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是邪氣外露之象。

    發出之時。

    宜神情清爽。

    方為外解裡和。

    如斑疹出而昏者。

    此正不勝邪而內陷。

    或胃津內涸之故矣。

    (吳醫匯講。

    葉天士溫證論治) 凡傷寒發斑。

    雖大約從頭面胸前起。

    但必手足背心。

    一齊透露為妙。

    凡有一處不透。

    毒必內陷。

    遂有棘手之虞。

    (沈氏) 升麻葛根湯 升麻 葛根 白芍藥 甘草(炙各一十兩) 上為粗末。

    每服三錢。

    用水一盞半。

    煎至一中盞。

    去滓。

    稍熱服。

    不拘時候。

    日二三服。

    (和劑) 活人。

    名升麻湯。

    (。

    案此本千金小兒芍藥四物解肌湯。

    今去黃芩。

    加甘草。

    ) 玄參升麻湯。

    治傷寒發汗吐下後。

    毒氣不散。

    表虛裡實。

    熱發於外。

    故身斑如錦紋。

    甚則煩躁譫語。

    兼治喉閉腫痛。

     玄參 升麻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以水一盞半。

    煎至七分。

    去滓服。

    (活人) 陽毒升麻湯。

    治傷寒一二日。

    便成陽毒。

    或服藥吐下之後。

    變成陽毒。

    腰背痛。

    煩悶不安。

    面赤狂言。

    或走或見鬼。

    或下利。

    脈浮大數。

    面赤斑斑如錦紋。

    喉咽痛唾膿血。

    (。

    唾。

    原作下。

    今改。

    ) 升麻(二分) 犀角屑(一分) 射幹(一分) 黃芩(一分) 人參(一分) 甘草(一分)上銼如麻豆大。

    以水三升。

    煎取一升半。

    去滓。

    飲一湯盞。

    食頃再服。

    溫覆。

    手足出汗。

    汗出則解。

    不解重作。

    (活人) 蘊要。

    犀角玄參湯。

    治發斑毒盛。

    於本方。

    加黑玄參。

     化斑湯。

    治斑毒。

    (。

    此三字。

    從醫方類聚引錄。

    ) 人參(半兩) 石膏(半兩) 萎蕤 知母 甘草(各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入糯米一合。

    煎至八分。

    取米熟為度。

    去滓溫服。

    (活人) 證治論。

    用化斑湯。

    乃白虎加人參湯別名也。

    (活人書括。

    準繩。

    趙嗣真亦引王仲弓。

    雲。

    發斑。

    皆用白虎加人參湯。

    一名化斑湯。

    ) 趙氏子病傷寒餘十日。

    身熱而人靜。

    兩手脈盡伏。

    俚醫以為死也。

    弗與藥。

    翁診之。

    三部舉按皆無。

    其舌胎滑。

    而兩顴赤如火。

    語言不亂。

    因告之曰。

    此子必大發赤斑。

    周身如錦文。

    夫脈血之波瀾也。

    今血為邪熱所搏。

    淖而為斑。

    外見於皮膚。

    呼吸之氣。

    無形可依。

    猶溝隧之無水。

    雖有風不能成波瀾。

    斑消則脈出矣。

    乃揭其衾。

    而赤斑爛然。

    即用白虎加人參湯化其斑。

    脈乃復常。

    繼投承氣下之愈。

    發斑無脈。

    長沙所未論。

    翁蓋以意消息耳。

    (醫史滄洲翁傳) 全本然病傷寒旬日。

    邪入於陽明。

    俚醫以津液外出。

    為脈虛自汗。

    進玄武湯以實之。

    遂緻神昏如熟睡。

    其家邀翁問死期。

    翁切其脈。

    皆伏不見。

    而肌熱灼指。

    即告其季曰。

    此必營血緻斑而脈伏。

    非陽病見陰脈比也。

    見斑則應候。

    否則蓄血爾。

    乃去衾裯。

    視其隱處及小腹。

    果見赤斑。

    臍下石堅。

    且拒痛。

    為作化斑湯。

    繼進韓氏生地黃湯逐其血。

    是夕下黑矢若幹枚。

    即斑消脈出。

    後三日又腹痛。

    遂用桃核承氣以攻之。

    所下復如前。

    乃愈。

    (同上) 治傷寒熱毒不解。

    欲變成斑。

    解毒升麻散方。

     川升麻(一兩) 梔子仁(一兩) 大青(一兩) 黃芩(一兩) 甘草(一兩) 石青(二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地黃汁半合。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治傷寒臟腑壅毒。

    不得宣疏。

    肌膚髮斑。

    宜服此方。

     犀角屑(一兩) 川大黃(二兩) 梔子仁(半兩) 藍葉(一兩) 川升麻(一兩) 甘草(半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又治傷寒黑斑出不止方。

    於本方。

    去藍葉。

    甘草。

    加黃芩。

    川芒消。

    搗細羅為散。

    每服不計時候。

    煎甘豆湯。

    放冷。

    調二錢服。

     治傷寒十日內未得汗。

    表裡有熱。

    發斑。

    狂言欲走。

    眼目俱黃。

    心中煩悶。

    大便不利。

    宜服黃芩散。

    方。

     黃芩(一兩) 大青(一兩) 梔子仁(半兩) 川升麻(一兩) 川大黃(一兩) 黃連(一兩) 茵陳(一兩) 甘草(半兩) 川樸消(一兩) 上件藥。

    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竹葉三七片。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以利為度。

    (聖惠) 治傷寒斑毒不解。

    宜服黃連散。

    方。

     黃連(一兩) 犀角屑(半兩) 石膏(二兩) 梔子仁(一兩) 甘草(半兩) 黃明膠(半兩) 上件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 三黃石膏湯。

    治陽毒發斑。

    身黃如塗朱。

    眼珠如火。

    狂叫欲走。

    六脈洪大。

    燥渴欲死。

    鼻乾面赤齒黃。

    過經不解。

    已成壞證。

    表裡皆熱。

    欲發其汗。

    病熱不退。

    又復下之。

    大便遂頻。

    小便不利。

    亦有錯治溫證。

    而成此症者。

    又八九日。

    已經汗下後。

    脈洪數。

    身壯熱。

    拘急沉重。

    欲治其內。

    由表未解。

    欲發其表。

    則裡證又急。

    趦趄不能。

    措手待斃而已。

    殊不知熱在三焦。

    閉塞經絡。

    津液營衛不通。

    遂成此證。

    又治汗下後。

    三焦生熱。

    脈洪。

    譫語不休。

    晝夜喘息。

    鼻時加衄。

    身目俱黃。

    狂叫欲走者。

    通用此湯。

    治之有神。

    人所不識。

     石膏(一兩半) 黃芩 黃連 黃檗(各七錢) 山梔(三十個) 麻黃 香豉(二合) 水二鍾。

    姜三片。

    棗一枚。

    槌法。

    入細茶一撮煎之。

    熱服。

    (六書。

    案此節深師石膏湯。

    既錄出太陽病中。

    ) 蘊要。

    加減三黃石膏湯。

    治陽毒熱病。

    發斑不得汗。

    熱甚者。

    於本方。

    去山梔。

    加知母。

    甘草。

    升麻。

    葛根。

    赤芍藥。

    入蔥白二莖。

    生薑三片。

    粳米一撮煎。

    三黃巨勝湯。

    治陽毒發斑。

    狂亂妄言。

    大渴叫喊。

    目赤脈數。

    大便燥實不通。

    上氣喘急。

    舌卷囊縮。

    難治者。

    權以此湯刦之。

    三黃石膏湯內。

    去麻黃。

    豆豉。

    加大黃。

    芒消。

    是也。

     水二鍾。

    姜一片。

    棗二枚。

    煎之。

    槌法。

    臨服。

    入泥漿清水二匙調服。

    即愈。

    (六書) 消斑青黛飲。

    治熱邪傳裡。

    裡實表虛。

    血熱不散。

    熱氣乘於皮膚。

    而為斑也。

     黃連 甘草 石膏 知母 柴胡 玄參 生地黃 山梔 犀角 青黛 人參 大便實者。

    去人參。

    加大黃。

     上水二鍾。

    姜一片。

    棗二枚。

    煎之。

    槌法。

    臨服。

    入苦酒一匙調服。

    (六書) 犀角大青湯。

    治斑出已盛。

    心煩大熱。

    錯語呻吟不得眠。

    或咽痛不利者。

     犀角屑(上) 大青(上) 玄參(中) 甘草(下) 升麻(中) 黃連(中) 黃芩(中) 黃檗(中) 山梔子(中) 上用水二鍾。

    煎至一鍾。

    去渣溫服。

    (蘊要) 托裡舉斑湯 白芍 當歸(各一錢) 升麻(五分) 白芷 柴胡(各七分) 川山甲(二錢炙黃) 水姜煎服。

    下後斑漸出。

    復大下。

    斑毒復隱。

    反加循衣摸床。

    撮空理線。

    脈漸微者。

    危。

    本方加人參一錢。

    補不及者死。

    若未下。

    而先發斑者。

    設有下證。

    少與承氣。

    須從緩。

    (溫疫論。

    以上陽證) 陰證發癍。

    亦出胸背。

    又出手足。

    亦稀少而微紅。

    苦作熱疾。

    投之涼藥。

    大誤矣。

    此無根失守之火。

    聚於胸中。

    上獨熏肺。

    傳於皮膚。

    而為癍點。

    但如蚊蚋蚤蝨咬形狀。

    而非錦文也。

    調中溫胃。

    加以茴香。

    芍藥。

    以大建中之類。

    其火自下。

    癍自退。

    可謂治本而不治標也。

    (陰證略例。

    案蘊要所引。

    其文頗異。

    恐出臆改。

    雲。

    陰證發斑。

    亦出胸背手足。

    但稀少而淡紅也。

    此人元氣素虛。

    或先因欲事。

    內損腎氣。

    或誤服涼藥太過。

    遂成陰證。

    伏寒於下。

    逼其無根失守之火。

    聚於胸中。

    上獨薰肺。

    傳於皮膚。

    而發斑點。

    但如蚊蚋蚤蝨咬痕然。

    非太紅點也。

    與調中溫胃。

    加以茴香。

    炒白芍藥。

    主之。

    寒甚脈微者。

    以大建中主之。

    則真陽自回。

    陰火自降。

    而病乃愈。

    此治本不治標也。

    ) 候輔之病。

    脈極沉細。

    內寒外熱。

    肩背胸脅。

    癍出十數點。

    語言作亂。

    或曰。

    發