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大下熱痢。

    時作白通諸藥。

    多不得止。

    吾思舊方。

    多療傷寒後下痢耳。

    未有尚在數日。

    便兼除熱止下者也。

    四順湯熱。

    白通苦溫。

    故吾思作此湯。

    以救數十人。

    兼主傷寒。

    黃連龍骨湯。

    方。

     黃連(三兩止利除熱) 黃檗(三兩止利除熱) 熟艾(如雞子一枚除熱毒止利) 龍骨(二兩止利除熱) 上四味。

    切。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無不斷者。

    忌豬肉冷水。

    (外臺)活人。

    三黃熟艾湯。

    於本方。

    去龍骨。

    加黃芩。

     集驗。

    療傷寒後下利膿血。

    蘗皮湯方。

     黃蘗(二兩) 黃連(四兩) 梔子仁(十四枚擘) 阿膠(一兩炙) 上四味。

    切。

    以水六升。

    煎三味。

    取二升。

    去滓。

    內膠令烊。

    溫分再服。

    忌豬肉冷水。

    範汪同。

    (外臺) 活人。

    黃連阿膠湯。

    治傷寒熱毒入胃。

    下利膿血。

    (即本方) 治傷寒煩熱不解。

    下痢困篤。

    宜服大青散。

    方。

     大青(一兩) 甘草(一兩) 阿膠(一兩) 赤石脂(一兩) 梔子仁(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豉五十粒。

    薤白三莖。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案此本出肘後。

    今加梔子仁。

    薤白。

    ) 治傷寒熱毒入胃。

    大便膿血。

    腹中?痛。

    宜服此方。

     黃連(半兩) 赤石脂(一兩) 當歸(半兩) 乾薑(一分) 赤芍藥(半兩) 黃芩(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入粳米五十粒。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此本外臺崔氏療傷寒熱利。

    黃連丸。

    今加芍藥。

    黃芩。

    粳米。

    為散用。

    )治熱病毒氣攻腸胃。

    大便或時瀉血。

    煩悶妄語。

    升麻散方。

     川升麻(一兩) 川大黃(半兩) 地榆(半兩) 當歸(三分) 赤芍藥(半兩) 枳殼(半兩) 黃芩(半兩)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下後脈數不退。

    下利不止。

    必協熱而便膿血。

    用犀角地黃湯。

    (明條。

    以上陽證) 肘後。

    療傷寒若下膿血者。

    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二兩碎) 乾薑(二兩切) 附子(一兩炮破) 上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分三服。

    後臍下痛者。

    加當歸一兩。

    芍藥二兩。

    用水六升煮。

    忌豬肉。

    範汪。

    張文仲同。

    (外臺。

    案聖濟。

    加當歸。

    芍藥。

    名赤石脂湯。

    ) 又白通湯。

    療傷寒洩痢不已。

    口渴不得下食。

    虛而煩。

    方。

     大附子(一枚生削去黑皮破八片) 乾薑(半兩炮) 甘草(半兩炙) 蔥白(十四莖) 上四味。

    切。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溫分再服。

    渴微嘔。

    心下停水者。

    一方。

    加犀角半兩。

    大良。

    忌海藻菘菜豬肉。

    範汪同。

    張仲景傷寒論。

    (雲雲)本無甘草。

    仍不加犀角。

    (外臺。

    案聖惠。

    加犀角。

    治上證。

    ) 範汪。

    療傷寒下利。

    脈微足厥冷。

    通草湯方。

     通草(一兩) 乾薑(一兩) 枳實(四兩炙)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炮令裂破) 上四味。

    切。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適寒溫飲五合。

    日三。

    不差稍加至七合。

    忌豬肉。

    (外臺) 四柱散。

    治陰證內寒。

    腹痛洩瀉不止。

     人參 木香(。

    原作白朮據和劑改) 白茯苓(各二錢) 附子(炮去皮臍一個切作八片用) 生薑(五片) 大棗(二枚) 上水二鍾。

    煎至一鍾。

    一方。

    加肉豆蔻。

    訶子。

    一錢五分。

    名六柱散。

    (蘊要。

    案本方。

    出和劑。

    六柱散。

    出濟生。

    。

    以上陰證) 下痢膿血。

    更加發熱而渴。

    心腹痞滿。

    嘔而不食。

    此疫痢兼證。

    最為危急。

    夫疫者。

    胃家事也。

    蓋疫邪傳胃。

    十常八九。

    既傳入胃。

    必從下解。

    疫邪不能自出。

    必藉大便之氣。

    傳送而下。

    而疫方愈。

    夫痢者。

    大腸內事也。

    大腸既病。

    失其傳送之職。

    故正糞不行。

    純乎下痢膿血而已。

    所以向來穀食。

    停積在胃。

    直須大腸邪氣將退。

    胃氣通行。

    正糞方能自此而下。

    今大腸失職。

    正糞尚自不行。

    又何能與胃載毒而出。

    毒既不前。

    羈留在胃。

    敗壞真氣。

    在胃一日。

    有一日之害。

    一時有一時之害。

    耗氣搏血。

    神脫氣盡而死。

    凡遇疫痢兼證者。

    在痢尤為吃緊。

    疫痢俱急者。

    宜檳芍順氣湯。

    誠為一舉兩得。

    (溫疫論) 檳芍順氣渴。

    專治下痢頻數。

    裡急後重。

    兼舌胎黃。

    得疫之裡證者。

     檳榔 芍藥 枳實 厚樸 大黃 生薑煎服。

    (溫疫論) 吳又可用檳芍湯。

    系治瘟疫之裡證。

    而兼痢者。

    若有外證。

    仍當解表。

    必如喻嘉言分三次治法。

    始足以盡其變。

    至表裡俱病者。

    又當表裡分治。

    總宜活變。

    不可膠執。

    (說疫。

    案喻說出法律。

    而三次治法。

    實不外仲景合病下利之例。

    。

    以上兼滯下。

    案前所錄諸家論方。

    亦概似滯下兼證。

    但其言不了晰耳。

    ) 傷寒病後胃氣不和利候。

    此由初受病時。

    毒熱氣盛。

    多服冷藥。

    以自瀉下。

    病折已後。

    熱勢既退。

    冷氣乃動。

    故使心下幅牢。

    噫噦食臭。

    腹內雷鳴而洩利。

    此由脾胃氣虛冷故出。

    (巢源。

    案此即生薑瀉心湯證。

    ) 傷寒汗下後。

    氣逆利不止者。

    寒也。

    枳實芍藥乾薑甘草湯。

     芍藥 甘草 枳實(炒) 乾薑(炮各半兩) 上銼細。

    每服五錢。

    水煎服。

    (雲岐子保命。

    案此四逆散變方。

    ) 傷寒後便膿血。

    裡急後重。

    數至圊而不能便。

    或少白膿。

    有似於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