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太陰變脹。
)小便清而無熱可除,熱除則噦作當慮。
(本《金匱》。
)酒疸濕傷治節(營血腐敗),必清肺而始有痊期;女勞(疸)血結膀胱(少腹),不去瘀則萬無生路。
(詳《醫門法律》。
)憂愁(多郁)緻(成谷)疸,舒郁先投;(《治法匯》。
)驚恐(膽破)成黃,(其色如染。
)救元(氣)速與。
(《景嶽全書》。
)穀氣實而病黃腹大,允宜豬膏發煎;(《成方切用》。
)色如熏黃而脈緩身疼,參用五苓散甘草附子湯。
(《傷寒》成注。
)傷骨節酸日晡潮熱用逍遙散,(一婺婦病黃,見症如上,令其服此方及補中而愈。
《紀聞錄》。
)實熱脾勞(舌乾咽燥齒痛)小甘露飲。
(山梔、黃芩、生地、升麻、桔梗、茵陳、石斛、甘草。
《成方切用》)若夫氣血不行,(葉氏諸痛案雲:久病入絡,氣血不行而發黃,非疸也。
)脾液外越,(又老人夏熱洩氣。
脾液外越為黃,非濕熱之疸。
)痰飲(阻遏氣血,亦緻身目為黃)積瘀,(一人因怒,面目皆黃,腹痛寒熱,鼻衄嘔噦,吐血皆黑,大便如墨,下其瘀血而愈。
上並《生生子案》。
)病後)痿黃,倦怠不食,屬脾虛,非疸也,宜大補)失血,(或崩後悉從虛治。
)並宜審別乎諸因,豈獨毋膠於辨色。
(喻氏)(曰:陽黃色明,陰黃色晦。
然辨之不清,轉足誤人,如酒疸變黑,女勞疸額上黑,豈以其黑,遂為陰疸而可用姜附乎?《醫門法律》。
) 附:《醫級》摘要 酒谷二疸土之瘨,白火發現金之恙。
(濕火蒸肺,肺胃熱甚。
)白疸,必爪掌白,時瘟,為疫毒深。
瘀黃,尿赤或矢黑,虛黃,爪常(爪如常而不黃)而喘浮。
膽黃,色必兼青,(驚恐傷膽。
)黃腫,勞而受穢。
驗生死於膻中,(以二指按膻中,左右分開處,其肉有血色可治,無則危。
)定吉兇於三六。
(時疾之黃,瘥則十日以上,敗則不逾十八朝。
)熱黃煩渴,症由脾濕不洩,分清飲梔豉柏皮;黃汗沾衣,病因脾濕流肝,導赤散丹梔香鼓。
腎風喘促面黑龐,擬麻黃附子越婢湯防己;女勞疸槁黧陽萎絕,進右歸飲六味丸青娥丸。
黃胖色晦,由惡濁土氣觸礙,法當辟惡啟脾丸;脫力浮黃,見喘惕頸脈動浮,藥制針砂五果丸。
黃瘦善食腹堅,化積丸蔻連溫臟丸;厥晦睛黃絕谷,理中湯參附飲歸脾湯。
久瀉能食麵黃,術連丸取效;(術連丸止白朮、黃連二味。
)渴汗肢浮熱晦,二妙散堪施。
溺清黃退,須補中州;焦槁龐浮,必培水火。
(焦槁宜壯水,龐浮宜補火。
)瓜蒂搐鼻,可引涎上洩疏清;(脘鳴膈悶者,此法神效。
)丹梔清經,療火劫傷陰變逆。
附:癉病死證 色若煙燻,目神暗青,陽黃死證也。
喘滿渴煩不已,心胸如啖蒜刺痛,黃毒入腹死症也。
面色黧黑,冷汗漐漐,陰黃死症也。
天行疫癘發黃,名曰瘟黃,死人最暴。
(《醫宗金鑑》。
) 郁 六氣著人,(皆能鬱而緻病。
)營衛府臟經皆阻;(此外感之郁。
)七情緻郁,心脾肝膽為多。
(此內傷之郁,篇中所輯皆是。
)氣滯化熱,津液旋枯;(此言初病在氣分。
)久延血分,遂變(郁勞)沉疴。
蓋夫氣本無形,鬱則偏聚,瘕痞攻衝,胸膈似阻,苟妄認為有形,貽誤豈堪勝數。
乃若溫膽瀉心,逍遙越鞠,隨症而施,並能舒郁。
滋腎丸治火升,旋覆花湯宣血絡。
熱鬱而脘痞口糜,養(心脾之)營微參乎苦降;(人參、川連、丹皮、生白芍、小麥、茯神。
)液枯(形瘦)而痛脹便秘,(忽瀉,中傷不納,不知味。
)辛潤少佐以和陽。
(柏子、生白芍、歸鬚、桃桃、黃連、川楝。
)肝腎陽升,療喉舌以熟地天冬女貞石斛;(又柏子仁、茯神。
)臟陰蒸熱,(舌絳赤糜口乾燥,心悸食少。
)洩心陽以黃連黃柏阿膠雞子黃。
(又生地、知母。
)面黃脈澀損肝脾,(寤不成寐。
)法宗薛氏;(加味歸脾湯去木香、薑棗。
)陽隨入陰鬱損心陽為淋濁,治用妙香散。
上焦陽結,(痰聚阻氣,脘窄不舒、脹及背部。
)展氣化以輕清;(枇杷葉、杏仁、瓜蔞皮、鬱金、茯苓、薑汁、竹瀝。
)鬱熱流紅,(室女陰虛、齒衄、腸紅。
)養肝陰以靜鎮。
(生地、天冬、阿膠、女貞、旱蓮草、白芍、茯神。
)要之。
切忌者燥熱澀斂滋填(小補),最喜者(若辛)宣通涼潤。
(上並仿《指南案》論。
)然而有藥治病,無藥移情,勿徒恃乎草木,當養性而達生。
(此四語總括案中大意。
) 附:《醫級》摘要 驚憂緻郁,惟養心以安神;恐懼郁生,惟添精而益智。
思郁之結宜解,悲消之郁宜升。
越鞠丸開有餘之郁,升陽(益胃湯)療恐郁之沉。
瘧 瘧之為病,多屬外因,白虎湯天水散,(暑熱重者宜之。
)正氣二陳湯,(濕邪重者宜之。
)分投參與。
(倘症象兩兼,則兩法兼之可也。
)成法宜遵。
惟三陰瘧受邪最重,以肝脾腎見症為憑。
補瀉寒溫,不越(仲景法)三陰之法(為根柢);陰陽勝復,可窮二豎之情。
若其延久不痊,他症可慮。
太陰之虛浮脹滿,理中(湯)與五苓(散)參投;少陰之痿弱成勞,復脈及升奇(鹿茸、附子、人參、桂枝、當歸、蜀漆、炙草之屬)相輔。
厥陰厥逆而吐蛔,烏梅丸資其降伏;瘧母結癥於左脅,鱉甲煎丸賴以消磨。
又如心瘧久而煩渴吐血紅,涼陰可愈;肺瘧久而腸痹胃秘,清降斯瘥。
然而瘧之名目不一,瘧之兼症尤紛,暑濕格拒三焦,半夏瀉心法能平嘔逆;穢濁上蒙心胞絡,牛黃丸專主神昏。
心陽暴脫兮,(汗多亡陽,心虛痙震。
)龍骨牡蠣救逆殊勝;胃虛嘔呃兮,旋覆代赭湯何神。
是症也,初起宛如內傷,切勿輕投溫補;(上並仿《指南案》論。
)濕熱不同風暑,偏宜重用清寒。
(胸痞口渴,小便腥濁,脈沉弦而數,重用柴胡、滑石,及鱉甲、黃連、知母、枳實、甘草,送昆布鱉甲丸,二劑而瘥。
《生生子案》。
)經強截而腹大胸高,理中湯偏能已脹;(《寓意草》。
)痰滯膈而痞滿燥實,大柴胡湯可藉求安。
(《治法匯》。
)瘧兼血候,(或衄血、或便血,或月候適來。
)應識當從瘀治;渴喜熱飲,豈能概作寒看。
(葉案。
)又或面青脅痛,口苦嘔涎,耳鳴脈澀,郁瘧昭然,逍遙散倍入柴胡,貝母兼佐茱連。
(左金丸。
《己任編》。
)牡瘧多寒,蜀漆雲母與龍骨;但寒不熱,桂枝、生薑粉栝蔞根牡蠣、甘草黃芩柴胡。
(並《金匱》。
)內伏熱傷暑而外現假寒,(重衾蒙首。
)火劑堪用;(投黃連解毒湯而愈。
)脈沉遲而臟有寒積,小承氣湯偏佳。
(《續名醫類案》。
)口乾脈伏,似寒(喜飲極熱辣湯)而實熱痰症宜知;(用十棗丸而愈。
丹溪案。
)體瘠神完,(久瘧不食,脈數兩關弦。
)脈實而法當議下。
(滑伯仁案。
)舌短痰鳴(勞役病瘧,又服發散藥所緻)脈洪(數似)滑,用(獨)參(湯加竹)瀝以勿疑;(丹溪案。
)躁煩(胸痞神昏,上熱下寒)欲飲冷水脈沉微,投附子、生薑而毋詫。
(俞子容案)。
至於病瘧雖一,暑濕分因,面光澤兮,濕在氣分而宜汗;面赤黑兮,暑傷血分以宜清。
(四物加涼劑。
丹溪案。
) 附:《醫級》摘要 邪襲肝(譫狂厥痙),木賊煎鉤蠍先施;瘧不出(否則戴眼、遺尿、昏厥,)山甲半夏柴胡亟與。
無汗宜汗者威靈仙,多汗宜斂者黃耆白芍。
陽盛陰虛者,汗止腰上,宜黑逍遙散和陰;二氣俱怯者,汗不周身,宜人參清肌散化托。
青蒿知母紅花地骨皮,乃暑留營血之方;延胡索牡蠣桃仁、紅花,除瘧母結留之劑。
三陰庫生正瘧,休瘧飲鱉甲煎丸先調;四時生旺圖痊,追瘧溫中兩議。
(先期補托。
)(按:此一條亦不可盡泥,以病機萬變故也)。
四生有烏梅吳茱萸桂之湯,(治寅申巳亥瘧。
)四正用真武湯理陰煎之劑。
(治子午卯酉瘧。
)瘧歸四庫必虛寒,須八味丸理中湯之溫補;(治辰戍醜未瘧。
)邪閉膻中參暑治,藉牛黃丸太乙丹之開通。
附:《醫宗金鑑》論瘧並治 經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是知必暑與風寒合邪,始成瘧病也。
其不即病傷寒者,亦以有暑邪先伏於營中也。
蓋有風無暑惟病風,有暑無風惟病暑,必風暑合邪始病瘧也。
先寒後熱,寒多熱少無汗,謂之寒瘧,宜用麻黃羌活湯;(又防風、甘草。
)先寒後熱,熱多寒少有汗,謂之風瘧,宜用桂枝羌活湯。
(又防風、甘草。
)先熱後寒,謂之溫瘧,宜用白虎湯,汗多合桂枝湯。
但熱不寒,謂之癉瘧,宜柴胡白虎湯;但寒不熱,謂之牝瘧,宜柴胡桂枝湯。
瘧疾已經或汗或吐或下,表裡無症,法當清解,宜用清脾飲和之。
《證治發微》曰: 凡瘧多熱久不解者,必本陰虛,非鱉甲、牛膝不能除也;多寒而久不解者,必本陽虛,非參耆朮草不能除也。
董氏《醫級》雲: 瘧由少陽而發,故多用小柴胡湯,若暑瘧熱多寒少,口渴唇紅,躁熱汗多,自以桂枝白虎湯為合。
又雲:瘧甚發厥、戴眼、遺尿、神昏者,陽邪逆於三陰故也。
《正傳》載: 一婦病瘧,三旦發,食少,經不行已三月,脈無,議作虛寒治,疑誤。
再診,見其梳洗言動如常,知果誤也。
經不行,非無血,為痰所凝;脈無,非血氣衰,乃積痰生熱,結伏其脈而不見耳。
當作實熱治,與三化丸,旬日後,食進,脈出而微弦,謂之曰:胃氣既全,雖不藥,瘧當自愈而經行也。
令淡滋味,果應。
痢 痢每盛於夏秋,半由暑濕挾積,其次風火及寒,前法無容細述。
暑別陰陽,恆兼乎濕。
陰暑中於貪涼(飲冷),陽暑阻於(天之)伏熱。
故有在氣在血之分,傷臟傷腑之別。
爰有(人參)敗毒散先解表邪,芍藥湯繼清裡實。
(寒熱交黏。
)表症急而審別三陽,分經投劑;(太陽:桂枝湯。
陽明:葛根芩連湯。
少陽:小柴胡湯。
)裡勢迫而專究中土,小承氣湯溫脾湯。
總之,治腑以三焦見證為據;治臟主足經三陰無疑。
或通或澀,臨症權宜。
噤口痢因有兩端,治須扼要,邪格三焦,暑濕所召,丹溪法(人參、黃連、石蓮子)後世都宗,(半夏)瀉心湯(去丹、棗),(加枳實)尤參奧妙。
其或脾腎陽虛,陰邪下迫,關閘大開,晝夜痛洩(無度),戊癸少化火之機,命陽無蒸變之力,是以為嘔為脹,不飢不食、參仲景理中湯腎氣丸,或景嶽胃關煎理陰煎。
又有捷徑良法(本姚氏),鹹溫配入甘辛。
(以大劑蓯蓉、人參、歸、薑、附、桂、制白芍之類,靡不應手而愈。
)是症也,濕熱壅而煩躁頰紅,(嘔痰味變,心腹熱,肛墜,頭中空痛。
)勿誤認為虛火;腸腑窒而陽虛邪滯,(痢將兩月,口乾腹滿,肛門窒塞,努掙不已,僅出點滴。
)當從事以溫行。
(附子、厚樸、木香、製大黃、大茴。
)脫肛倘屬濕溫,勿升勿補;(五苓散加寒水石。
)厥陰(溫熱病)常多下利,宜柔宜通。
(白頭翁湯,又阿膠、生地、麥冬、白芍、丹皮、銀花、穭豆衣之屬。
)痢後氣墜屬陰傷,下焦須攝;(熟地、歸、芍、五味之屬。
)溫邪內陷而痛痢,涼潤為宗。
(見上厥陰條下。
)桃花湯治肢冷脈微,駐車丸療陰虛痢血。
酒客濕凝(腸胃)能納食,藥用堅陰;(生茅朮、炒黃柏、黑地榆、豬苓、澤瀉。
)食(冷物)傷脈(右關)滑數,(白痢用溫平藥不應)喜芩連,寒已化熱。
(此條參《生生子案》。
)八脈無權陽欲絕,(高年瀉痢,兩旬不減。
)實漏卮以當歸杜仲、人參鹿茸;(又沙蒺藜、茯苓。
)藩籬疏撤(痢五六年不愈),(緻周)身痛痹,治久痢以蓯蓉附子、白朮。
腎虛肛墜而腸滑,徒補脾胃無功;(熟地、歸身、赤豆脂、五味、炒山楂,又三神丸。
)下焦脊痛而髀痠,(少腹肛墜,連兩腰胯脊髀痠痛。
)試治奇經當驗。
(人參、鹿茸、附子、當歸、茴香、菟絲、杜仲。
上並仿《指南案》論。
)抑又參之,肢冷脈虛(緩大無力,病起醉飽入房,痢如爛肉、腹痛)宜補塞,(附子理中湯加肉桂、肉果。
)縱初起毋用清疏;(陸肖愚案。
)痢久脈滑(又關尺有力如珠),(舌苔黑)可攻消,(潤字號丸,下之而愈。
)雖產後勿愁瞑眩。
(陸養愚案。
)氣下陷而進升麻柴胡,當知趨避;(用補中益氣湯,倘不合宜,反緻濁氣上升,作脹作嘔,或後重愈增,或腹內熱煩,凡用此湯,有宜一劑者,有宜二劑者,有宜頻服者,貴在合宜耳。
)症已危而投桂附,應識機宜。
(無力服參者,不可輕投大熱之藥。
)又聞百順丸(景嶽方)開關最捷,三奇散(黃耆二兩、生枳殼、防風各一兩。
為末,調服二錢,治痢疾下重。
張石頑曰:服補中益氣治休息痢不應,反下鮮紫血塊者,以此方倍防風,加羌、獨、升、柴。
)風洩當施。
痢久淹延,大棗烏梅當參朮;(宜貧不能服參者。
)津枯(下痢)迸迫(難出),生首烏麻子(即麻仁,又當歸、郁李仁、枳實)及羊脂(煎。
《千金方》,詳原集。
)伏龍肝作湯(下楂炭、熬枯沙糖二味,為)丸,治產痢莫言平淡;(胎前下痢,產後下血。
)鮮藕汁(煮熟)和砂糖頻服米,(兼進陳米稀糜。
)療噤口痢頗著神奇。
至於厥冷一因,亦分陰陽虛實,(有熱痢初起,末經疏利,以緻壅遏不通,而肢體厥冷,六脈糊塗者有之。
其症必脹痛迸迫,或寒熱舌苔。
)敗症誰惡,莫如發斑狂躁除中。
(此皆不治。
)下多亡陰之餘,尺偏滑動;(此肝腎陰傷,勿疑為積滯。
)沉小無神之脈,後必多兇。
(易變厥逆。
)又若久痢不痊,正虛邪戀,虛實交參,寒熱相半,或宜攻補兼施,或當溫清互換,必謹察乎病機,庶先後之不亂。
(上並約《醫門法度》。
)亦有六脈沉伏肢寒,冷汗自出不住,多因伏暑而然,勿輕投乎姜附。
(《證治準繩》。
)若暑伏於心經,純血鮮紅可據;(宜
)小便清而無熱可除,熱除則噦作當慮。
(本《金匱》。
)酒疸濕傷治節(營血腐敗),必清肺而始有痊期;女勞(疸)血結膀胱(少腹),不去瘀則萬無生路。
(詳《醫門法律》。
)憂愁(多郁)緻(成谷)疸,舒郁先投;(《治法匯》。
)驚恐(膽破)成黃,(其色如染。
)救元(氣)速與。
(《景嶽全書》。
)穀氣實而病黃腹大,允宜豬膏發煎;(《成方切用》。
)色如熏黃而脈緩身疼,參用五苓散甘草附子湯。
(《傷寒》成注。
)傷骨節酸日晡潮熱用逍遙散,(一婺婦病黃,見症如上,令其服此方及補中而愈。
《紀聞錄》。
)實熱脾勞(舌乾咽燥齒痛)小甘露飲。
(山梔、黃芩、生地、升麻、桔梗、茵陳、石斛、甘草。
《成方切用》)若夫氣血不行,(葉氏諸痛案雲:久病入絡,氣血不行而發黃,非疸也。
)脾液外越,(又老人夏熱洩氣。
脾液外越為黃,非濕熱之疸。
)痰飲(阻遏氣血,亦緻身目為黃)積瘀,(一人因怒,面目皆黃,腹痛寒熱,鼻衄嘔噦,吐血皆黑,大便如墨,下其瘀血而愈。
上並《生生子案》。
)病後)痿黃,倦怠不食,屬脾虛,非疸也,宜大補)失血,(或崩後悉從虛治。
)並宜審別乎諸因,豈獨毋膠於辨色。
(喻氏)(曰:陽黃色明,陰黃色晦。
然辨之不清,轉足誤人,如酒疸變黑,女勞疸額上黑,豈以其黑,遂為陰疸而可用姜附乎?《醫門法律》。
) 附:《醫級》摘要 酒谷二疸土之瘨,白火發現金之恙。
(濕火蒸肺,肺胃熱甚。
)白疸,必爪掌白,時瘟,為疫毒深。
瘀黃,尿赤或矢黑,虛黃,爪常(爪如常而不黃)而喘浮。
膽黃,色必兼青,(驚恐傷膽。
)黃腫,勞而受穢。
驗生死於膻中,(以二指按膻中,左右分開處,其肉有血色可治,無則危。
)定吉兇於三六。
(時疾之黃,瘥則十日以上,敗則不逾十八朝。
)熱黃煩渴,症由脾濕不洩,分清飲梔豉柏皮;黃汗沾衣,病因脾濕流肝,導赤散丹梔香鼓。
腎風喘促面黑龐,擬麻黃附子越婢湯防己;女勞疸槁黧陽萎絕,進右歸飲六味丸青娥丸。
黃胖色晦,由惡濁土氣觸礙,法當辟惡啟脾丸;脫力浮黃,見喘惕頸脈動浮,藥制針砂五果丸。
黃瘦善食腹堅,化積丸蔻連溫臟丸;厥晦睛黃絕谷,理中湯參附飲歸脾湯。
久瀉能食麵黃,術連丸取效;(術連丸止白朮、黃連二味。
)渴汗肢浮熱晦,二妙散堪施。
溺清黃退,須補中州;焦槁龐浮,必培水火。
(焦槁宜壯水,龐浮宜補火。
)瓜蒂搐鼻,可引涎上洩疏清;(脘鳴膈悶者,此法神效。
)丹梔清經,療火劫傷陰變逆。
附:癉病死證 色若煙燻,目神暗青,陽黃死證也。
喘滿渴煩不已,心胸如啖蒜刺痛,黃毒入腹死症也。
面色黧黑,冷汗漐漐,陰黃死症也。
天行疫癘發黃,名曰瘟黃,死人最暴。
(《醫宗金鑑》。
) 郁 六氣著人,(皆能鬱而緻病。
)營衛府臟經皆阻;(此外感之郁。
)七情緻郁,心脾肝膽為多。
(此內傷之郁,篇中所輯皆是。
)氣滯化熱,津液旋枯;(此言初病在氣分。
)久延血分,遂變(郁勞)沉疴。
蓋夫氣本無形,鬱則偏聚,瘕痞攻衝,胸膈似阻,苟妄認為有形,貽誤豈堪勝數。
乃若溫膽瀉心,逍遙越鞠,隨症而施,並能舒郁。
滋腎丸治火升,旋覆花湯宣血絡。
熱鬱而脘痞口糜,養(心脾之)營微參乎苦降;(人參、川連、丹皮、生白芍、小麥、茯神。
)液枯(形瘦)而痛脹便秘,(忽瀉,中傷不納,不知味。
)辛潤少佐以和陽。
(柏子、生白芍、歸鬚、桃桃、黃連、川楝。
)肝腎陽升,療喉舌以熟地天冬女貞石斛;(又柏子仁、茯神。
)臟陰蒸熱,(舌絳赤糜口乾燥,心悸食少。
)洩心陽以黃連黃柏阿膠雞子黃。
(又生地、知母。
)面黃脈澀損肝脾,(寤不成寐。
)法宗薛氏;(加味歸脾湯去木香、薑棗。
)陽隨入陰鬱損心陽為淋濁,治用妙香散。
上焦陽結,(痰聚阻氣,脘窄不舒、脹及背部。
)展氣化以輕清;(枇杷葉、杏仁、瓜蔞皮、鬱金、茯苓、薑汁、竹瀝。
)鬱熱流紅,(室女陰虛、齒衄、腸紅。
)養肝陰以靜鎮。
(生地、天冬、阿膠、女貞、旱蓮草、白芍、茯神。
)要之。
切忌者燥熱澀斂滋填(小補),最喜者(若辛)宣通涼潤。
(上並仿《指南案》論。
)然而有藥治病,無藥移情,勿徒恃乎草木,當養性而達生。
(此四語總括案中大意。
) 附:《醫級》摘要 驚憂緻郁,惟養心以安神;恐懼郁生,惟添精而益智。
思郁之結宜解,悲消之郁宜升。
越鞠丸開有餘之郁,升陽(益胃湯)療恐郁之沉。
瘧 瘧之為病,多屬外因,白虎湯天水散,(暑熱重者宜之。
)正氣二陳湯,(濕邪重者宜之。
)分投參與。
(倘症象兩兼,則兩法兼之可也。
)成法宜遵。
惟三陰瘧受邪最重,以肝脾腎見症為憑。
補瀉寒溫,不越(仲景法)三陰之法(為根柢);陰陽勝復,可窮二豎之情。
若其延久不痊,他症可慮。
太陰之虛浮脹滿,理中(湯)與五苓(散)參投;少陰之痿弱成勞,復脈及升奇(鹿茸、附子、人參、桂枝、當歸、蜀漆、炙草之屬)相輔。
厥陰厥逆而吐蛔,烏梅丸資其降伏;瘧母結癥於左脅,鱉甲煎丸賴以消磨。
又如心瘧久而煩渴吐血紅,涼陰可愈;肺瘧久而腸痹胃秘,清降斯瘥。
然而瘧之名目不一,瘧之兼症尤紛,暑濕格拒三焦,半夏瀉心法能平嘔逆;穢濁上蒙心胞絡,牛黃丸專主神昏。
心陽暴脫兮,(汗多亡陽,心虛痙震。
)龍骨牡蠣救逆殊勝;胃虛嘔呃兮,旋覆代赭湯何神。
是症也,初起宛如內傷,切勿輕投溫補;(上並仿《指南案》論。
)濕熱不同風暑,偏宜重用清寒。
(胸痞口渴,小便腥濁,脈沉弦而數,重用柴胡、滑石,及鱉甲、黃連、知母、枳實、甘草,送昆布鱉甲丸,二劑而瘥。
《生生子案》。
)經強截而腹大胸高,理中湯偏能已脹;(《寓意草》。
)痰滯膈而痞滿燥實,大柴胡湯可藉求安。
(《治法匯》。
)瘧兼血候,(或衄血、或便血,或月候適來。
)應識當從瘀治;渴喜熱飲,豈能概作寒看。
(葉案。
)又或面青脅痛,口苦嘔涎,耳鳴脈澀,郁瘧昭然,逍遙散倍入柴胡,貝母兼佐茱連。
(左金丸。
《己任編》。
)牡瘧多寒,蜀漆雲母與龍骨;但寒不熱,桂枝、生薑粉栝蔞根牡蠣、甘草黃芩柴胡。
(並《金匱》。
)內伏熱傷暑而外現假寒,(重衾蒙首。
)火劑堪用;(投黃連解毒湯而愈。
)脈沉遲而臟有寒積,小承氣湯偏佳。
(《續名醫類案》。
)口乾脈伏,似寒(喜飲極熱辣湯)而實熱痰症宜知;(用十棗丸而愈。
丹溪案。
)體瘠神完,(久瘧不食,脈數兩關弦。
)脈實而法當議下。
(滑伯仁案。
)舌短痰鳴(勞役病瘧,又服發散藥所緻)脈洪(數似)滑,用(獨)參(湯加竹)瀝以勿疑;(丹溪案。
)躁煩(胸痞神昏,上熱下寒)欲飲冷水脈沉微,投附子、生薑而毋詫。
(俞子容案)。
至於病瘧雖一,暑濕分因,面光澤兮,濕在氣分而宜汗;面赤黑兮,暑傷血分以宜清。
(四物加涼劑。
丹溪案。
) 附:《醫級》摘要 邪襲肝(譫狂厥痙),木賊煎鉤蠍先施;瘧不出(否則戴眼、遺尿、昏厥,)山甲半夏柴胡亟與。
無汗宜汗者威靈仙,多汗宜斂者黃耆白芍。
陽盛陰虛者,汗止腰上,宜黑逍遙散和陰;二氣俱怯者,汗不周身,宜人參清肌散化托。
青蒿知母紅花地骨皮,乃暑留營血之方;延胡索牡蠣桃仁、紅花,除瘧母結留之劑。
三陰庫生正瘧,休瘧飲鱉甲煎丸先調;四時生旺圖痊,追瘧溫中兩議。
(先期補托。
)(按:此一條亦不可盡泥,以病機萬變故也)。
四生有烏梅吳茱萸桂之湯,(治寅申巳亥瘧。
)四正用真武湯理陰煎之劑。
(治子午卯酉瘧。
)瘧歸四庫必虛寒,須八味丸理中湯之溫補;(治辰戍醜未瘧。
)邪閉膻中參暑治,藉牛黃丸太乙丹之開通。
附:《醫宗金鑑》論瘧並治 經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是知必暑與風寒合邪,始成瘧病也。
其不即病傷寒者,亦以有暑邪先伏於營中也。
蓋有風無暑惟病風,有暑無風惟病暑,必風暑合邪始病瘧也。
先寒後熱,寒多熱少無汗,謂之寒瘧,宜用麻黃羌活湯;(又防風、甘草。
)先寒後熱,熱多寒少有汗,謂之風瘧,宜用桂枝羌活湯。
(又防風、甘草。
)先熱後寒,謂之溫瘧,宜用白虎湯,汗多合桂枝湯。
但熱不寒,謂之癉瘧,宜柴胡白虎湯;但寒不熱,謂之牝瘧,宜柴胡桂枝湯。
瘧疾已經或汗或吐或下,表裡無症,法當清解,宜用清脾飲和之。
《證治發微》曰: 凡瘧多熱久不解者,必本陰虛,非鱉甲、牛膝不能除也;多寒而久不解者,必本陽虛,非參耆朮草不能除也。
董氏《醫級》雲: 瘧由少陽而發,故多用小柴胡湯,若暑瘧熱多寒少,口渴唇紅,躁熱汗多,自以桂枝白虎湯為合。
又雲:瘧甚發厥、戴眼、遺尿、神昏者,陽邪逆於三陰故也。
《正傳》載: 一婦病瘧,三旦發,食少,經不行已三月,脈無,議作虛寒治,疑誤。
再診,見其梳洗言動如常,知果誤也。
經不行,非無血,為痰所凝;脈無,非血氣衰,乃積痰生熱,結伏其脈而不見耳。
當作實熱治,與三化丸,旬日後,食進,脈出而微弦,謂之曰:胃氣既全,雖不藥,瘧當自愈而經行也。
令淡滋味,果應。
痢 痢每盛於夏秋,半由暑濕挾積,其次風火及寒,前法無容細述。
暑別陰陽,恆兼乎濕。
陰暑中於貪涼(飲冷),陽暑阻於(天之)伏熱。
故有在氣在血之分,傷臟傷腑之別。
爰有(人參)敗毒散先解表邪,芍藥湯繼清裡實。
(寒熱交黏。
)表症急而審別三陽,分經投劑;(太陽:桂枝湯。
陽明:葛根芩連湯。
少陽:小柴胡湯。
)裡勢迫而專究中土,小承氣湯溫脾湯。
總之,治腑以三焦見證為據;治臟主足經三陰無疑。
或通或澀,臨症權宜。
噤口痢因有兩端,治須扼要,邪格三焦,暑濕所召,丹溪法(人參、黃連、石蓮子)後世都宗,(半夏)瀉心湯(去丹、棗),(加枳實)尤參奧妙。
其或脾腎陽虛,陰邪下迫,關閘大開,晝夜痛洩(無度),戊癸少化火之機,命陽無蒸變之力,是以為嘔為脹,不飢不食、參仲景理中湯腎氣丸,或景嶽胃關煎理陰煎。
又有捷徑良法(本姚氏),鹹溫配入甘辛。
(以大劑蓯蓉、人參、歸、薑、附、桂、制白芍之類,靡不應手而愈。
)是症也,濕熱壅而煩躁頰紅,(嘔痰味變,心腹熱,肛墜,頭中空痛。
)勿誤認為虛火;腸腑窒而陽虛邪滯,(痢將兩月,口乾腹滿,肛門窒塞,努掙不已,僅出點滴。
)當從事以溫行。
(附子、厚樸、木香、製大黃、大茴。
)脫肛倘屬濕溫,勿升勿補;(五苓散加寒水石。
)厥陰(溫熱病)常多下利,宜柔宜通。
(白頭翁湯,又阿膠、生地、麥冬、白芍、丹皮、銀花、穭豆衣之屬。
)痢後氣墜屬陰傷,下焦須攝;(熟地、歸、芍、五味之屬。
)溫邪內陷而痛痢,涼潤為宗。
(見上厥陰條下。
)桃花湯治肢冷脈微,駐車丸療陰虛痢血。
酒客濕凝(腸胃)能納食,藥用堅陰;(生茅朮、炒黃柏、黑地榆、豬苓、澤瀉。
)食(冷物)傷脈(右關)滑數,(白痢用溫平藥不應)喜芩連,寒已化熱。
(此條參《生生子案》。
)八脈無權陽欲絕,(高年瀉痢,兩旬不減。
)實漏卮以當歸杜仲、人參鹿茸;(又沙蒺藜、茯苓。
)藩籬疏撤(痢五六年不愈),(緻周)身痛痹,治久痢以蓯蓉附子、白朮。
腎虛肛墜而腸滑,徒補脾胃無功;(熟地、歸身、赤豆脂、五味、炒山楂,又三神丸。
)下焦脊痛而髀痠,(少腹肛墜,連兩腰胯脊髀痠痛。
)試治奇經當驗。
(人參、鹿茸、附子、當歸、茴香、菟絲、杜仲。
上並仿《指南案》論。
)抑又參之,肢冷脈虛(緩大無力,病起醉飽入房,痢如爛肉、腹痛)宜補塞,(附子理中湯加肉桂、肉果。
)縱初起毋用清疏;(陸肖愚案。
)痢久脈滑(又關尺有力如珠),(舌苔黑)可攻消,(潤字號丸,下之而愈。
)雖產後勿愁瞑眩。
(陸養愚案。
)氣下陷而進升麻柴胡,當知趨避;(用補中益氣湯,倘不合宜,反緻濁氣上升,作脹作嘔,或後重愈增,或腹內熱煩,凡用此湯,有宜一劑者,有宜二劑者,有宜頻服者,貴在合宜耳。
)症已危而投桂附,應識機宜。
(無力服參者,不可輕投大熱之藥。
)又聞百順丸(景嶽方)開關最捷,三奇散(黃耆二兩、生枳殼、防風各一兩。
為末,調服二錢,治痢疾下重。
張石頑曰:服補中益氣治休息痢不應,反下鮮紫血塊者,以此方倍防風,加羌、獨、升、柴。
)風洩當施。
痢久淹延,大棗烏梅當參朮;(宜貧不能服參者。
)津枯(下痢)迸迫(難出),生首烏麻子(即麻仁,又當歸、郁李仁、枳實)及羊脂(煎。
《千金方》,詳原集。
)伏龍肝作湯(下楂炭、熬枯沙糖二味,為)丸,治產痢莫言平淡;(胎前下痢,產後下血。
)鮮藕汁(煮熟)和砂糖頻服米,(兼進陳米稀糜。
)療噤口痢頗著神奇。
至於厥冷一因,亦分陰陽虛實,(有熱痢初起,末經疏利,以緻壅遏不通,而肢體厥冷,六脈糊塗者有之。
其症必脹痛迸迫,或寒熱舌苔。
)敗症誰惡,莫如發斑狂躁除中。
(此皆不治。
)下多亡陰之餘,尺偏滑動;(此肝腎陰傷,勿疑為積滯。
)沉小無神之脈,後必多兇。
(易變厥逆。
)又若久痢不痊,正虛邪戀,虛實交參,寒熱相半,或宜攻補兼施,或當溫清互換,必謹察乎病機,庶先後之不亂。
(上並約《醫門法度》。
)亦有六脈沉伏肢寒,冷汗自出不住,多因伏暑而然,勿輕投乎姜附。
(《證治準繩》。
)若暑伏於心經,純血鮮紅可據;(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