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子、乾薑、澤瀉之屬。
上並仿《指南案》論。
)且夫噎膈由胃陰之亡,反胃屬關門之槁。
吐如醬汁,陽明枯涸之徵;便若羊矢,大腸無血之耗。
左歸(飲)佐以當歸、生地去茯苓,治此症大有元機;四物湯加入桃仁麻仁,配大黃酌乎多少。
(《己任編》。
)靈脂和韭汁,(丸龍眼大,每服一丸,好酒下,不過三服效。
)治瘀停胸膈彌良;(好飲滾酒,及怒後即食者有之。
《治法匯》。
)承氣制湯或丸,療槁在幽門恰好。
(《東莊醫案》。
)左脈無力,香燥之品須捐;(《醫統》鉤元。
)大便如艱,開肺之方亦妙。
(紫菀、蘇子、杏仁、桃仁、鬱金、枇杷葉。
葉案。
)暢衛舒中(湯:香附、蘇梗,沙參、南木香、蒼朮、貝母、連翹、川芎、神麯、桔梗。
兼服八味丸)療氣膈,(飽悶嘔酸,脈沉、便燥。
)通補須兼;(《易氏醫案》。
)脈沉腹(小腹)痛復(大)便難,消瘀當效。
《(治法匯》醫案。
) 附:《醫級》摘要 飲入而食不入,衛氣先亡,胡桃膈丁茱冀效;食入而水並出,營氣亦竭,泡蒸柿飯常餐。
(日以柿餅蒸透,和飯嚼服,得嚥下不反則漸平矣。
)高粱(稷實也)米炷,藉消陳莝;乾漆童便,用散瘀留。
瓜蔞入丁香、牙皂,泥塗煅研末服神方;驢溺貓胞,熱飲研調開藥。
桃膈蟬膈楓實,通氣開膈如神;紫金丹鴉片煙獅子油,通膈潤腸並效。
(又雲):鑿柄木屑為噎膈之仙方。
嘔吐 嘔吐如何施治,洩肝安胃為綱,胃陽分火之盛衰,肝陰察液之存亡。
辛熱通濁陰,苦降為佐;(真武、二陳、理中、良薑、桂枝、益智、吳萸、厚樸、川椒之屬。
)辛甘補中臟,(專理胃陽。
)椒梅可襄。
熱邪內結而吐酸,瀉心(湯)必效;寒鬱化熱而灼胃,溫膽(湯)誠良。
至於胃陽受傷,積物上湧,雖更衣之愆期,投附姜而無恐。
胃(口大)傷噦吐青綠水,肝風大動胃翻空,阿膠生地大麻仁、人參小麥大棗,熄風鎮胃有殊功。
嘔脹痛從少腹沖,以濁攻濁與治疝瘕同。
(韭根、吳萸、小茴、桂枝、茯苓、兩頭尖。
)黑綠稠涎(苦水)屬下焦,(濁邪犯胃。
)椒烏梅人參茯苓、紫石英桑螵蛸;食入不化無陽症,附子粳米、乾薑半夏法尤超。
衝脈氣逆痛嘔頻,病由肝腎內傷因,蓯蓉杞子當歸桂,沙蒺藜鹿角霜與茯苓。
(上並約《指南案》論。
)(董氏《醫級》雲:滯下吐者多寒。
)又聞嘔為氣病,(聲與飲俱出。
)吐屬血疴,(食出而無聲。
)上脘則嘔多吐少,下脘則嘔少吐多。
(《病機沙篆》。
)嘔家病多表症,吐者裡有寒邪。
(《傷寒溯洄》。
)血不歸源,十全大補湯加以半夏藿香;(《薛氏醫案》。
)水不生木,(脈左關尺洪。
)四物(湯去川芎)益以黃芩砂仁。
吐不作聲兮,虛症可察;(晨食午吐,午食夜吐,吐而若無攔阻者。
胃氣大虛也。
)吐兼(渾)身(作)脹兮,肝(氣)實(也,不治)堪嗟。
(並《慎齋遺書》。
)至於口吐清水,其因有五:因寒而緻者胃寒;已食而作者食阻;食少而吐,氣虛何疑;胸膈(漉漉)有聲,痰飲可悟;心腹時痛,當與驅蟲。
(《證治匯補》。
)熱症如兼,(鼻衄、嘈雜等症,屬肝胃鬱火。
)亦宜清火。
(六君子加黃連、石膏、竹茹。
《生生子醫案》。
)倘(水泛為飲,覺)自臍下上衝(吐水不渴。
)景嶽理陰煎可。
(《雜證謨》,)又如元氣虛(極,火氣逆沖)而勺飲不納,(藥入即吐。
)黑鉛(二兩)入對症之方,(貝母、山楂、石膏、人參、黃連、鐵鏽水。
《證治百問》。
)濁陰泛而參藥並哇,白通(湯)以豬膽汁、人尿為佐。
(葉案。
)吐如赤豆砂水兮,(膈症嘔涎。
)血積成瘀;(盧不遠案。
)色如墨汁兮,土虛水侮。
(膀胱之邪乘虛而侮脾土。
《名醫類案》。
)胃虛而久不納穀,可煮伏龍(肝,長流水澄清,炒陳米煎湯服;)痰積而諸藥不瘳,探以鵝羽。
(《治法匯》。
)若其惡食如仇,聞藥即嘔,異功(散)加入藿香砂仁,神麯陳倉米伏龍肝是偶。
(稍冷服,治數十人多效。
虞恆德案。
)又或(陰虛,邪氣逆上,窒塞嘔噦,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氣升嘔噦,治主通幽,(歸、地、桃仁、甘草,微加大黃、芒硝。
)卓哉妙手。
(《治法匯》。
)更有蛔擾膈間,聞藥輒吐,劑中加入川椒,或(先)飲椒湯亦可,如用辛溫,冷飲方妥。
(戴氏。
)他如漏氣有症,(身背熱,肘臂牽癰,其氣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嘔吐,麥門冬湯主之。
)走哺有方。
(二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人參湯。
詳《治法匯》。
)當隨宜而審治,斯不失乎神良。
附:《醫級》摘要 乾嘔非無實熱,涎嘔多屬飲家。
嘔聲洪長者,肝脾之恙,嘔聲短促者,肺膈之愆。
附:吞酸、吐酸 酸而惟吞,虛熱內郁宜溫;酸而時吐,濕中生熱可利。
酸因熱吐,左金(丸)或合丹梔;酸自寒生,理中可增茱蔻。
一從朱氏之論,一從李氏之言。
但木實土虛,則溫胃清肝原不礙寒溫並酌,且木中寓火,則扶土抑木亦何妨二法同施。
附:《醫宗金鑑》 治嘔吐,諸藥湯水到咽即吐者,宜用硫汞散:石硫黃二錢,水銀一錢,同研極細,以老酒薑汁調服,稍點白滾湯亦可,頓服之,其藥即不能吐出,次日大便出黑色穢物,如大便不黑再服,以大便利為度。
(按:此方可即靈砂丹,宜先炒成沙子,再入水火鼎鍛鍊作丸少少服之,以漸增加為穩。
) 附:《證治發微》 陰虛而有熱者,雖嘔吐,忌用半夏、生薑,誤投則損人津液,令人聲啞,宜用竹茹、橘皮、茯苓、烏梅以代之。
呃(附:噫噯) 呃,即噦之別名,大法亦師仲景,生薑半夏湯竹茹,橘皮湯等。
中焦冷逆、理中湯溫胃飲入丁香;元海虛寒,理陰煎或歸氣飲。
食滯而呃如何,二陳湯加山楂烏藥可並。
獨是肺氣鬱痹,陽虛濁陰上逆,調中開上鹹宜,理陽驅陰莫越。
又若陰中伏陽即為呃,滋腎丸之效宜神;(東垣。
)相火衝上自丹田;(從臍下直衝,上出於口。
)大補陰丸之功偏捷。
(丹溪。
)面冷頻呃,(咽中不爽。
)因肺痹緻阻清陽;(枇杷葉、川貝母、鬱金、射幹、通草、香豉。
)症合三焦,(呃逆、脅痛、自利。
)從中治是為要訣。
(人參、附子、丁香、柿蒂、生薑、茯苓。
上仿《指南案》論。
)又如痰礙氣道,人參蘆可吐膠痰;(丹溪治一女大怒發呃,用此法。
)血入氣中,(得之飽食奔走。
)桃仁(承氣湯)能下瘀血。
(亦丹溪案。
)傷寒噦由失下,通地道以硝黃;(《證治準繩》。
)痢家(七八日後)呃屬陰虛,調參朮湯以六一(散。
四日呃止痢愈。
丹溪案。
)都氣丸鎮陰火之沖,(面赤發呃,尺脈洪數。
《西塘感症》。
)柴胡止怒後之呃。
(木鬱達之。
盧不遠按。
)至於病深者其聲噦,產後呃忒,(惡症也。
)當急灸乎期門,(《治法匯》。
)最可憂者虛脫。
(景嶽雲:呃之大要有三: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俱可治;三曰虛脫之呃,則誠可慮。
)若夫噯氣不除,本有旋覆代赭湯。
開肺散滿又誰宜,杏仁桔梗鬱金陳皮、厚樸益智也。
(《指南醫案》。
) 便秘(附:腸痹) 大便之閉,厥症多因,或血枯而液少,或血燥而風生,三才湯與五仁湯並用,通幽偕虎潛丸參行,佐以行氣,通秘斯神。
火府秘結,更衣丸之效偏奇;腑陽不行,玉壺丹之應如響。
半硫丸宜陽衰風閉之老人,來復丹治清濁混淆而痞脹。
若其鬱熱阻氣,合三焦以宣通;(杏仁、厚樸、木通、桔梗、鬱金、連翹、蘆根之屬。
)濕熱(傷氣,阻遏經腑)腸痹,理肺氣以開降。
(葦莖湯加滑石、通草、西瓜翠衣。
)小便秘症非一,三焦濕壅利分消,(滑石、石膏、寒水石、豬苓、澤瀉。
)小腸火結宜導赤(散)。
五苓散主太陽之失司,小溫中(丸)宣小腸之鬱熱。
及乎熱閉下焦,(無陰則陽無以化。
)滋腎丸兮宜則。
又如曲糵膏粱,釀濕聚熱,鑠骨漬筋,二腸久澀。
大苦寒堅陰燥濕,能濟湯液之窮;參酒醴同氣相求,庶挽深沉之疾。
(黃柏、茅朮、生大黃、狗脊、地龍、黃連、萆薢、蠶砂、山甲、防己、仙靈脾、海金砂、獨活、細辛、松節、茄根,黃酒火酒各半浸。
)又有熱閉厥陰,二便交窒,少腹滿脹肛門墜疼,滋腎丸洩肝效未捷,梔子、黃連吳茱萸川楝子、黃柏青皮,通草海金沙(二味重用,煎湯代水)清鬱熱。
其或嗔怒疲勞,脈牢血結,脘脹脅疼,大便阻塞,桃仁承氣為丸,通幽湯潤腸丸並啜。
又其甚者,腎陽不通,便溏溺窒,高年倘遇危疴,生乾薑炮黑附子調和豬膽汁。
抑有液涸陰衰,溲血點滴,脅腹聚瘕,脈形責貴(左弦如刃),當歸肉蓯蓉茯苓,鹿角霜小茴香柏子仁。
況乎老年久秘,通絡宜宗,疏氣開腑鮮效,下焦氣血兼通。
山楂香附山稜蓬朮、五靈脂、肉桂,大黃青皮、川楝子、當歸川芎。
(上並約《指南案》論。
)至若氣結(者)脈(必)沉(伏,上下攻走,)脹滿(或痛)多噯,開降(蘇子降氣湯加枳殼,吞養正丹、來復丹)宣導(木香檳榔丸)隨宜,(少壯)氣實牽牛無礙。
(此條專論大便秘。
)假令脈(沉)實體強,二便並阻,二陳湯、二術升麻柴胡,先服後吐(以提之。
《準繩》《治法匯》。
)清胃散(加味)療膏粱之積熱,(大便秘。
)搜風(順氣丸)丸(又活血潤燥丸)主風秘而大便艱。
(脈浮數或弦,或遍身虛癢。
同上。
)病轉胞而瀕危,(脹悶臍突,小腹痛劇,脈沉數,二尺尤甚。
)用升提清氣斯振;(升麻三錢,柴胡、葛根、甘草各一錢,服後二便俱行。
《續名醫類案》。
)患疝瘕而濁(陰上)壅,(大便不通。
)行溫藥陰竅斯宣。
(切忌寒下。
《寓意草》。
)分利過而脈弱如絲,(久淋痛甚,陰囊及莖俱腫。
)溫補(參、耆、歸、朮、肉桂)仍參以宣導;(延胡索、木通、山梔、赤芍、茯苓。
)寒涼多而氣愈不化,(六月小便秘已五日,六脈沉細。
)肉桂倍入於五苓散,(外用蔥湯熱洗而通。
)他如肺(氣)濁大便難,單宜紫菀;(並《名醫類案》。
)氣虛尿秘,獨仗人參。
(《別錄》。
)牛膝及桃仁,兼瘀(血而小便不通)必用;(《病機沙篆》。
)蒼朮佐附子,挾濕(邪在表,身如芒刺,小便不通)如神。
(一服而通。
丹溪案。
)越鞠湯(加蘇梗、枳殼、連翹、黃芩、桔梗)療氣閉(二便疊阻,二寸脈沉伏有力)不通,(《易氏醫案》。
)腎氣丸救轉筋欲死。
(小便不通,腳腫喘急。
《治法匯》。
)肉蓯蓉療陰陽二結俱宜,(景嶽。
)麻仁蘇子粥調產後及老人(大便不通)足恃。
(許學士案。
)餘若生脈散歸脾湯,清心蓮子飲,滋腎生肝飲,補中益氣湯,並救敗之良方,(俱治氣虛液少,二便澀滯。
)當合宜而投劑。
腸痹何方,毋專治下,開肺有功,(杏仁、紫菀、瓜蔞皮、鬱金、山梔、香豉、枳殼、桔梗、枇杷葉之屬。
)是真智者。
(《指南醫案》。
) 附:《醫級》摘要 陰為火鑠,宜龍膽、蘆薈甘梔,若元損肝強,須六味湯歸脾湯,雞子膠阿膠黃連湯出入;血被熱瘀,用紅花桃仁歸尾,如津液不布,惟八珍湯七福飲,(人參、熱地、歸身、白朮、棗仁、遠志、炙草。
去棗、遠名五福飲。
)補陰益氣煎同參。
燥閉宜溫宜潤,松子巨勝子麒麟菜;實閉可導可磨,胰子、瓦楞子雞肫皮、芒硝曲。
(右大便秘。
)思溺而腹滯停,小茴川楝子烏藥沉香滋腎丸;溲行而矢並出,胃關煎八味丸鴉片、人參丸。
又:肉桂、沉香、枸杞、以鴉片淨膏和丸。
大小便牽制,腎氣虛也,故宜此方。
(右小便秘。
) 附:《醫宗金鑑》 傷寒狂冒屬陽邪盛,遺尿屬陰不守,死症也。
若小便秘,脈細澀,則陰亦竭,亦死,遺尿不禁,及諸淋尿色白者,皆屬虛寒。
純虛者,補中益氣湯;純寒者,桂附地黃湯並加白果。
癉 癉病由濕,有陰有陽。
陽黃之發,瘀濁為殃。
身目何以俱黃,火蒸膽胃;(濕從火化,瘀熱在裡。
膽熱液洩,與胃之濁氣共並侵於肺,則身目俱黃。
)溺色曷為變赤,熱在膀胱。
色如橘兮可證,治在胃兮宜詳。
陰黃之作,寒水淩脾,濕阻膽液,漬肉淫肌,熏黃同色,己土脾當治。
發黃審乎先機,驗小便之利否;(詳《傷寒論》。
)治疸分乎難易,詢厥口之渴無。
(《金匱》雲:疸而渴者難治。
)谷疸女勞(疸)須辨析,蓄瘀(隨經蓄血)黃汗莫糊模。
(詳《金匱》。
)於是渴飲水漿,陽明化燥而當瀉熱;脈弦脅痛,少陽未罷而仍(主以)和。
(以)辛散(以)風勝,濕在上兮可愈;(以)苦洩(以)淡滲,濕在下兮能瘥。
如狂蓄血,熱所必攻;汗後溺清,自宜投補。
酒客清中而分利,後必顧其脾陽;女勞(始以)解毒而(繼以)滑竅,終當平其水火。
(峻補腎陰。
)表虛者實衛無疑,裡怯者建中自妥。
(自渴飲水漿至此,全用蔣論原文,但略易數字以葉韻。
)若乃陰黃之治,須從寒濕中求。
謙甫(羅氏)四逆之方(茵陳四逆湯),可稱卓識;丹溪盦醬之譬,詎足雲優。
豬肚丸更(白朮用)蒼朮,(重用苦參。
)治谷疸之類虛煩;(能食煩倦,手足汗出,目微黃,常鼻衄。
)戊己湯益柴胡、當歸,療酒疸而兼勞怯。
(脈虛,形瘦,陽弱畏勞。
)痛症久而脈絡瘀熱,(與水穀之氣交蒸。
)金鈴子散合小柴胡湯;(去麥草,加山梔、穀芽、枳實。
)疸病延而腫脹隨成,濬川丸(每三日,兼進六七十粒)同分利法。
(雞肫皮、海金沙、厚樸、大腹皮、豬苓、通草。
上並仿《指南案》論。
)是症也,形脈實而(心中)懊憹(或熱痛者)可下,(《金匱》用梔子大黃湯。
)誤下則變脹堪憂;(葉氏論治谷疸尿黃便秘,當宣腑洩熱,但不宜下,恐犯
上並仿《指南案》論。
)且夫噎膈由胃陰之亡,反胃屬關門之槁。
吐如醬汁,陽明枯涸之徵;便若羊矢,大腸無血之耗。
左歸(飲)佐以當歸、生地去茯苓,治此症大有元機;四物湯加入桃仁麻仁,配大黃酌乎多少。
(《己任編》。
)靈脂和韭汁,(丸龍眼大,每服一丸,好酒下,不過三服效。
)治瘀停胸膈彌良;(好飲滾酒,及怒後即食者有之。
《治法匯》。
)承氣制湯或丸,療槁在幽門恰好。
(《東莊醫案》。
)左脈無力,香燥之品須捐;(《醫統》鉤元。
)大便如艱,開肺之方亦妙。
(紫菀、蘇子、杏仁、桃仁、鬱金、枇杷葉。
葉案。
)暢衛舒中(湯:香附、蘇梗,沙參、南木香、蒼朮、貝母、連翹、川芎、神麯、桔梗。
兼服八味丸)療氣膈,(飽悶嘔酸,脈沉、便燥。
)通補須兼;(《易氏醫案》。
)脈沉腹(小腹)痛復(大)便難,消瘀當效。
《(治法匯》醫案。
) 附:《醫級》摘要 飲入而食不入,衛氣先亡,胡桃膈丁茱冀效;食入而水並出,營氣亦竭,泡蒸柿飯常餐。
(日以柿餅蒸透,和飯嚼服,得嚥下不反則漸平矣。
)高粱(稷實也)米炷,藉消陳莝;乾漆童便,用散瘀留。
瓜蔞入丁香、牙皂,泥塗煅研末服神方;驢溺貓胞,熱飲研調開藥。
桃膈蟬膈楓實,通氣開膈如神;紫金丹鴉片煙獅子油,通膈潤腸並效。
(又雲):鑿柄木屑為噎膈之仙方。
嘔吐 嘔吐如何施治,洩肝安胃為綱,胃陽分火之盛衰,肝陰察液之存亡。
辛熱通濁陰,苦降為佐;(真武、二陳、理中、良薑、桂枝、益智、吳萸、厚樸、川椒之屬。
)辛甘補中臟,(專理胃陽。
)椒梅可襄。
熱邪內結而吐酸,瀉心(湯)必效;寒鬱化熱而灼胃,溫膽(湯)誠良。
至於胃陽受傷,積物上湧,雖更衣之愆期,投附姜而無恐。
胃(口大)傷噦吐青綠水,肝風大動胃翻空,阿膠生地大麻仁、人參小麥大棗,熄風鎮胃有殊功。
嘔脹痛從少腹沖,以濁攻濁與治疝瘕同。
(韭根、吳萸、小茴、桂枝、茯苓、兩頭尖。
)黑綠稠涎(苦水)屬下焦,(濁邪犯胃。
)椒烏梅人參茯苓、紫石英桑螵蛸;食入不化無陽症,附子粳米、乾薑半夏法尤超。
衝脈氣逆痛嘔頻,病由肝腎內傷因,蓯蓉杞子當歸桂,沙蒺藜鹿角霜與茯苓。
(上並約《指南案》論。
)(董氏《醫級》雲:滯下吐者多寒。
)又聞嘔為氣病,(聲與飲俱出。
)吐屬血疴,(食出而無聲。
)上脘則嘔多吐少,下脘則嘔少吐多。
(《病機沙篆》。
)嘔家病多表症,吐者裡有寒邪。
(《傷寒溯洄》。
)血不歸源,十全大補湯加以半夏藿香;(《薛氏醫案》。
)水不生木,(脈左關尺洪。
)四物(湯去川芎)益以黃芩砂仁。
吐不作聲兮,虛症可察;(晨食午吐,午食夜吐,吐而若無攔阻者。
胃氣大虛也。
)吐兼(渾)身(作)脹兮,肝(氣)實(也,不治)堪嗟。
(並《慎齋遺書》。
)至於口吐清水,其因有五:因寒而緻者胃寒;已食而作者食阻;食少而吐,氣虛何疑;胸膈(漉漉)有聲,痰飲可悟;心腹時痛,當與驅蟲。
(《證治匯補》。
)熱症如兼,(鼻衄、嘈雜等症,屬肝胃鬱火。
)亦宜清火。
(六君子加黃連、石膏、竹茹。
《生生子醫案》。
)倘(水泛為飲,覺)自臍下上衝(吐水不渴。
)景嶽理陰煎可。
(《雜證謨》,)又如元氣虛(極,火氣逆沖)而勺飲不納,(藥入即吐。
)黑鉛(二兩)入對症之方,(貝母、山楂、石膏、人參、黃連、鐵鏽水。
《證治百問》。
)濁陰泛而參藥並哇,白通(湯)以豬膽汁、人尿為佐。
(葉案。
)吐如赤豆砂水兮,(膈症嘔涎。
)血積成瘀;(盧不遠案。
)色如墨汁兮,土虛水侮。
(膀胱之邪乘虛而侮脾土。
《名醫類案》。
)胃虛而久不納穀,可煮伏龍(肝,長流水澄清,炒陳米煎湯服;)痰積而諸藥不瘳,探以鵝羽。
(《治法匯》。
)若其惡食如仇,聞藥即嘔,異功(散)加入藿香砂仁,神麯陳倉米伏龍肝是偶。
(稍冷服,治數十人多效。
虞恆德案。
)又或(陰虛,邪氣逆上,窒塞嘔噦,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氣升嘔噦,治主通幽,(歸、地、桃仁、甘草,微加大黃、芒硝。
)卓哉妙手。
(《治法匯》。
)更有蛔擾膈間,聞藥輒吐,劑中加入川椒,或(先)飲椒湯亦可,如用辛溫,冷飲方妥。
(戴氏。
)他如漏氣有症,(身背熱,肘臂牽癰,其氣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嘔吐,麥門冬湯主之。
)走哺有方。
(二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人參湯。
詳《治法匯》。
)當隨宜而審治,斯不失乎神良。
附:《醫級》摘要 乾嘔非無實熱,涎嘔多屬飲家。
嘔聲洪長者,肝脾之恙,嘔聲短促者,肺膈之愆。
附:吞酸、吐酸 酸而惟吞,虛熱內郁宜溫;酸而時吐,濕中生熱可利。
酸因熱吐,左金(丸)或合丹梔;酸自寒生,理中可增茱蔻。
一從朱氏之論,一從李氏之言。
但木實土虛,則溫胃清肝原不礙寒溫並酌,且木中寓火,則扶土抑木亦何妨二法同施。
附:《醫宗金鑑》 治嘔吐,諸藥湯水到咽即吐者,宜用硫汞散:石硫黃二錢,水銀一錢,同研極細,以老酒薑汁調服,稍點白滾湯亦可,頓服之,其藥即不能吐出,次日大便出黑色穢物,如大便不黑再服,以大便利為度。
(按:此方可即靈砂丹,宜先炒成沙子,再入水火鼎鍛鍊作丸少少服之,以漸增加為穩。
) 附:《證治發微》 陰虛而有熱者,雖嘔吐,忌用半夏、生薑,誤投則損人津液,令人聲啞,宜用竹茹、橘皮、茯苓、烏梅以代之。
呃(附:噫噯) 呃,即噦之別名,大法亦師仲景,生薑半夏湯竹茹,橘皮湯等。
中焦冷逆、理中湯溫胃飲入丁香;元海虛寒,理陰煎或歸氣飲。
食滯而呃如何,二陳湯加山楂烏藥可並。
獨是肺氣鬱痹,陽虛濁陰上逆,調中開上鹹宜,理陽驅陰莫越。
又若陰中伏陽即為呃,滋腎丸之效宜神;(東垣。
)相火衝上自丹田;(從臍下直衝,上出於口。
)大補陰丸之功偏捷。
(丹溪。
)面冷頻呃,(咽中不爽。
)因肺痹緻阻清陽;(枇杷葉、川貝母、鬱金、射幹、通草、香豉。
)症合三焦,(呃逆、脅痛、自利。
)從中治是為要訣。
(人參、附子、丁香、柿蒂、生薑、茯苓。
上仿《指南案》論。
)又如痰礙氣道,人參蘆可吐膠痰;(丹溪治一女大怒發呃,用此法。
)血入氣中,(得之飽食奔走。
)桃仁(承氣湯)能下瘀血。
(亦丹溪案。
)傷寒噦由失下,通地道以硝黃;(《證治準繩》。
)痢家(七八日後)呃屬陰虛,調參朮湯以六一(散。
四日呃止痢愈。
丹溪案。
)都氣丸鎮陰火之沖,(面赤發呃,尺脈洪數。
《西塘感症》。
)柴胡止怒後之呃。
(木鬱達之。
盧不遠按。
)至於病深者其聲噦,產後呃忒,(惡症也。
)當急灸乎期門,(《治法匯》。
)最可憂者虛脫。
(景嶽雲:呃之大要有三: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俱可治;三曰虛脫之呃,則誠可慮。
)若夫噯氣不除,本有旋覆代赭湯。
開肺散滿又誰宜,杏仁桔梗鬱金陳皮、厚樸益智也。
(《指南醫案》。
) 便秘(附:腸痹) 大便之閉,厥症多因,或血枯而液少,或血燥而風生,三才湯與五仁湯並用,通幽偕虎潛丸參行,佐以行氣,通秘斯神。
火府秘結,更衣丸之效偏奇;腑陽不行,玉壺丹之應如響。
半硫丸宜陽衰風閉之老人,來復丹治清濁混淆而痞脹。
若其鬱熱阻氣,合三焦以宣通;(杏仁、厚樸、木通、桔梗、鬱金、連翹、蘆根之屬。
)濕熱(傷氣,阻遏經腑)腸痹,理肺氣以開降。
(葦莖湯加滑石、通草、西瓜翠衣。
)小便秘症非一,三焦濕壅利分消,(滑石、石膏、寒水石、豬苓、澤瀉。
)小腸火結宜導赤(散)。
五苓散主太陽之失司,小溫中(丸)宣小腸之鬱熱。
及乎熱閉下焦,(無陰則陽無以化。
)滋腎丸兮宜則。
又如曲糵膏粱,釀濕聚熱,鑠骨漬筋,二腸久澀。
大苦寒堅陰燥濕,能濟湯液之窮;參酒醴同氣相求,庶挽深沉之疾。
(黃柏、茅朮、生大黃、狗脊、地龍、黃連、萆薢、蠶砂、山甲、防己、仙靈脾、海金砂、獨活、細辛、松節、茄根,黃酒火酒各半浸。
)又有熱閉厥陰,二便交窒,少腹滿脹肛門墜疼,滋腎丸洩肝效未捷,梔子、黃連吳茱萸川楝子、黃柏青皮,通草海金沙(二味重用,煎湯代水)清鬱熱。
其或嗔怒疲勞,脈牢血結,脘脹脅疼,大便阻塞,桃仁承氣為丸,通幽湯潤腸丸並啜。
又其甚者,腎陽不通,便溏溺窒,高年倘遇危疴,生乾薑炮黑附子調和豬膽汁。
抑有液涸陰衰,溲血點滴,脅腹聚瘕,脈形責貴(左弦如刃),當歸肉蓯蓉茯苓,鹿角霜小茴香柏子仁。
況乎老年久秘,通絡宜宗,疏氣開腑鮮效,下焦氣血兼通。
山楂香附山稜蓬朮、五靈脂、肉桂,大黃青皮、川楝子、當歸川芎。
(上並約《指南案》論。
)至若氣結(者)脈(必)沉(伏,上下攻走,)脹滿(或痛)多噯,開降(蘇子降氣湯加枳殼,吞養正丹、來復丹)宣導(木香檳榔丸)隨宜,(少壯)氣實牽牛無礙。
(此條專論大便秘。
)假令脈(沉)實體強,二便並阻,二陳湯、二術升麻柴胡,先服後吐(以提之。
《準繩》《治法匯》。
)清胃散(加味)療膏粱之積熱,(大便秘。
)搜風(順氣丸)丸(又活血潤燥丸)主風秘而大便艱。
(脈浮數或弦,或遍身虛癢。
同上。
)病轉胞而瀕危,(脹悶臍突,小腹痛劇,脈沉數,二尺尤甚。
)用升提清氣斯振;(升麻三錢,柴胡、葛根、甘草各一錢,服後二便俱行。
《續名醫類案》。
)患疝瘕而濁(陰上)壅,(大便不通。
)行溫藥陰竅斯宣。
(切忌寒下。
《寓意草》。
)分利過而脈弱如絲,(久淋痛甚,陰囊及莖俱腫。
)溫補(參、耆、歸、朮、肉桂)仍參以宣導;(延胡索、木通、山梔、赤芍、茯苓。
)寒涼多而氣愈不化,(六月小便秘已五日,六脈沉細。
)肉桂倍入於五苓散,(外用蔥湯熱洗而通。
)他如肺(氣)濁大便難,單宜紫菀;(並《名醫類案》。
)氣虛尿秘,獨仗人參。
(《別錄》。
)牛膝及桃仁,兼瘀(血而小便不通)必用;(《病機沙篆》。
)蒼朮佐附子,挾濕(邪在表,身如芒刺,小便不通)如神。
(一服而通。
丹溪案。
)越鞠湯(加蘇梗、枳殼、連翹、黃芩、桔梗)療氣閉(二便疊阻,二寸脈沉伏有力)不通,(《易氏醫案》。
)腎氣丸救轉筋欲死。
(小便不通,腳腫喘急。
《治法匯》。
)肉蓯蓉療陰陽二結俱宜,(景嶽。
)麻仁蘇子粥調產後及老人(大便不通)足恃。
(許學士案。
)餘若生脈散歸脾湯,清心蓮子飲,滋腎生肝飲,補中益氣湯,並救敗之良方,(俱治氣虛液少,二便澀滯。
)當合宜而投劑。
腸痹何方,毋專治下,開肺有功,(杏仁、紫菀、瓜蔞皮、鬱金、山梔、香豉、枳殼、桔梗、枇杷葉之屬。
)是真智者。
(《指南醫案》。
) 附:《醫級》摘要 陰為火鑠,宜龍膽、蘆薈甘梔,若元損肝強,須六味湯歸脾湯,雞子膠阿膠黃連湯出入;血被熱瘀,用紅花桃仁歸尾,如津液不布,惟八珍湯七福飲,(人參、熱地、歸身、白朮、棗仁、遠志、炙草。
去棗、遠名五福飲。
)補陰益氣煎同參。
燥閉宜溫宜潤,松子巨勝子麒麟菜;實閉可導可磨,胰子、瓦楞子雞肫皮、芒硝曲。
(右大便秘。
)思溺而腹滯停,小茴川楝子烏藥沉香滋腎丸;溲行而矢並出,胃關煎八味丸鴉片、人參丸。
又:肉桂、沉香、枸杞、以鴉片淨膏和丸。
大小便牽制,腎氣虛也,故宜此方。
(右小便秘。
) 附:《醫宗金鑑》 傷寒狂冒屬陽邪盛,遺尿屬陰不守,死症也。
若小便秘,脈細澀,則陰亦竭,亦死,遺尿不禁,及諸淋尿色白者,皆屬虛寒。
純虛者,補中益氣湯;純寒者,桂附地黃湯並加白果。
癉 癉病由濕,有陰有陽。
陽黃之發,瘀濁為殃。
身目何以俱黃,火蒸膽胃;(濕從火化,瘀熱在裡。
膽熱液洩,與胃之濁氣共並侵於肺,則身目俱黃。
)溺色曷為變赤,熱在膀胱。
色如橘兮可證,治在胃兮宜詳。
陰黃之作,寒水淩脾,濕阻膽液,漬肉淫肌,熏黃同色,己土脾當治。
發黃審乎先機,驗小便之利否;(詳《傷寒論》。
)治疸分乎難易,詢厥口之渴無。
(《金匱》雲:疸而渴者難治。
)谷疸女勞(疸)須辨析,蓄瘀(隨經蓄血)黃汗莫糊模。
(詳《金匱》。
)於是渴飲水漿,陽明化燥而當瀉熱;脈弦脅痛,少陽未罷而仍(主以)和。
(以)辛散(以)風勝,濕在上兮可愈;(以)苦洩(以)淡滲,濕在下兮能瘥。
如狂蓄血,熱所必攻;汗後溺清,自宜投補。
酒客清中而分利,後必顧其脾陽;女勞(始以)解毒而(繼以)滑竅,終當平其水火。
(峻補腎陰。
)表虛者實衛無疑,裡怯者建中自妥。
(自渴飲水漿至此,全用蔣論原文,但略易數字以葉韻。
)若乃陰黃之治,須從寒濕中求。
謙甫(羅氏)四逆之方(茵陳四逆湯),可稱卓識;丹溪盦醬之譬,詎足雲優。
豬肚丸更(白朮用)蒼朮,(重用苦參。
)治谷疸之類虛煩;(能食煩倦,手足汗出,目微黃,常鼻衄。
)戊己湯益柴胡、當歸,療酒疸而兼勞怯。
(脈虛,形瘦,陽弱畏勞。
)痛症久而脈絡瘀熱,(與水穀之氣交蒸。
)金鈴子散合小柴胡湯;(去麥草,加山梔、穀芽、枳實。
)疸病延而腫脹隨成,濬川丸(每三日,兼進六七十粒)同分利法。
(雞肫皮、海金沙、厚樸、大腹皮、豬苓、通草。
上並仿《指南案》論。
)是症也,形脈實而(心中)懊憹(或熱痛者)可下,(《金匱》用梔子大黃湯。
)誤下則變脹堪憂;(葉氏論治谷疸尿黃便秘,當宣腑洩熱,但不宜下,恐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