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癍譫語。
非熱乎。
餘曰。
非也。
陽為陰逼。
上入於肺。
傳之皮毛。
故癍出。
神不守舍。
故錯語如狂。
非譫語也。
肌表雖熱。
以手按之。
須臾冷透如冰。
與姜附等藥數日。
約二十餘兩。
後中大汗而愈。
後因更發。
脈又沉遲。
三四日不大便。
餘與理中丸。
三日內約半斤。
其疾全愈。
侯公之狂。
非陽狂之狂。
乃失神之狂。
乃陰虛也。
(同上) 凡本非陽證。
妄用寒涼者。
每令人洩瀉。
邪陷不解。
予常用大溫中飲。
理陰煎之類。
解寒托邪。
始得大汗。
汗後邪達。
多有見赤斑風餅。
隨汗而出。
隨出隨沒。
頃刻即愈。
活者多人矣。
凡寒毒為斑。
即此可見。
使內托無力。
則此毒終無出期。
日深日甚。
難乎免矣。
此理甚微。
不可不察。
(景嶽。
案此似非必謂陰斑。
姑錄於茲。
) 發斑陰證。
治用大建中湯。
桂心 芍藥 黃耆(各二錢) 人參 當歸 甘草(炙各一錢) 附子(炮半兩) 生薑(五錢) 半夏(二錢半) 上九味。
銼。
每服酌量多少。
水二盞。
棗二枚。
煎八分。
去渣溫服。
(寶鑑補遺。
案略例。
不見大建中湯方。
此方。
更有主療。
正與上證同。
知好古所用矣。
蘊要所載。
品味重複。
似意改者。
仍不錄。
又案此方。
本出外臺虛勞裡急中。
引深師。
) 通脈四逆湯。
治陰證發斑。
身冷無脈。
斑黑昏沉。
厥逆不知人事者。
宜服之。
乾薑(一錢半) 附子(五錢) 炙甘草(一錢半) 人參(二錢半) 上作一服。
水二鍾。
煎至一鍾。
入童子小便。
豬膽汁。
各一小盞內半盞。
再煎二三沸。
去渣溫服之。
如幹嘔燥煩。
欲冷水者。
以此湯。
於冷水中投冷。
與之則愈。
(蘊要。
以上陰證) (附)白? 屠彜尊曰。
溫熱證中。
每多發出。
如粞如粟。
色白形尖者。
謂之白?。
有初病即見者。
有見而即愈者。
有見而危殆者。
有病經日久。
癍疹已見。
補瀉已施之後。
仍然發此而愈者。
泛稱時氣所緻。
殊不知緻病之由既異。
治療之法不同。
不可不與症疹詳辨而審處之也。
蓋溫熱暑邪病中。
有此症者。
必兼濕為多。
(吳醫匯講。
葉氏溫熱論亦論之。
案此不過疹之一證。
兼濕者實多見之。
然治其本證。
而自愈矣。
) 發黃 傷寒傳變發黃者四。
有畜血發黃。
有風濕發黃。
有濕熱發黃。
有寒濕發黃。
大抵發黃。
多從陽明太陰。
脾胃屬土。
故色黃。
土勝則剋水。
使小便不利。
濕熱內變。
故令發黃。
陽明者。
茵陳蒿湯。
兼太陽者。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兼少陽。
梔子檗皮湯。
(雲岐子保命。
原文稍繁。
且風濕。
作結胸。
考雲岐子。
又論發黃有六。
今互酌以緻刪訂。
) 凡傷寒汗不能透。
風濕在表者。
有黃證。
或表邪不解。
自表傳裡。
而濕熱鬱於陽明者。
亦有黃證。
表邪未解者。
必發熱身痛。
脈浮少汗。
宜從汗散。
濕熱內郁者。
必煩熱。
脈緩滑。
多汗。
宜從分消清利。
若陽明實邪內郁。
而痞結脹滿者。
宜先下之。
然後清其餘熱。
則自無不愈。
(景嶽) 大抵發黃。
則盒麴相似。
濕熱瘀熱者。
則多有之。
陰黃則間有之也。
(蘊要。
案發黃如盒麴相似。
本出丹溪。
) 濕家之黃也。
身黃。
如似熏黃。
雖黃而色暗不明也。
至於熱盛之黃也。
必身黃如橘子色。
甚者。
勃勃出染。
著衣正黃。
(明理。
案濕家。
謂寒濕家。
) 趙嗣真曰。
明瘀熱發黃。
與瘀血發黃。
外證及脈。
未嘗相似。
瘀血。
脈微而沉。
或沉結。
(。
明醫指掌雲。
脈或芤遲。
)瘀。
熱脈則浮滑緊。
數此脈狀之不相似也。
(選錄。
以上總證) 太陽發汗已不解。
身目黃者。
中濕身痛發黃者。
用麻黃赤小豆湯。
(會解。
案中濕用此方。
本出黃氏類證。
又方中梓白皮。
必讀。
代以桑白皮。
今用為便。
) 身熱。
大小便如常。
而發黃者。
治用仲景梔子蘗皮湯。
加茵陳。
(寶鑑補遺) 柴胡加山梔子湯。
治發黃脈弦數。
口苦胸滿。
心煩發熱。
或往來寒熱。
日晡小有潮熱。
或耳聾脅痛者。
於小柴胡方中。
加山梔子。
茵陳蒿。
(蘊要) 會解。
用小柴胡湯。
去人參。
大棗。
加茵陳。
梔子。
大便秘。
加大黃。
甲申仲夏。
內弟陳克輝。
患感冒。
頭痛發熱。
一老醫用姜活湯。
入麻黃撮許。
投三劑。
越數日發黃。
目睛皆黃。
小便亦赤澀不堪。
餘投以茵陳五苓散。
加梔。
蘖。
至十劑始痊。
(救正論) 怫鬱熱盛在表。
燥而無汗。
濕熱在裡。
不能發於外。
相搏遂成發黃。
茵陳湯。
調五苓散。
甚者。
茵陳合承氣下之。
(心要。
案芒消。
非濕熱所宜。
當以消石代之。
大黃消石湯可徵。
) 茵陳將軍湯。
治腹滿身目發黃。
小水不利。
大便實。
發渴。
或頭汗至頸節還。
脈來沉重者。
宜用。
大黃 茵陳 山梔 甘草 厚樸 黃芩 枳實 水二鍾。
姜一片。
槌法。
加燈心一握煎之。
熱服。
(六書) 治時氣五六日。
壯熱。
骨節煩疼。
連心兩肋氣脹急。
硬痛不能食。
變為黃。
宜服柴胡散。
方。
柴胡(一兩) 枳實(一兩) 栝樓根(一兩) 黃芩(一兩) 梔子仁(一兩) 茵陳(一兩) 龍膽(一兩) 川大黃(一兩)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案此本千金。
治發黃。
身面目俱黃。
如金色方。
今去升麻。
加枳實。
栝樓根。
甘草。
) 治傷寒發黃。
或先服利藥未差者。
宜以內消湯。
以折熱氣。
黃芩湯方。
黃芩(去黑心) 茵陳蒿 升麻(各一兩) 梔子仁 柴胡(去苗) 龍膽(各半兩) 犀角(鎊一兩) 上七味。
粗搗羅。
每服五錢匕。
用水一盞。
煎至一盞。
去滓。
入生地黃汁一合。
攪令勻。
不拘時溫服。
(聖濟。
以上陽證) 韓祗和雲。
病人三五日。
服下藥太過。
虛其脾胃。
亡其津液。
渴飲水漿。
脾土為陰。
濕加之。
與邪熱相會發黃。
此陰黃也。
當以溫藥治之。
如兩手脈沉細遲。
肢體逆冷。
皮膚有粟起。
或嘔吐。
舌上有胎。
遍身發黃。
煩躁欲於泥水中臥。
小便赤少。
皆陰候也。
故陰黃多以熱湯溫之。
或湯漬布。
搭其胸腹。
或以湯盛瓢中。
坐於臍下熨之。
其病愈者。
曾治越顯宗病傷寒。
至六七日。
因服下藥太過。
緻發黃。
其脈沉細遲無力。
皮膚涼。
發躁欲於泥中臥。
喘嘔。
小便赤澀。
先投茵陳橘皮湯。
喘嘔止。
次服小茵陳湯半劑。
脈微出。
不欲於泥中臥。
次日又服茵陳附子湯半劑。
四肢發熱。
小便二三升。
當日中大汗而愈。
似此治愈者。
不一錄。
(玉機) 韓氏茵陳橘皮湯。
治身黃。
脈沉細數。
熱而手足寒。
喘嘔。
煩躁不渴者。
茵陳 橘皮 生薑(各一兩) 白朮(一分) 半夏 茯苓(各半兩)上為末。
水四升。
煮取二升。
放溫。
分作四服。
(玉機。
案此即金匱小半夏湯之意。
) 小茵陳湯。
治發黃。
脈沉細遲。
四肢及遍身冷。
附子(一個八片) 甘草(炙一兩) 茵陳(二兩) 上為粗末。
用水二升。
煮一升。
溫作三服。
(玉機) 又茵陳四逆湯。
治發黃。
脈沉細遲。
肢體逆冷。
腰已上自汗。
於本方。
加乾薑。
炮。
一兩半。
分作四貼。
水煎服。
又茵陳附子湯。
治服四逆湯。
身冷汗不止者。
於本方。
去甘草。
加乾薑。
炮。
二兩半。
(附子二個。
茵陳一兩半。
)水煎。
分作三服。
菌陳茱萸湯。
治服茵陳附子湯。
證未退。
及脈伏者。
吳茱萸(一兩) 當歸(三分) 附子(二個各切八片制) 木通(一兩) 乾薑(炮) 茵陳(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
分作二服。
水煎。
(玉機。
案以上並系韓氏方。
) 至元丙寅六月。
時雨霖霪。
人多病瘟疫。
真定韓君祥。
因勞役過度。
涼飲涼茶。
及食冷物。
遂病頭痛。
肢節亦疼。
身體沉重。
胸滿不食。
自以為外感傷。
用通聖散。
兩服藥後。
添身體困甚。
方命醫治之。
醫以百解散發其汗。
越四日。
以小柴胡湯二服。
後加煩熱躁渴。
又六日。
以三一承氣湯下
非熱乎。
餘曰。
非也。
陽為陰逼。
上入於肺。
傳之皮毛。
故癍出。
神不守舍。
故錯語如狂。
非譫語也。
肌表雖熱。
以手按之。
須臾冷透如冰。
與姜附等藥數日。
約二十餘兩。
後中大汗而愈。
後因更發。
脈又沉遲。
三四日不大便。
餘與理中丸。
三日內約半斤。
其疾全愈。
侯公之狂。
非陽狂之狂。
乃失神之狂。
乃陰虛也。
(同上) 凡本非陽證。
妄用寒涼者。
每令人洩瀉。
邪陷不解。
予常用大溫中飲。
理陰煎之類。
解寒托邪。
始得大汗。
汗後邪達。
多有見赤斑風餅。
隨汗而出。
隨出隨沒。
頃刻即愈。
活者多人矣。
凡寒毒為斑。
即此可見。
使內托無力。
則此毒終無出期。
日深日甚。
難乎免矣。
此理甚微。
不可不察。
(景嶽。
案此似非必謂陰斑。
姑錄於茲。
) 發斑陰證。
治用大建中湯。
桂心 芍藥 黃耆(各二錢) 人參 當歸 甘草(炙各一錢) 附子(炮半兩) 生薑(五錢) 半夏(二錢半) 上九味。
銼。
每服酌量多少。
水二盞。
棗二枚。
煎八分。
去渣溫服。
(寶鑑補遺。
案略例。
不見大建中湯方。
此方。
更有主療。
正與上證同。
知好古所用矣。
蘊要所載。
品味重複。
似意改者。
仍不錄。
又案此方。
本出外臺虛勞裡急中。
引深師。
) 通脈四逆湯。
治陰證發斑。
身冷無脈。
斑黑昏沉。
厥逆不知人事者。
宜服之。
乾薑(一錢半) 附子(五錢) 炙甘草(一錢半) 人參(二錢半) 上作一服。
水二鍾。
煎至一鍾。
入童子小便。
豬膽汁。
各一小盞內半盞。
再煎二三沸。
去渣溫服之。
如幹嘔燥煩。
欲冷水者。
以此湯。
於冷水中投冷。
與之則愈。
(蘊要。
以上陰證) (附)白? 屠彜尊曰。
溫熱證中。
每多發出。
如粞如粟。
色白形尖者。
謂之白?。
有初病即見者。
有見而即愈者。
有見而危殆者。
有病經日久。
癍疹已見。
補瀉已施之後。
仍然發此而愈者。
泛稱時氣所緻。
殊不知緻病之由既異。
治療之法不同。
不可不與症疹詳辨而審處之也。
蓋溫熱暑邪病中。
有此症者。
必兼濕為多。
(吳醫匯講。
葉氏溫熱論亦論之。
案此不過疹之一證。
兼濕者實多見之。
然治其本證。
而自愈矣。
) 發黃 傷寒傳變發黃者四。
有畜血發黃。
有風濕發黃。
有濕熱發黃。
有寒濕發黃。
大抵發黃。
多從陽明太陰。
脾胃屬土。
故色黃。
土勝則剋水。
使小便不利。
濕熱內變。
故令發黃。
陽明者。
茵陳蒿湯。
兼太陽者。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兼少陽。
梔子檗皮湯。
(雲岐子保命。
原文稍繁。
且風濕。
作結胸。
考雲岐子。
又論發黃有六。
今互酌以緻刪訂。
) 凡傷寒汗不能透。
風濕在表者。
有黃證。
或表邪不解。
自表傳裡。
而濕熱鬱於陽明者。
亦有黃證。
表邪未解者。
必發熱身痛。
脈浮少汗。
宜從汗散。
濕熱內郁者。
必煩熱。
脈緩滑。
多汗。
宜從分消清利。
若陽明實邪內郁。
而痞結脹滿者。
宜先下之。
然後清其餘熱。
則自無不愈。
(景嶽) 大抵發黃。
則盒麴相似。
濕熱瘀熱者。
則多有之。
陰黃則間有之也。
(蘊要。
案發黃如盒麴相似。
本出丹溪。
) 濕家之黃也。
身黃。
如似熏黃。
雖黃而色暗不明也。
至於熱盛之黃也。
必身黃如橘子色。
甚者。
勃勃出染。
著衣正黃。
(明理。
案濕家。
謂寒濕家。
) 趙嗣真曰。
明瘀熱發黃。
與瘀血發黃。
外證及脈。
未嘗相似。
瘀血。
脈微而沉。
或沉結。
(。
明醫指掌雲。
脈或芤遲。
)瘀。
熱脈則浮滑緊。
數此脈狀之不相似也。
(選錄。
以上總證) 太陽發汗已不解。
身目黃者。
中濕身痛發黃者。
用麻黃赤小豆湯。
(會解。
案中濕用此方。
本出黃氏類證。
又方中梓白皮。
必讀。
代以桑白皮。
今用為便。
) 身熱。
大小便如常。
而發黃者。
治用仲景梔子蘗皮湯。
加茵陳。
(寶鑑補遺) 柴胡加山梔子湯。
治發黃脈弦數。
口苦胸滿。
心煩發熱。
或往來寒熱。
日晡小有潮熱。
或耳聾脅痛者。
於小柴胡方中。
加山梔子。
茵陳蒿。
(蘊要) 會解。
用小柴胡湯。
去人參。
大棗。
加茵陳。
梔子。
大便秘。
加大黃。
甲申仲夏。
內弟陳克輝。
患感冒。
頭痛發熱。
一老醫用姜活湯。
入麻黃撮許。
投三劑。
越數日發黃。
目睛皆黃。
小便亦赤澀不堪。
餘投以茵陳五苓散。
加梔。
蘖。
至十劑始痊。
(救正論) 怫鬱熱盛在表。
燥而無汗。
濕熱在裡。
不能發於外。
相搏遂成發黃。
茵陳湯。
調五苓散。
甚者。
茵陳合承氣下之。
(心要。
案芒消。
非濕熱所宜。
當以消石代之。
大黃消石湯可徵。
) 茵陳將軍湯。
治腹滿身目發黃。
小水不利。
大便實。
發渴。
或頭汗至頸節還。
脈來沉重者。
宜用。
大黃 茵陳 山梔 甘草 厚樸 黃芩 枳實 水二鍾。
姜一片。
槌法。
加燈心一握煎之。
熱服。
(六書) 治時氣五六日。
壯熱。
骨節煩疼。
連心兩肋氣脹急。
硬痛不能食。
變為黃。
宜服柴胡散。
方。
柴胡(一兩) 枳實(一兩) 栝樓根(一兩) 黃芩(一兩) 梔子仁(一兩) 茵陳(一兩) 龍膽(一兩) 川大黃(一兩)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案此本千金。
治發黃。
身面目俱黃。
如金色方。
今去升麻。
加枳實。
栝樓根。
甘草。
) 治傷寒發黃。
或先服利藥未差者。
宜以內消湯。
以折熱氣。
黃芩湯方。
黃芩(去黑心) 茵陳蒿 升麻(各一兩) 梔子仁 柴胡(去苗) 龍膽(各半兩) 犀角(鎊一兩) 上七味。
粗搗羅。
每服五錢匕。
用水一盞。
煎至一盞。
去滓。
入生地黃汁一合。
攪令勻。
不拘時溫服。
(聖濟。
以上陽證) 韓祗和雲。
病人三五日。
服下藥太過。
虛其脾胃。
亡其津液。
渴飲水漿。
脾土為陰。
濕加之。
與邪熱相會發黃。
此陰黃也。
當以溫藥治之。
如兩手脈沉細遲。
肢體逆冷。
皮膚有粟起。
或嘔吐。
舌上有胎。
遍身發黃。
煩躁欲於泥水中臥。
小便赤少。
皆陰候也。
故陰黃多以熱湯溫之。
或湯漬布。
搭其胸腹。
或以湯盛瓢中。
坐於臍下熨之。
其病愈者。
曾治越顯宗病傷寒。
至六七日。
因服下藥太過。
緻發黃。
其脈沉細遲無力。
皮膚涼。
發躁欲於泥中臥。
喘嘔。
小便赤澀。
先投茵陳橘皮湯。
喘嘔止。
次服小茵陳湯半劑。
脈微出。
不欲於泥中臥。
次日又服茵陳附子湯半劑。
四肢發熱。
小便二三升。
當日中大汗而愈。
似此治愈者。
不一錄。
(玉機) 韓氏茵陳橘皮湯。
治身黃。
脈沉細數。
熱而手足寒。
喘嘔。
煩躁不渴者。
茵陳 橘皮 生薑(各一兩) 白朮(一分) 半夏 茯苓(各半兩)上為末。
水四升。
煮取二升。
放溫。
分作四服。
(玉機。
案此即金匱小半夏湯之意。
) 小茵陳湯。
治發黃。
脈沉細遲。
四肢及遍身冷。
附子(一個八片) 甘草(炙一兩) 茵陳(二兩) 上為粗末。
用水二升。
煮一升。
溫作三服。
(玉機) 又茵陳四逆湯。
治發黃。
脈沉細遲。
肢體逆冷。
腰已上自汗。
於本方。
加乾薑。
炮。
一兩半。
分作四貼。
水煎服。
又茵陳附子湯。
治服四逆湯。
身冷汗不止者。
於本方。
去甘草。
加乾薑。
炮。
二兩半。
(附子二個。
茵陳一兩半。
)水煎。
分作三服。
菌陳茱萸湯。
治服茵陳附子湯。
證未退。
及脈伏者。
吳茱萸(一兩) 當歸(三分) 附子(二個各切八片制) 木通(一兩) 乾薑(炮) 茵陳(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
分作二服。
水煎。
(玉機。
案以上並系韓氏方。
) 至元丙寅六月。
時雨霖霪。
人多病瘟疫。
真定韓君祥。
因勞役過度。
涼飲涼茶。
及食冷物。
遂病頭痛。
肢節亦疼。
身體沉重。
胸滿不食。
自以為外感傷。
用通聖散。
兩服藥後。
添身體困甚。
方命醫治之。
醫以百解散發其汗。
越四日。
以小柴胡湯二服。
後加煩熱躁渴。
又六日。
以三一承氣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