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學通論

關燈
且各人之皮膚堅軟異之。

    宜注意矣。

    蓋針頭。

    全知穿皮膚。

    則以H L摘管之上端。

    徐徐拔去其管。

    此時以A B近針頭插鋒。

    則此是A B二點。

    所謂為押手。

    又以H L為副手夫押手者。

    常可翦置下端。

    又當進入針鋒皮膚。

    宜酌量患者之強弱與感應。

    若察患者之愉快。

    則可知應針頭分子之波動虛。

    反之而患者訴疼痛。

    則可知分子之波動實。

    內經曰。

    刺虛者。

    段其實。

    解雲刺實須其虛者。

    為針陰氣隆。

    至針下寒。

    乃去針也。

    刺虛須其實者。

    為針陽氣隆。

    至針下熱。

    乃去針也。

    注曰。

    要以氣至。

    而有效也。

    。

    總而主針之掌面者。

    左右相共空洞之。

    形仮令如擁雞卵。

    抑亦欲下氣。

    則針鋒副B點。

    而撚。

    欲上氣。

    則針鋒副A點。

    而撚。

    或以順有行。

    或由逆有施。

    難經曰。

    氣滑則針出疾。

    氣澀則針出遲。

    氣隆則針小而入淺。

    氣澀則針大而入深。

    深則欲留。

    淺則欲疾。

    (中略)以刺針者。

    永留則神經之感應。

    亦反有不屢無效已。

    令患者疲勞。

    故淺深遲疾。

    響波。

    稽留。

    臨機行之。

    蓋施術之後。

    三十分乃至五十分時間。

    可命安臥患者。

     第十一章 正式及變式 第二十三圖 凡刺針之法者。

    宜由正式及變式治療之。

    術者。

    宜斟酌患者之急慢。

    與肥瘠。

    內經曰。

    上工守神。

    神乎神客有門。

    未睹其疾。

    惡知其源。

    刺之微。

    在遲速。

    櫟因曰刺針部。

    宗氣聚來。

    則將欲逐邪氣。

    所謂經氣至是也。

    誠然矣。

    其氣未至。

    引針則不能逐邪氣。

    故無益治愈。

    反之而其氣雖至。

    不去針則似塞邪氣之出路。

    又是無利治術。

    是以氣之至速。

    則刺針進。

    退亦速之。

    氣之至遲。

    則其法遲之。

     第一款 正式 取刺針之方向。

    於鉛直線。

    溶溶然進針頭。

    終始相共。

    不失其規。

    而徐徐行。

    是謂正式。

    多是用正式者也。

    又正式有二種。

    其一曰。

    操柄針。

    (圖略)其二曰。

    揉下針。

    則第十八圖是也。

     第二款 變式 凡取刺針之方向。

    於銳角。

    終始間斷臨機。

    或稽留。

    凡揮發。

    或潑潑乎為針頭之動者。

    稱變式。

    曰斜行針。

    第二十圖是也。

    又將欲行針法。

    於貴要之部。

    則宜用此式。

    但變式之針法者。

    取地平線之方向。

    而進入其針局。

    況亙組織間道程。

    雖長。

    亦針頭至淺。

    故無與害患者。

    而舉例。

    則流行性感冒。

    謂施本式於顱頂骨與顳顬骨之間。

    其縫際部之類。

     第十二章 補法及瀉法 第二十四圖 內經曰。

    補虛者。

    必先捫而循之。

    切而散之。

    推而按之。

    彈而怒之。

    抓而下之。

    通而取之。

    外引其門。

    以閉其神。

    呼盡納針。

    靜而久留。

    以氣至為故候。

    吸引針。

    氣不得出。

    各在其處。

    推闔其門。

    命神氣。

    存大氣。

    留止。

    命曰補虛瀉實者。

    吸則納針。

    無令氣忤。

    靜以久留。

    無令邪布。

    吸則轉針。

    針以得氣。

    為故候。

    呼引針。

    呼盡乃去。

    大氣皆出。

    故命曰瀉。

    又曰。

    補者。

    隨經脈。

    推而納之。

    左手閉針孔。

    徐出針而疾按之。

    瀉者。

    迎經脈。

    動而伸之。

    左手閉針孔。

    疾出針。

    而徐按之。

    隨而濟之。

    是謂補。

    迎而奪之。

    是謂瀉。

    又一說雲。

    補者。

    刺針於呼息。

    拔吸息。

    而揉其針痕。

    瀉者刺針於吸息。

    拔呼息。

    而不揉其針痕也。

     第十三章 被黏著牽引拔針法 第二十五圖 被刺針之牽引。

    有不拔。

    是必竟受筋肉分子之凝聚力故也。

    理學的曰。

    凝聚力者。

    隨異物體中分子之位置。

    自為強弱之區別。

    蓋凝聚力之強弱。

    隨熱度之增減而生矣。

    即倒比溫度。

    又凝聚力者。

    獨不固體耳。

    亦存液體。

    雖然。

    有液體。

    則自己之重力卻而勝凝聚力。

    是以使分子容易動搖。

    故如彼唯不較著己。

    則患者之元氣。

    亦欲為相逼迫也。

    故術者此際。

    使彼我之意靜穩。

    更當其下傍。

    刺他針。

    然而可拔初針。

    或輕打不拔針柄之上端。

    以俟其進入而後拔去針。

    亦是可也。

     第十四章 不可施針症 一曰格列羅。

    二曰赤痢。

    三曰腸窒扶斯。

    四曰發疹。

    窒扶斯。

    五曰痘瘡。

    六曰實扶的裡亞(以上六病者。

    猛劇之傳染病也。

    故衛生上。

    大加警戒是以所慎針家也。

    依而省之。

    )七曰丹毒。

    八曰酒客。

    九曰勞動過多。

    十曰憤怒者。

    十一曰飽滿。

    十二曰飢餓。

    十三曰熱度高者。

    十四曰流汗。

    十五曰煩渴。

    十六曰衰耗。

    十七曰怖驚。

    十八曰下車後。

    十九曰乘船後。

     第十五章 折針拔取法 凡刺針。

    在筋肉組織間。

    而動則有折其鋒。

    是有術者由失策。

    或有針質由不煅練。

    然則靜肅沉意。

    必不可放押手。

    尚以A B捷手可壓縮其皮膚。

    必可得發顯折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