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兼變諸證(下)
嘔吐(病後嘔吐乾嘔)
嘔者。
有聲者也。
吐者。
吐出其物也。
故有乾嘔。
而無幹吐。
是以於嘔。
則曰食谷欲嘔。
及吐則飲食入口即吐。
則嘔吐之有輕重。
可知矣。
傷寒嘔。
有責為熱者。
有責為寒者。
至於吐家。
則悉言虛冷也。
經曰。
太陰之為病。
腹滿而吐。
食不下。
又曰。
胃中虛冷。
故吐也。
嘔家則不然。
嘔有熱者。
有寒者。
有停飲者。
有胃脘有膿者。
諸如此者。
雖為殊別。
大抵傷寒表邪欲傳裡。
裡氣上逆。
則為嘔也。
是以半表半裡證。
多雲嘔也。
嘔家之為病。
氣逆者。
必散之。
痰飲者。
必下之。
千金曰。
嘔家多服生薑。
此是嘔家聖藥。
是要散其逆氣也。
金匱要略曰。
嘔家用半夏。
以去其水。
水去嘔則止。
是要下其痰飲也。
嘔多。
雖有陽明證。
不可攻者。
謂其氣逆。
而未收斂為實也。
其嘔而脈弱。
小便複利。
身有微熱。
見厥者。
已為難治。
蓋謂其虛寒之甚也。
醫者。
必審其邪氣之虛實。
疾證之逆順。
為施藥丸。
治則當矣。
(明理。
此係節錄。
案總括。
亦辨生薑半夏雲。
嘔有熱有寒。
生薑於寒證最便。
) 若太陽不與少陽陽明合病。
而獨見太陽證。
或吐瀉者。
(。
此句恐訛)恐病人膈間。
素有痰飲。
停飲傷滯。
且以二陳湯定之。
候嘔吐定。
徐進解太陽經藥。
詐 大凡得之太陽而嘔者。
必是合病。
嘔乃病漸入內。
非正太陽也。
曾記有人。
初得病。
太陽證。
有嘔吐不住藥。
投暖劑莫能治之。
知太陽已汗解。
固當用冷劑。
是太陽見嘔。
非合陽明。
則合少陽。
其嘔屬熱。
用暖劑非矣。
(曾見太陽證大嘔。
因嘔吐藥。
隻解表有除。
)又記有人。
初病具太陽證而嘔。
一家少長。
患狀悉類。
與養胃湯八服。
無不立效。
此時行之氣。
適然如此。
是為傷寒雜病。
又非可以正經傷寒律之。
(要訣) 凡嘔而不止者。
藥內必少加生薑汁一二匙。
服之最效。
凡服藥宜徐徐呷下。
不可急也。
(蘊要) 範汪方。
治傷寒五六日。
嘔而利者。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 人參(二兩) 桂心(二兩) 乾薑(三累) 大棗(十二枚) 凡六物。
水七升。
煮得二升。
分再服。
(醫心方。
案此方。
既出金匱附方中。
據外臺。
本是仲景方。
) 友人王曉同寓雲中。
一僕十九歲。
患傷寒。
發熱。
飲食下咽。
少頃盡吐。
喜飲涼水。
入咽亦吐。
號叫不定。
脈洪大浮滑。
此水逆證。
江應宿投五苓散而愈。
(類案) 治傷寒嘔噦。
心下悸動。
胸膈有滯水。
往往頭眩。
茯苓半夏湯方。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 半夏(湯洗七遍炒乾三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 上三味。
粗搗篩。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人生薑一分拍碎。
同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晚再服。
(聖濟。
案此即二陳湯。
去甘草。
) 大汗下後。
惡寒厥逆。
水藥不得入口。
身痛自利。
真武湯加半夏。
下黑錫丹。
與太陽病發汗後水逆之五苓散證不同。
嘔吐煩渴者。
白虎湯。
(緒論) 曾氏家學。
治吐逆。
大小便不通。
厥逆無脈。
大承氣下之愈。
(治例。
案此本出本草衍義。
雲此關格之病。
極難治。
) 蘆根飲子。
治傷寒後嘔噦反胃。
及乾嘔不下食方。
生蘆根(切) 青竹茹(各一升) 粳米(三合) 生薑(三兩) 上四味。
以水七升。
先煮千裡鞋底三隻。
取五升。
澄清下藥。
煮取二升半。
隨便飲。
不差重作。
取瘥。
(千金。
案今用伏龍肝。
以代鞋底。
為佳。
) 聖惠。
治傷寒乾嘔不下食。
於本方。
加陳橘皮。
不用鞋底。
治時氣病差後。
勞復發熱。
嘔吐不下。
宜服蘆根飲子。
方。
蘆根(二兩) 竹茹(二兩) 人參(二兩) 陳橘皮(一兩) 生薑(二兩) 石膏(四兩) 上件藥。
都銼和勻。
每服半兩。
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又治時氣十日已上。
時有嘔逆。
欲得飲水。
此胃中伏熱不散。
宜服犀角散。
於本方。
去人參。
橘皮。
加犀角。
麥門冬。
黃芩。
川樸消。
有陽證病新瘥後見嘔。
別無所因。
此餘熱在胃脘也。
宜竹葉石膏湯。
(。
案此本於活人。
雲。
加生薑。
)或橘皮竹茹湯(要訣) 加味竹茹湯。
治胃中壅熱。
而噦嘔者。
橘紅(二錢)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五錢) 竹茹(一團) 黃連(姜炒一錢) 葛根(一錢半) 上用水二鍾。
煎至一鍾。
若心下痞滿。
加綠枳實。
麩炒。
一錢。
(蘊要) 熱氣在脾胃也。
或發汗解後。
或大下之後。
胃中不和。
尚有蓄熱。
熱氣上熏。
則心下否結。
故乾嘔也。
(巢源) 治傷寒乾嘔不止。
心胸煩躁。
四肢熱。
宜服柴胡散。
方。
柴胡(一兩半) 黃芩(三分) 麥門冬(一兩) 半夏(半兩) 枳殼(一兩) 枇杷葉(三分) 甘草(半兩) 人參(半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棗三枚。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疫邪留於心胸。
胃口熱甚。
皆令嘔不上。
下之嘔當去。
今反嘔者。
此屬胃氣虛寒。
少進粥飲。
便欲吞酸者。
宜半夏藿香湯。
一服嘔立止。
穀食漸加。
(溫疫論) 半夏藿香湯 半夏(一錢五分) 真藿香(一錢) 乾薑(炒一錢) 白茯苓(一錢) 廣陳皮(一錢) 白朮(炒一錢) 甘草(五錢) 水姜煎服。
(溫疫論) 噦 (本門方說
有聲者也。
吐者。
吐出其物也。
故有乾嘔。
而無幹吐。
是以於嘔。
則曰食谷欲嘔。
及吐則飲食入口即吐。
則嘔吐之有輕重。
可知矣。
傷寒嘔。
有責為熱者。
有責為寒者。
至於吐家。
則悉言虛冷也。
經曰。
太陰之為病。
腹滿而吐。
食不下。
又曰。
胃中虛冷。
故吐也。
嘔家則不然。
嘔有熱者。
有寒者。
有停飲者。
有胃脘有膿者。
諸如此者。
雖為殊別。
大抵傷寒表邪欲傳裡。
裡氣上逆。
則為嘔也。
是以半表半裡證。
多雲嘔也。
嘔家之為病。
氣逆者。
必散之。
痰飲者。
必下之。
千金曰。
嘔家多服生薑。
此是嘔家聖藥。
是要散其逆氣也。
金匱要略曰。
嘔家用半夏。
以去其水。
水去嘔則止。
是要下其痰飲也。
嘔多。
雖有陽明證。
不可攻者。
謂其氣逆。
而未收斂為實也。
其嘔而脈弱。
小便複利。
身有微熱。
見厥者。
已為難治。
蓋謂其虛寒之甚也。
醫者。
必審其邪氣之虛實。
疾證之逆順。
為施藥丸。
治則當矣。
(明理。
此係節錄。
案總括。
亦辨生薑半夏雲。
嘔有熱有寒。
生薑於寒證最便。
) 若太陽不與少陽陽明合病。
而獨見太陽證。
或吐瀉者。
(。
此句恐訛)恐病人膈間。
素有痰飲。
停飲傷滯。
且以二陳湯定之。
候嘔吐定。
徐進解太陽經藥。
詐 大凡得之太陽而嘔者。
必是合病。
嘔乃病漸入內。
非正太陽也。
曾記有人。
初得病。
太陽證。
有嘔吐不住藥。
投暖劑莫能治之。
知太陽已汗解。
固當用冷劑。
是太陽見嘔。
非合陽明。
則合少陽。
其嘔屬熱。
用暖劑非矣。
(曾見太陽證大嘔。
因嘔吐藥。
隻解表有除。
)又記有人。
初病具太陽證而嘔。
一家少長。
患狀悉類。
與養胃湯八服。
無不立效。
此時行之氣。
適然如此。
是為傷寒雜病。
又非可以正經傷寒律之。
(要訣) 凡嘔而不止者。
藥內必少加生薑汁一二匙。
服之最效。
凡服藥宜徐徐呷下。
不可急也。
(蘊要) 範汪方。
治傷寒五六日。
嘔而利者。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 人參(二兩) 桂心(二兩) 乾薑(三累) 大棗(十二枚) 凡六物。
水七升。
煮得二升。
分再服。
(醫心方。
案此方。
既出金匱附方中。
據外臺。
本是仲景方。
) 友人王曉同寓雲中。
一僕十九歲。
患傷寒。
發熱。
飲食下咽。
少頃盡吐。
喜飲涼水。
入咽亦吐。
號叫不定。
脈洪大浮滑。
此水逆證。
江應宿投五苓散而愈。
(類案) 治傷寒嘔噦。
心下悸動。
胸膈有滯水。
往往頭眩。
茯苓半夏湯方。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 半夏(湯洗七遍炒乾三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 上三味。
粗搗篩。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人生薑一分拍碎。
同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晚再服。
(聖濟。
案此即二陳湯。
去甘草。
) 大汗下後。
惡寒厥逆。
水藥不得入口。
身痛自利。
真武湯加半夏。
下黑錫丹。
與太陽病發汗後水逆之五苓散證不同。
嘔吐煩渴者。
白虎湯。
(緒論) 曾氏家學。
治吐逆。
大小便不通。
厥逆無脈。
大承氣下之愈。
(治例。
案此本出本草衍義。
雲此關格之病。
極難治。
) 蘆根飲子。
治傷寒後嘔噦反胃。
及乾嘔不下食方。
生蘆根(切) 青竹茹(各一升) 粳米(三合) 生薑(三兩) 上四味。
以水七升。
先煮千裡鞋底三隻。
取五升。
澄清下藥。
煮取二升半。
隨便飲。
不差重作。
取瘥。
(千金。
案今用伏龍肝。
以代鞋底。
為佳。
) 聖惠。
治傷寒乾嘔不下食。
於本方。
加陳橘皮。
不用鞋底。
治時氣病差後。
勞復發熱。
嘔吐不下。
宜服蘆根飲子。
方。
蘆根(二兩) 竹茹(二兩) 人參(二兩) 陳橘皮(一兩) 生薑(二兩) 石膏(四兩) 上件藥。
都銼和勻。
每服半兩。
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又治時氣十日已上。
時有嘔逆。
欲得飲水。
此胃中伏熱不散。
宜服犀角散。
於本方。
去人參。
橘皮。
加犀角。
麥門冬。
黃芩。
川樸消。
有陽證病新瘥後見嘔。
別無所因。
此餘熱在胃脘也。
宜竹葉石膏湯。
(。
案此本於活人。
雲。
加生薑。
)或橘皮竹茹湯(要訣) 加味竹茹湯。
治胃中壅熱。
而噦嘔者。
橘紅(二錢)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五錢) 竹茹(一團) 黃連(姜炒一錢) 葛根(一錢半) 上用水二鍾。
煎至一鍾。
若心下痞滿。
加綠枳實。
麩炒。
一錢。
(蘊要) 熱氣在脾胃也。
或發汗解後。
或大下之後。
胃中不和。
尚有蓄熱。
熱氣上熏。
則心下否結。
故乾嘔也。
(巢源) 治傷寒乾嘔不止。
心胸煩躁。
四肢熱。
宜服柴胡散。
方。
柴胡(一兩半) 黃芩(三分) 麥門冬(一兩) 半夏(半兩) 枳殼(一兩) 枇杷葉(三分) 甘草(半兩) 人參(半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棗三枚。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疫邪留於心胸。
胃口熱甚。
皆令嘔不上。
下之嘔當去。
今反嘔者。
此屬胃氣虛寒。
少進粥飲。
便欲吞酸者。
宜半夏藿香湯。
一服嘔立止。
穀食漸加。
(溫疫論) 半夏藿香湯 半夏(一錢五分) 真藿香(一錢) 乾薑(炒一錢) 白茯苓(一錢) 廣陳皮(一錢) 白朮(炒一錢) 甘草(五錢) 水姜煎服。
(溫疫論) 噦 (本門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