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餘證
餘熱
傷寒病後熱不除候。
此謂病已間。
五藏尚虛。
客邪未散。
真氣不復。
故旦暮猶有餘熱如瘧狀。
此非真實。
但客熱也。
(巢源) 夫傷寒後。
氣血未實。
藏府尚虛。
餘毒之氣猶存。
淹延時日不差。
肌體羸瘦。
肢節痠痛。
壯熱增塞。
心煩盜汗。
上氣咳嗽。
嘔逆痰涎。
飲食不消。
腹中癖塊口乾舌澀。
毛折骨痿。
面色青黃。
氣力乏弱。
此皆由虛損。
緻成夾勞也。
(聖惠) 夫大病新瘥後。
血氣虛弱。
餘熱未盡。
古人所謂。
如大水浸牆。
水退則牆蘇。
不可犯之。
但宜安臥守靜。
以養其氣。
設或早起動勞。
則血氣沸騰。
而發熱也。
(蘊要) 傷寒汗下後。
餘熱未除。
或失於調攝。
食不為飢。
咳嗽寒熱。
吐血衄血。
纏綿日久。
狀似癆瘵。
此皆元氣既虛。
邪氣著而不散。
例用黃連解毒湯。
加柴胡枳桔。
其效如神。
不效。
然後用八物湯。
兼犀角。
小柴胡。
前胡石膏等。
隨證加減。
無有不愈者。
切不可純用補劑。
亦不可誤認為虛損勞怯。
輕用杜仲山茱萸破故紙等。
溫補之藥也。
(傷寒綱目) 竹葉湯。
治發汗後。
表裡虛煩。
不可攻者。
但當與此方。
(千金。
案即竹葉石膏湯。
虛煩。
蓋是虛熱。
非煩躁之煩。
)若傷寒得汗後。
病解虛羸。
微熱不去。
可行竹葉石膏湯。
(活人) 審知是邪熱未解。
雖經汗下。
卻不可畏虛而養病。
宜竹葉石膏湯。
(要訣) 竹葉湯。
治傷寒大病後。
心虛煩悶。
內熱不解。
竹葉 麥門冬(去心) 人參 茯苓(去皮) 小麥(炒) 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姜五片。
煎至八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濟生。
案此本千金治產後虛渴。
少氣力方。
今去大棗。
) 張文仲。
療傷寒八九日不差。
名為敗傷寒。
諸藥不能消者方。
鱉甲(炙) 蜀升麻 前胡 烏梅 枳實(炙) 犀角(屑) 黃芩(各二兩) 甘草(一兩炙) 生地黃(八合) 上九味。
切。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分五服。
日三服。
夜二服。
(出支太□□□□□)忌海藻。
菘菜。
莧菜。
蕪荑。
備急方同。
(外臺) 聖惠。
治壞傷寒。
經十日已來未解。
熱在胸膈。
煩悶不止。
鱉甲散。
於本方。
去前胡。
加柴胡。
(甘草半兩餘各一兩)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入生地黃汁半合。
更煎一兩沸。
不計時候。
分溫二服。
治傷寒餘熱不退。
發歇煩躁。
胸膈氣滯。
不思飲食。
宜服柴胡散。
方。
柴胡(三分) 川大黃(三分) 枳殼(三分) 鱉甲(三分) 檳榔(三分) 人參(三分) 木香(三分) 子芩(三分) 赤芍藥(三分) 赤茯苓(三分) 犀角屑(三分) 桑根白皮(一兩)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後夾勞。
骨節煩疼。
時有寒熱。
咳嗽。
頭目疼痛。
宜服柴胡散。
方。
柴胡(一兩) 貝母(一兩) 知母(一兩) 人參(一兩) 赤芍藥(一兩) 石膏(一兩) 黃芩(三分) 杏仁(一兩) 白朮(半兩) 梔子仁(半兩) 鱉甲(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後夾勞。
煩熱。
四肢疼痛。
不欲飲食。
宜服犀角散。
方。
犀角屑(三分) 赤茯苓(三分) 枳殼(三分) 柴胡(一兩半) 白朮(三分) 鱉甲(一兩半) 知母(半兩) 赤芍藥(三分)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五分。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熱病後虛勞煩熱。
四肢疼痛。
小便赤黃。
不欲飲食。
宜服柴胡散。
方。
柴胡(一兩) 生乾地黃(一兩) 黃連(一兩) 地骨皮(一兩) 枳殼(一分) 赤茯苓(一分) 知母(半兩) 鱉甲(三分)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又治時氣餘熱不退。
發作有時。
栝樓根散。
於本方。
去地黃。
黃連。
甘草。
加栝樓根。
水煎。
去滓。
入生地黃汁半合。
更煎一兩沸。
溫服。
治熱病後虛勞。
盜汗口苦。
不得唾臥。
四肢煩痛。
舌乾卷澀。
宜服人參散。
方。
人參(一兩) 麥門冬(一兩半) 赤芍藥(一兩) 柴胡(一兩) 白茯苓(一兩) 牡蠣(一兩) 黃耆(一兩) 甘草(半兩) 鱉甲(一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後。
煩熱憎寒。
口苦不思飲食。
日漸羸瘦。
羚羊角湯方。
羚羊角(鎊) 茈胡(去苗) 鱉甲(去裙襴醋炙) 人參(各三分) 知母 淡竹茹 黃耆 赤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半兩) 天門冬(去心焙一兩) 上一十味。
細銼如麻豆。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煎至八分。
去滓。
食後溫服。
日二。
(聖濟) 治傷寒過經。
潮熱不解。
或時作寒如瘧狀。
茈胡鱉甲湯方。
茈胡(去苗) 鱉甲(去裙襴醋炙)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 黃芩(去黑心) 知母(焙) 桑根白皮(銼各三分) 甘草(炙半兩) 上七味。
粗搗篩。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生薑半分。
拍碎。
煎至七分。
去滓。
溫服。
不拘時。
(聖濟。
此先君子加胡黃連。
最效。
) 聖惠。
治傷寒後肺萎勞嗽。
涕唾稠黏。
骨節煩悶。
發歇寒熱。
鱉甲飲。
於本方。
去黃芩。
加款冬花。
烏梅肉。
梔子仁。
治傷寒後胃熱引飲。
煩渴不止。
茯苓地黃湯方。
赤茯苓(去黑皮) 生乾地黃(焙) 栝樓根(各一兩) 知母(焙半兩)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半) 上五味。
粗搗篩。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入小麥一百粒。
淡竹葉三五片。
棗三枚。
擘破。
同煎至八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
(聖濟) 治傷寒百合病。
久不差。
欲成勞。
宜服柴胡散。
方。
柴胡(一兩) 知母(二兩) 黃連(一兩) 甘草(三分) 百合(二兩) 秦艽(一兩) 栝樓根(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案此方與次方。
此謂病已間。
五藏尚虛。
客邪未散。
真氣不復。
故旦暮猶有餘熱如瘧狀。
此非真實。
但客熱也。
(巢源) 夫傷寒後。
氣血未實。
藏府尚虛。
餘毒之氣猶存。
淹延時日不差。
肌體羸瘦。
肢節痠痛。
壯熱增塞。
心煩盜汗。
上氣咳嗽。
嘔逆痰涎。
飲食不消。
腹中癖塊口乾舌澀。
毛折骨痿。
面色青黃。
氣力乏弱。
此皆由虛損。
緻成夾勞也。
(聖惠) 夫大病新瘥後。
血氣虛弱。
餘熱未盡。
古人所謂。
如大水浸牆。
水退則牆蘇。
不可犯之。
但宜安臥守靜。
以養其氣。
設或早起動勞。
則血氣沸騰。
而發熱也。
(蘊要) 傷寒汗下後。
餘熱未除。
或失於調攝。
食不為飢。
咳嗽寒熱。
吐血衄血。
纏綿日久。
狀似癆瘵。
此皆元氣既虛。
邪氣著而不散。
例用黃連解毒湯。
加柴胡枳桔。
其效如神。
不效。
然後用八物湯。
兼犀角。
小柴胡。
前胡石膏等。
隨證加減。
無有不愈者。
切不可純用補劑。
亦不可誤認為虛損勞怯。
輕用杜仲山茱萸破故紙等。
溫補之藥也。
(傷寒綱目) 竹葉湯。
治發汗後。
表裡虛煩。
不可攻者。
但當與此方。
(千金。
案即竹葉石膏湯。
虛煩。
蓋是虛熱。
非煩躁之煩。
)若傷寒得汗後。
病解虛羸。
微熱不去。
可行竹葉石膏湯。
(活人) 審知是邪熱未解。
雖經汗下。
卻不可畏虛而養病。
宜竹葉石膏湯。
(要訣) 竹葉湯。
治傷寒大病後。
心虛煩悶。
內熱不解。
竹葉 麥門冬(去心) 人參 茯苓(去皮) 小麥(炒) 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咀。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姜五片。
煎至八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濟生。
案此本千金治產後虛渴。
少氣力方。
今去大棗。
) 張文仲。
療傷寒八九日不差。
名為敗傷寒。
諸藥不能消者方。
鱉甲(炙) 蜀升麻 前胡 烏梅 枳實(炙) 犀角(屑) 黃芩(各二兩) 甘草(一兩炙) 生地黃(八合) 上九味。
切。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分五服。
日三服。
夜二服。
(出支太□□□□□)忌海藻。
菘菜。
莧菜。
蕪荑。
備急方同。
(外臺) 聖惠。
治壞傷寒。
經十日已來未解。
熱在胸膈。
煩悶不止。
鱉甲散。
於本方。
去前胡。
加柴胡。
(甘草半兩餘各一兩)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入生地黃汁半合。
更煎一兩沸。
不計時候。
分溫二服。
治傷寒餘熱不退。
發歇煩躁。
胸膈氣滯。
不思飲食。
宜服柴胡散。
方。
柴胡(三分) 川大黃(三分) 枳殼(三分) 鱉甲(三分) 檳榔(三分) 人參(三分) 木香(三分) 子芩(三分) 赤芍藥(三分) 赤茯苓(三分) 犀角屑(三分) 桑根白皮(一兩)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後夾勞。
骨節煩疼。
時有寒熱。
咳嗽。
頭目疼痛。
宜服柴胡散。
方。
柴胡(一兩) 貝母(一兩) 知母(一兩) 人參(一兩) 赤芍藥(一兩) 石膏(一兩) 黃芩(三分) 杏仁(一兩) 白朮(半兩) 梔子仁(半兩) 鱉甲(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後夾勞。
煩熱。
四肢疼痛。
不欲飲食。
宜服犀角散。
方。
犀角屑(三分) 赤茯苓(三分) 枳殼(三分) 柴胡(一兩半) 白朮(三分) 鱉甲(一兩半) 知母(半兩) 赤芍藥(三分)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五分。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熱病後虛勞煩熱。
四肢疼痛。
小便赤黃。
不欲飲食。
宜服柴胡散。
方。
柴胡(一兩) 生乾地黃(一兩) 黃連(一兩) 地骨皮(一兩) 枳殼(一分) 赤茯苓(一分) 知母(半兩) 鱉甲(三分)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又治時氣餘熱不退。
發作有時。
栝樓根散。
於本方。
去地黃。
黃連。
甘草。
加栝樓根。
水煎。
去滓。
入生地黃汁半合。
更煎一兩沸。
溫服。
治熱病後虛勞。
盜汗口苦。
不得唾臥。
四肢煩痛。
舌乾卷澀。
宜服人參散。
方。
人參(一兩) 麥門冬(一兩半) 赤芍藥(一兩) 柴胡(一兩) 白茯苓(一兩) 牡蠣(一兩) 黃耆(一兩) 甘草(半兩) 鱉甲(一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後。
煩熱憎寒。
口苦不思飲食。
日漸羸瘦。
羚羊角湯方。
羚羊角(鎊) 茈胡(去苗) 鱉甲(去裙襴醋炙) 人參(各三分) 知母 淡竹茹 黃耆 赤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半兩) 天門冬(去心焙一兩) 上一十味。
細銼如麻豆。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煎至八分。
去滓。
食後溫服。
日二。
(聖濟) 治傷寒過經。
潮熱不解。
或時作寒如瘧狀。
茈胡鱉甲湯方。
茈胡(去苗) 鱉甲(去裙襴醋炙)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 黃芩(去黑心) 知母(焙) 桑根白皮(銼各三分) 甘草(炙半兩) 上七味。
粗搗篩。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生薑半分。
拍碎。
煎至七分。
去滓。
溫服。
不拘時。
(聖濟。
此先君子加胡黃連。
最效。
) 聖惠。
治傷寒後肺萎勞嗽。
涕唾稠黏。
骨節煩悶。
發歇寒熱。
鱉甲飲。
於本方。
去黃芩。
加款冬花。
烏梅肉。
梔子仁。
治傷寒後胃熱引飲。
煩渴不止。
茯苓地黃湯方。
赤茯苓(去黑皮) 生乾地黃(焙) 栝樓根(各一兩) 知母(焙半兩)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半) 上五味。
粗搗篩。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入小麥一百粒。
淡竹葉三五片。
棗三枚。
擘破。
同煎至八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
(聖濟) 治傷寒百合病。
久不差。
欲成勞。
宜服柴胡散。
方。
柴胡(一兩) 知母(二兩) 黃連(一兩) 甘草(三分) 百合(二兩) 秦艽(一兩) 栝樓根(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案此方與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