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傷寒心法 仲景先師《傷寒論》,愚既著《便讀》矣,顧後賢輩出,各有發明,亦未可例之自檜以下也。

    爰撮其要旨,輯為駢辭,既便省覽,亦備遺忘,鄙瑣之誚,所不敢辭,猶前志雲爾。

     癸未季春志 上篇 傷寒大要,莫如救陰。

    三陽皆有頭疼,太陰亦能發渴。

    (戴氏曰:有陽明不甚渴,陰症反大渴者,不可不知。

    《傷寒準繩》。

    )陽邪脈伏,禁用寒涼(宜升散);陰病(厥逆)神清,不同熱厥。

    (熱厥必神昏。

    《傷寒大白》。

    )(陰病厥逆,亦有神昏者。

    見羅謙甫治傷寒脈結,心悸症醫案。

    )太陽亦有譫語,由汗多而神昏;少陰間或頭疼,必足寒而氣逆。

    (痰氣不得降而痛。

    東垣。

    )陽證陰脈兮,胸悶腹脹者,疏利無妨;(杏、樸、陳、枳、蘇子、山楂之屬。

    李士材案。

    )脈數右空兮,熱甚中滿者,寒涼亦得。

    三黃湯加滑石。

    (金少遊案。

    )熱邪失下勢如焚,發散誤於初起;(熱毒發頤,乃濕土之邪,初起失於攻下,概用發散,引邪氾濫所緻。

    張石頑案。

    )脈細(如蛛絲)舌焦(黑)陰欲竭,地連佐以將軍。

    (生地黃連湯去芩、防,加麥冬、人中黃、酒大黃。

    另以生地一兩,酒浸搗汁和服。

    同上。

    )證如少陽,須辨病由伏氣;(邪自少陽發出,故耳聾脅痛,當用白虎汗解。

    誤用柴、葛、桂枝、以緻汗多神昏。

    同上。

    )下後脈(浮去而)數(仍在),應知邪獨留於營。

    (若大便六七日不行,血不得洩,必蓄於下焦而為瘀。

    陸養愚案。

    )下證具而吐藥喜食飲,蘇葉藿香薄荷先與;(三味俱用嫩者搗汁,和井水與飲而吐止,繼用下劑。

    陸肖愚案。

    )尺脈動而不眠頭痛(晚發病),黃連雞子湯如神。

    (金少遊案。

    )胸腹滿面黃(如金色),勿疑是疸;(脈浮虛,不可下,用小陷胸而愈。

    孫兆《口訣》。

    )筋惕肉瞤,須辨多因。

    (或因發汗太過,或由素稟血弱,或有燥矢當下,或虛煩有熱。

    《準繩》吳氏。

    )脈伏不屬陰寒,驗之身熱;(邪入陽明,神昏脈伏,肌熱灼指,此發斑之候。

    呂滄洲案。

    )肢冷半多熱厥,別在頭疼。

    (羅謙甫案。

    )疹紅有粒(屬手太陰)勿升陽,甘草桔梗、黃芩防風薄荷蟬蛻;鼻衄發斑(屬足陽明)忌涼血,(用黃芩則斑不得越,而躁擾跳擲。

    )葛根紫草及甘草陳皮。

    (李士材案。

    )表未透則邪伏心胞絡,必昏冒而獨語;(《傷寒五法》。

    )口既幹斯熱歸胃府,亟清解以存津。

    (熱甚者,白虎加芩、連、柴、葛。

    《傷寒心法》。

    )躁不得眠,有虛煩(或下後,或瘥後)亦有實熱;(必大熱乾嘔,呻吟錯語。

    《五法》)飢不能食,屬厥陽亦屬陽明。

    (柯氏《傷寒論注》。

    )風濕中濕兮,二便之秘(風濕)通(中濕)可別;陰厥陽厥兮,冷水之欲惡堪憑。

    《五法》。

    且夫大渴非無寒症;(王海藏治秦二母案。

    )衄血亦有格陽。

    (景嶽《傷寒典》。

    便溏(洩瀉)甫止脈偏沉,緩攻自可;汗出雖多表未解,再汗何妨。

    (《大白》。

    )蚊跡莫認為發斑,更有無根虛火;鄭聲不同於獨語,還聞挾血如狂。

    (《全生集》。

    )壞症之例惟三,汗下溫清並格;腹痛之因有四,寒熱血積為殃。

    (《大白》。

    )無熱狂言,五苓散可以探吐;合目即汗(膽經火旺),清膽湯(柴胡、黃芩、竹茹、厚樸、陳皮、甘草)應是良方。

    同上。

    畏寒(身熱欲得近衣,手臂不能袒露)脈鼓(擊而大)舌(白而燥)唇焦,(宜生脈散加歸、芍、知母。

    )勿妄表而投柴葛;(陸肖愚案。

    )久病中虛形脈脫,(上氣形脫,脈重按全無。

    )宜停藥(中氣迨盡,不復能勝藥力)而進甘香。

    (煮鴨聞香,徐啜其汁,下結矢而愈。

    張石頑案。

    )衄且煩而吐水(渴飲而吐),五苓(不愈)或遜於竹葉(石膏湯;《摘要》)。

    邪在經而鼻衄(數日不止,症脈皆屬表症,由誤服涼藥所緻,)越婢湯較穩於麻黃湯。

    (張石頑案。

    )蓄血之候多端,何庸悉具;(凡見眼閉目紅,神昏語短,眩冒健忘,煩躁漱水,驚狂譫語,背冷足寒,胸腹急滿,大便黑,小便數,皆瘀血症也,不必悉具。

    《摘要》。

    )動氣之禁不一,貴在周詳。

    (同上詳原集。

    )陰中伏陽兮,寒熱俱礙;(其症頭疼身溫,煩躁背冷,六脈沉伏,用破陰丹而愈。

    許學士案。

    )目開聲啞兮,(多眠神昏,肢強脈微,狐惑症也,宜先豁痰。

    )薑汁、竹瀝先嚐。

    (繼用參、朮、歸、陳加姜瀝而愈。

    同上。

    )下後結胸,理中湯加枳實亦效;(此乃下後虛逆,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不可更下。

    《西塘感症》。

    )有升無降,滋腎丸治鼻衄殊良。

    (此於胃氣未虛,的系熱邪者為宜。

    同上。

    )發斑譫語者宜清,脈沉細(肌表雖熱,按之須臾冷透如冰)而理中(湯丸並用)可與;(許學士案。

    )循衣撮空者當補,(治數人皆用大補而愈。

    )餘症實(便秘潮熱,直視喘急,用小承氣而漸愈)而承氣何傷。

    (同上。

    )先渴卻嘔者,大半夏;先嘔卻渴者,豬苓湯。

    (《西塘感症》。

    )下利因自表邪,仍宜外解;(三陽挾熱下利,頭痛身痛,寒熱脈大,此症若不先散表邪,遽用清裡,則表邪內縮,不死不休。

    )胸滿(胸前飽悶)固禁收補,(宜消宜散。

    )尤戒寒涼。

    (若一見胸滿,即兼煩躁譫語等症,宜察食滯痰凝,慎勿誤投涼劑攻下。

    《大白》。

    )陰中有陽兮,脈沉亦宜解表;(柯氏《傷寒翼論》。

    )虛中有實兮,脈弱亦可通腸。

    (蔣仲芳案。

    詳見《醫宗說約》。

    )肝熱乘肺而撮空,(叉手冒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小便利者可治,禁用風藥。

    )升陽散火湯當用;(人參、當歸、柴胡、白朮、黃芩、白朮、甘草、麥冬、茯神、陳皮,入金器煎。

    )心火逼(肺)金而(睡中)獨語,(一二句,或神昏不語,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形如醉人,無寒熱硬滿便秘等症,此熱傳手少陰,名越經症。

    )導赤各半湯能匡。

    (黃連、黃芩、山梔、知母、滑石、甘草、犀角、茯苓、人參、麥冬,加燈芯、龍眼。

    《全生集》。

    )痙別陰陽,(合而閉目口中和,脈沉細為陰;仰面開目口燥渴,脈浮數為陽。

    )陽可治而陰難力挽;喘分表裡,(心腹恧無汗為邪在表,心腹滿有汗則為邪在裡。

    )表宜汗而裡必內攘。

    (同上。

    咳嗽生痰,草須金沸(草散);手足攣搐,根用牛蒡(根散)。

    四逆躁煩名臟厥,二陽合病脈忌弦長。

    不吐懊憹,鬱悶如故;不利小便,如狂勿康。

    (並《傷寒賦》。

    )大熱渴煩,可清可溫異治;(太陰病乾嘔,胸中大熱;發渴引飲,脈沉細緊,此陰盛格陽,服桂、附、薑、烏等藥而愈。

    許學士案。

    )譫語(有實有虛)臍痛(實者燥矢滿痛,虛者欲後水虧。

    )當下當補殊商。

    (汪石山案。

    )痞積腹中,動氣可慮;飢不欲食,蛔厥須防。

    (《傷寒賦》。

    )陽毒熱極壞傷寒,(發斑、煩躁、大渴、面赤目脹、身痛、狂走,或六七日未得汗,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精魂已竭,心下才暖者。

    )黑奴丸回生可冀;(撥開其口灌之,下咽即蘇。

    )老弱虛人當下證,黃龍湯起死堪望。

    (大承氣湯加人參、當歸、甘草,虛者去芒硝。

    並《全生集》。

    )渴不消水舌苔黃,(或下唇焦,亦有食滯已久,蒸釀發熱而消水者。

    )夾食表邪須並理;(欲散表邪,必賴胃陽敷布,宜保和散合升陽解表湯。

    )食滯中焦小便黃赤,(用涼藥反不清,用辛溫香燥而反清利。

    )溫中導滯恰相當。

    (《傷寒大白》。

    )病合溫經,須防真熱假寒之變;(如表邪惡寒,挾熱下利,熱深厥深,陰邪脈伏,或夏秋暑瀉,身冷脈伏等症。

    )證應和解,或循先表後裡之常。

    (和解之藥,辛散寒涼各半,辛則礙裡,寒則礙表,即半表半裡之症,仲景未嘗概以和解施治。

    同上。

    )氣逆則當汗當攻,何堪孟浪;(厥陰客熱上衝,大柴胡湯下之;亦有屬虛羸少氣者,汗下並禁。

    餘詳原集。

    )短氣分在表在裡,頗費酌量。

    (在表者,心腹濡滿,宜甘附湯、桂枝湯;在裡者,心腹脹滿,宜下之,承氣湯。

    《全生集》。

    )少腹不堅,芒硝勿入;血家或嗽,參桂非臧。

    (以肺熱故也。

    《廣筆記》。

    )脈症俱實而似虛,禁人參何須眩亂;陽經未汗而發呃,用白虎湯奚事彷徨。

    (病屬陽明,熱邪傳裡,故身涼發噦,未經汗下,邪何從而出,用人參白虎湯立起。

    繆仲淳案。

    )又聞熱得風而益熾,陰被劫而速亡。

    (此言粗工誤用汗下之弊。

    《己任編》。

    )陰盛格陽,參附理中湯必用;下虛發喘,右歸飲都氣丸無忘。

    同上。

    陽邪內灼(下利壯熱,舌黑而燥)脈無陰,(洪數鼓指。

    )驟下(則毒留而陰絕,此症當先補後下)急升(宜先救陰,而後扶陽)俱鹵莽;(《東莊案》。

    )心火外浮熱自發,(無頭痛項強吞酸等症,而發熱不止,此必勞倦之後,或用心過度,而心火散溢於外也。

    )寒涼發表總荒唐。

    (詳王損庵《筆麈》。

    )熱入血室因發狂(欲殺人),先進兒童之便;(繼與涼血清瘀安神之劑而瘥。

    )解後便紅(下血不止)由失汗,莫開痢藥之囊。

    (用地榆、麥冬、知母、竹葉而愈。

    繆仲淳案。

    )婦女傷寒,值月信行而禁汗;(《五法》。

    )小兒感症,作驚風治而多殤。

    (詳《己任編》及《寓意草》。

    )若乃溫暑勿求止汗,(柯氏雲:治溫暑之法,當與汗俱出,而不得止其汗。

    )脈遲亦有可攻。

    (詳《傷寒論》陽明症條。

    )病發太陽,已有嘔逆,汗出過甚,亦緻耳聾。

    (柯氏。

    )血液耗散而神不安,獨參湯止虛煩躁;(注雲:力艱者,當歸補血湯可代。

    《西塘感症》。

    )心下滿而頭有汗,小半夏湯醫水結胸。

    (孫兆案。

    )痰積頭疼,(必兼噁心飽悶。

    )須仗平胃散陳二陳湯、白豆蔻萊菔子、石菖蒲;(《大白》。

    )太陽身痛,宜資羌活獨活蘇梗、木通。

    (同上。

    )汗後不食且狂言,毋輕言治;太陽無脈未解表,勿遽雲兇。

    (詳《傷寒摘要》。

    )內傷而左脈浮弦,虛陽擾於膚腠;外感而右手盛滿,痰氣滯於中宮。

    (《己任編》。

    )大熱錯語呻吟乾嘔者,黃連解毒湯;脈遲熱多寒少血弱者,黃耆建中湯。

    (《傷寒賦》。

    )戴陽則兩頰微頳而遊移無定;中暑則滿面皆赤而紫脹通紅。

    (《己任編》。

    )陽明多嘔而渴煩,二陳葛根為戒例;(不嘔吐,而解表,用葛根湯。

    今吐甚是陽明之氣逆升也,葛根升散,故不宜用。

    又渴甚而嘔,乃邪火上升,故忌半夏。

    嘔家忌甘,故不用甘草。

    此症用白虎湯加麥冬、竹葉而瘥。

    纓仲淳案。

    )津液未回而便秘,麥冬蔗汁有奇功。

    (此與喻氏論熱病瘥後,宜生津液同旨。

    同上。

    )脈與證違,誰識虛微為實候;(錢氏曰:今之發斑者,每見輕軟細數無倫之脈,而其實則口燥唇焦,發熱譫語,乃脈不應症之病也。

    《傷寒溯源集》。

    )病從口入,漫嗤消導是粗工。

    (秦氏著《傷寒大白》,於六法外,特補消導一門,未為無見,故是篇亦間採之。

    論詳原集。

    ) 下篇 若夫兩感兇防六日,陰陽毒慮七朝。

    (《傷寒賦》。

    )(《醫級》升麻鱉甲湯注雲:陰陽二毒俱咽喉痛,先用咽喉科劫痰方治之,全活甚眾。

    方見雜症。

    )熱灼陰精,不速逐須防胃爛(而發斑);陽邪熾甚,雖久洩可用石膏。

    (此症大熱燥渴,脈洪大而數,因其疹後洩已八年,石膏止用一兩,病初不減,後加至二兩,數劑而愈,另治其洩亦痊。

    《廣筆記》。

    )脈弱斑遲,人參輔乎升麻葛根湯;汗多敗症,熟地加入逍遙散。

    (《西塘感症》。

    )柴胡四物或桂枝,餘熱清於每夜;(《傷寒》柯氏注。

    )桃仁承氣加桂附,僂廢治乎兩腰。

    (《寓意草》。

    )手足汗,非無寒症;(蘊熱則煩躁譫語,挾寒則水穀不分,治法各異。

    )身體痛,亦有陽邪。

    (謂陽毒身痛。

    《摘要》。

    )陽毒身黃,亦多蛔厥;(詳《準繩》戴氏。

    )剛痙柔痙,必咬頰車。

    (《傷寒賦》。

    )不嘔汗無,渴飲者葛根可用;(謂陽明經病。

    )陽明鼻衄,涼血中乾葛、荊芥須加。

    (《廣筆記》。

    )不得眠,皆為熱症,瘥後當別陰陽;面赤色,固系表邪,裡症亦宜下奪。

    (詳《摘要》。

    )調溫毒,可用黑膏;散赤斑,須行紫雪丹。

    (《傷寒賦》。

    )協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