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若濕毒氣盛。
則腹痛壯熱。
下膿血如魚腦。
如爛內汁。
若寒毒入胃。
則腹滿身熱下清。
(巢源) 自利者。
有不經攻下。
自然溏洩者。
謂之自利也。
傷寒自利多種。
須知冷熱虛實。
消息投湯。
無緻失差。
雜病自利。
多責為寒。
傷寒下利。
多由協熱。
其與雜病。
有以異也。
表邪傳裡。
裡虛協熱則利。
不應下而便攻之。
內虛協熱遂利。
是皆協熱也。
(。
案此雲協熱者。
本於傷寒例。
乃指熱陷入裡而言。
以下諸說皆為然。
)自利宜若可溫。
理中白通。
諸四逆輩。
皆溫藏止利之劑。
又有腸胃有積結。
與下焦客邪。
皆溫劑不能止之。
必也。
或攻洩之。
或分利之而後已。
大抵下利。
脫氣至急。
五奪之中。
此為甚者。
其或邪盛正虛。
邪擁正氣下脫。
多下利而死。
(明理) 協熱利者。
臍下必熱。
大便赤黃色。
及腸間津汁垢膩。
(謂之陽垢)寒毒入胃。
則臍下必寒。
腹脹滿。
大便或黃白。
或青黑。
或下利清穀。
濕毒氣盛。
則下利腹痛。
大便如膿血。
或如爛肉汁也。
寒毒入胃者。
四逆湯。
理中湯。
白通湯加附子。
四逆散加薤白。
主之。
協熱利者。
黃芩湯。
白頭翁湯。
三黃熟艾湯。
薤白丸。
赤石脂丸。
濕毒下膿血者。
地榆散。
黃連阿膠散。
(活人。
案黃連阿膠散。
不是仲景方。
寶鑑補遺。
作仲景黃連阿膠湯。
宜從。
) 大抵陽熱之利。
與陰寒之利。
自不同。
陽利。
糞色必焦黃熱臭。
出作聲。
臍下必熱。
得涼藥則止。
得熱藥則愈增。
陰利。
必洞下清穀。
糞色或白或淡黃。
臍下多寒。
宜溫中止瀉之劑。
此之謂陰利。
(雲雲)緣陰中亦有陽利。
不可因下利便以為陰也。
又有內不太滿。
猶生寒熱。
未可下而便下之。
內虛熱入。
挾熱自利。
臍下必執。
大便赤黃色。
及下腸間津汁垢膩。
名曰利腸。
(。
當作刮腸)宜白頭翁湯。
黃芩湯。
身熱下利。
皆屬陽經。
然陰利有反發熱。
或初病無熱。
利後卻熱。
或初得病即身熱。
繼而自利。
寒既在裡為主。
則陽氣必客於外。
所以外反熱。
(。
十八字。
依發熱條補。
) 又有大便秘五六日。
以藥利之。
利遂不止。
用極熱劑方差。
陽有利。
陰有秘。
當更以他證別之。
(要訣) 大便瀉利。
小便清白不澀。
完穀不化。
其色不變。
有如騖溏。
或下利腥穢。
小便澄沏清冷。
口無燥渴。
其脈多沉或細。
或遲或微而無力。
或身雖發熱。
手足逆冷。
或惡寒踡臥。
此皆屬寒也。
凡熱症。
則口中燥渴。
小便或赤或黃。
或澀而不利。
且所下之物。
皆如垢膩之狀。
或黃或赤。
所去皆熱臭氣。
其脈多數。
或浮或滑。
或弦或大或洪也。
亦有邪熱不殺穀。
其物不消化者。
但脈數而熱也。
口燥渴。
小便赤黃。
以此別之矣。
(蘊要) 凡大柴胡湯。
小承氣湯。
大承氣湯。
皆主下利之藥也。
蓋傷寒內實。
腹中有燥屎結滯。
則稀糞水從溏。
流下為利也。
故其脈則滑數有力。
或潮熱譫語。
乃可下之。
必再以手按臍腹。
少腹硬痛者。
是也。
三方俱為通因通用之法。
炒在能識之矣。
(同上) 手足厥冷惡寒。
腹痛脈微欲絕。
下利清穀之類。
此固陰寒之甚者也。
其於疑似之間。
則猶有真辨。
凡傷寒下利。
由熱邪者。
必有煩躁大熱。
酷欲冷水等證。
亦必有洪滑強盛數實等脈。
如果表裡俱熱。
方可作火證論治。
若其脈雖數而無力。
外雖身熱。
而不惡熱。
內雖渴。
而不喜冷。
此其內本不熱。
而病為下利者。
悉屬腎寒。
瀉利亡津。
無有不渴。
但渴欲飲水。
愈多愈快者。
為陽證。
若口雖欲水。
而腹不欲咽者。
即非陽證矣。
此外如渴欲茶湯者。
乃瀉渴之當然也。
不得悉認為陽證。
(景嶽) 傷寒熱甚。
失於汗下。
唇焦口燥能飲水。
大便秘硬。
小便赤澀。
時有稀糞水利出者。
此內有燥屎結聚。
乃旁漏之物。
非冷利也。
再審有屎氣極臭者。
是也。
其脈雖沉。
切之必滑有力。
或時躁熱。
不欲衣被。
或揚手擲足。
或詀語有力。
此陽氣亢極。
輕者。
人參白虎湯。
或小柴胡湯。
合解毒湯。
主之。
內實者。
須下之。
有潮熱者。
大柴胡加芒消。
(西塘感症) 下利。
有利膿血者。
有利稀溏糞者。
有利清穀者。
有利清水汁沫者。
下清穀者。
為虛為寒。
下清水者。
為實為熱。
惟膿血稀溏汁沫。
有寒有熱。
有虛有實。
有寒熱相半。
虛實相兼。
須要細察病源用藥。
方無有誤。
若後重逼迫。
解後仍不減。
腹痛喜按。
作嘔不食。
心恍惚而煩。
或動悸。
或頭暈耳鳴。
口淡。
燥而不欲飲。
脈弦而大。
或數而虛。
現此脈證者。
無論膿血稀溏汁沫。
皆虛寒也。
若腹痛後重。
解後稍減。
意欲暢解。
而不得能食。
食下即脹。
腹中有塊。
按之痛。
口苦舌乾。
渴喜冷飲或熱湯。
病雖憊而神不減。
或新病氣實。
未經消導。
即消導亦不甚多。
脈滑而長。
或緩而緊。
反不數。
無虛證。
此實熱也。
然亦有實寒者。
又當臨時審證察脈而得之。
書不能盡言也。
(直解。
以上總證) 脈浮表不解。
自利。
或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
一切瀉痢間作。
桂苓甘露飲。
溫濕內甚。
而作痢者。
黃連解毒湯。
(標本) 治傷寒吐熱頭痛。
四肢煩疼。
未經發汗。
下之太早。
遂令汗出。
下痢不止。
宜服阿膠散。
方。
阿膠(一兩) 黃連(三分) 葛根(一兩) 黃芩(三分)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吐下後。
毒氣不解。
緻成下痢。
是陰陽二氣未和。
宜服黃連散。
方。
(聖惠。
案此係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仍不錄。
) 崔氏。
療時行數日。
而
則腹痛壯熱。
下膿血如魚腦。
如爛內汁。
若寒毒入胃。
則腹滿身熱下清。
(巢源) 自利者。
有不經攻下。
自然溏洩者。
謂之自利也。
傷寒自利多種。
須知冷熱虛實。
消息投湯。
無緻失差。
雜病自利。
多責為寒。
傷寒下利。
多由協熱。
其與雜病。
有以異也。
表邪傳裡。
裡虛協熱則利。
不應下而便攻之。
內虛協熱遂利。
是皆協熱也。
(。
案此雲協熱者。
本於傷寒例。
乃指熱陷入裡而言。
以下諸說皆為然。
)自利宜若可溫。
理中白通。
諸四逆輩。
皆溫藏止利之劑。
又有腸胃有積結。
與下焦客邪。
皆溫劑不能止之。
必也。
或攻洩之。
或分利之而後已。
大抵下利。
脫氣至急。
五奪之中。
此為甚者。
其或邪盛正虛。
邪擁正氣下脫。
多下利而死。
(明理) 協熱利者。
臍下必熱。
大便赤黃色。
及腸間津汁垢膩。
(謂之陽垢)寒毒入胃。
則臍下必寒。
腹脹滿。
大便或黃白。
或青黑。
或下利清穀。
濕毒氣盛。
則下利腹痛。
大便如膿血。
或如爛肉汁也。
寒毒入胃者。
四逆湯。
理中湯。
白通湯加附子。
四逆散加薤白。
主之。
協熱利者。
黃芩湯。
白頭翁湯。
三黃熟艾湯。
薤白丸。
赤石脂丸。
濕毒下膿血者。
地榆散。
黃連阿膠散。
(活人。
案黃連阿膠散。
不是仲景方。
寶鑑補遺。
作仲景黃連阿膠湯。
宜從。
) 大抵陽熱之利。
與陰寒之利。
自不同。
陽利。
糞色必焦黃熱臭。
出作聲。
臍下必熱。
得涼藥則止。
得熱藥則愈增。
陰利。
必洞下清穀。
糞色或白或淡黃。
臍下多寒。
宜溫中止瀉之劑。
此之謂陰利。
(雲雲)緣陰中亦有陽利。
不可因下利便以為陰也。
又有內不太滿。
猶生寒熱。
未可下而便下之。
內虛熱入。
挾熱自利。
臍下必執。
大便赤黃色。
及下腸間津汁垢膩。
名曰利腸。
(。
當作刮腸)宜白頭翁湯。
黃芩湯。
身熱下利。
皆屬陽經。
然陰利有反發熱。
或初病無熱。
利後卻熱。
或初得病即身熱。
繼而自利。
寒既在裡為主。
則陽氣必客於外。
所以外反熱。
(。
十八字。
依發熱條補。
) 又有大便秘五六日。
以藥利之。
利遂不止。
用極熱劑方差。
陽有利。
陰有秘。
當更以他證別之。
(要訣) 大便瀉利。
小便清白不澀。
完穀不化。
其色不變。
有如騖溏。
或下利腥穢。
小便澄沏清冷。
口無燥渴。
其脈多沉或細。
或遲或微而無力。
或身雖發熱。
手足逆冷。
或惡寒踡臥。
此皆屬寒也。
凡熱症。
則口中燥渴。
小便或赤或黃。
或澀而不利。
且所下之物。
皆如垢膩之狀。
或黃或赤。
所去皆熱臭氣。
其脈多數。
或浮或滑。
或弦或大或洪也。
亦有邪熱不殺穀。
其物不消化者。
但脈數而熱也。
口燥渴。
小便赤黃。
以此別之矣。
(蘊要) 凡大柴胡湯。
小承氣湯。
大承氣湯。
皆主下利之藥也。
蓋傷寒內實。
腹中有燥屎結滯。
則稀糞水從溏。
流下為利也。
故其脈則滑數有力。
或潮熱譫語。
乃可下之。
必再以手按臍腹。
少腹硬痛者。
是也。
三方俱為通因通用之法。
炒在能識之矣。
(同上) 手足厥冷惡寒。
腹痛脈微欲絕。
下利清穀之類。
此固陰寒之甚者也。
其於疑似之間。
則猶有真辨。
凡傷寒下利。
由熱邪者。
必有煩躁大熱。
酷欲冷水等證。
亦必有洪滑強盛數實等脈。
如果表裡俱熱。
方可作火證論治。
若其脈雖數而無力。
外雖身熱。
而不惡熱。
內雖渴。
而不喜冷。
此其內本不熱。
而病為下利者。
悉屬腎寒。
瀉利亡津。
無有不渴。
但渴欲飲水。
愈多愈快者。
為陽證。
若口雖欲水。
而腹不欲咽者。
即非陽證矣。
此外如渴欲茶湯者。
乃瀉渴之當然也。
不得悉認為陽證。
(景嶽) 傷寒熱甚。
失於汗下。
唇焦口燥能飲水。
大便秘硬。
小便赤澀。
時有稀糞水利出者。
此內有燥屎結聚。
乃旁漏之物。
非冷利也。
再審有屎氣極臭者。
是也。
其脈雖沉。
切之必滑有力。
或時躁熱。
不欲衣被。
或揚手擲足。
或詀語有力。
此陽氣亢極。
輕者。
人參白虎湯。
或小柴胡湯。
合解毒湯。
主之。
內實者。
須下之。
有潮熱者。
大柴胡加芒消。
(西塘感症) 下利。
有利膿血者。
有利稀溏糞者。
有利清穀者。
有利清水汁沫者。
下清穀者。
為虛為寒。
下清水者。
為實為熱。
惟膿血稀溏汁沫。
有寒有熱。
有虛有實。
有寒熱相半。
虛實相兼。
須要細察病源用藥。
方無有誤。
若後重逼迫。
解後仍不減。
腹痛喜按。
作嘔不食。
心恍惚而煩。
或動悸。
或頭暈耳鳴。
口淡。
燥而不欲飲。
脈弦而大。
或數而虛。
現此脈證者。
無論膿血稀溏汁沫。
皆虛寒也。
若腹痛後重。
解後稍減。
意欲暢解。
而不得能食。
食下即脹。
腹中有塊。
按之痛。
口苦舌乾。
渴喜冷飲或熱湯。
病雖憊而神不減。
或新病氣實。
未經消導。
即消導亦不甚多。
脈滑而長。
或緩而緊。
反不數。
無虛證。
此實熱也。
然亦有實寒者。
又當臨時審證察脈而得之。
書不能盡言也。
(直解。
以上總證) 脈浮表不解。
自利。
或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
一切瀉痢間作。
桂苓甘露飲。
溫濕內甚。
而作痢者。
黃連解毒湯。
(標本) 治傷寒吐熱頭痛。
四肢煩疼。
未經發汗。
下之太早。
遂令汗出。
下痢不止。
宜服阿膠散。
方。
阿膠(一兩) 黃連(三分) 葛根(一兩) 黃芩(三分)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吐下後。
毒氣不解。
緻成下痢。
是陰陽二氣未和。
宜服黃連散。
方。
(聖惠。
案此係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仍不錄。
) 崔氏。
療時行數日。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