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之。
燥渴尤甚。
又投白虎加人參。
柴胡飲子之類。
病愈增。
又易醫。
用黃連解毒湯。
硃砂膏。
至寶丹之類。
至十七日後。
病勢轉增傳變。
身目俱黃。
肢體沉重。
背惡寒。
皮膚冷。
心下痞硬。
按之而痛。
眼澀不欲開。
目睛不了了。
懶言語。
自汗。
小便利。
大便了而不了。
命予治之。
診其脈緊細。
按之虛空。
兩寸脈短。
不及本位。
此證得之因時熱。
而多飲冷。
加以寒涼藥過度。
助水乘心。
反來侮土。
先因其母。
後薄其子。
經雲。
薄所不勝。
乘所勝也。
時值霖雨。
乃寒濕相合。
此為陰證發黃。
明也。
予以茵陳附子乾薑湯主之。
內經雲。
寒淫於內。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濕淫所勝。
平以苦熱。
以淡滲之。
以苦燥之。
附子。
乾薑。
辛甘大熱。
散其中寒。
故以為主。
半夏。
草豆蔻。
辛熱。
白朮。
陳皮。
苦甘溫。
建脾燥濕。
故以為臣。
生薑。
辛溫。
以散之。
澤瀉。
甘平。
以滲之。
枳實。
苦微寒。
洩其痞滿。
茵陳。
苦微寒。
其氣輕浮。
佐以姜附。
能去膚腠間寒濕。
而退其黃。
故為佐使也。
煎服一兩。
前證減半。
再服悉去。
又與理中湯。
服之數日。
氣得平復。
或者難曰。
發黃皆以為熱。
今暑隆盛之時。
又以熱藥治之。
何也。
予曰。
理所當然。
不得不然。
成無己雲。
陰證有二。
一者。
始外傷寒邪。
陰經受之。
或因食冷物。
傷太陰經也。
二者始得陽證。
以寒治之。
寒涼過度。
變陽為陰也。
今君祥因天令暑熱。
冷物傷脾。
過服寒涼。
陰氣大勝。
陽氣欲絕。
加以陰雨寒濕相合。
發而為黃也。
仲景所謂。
當於寒濕中求之。
李思順雲。
解之而寒涼過劑。
瀉之而逐寇傷君。
正以此也。
聖賢之訓。
豈敢越哉。
或者曰。
潔古之學。
有自來矣。
(寶鑑) 茵陳附子乾薑湯。
治因涼藥過劑。
變為陰證。
身目俱黃。
四肢皮膚冷。
心下痞硬。
眼澀不欲開。
自利踡臥。
附子(炮去皮臍三錢) 乾薑(炮二錢) 茵陳(一錢二分) 白朮(四分) 草豆蔻(麵裹煨一錢) 白茯苓(去皮三分) 枳實(麩炒) 半夏(湯泡七次) 澤瀉(各半錢) 陳皮(三分去白) 上十味。
?咀。
為一服。
水一盞半。
生薑五片。
煎至一盞。
去相涼服。
不拘時服。
(實鑑) 茵陳理中湯。
治陰寒發黃。
腹痛自利者。
理中湯。
加茵陳一錢。
主之。
若小便不利。
加五苓散。
合而用之。
脈沉寒甚足冷者。
必加附子半個主之。
(蘊要。
案理中加茵陳。
本出略例。
) 水濕傷脾。
脾寒色見於外。
為陰黃。
脈沉身冷。
是久雨體弱有之。
四苓散。
加炮姜。
茵陳。
重者。
加附子。
從陰證治。
(六要) 內傷感寒。
勞役形體。
飲食失節。
中州變寒之病生黃。
非傷寒壞之而得之。
隻得建中。
理中。
大建中足矣。
不必用茵陳也。
(略例。
案此亦一說。
仍存於茲。
。
以上陰證。
) 發狂 傷寒熱毒在胃。
並於心藏。
使神不寧。
而志不定。
遂發狂也。
傷寒至於發狂。
為邪熱至極也。
非大吐下。
則不能已。
又有熱在下焦。
其人如狂者。
經曰。
熱入膀胱。
其人如狂。
謂之如狂。
則未至於狂。
但臥起不安爾。
其或狂言。
目反直視。
又為腎之絕。
汗出輒復熱。
狂言不能食。
又為失志。
死。
若此則殆非藥石之所及。
殆為真病焉。
(明理。
緒論雲。
陽狂直視。
便溺自遺。
與汗後大熱。
脈躁狂言不食。
皆不治。
) 大抵發狂之症。
要手足和暖。
神氣清爽。
脈息洪大。
目睛光彩。
此為順。
可治。
若見反目上視。
汗出復熱。
四肢厥冷。
六脈沉微。
此為逆。
必死候也。
(明條) 若初起頭疼。
發熱惡寒。
方除已後。
登高而歌。
棄衣而走。
逾垣上屋。
罵詈叫喊。
大渴欲死。
脈來有力。
乃因邪熱傳裡。
陽盛發狂。
當用寒藥下之。
此為陽狂。
凡見舌卷囊縮者。
不治。
若病起無頭疼。
身微熱。
面赤戴陽。
煩躁。
脈來沉微無力。
欲坐臥於泥水中。
乃因寒極而發躁。
(。
錦囊。
此下雲。
指甲面顏青黑。
冷汗不止。
心腹硬結如石。
燥渴欲死。
)即陰證似陽。
當用熱藥溫之。
此為陰躁。
凡見厥冷下利譫語者。
不治。
醫者不看脈。
以虛陽上膈而躁。
誤為實熱。
反與涼藥。
使渴盛躁急。
則氣消成大害矣。
須詳脈來有力無力。
此為良法。
(六書) 陽盛發狂者。
內經曰。
陽盛則四肢實。
實則能登高也。
熱盛於身。
則棄衣而走。
難經所謂。
重陽者狂也。
大抵熱盛則神昏。
狂妄罵詈。
不避親疏。
甚則逾垣上屋。
登高而歌。
此神明之亂。
水微噀其面。
或以硝水法搭胸中。
甚者。
必以玄明粉寒水石散。
先與之。
以折其熱勢。
取其稍定。
乃可察脈。
若脈之實大滑大。
大便秘硬。
臍腹滿硬者。
急以大承氣湯。
倍加芒消下之。
如勢輕未可大攻者。
且以小柴胡合白虎湯。
或白虎合解毒湯。
三黃瀉心湯之類。
可選而用之。
(。
如勢輕以下。
原文不確。
今參吳氏全論。
以緻改易。
) 陰症煩躁。
如發狂狀。
非狂也。
外臺秘要曰。
陰極發躁。
欲坐井中。
欲投泥水中臥。
或欲向陰涼處坐。
躁亂不安。
亦如狂也。
但手足逆冷。
脈息沉微細遲。
雖煩渴。
不能飲水者。
是也。
甚者。
金液丹之類救之。
蓋不可一例以陽治也。
(蘊要) 發狂煩躁。
面赤脈實。
治用調胃承氣湯。
發狂。
而肌表雖或熱。
以手按之。
則冷透手。
或肩背胸膈。
有斑十數點。
脈極沉細。
治用乾薑附子湯。
加人參。
(寶鑑補遺) 陽明病發狂。
棄衣而走。
登高而歌。
此陽明實也。
以承氣湯亟下之。
如便不結者。
大劑白虎湯灌之。
(廣筆記) 傷寒六七日。
壯熱胸滿便閉。
脈實數發狂者。
大承氣。
加黃連。
(入門) 有陽厥暴怒發狂者。
蓋陽氣暴折。
鬱而多怒。
則發狂也。
大承氣。
加鐵落。
(緒論) 治傷寒後。
餘熱不退。
口乾煩躁。
宜服黃芩丸。
方。
黃芩(一兩) 梔子仁(一兩) 川大黃(一兩) 鐵粉(一兩)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羅為末。
煉蜜和丸。
如梧桐子大。
不計時候。
以溫水下二十丸。
(聖惠。
案主治不確。
今錄於此)又治時氣熱毒在藏。
譫語口乾。
犀角丸。
於本方。
去黃芩。
加犀角屑。
馬牙消。
各一兩。
以溫竹葉湯。
下三十丸。
紅白散。
專治大煩大熱。
晝夜不退。
神思昏迷。
口乾舌燥。
一切熱症。
並瘟疫時症。
並宜。
人中白 玄明粉(各一錢) 辰砂(五錢) 共為末。
自沸湯。
或金銀煎湯下。
(壽世仙丹) 說疫。
玄砂丹。
治發狂。
於本方。
去人中白。
共末。
冷水服。
定心湯。
治心荒。
生地黃汁半盞。
童便半盞。
二味合和。
重湯煮數沸。
溫服。
(醫鑑) 治傷寒熱極發狂。
不認親疏。
燥熱之極。
(長垣成都憲傳) 用熊膽一分。
研末。
涼水調服。
立效。
(壽世保元) 一書生傷寒不汗。
發狂循河走。
葛乾孫就。
猝置水中。
良久出之。
裹以重繭。
乃汗而解。
(醫史。
案醫約。
載陽狂似陰。
先與水一小盞。
目精稍覺轉運。
仍飲數鍾。
稍睡復躁。
雨中倒臥而解。
又蘊要。
硝水漬法。
以樸消。
和新汲水。
青布浸搭胸心。
如得睡。
汗出乃愈。
) 從祖近湖公。
少年因房勞食犬肉傷寒。
諸醫以其虛也。
攻補兼施。
至發狂登屋。
奔走呼號。
日夜令壯夫看守者。
幾月餘。
急走使延朱遠齋。
遠齋先命煎人參膏二斤以待。
用潤字號丸藥數錢下之。
去黑糞無筭。
勢遂定。
奄奄一息。
鄰於死矣。
徐以參膏灌之。
至百二十日全瘳。
(廣筆記。
潤字號丸藥。
無考。
) 金液丹 硫黃(揀淨去砂石。
十兩。
研細。
飛過。
用瓷合子盛。
以水和赤石脂封口。
以鹽泥固濟。
曬乾。
地內先埋一小罐子。
盛水令滿。
安合子在上。
用泥固濟訖。
慢火養七日七夜。
候足。
加頂火一斤煅。
候冷取出。
研為極細末。
) 上藥末一兩。
用蒸餅一兩。
湯浸。
握去水。
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多至百丸。
溫米飲下。
空心服之。
(和劑。
案此方。
本出痼冷門。
雲。
又治傷寒陰證。
然恐非所宜。
但蘊要以治陰狂。
似可遵用。
仍次於斯。
)
燥渴尤甚。
又投白虎加人參。
柴胡飲子之類。
病愈增。
又易醫。
用黃連解毒湯。
硃砂膏。
至寶丹之類。
至十七日後。
病勢轉增傳變。
身目俱黃。
肢體沉重。
背惡寒。
皮膚冷。
心下痞硬。
按之而痛。
眼澀不欲開。
目睛不了了。
懶言語。
自汗。
小便利。
大便了而不了。
命予治之。
診其脈緊細。
按之虛空。
兩寸脈短。
不及本位。
此證得之因時熱。
而多飲冷。
加以寒涼藥過度。
助水乘心。
反來侮土。
先因其母。
後薄其子。
經雲。
薄所不勝。
乘所勝也。
時值霖雨。
乃寒濕相合。
此為陰證發黃。
明也。
予以茵陳附子乾薑湯主之。
內經雲。
寒淫於內。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
濕淫所勝。
平以苦熱。
以淡滲之。
以苦燥之。
附子。
乾薑。
辛甘大熱。
散其中寒。
故以為主。
半夏。
草豆蔻。
辛熱。
白朮。
陳皮。
苦甘溫。
建脾燥濕。
故以為臣。
生薑。
辛溫。
以散之。
澤瀉。
甘平。
以滲之。
枳實。
苦微寒。
洩其痞滿。
茵陳。
苦微寒。
其氣輕浮。
佐以姜附。
能去膚腠間寒濕。
而退其黃。
故為佐使也。
煎服一兩。
前證減半。
再服悉去。
又與理中湯。
服之數日。
氣得平復。
或者難曰。
發黃皆以為熱。
今暑隆盛之時。
又以熱藥治之。
何也。
予曰。
理所當然。
不得不然。
成無己雲。
陰證有二。
一者。
始外傷寒邪。
陰經受之。
或因食冷物。
傷太陰經也。
二者始得陽證。
以寒治之。
寒涼過度。
變陽為陰也。
今君祥因天令暑熱。
冷物傷脾。
過服寒涼。
陰氣大勝。
陽氣欲絕。
加以陰雨寒濕相合。
發而為黃也。
仲景所謂。
當於寒濕中求之。
李思順雲。
解之而寒涼過劑。
瀉之而逐寇傷君。
正以此也。
聖賢之訓。
豈敢越哉。
或者曰。
潔古之學。
有自來矣。
(寶鑑) 茵陳附子乾薑湯。
治因涼藥過劑。
變為陰證。
身目俱黃。
四肢皮膚冷。
心下痞硬。
眼澀不欲開。
自利踡臥。
附子(炮去皮臍三錢) 乾薑(炮二錢) 茵陳(一錢二分) 白朮(四分) 草豆蔻(麵裹煨一錢) 白茯苓(去皮三分) 枳實(麩炒) 半夏(湯泡七次) 澤瀉(各半錢) 陳皮(三分去白) 上十味。
?咀。
為一服。
水一盞半。
生薑五片。
煎至一盞。
去相涼服。
不拘時服。
(實鑑) 茵陳理中湯。
治陰寒發黃。
腹痛自利者。
理中湯。
加茵陳一錢。
主之。
若小便不利。
加五苓散。
合而用之。
脈沉寒甚足冷者。
必加附子半個主之。
(蘊要。
案理中加茵陳。
本出略例。
) 水濕傷脾。
脾寒色見於外。
為陰黃。
脈沉身冷。
是久雨體弱有之。
四苓散。
加炮姜。
茵陳。
重者。
加附子。
從陰證治。
(六要) 內傷感寒。
勞役形體。
飲食失節。
中州變寒之病生黃。
非傷寒壞之而得之。
隻得建中。
理中。
大建中足矣。
不必用茵陳也。
(略例。
案此亦一說。
仍存於茲。
。
以上陰證。
) 發狂 傷寒熱毒在胃。
並於心藏。
使神不寧。
而志不定。
遂發狂也。
傷寒至於發狂。
為邪熱至極也。
非大吐下。
則不能已。
又有熱在下焦。
其人如狂者。
經曰。
熱入膀胱。
其人如狂。
謂之如狂。
則未至於狂。
但臥起不安爾。
其或狂言。
目反直視。
又為腎之絕。
汗出輒復熱。
狂言不能食。
又為失志。
死。
若此則殆非藥石之所及。
殆為真病焉。
(明理。
緒論雲。
陽狂直視。
便溺自遺。
與汗後大熱。
脈躁狂言不食。
皆不治。
) 大抵發狂之症。
要手足和暖。
神氣清爽。
脈息洪大。
目睛光彩。
此為順。
可治。
若見反目上視。
汗出復熱。
四肢厥冷。
六脈沉微。
此為逆。
必死候也。
(明條) 若初起頭疼。
發熱惡寒。
方除已後。
登高而歌。
棄衣而走。
逾垣上屋。
罵詈叫喊。
大渴欲死。
脈來有力。
乃因邪熱傳裡。
陽盛發狂。
當用寒藥下之。
此為陽狂。
凡見舌卷囊縮者。
不治。
若病起無頭疼。
身微熱。
面赤戴陽。
煩躁。
脈來沉微無力。
欲坐臥於泥水中。
乃因寒極而發躁。
(。
錦囊。
此下雲。
指甲面顏青黑。
冷汗不止。
心腹硬結如石。
燥渴欲死。
)即陰證似陽。
當用熱藥溫之。
此為陰躁。
凡見厥冷下利譫語者。
不治。
醫者不看脈。
以虛陽上膈而躁。
誤為實熱。
反與涼藥。
使渴盛躁急。
則氣消成大害矣。
須詳脈來有力無力。
此為良法。
(六書) 陽盛發狂者。
內經曰。
陽盛則四肢實。
實則能登高也。
熱盛於身。
則棄衣而走。
難經所謂。
重陽者狂也。
大抵熱盛則神昏。
狂妄罵詈。
不避親疏。
甚則逾垣上屋。
登高而歌。
此神明之亂。
水微噀其面。
或以硝水法搭胸中。
甚者。
必以玄明粉寒水石散。
先與之。
以折其熱勢。
取其稍定。
乃可察脈。
若脈之實大滑大。
大便秘硬。
臍腹滿硬者。
急以大承氣湯。
倍加芒消下之。
如勢輕未可大攻者。
且以小柴胡合白虎湯。
或白虎合解毒湯。
三黃瀉心湯之類。
可選而用之。
(。
如勢輕以下。
原文不確。
今參吳氏全論。
以緻改易。
) 陰症煩躁。
如發狂狀。
非狂也。
外臺秘要曰。
陰極發躁。
欲坐井中。
欲投泥水中臥。
或欲向陰涼處坐。
躁亂不安。
亦如狂也。
但手足逆冷。
脈息沉微細遲。
雖煩渴。
不能飲水者。
是也。
甚者。
金液丹之類救之。
蓋不可一例以陽治也。
(蘊要) 發狂煩躁。
面赤脈實。
治用調胃承氣湯。
發狂。
而肌表雖或熱。
以手按之。
則冷透手。
或肩背胸膈。
有斑十數點。
脈極沉細。
治用乾薑附子湯。
加人參。
(寶鑑補遺) 陽明病發狂。
棄衣而走。
登高而歌。
此陽明實也。
以承氣湯亟下之。
如便不結者。
大劑白虎湯灌之。
(廣筆記) 傷寒六七日。
壯熱胸滿便閉。
脈實數發狂者。
大承氣。
加黃連。
(入門) 有陽厥暴怒發狂者。
蓋陽氣暴折。
鬱而多怒。
則發狂也。
大承氣。
加鐵落。
(緒論) 治傷寒後。
餘熱不退。
口乾煩躁。
宜服黃芩丸。
方。
黃芩(一兩) 梔子仁(一兩) 川大黃(一兩) 鐵粉(一兩)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羅為末。
煉蜜和丸。
如梧桐子大。
不計時候。
以溫水下二十丸。
(聖惠。
案主治不確。
今錄於此)又治時氣熱毒在藏。
譫語口乾。
犀角丸。
於本方。
去黃芩。
加犀角屑。
馬牙消。
各一兩。
以溫竹葉湯。
下三十丸。
紅白散。
專治大煩大熱。
晝夜不退。
神思昏迷。
口乾舌燥。
一切熱症。
並瘟疫時症。
並宜。
人中白 玄明粉(各一錢) 辰砂(五錢) 共為末。
自沸湯。
或金銀煎湯下。
(壽世仙丹) 說疫。
玄砂丹。
治發狂。
於本方。
去人中白。
共末。
冷水服。
定心湯。
治心荒。
生地黃汁半盞。
童便半盞。
二味合和。
重湯煮數沸。
溫服。
(醫鑑) 治傷寒熱極發狂。
不認親疏。
燥熱之極。
(長垣成都憲傳) 用熊膽一分。
研末。
涼水調服。
立效。
(壽世保元) 一書生傷寒不汗。
發狂循河走。
葛乾孫就。
猝置水中。
良久出之。
裹以重繭。
乃汗而解。
(醫史。
案醫約。
載陽狂似陰。
先與水一小盞。
目精稍覺轉運。
仍飲數鍾。
稍睡復躁。
雨中倒臥而解。
又蘊要。
硝水漬法。
以樸消。
和新汲水。
青布浸搭胸心。
如得睡。
汗出乃愈。
) 從祖近湖公。
少年因房勞食犬肉傷寒。
諸醫以其虛也。
攻補兼施。
至發狂登屋。
奔走呼號。
日夜令壯夫看守者。
幾月餘。
急走使延朱遠齋。
遠齋先命煎人參膏二斤以待。
用潤字號丸藥數錢下之。
去黑糞無筭。
勢遂定。
奄奄一息。
鄰於死矣。
徐以參膏灌之。
至百二十日全瘳。
(廣筆記。
潤字號丸藥。
無考。
) 金液丹 硫黃(揀淨去砂石。
十兩。
研細。
飛過。
用瓷合子盛。
以水和赤石脂封口。
以鹽泥固濟。
曬乾。
地內先埋一小罐子。
盛水令滿。
安合子在上。
用泥固濟訖。
慢火養七日七夜。
候足。
加頂火一斤煅。
候冷取出。
研為極細末。
) 上藥末一兩。
用蒸餅一兩。
湯浸。
握去水。
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多至百丸。
溫米飲下。
空心服之。
(和劑。
案此方。
本出痼冷門。
雲。
又治傷寒陰證。
然恐非所宜。
但蘊要以治陰狂。
似可遵用。
仍次於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