,(亦能成渴。
)蔗梨搗汁。
(《醫宗說約》。
)至於食果太多,嗜酒成渴,枳椇湯下麝香丸,葛花煎調五苓散末。
鬲消由心熱移肺,(本《內經》。
)蜜煮生薑;水阻而真液不潮(於口,故渴,)湯宜春澤。
(五苓散加人參。
)其他何藥為佳,繅絲湯(能瀉膀胱中相火,引氣上溯於口)及生脈(散)。
(如無繅絲湯,絲棉煎湯亦可。
)(張三錫曰:渴家誤作火治,涼藥亂投,促人生命,必多服生脈散為佳。
並《治法匯》。
)若夫陽升嘈雜,藥用柔甘。
心陽熱而易飢,(心熱頭汗,)甘草小麥南棗硃砂和柏子仁茯神;脾陰虛而胃燥,甘涼濡潤佐微酸。
(生地、二冬、女貞子、生白芍、石斛之屬。
)悽悽慼慼水淩心,(此陽虛似嘈之症。
)當溫脾而逐飲;煩眩吞酸(少寐噁心,似飢非飢)嘈屬(痰)火,必清胃以行痰。
(《指南案》論。
) 附:《醫級》摘要 參葉、綠豆、牡蠣、石決明、龜甲、菟絲、花粉、枸杞頭、荷露,並治消渴。
痞 痞滿何因,氣結之恙。
脾胃內病,苓姜(桂甘湯)法甘緩轉旋清陽;六淫外侵,瀉心湯辛通苦降。
邪傷津液,酸味用佐苦辛;痞在上焦,清陽急宜疏暢。
是以保和丸化食,白金丸驅痰。
陳腐膠黏,(脘腹熱氣下注,隱然微痛。
)梔子、豆豉鬱金桃仁姜皮降香、杏仁協;熱邪成痰凝阻,人參黃連鬱金枳實半夏菖蒲攢。
氣結無形,(不飢不食,不大便。
)投清養兮自合;(石斛、甜杏仁、川貝母、麻仁、省頭草。
經絡為病,瘡痍外涸,脘脅反痹。
)治腑臟兮何關。
(鉤藤、生白蒺、鬱金、白蔻仁、桑葉、桔紅。
)勞倦挾伏邪,(目黃頭脹。
)姑仿三焦治例;(滑石、黃芩、厚樸、半夏、杏仁、蔻仁、竹葉。
)濕濁阻遏,(胸痞自利。
)另投化食湯丸。
(前方合瀉心法,送保和丸。
二條同一案。
)知母、黃芩枳實橘紅,同竹茹滑而滌暑邪;(阻氣不飢不渴。
)麥大麥冬、石斛佩蘭葉,協二陳(湯去甘草)以蘇胃困。
(餘暑未盡。
)營液久耗,(氣短神倦,脈微歇止。
)雖脘痞(不食)不耐辛通;(服大半夏湯,脘痛不安,改用生脈散。
)清陽先傷,(精氣內損。
)滋臟陰反增滯悶。
(桂枝湯去芍加茯苓。
上約《指南案》論。
)又如陰火上炎而氣結,或推知柏之良;(炒黃柏,或少佐四物、知母。
)氣藥治痞而無功,勿惡芎歸之鈍。
(海藏曰:治痞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兼之。
)至於多郁(人)悲哀(過度,或大)怒後成痞,(或痰中見血,或口中有血腥氣,脈沉澀。
)但有瘀滯之徵,從血治而可已。
(又有疾挾瘀血,或窠囊而作痞者。
並《治法匯》。
)若夫痞因勞倦,(思慮絕口不食。
)大補始克圖功;(參、朮、歸、地、薑、附之屬,半月始愈。
)痞屬純虛,微補豈能遄喜。
(八物湯加參二錢,猶脹,加至三錢始不脹。
張景嶽、陸養愚二案。
)消補之宜互酌,權參朮木香豆蔻之重輕;(詳陸肖愚案。
)肝脾之氣不升,(體倦胸痞,眩暈不食,脈寸關不透。
)與八珍湯加升麻柴胡而立起。
(盧不遠案。
) 附:《醫級》摘要 宗氣怯而略行破利,即未下而痞結亦形;凡(膻中不足者,多言則氣怯,感邪則胸膈不舒,少與枳、樸,反見痞結。
)中氣虛而方病更衣,縱未攻而滿結常見。
(中土不足者,受邪最易動洩,病時多洩,遂成滿結,若此者,皆未嘗誤下也。
)故陽明經症,推明自結之條,則太陽少陽邪傳,可推漸及之候。
(此本論傷寒痞滿結胸,然亦通於雜症,故附摘於此。
) 腫脹 腫本水淫,脹由氣痞。
風濕氣熱,並屬外來,是則有餘,即為陽水;若夫陰水多生於大病後,根源實種於內因。
脾肺虛弱兮,水道不行;陰虧溺少兮,虛火鑠金;心火刑肺兮,腎水奚生;設投分利兮,腫症斯成。
脹病之本,因熱因寒,(或始因於寒,久郁為熱,或始因熱成,末傳寒中。
)氣血濕鬱,蟲積停痰,皆能作脹,治貴詳參。
是以濕流下部,分利為先;(五苓散、防己、通草、椒目、海金砂之屬。
)濕壅三焦,分消是擬。
(杏仁、厚樸、萊菔、葶藶、桑皮、木通、鬱金、茯苓皮、海金砂、赤豆皮之屬。
)瀉心湯法治濕鬱熱兼,五苓散宜濕深著裡。
小溫中丸療(氣血鬱結而夾)濕熱之久留,雞金散(雞內金、沉香、砂仁、陳香櫞)痊濕熱之積滯(兼氣鬱);若濕熱與水寒之交橫,(氣喘尿少,通身腫脹。
)有禹餘糧丸之專治。
濕上甚而為熱,麻黃杏仁、石膏苡仁之屬;濕下著而為痹,加味活絡丹等劑。
薤白瓜蔞,宣腹脅之痹結;製大黃歸尾,逐經絡之凝瘀。
又如神芎丸神保丸,控涎丹玉壺丹,酌乎輕重,痰飲水積能驅。
若其胃陽虛者,參苓必進;脾陽餒者,朮附必投;更有傷及乎腎陽,濟生八味(丸)宜求。
且夫治腫以清肺為先,(車軸木利水,可治水腫。
《醫級》。
)治脹以通陽為急。
脹兼寒戰為陽郁,四逆散可以參投;腫由六氣或肝強,八味丸每多扞格。
肢寒脾約,乃清陽之久痹;(營衛不行,津液不通。
)鼻衄牙宣,由氣血之交結。
脈實為瘀,驟脹屬熱。
滯濁既下兮,病不在腸;二便俱調兮,脹非有質。
(上並仿《指南案》論。
)抑又稽之,脹滿如逢伏脈,(六部脈皆不出,或腫甚須以指推開重按之。
)汗法當知;浮腫有類傷風,(一身面目悉浮,鼻塞咳逆,清涕流出。
)青龍先進。
(小青龍湯二三服,卻進消脹藥。
)氣虛不斂,惡(用)辛散(之劑反甚)卻喜酸收;(白芍、五味、少佐益智。
)面赤足寒,(胸腹脹大,發煩躁渴。
)用熱藥(吳茱萸、附子、人參)須教冷飲。
(此症因酒後入內,服此藥而愈。
)血蠱之候,見症尤詳:煩躁喘悶兮,厥逆驚狂;口燥便秘兮,腹病面黃;胸緊脅脹兮,多怒善忘。
(又小便多,大便血。
)忌耗氣利水之劑,(參喻氏案。
)宜導瘀活血之方。
(上並摘《治法匯》。
)飲家脈滑而洪,香蓮丸善清濕熱;女子脈弦而滑,(痛脹如臌,四體骨立,氣薄血室也。
)蘇合香(丸服三日而腰作痛)繼以硝黃。
(下汙血而愈。
《名醫類案》。
)若乃欲潔淨府,先開鬼門,麻黃杏仁配乎八正散;腫家淋澀如神,倘時值乎夏月,蘇葉防風杏子亦靈。
(張隱菴案。
)酒蠱最危而難治,(景嶽論。
)蟲蠱善食而唇紅。
(腹疼發熱,四肢瘦削,咽中兩耳俱瘡,脈滑數,服阿魏積塊丸,三下其蟲而消。
孫東宿案。
)蒸臍法堪襄參附之績,金液丹能濟湯散之窮。
濁氣上乘,六味入肉桂沉香可用;清陽下陷,四君加羌活殊通。
(詳《續名醫類案》。
) 附:《證治發微》腫脹論 火性炎上,水性潤下。
消渴症,不交而火偏盛也;水氣症,不交而水偏盛也。
故小火不能化大水,必先瀉其水,後補其火。
開鬼門,瀉在表在上之水也,潔淨府,瀉在裡在下之水也。
水勢既減,然後用暖藥以補元氣,此治水腫之次第也,唯涉虛者,不拘此論。
又雲:腫脹實證,陽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於數日之間,必先脹於內而後腫於外,脈必滑數有力,症必便秘尿赤。
虛症日積月累,其來有漸,每成於經月之後,必先腫於外而脹於內,脈必弦浮緩細,症必便溏尿清。
又雲:單腹脹,面目手足硬者不治,遍身通紅者不治。
附案 予治一人,年四十餘,戊寅七月患三陰瘧,發時大渴引飲而小便卻少,至次年三月,瘧未止而腫脹殊甚,面浮腹膨,囊濕跗腫,小水短赤,食入?脹,不能夜飯,或治以理中合小溫中二丸,及鱉甲、梔、芩、二陳、苓、瀉等,俱無寸效。
診其脈沉大而遲,乃用濟生腎氣丸作湯服,二劑後,腸鳴甚喧,大瀉,一日夜二十餘次,腹腫頓減,小便反清而長,食始增而瘧亦止。
志此以見小便赤之不盡屬於熱也。
積聚 積由臟生,聚為腑病。
陰主靜,則堅而不移;陽主動,則移而不定。
於是白芥子蛤粉以豁凝痰,雞肫皮、蘆薈以宣滯著。
辛溫入絡,略同治疝之方;(歸鬚、延胡索、官桂、橘核、韭白。
)氣血分消,(伏梁病,脈數堅。
)微佐削堅之藥。
(桃仁、鬱金、茺蔚子、枳實、厚樸、茯苓、通草。
)(陳藏器曰:昔有患痃癖者,取大蒜,合皮截去兩頭,吞之,名曰內灸,果效。
)陽微濁踞,(下午倦甚,暮夜痛發。
)須人參吳萸薑汁、半夏之儔;(又茯苓、川楝子、牡蠣。
)氣聚成形,(脾胃受傷。
)藉白朮厚樸雞肫皮、黃連之屬。
(又陳皮、姜渣。
)濕蒸(氣滯釀濕)熱滯,(鬱而為熱,六腑滯濁為聚。
)仗緩劑以緩攻;(川連、蘆薈、雞肫皮、木香、青皮、萊菔子、山楂、厚樸、蒸餅丸。
)病久正傷,必疏補之互酌。
(即氣聚成形。
)伏梁之病在絡,脈左數(大)兮可徵;(厚樸、青皮、當歸、鬱金、益母草、茯苓、澤瀉。
)瘕痞之突(右脅有形,按之)無疼,(痰凝脈絡。
)佐針(刺宣通)灸而易卻。
(景嶽亦謂堅頑之積,非用火攻,終難消散,予嘗驗之。
)乃若勞傷血痹,癥瘕斯作。
(右胸脅形高微突。
)初為氣結在經,(故脹痛無形。
)久則血傷入絡。
(故形堅似梗。
)歸鬚桃仁牡蠣鬱金、生香附水香川芎,蜣螂?蟲須並索。
(又夏枯草,用酒麴末糊丸,酒下。
上仿《指南案》。
)唯夫陰虛宛似肝積,宜養血而禁用攻消;(一少年咳血,左脅有塊攻痛,脈弦細而澀,作陰虛治,用四物加知、柏、元參、丹皮,不六劑頓愈。
張三錫案。
)腎氣傳於膀胱,經誤藥而遂成石塊。
(少腹分為三歧,按之痛甚,兩尺脈獨洪盛,用附子理中湯,三劑而消。
《寓意草》。
)抵當(湯行血)十棗(湯行水),不瞑眩而厥疾勿瘳;(果有積痰死血,實則方可用之,虛者不若以淡滲藥加薑汁、竹瀝以治痰韭汁桃仁之屬以活血,)取(以)漸(而)平而弗貽後悔。
(《治法匯》。
)棗膏丸(葶藶、陳皮、桔梗等分,棗肉和丸桐子大,每五七丸,米飲下)治息賁(肺之積,在右脅下)而誠良;(《本事方》。
)理中湯消堅塊而誰代。
(見上腎氣條。
)半衰而止,(經雲,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則死。
)毋為窮寇之追;早治為宜,(勿傷胃氣,但宜和解軟堅。
)莫緻久延之殆。
(若待脹滿已成,則無及矣。
《病機沙篆》。
) 附:《醫級》摘要 左脅積屬瘀留,而食氣溢於大絡者,亦痞留在左;右脅塊因風濕,乃瘀積停於肺胃者,偏著右攻疼。
五臟之積,(伏梁、息賁、痞氣、肥氣、奔豚。
)每難攻伐;雜邪之癖,(氣、血、痰、食、飲、食積之屬。
)不礙消攻。
附:《折肱漫錄》 予偶食犬肉一塊,遂覺停滯,煎蘆根汁飲之,右脅下大痛,按之有物如雞子,予不敢用攻治,當極痛時,亦不敢服藥,俟痛稍定,氣雖痞,即用六君加木香等行氣之藥,竟得痊可。
若誤用攻伐,不知死所矣。
噎膈反胃 究噎膈之由起,乃陽結(於上)而陰枯(於下,)治宜養心脾以舒結氣,填精血以緻沖和。
抑或開痞通陽,調和胃腑,(黃連、人參、枳實、半夏、竹瀝、薑汁之屬。
)進退黃連(湯)有方,附子瀉心湯亦可。
若其肝胃陰枯,肺津亦槁,酸甘濟陰,澤枯潤燥。
(麥冬、生地、柏子仁、甜杏仁、黑芝麻、蘇子、松子仁之屬。
並絞汁濾清,燉自然膏。
)又如液虧氣滯,(及)陽衰血瘀,理氣(半夏、枳實、茯苓、竹瀝、枇杷葉之屬)行血,血絡兼舒。
(桃仁、紅花、延胡索、川楝子、鬱金、蔞皮之屬。
)至於肝鬱氣逆,宜厥陰陽明之兩通;(茯、夏、橘、杏、薑、瀝之屬。
)酒食鬱傷,(肺胃氣不降。
)用清降苦辛以為主。
(苓、夏、連、枳、香鼓、薑汁之屬。
)若其胃陽本虛,及夫憂鬱痰阻,噎膈胃翻,食入即吐,通(補)胃(府)開濁為先,(參、苓、薑、夏、吳萸、蓽茇、丁、附之屬。
)利膈清痰是佐。
(杏、桔、橘、夏、黃連、蔞皮、薑、瀝之屬。
)惟夫反胃之成,多由脾腎無火,當益火以消翳,亦通陽而補土。
(人參、茯苓、附
又雲:枳朮丸非健脾之藥,不可多服。
三消(附:嘈雜) 三消一症,病屬何因,陰虧陽亢,津涸熱淫。
腎氣丸助真火以化液,神效散(一味文蛤)取介屬以生津。
具通天之手眼,為萬世之準繩。
他如地黃引子,(《易簡》。
)消渴(方,丹溪)茯苓(丸),黃耆(湯、生津)甘露(飲),成法鹹斟。
(原論謂其紛紜錯雜,毫無成法可遵,然其方亦多有可採者,故易之。
)有如久困煩勞,體衰肌損,營絡虛燃,善飢渴飲,犀角元參、生地麥冬柿霜甘草、地骨皮,又沙參還宜入固本(丸)。
肝風(上衝為)眩暈,犯胃為消,生地阿膠甘草、生白芍,知母石膏,抑有臟陰為病,水涸土焦,人參麥冬、粳米佩蘭葉陳皮、石斛,肝病治胃(乃仲景法)良超。
膈膜成燎原之場,(腎陰虛,心火亢。
)玉女煎兮可法;陰液被元陽之爍,甘露飲兮能調。
舌碎赤兮溲溺渾(濁),腎陰虛兮胃火亢,六味加入二冬,旱蓮草、石斛龜甲、女貞足尚。
(上仿《指南案》論。
)又聞食少善飢,茶飲不輟,便燥溺多,肉消脈澀,純用滋填,何能已疾,爰合人參白虎,及乎七味白朮(散),微佐桂附(反佐)升麻,(以升清陽之炁。
)大劑濃煎頻啜,參從治以升清陽,更靜調而逐出厄。
(陸肖愚案。
)更有積勞不眠,上焦無渴,每夕去尿二升,濁液如膏羸極,歸脾湯合(大)補元煎,三百餘劑而病息。
(張景嶽案。
)伏暑煩心而渴,火府丹略仿治淋;(許學士案。
)心寒移肺而消,(本《內經》。
)八味丸或參損益。
(即加減八味丸。
胡念庵。
)因蟯蟲而病消渴,苦楝煎根;(《醫統》鉤元。
)嗜海味而爍真陰,(亦能成渴。
)蔗梨搗汁。
(《醫宗說約》。
)至於食果太多,嗜酒成渴,枳椇湯下麝香丸,葛花煎調五苓散末。
鬲消由心熱移肺,(本《內經》。
)蜜煮生薑;水阻而真液不潮(於口,故渴,)湯宜春澤。
(五苓散加人參。
)其他何藥為佳,繅絲湯(能瀉膀胱中相火,引氣上溯於口)及生脈(散)。
(如無繅絲湯,絲棉煎湯亦可。
)(張三錫曰:渴家誤作火治,涼藥亂投,促人生命,必多服生脈散為佳。
並《治法匯》。
)若夫陽升嘈雜,藥用柔甘。
心陽熱而易飢,(心熱頭汗,)甘草小麥南棗硃砂和柏子仁茯神;脾陰虛而胃燥,甘涼濡潤佐微酸。
(生地、二冬、女貞子、生白芍、石斛之屬。
)悽悽慼慼水淩心,(此陽虛似嘈之症。
)當溫脾而逐飲;煩眩吞酸(少寐噁心,似飢非飢)嘈屬(痰)火,必清胃以行痰。
(《指南案》論。
) 附:《醫級》摘要 參葉、綠豆、牡蠣、石決明、龜甲、菟絲、花粉、枸杞頭、荷露,並治消渴。
痞 痞滿何因,氣結之恙。
脾胃內病,苓姜(桂甘湯)法甘緩轉旋清陽;六淫外侵,瀉心湯辛通苦降。
邪傷津液,酸味用佐苦辛;痞在上焦,清陽急宜疏暢。
是以保和丸化食,白金丸驅痰。
陳腐膠黏,(脘腹熱氣下注,隱然微痛。
)梔子、豆豉鬱金桃仁姜皮降香、杏仁協;熱邪成痰凝阻,人參黃連鬱金枳實半夏菖蒲攢。
氣結無形,(不飢不食,不大便。
)投清養兮自合;(石斛、甜杏仁、川貝母、麻仁、省頭草。
經絡為病,瘡痍外涸,脘脅反痹。
)治腑臟兮何關。
(鉤藤、生白蒺、鬱金、白蔻仁、桑葉、桔紅。
)勞倦挾伏邪,(目黃頭脹。
)姑仿三焦治例;(滑石、黃芩、厚樸、半夏、杏仁、蔻仁、竹葉。
)濕濁阻遏,(胸痞自利。
)另投化食湯丸。
(前方合瀉心法,送保和丸。
二條同一案。
)知母、黃芩枳實橘紅,同竹茹滑而滌暑邪;(阻氣不飢不渴。
)麥大麥冬、石斛佩蘭葉,協二陳(湯去甘草)以蘇胃困。
(餘暑未盡。
)營液久耗,(氣短神倦,脈微歇止。
)雖脘痞(不食)不耐辛通;(服大半夏湯,脘痛不安,改用生脈散。
)清陽先傷,(精氣內損。
)滋臟陰反增滯悶。
(桂枝湯去芍加茯苓。
上約《指南案》論。
)又如陰火上炎而氣結,或推知柏之良;(炒黃柏,或少佐四物、知母。
)氣藥治痞而無功,勿惡芎歸之鈍。
(海藏曰:治痞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兼之。
)至於多郁(人)悲哀(過度,或大)怒後成痞,(或痰中見血,或口中有血腥氣,脈沉澀。
)但有瘀滯之徵,從血治而可已。
(又有疾挾瘀血,或窠囊而作痞者。
並《治法匯》。
)若夫痞因勞倦,(思慮絕口不食。
)大補始克圖功;(參、朮、歸、地、薑、附之屬,半月始愈。
)痞屬純虛,微補豈能遄喜。
(八物湯加參二錢,猶脹,加至三錢始不脹。
張景嶽、陸養愚二案。
)消補之宜互酌,權參朮木香豆蔻之重輕;(詳陸肖愚案。
)肝脾之氣不升,(體倦胸痞,眩暈不食,脈寸關不透。
)與八珍湯加升麻柴胡而立起。
(盧不遠案。
) 附:《醫級》摘要 宗氣怯而略行破利,即未下而痞結亦形;凡(膻中不足者,多言則氣怯,感邪則胸膈不舒,少與枳、樸,反見痞結。
)中氣虛而方病更衣,縱未攻而滿結常見。
(中土不足者,受邪最易動洩,病時多洩,遂成滿結,若此者,皆未嘗誤下也。
)故陽明經症,推明自結之條,則太陽少陽邪傳,可推漸及之候。
(此本論傷寒痞滿結胸,然亦通於雜症,故附摘於此。
) 腫脹 腫本水淫,脹由氣痞。
風濕氣熱,並屬外來,是則有餘,即為陽水;若夫陰水多生於大病後,根源實種於內因。
脾肺虛弱兮,水道不行;陰虧溺少兮,虛火鑠金;心火刑肺兮,腎水奚生;設投分利兮,腫症斯成。
脹病之本,因熱因寒,(或始因於寒,久郁為熱,或始因熱成,末傳寒中。
)氣血濕鬱,蟲積停痰,皆能作脹,治貴詳參。
是以濕流下部,分利為先;(五苓散、防己、通草、椒目、海金砂之屬。
)濕壅三焦,分消是擬。
(杏仁、厚樸、萊菔、葶藶、桑皮、木通、鬱金、茯苓皮、海金砂、赤豆皮之屬。
)瀉心湯法治濕鬱熱兼,五苓散宜濕深著裡。
小溫中丸療(氣血鬱結而夾)濕熱之久留,雞金散(雞內金、沉香、砂仁、陳香櫞)痊濕熱之積滯(兼氣鬱);若濕熱與水寒之交橫,(氣喘尿少,通身腫脹。
)有禹餘糧丸之專治。
濕上甚而為熱,麻黃杏仁、石膏苡仁之屬;濕下著而為痹,加味活絡丹等劑。
薤白瓜蔞,宣腹脅之痹結;製大黃歸尾,逐經絡之凝瘀。
又如神芎丸神保丸,控涎丹玉壺丹,酌乎輕重,痰飲水積能驅。
若其胃陽虛者,參苓必進;脾陽餒者,朮附必投;更有傷及乎腎陽,濟生八味(丸)宜求。
且夫治腫以清肺為先,(車軸木利水,可治水腫。
《醫級》。
)治脹以通陽為急。
脹兼寒戰為陽郁,四逆散可以參投;腫由六氣或肝強,八味丸每多扞格。
肢寒脾約,乃清陽之久痹;(營衛不行,津液不通。
)鼻衄牙宣,由氣血之交結。
脈實為瘀,驟脹屬熱。
滯濁既下兮,病不在腸;二便俱調兮,脹非有質。
(上並仿《指南案》論。
)抑又稽之,脹滿如逢伏脈,(六部脈皆不出,或腫甚須以指推開重按之。
)汗法當知;浮腫有類傷風,(一身面目悉浮,鼻塞咳逆,清涕流出。
)青龍先進。
(小青龍湯二三服,卻進消脹藥。
)氣虛不斂,惡(用)辛散(之劑反甚)卻喜酸收;(白芍、五味、少佐益智。
)面赤足寒,(胸腹脹大,發煩躁渴。
)用熱藥(吳茱萸、附子、人參)須教冷飲。
(此症因酒後入內,服此藥而愈。
)血蠱之候,見症尤詳:煩躁喘悶兮,厥逆驚狂;口燥便秘兮,腹病面黃;胸緊脅脹兮,多怒善忘。
(又小便多,大便血。
)忌耗氣利水之劑,(參喻氏案。
)宜導瘀活血之方。
(上並摘《治法匯》。
)飲家脈滑而洪,香蓮丸善清濕熱;女子脈弦而滑,(痛脹如臌,四體骨立,氣薄血室也。
)蘇合香(丸服三日而腰作痛)繼以硝黃。
(下汙血而愈。
《名醫類案》。
)若乃欲潔淨府,先開鬼門,麻黃杏仁配乎八正散;腫家淋澀如神,倘時值乎夏月,蘇葉防風杏子亦靈。
(張隱菴案。
)酒蠱最危而難治,(景嶽論。
)蟲蠱善食而唇紅。
(腹疼發熱,四肢瘦削,咽中兩耳俱瘡,脈滑數,服阿魏積塊丸,三下其蟲而消。
孫東宿案。
)蒸臍法堪襄參附之績,金液丹能濟湯散之窮。
濁氣上乘,六味入肉桂沉香可用;清陽下陷,四君加羌活殊通。
(詳《續名醫類案》。
) 附:《證治發微》腫脹論 火性炎上,水性潤下。
消渴症,不交而火偏盛也;水氣症,不交而水偏盛也。
故小火不能化大水,必先瀉其水,後補其火。
開鬼門,瀉在表在上之水也,潔淨府,瀉在裡在下之水也。
水勢既減,然後用暖藥以補元氣,此治水腫之次第也,唯涉虛者,不拘此論。
又雲:腫脹實證,陽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於數日之間,必先脹於內而後腫於外,脈必滑數有力,症必便秘尿赤。
虛症日積月累,其來有漸,每成於經月之後,必先腫於外而脹於內,脈必弦浮緩細,症必便溏尿清。
又雲:單腹脹,面目手足硬者不治,遍身通紅者不治。
附案 予治一人,年四十餘,戊寅七月患三陰瘧,發時大渴引飲而小便卻少,至次年三月,瘧未止而腫脹殊甚,面浮腹膨,囊濕跗腫,小水短赤,食入?脹,不能夜飯,或治以理中合小溫中二丸,及鱉甲、梔、芩、二陳、苓、瀉等,俱無寸效。
診其脈沉大而遲,乃用濟生腎氣丸作湯服,二劑後,腸鳴甚喧,大瀉,一日夜二十餘次,腹腫頓減,小便反清而長,食始增而瘧亦止。
志此以見小便赤之不盡屬於熱也。
積聚 積由臟生,聚為腑病。
陰主靜,則堅而不移;陽主動,則移而不定。
於是白芥子蛤粉以豁凝痰,雞肫皮、蘆薈以宣滯著。
辛溫入絡,略同治疝之方;(歸鬚、延胡索、官桂、橘核、韭白。
)氣血分消,(伏梁病,脈數堅。
)微佐削堅之藥。
(桃仁、鬱金、茺蔚子、枳實、厚樸、茯苓、通草。
)(陳藏器曰:昔有患痃癖者,取大蒜,合皮截去兩頭,吞之,名曰內灸,果效。
)陽微濁踞,(下午倦甚,暮夜痛發。
)須人參吳萸薑汁、半夏之儔;(又茯苓、川楝子、牡蠣。
)氣聚成形,(脾胃受傷。
)藉白朮厚樸雞肫皮、黃連之屬。
(又陳皮、姜渣。
)濕蒸(氣滯釀濕)熱滯,(鬱而為熱,六腑滯濁為聚。
)仗緩劑以緩攻;(川連、蘆薈、雞肫皮、木香、青皮、萊菔子、山楂、厚樸、蒸餅丸。
)病久正傷,必疏補之互酌。
(即氣聚成形。
)伏梁之病在絡,脈左數(大)兮可徵;(厚樸、青皮、當歸、鬱金、益母草、茯苓、澤瀉。
)瘕痞之突(右脅有形,按之)無疼,(痰凝脈絡。
)佐針(刺宣通)灸而易卻。
(景嶽亦謂堅頑之積,非用火攻,終難消散,予嘗驗之。
)乃若勞傷血痹,癥瘕斯作。
(右胸脅形高微突。
)初為氣結在經,(故脹痛無形。
)久則血傷入絡。
(故形堅似梗。
)歸鬚桃仁牡蠣鬱金、生香附水香川芎,蜣螂?蟲須並索。
(又夏枯草,用酒麴末糊丸,酒下。
上仿《指南案》。
)唯夫陰虛宛似肝積,宜養血而禁用攻消;(一少年咳血,左脅有塊攻痛,脈弦細而澀,作陰虛治,用四物加知、柏、元參、丹皮,不六劑頓愈。
張三錫案。
)腎氣傳於膀胱,經誤藥而遂成石塊。
(少腹分為三歧,按之痛甚,兩尺脈獨洪盛,用附子理中湯,三劑而消。
《寓意草》。
)抵當(湯行血)十棗(湯行水),不瞑眩而厥疾勿瘳;(果有積痰死血,實則方可用之,虛者不若以淡滲藥加薑汁、竹瀝以治痰韭汁桃仁之屬以活血,)取(以)漸(而)平而弗貽後悔。
(《治法匯》。
)棗膏丸(葶藶、陳皮、桔梗等分,棗肉和丸桐子大,每五七丸,米飲下)治息賁(肺之積,在右脅下)而誠良;(《本事方》。
)理中湯消堅塊而誰代。
(見上腎氣條。
)半衰而止,(經雲,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則死。
)毋為窮寇之追;早治為宜,(勿傷胃氣,但宜和解軟堅。
)莫緻久延之殆。
(若待脹滿已成,則無及矣。
《病機沙篆》。
) 附:《醫級》摘要 左脅積屬瘀留,而食氣溢於大絡者,亦痞留在左;右脅塊因風濕,乃瘀積停於肺胃者,偏著右攻疼。
五臟之積,(伏梁、息賁、痞氣、肥氣、奔豚。
)每難攻伐;雜邪之癖,(氣、血、痰、食、飲、食積之屬。
)不礙消攻。
附:《折肱漫錄》 予偶食犬肉一塊,遂覺停滯,煎蘆根汁飲之,右脅下大痛,按之有物如雞子,予不敢用攻治,當極痛時,亦不敢服藥,俟痛稍定,氣雖痞,即用六君加木香等行氣之藥,竟得痊可。
若誤用攻伐,不知死所矣。
噎膈反胃 究噎膈之由起,乃陽結(於上)而陰枯(於下,)治宜養心脾以舒結氣,填精血以緻沖和。
抑或開痞通陽,調和胃腑,(黃連、人參、枳實、半夏、竹瀝、薑汁之屬。
)進退黃連(湯)有方,附子瀉心湯亦可。
若其肝胃陰枯,肺津亦槁,酸甘濟陰,澤枯潤燥。
(麥冬、生地、柏子仁、甜杏仁、黑芝麻、蘇子、松子仁之屬。
並絞汁濾清,燉自然膏。
)又如液虧氣滯,(及)陽衰血瘀,理氣(半夏、枳實、茯苓、竹瀝、枇杷葉之屬)行血,血絡兼舒。
(桃仁、紅花、延胡索、川楝子、鬱金、蔞皮之屬。
)至於肝鬱氣逆,宜厥陰陽明之兩通;(茯、夏、橘、杏、薑、瀝之屬。
)酒食鬱傷,(肺胃氣不降。
)用清降苦辛以為主。
(苓、夏、連、枳、香鼓、薑汁之屬。
)若其胃陽本虛,及夫憂鬱痰阻,噎膈胃翻,食入即吐,通(補)胃(府)開濁為先,(參、苓、薑、夏、吳萸、蓽茇、丁、附之屬。
)利膈清痰是佐。
(杏、桔、橘、夏、黃連、蔞皮、薑、瀝之屬。
)惟夫反胃之成,多由脾腎無火,當益火以消翳,亦通陽而補土。
(人參、茯苓、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