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人參、犀角、牛黃、燈心、龍眼之屬。
《病機沙篆》。
)(血色鮮紅,亦有屬純虛者,宜合症脈參之。
)如擁爐(烘腹)而飲沸湯,(且服薑桂、血痢痛甚。
)乃火極似寒之故。
(心脈獨數,諸部皆虛,此傷暑也,重用黃連及生地、當歸、黃芩、滑石而瘳。
金少遊案。
)他如裡急後重,(寒熱虛實皆有之。
)口渴(當辨真假)腹疼(有熱有寒),便赤(有實熱、亡陰及虛寒三症)。
熱躁,(有濕熱蒸迫,及陰傷陽越二症。
)嘔逆噁心,(有胃火上衝,有胃氣虛寒,有陰中火虛,氣不歸原三症。
)並難執乎一例,宜詳察乎諸因。
(並《景嶽全書》。
) 附:《醫級》摘要 硬痛,大黃附子;伏暑,太乙煉雄丹。
痢疼厥汗者參附,滑脫不禁者赤石脂。
血痢不止,約營煎五黑散十灰湯;脹墜不通,郁李仁湯麒麟菜、冬葵子。
扁豆花茉莉花玫瑰花,療攻疼緩痛之方;鴉片赤石脂、禹餘糧,為臟腑攝藏之寶。
風洩注涎如痢,胃苓湯葛根防風;踡厥沉陷絞疼,回陽溫胃飲。
先痛後利利不暢,法必從攻;(或排氣和中。
)先痢後痛利不禁,治惟投補。
(宜參、歸、蓯、附之屬。
)(一人病痢,腹痛垂死,李東璧用延胡索三錢,米飲服之,病即減半,調理而安。
) 附:《簡明醫彀》治痢摘要 痢疾熱症全備,漸至肛門紅腫,便秘溺赤,大渴舌苔,腹中大痛,飲食不進,至於腰脊兩旁,腎涸成窟,舌黑縐捲,肛門火逼,幹吊如孔,積全不下,茶湯過多,穢水直出。
醫認為大孔如竹筒,誤用參附而死,良可悲痛。
如幸而臟腑猶未腐壞者,仍可用潔古芍藥湯一服,積下,頃刻回生,十救七八。
惟寒涼太過,而成大孔如竹筒者,方宜固澀,不在此例。
(按有下利初起,即成直腸,服制大黃而愈,則此論誠允矣。
) 附:李士材治痢醫案三則 孫瀟湘夫人,下痢四十日,口乾發熱,不食腹脹,完穀不化,服香連枳樸等三十餘劑,絕谷五日,脈大而數,按之豁然,腹痛喜按,小便清利。
與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一劑而痛止,六劑而熱退食進,兼服八味丸,二十餘日而痊。
一女痢疾腹痛,脈微而耎,此氣虛不能運化精微,其窘迫後重者,乃下陷耳。
用升陽散火湯一劑,繼用補中益氣湯十劑而愈。
兵尊張絅庵患痢兩月,服香連枳樸等不效。
診之脈滑而有力,失下之故也。
用香連、歸芍、陳皮、枳殼、加大黃三錢,下穢物頗多,診其脈尚有力,仍用前方,出積滯如魚腸者約數碗,調理十餘日而痊。
附:痢疾外感內傷脈症不同 見《症因脈治》 秦氏曰:內傷痢,身熱脈大者死;外感痢,身熱脈大者吉,沉細虛小者兇。
此脈之不同也。
內傷痢,其來也緩;外感痢,其發也暴。
此症之不同也。
外感三陽之痢,久則亦入三陰,然腸胃之熱傳入三陰者,經雖屬陰,症則屬陽,非如內傷痢,陰經自病也,前人從未發明。
洩瀉 由來濕多成五洩,飧洩溏洩鶩洩濡洩滑洩並列。
完穀不化者兼風,腸垢積汙者兼熱;澄清溺白必兼寒,身重軟弱惟因濕;若洞下而不禁,乃濕勝而氣脫。
(以上敘五洩症狀。
)是以胃風湯治乎飧洩,清六丸療乎腸垢。
(溏洩。
)鶩溏中有硬物,理中湯治中湯為佳;滑洩氣脫脈微,四柱飲六桂飲急救。
惟濡洩有實有虛,朮附湯胃苓湯互授。
(以上論五洩治法。
)《難經》五洩而外,痰洩郁洩、酒食洩當知。
急則治標,固必因時而隨症;緩則治本,豈惟滲濕而燥脾。
觀夫熱利者常希,寒洩者甚夥,欲拔本以塞源,必制水而壯火。
爾其疏胃宜清,調脾當暖,左金丸合入調中,(人參、白朮、茯苓、陳皮、防己、厚樸、澤瀉、焦神麯。
)濕熱傷陽可緩。
芩芍湯杜滯下之萌,(腹痛洩瀉,小便不利。
)針砂丸清濕鬱之阻。
(尿少腹滿。
)肝失疏洩,(水瀉,少腹滿脹。
)但用五苓散;水泛堤坊,(瀉久腫脹。
)急投真武丸。
(夜服針砂丸。
)兼瘡痍而濕勝熱鬱,胃當降兮脾宜升;(用東垣升陽除濕法。
)稟木火(形瘦尖長)而陰弱失涵,(濕瀉二年,累用脾胃藥不效。
)苦堅陰兮淡滲濕。
(黃連、黃柏、厚樸、廣皮、茯苓、豬苓、澤瀉、山楂。
)洩而津鑠,(食入痛瀉,咽乾欲嘔。
)喜柔惡剛;(人參、白芍、訶子、木瓜、赤石脂、炙草、陳米、南棗。
)瀉則脹寬,(夜洩未止。
)宜通忌澀。
(川烏、生茅朮、茯苓、木香、厚樸、廣皮。
)肝胃與脾腎分疆,(腹鳴晨洩,巔眩脘痹,診脈小弦。
)勿混投夫溫固;(二神、四神之類,異功散去朮加烏梅、木瓜。
)木火與水寒異治,(晨洩煩心,目痛流淚。
)可參入乎清涼。
(六君子去陳、術,加丹皮、桑葉。
)中州失運(瘧後陽微,洞洩跗腫)法宜通,(先用胃苓去朮、草。
)尤必兼培腎臟;(接服黑地黃丸。
)下焦有病人難會,或宜專理脾陽。
(能食不化,腹痛繞臍,微寒偶著即洩,服安腎丸不效。
生白朮、生茅朮、益智、乾薑、胡蘆巴、茯苓、木瓜、蓽茇。
)脈細形衰,(高年久咳痛洩,病傷難復。
)姑投甘緩;(建中湯去桂加茯神,南棗。
)陽傷垢滯,(腸風鳴震,洩利微痛。
)必進溫通。
(生茅朮、附子、厚樸、陳皮、炙草、製大黃。
)久瀉(食減不化)溫補藥無功,當察腑氣之利否;(痛利黏積,小便短縮。
)寒洩(經來腹膨,臍脊痠痛,脘痞妨食)濟生丸不應,應知奇脈之宜充。
(前症用厚樸、陳皮、茯苓、豬苓、澤瀉、黃連、木香、山楂、陳曲;後症用鹿角霜、菟絲、杜仲、歸身、蓯蓉、茯苓、沙蒺藜、小茴香。
上並約《指南醫案》論。
)且夫飧洩宜升,(不宜利小便。
東垣論。
)溢飲無藥。
(水漬入胃為溢飲滑洩,渴能飲水,水下復洩,洩而不渴,此症無藥,當灸大椎。
《準繩》戴氏。
)大渴煩躁(暮熱早涼,氣喘多汗,脹痛久洩)者肺熱,偏宜阿膠地黃、天門冬;(同蜜熬膏,服半月愈。
又一婦患秋燥,寒熱洩瀉,用瀉白散加黃芩、阿膠而愈。
《寓意草》。
)尺脈無神者腎燥,(不主收攝。
)卻喜五味蓯蓉歸身、白芍。
(人參、炮薑、甘草。
《慎齋遺書》。
)又聞久洩歷年,食入即出,六脈幾無,久診有力(如石),此由鬱火為疴,(服桂附無筭,身不知寒,目畏燈火。
)平胃散加黃連愈疾。
更有六月受娠,偶患瀉洩,遷延入春,既娩愈劇,何知伏暑使然,兩關洪大而實。
(用黃連香薷飲二劑而愈。
並《易氏醫案》。
)更聞冷積便溏,(瀉五載,犯生冷油膩即作痛,脈沉而滑。
)蠟匱(巴豆丸)緩巴霜之峻;(二日愈,每治瀉利,用此愈者近百人雲。
李時珍案。
)小兒疳瀉,(肉消面白,皮燥發豎。
)乾蟾入補澀之方。
(異功散加當歸、黃連、蓮肉、砂仁、肉果、訶子、木香、神麯糊丸。
四君子湯下。
萬密齋案。
)暴洩(如水)瀕危,(汗出身冷,脈弱氣少,甚者加吐,此為)緊病須投漿水散;(半夏、附子、乾薑、良薑、肉桂、炙草。
)久瀉冷極,(元氣將盡。
)回生唯有石硫黃。
(並《醫學綱目》。
)領風出表,允矣桂枝;(此論傷風飧洩。
《醫門法律》。
)伏暑挾寒,(內傷生冷。
)神哉連理(湯)。
(理中湯解。
)腎虛脾(有積)熱,(五更痛洩,脈右關滑數,左尺微弦無力,食少倦怠,十餘年不愈。
)先清快(投黃連枳實丸而腹痛除)而後溫存,(更與四神、八味二丸而洩愈。
江應宿案。
)伏火疑寒,(久洩惡寒,以氈蒙首,脈浮濡微數,服丹附不效。
)初升陽散(火湯)而終攻利。
(神芎丸下之而愈。
項彥章案。
)形健而面黃(易飢)善啖,(小兒洩瀉,脈大。
)知大便之有蛔;(治蟲而愈。
)膈悶而脈(澀,重取略)數且弦,識下疳之曾患。
(治肝而愈。
丹溪案。
)丸勝於湯誠是,(前人論治洩瀉雲爾。
)尤忌大劑之投;(胃不勝藥,洩亦不止。
東垣飧洩論。
)風能勝濕良然,每利升麻防風、(二活、柴胡)之散。
(同上。
)(又丹溪有治痰洩案,詳原集。
) 附:《醫級》摘要 鶩溏而形神疲怯,法必溫培;糜出由濕火下流,治先清利。
完穀者邪火,宜溫清升補之方;清穀者虛寒,施益火暖中之治。
風洩乃客邪犯胃,舉胃陽而透表;氣洩由木邪乘土,升清氣以培中。
(氣洩,因氣內動而緻洩也。
)酒洩症因濕熱,(亦有屬寒濕,或虛寒者,詳《景嶽全書》。
)惟理中土為先;勞洩大小便牽疼,必救先天乃效。
風溫(合溫熱) 風為百病之長,溫乃化熱之氣,手三陰是其病藪,清上焦務宜輕治,最慮溫燥劫津,尤忌苦寒損胃。
陽明失循序之職,復脈(湯)宜投;太陰無肅化之權,甘寒是濟。
久延則虛勞之根,驟變則痙厥之勢。
(以下論溫熱。
)溫熱邪從裡發,治法首在存津,黃芩湯堅陰卻邪,壯熱煩冤口舌燥;蔥豉湯和中洩表,新舊邪合勢蒸淫。
骨節偏疼,勿行辛散;頭腰兼痛,不涉足經。
至於因循日久,貽誤多端,或緻陰傷液涸,或由氣燥津枯乾,如何挽救,條例當參,昏閉以幽芳開竅,(牛黃丸、至寶丹。
)痙厥以甘藥緩肝,(復脈湯。
)熱痰則溫膽是賴,蓄血則通瘀可安。
(上並傷《指南案》論。
) 暑 暑有因靜因動之分,症有入心入肝之辨。
變幻極似傷寒,愈期反多遲蹇。
表之則得汗偏難,攻之則便溏不免;過清則嘔惡肢寒,過燥則齒裂唇繭。
(每遇秋來,最多此症。
)豈如風寒之邪,一汗便解;溫熱之氣,投涼即康。
苟其治不中窾,變症須防,暑熱從陽上熏而傷陰化燥,濕邪從陰下降而變濁傷陽。
蓋夫六氣傷人,化因人異,陰虛者火旺,熱每侵營;陽虛者濕多,邪偏歸氣。
臟腑既別陰陽,清溫自宜互濟,並法河間,三焦分治。
至若治氣分有寒溫之別,理營分審清補之分。
寒中白虎(湯)天水(散),溫從(藿香)正氣(散)二陳(湯),三才(湯)復脈(湯)為補,犀角地黃為清。
(加入心之品。
)濕熱沉混蒼朮(白虎)湯,氣血兩燔玉女(煎)法。
開閉逐穢,牛黃至寶是神方;救敗扶虛,參附(湯)兩儀(煎)推大藥。
(上並仿《指南案》論。
)他若暑瘵吐紅、肺胃先清方不誤。
(暑瘵二句,亦本《指南》。
)暑風卒厥,陰陽諦察始無疑。
(《醫門法律》。
)暑必汗多,無汗者卻宜理表;暑必渴甚,不渴者恐涉他歧。
(同上。
)(趙以德曰:汗出惡寒,身熱不渴者,中風也;渴者,中暍也。
)初起脈細而遲,或濕痰之內滯;(《證治匯補》。
)甫病息短而倦,戒溫補之輕施。
(《醫門法律》。
)若果虛寒已的,舍時從證須知。
)詳《景嶽全書》。
) 附:《醫級》摘要 暑悶雖屬熱邪,宜溫通而最嫌冷閉;(此本陳無擇論救中暍死者之意。
)中暑邪幹臟氣,(暑犯心肺,喘汗脈絕。
)惟斂補而急在扶元。
(生脈散。
)喜食惡熱而自汗面垢頭疼,暑邪乃的;喜熱踡(臥惡)寒而息高面赤,寒病兼虛。
(少陰反熱,太陽脈沉之症,其短氣、脈空,亦類暑邪,若誤治之,死生反掌。
更有少陰先潰於內,而暑邪繼之者最為危劇,惟宜救本,峻補真陰。
若暑濕之勝,法從清滲。
)暑濕並而濕溫成,則面晦身青,昏譫脛冷;(脈細耳聾,心脾受傷,危亡之候。
)暑襲肝而瘧不出,則妄言見鬼,痙厥遺溲。
濕溫疊感兩因,四苓散蒼朮白虎湯;疰夏(身熱食減,即《內經》煎厥之症)陰虛稟弱,固本(丸)玉女(煎)地黃(湯)。
襲肝痙作,太乙(丹)鉤蠍柴胡(飲);勞內感邪,五柴(胡飲)補陰益氣(煎,又清暑益氣湯)。
暑火流陰夜甚,生地丹皮、青蒿知母柴歸飲;陰暑戴陽洩寒,參附湯鎮陰煎都氣丸。
又雲:溫暑二氣,症必兼風,然惟風勝者有頭痛之候,可仿傷寒解肌之治,若非風勝,則無頭痛,《保命集》之論可據也。
若因冬傷於寒,屆溫暑之令,復感時邪而發者,當從傷寒家兩解之法。
若但感溫暑時邪,內無伏氣者,則當從河間法,以辛芳苦甘涼解之法為治,不可以傷寒足經等法為例也。
惟風勝之候,或雖當暑令,而所感由暴寒,始可以傷寒法為治,若以之混治傷暑之症,不惟邪不能解,而暑從內閉,其變有不可勝言者矣。
濕 若夫外感濕邪,當微解而不可大汗;內傷濕熱,宜開肺而兼運脾陽。
邪混氣則呃忒而鼻衄,濕阻竅則咽閉而舌強。
(脾陽不運。
)又如濕沖(心)胞絡,神識如蒙,瀉心(湯)宜用,或主清中。
(犀角、連翹、石菖蒲、銀花和至寶丹。
)濕結陰傷,(不食不寐,腹痛,大便窒痹。
)當仗白通(湯)以理痛;(此寒濕濁陰,鳩聚為痛。
)濕蒸化熱,徒知清熱必無功。
(案中用藥,總以苦辛寒治濕熱,以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或再加風藥,甘酸膩濁,在所不用。
上約《指南案》論。
) 《醫級》雲: 蒼赤瘦人,多陽化熱;白浮肥體,陰勝化寒。
燥 燥症之因,內外須別。
內由陰液之虧,外緣客氣之賊,以故上燥治氣,下燥治血,大抵最喜者甘柔,切忌者苦澀。
津液結而為疴,辛通宜佐;精血竭而緻患,血肉為良。
所以滋燥養營湯,瓊玉膏潤腸丸,五仁湯一炁(丹,案:景嶽新方有一炁丹,單用參附,與燥不合,當別是一方。
考《指南》集方坎炁丹,用人乳粉、坎炁、人參、熟地、枸杞、酒釀、白蜜同丸。
又一炁丹,用紫河車、人乳粉、秋石、紅鉛,蜜丸。
二方與治燥為協。
)乳飲牛羊。
或用清燥救肺湯,或投復脈湯地黃飲子,皆燥症之攸賴,當因證以施方。
(上約《指南案》論。
) 附:《醫級》摘要 服丹石而緻燥,入甘草、黑豆飲於當歸六黃湯;若陰竭而焦乾,加生脈散於六味湯。
氣傷而津不生,法重補中益氣湯;精虛而水不布,治惟化氣滋陰。
《病機沙篆》。
)(血色鮮紅,亦有屬純虛者,宜合症脈參之。
)如擁爐(烘腹)而飲沸湯,(且服薑桂、血痢痛甚。
)乃火極似寒之故。
(心脈獨數,諸部皆虛,此傷暑也,重用黃連及生地、當歸、黃芩、滑石而瘳。
金少遊案。
)他如裡急後重,(寒熱虛實皆有之。
)口渴(當辨真假)腹疼(有熱有寒),便赤(有實熱、亡陰及虛寒三症)。
熱躁,(有濕熱蒸迫,及陰傷陽越二症。
)嘔逆噁心,(有胃火上衝,有胃氣虛寒,有陰中火虛,氣不歸原三症。
)並難執乎一例,宜詳察乎諸因。
(並《景嶽全書》。
) 附:《醫級》摘要 硬痛,大黃附子;伏暑,太乙煉雄丹。
痢疼厥汗者參附,滑脫不禁者赤石脂。
血痢不止,約營煎五黑散十灰湯;脹墜不通,郁李仁湯麒麟菜、冬葵子。
扁豆花茉莉花玫瑰花,療攻疼緩痛之方;鴉片赤石脂、禹餘糧,為臟腑攝藏之寶。
風洩注涎如痢,胃苓湯葛根防風;踡厥沉陷絞疼,回陽溫胃飲。
先痛後利利不暢,法必從攻;(或排氣和中。
)先痢後痛利不禁,治惟投補。
(宜參、歸、蓯、附之屬。
)(一人病痢,腹痛垂死,李東璧用延胡索三錢,米飲服之,病即減半,調理而安。
) 附:《簡明醫彀》治痢摘要 痢疾熱症全備,漸至肛門紅腫,便秘溺赤,大渴舌苔,腹中大痛,飲食不進,至於腰脊兩旁,腎涸成窟,舌黑縐捲,肛門火逼,幹吊如孔,積全不下,茶湯過多,穢水直出。
醫認為大孔如竹筒,誤用參附而死,良可悲痛。
如幸而臟腑猶未腐壞者,仍可用潔古芍藥湯一服,積下,頃刻回生,十救七八。
惟寒涼太過,而成大孔如竹筒者,方宜固澀,不在此例。
(按有下利初起,即成直腸,服制大黃而愈,則此論誠允矣。
) 附:李士材治痢醫案三則 孫瀟湘夫人,下痢四十日,口乾發熱,不食腹脹,完穀不化,服香連枳樸等三十餘劑,絕谷五日,脈大而數,按之豁然,腹痛喜按,小便清利。
與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一劑而痛止,六劑而熱退食進,兼服八味丸,二十餘日而痊。
一女痢疾腹痛,脈微而耎,此氣虛不能運化精微,其窘迫後重者,乃下陷耳。
用升陽散火湯一劑,繼用補中益氣湯十劑而愈。
兵尊張絅庵患痢兩月,服香連枳樸等不效。
診之脈滑而有力,失下之故也。
用香連、歸芍、陳皮、枳殼、加大黃三錢,下穢物頗多,診其脈尚有力,仍用前方,出積滯如魚腸者約數碗,調理十餘日而痊。
附:痢疾外感內傷脈症不同 見《症因脈治》 秦氏曰:內傷痢,身熱脈大者死;外感痢,身熱脈大者吉,沉細虛小者兇。
此脈之不同也。
內傷痢,其來也緩;外感痢,其發也暴。
此症之不同也。
外感三陽之痢,久則亦入三陰,然腸胃之熱傳入三陰者,經雖屬陰,症則屬陽,非如內傷痢,陰經自病也,前人從未發明。
洩瀉 由來濕多成五洩,飧洩溏洩鶩洩濡洩滑洩並列。
完穀不化者兼風,腸垢積汙者兼熱;澄清溺白必兼寒,身重軟弱惟因濕;若洞下而不禁,乃濕勝而氣脫。
(以上敘五洩症狀。
)是以胃風湯治乎飧洩,清六丸療乎腸垢。
(溏洩。
)鶩溏中有硬物,理中湯治中湯為佳;滑洩氣脫脈微,四柱飲六桂飲急救。
惟濡洩有實有虛,朮附湯胃苓湯互授。
(以上論五洩治法。
)《難經》五洩而外,痰洩郁洩、酒食洩當知。
急則治標,固必因時而隨症;緩則治本,豈惟滲濕而燥脾。
觀夫熱利者常希,寒洩者甚夥,欲拔本以塞源,必制水而壯火。
爾其疏胃宜清,調脾當暖,左金丸合入調中,(人參、白朮、茯苓、陳皮、防己、厚樸、澤瀉、焦神麯。
)濕熱傷陽可緩。
芩芍湯杜滯下之萌,(腹痛洩瀉,小便不利。
)針砂丸清濕鬱之阻。
(尿少腹滿。
)肝失疏洩,(水瀉,少腹滿脹。
)但用五苓散;水泛堤坊,(瀉久腫脹。
)急投真武丸。
(夜服針砂丸。
)兼瘡痍而濕勝熱鬱,胃當降兮脾宜升;(用東垣升陽除濕法。
)稟木火(形瘦尖長)而陰弱失涵,(濕瀉二年,累用脾胃藥不效。
)苦堅陰兮淡滲濕。
(黃連、黃柏、厚樸、廣皮、茯苓、豬苓、澤瀉、山楂。
)洩而津鑠,(食入痛瀉,咽乾欲嘔。
)喜柔惡剛;(人參、白芍、訶子、木瓜、赤石脂、炙草、陳米、南棗。
)瀉則脹寬,(夜洩未止。
)宜通忌澀。
(川烏、生茅朮、茯苓、木香、厚樸、廣皮。
)肝胃與脾腎分疆,(腹鳴晨洩,巔眩脘痹,診脈小弦。
)勿混投夫溫固;(二神、四神之類,異功散去朮加烏梅、木瓜。
)木火與水寒異治,(晨洩煩心,目痛流淚。
)可參入乎清涼。
(六君子去陳、術,加丹皮、桑葉。
)中州失運(瘧後陽微,洞洩跗腫)法宜通,(先用胃苓去朮、草。
)尤必兼培腎臟;(接服黑地黃丸。
)下焦有病人難會,或宜專理脾陽。
(能食不化,腹痛繞臍,微寒偶著即洩,服安腎丸不效。
生白朮、生茅朮、益智、乾薑、胡蘆巴、茯苓、木瓜、蓽茇。
)脈細形衰,(高年久咳痛洩,病傷難復。
)姑投甘緩;(建中湯去桂加茯神,南棗。
)陽傷垢滯,(腸風鳴震,洩利微痛。
)必進溫通。
(生茅朮、附子、厚樸、陳皮、炙草、製大黃。
)久瀉(食減不化)溫補藥無功,當察腑氣之利否;(痛利黏積,小便短縮。
)寒洩(經來腹膨,臍脊痠痛,脘痞妨食)濟生丸不應,應知奇脈之宜充。
(前症用厚樸、陳皮、茯苓、豬苓、澤瀉、黃連、木香、山楂、陳曲;後症用鹿角霜、菟絲、杜仲、歸身、蓯蓉、茯苓、沙蒺藜、小茴香。
上並約《指南醫案》論。
)且夫飧洩宜升,(不宜利小便。
東垣論。
)溢飲無藥。
(水漬入胃為溢飲滑洩,渴能飲水,水下復洩,洩而不渴,此症無藥,當灸大椎。
《準繩》戴氏。
)大渴煩躁(暮熱早涼,氣喘多汗,脹痛久洩)者肺熱,偏宜阿膠地黃、天門冬;(同蜜熬膏,服半月愈。
又一婦患秋燥,寒熱洩瀉,用瀉白散加黃芩、阿膠而愈。
《寓意草》。
)尺脈無神者腎燥,(不主收攝。
)卻喜五味蓯蓉歸身、白芍。
(人參、炮薑、甘草。
《慎齋遺書》。
)又聞久洩歷年,食入即出,六脈幾無,久診有力(如石),此由鬱火為疴,(服桂附無筭,身不知寒,目畏燈火。
)平胃散加黃連愈疾。
更有六月受娠,偶患瀉洩,遷延入春,既娩愈劇,何知伏暑使然,兩關洪大而實。
(用黃連香薷飲二劑而愈。
並《易氏醫案》。
)更聞冷積便溏,(瀉五載,犯生冷油膩即作痛,脈沉而滑。
)蠟匱(巴豆丸)緩巴霜之峻;(二日愈,每治瀉利,用此愈者近百人雲。
李時珍案。
)小兒疳瀉,(肉消面白,皮燥發豎。
)乾蟾入補澀之方。
(異功散加當歸、黃連、蓮肉、砂仁、肉果、訶子、木香、神麯糊丸。
四君子湯下。
萬密齋案。
)暴洩(如水)瀕危,(汗出身冷,脈弱氣少,甚者加吐,此為)緊病須投漿水散;(半夏、附子、乾薑、良薑、肉桂、炙草。
)久瀉冷極,(元氣將盡。
)回生唯有石硫黃。
(並《醫學綱目》。
)領風出表,允矣桂枝;(此論傷風飧洩。
《醫門法律》。
)伏暑挾寒,(內傷生冷。
)神哉連理(湯)。
(理中湯解。
)腎虛脾(有積)熱,(五更痛洩,脈右關滑數,左尺微弦無力,食少倦怠,十餘年不愈。
)先清快(投黃連枳實丸而腹痛除)而後溫存,(更與四神、八味二丸而洩愈。
江應宿案。
)伏火疑寒,(久洩惡寒,以氈蒙首,脈浮濡微數,服丹附不效。
)初升陽散(火湯)而終攻利。
(神芎丸下之而愈。
項彥章案。
)形健而面黃(易飢)善啖,(小兒洩瀉,脈大。
)知大便之有蛔;(治蟲而愈。
)膈悶而脈(澀,重取略)數且弦,識下疳之曾患。
(治肝而愈。
丹溪案。
)丸勝於湯誠是,(前人論治洩瀉雲爾。
)尤忌大劑之投;(胃不勝藥,洩亦不止。
東垣飧洩論。
)風能勝濕良然,每利升麻防風、(二活、柴胡)之散。
(同上。
)(又丹溪有治痰洩案,詳原集。
) 附:《醫級》摘要 鶩溏而形神疲怯,法必溫培;糜出由濕火下流,治先清利。
完穀者邪火,宜溫清升補之方;清穀者虛寒,施益火暖中之治。
風洩乃客邪犯胃,舉胃陽而透表;氣洩由木邪乘土,升清氣以培中。
(氣洩,因氣內動而緻洩也。
)酒洩症因濕熱,(亦有屬寒濕,或虛寒者,詳《景嶽全書》。
)惟理中土為先;勞洩大小便牽疼,必救先天乃效。
風溫(合溫熱) 風為百病之長,溫乃化熱之氣,手三陰是其病藪,清上焦務宜輕治,最慮溫燥劫津,尤忌苦寒損胃。
陽明失循序之職,復脈(湯)宜投;太陰無肅化之權,甘寒是濟。
久延則虛勞之根,驟變則痙厥之勢。
(以下論溫熱。
)溫熱邪從裡發,治法首在存津,黃芩湯堅陰卻邪,壯熱煩冤口舌燥;蔥豉湯和中洩表,新舊邪合勢蒸淫。
骨節偏疼,勿行辛散;頭腰兼痛,不涉足經。
至於因循日久,貽誤多端,或緻陰傷液涸,或由氣燥津枯乾,如何挽救,條例當參,昏閉以幽芳開竅,(牛黃丸、至寶丹。
)痙厥以甘藥緩肝,(復脈湯。
)熱痰則溫膽是賴,蓄血則通瘀可安。
(上並傷《指南案》論。
) 暑 暑有因靜因動之分,症有入心入肝之辨。
變幻極似傷寒,愈期反多遲蹇。
表之則得汗偏難,攻之則便溏不免;過清則嘔惡肢寒,過燥則齒裂唇繭。
(每遇秋來,最多此症。
)豈如風寒之邪,一汗便解;溫熱之氣,投涼即康。
苟其治不中窾,變症須防,暑熱從陽上熏而傷陰化燥,濕邪從陰下降而變濁傷陽。
蓋夫六氣傷人,化因人異,陰虛者火旺,熱每侵營;陽虛者濕多,邪偏歸氣。
臟腑既別陰陽,清溫自宜互濟,並法河間,三焦分治。
至若治氣分有寒溫之別,理營分審清補之分。
寒中白虎(湯)天水(散),溫從(藿香)正氣(散)二陳(湯),三才(湯)復脈(湯)為補,犀角地黃為清。
(加入心之品。
)濕熱沉混蒼朮(白虎)湯,氣血兩燔玉女(煎)法。
開閉逐穢,牛黃至寶是神方;救敗扶虛,參附(湯)兩儀(煎)推大藥。
(上並仿《指南案》論。
)他若暑瘵吐紅、肺胃先清方不誤。
(暑瘵二句,亦本《指南》。
)暑風卒厥,陰陽諦察始無疑。
(《醫門法律》。
)暑必汗多,無汗者卻宜理表;暑必渴甚,不渴者恐涉他歧。
(同上。
)(趙以德曰:汗出惡寒,身熱不渴者,中風也;渴者,中暍也。
)初起脈細而遲,或濕痰之內滯;(《證治匯補》。
)甫病息短而倦,戒溫補之輕施。
(《醫門法律》。
)若果虛寒已的,舍時從證須知。
)詳《景嶽全書》。
) 附:《醫級》摘要 暑悶雖屬熱邪,宜溫通而最嫌冷閉;(此本陳無擇論救中暍死者之意。
)中暑邪幹臟氣,(暑犯心肺,喘汗脈絕。
)惟斂補而急在扶元。
(生脈散。
)喜食惡熱而自汗面垢頭疼,暑邪乃的;喜熱踡(臥惡)寒而息高面赤,寒病兼虛。
(少陰反熱,太陽脈沉之症,其短氣、脈空,亦類暑邪,若誤治之,死生反掌。
更有少陰先潰於內,而暑邪繼之者最為危劇,惟宜救本,峻補真陰。
若暑濕之勝,法從清滲。
)暑濕並而濕溫成,則面晦身青,昏譫脛冷;(脈細耳聾,心脾受傷,危亡之候。
)暑襲肝而瘧不出,則妄言見鬼,痙厥遺溲。
濕溫疊感兩因,四苓散蒼朮白虎湯;疰夏(身熱食減,即《內經》煎厥之症)陰虛稟弱,固本(丸)玉女(煎)地黃(湯)。
襲肝痙作,太乙(丹)鉤蠍柴胡(飲);勞內感邪,五柴(胡飲)補陰益氣(煎,又清暑益氣湯)。
暑火流陰夜甚,生地丹皮、青蒿知母柴歸飲;陰暑戴陽洩寒,參附湯鎮陰煎都氣丸。
又雲:溫暑二氣,症必兼風,然惟風勝者有頭痛之候,可仿傷寒解肌之治,若非風勝,則無頭痛,《保命集》之論可據也。
若因冬傷於寒,屆溫暑之令,復感時邪而發者,當從傷寒家兩解之法。
若但感溫暑時邪,內無伏氣者,則當從河間法,以辛芳苦甘涼解之法為治,不可以傷寒足經等法為例也。
惟風勝之候,或雖當暑令,而所感由暴寒,始可以傷寒法為治,若以之混治傷暑之症,不惟邪不能解,而暑從內閉,其變有不可勝言者矣。
濕 若夫外感濕邪,當微解而不可大汗;內傷濕熱,宜開肺而兼運脾陽。
邪混氣則呃忒而鼻衄,濕阻竅則咽閉而舌強。
(脾陽不運。
)又如濕沖(心)胞絡,神識如蒙,瀉心(湯)宜用,或主清中。
(犀角、連翹、石菖蒲、銀花和至寶丹。
)濕結陰傷,(不食不寐,腹痛,大便窒痹。
)當仗白通(湯)以理痛;(此寒濕濁陰,鳩聚為痛。
)濕蒸化熱,徒知清熱必無功。
(案中用藥,總以苦辛寒治濕熱,以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或再加風藥,甘酸膩濁,在所不用。
上約《指南案》論。
) 《醫級》雲: 蒼赤瘦人,多陽化熱;白浮肥體,陰勝化寒。
燥 燥症之因,內外須別。
內由陰液之虧,外緣客氣之賊,以故上燥治氣,下燥治血,大抵最喜者甘柔,切忌者苦澀。
津液結而為疴,辛通宜佐;精血竭而緻患,血肉為良。
所以滋燥養營湯,瓊玉膏潤腸丸,五仁湯一炁(丹,案:景嶽新方有一炁丹,單用參附,與燥不合,當別是一方。
考《指南》集方坎炁丹,用人乳粉、坎炁、人參、熟地、枸杞、酒釀、白蜜同丸。
又一炁丹,用紫河車、人乳粉、秋石、紅鉛,蜜丸。
二方與治燥為協。
)乳飲牛羊。
或用清燥救肺湯,或投復脈湯地黃飲子,皆燥症之攸賴,當因證以施方。
(上約《指南案》論。
) 附:《醫級》摘要 服丹石而緻燥,入甘草、黑豆飲於當歸六黃湯;若陰竭而焦乾,加生脈散於六味湯。
氣傷而津不生,法重補中益氣湯;精虛而水不布,治惟化氣滋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