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俱可移治餘熱。
仍敘於此。
) 治傷寒百合病。
經一月不解。
變如渴疾。
宜服百合散。
方。
百合(一兩) 栝樓根(一兩) 梔子仁(三分) 牡蠣(三分) 麥門冬(三分)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竹葉二七片。
煎至六分。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乾地黃湯。
婦人傷寒差後。
猶有餘熱不去。
謂之遺熱。
乾地黃 大黃 黃連 黃芩(各一兩) 柴胡(去蘆) 白芍藥 甘草(各一兩半炙) 上搗為細末。
每服抄四錢匕。
以水一盞半。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取溏利汗出解。
(總病) 歸地養營湯。
壞證身熱。
口渴舌胎。
及舌如煨熟豬腰子。
當歸 生地(懷慶極大) 鱉甲(醋炙研細) 麥冬(各五錢) 芍藥 青蒿 阿膠(各三錢) 五味子(一錢五分) 上煎成。
烊化阿膠服。
日二三劑。
甚者。
人中黃。
人中白。
研細。
各一錢。
調服。
加知母。
地骨皮。
苦參。
亦可。
虛人。
加人參黃耆。
炙甘草。
患人服藥。
安臥竟日。
熱除渴止。
(簡明醫彀) 片玉雲。
得汗脈靜。
身熱不退。
是發汗太過。
胃中亡津液故也。
處以生津液益氣血養胃氣之藥。
或隻用補中益氣湯。
(治例) 若已汗而熱不清。
身漬漬汗出。
右寸關雖弦大。
按之無力。
心下不痞不飽。
四肢倦怠。
屬中弱氣。
內傷虛熱。
補中益氣湯主之。
汗止身涼為愈。
(六要) 有汗下後。
陰陽不相入。
水火不相濟。
緻餘熱未退。
不可更用冷藥。
內外俱未可攻。
宜小建中湯。
若其人已虛。
虛能生熱。
宜小建中湯。
加當歸一錢。
或四君子湯。
加黃耆半錢。
或十全大補湯。
調其營衛。
虛(。
此恐脫甚字。
)者。
四柱散。
真武湯。
病愈後。
別無他證。
隻微熱未盡除。
其人脾胃久虛欠調理。
脾主肌肉。
故生餘熱。
燥補不宜。
用理中湯。
加蜜一匙許煎。
有汗下而熱不退。
多用涼肌藥。
而又不退。
動至半月。
或兼旬者。
乃是陽氣離經。
不能復還。
客於皮肉之間。
病此甚眾。
此當調理收斂之。
不可用辛熱重劑藥。
(要訣) 遺毒 凡傷寒出汗不徹。
邪熱結耳後一寸二三分。
或耳下俱硬腫者。
名曰發頤。
此為遺熱成毒之所緻也。
宜速消散則可。
若緩則成膿。
又為害也。
(蘊要) 本經雲。
耳前後腫。
刺之小差。
即發頤也。
高腫有膿。
為吉。
如平陷無膿者。
危。
然亦有大虛之候。
微腫而痛。
隻用溫補。
或少佐以清涼。
腫自消。
而頤亦不發。
若必欲治頤。
則真氣外脫而死矣。
(直解) 傷寒發頤。
亦名汗毒。
此因原受風塞。
用藥發散。
未盡。
日久傳化。
為熱不散。
以緻項之前後。
結腫疼痛。
初起身熱口渴者。
用柴胡葛根湯。
清熱解毒。
患上紅色熱甚者。
如意金黃散敷之。
初起身涼不渴者。
牛蒡甘桔湯散之。
患上微熱。
不紅疼痛者。
沖和膏和之。
腫深不退。
欲作膿者。
托裡消毒散。
已潰。
氣血虛弱。
食少者。
補中益氣湯。
以此治之。
未成者消。
已成者潰。
已潰者斂。
亦為平常王道之法也。
用之最穩。
(外科正宗) 柴胡葛根湯。
治頤毒表散未盡。
身熱不解。
紅腫堅硬作痛者。
柴胡 天花粉 乾葛 黃芩 桔梗 連翹 牛蒡子 石膏(各一錢) 甘草(五分) 升麻(三分) 水二鍾。
煎八分。
不拘時服。
(正宗) 牛蒡甘桔湯。
治頤毒表邪已盡。
耳項結腫微熱。
不紅疼痛者。
牛蒡子 桔梗 陳皮 天花粉 黃連 川芎 赤芍 甘草 蘇木(各一錢) 水二鍾。
煎八分。
食後服。
(正宗) 托裡消毒散 人參 川芎 白芍 黃耆 當歸 白朮 茯苓 金銀花(各一錢) 白芷 甘草 皂角針 桔梗(各五分) 水二鍾。
煎八分。
食遠服。
(正宗。
案此本外科樞要方。
今去連翹。
加皂角針。
桔梗。
) 虛煩不眠驚悸(此虛煩。
與梔豉正證自異。
) 傷寒發汗吐下已後。
府藏俱虛。
而熱氣不散。
故虛煩也。
(巢源) 夫衛氣晝行於陽。
夜行於陰。
陰主夜。
夜主臥。
謂陽氣盡陰氣盛。
則目瞑矣。
今熱氣未散。
與諸陽並。
所以陽獨盛。
陰偏虛。
雖復病後。
仍不得眠者。
陰氣未復於本故也。
(同上) 差後虛煩不得眠。
眼中?疼懊憹。
(。
案眼。
蓋胸訛。
) 黃連四兩。
芍藥二兩。
黃芩一兩。
膠三小挺。
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亦可內雞子黃二枚。
(肘後。
案此即黃連阿膠湯。
) 梔子烏梅湯。
治傷寒後。
虛煩不得眠。
心中懊憹。
(活人。
方見少陽病中。
案以上二方。
猶是梔豉之例。
以系病後。
錄入於茲。
)虛煩一證。
乃是病愈後。
陰陽未復。
時發煩熱。
竹葉石膏湯。
痰多睡不寧者。
溫膽湯。
嘔者。
橘皮湯。
(。
此本於千金) 有病瘥後。
自不得眠。
宜溫膽湯。
或眠而精魂散亂。
異夢驚悸者。
溫膽湯尤宜。
(要訣) 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
此膽寒故也。
宜服此方。
(。
張氏衍義雲。
寒則痰陰之通稱。
案巢源虛勞門雲。
若心煩不得眠者。
心熱也。
若但虛煩。
而不得眠者。
膽冷也。
) 半夏 竹茹 枳實(各二兩) 橘皮(三兩) 生薑(四兩) 甘草(一兩) 上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
分三服。
(千金) 三因。
溫膽湯。
於本方。
加茯苓一兩半。
棗一枚。
蘊要。
加味溫膽湯。
於本方。
加人參。
黃連。
柴胡。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
酸棗仁。
又加味溫膽湯。
於本方。
加人參。
酸棗人。
茯神。
若心煩內熱者。
倍加黃連。
麥門冬。
若有熱未清。
加柴胡。
若內實。
心神顛倒者。
加山梔子。
壽世保元。
竹茹溫膽湯。
治傷寒日數過多。
其熱不退。
夢寐不寧。
心驚恍惚。
煩躁多痰。
於本方。
加茯苓。
香附。
人參。
柴胡。
麥門冬。
桔梗。
黃連。
(。
案竹茹溫膽湯。
本出袖珍。
引秘方。
名加味溫膽湯。
不用黃連。
) 酸棗湯。
治虛煩勞擾。
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
酸棗仁(五升) 人參 桂心 生薑(各二兩) 石膏(四兩) 茯苓 知母(各三兩) 甘草(一兩半) 上以水一鬥。
先煮酸棗仁取七升。
去滓下藥。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日三。
(金千)(。
案此於仲景方。
去芎藭。
加人參。
桂心。
生薑。
石膏。
) 深師酸棗湯。
療傷寒及吐下後。
心煩乏氣。
晝夜不眠方。
酸棗人(四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兩炙) 蝭
仍敘於此。
) 治傷寒百合病。
經一月不解。
變如渴疾。
宜服百合散。
方。
百合(一兩) 栝樓根(一兩) 梔子仁(三分) 牡蠣(三分) 麥門冬(三分)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竹葉二七片。
煎至六分。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乾地黃湯。
婦人傷寒差後。
猶有餘熱不去。
謂之遺熱。
乾地黃 大黃 黃連 黃芩(各一兩) 柴胡(去蘆) 白芍藥 甘草(各一兩半炙) 上搗為細末。
每服抄四錢匕。
以水一盞半。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取溏利汗出解。
(總病) 歸地養營湯。
壞證身熱。
口渴舌胎。
及舌如煨熟豬腰子。
當歸 生地(懷慶極大) 鱉甲(醋炙研細) 麥冬(各五錢) 芍藥 青蒿 阿膠(各三錢) 五味子(一錢五分) 上煎成。
烊化阿膠服。
日二三劑。
甚者。
人中黃。
人中白。
研細。
各一錢。
調服。
加知母。
地骨皮。
苦參。
亦可。
虛人。
加人參黃耆。
炙甘草。
患人服藥。
安臥竟日。
熱除渴止。
(簡明醫彀) 片玉雲。
得汗脈靜。
身熱不退。
是發汗太過。
胃中亡津液故也。
處以生津液益氣血養胃氣之藥。
或隻用補中益氣湯。
(治例) 若已汗而熱不清。
身漬漬汗出。
右寸關雖弦大。
按之無力。
心下不痞不飽。
四肢倦怠。
屬中弱氣。
內傷虛熱。
補中益氣湯主之。
汗止身涼為愈。
(六要) 有汗下後。
陰陽不相入。
水火不相濟。
緻餘熱未退。
不可更用冷藥。
內外俱未可攻。
宜小建中湯。
若其人已虛。
虛能生熱。
宜小建中湯。
加當歸一錢。
或四君子湯。
加黃耆半錢。
或十全大補湯。
調其營衛。
虛(。
此恐脫甚字。
)者。
四柱散。
真武湯。
病愈後。
別無他證。
隻微熱未盡除。
其人脾胃久虛欠調理。
脾主肌肉。
故生餘熱。
燥補不宜。
用理中湯。
加蜜一匙許煎。
有汗下而熱不退。
多用涼肌藥。
而又不退。
動至半月。
或兼旬者。
乃是陽氣離經。
不能復還。
客於皮肉之間。
病此甚眾。
此當調理收斂之。
不可用辛熱重劑藥。
(要訣) 遺毒 凡傷寒出汗不徹。
邪熱結耳後一寸二三分。
或耳下俱硬腫者。
名曰發頤。
此為遺熱成毒之所緻也。
宜速消散則可。
若緩則成膿。
又為害也。
(蘊要) 本經雲。
耳前後腫。
刺之小差。
即發頤也。
高腫有膿。
為吉。
如平陷無膿者。
危。
然亦有大虛之候。
微腫而痛。
隻用溫補。
或少佐以清涼。
腫自消。
而頤亦不發。
若必欲治頤。
則真氣外脫而死矣。
(直解) 傷寒發頤。
亦名汗毒。
此因原受風塞。
用藥發散。
未盡。
日久傳化。
為熱不散。
以緻項之前後。
結腫疼痛。
初起身熱口渴者。
用柴胡葛根湯。
清熱解毒。
患上紅色熱甚者。
如意金黃散敷之。
初起身涼不渴者。
牛蒡甘桔湯散之。
患上微熱。
不紅疼痛者。
沖和膏和之。
腫深不退。
欲作膿者。
托裡消毒散。
已潰。
氣血虛弱。
食少者。
補中益氣湯。
以此治之。
未成者消。
已成者潰。
已潰者斂。
亦為平常王道之法也。
用之最穩。
(外科正宗) 柴胡葛根湯。
治頤毒表散未盡。
身熱不解。
紅腫堅硬作痛者。
柴胡 天花粉 乾葛 黃芩 桔梗 連翹 牛蒡子 石膏(各一錢) 甘草(五分) 升麻(三分) 水二鍾。
煎八分。
不拘時服。
(正宗) 牛蒡甘桔湯。
治頤毒表邪已盡。
耳項結腫微熱。
不紅疼痛者。
牛蒡子 桔梗 陳皮 天花粉 黃連 川芎 赤芍 甘草 蘇木(各一錢) 水二鍾。
煎八分。
食後服。
(正宗) 托裡消毒散 人參 川芎 白芍 黃耆 當歸 白朮 茯苓 金銀花(各一錢) 白芷 甘草 皂角針 桔梗(各五分) 水二鍾。
煎八分。
食遠服。
(正宗。
案此本外科樞要方。
今去連翹。
加皂角針。
桔梗。
) 虛煩不眠驚悸(此虛煩。
與梔豉正證自異。
) 傷寒發汗吐下已後。
府藏俱虛。
而熱氣不散。
故虛煩也。
(巢源) 夫衛氣晝行於陽。
夜行於陰。
陰主夜。
夜主臥。
謂陽氣盡陰氣盛。
則目瞑矣。
今熱氣未散。
與諸陽並。
所以陽獨盛。
陰偏虛。
雖復病後。
仍不得眠者。
陰氣未復於本故也。
(同上) 差後虛煩不得眠。
眼中?疼懊憹。
(。
案眼。
蓋胸訛。
) 黃連四兩。
芍藥二兩。
黃芩一兩。
膠三小挺。
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亦可內雞子黃二枚。
(肘後。
案此即黃連阿膠湯。
) 梔子烏梅湯。
治傷寒後。
虛煩不得眠。
心中懊憹。
(活人。
方見少陽病中。
案以上二方。
猶是梔豉之例。
以系病後。
錄入於茲。
)虛煩一證。
乃是病愈後。
陰陽未復。
時發煩熱。
竹葉石膏湯。
痰多睡不寧者。
溫膽湯。
嘔者。
橘皮湯。
(。
此本於千金) 有病瘥後。
自不得眠。
宜溫膽湯。
或眠而精魂散亂。
異夢驚悸者。
溫膽湯尤宜。
(要訣) 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
此膽寒故也。
宜服此方。
(。
張氏衍義雲。
寒則痰陰之通稱。
案巢源虛勞門雲。
若心煩不得眠者。
心熱也。
若但虛煩。
而不得眠者。
膽冷也。
) 半夏 竹茹 枳實(各二兩) 橘皮(三兩) 生薑(四兩) 甘草(一兩) 上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
分三服。
(千金) 三因。
溫膽湯。
於本方。
加茯苓一兩半。
棗一枚。
蘊要。
加味溫膽湯。
於本方。
加人參。
黃連。
柴胡。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
酸棗仁。
又加味溫膽湯。
於本方。
加人參。
酸棗人。
茯神。
若心煩內熱者。
倍加黃連。
麥門冬。
若有熱未清。
加柴胡。
若內實。
心神顛倒者。
加山梔子。
壽世保元。
竹茹溫膽湯。
治傷寒日數過多。
其熱不退。
夢寐不寧。
心驚恍惚。
煩躁多痰。
於本方。
加茯苓。
香附。
人參。
柴胡。
麥門冬。
桔梗。
黃連。
(。
案竹茹溫膽湯。
本出袖珍。
引秘方。
名加味溫膽湯。
不用黃連。
) 酸棗湯。
治虛煩勞擾。
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
酸棗仁(五升) 人參 桂心 生薑(各二兩) 石膏(四兩) 茯苓 知母(各三兩) 甘草(一兩半) 上以水一鬥。
先煮酸棗仁取七升。
去滓下藥。
煮取三升。
分三服。
日三。
(金千)(。
案此於仲景方。
去芎藭。
加人參。
桂心。
生薑。
石膏。
) 深師酸棗湯。
療傷寒及吐下後。
心煩乏氣。
晝夜不眠方。
酸棗人(四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兩炙) 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